(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古诗十九首》程式化特征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古诗十九首》程式化特征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古诗十九首》程式化特征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古诗十九首》程式化特征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古诗十九首》程式化特征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十九首程式化特征研究 王津 摘要:汉代诗歌,较之后代,量少而成就为高。古诗十九首作为文人五 言诗成熟之代表,以其浑融自然、天衣无缝的境界令后世诗人、评者赞叹不己、 探索不尽。但至今为止,仍有一些问题极具研究价值: 一、古诗十九首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何以在题材、风格、语言、结 构、艺术手法、情感抒发等方面如此相似; 二、古诗十九首何以能够做到浑融无迹、言情不尽; 三、古诗十九首的后世评价在诸多方面何以如此相合。 本文认为古诗十九首在具体文本、选材编排、后世评价等方面都有一些 程式化的特征表现,它们与上述三个问题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即从三个角度( 具 体文本角度、编选角度和后世评价角度) 去探讨,以期发现古诗十九首程式 化特征的表现,并进而探讨这些程式化特征的成因,从而试图从诗歌文体学、接 受学的角度对上述三个问题进行合乎情理的解释。 正文分为三章: 第一章古诗十九首文本程式化特征研究三个角度。语言,古诗十九 首中语句多有重复或类似现象,语言呈现明显的反复格式和生发格式,具有极 强的音乐美感;结构,古诗十九首以“抒怀”、“情节”、“景物”为其结构程式 的三要素,其中“抒怀”为核心要素,这些要素或增或减,通过不同方式组合成 几种具体的结构形态,利于作者于短时间内构思创作;艺术表现手法,古诗十九 首多回忆、幻想之作,或直接运用忆想手法,或通过拟代手法回忆或幻想来造 成一种含蓄不尽的意蕴,此为十九首之普遍现象。古诗十九首文本程式化特征 之成因与汉代乐府音乐文化之盛行密切相关。汉乐府乃诉诸表演之歌舞艺术,在 发展中渐成程式化的表演套路,在两汉乐府音乐文化的浸染之下,十九首的作者 熟悉乐府的语言、内容、结构、艺术手法、曲调等,依据帕里一洛德口头诗歌理论 所言,不断地感受、体验对歌手逐渐形成程式化认识可起潜移默化之作用,因此, 深受乐府音乐文化熏陶的十九首的作者,其发诗为歌自然会有程式化的痕迹。而 这即可从一个方面解释十九首风格、语言、结构、艺术手法、情感抒发等方面的 相似性问题以及其浑融自然风格特征的成因。 第二章古诗十九首选材、编排程式化特征研究两个编排程式特征。 一纲二线。古诗十九首以行行重行行一首为纲,余十八首交织游子类与思 妇类两条线索,而两条线索本身又都各有隐性线索( 内在的情感变化之线) 和显 性线索( 外在的时令、色调、气氛的变化以及语言内容的相互承接、呼应) ,这些 外在与内在线索混合交织,构成了古诗十九首排列上绵密无缝的结构形态。 圆形结构。从外在形式上看,古诗十九首除总纲之诗外,余十八首就思妇类诗 与游子类诗的身份、地点、数量排列看呈思妇( 家) ( 1 首) 游子( 外) ( 5 首) 思妇( 家) ( 3 首) 游子( 外) ( 5 首) 思妇( 家) ( 3 首) 一 一游子( 外) ( 1 首) 的排列形式,恰形成一圆形结构;从内在情感逻辑上看,古 诗十九首中游子、思妇内心充满了距离之下的理想失落的焦虑,二者的理想由 重合到偏移再到重合,展示了二者由外求于他者而归止于儒家伦理束缚的人生价 值观念的辗转变化,此亦成一圆形结构。古诗十九首编排上所呈现之双线交织 的圆形有序的组诗结构,应与当时文人创作、编写组诗的风气有密切联系,此可 从文选中组诗编排之整体性与有序性、总括性与承接呼应性等特点看出。而 理清其编排程式则可从一个侧面来理解其言情不尽风格的成因。至于其选材、风 格的相似性问题,本章则试图从萧统及其文人集团“诗以化成”的诗教观念、“雅 正”的诗美观念等角度进行分析。 第三章古诗十九首后世评价心理程式化特征研究从古诗十九首 的后世评论入手,整理相关评论,可以看出评论大约集中于以下几个话题:创作 时代问题,与汉乐府、建安诗歌的关系问题,与诗三百的关系问题,艺术风格的 问题。这些评论体现了古代文人对“温”与。自然”风格的普遍追求:在文学上 对“温”这一风格的普遍追求,固然与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密切相关,但 这一追求背后折射出中国人的民族气质温和的性格,这一社会性格与中国特 有的地理环境下的农耕文明和特有的以“和爱”为中心的儒、道文化精神密切相 关;在对文学风格“自然”境界的追求的背后,反映了古代文人士大夫对“自然” 的存在境界的普遍向往的心理,这恰是中国儒道文化长期熏染的结果。 余论:总结2 0 世纪古诗十九首的研究概况,指出其在四个方面仍有很大 的研究空间,即古诗十九首后世诗评概念的研究、古诗十九首语言与音乐 的关系、古诗十九首艺术成就成因探析、古诗十九首作为整体诗篇的研究 等,而本文在解决核心问题时,在相关部分对上述问题也力图作出自己的解释。 对古诗十九首在题材、风格、语言、结构、艺术手法、情感抒发等相似性原 因的探讨以及其言情不尽抒情风格的分析,因为章节安排的需要,未能集中论述, 而分散于各个章节,此处把文中结论归结到一起。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程式特征文本程式编选程式心理评价程式 i l s t u d yo ff o r m u l a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i n a n c i e n tp o e t r y1 9 。 w a n gj i n a b s t r a c t :”a n c i e n tp o e t r y1 9 i s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p o e mo f1i t e r t ii n h a nd y n a s t y ,i th a st h ev e r yh i g ha r t i s t i ca c h i e v e m e n t ,o b t a i n s d e s c e n d a n t sh i g hc o m m e n d a t i o n b u ts of a r ,i ts t i l lh a st h r e ea s p e c t q u e s t i o n st on e e dt os t u d y :f i r s t ,w h yd o e si ti nt h et h e m e ,t h es t y l e , t h el a n g u a g e ,t h es t r u c t u r e ,t h ea r t i s t i ct e c h n i q u e ,t h ee m o t i o ne x p r e s s a n ds oo i lt h ea s p e c t st ob es os i m il a r :s e c o n d ,w h yc a ni ta c h i e v en a t u r a l a r t i s t i ca c h i e v e m e n t ;t h i r d ,w h yl a t e rg e n e r a t i o nt oi t sa p p r a i s a ls o s i m i l a r : t h i sa r t i c l ef r o mt h r e ea n g l e s ( t e x ta n g l e ,a r r a n g e m e n ta n ds e l e c t i o n a n g l ea n dl a t e rg e n e r a t i o na p p r a i s e sa n g l e ) t od i s c u s st h e s eq u e s t i o n s , h o p p i n gt od i s c o v e ri t sr e a s o na n d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 f i r s tc h a p t e rt e x ts t u d yo ff o r m u l a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i n a n c i e n tp o e t r y 1 9 f r o mt h el a n g u a g ea n g l e 6 a n c i e n tp o e t r y1 9 “h a st h er e p e t i t i o no r s i m il a rp h e n o m e n o nm u c h f r o mt h et e x ts t r u c t u r e ,i th a st h r e eb a s i c e s s e n t i a lf a c t o r s ( p l o t ,e x p r e s s e sf e e l i n g s ,s c e n e r y ) ,e x p r e s s e sf e e l i n g s i sc o r ee s s e n t i a lf a c t o r ,t h e s ee s s e n t i a lf a c t o r sc a nc r e a ts i xk i n d so f s t r u c t u r a ls t y l e s f r o ma r te x p r e s s i o nm e a n s ,t h er e c o l l e c t i o no rt h e f a n t a s yt e c h n i q u ea r eu s e du s u a l l yi nt h i sp o e m ,t h e s em e t h o d sc a nc r e a t e t h ei m p l i c i ta r t i s t i ce f f e c t i t st e x tf o r m u l a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i sr e l a t e d w i t hi t ss t y l e ,t h el a n g u a g e ,t h es t r u c t u r e ,t h ea r t i s t i ct e c h n i q u e ,t h e e m o t i o ne x p r e s s e sa n ds o o nt h ea s p e c ts i m i l a rq u e s t i o n s ,a l s oh a st h e d i r e c t r e l a t i o nn a t u r a l l yw i t ht h er e a s o nt h a ti th a s t h ef o r m u l a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b u tf o r m a t i o nr e a s o no fi t st e x tf o r m u l ac h a r a e t e r i s t i c i si nv o g u et h ec l o s ec o r r e l a t i o nw i t ht h ec o n s e r v a t o r yo fm u s i cc u l t u r e i nh a nd y n a s t y s e c o n dc h a p t e r s t u d ya b o u tt h es e l e c t i o na n dt h ea r r a n g e m e n ti n ”a n c i e n tp o e t r y1 9 ”t h ef i r s tp o e t r yi st h eg u i d i n gp r i n c i p l ei n4 a n c i e n t p o e t r y1 9 ”,o t h e r1 8p o e t r i e sh a v et w oc l u e s :f e m i n ih ep o e t r yc l u ea n d m a s c u l i n ep o e t r yc l u e t h e s et w oc l u e sr e s p e c t i v e l yh a v er e s p e c t i v e e x t e r n a la n dt h ei n t r i n s i cc l u e ,t h e s ec l u e si n t e r w e a v es t r u c t u r es h a p e i i l s t r i c t l y c i r c u l a r s t r u c t u r e f r o me x t e r n a lf o r m ,b e s i d e so ft h e p r o g r a r m n a t i cp o e m ,o t h e r1 8a s s u m ea c i r c u l a rs t r u c t u r ei nq u a n t i t y ,t h e p l a c e ,t h ec h a r a c t e rs e xa r r a n g e m e n t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m a yb er e l a t e d t ot h ea t m o s p h e r ea tt h a tt i m et h ew r i t e r s1 i k e dt ow r i t et h eg r o u pp o e m t h i r dc h a p t e r s t u d ya b o u tl a t e rg e n e r a t i o n st h ep s y c h o l o g i e a l f o r m u l a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w h i c ha p p r a i s e st o a n c i e n tp o e t r y1 9 t h ea p p r a i s a lo fl a t e rg e n e r a t i o nt o a n c i e n tp o e t r y1 9 p r o b a b l y c o n c e n t r a t e si nf o u ra s p e c t s :w r i r i n gt i m e ,r e l a t i o n sw i t hy u e f ui nh a n d n a s t ya n dp o e t r y i n j i a n a n a n d p o e t r y , a r t i s t i cs t y l e t h e s e c o a n e n t a r i e sh a v em a n i f e s t e dt h a tt h ea n c i e n tv r r i t e r si nc h i n aw h op u r s u e d g e n e r a ll yt h es t y l eo fp l a c i d i t ya n d t h en a t u r e : k e yw o r d s :a n c i e n tp o e t r y1 9 f o r m u l a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t e x tf o r m u l a p s y c h 0 1 0 9 i c a la p p r a i s a lf o r m u l a f o r m u l a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i nt h es e l e c t i o na n dt h ea r r a n g e m e n t i v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陕西师范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 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 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碑日期:毕,、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同意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陕西师范大 学。本人保证毕业离校后,发表本论文或使用本论文成果时署名单位仍为陕西师 范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它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 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 作者签名二二埤日期:! ! 乏乙二垒3 a 引论 汉代文坛,辞赋昌盛,而诗歌沉寂,郑振铎尝言,“汉代乃是诗思最消歇的一 个时代”o 。与后代诗歌相比,汉诗数量较少,但乐府质胜千古,古诗千秋独擅, 胡应麟言,“汉人诗,质中有文,文中有质,浑然天成,绝无痕迹,所以冠绝古今” 国。乐府民歌开我国五言诗之先河,古诗十九首对后世诗歌创作,尤其魏晋六 朝诗歌的蓬勃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文人五言诗成熟之代表,古诗十九 首更以其浑融自然、天衣无缝的艺术境界令后世诗人、评者赞叹不已、探索不 尽。 对古诗十九首的研究,自古以来,涉及多个方面,比如抒情方式、主旨 阐释,风格探讨、美学内蕴、艺术手法、创作时代、与诗经的关系、与汉乐 府的关系、与建安诗歌的关系、文学史地位等等,但古诗十九首非一人、一 时、一地之作,何以在题材、风格、语言、结构、艺术手法、情感抒发等方面如 此惊人的相似? 何以能够做到浑融无迹、言情不尽? 古诗十九首的后世评价 在诸多方面何以如此相合? 目前学术界对第一个问题的研究似乎还停留于时代影响说的表面论述;对第 二个问题的研究更多的侧重于其浑融含蓄风格之内涵,而对其何以如此,似尚少 深层探讨,一些学者,借助西方结构主义、接受美学、文化人类学、精神分析学 等理论对之进行探讨,颇有见地,不过本文认为对此问题的研究仍有很大的可开 拓空间:而第三个问题,就笔者所见,似是一个较新的研究课题,相关研究论文 尚未见到。 本文认为古诗十九首在具体文本、选材编排、后世评价等方面都有一些 程式化的特征表现,它们与上述三个问题密切相关。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三个 角度去探讨,即古诗十九首的具体文本角度、编选角度和后世评价角度,以 期发现古诗十九首程式化特征的表现,并进而探讨这些程式化特征的成因, 力图从诗歌文体学和接受学的角度对这些问题作微观研究。 此处需说明三点。第一,所谓“程式”,即一定的格式、规则,本文所言古 诗十九首的“程式化特征”,是指其在具体文本、选材编排;后世评价等方面有 许多规律性、普遍性的特征表现。从文本角度言,它在语言、结构、艺术手法等 方面普遍存在相同或相近的重复现象,表现为可以套用或替换的显性或隐性规则; 从选材编排角度言,它在排列上呈现出明显的有序性,在题材和风格上表现出极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 t ) 岫上海:上海书店1 9 8 7 :5 5 i 叫】胡随鹭,诗蔹内编( 卷二) m ,上海:上海古籍i i 版社,1 9 7 9 :2 2 强的一致性:从后世评价角度言,它表现出后世文人普遍的诗学理想、审美取向 和心理追求。 第二,对于古诗十九首的创作年代问题,至目前为止,主要有三种观点: 两汉论、东汉末年论、建安论。由于通行文学史一般都界定其为东汉末年之作, 所以本文暂采纳通行的说法,即在相关论述中,采用东汉末年说。 第三,本文出于行文之方便,文中有些地方简称古诗十九首为“十九首”、 “十九首”或“古诗十九首”,具体行文中将不再重复说明。 第一章古诗十九首文本程式化特征研究 古诗的概念比较复杂。或指三百篇,如“古诗率以四言为体,而时有一句二 句杂在四言之间”。;或指流传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两汉无名五言诗,如“古诗佳 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词,比采而推,两汉之作乎? ”o ,“古诗 眇邈,人世难详,推其文体,固是炎汉之制,非衰周之倡也” 。可见古诗的最初 含义是泛指前代之诗。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编文选,从许多无名而近于散佚的古 诗中,选择了十九首编在一起,从此,原来处于散漫状态的古诗,就成了现在的 古诗十九首。它出现后,就受到历代评论家的高度评价,胡应麟叹“诗之难, 其十九首乎? 篇不可旬摘,句不可字求”回,王国维赞其。写情如此,方 为不隔” 。由于其显著的地位和影响,十九首已经从文选学的研究中独立出 来,成为古今学者关注的一个焦点。 古诗十九首作为文人五言诗的成熟之作,源自两汉民间乐府。萧涤非先 生在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中说:“个人始终相信,先有五言乐府,而后有五言 诗。决非先有五言诗,而后产生五言乐府。当两汉乐府势力弥漫之秋,惟乐府为 能影响文人著作,而文人著作决不能影响乐府。质言之,即只有文人模拟乐府之 体制,而决无乐府反蹈袭文入。五言诗之成立,既由于乐府之发达,则五言诗之 产生,亦必由于五言乐府之流行,乃理之当然。” 但是文选中古诗十九首中的冉冉孤生竹、驱车上东门二首, 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青青踱上柏一首,北堂书钞引入古 乐府;迢迢牵牛星一首,玉烛宝典引入古乐府。十九首之外,亦有这 样的两可划分。比如,孔雀东南飞,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而玉台 新咏则归入古诗;上山采蘼芜,玉台新咏编为古诗,太平御览则归入 乐府;皑如山上雪,文选编为古诗,乐府诗集、玉台新咏则归之古乐 府。由此可见,就编选而言,乐府与古诗的界限不是很清楚。对此,古人已有研 【清】严町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文章流别论 诗义结构御探 j 膺部学刊 1 9 9 5 1 1c 2 ) :2 22 5 叶嘉鼍,汉魏六唧j 诗讲录。m j 血尔庄:州北教育f | j 版社,2 0 0 0 :6 9 7 0 今日良宴会良宴之乐( 筝、声、高育:人生如寄) 感怀( 无守贫贱) 、, 情节 西北有高楼:景( 高楼) ( 幻) 情节( 独听弦歌) ( 幻) 感怀( 伤知音愿双飞) 涉江采芙蓉:涉、采、遗、思、顾、望感怀( 同心离居伤终老) 、,一 情节( 幻) 明月皎夜光:景( 月虫星露蝉鸟) 昔友高飞弃我不顾感怀( 虚名何益) 、,一 情节( 忆) 广盟月l - 、,j l 照一、 ,址止、 冉冉孤生竹:比5 鼬:翌笪! = 塞! 些些塞! 茎竺奎蔓! 二堑主望鲞全参 感怀( 伤兰若萎秋风示贞忠不改移) 情节( 忆) 庭中有奇树:景( 庭、树、叶、花) 攀条、折荣、遗所思、香盈袖感怀( 物微别 情重、胃、矿 迢迢牵牛星:河汉女( 擢素手、弄机杼、泣如雨) 感怀( 一水相隔无缘语) l 胃1 厂_ 迢车驾言迈:迪、迈、涉、顾草摇东风感怀( 无故物、速老、盛衰、立身、非金 石、荣名为宝) l 可_ 、厂节- 、一 东城高且长:景( 东城、回风、秋草、 驰且沉吟感怀( 愿双飞) l 、j 岁暮) 感怀( 荡情志无拘束) 佳人理曲情 、耐 驱车上东门:驱、遥望景( 白杨、松柏) 陈死人( 幻) 感怀( 圣贤不在药误 一番r 仔 神仙人生行乐耳) 去者日以疏:感怀( 去者来者) 出、视、见一景( 古墓松柏白杨) 一感怀( 思乡无路) 诗y 呻 生年不满百:感怀 凛凛岁云暮:景( 岁暮、蝼蛄、凉风、游子) 独宿梦良人( 梦前梦中) 抒怀一 。1 广r 矿 一梦后( 情节) 孟冬寒气至:景( 寒气、风) 夜长不寐愁观景客遗书丰l ( t l ) 抒怀 l 晤厂 r 客从远方来:客遗端绮抒怀截、著、缘( 合欢被) 感怀 、( 忆) 请一( 幻) 明月何皎皎:景( 明月不寐、揽农、起、徘徊抒怀出户、彷徨、入房、泪下 百1 _ 矿_ 广情节 填v 行行重行行:别离别离时所想( 天涯相隔难会面) 别后所思( 游子不归相思心 老) 感怀( 弃捐无道努力加餐) 情 节( 忆) 根据十九首语占的生发程式特点,我们可以把有些内容合并。如驱车 上东门中,“白杨”、“松柏”均遥望所见,为“望”字生发出来,而“下有陈死 人”数句,乃“墓”字生发出的想象内容,所以这些内容可归为一起表示一个情 节。去者曰以疏中,中间的景物描写“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 萧萧愁煞人”,前两句是想象之辞,后两句为所见之景,而皆由“但见丘与坟”引 发,所以与主人公“出郭门、直视、见”等行为动作可以归为一个情节场面。又 根据十九首表现手法上的忆想程式特征( 此点将于下文论述) ,有许多诗篇都运用 了回忆、梦想、或幻想的手法,因此可把诗中当下的情景与忆想的内容合并成一 个情节。如孟冬寒气至,女主人公因夜长难寐而坐观群星,这一当下的情景与 1 4 下面所忆三年前有客从远方来遗己书札之事,尽管时空相异,但由于是当下之回 忆,所以亦可归并为一个情节。如此,即可把十九首的结构归纳为以下几个 程式: 1 、景物情节抒怀( 青青河畔草、西北有高楼、明月皎夜光、庭 中有奇树、盂冬寒气至) 2 、景物情节抒怀情节( 明月何皎皎、凛凛岁云暮) 3 、景物抒怀情节抒怀( 东城高且长) 4 、情节抒怀( 今日良宴会、涉江采芙蓉、迢迢牵牛星、迥车驾言 迈、驱车上东门、行行重行行、冉冉孤生竹) 5 、情节抒怀情节抒怀( 客从远方来、) 6 、抒怀情节抒怀( 青青陵上柏、去者日以疏) 7 、抒怀( 生年不满百) 如果对这些程式再作进一步分析,可发现这些程式一般牵涉“抒怀”、“情节”、 “景物”等三个要素,其中“抒怀”乃核心因素,据此对这些程式作更抽象的概 括,可得出下面的程式图: 情节 抒怀 景物 这个程式可以涵盖其他程式,其他程式不过以此为基,或增添要素或删减要 素并对之进行不同的顺序变化而己。比如去掉情节、景物因素,即成纯粹的抒情 诗,如生年不满百一首。同样,如果在生年不满百之前加上“驱车上东 门,遥望郭北墓。下有陈死人,千载永不寤”,也似一首完整的诗。当然,亦可加 上景物描写,“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生年不满百, 常怀干岁忧”,这样联系后面也似一首意境完整的诗。甚至于把表示同一季节诗的 首句换掉,或者把不同诗中同韵的句子换掉,从某个角度讲,似乎也不影响诗意 的完整表达。如“明月皎夜光,照我罗床帏”,如果换成“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 栗”或“凛凛岁云兽,蝼蛄夕鸣悲”,似乎也可以。把“回风动地起,秋草凄已绿” 换成“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移”,亦未尝不可。而如果把孟冬寒气至中回忆 前的内容移到客从远方来之前,也是一首很完美的诗。之所以如此冒大不韪 之险去扭曲古人的作品,实在是发现这些诗里有一个相似的思维模式,如果我们 再根据十九首语义复沓的特征,对复沓的部分进行缩减,这个程式就变得更加清 晰。( 本文认为这样的结构模式,包括上面的语言的套用、生发、复沓的程式特点, 都有助于作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诗歌的创作,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种创作是有 随机性的。也就是说,十九首并非是苦心经营的作品。) 通过上面的程式分析,可以看出十九首中的大多数都通过某一情节或生 活场景来抒写作者的感情。这里的情节或场景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浓缩性,往往 只是几个动作或一个静态的画面。如明月皎夜光中,就是人物“揽衣、起、 徘徊、出户、彷徨、入房、泪下”等一系列连续的动作,即如一组连续的极其凝 练的简笔画,但简单的肢体动作包含了大量的情感内容,使得单纯的线条具有了 极强的立体感和韵味。迢迢牵牛星中展示的就是一幅女子伤心图,整首诗定点 展示,没有视觉的变化,亦无感觉的互通,几乎可以说是一个静态的场面,但其 中的情感张力却非常大。 十九首中借助情节或场面来引发抒怀( 即使有些诗作先是抒怀,然后是 情节或场面,但从读者阅读心理来看,这种抒怀未尝不是情节或场面的引发,即 如青青陵上柏一样) ,这一特点与汉乐府民间歌诗应该有密切的关系。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学界公认这是汉乐府最突出的特点,而古诗主抒情, 二者似“较然二体”,判然有别。这种看法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乐府与古诗在更深意 义上的联系。一般认为古诗是文人对乐府的模仿之作,所以乐府对古诗的影响重 在五言诗体的形成,在于语言的浅近、自然、淳朴及套用等。事实上,古诗与乐 府更深层次的联系在心理思维模式上的相似性。赵敏俐说:“一些学者过去认为汉 乐府的最鲜明特点是叙事云云,并不符合它的实际。汉乐府歌诗的主体仍然是 短小的准故事和抒情诗,它的主要艺术成就,也主要表现在这一方面。”。他分析 了艳歌何尝行( 白鹄篇) ,一解写双白鹄生生相随的亲爱、幸福生活:二解写 雌鹄因病不能相随,雄鹄不停地徘徊回顾;三解写雄鹄对自己无力相携的痛苦; 四解写双白鹄的生别离。“这故事却远不够生动曲折,诗中的叙事也很不完善。勉 强地说,全诗四解不过选取了故事中的四个相关的情境”9 葛晓音也指出:“( 汉乐 府) 大都选取生活中某一场景,事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情节或断面加以集中描述, 大胆略去情节的进展过程,从不追求故事的完整性,更谈不上展示事件发生发展 的广阔背景。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有利于作者通过描述某一具体事件,充分发挥 自己的主观情感,或说明某种道理,它们在形式上虽是叙事的,而基本语调仍是 赵敏俐等中周古代歌诗研究从( 诗经) 到几曲的艺术生产史 岫北京:北京大学i l 版社,2 0 0 5 2 5 5 赵敏俐等中周古代歌诗研宄从( 诗经) 到7 c 曲的艺术生产史 m 北京:北京大学h l 版社,2 0 0 5 2 5 5 6 抒情的。可以说这是汉乐府叙事诗的主要艺术特征。”。两这种只截取某一情景或 场面来集中描写的方式,就蕴含了转化为抒情体的内在要素。袁行霈中国文学 概论中言:“缘事而发常被解释为叙事性,这并不确切。缘事而发是指有 感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发为吟咏,是为情造文,而不是为文造情。事是触 发诗情的契机,诗里可以把这事叙述出来。也可以不把这事叙述出来。缘事与 叙事并不是回事。”。袁先生的话同样指出了汉乐府的抒情性特征。我们于 前已分析十九首的结构有三个核心要素,这三个要素可以减得只有抒怀,其情节 要素也可以简化碍只有一个姿态或几个白接的动作,可以说,十九酋的结构特点 就是进一步简化乐府场景叙写而突出其抒情性的结果,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十九 首结构程式化特点与汉乐府的关系。 第三节古诗十九首艺术手法程式化特征 钟嵘诗品中言:。( 古诗) 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温”,从内容上讲,即 其儒家文化底蕴下所呈现出的温柔敦厚:从情感表现讲,即其情感力度所表现出 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状态。刘勰认为,“( 古诗) 怊怅切情,婉转附 物”;。皎然指出,“辞精义炳,婉而成章”。;胡应麟也说,“兴象玲珑,意致深婉” 。三者都提到古诗十九首“婉转”的风格,基本上都指其运用比兴手法,从 而使情感表现含蓄不尽,而这正是“温”的表现。本文以为,十九首情感表现 的这种风格特点,除与其比兴手法的运用有关外,尚可从另外的角度阐释。十九 首受乐府的影响,其语言的复沓明显展现了音乐的节奏,而反复咏叹,多用来 表现舒缓的情感,而非激烈的情怀。另外,十九首语句上多有套用现象,而据 朱自清先生所说,“套句,在另一意义上,也可说是重叠的表现法”曲,这种重叠 也增强了情感表现的含蓄不尽性。这两点应该与十九首“温”这一风格的形成 有所关联,而关于其语言的复沓特征和语句的类似之处已于前论述,此处略。另 外,与之密切相关的则是古诗十九首的梦忆特征,包括直接运用忆想手法, 或通过拟代手法回忆或幻想来造成一种含蓄不尽的意蕴,这在十九首中是一 普遍的现象。 , 葛晓音论汉乐府叙事诗的发燧燎冈和表现艺术 j 社会科学,1 9 8 4 ( 1 2 ) :6 6 袁行霈中国立学概论i m 北京:高等教育小版_ 1 = ,1 9 9 8 :1 1 6 詹英文心雕坛义证明诗 圳,卜海:j :海古籍版社,1 9 9 9 :1 9 3 , 【清】何义焕历代诗话诗式诗评“李少卿并古诗l 。九首”条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1 :2 9 【l 】胡心瞬许薮内编( 卷二) 町1 :海:上海古籍 j ;版社1 9 7 9 :2 5 朱白滴中国歌谣i m l 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4 :1 8 8 、忆想程式 古诗十九首中多数诗篇都表现的是回忆的内容,有些是幻想或梦想的, 即使有些表现当下状态、情绪的诗作也仍然有极强的梦幻色彩。 ( 一) 、回忆之作 由过去而及现在,由现在而及过去。过去的情景与当下的情景叠印交织在一 起,过去的情景就呈现在当下的情景之间,从而使得审美境界的空间感和时间感 都有着延展性。 如青青陵上柏一首,历来对此诗的解读,约略有三种观点:第一、人生 行乐观,张玉毅、朱筠、方东树等持此观点;第二、旷达淡泊观,吴淇、张庚等 持此观点;第三、愤世不平观,马茂元等持此观点。之所以得出这些结论,因为 他们都是以一种直线式思维方式来解读此诗,即认为主人公见柏石而思时光易朽, 从而起遭兴之念,从而有斗酒娱乐之行,从而有驱车至宛洛游戏之举,又从而历 述京洛之所见,又从而感慨系之。而他们之所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在于他们对“极 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一句中“极宴者”、“戚戚者”的身份理解不同。而本文 以为对这首诗思考的关键在“驱车驾驽马,游戏宛与洛”句。前人的分析基本 上认为是驱车前往宛洛,本文认为不是“前往”,而是“己在”或“已是过往”。 也就是说主人公的斗酒娱乐、驱车游戏是“已在”京洛的行为,或己经过往的行 为。从此点出发,可以知道柏石起兴,人生苦感,逐兴遣怀等都是目睹过“洛中 何郁郁”的盛况之后的心理反应。如此可以得知,“驱车驾驽马,游戏宛与洛”以 下的关于洛中“何郁郁”的描写,都是主人公的回忆之辞。近人王闽生以为:“游 戏宛、洛,本设想之辞,并非真到其地”,而下文“接赋洛中情景,皆意中幻想之 辞,非书目见,故实地皆虚”。国 而先前所见京洛的繁华景象与今日薄酒强欢的场面叠现交织,形成强烈的反 照,富贵与贫贱的阻隔,向往与现实的距离,这种对照反差越大,其间的审美张 力越强,就越能展现主人公的失望、愤懑、无奈而又向往等复杂难言的心绪,唯 薄酒浇之,何以解心中之块垒? 即使是梦想之作,亦未尝不是回忆之作。如凛凛岁云暮一诗,吴淇日:“良 人二句,想耶? 梦耶? 愿得云云,梦耶? 想耶? 因想而有梦,又因梦而有 想。愿得二句,梦中满意之想”。这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梦是愿望的满足。 弗洛伊德在分析梦的形成时说:“做梦的情况是这样的,它或者是前一天清醒时刻 的遗留物并且没有失去其所含有的能量,或者是整个清醒时候的流动将潜意识中 北京人学中田史竿文教研室两汉文学史参考资科嘀 北京:中乍书局,2 0 0 3 :7 2 2 精树森古诗l 首集释古诗j ) l 首定论【u 上海:上海中华,1 9 3 6 的一个愿望给激活起来,或者是这两种情况的巧合。”。而且“梦的运作需要超过 一天一夜的时间才能获得结果”。我们由此可见凛凛岁云暮一诗中的女主人 公是处于怎样朝思暮想的痛苦状态,梦中的情景只是一时对思念之苦的缓解,而 随之而来的清醒,则更置人于无边无际的思海之中。在梦中过去与现在,他乡与 故地,疏远与亲密等二元对立的界限完全粉碎。 行行重行行、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冉冉孤生 竹等篇也都采用了回忆与现实交织的手法。 ( 二) 、幻想之作 十九首中也有幻想之作,但幻想亦不过是对过往经历的一种主观心理投射, 其实质仍是对所经历物事的回忆。意大利著名哲学家维柯在其诗性思维的研究中 指出,。拉丁人把储存各种感官知觉的能力叫做m e m o r i a 记忆力1 ,而当它表露这 些知觉时,他们把它叫做r e m i n i s e e n t i a 回忆】”,“我们通常说i m m a g i n a r e 想象1 的 场合,拉丁人说m 锄o r a r e f 记忆】。这是否因为我们既不能想象某种东西,除非我 们记忆它,也不能记忆任何东西,除非我们通过感官知觉它呢? ”“因此,希腊人 用寓言把他们的信仰传了下来:缪斯作为由想象力所描绘的种种优点,是记忆女 神的女儿。”9 又言,“儿童们的记忆力最强,所以想象特别生动,因为想象不过是 扩大的或复合的记忆”。在他看来,想象即是记忆的复现。 如西北有高楼一首,写听曲感心,不过这里是主人公一己心声的独抒。 此诗重点在“但伤知音稀”一句。方东树说:“此言知音难遇,而造境创言,虚者 实之,意象笔势文法极奇,可谓精深华妙。”囝也就是说,此诗所写“高楼”、“清 商曲”等都不过是主人公的造境之词,并非实有,所以此诗格外有一种飘缈空灵 之感。陆时雍说:“情动于中,郁勃莫己,而势又不能自达,故托为一意,托为一 物,托为一境以出之”。( 古诗镜总论) 二者妙味颇为相似,本文依此,弃传统之 君臣喻论,认为此诗所写境、人都不过是主人公自况。“与浮云齐”、“三重阶”见 楼之高,“交疏结绮窗”见楼之华美豪贵,但均非实指,不过以所处环境来比喻楼 中入的远离尘嚣,高洁俊美的气度风神,实乃主人公自尊、自重、而自负之词。 但观其绝世独立,虽风华正茂,而怀宝空锁,无人赏识,亦无由使人赏识,所以 尽管高洁明丽,但奏曲发声,亦不过空自嗟叹,实为堪怜。主人公所幻想的楼中 人正是写自己,楼中人与主人公幻然一体,不分彼此,在极度怅惘之中的主人公 i 奥】弗洛伊德彭润会译梦的解析 m 北京:京华 j 版社,2 0 0 0 :3 7 0 【奥】奥 弗洛伊德著彭润金译梦的解析 邮,北京:京华j j 版社2 0 0 0 :3 7 3 i 英】利昂庞帕编译陆晓秉译维柯善作选【劬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9 7 :1 0 8 【心】维柯新科学l m 北京:人民文学f :版杜,1 9 8 7 :1 0 4 隋树森古诗t 九酋集释论古诗十九首 m i :海:上海中簪1 9 3 6 马膨厄古诗十九首纠探 脚西安:微西人民出版社,1 9 8 1 :1 6 6 9 沉湎于幻觉之中,一切都是如此真实,但一切又尽染飘缈之意。“一弹再三叹,慷 慨有余哀”,随着曲子的回环曲折,主人公脚下在徘徊,心也在徘徊,“愿为双鸿 鹄,奋翅起高飞”,一个幻化的对象,刹那里成了主人公寂寞人生的慰藉,但飞向 何处,止于何处,没有回答,这里就有了说不尽的怅然迷茫。因此结尾,并不是 主人公看透世情的遗世而遁的放弃,只是无路可尽的悲怀,然而目标还在。 本诗的“楼中人”如此虚幻,始终闻其曲而不睹其面,是倾国之佳丽,抑或 浊世之清士? 朱自清先生认为,由陆机拟作“佳人抚琴瑟”( 拟西北有高楼) 。、 曹植七哀诗所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看, 多少袭用了本诗的意境,所以那高楼上也是个女人。9 吴淇认为:“此亦是从声中 摹出个绝代佳人来”。这些都可证明楼中人是一个遗世独立的佳人。主人公以高 楼美人来自喻,这不过是对屈子美人自况传统的承继。 涉江采芙蓉、迢迢牵牛星、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等诗都是幻 想之作。 十九首中除青青陵上柏与今日良宴会外,诗中主人公都是形单影只, 所处环境亦相对狭隘、封闭,而主人公的行为姿态、视角亦较少变化,即如布景 简陋的舞台只有一个类似雕塑的演员,这本该是极单调乏味的,但诗的实际效果 却让人涵咏不尽,原因之一就在于诗中多运用回忆或幻想的手法,使得时空在过 去与现在,此地与彼地,实地空间与情绪空间中不断地转换对比,从而极大地拓 展了诗的诗意空间,造成一种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 二、拟代程式 ( 一) 、对拟代手法运用的判定依据 十九首中的思妇形象,与诗经、汉乐府中的女子形象相比,已经趋向性格 形象的定型化。尽管青青河畔草中有“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的“鄙尤 之甚” 之语,但只是情、欲、礼纠结矛盾的郁闷情绪的排解,并未落实于行动。 其余诗中的女子无不是痴心望归,日思月念,在回忆、梦想中打发时日,忧郁、 苦闷、伤感、寂寞,没有一点快乐可言,即使客从远方来,看似欢天喜地,实 则“口里是喜,心中是悲”。论者多以汉代儒学盛行,三纲五常应阴阳五行的男 尊女卑的论调,使得女子终其一生,无法摆脱被定位于阴者的宿命。又因经济的 不自主,从而对男性有极强的依附性,也因此在男权社会中成为无独立人格的边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i - _ )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 :6 8 8 余冠英三曾诗选m 北京:人民文学f i i 版社,1 9 7 9 :7 2 束自清古诗歌蔓释三种古诗f 九首释:m 卜海:i :海古籍h 版社,1 9 8 1 :2 4 0 隋树森古许f 。几首焦释古诗1 一九首定论 m ,i :海:j :海中华,1 9 3 6 田维著,徐调孕沌人问例话( 六二) h 北京:人民 学版礼1 9 8 4 :2 2 0 隋树森,古许1 几首集释古诗十几首定论 椰上坶:r l j 海中华,1 9 3 6 缘人,以色事人,承担传宗接代的重任,丧失了作为人的应有的自主性。这就是 十九首中女子感叹时光流逝,疑虑忡忡而又因传统的束缚,从而在荏苒的时光中 孤独地坚守一份贞节的原因所在。 其实这种说法过于绝对化,因为汉代女子的实际形象并非如十九首中所 现。看乐府民歌中的女性形象,白头吟中女子不堪男子二心而自动决绝;东 门行中贫贱妻子声泪相劝,而非唯唯诺诺;陇西行中的妇人主持家政,“胜 一大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