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食品安全资料.doc_第1页
有关食品安全资料.doc_第2页
有关食品安全资料.doc_第3页
有关食品安全资料.doc_第4页
有关食品安全资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下面是几个搜索到的例子,你可以参考一下: 1. 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 被引次数:63次 谢敏 于永达 文献来自:上海经济研究 2002年 第01期 四、政府已有措施不能有效解决问题的原因面对食品安全问题 ,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定的措施 ,但是 ,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存在 ,而且其形势十分严峻。食品安全问题上存在着市场的失灵 ,需要政府的介入。政府已经做出的努力不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其原因部分在于 . 2. 食品安全与中国安全食品的发展现状 被引次数:19次 李新生 文献来自:食品科学 2003年 第08期 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发表的加强国家级食品安全性计划指南中则把食品安全性与食品卫生作为两个概念不同的用语加以区别 . 3.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和对策 被引次数:26次 汤天曙 薛毅 文献来自:食品工业科技 2002年 第02期 1提高对食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和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全力提高全社会对食品安全重要性和食品安全问题给人民造成严重危害的认识,把食品安全问题作为保障人民健康、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保证社会稳定的大事来做。各级政 . 4. 21世纪中国食品安全问题 被引次数:26次 赵霖 鲍善芬 文献来自: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1年 第02期 就一定会使中国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作出更加符合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正确决定。21世纪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赵霖$解放军总医院 . 5. 土壤重金属污染与食品安全 被引次数:26次 常学秀 施晓东 文献来自:云南环境科学 2001年 第S1期 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食品的安全性已成为第一卖点。近年来不断发生与食品安全有关的食品污染事件 ,造成了人们对食品污染的恐惧和对食品安全的担心。我国出口的一些农副产品由于农药、兽药残留 ,重金属 . 6. 食品包装与食品安全 被引次数:5次 颜亦斌 文献来自:包装与食品机械 2004年 第02期 食品包装;食品安全;产品质量检验食品包装与食品安全有密切的关系,食品包装必须保证被包装食品的卫生安全,才能成为放心食品。国家对食品包装有哪些具体规定 . 7. 对食品安全的再认识 被引次数:8次 柏振忠 王红玲 文献来自: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 第02期 规则标准食品安全影响面广,危害严重。本文分析了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因素,食品安全的特殊性,并着重分析了引起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1崔悦民 . 8. 食品安全与可追踪系统 被引次数:26次 耿献辉 周应恒 文献来自:世界农业 2002年 第06期 一、食品安全问题从20世纪中叶开始,一些危害人类食品安全的重大污染事件不断发生。1947年,一种叫二英的氯化物使美国的牛得了一种怪病,称为“X病”。60年代,北美大湖地区的野生鸟类受到含氯有机化学农药DDT的侵害, . 9. 食品安全问题及其控制食品安全的措施 被引次数:9次 郝记明 马丽艳 李景明 文献来自: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4年 第02期 加强食品安全的基础性研究 ,了解食品安全的国际现状 ,开发快速检测手段 ,建立风险评估模型 . 食品安全隐患会得到更好的控制 ,人类将会生存在一个更安全的环境。食品安全问题及其控制食品安全的措施郝记明$湛江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 . 10. 国外食品安全研究和管理的现状 被引次数:20次 任发政 罗云波 蒋菁莉 文献来自: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1年 第06期 FDA、APHIS、FSIS、 EPA运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维护食品的安全 ,从而保护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2 .2 欧盟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鉴于疯牛病在欧盟各成员国不断蔓延 ,努力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恢复消费者对欧洲食品的信心 ,成为欧盟当前面对近来,全国不少地方因“瘦肉精”引发的生猪肉品中毒事件频频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障市民的食肉安全,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记者昨从全市肉品安全专项检查动员会上获悉,根据抽检结果显示,我市暂未发现含有“瘦肉精”添加剂饲养出来的生猪肉品。然而,为加强肉品安全检查,从今天开始,全市正式启动肉品安全专项检查,并执行国务院颁布的食品安全特别规定。而检查将一直持续到春节结束以后。其间,重点针对全市各屠宰厂里储备的生猪,实行“瘦肉精”随机抽检制度,并对“瘦肉精”生猪实行溯源“封杀”。 抽检制度 紧急启动“瘦肉精”生猪抽检制度 据市生猪办的成员单位介绍,自今年以来,我国不少地区先后发生“瘦肉精”肉品中毒事件,已引起广泛关注。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我市尽管暂未发现含有“瘦肉精”的生猪肉品,但经相关方面监测显示,包括扬州周边的一些城市,已经发现了“瘦肉精”生猪。在这种情况下,我市从即日起,对全市生猪储备紧急启动“瘦肉精”抽检制度。而抽检时间,约为7天一次。 “瘦肉精”学名“盐酸克伦特罗”,是一种平喘药。市生猪办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猪食用“瘦肉精”后能够提高瘦肉率。而人在食用这种猪肉后,“瘦肉精”会在人体内逐渐积蓄,会出现头晕、恶心、手脚颤抖、心跳,甚至心脏骤停致昏迷死亡。另外,它对心律失常、高血压、青光眼、糖尿病和甲状腺机能亢进等患者,也有极大的危害。在这种情况下,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各国,已明确将“瘦肉精”作为禁用饲料添加剂。“瘦肉精”猪肉如何分辨,除了查看检验检疫证明之外,市民可用一些常规方法辨别,如含“瘦肉精”猪肉肉色异常鲜艳;切成二三指宽的猪肉比较软,不能立于案;瘦肉与脂肪间有黄色液体流出,脂肪特别薄;瘦肉颜色鲜亮,后臀较大。 销售现状 扬城暂未发现“瘦肉精”生猪 既然“瘦肉精”对人体损害如此之大,那么,扬州的肉品是否能够安全食用呢?昨天下午,针对记者的疑惑,市生猪办表示,随着元旦、春节“两节”的临近,为保障市民食肉安全,市生猪办及其成员单位先后对我市生猪定点屠宰厂、农贸市场及大型购物超市销售的猪肉,进行“瘦肉精”抽样监测,抽检样本经检测全部合格。这就意味着,扬州的肉品供应可安全放心地食用。 据市农林部门介绍,从今年12月份开始,他们根据扬州猪肉市场的生猪来源地、销售环节的不同情况,分别对我市5家生猪定点屠宰厂和时代广场、大润发超市等猪肉销售市场,采集到了几十组猪肉样本。然后,进行“瘦肉精”专项安全检测。其中,监测样本除了本地生猪来源外,其他主要为河南、山东等外省生猪源。据悉,经过检测,抽检的几十组猪肉样本的“瘦肉精”对照结果,全部为阴性,而“瘦肉精”抽样监测则全部合格。 “瘦肉精”超标生猪实行溯源“封杀” “要保障我市肉品市场的质量安全,对瘦肉精生猪实行溯源封杀体系势在必行。”市生猪办相关负责人李国斌昨在全市生猪屠宰专项整治工作动员会上如是表示。李国斌认为,外地之所以出现“瘦肉精”生猪而引发的中毒事件,主要因为尚未建立肉品市场可追溯监管制度。在这种情况下,我市只要强制执行生猪进场验收制度,完善相关手续和资料,便能有效缓解屠宰场违规屠宰生猪以及含有“瘦肉精”的生猪现象。 经了解,按照主管部门的工作布署,我市已于今天开始对全市肉品市场,实行全过程追溯监管。即一旦发现含有“瘦肉精”的生猪进入市场销售,便可通过追溯系统来查询当天生猪进场等相关资料。 据悉,截至今年年底,全市各级主管部门必须督促各地生猪定点屠宰场,建立肉品质量可追溯体系,以进一步完善生猪进场验收制度、台账管理等多项制度。李国斌告诉记者说,对肉品市场实行可追溯监管,不但能够让市民放心消费,而且一旦发生病害猪肉上市,即可通过生猪进场检验检疫等渠道,追查到不合格生猪的销售源头,并最终实现查处的目的。 据介绍,作为可追溯监管体系最为重要的工作环节,生猪进场验收制度不仅可以如实记录生猪的品种、规格、数量、供货商及其联系方式、进货时间,还可以记录肉品质量、数量、流向等内容,而且便于主管部门密切监管肉品市场的动态。 肉品市场即日起执行“特别规定”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为加强肉品的安全检查, 市生猪主管部门将按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和国务院颁发的食品安全特别规定,对违规销售含有“瘦肉精”的生猪单位和个人,进行严处重罚。 据介绍,作为建国后第二次颁布的特别规定,特别规定不但具有法律的强制性,而且处罚力度一般适用法律。市生猪办相关负责人李国斌告诉记者,特别规定发布后,即刻生效。对于不按法定条件、要求从事生猪屠宰的经营活动或是经营、销售不合格肉品的行为,由农业、卫生、质检等监督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没收违法所得,其中,肉品金额不足5000元的,并处5万元罚款;肉品金额5000元以上不足1万元的,并处10万元罚款,肉品金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肉品金额的10倍-20倍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照;构成非法经营等犯罪行为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两节期间还将重拳严查“私屠乱宰” “我们一方面要保证肉品的正常供应,另一方面则要严把肉品的质量关。”市生猪办负责人介绍,主管部门已就元旦、春节期间的肉品市场专项整治工作,作了严密部署。据透露,此次专项整治的重点,除了“瘦肉精”生猪肉品外,还将就全市城区私屠滥宰、制销病害肉、注水肉等不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对于城乡接合部的私屠窝点及屡禁不止的顽固窝点,主管部门将坚决予以打击和取缔。而对全市所有农贸市场、超市、宾馆、餐饮企业及各大中小院校等食堂,销售或使用非定点屠宰肉品、未经检验检疫等不合格肉品的行为,主管部门将依据江苏省生猪屠宰办法等相关法规,严查重处并追究相关当事人刑事责任。 另外,按照商务部门的工作部署,我市城区所有市场、超市、集体食堂、餐饮单位销售和使用的猪肉,将100%来自定点屠宰企业。 相关新闻 2010年全市实现生猪机械化屠宰 为推进生猪屠宰场(点)布局,全市今年共完成了28家手工屠宰场的关闭任务。市商贸部门表示,截至目前,市区已经全面实现了生猪定点屠宰机械化。这为保障扬州市民能够吃上放心猪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市商贸部门告诉记者,目前,扬州市区虽已全部实现生猪机械化屠宰,但全市仍未完全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我市将在明年正式出台生猪机械化定点屠宰规划和屠宰场关闭计划。届时,全市将再次关闭生猪手工屠宰点20家。而到2010年,则在全市范围内实现生猪机械化屠宰。 十,吃新鲜卫生的食物【提要】一个健康人一生需要从自然界摄取大约60吨食物、水和饮料。人体一方面从这些饮食中吸收利用本身必需的各种营养素,以满足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必须防止其中的有害因素诱发食源性疾病。食物放置时间过长就会引起变质,可能产生对人体有毒有害的物质。另外,食物中还可能含有或混入各种有害因素,如致病微生物、寄生虫和有毒化学物等。吃新鲜卫生的食物是防止食源性疾病、实现食品安全的根本措施。正确采购食物是保证食物新鲜卫生的第一关。一般来说。正规的商场和超市、有名的食品企业比较注重产品的质量,也更多地接受政府和消费者的监督,在食品卫生方面具有较大的安全性。购买预包装食品还应当留心查看包装标识,特别应关注生产日期、保质期和生产单位;也要注意食品颜色是否正常,有无酸臭异味,形态是否异常,以便判断食物是否发生了腐败变质。烟熏食品及有些加色食品,可能含有苯并芘或亚硝酸盐等有害成分,不宜多吃。食物合理储藏可以保持新鲜,避免污染。高温加热能杀灭食物中大部分微生物,延长保存时间;冷藏温度常为4-8,一般不能杀灭微生物,只适于短期贮藏;而冻藏温度低达-12一 -23,可抑止微生物生长,保持食物新鲜,适于长期贮藏。烹调加工过程是保证食物卫生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以及食物加工环境和用具的洁净。避免食物烹调时的交叉污染,对动物性食物应当注意加热熟透,煎、炸、烧烤等烹调方式如使用不当容易产生有害物质,应尽量少用,食物腌制要注意加足食盐,避免高温环境。有一些动物或植物性食物含有天然毒素,例如河豚鱼、毒蕈、含氰苷类的苦味果仁和木薯、未成熟或发芽的马铃薯、鲜黄花菜和四季豆等。为了避免误食中毒,一方面需要学会鉴别这些食物,另一方面应了解对不同食物进行浸泡、清洗、加热等去除毒素的具体方法。【说明】1为什么要求吃新鲜食物新鲜食物是指存放时间短的食物,例如收获不久的粮食、蔬菜和水果,新近宰杀的畜、禽肉或刚烹调的饭菜等。储存时间过长就会引起食物的内在质量及感官品质的变化,即食物变质。导致食物变质的主要原因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化学反应以及食物自身的代谢作用。某些水果和蔬菜放置一定时间后可以发生一定程度的糖化作用。使酸涩味变小而甜度增加,这种有意识储存引起的良性改变不属于食物变质的范围。食物变质可以产生不同的结果:一类是对人体相对无害的变质,例如外观、结构和香味的变化,某些营养素的消耗等;另一类则是对人体有害的变质,如某些微生物、霉菌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或某些食物中的油脂氧化而酸败,或某些食物发生分解产生有害成分等,这一类变质常常产生有毒有害物质。提倡选用新鲜食物,主要为了防止后一类食物变质引起的健康危害。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即使食物没有发生有害于健康的变化,也应选用新鲜的、色香味俱佳的食物。2。选择食物为什么要注意卫生“卫生”的概念涉及非常广泛的内容。对于食物而言,要求卫生就是防止食物中含有的或混入的各种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通过食物进入人体的有害因素很多,常见的有致病微生物、天然毒素、寄生虫和有毒化学物等。世界卫生组织将这些因素引起人体的感染或中毒称为“食源性疾病”。现代社会的工业化发展,使人们可以享用的食物品种大大增加但也导致了各种有害物质对食物的污染机会明显增多,如残留农药、工业废水、生活垃圾、非法使用的有毒有害添加剂等。食品卫生问题引起的疾病甚至死亡事件,更促使人们提高对食源性健康危害的防范意识。有鉴于此,在现代生活中应该牢固树立食品卫生的观念,学习和掌握保证食品卫生的有关知识和措施。3把好第一关:采购新鲜卫生的食物(1)认准市场和品牌一般来说。大型商场和连锁超市为了长久发展而比较重视自身的声誉,将食品质量和卫生要求放到重要的位置,相对于传统的菜市场、小摊贩而言,他们在食品卫生方面具有较好的安全性。随着食品生产企业的和竞争和发展,在各种食品的生产领域形成了一些有名的品牌。这些企业比较注重而且有条件控制产品的质量。同时,名牌企业还更多地接受着政府和消费者的监督。因此购买品牌食品,卫生质量较有保障。(2)注意食物包装的标识按照国家要求,预包装食品必须在包装标识或者产品说明书上标出品名、配料、产地、厂名、生产日期、规格、保质期限、食用方法等内容。消费者购买时需要留心查看上述内容,特别应注意有无保质期和生产单位,不要选购所谓的“三无”产品及超过保质期的食品。散装食品容易受到污染,采购时需要更多的注意卫生问题。(3)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警惕非法添加物按照国家标准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对于防止微生物污染、延缓食品变质以及改善食品的感官性状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不应该简单排斥一切食品添加剂。需要警惕的是有些企业违反国家规定,过量或滥用食品添加剂,误导消费者。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在食品中加入有毒有害的非法添加物,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因此,在采购食物时应注意色香味的鉴别。例如。看起来特别白净鲜亮的鱼虾、毛肚、鱿鱼等产品或许用甲醛浸泡过;烧、烤、酱等肉类制品若有诱人的鲜红色,要提防使用了过量的亚硝酸盐;过于鲜艳的辣椒红色或蛋黄红色可能加入了苏丹红;颜色很白或口感过分筋道的面食,则可能添加了过量的增白剂或增筋剂。4。注意鉴别食物新鲜度鱼、禽、肉、蛋、乳等动物性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容易滋生细菌而发生腐败,因此大部分食物中毒是由动物来源的食品引起的。采购食物时应特别注意鉴别这类食物是否新鲜(后详)。病死的牲畜本身已经污染了病菌或毒素,应当坚决丢弃。(1)看、触、闻一一鉴别畜禽肉类的新鲜度看颜色:肉色发暗,脂肪缺乏光泽;试手感:外表干燥或黏手,指压后的凹陷恢复慢或不能完全恢复;闻异味:有氨味或酸味。甚至有臭味。发现上述现象就表明肉类不新鲜或已变质腐败。如果发现猪肉肉色较深,肉质鲜亮,后臀肌肉饱满突出,脂肪层非常薄,很可能是使用过“瘦肉精”的猪肉。(2)从五个部位鉴别变质鱼不新鲜的鱼可在五个部位出现变化:体表发暗无光泽:鳞片不完整,易脱落;鱼鳃颜色暗红,有腥臭,鳃丝黏连;眼球浑浊或凹陷,角膜浑浊;肌肉松弛,弹性差。(3)从五种形态识别变质蛋类微生物的污染可使鸡蛋、鸭蛋等禽蛋变质腐败。变质禽蛋可出现五种改变:蛋白质分解导致蛋黄移位,形成“贴壳蛋”;蛋黄膜分解形成“散黄蛋”;继续腐败,蛋清和蛋黄混为一体成为“浑汤蛋”;蛋白质进一步被细菌破坏分解形成硫化氢和氨类,可出现恶臭味,形成“臭鸡蛋”;真菌在蛋壳内壁和蛋膜上生长繁殖,形成暗色斑点,称为“黑斑蛋”。(4)乳类食物变质的鉴别乳类食物可从色泽、气味、形状等方面鉴别是否变质。如果发现有异味、沉淀或凝块出现,或乳中混杂黏稠物,应当丢弃。酸奶表面生霉、有气泡和有大量乳清析出时也不得食用。(5)蔬菜和水果新鲜度的鉴别蔬菜和水果大多颜色鲜艳,含水量较高,放置过久则可引起颜色和形态的改变。水分减少:果皮或蔬菜表面发皱,整体发蔫;颜色变化:绿色蔬菜可变成黄色,有些水果的颜色变暗变淡;质地变化:水果或蔬菜出现软化,发黏,有汁液渗出甚至果体或茎叶腐烂。(6)如何鉴别豆腐变质豆腐含有丰富蛋白质,储存稍久就容易发生变质。随着新鲜度下降,豆腐颜色发暗,质地溃散,并有黄色液体析出,产品发黏、变酸并产生异味。(7)警惕“胖听”罐头放置时间过长的罐头,由于内部微生物生长,或马口铁受到腐蚀,会导致食物腐败产气。肉眼可以看到的表现是罐头膨胀发胖。可以通过敲击和观察,发现罐头食品有无“胖听”现象,以鉴别是否出现了储存变质的情况。充气罐装食品在高原低气压地区也可能会出现“胖听”,属正常现象。5可以品尝但不宜多吃的食物:熏制、腌制、酱制食品熏鱼、熏肉、火腿等食品在加工时需利用木屑等各种材料焖烧产生的烟气来熏制,以提高其防腐能力,而且使食品产生特殊的香味。但是,烟熏气体中含有致癌物质苯并芘,容易污染食品,必须引起警惕。腌制食品含盐分太高,经常食用不利于健康。酱制食品中需要添加亚硝酸盐有利于发色和保藏,但可引起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C以及叶酸的破坏。尤其重要的是,亚硝酸盐可以转化成致癌物亚硝胺,过多食用有害健康。6怎样合理储藏食物食物做好后应尽快吃掉,减少储藏对食物质量的影响。如果需要存放4小时以上。特别是在气温较高的夏、秋季节,应在高温或低温条件下保存。食物合理储藏的目的是保持新鲜,避免污染。(1)高温灭菌防腐:食品经高温处理,可杀灭其中大部分微生物,有效控制食品腐败变质,延长保存时间。如将食品在60-65加热30分钟。可杀灭一般致病性微生物,并能基本保持食品的原有品味。(2)低温储藏:低温储藏分为冷藏和冻藏。常用的冷藏温度是4-8,冻藏温度为-12- -23(3)贮存食品的容器和环境要求盛放食品的容器和包装物必须安全、无害,易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塑料容器应纯度高,不释放有害物质(例如酚、甲醛),不得使用再生塑料器具。油脂较多的食物不宜在塑料容器内长期储存。储藏食物要做到生、熟分开。粮食、干果类食品储藏的基本原则是:低温、避光、通风、干燥。经常采取防尘、防蝇、防鼠、防虫及防止霉变措施。储藏食物特别要注意远离有毒有害物品。农药、杀虫剂、杀鼠剂、消毒剂和亚硝酸盐等,不要接近食物存放场所,防止错把其当成食盐、面碱或调料而误食中毒。提示动物性食物蛋白质含量高,容易发生腐败,应特别注意低温储藏。新鲜蔬菜若存放在潮湿和温度过高的地方容易产生亚硝酸盐,在腐烂时更容易形成亚硝酸盐,所以也有必要存于低温环境。冷藏一般只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和酶的活动,并不能杀灭微生物或将酶破坏,所以只能减缓食物的变质速度,适用于短期贮藏。合理冻藏的食物能保持原始的新鲜状态,在形状、质地、色泽和风味方面基本不会发生明显变化,适用于食物的长期贮藏。例如肉类在4只可存放数日;但低于-1O可存放数月,-20以下可长期保存。7哪些措施能降低食物污染(1)挑选:在粮食发霉不太严重的情况下,可以挑出霉粒,减少污染。此法对于黄曲霉污染的花生、玉米去毒效果较好。近年人工栽培的银耳日益增加,有些地区发生采食新鲜银耳引起中毒的现象,其原因是新鲜银耳很容易受到霉菌污染而变质。因此,对于变质银耳应坚决剔除,为慎重起见最好不吃新鲜银耳。(2)清洗:浸泡水洗是清除蔬菜水果上污物、微生物的基本方法。对去除残留农药也有一定效果。做法是先清洗后浸泡。浸泡时间不少于1O分钟。然后再用清水冲洗1次。对于韭菜、卷心菜等可疑农药残留的蔬菜,可以考虑用小苏打水清洗。提示清洗消毒蔬菜水果时,应当选:择对人体安全、无害。适用于食物的洗涤剂和消毒剂,并按照说明书上要求的浓度和时间正确使用。(3)消毒:是减少食物表面微生物污染的有效办法,特别适用于生吃的水果和蔬菜。方法是先清洗食物,再在消毒剂中浸泡1O分钟-15分钟。然后再用清水冲洗几遍。提示无论是蒸煮灭菌还是化学药物消毒,都只能杀死食物中的微生物,但对于食物中已经产生的毒素不能够完全消除。例如,腐烂白菜中的亚硝酸盐,油料申的黄曲霉毒素等,通过上述消毒方法均不可能使其消失。因此,发现食物腐败变质就应坚决丢弃。以免发生食物中毒。8烹调加工食物时有哪些卫生要求烹调加工过程是保证食物卫生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需从以下六方面严格要求:(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烹调食物人员应经常洗澡更衣,专业厨师上班时应穿干净的工作服。在烹调食物前要注意洗手,接触生鱼、生肉和生禽后必须再次洗手。手部患局部化脓性感染的人,不应该直接加工食品,防止对食物的污染。患有传染病或皮肤病者不能担任厨师工作。就餐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自己或他人的健康十分重要。饭前便后要洗手,患病时避免与别人共餐。集体就餐时应尽量实行分餐制,不能分餐时应设公用餐具,和个人餐具分开使用,以防止就餐人员之间的疾病传染。(2)保持洁净的环境和用具厨房和食品库房周围不应当存在鼠、蝇及其他有害动物或昆虫生长繁殖的场所,地面、墙壁和顶面应采用无毒无害建筑材料,并配置有防蝇防鼠设备。应经常保持厨房和食品库房的整洁卫生。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人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必须洗净、消毒;炊具使用后应立即洗净,保持清洁;加工冷荤凉菜的用具容器应当事先消毒并保持专用。擦拭餐具的抹布使用时间不应超过一天,下次使用前应蒸煮消毒。(3)避免食物的交叉污染直接人口食品、待加工食品和原料三者之间不得混放或混合加工。洗菜盆、刀、砧板、盛放菜的碗盘等一定要生熟食物分开,避免交叉使用。食品不得接触有毒物和不洁物。厨师加工生食后,应及时洗手再接触熟食。(4)慎重处理动物性食物肉类食物生吃不但营养成分不容易吸收,也十分危险。比如,未煮熟的畜肉可能带有旋毛虫、囊虫或绦虫,淡水鱼未煮熟可能带有肺吸虫、肝吸虫等。在对卫生状况没有确切把握的情况下,肉、禽、鱼、奶等动物性食物必须加热熟透再吃。所谓加热熟透就是要使食物的温度达到100并保持一定时间。特别是加热食物的体积较大时。一定要注意延长时间,保证熟透,以免外熟里生。有些人认为生鸡蛋和刚挤出的牛奶含有更多的营养成分,因此不加热而直接食用。这种习惯对健康有很大的危险性,很可能因为细菌的污染而引起食源性疾病。(5)改变不良烹调方式煎、炸、烤等烹调方法使食物接触的温度达到摄氏几百度以上,不仅会破坏较多的维生素,而且容易引起蛋白质和脂肪高温变性,可能生成苯并芘、杂环胺等致癌物质。例如,当烹调温度从200升至300时,食物中杂环胺的生成量可增加5倍。所以在食物烹调时应尽量避免将鱼、肉等食物煎糊或烤焦。(6)食物腌制如何防止变质食物经过高浓度的食盐腌制,可以阻止微生物生长,延长保存期。但是如果腌制方法不当,反而容易产生危害。例如,食盐浓度不够高,容易导致蔬菜或肉类发霉变质。腌菜时放盐过少、腌制时间过短都有可能产生亚硝酸盐。食人过多亚硝酸盐时会发生一种急性食物中毒一一肠原性青紫症;长期少量摄人亚硝酸盐也会对人体产生慢性毒性作用,甚至有致癌作用。因此,腌制食物时应注意加足食盐,并低温储存;大量腌制蔬菜至少要腌制20天以上再食用;肉制品中加入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应严格按国家卫生标准的规定,不可过量使用。9常见的有毒动植物食物及其中毒预防措施一些动物或植物性食物中含有天然毒素,由于误食这些动植物导致的食物中毒在我国常有报道。常见的有毒动植物有:(1)河豚鱼河豚鱼肉鲜美,但是多种河豚的内脏含有一种能致人死命的神经性毒素一一河豚毒素。其毒性相当于剧毒药品氰化钠的1250倍,不足1毫克就能致人死命。河豚最毒的部分是卵巢、肝脏,其次是肾脏、鳃和皮肤。这种毒素能使入神经麻痹、呕吐、四肢发冷,进而心跳和呼吸停止。为了预防误食河豚中毒,需要学会认识和鉴别这种鱼。河豚鱼体形长、圆;头比较方、扁;鱼体光滑无鳞,可有美丽的斑纹,或呈黑黄色;鳃小不明显;肚腹为黄白色,背腹有小白刺。发现后应该按照卫生部规定禁止食用,(2)毒蕈毒蕈又称毒蘑菇,是指食后可引起中毒的蕈类。在我国目前已鉴定的蕈类中,可食用蕈近300种,有毒蕈类约有OO种,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1O种。毒蕈中毒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多发生在高温多雨的夏秋季节以家庭散发为主,有时在一个地区连续发生多起,常常是由于误采毒蘑菇食用而中毒。为了预防毒蕈中毒,不要轻易品尝不认识的蘑菇,必须请教有实践经验者分辨清楚之后,证明确实无毒方可食用。如果不慎误食了有毒蘑菇,应及时采取催吐、洗胃、导泻等有效措施,并及时求医诊治。(3)含氰苷类植物氰苷类化合物存在于多种植物中,特别是木薯的块根、苦杏仁、苦桃仁等果仁中含量比较高。由于这种化合物可水解产生剧毒的氰氢酸,对健康具有较大的危害性。预防中毒措施主要是加强宣传教育,不生吃各种苦味果仁和木薯,也不能食用炒过的。若食用上述果仁,必须用清水充分浸泡,再敞锅蒸煮,使氢氰酸挥发掉。食用木薯前必须将木薯去皮,加水浸泡3天以上,再敞锅蒸煮,熟后再置清水中浸泡40小时。(4)未成熟和发芽马铃薯马铃薯又称土豆或洋山芋,是我国居民经常食用的一种薯类食物。马铃薯中含有一种毒性成分龙葵素,可引起溶血,并对运动中枢及呼吸中枢有麻痹作用。但是成熟的马铃薯含龙葵素很少,每1OOg仅含5mg-1Omg毒素。未成熟或发芽的马铃薯含这种毒素明显增多,每1OOg可达30mg-60mg,甚至高达400mg以上。所以大量食用未成熟或发芽马铃薯可引起急性中毒。预防马铃薯中毒的措施主要是避免食用未成熟(青紫皮)以及发芽的马铃薯。发芽马铃薯引起中毒的龙葵素可溶于水,遇醋酸易分解,高热、煮熟亦能解除其毒性。少量发芽马铃薯应深挖去发芽部分,并浸泡半小时以上,弃去浸泡水,再加水煮透,倒去汤汁才可食用。另外在煮马铃薯时可加些米醋,促其毒素分解。(5)鲜黄花菜鲜黄花菜中含有秋水仙碱,经肠道吸收后可在体内转变成有毒的二秋水仙碱,引起食用者中毒。秋水仙碱可溶解于水,因而通过水焯、泡煮等过程会减少其在蔬菜中的含量,减少对人体的毒性。所以,食用鲜黄花菜前应用水浸泡或用开水浸烫后弃水炒煮食用。(6)未熟的四季豆四季豆又称为菜豆、豆角、梅豆角等,是人们普遍食用的一种蔬菜。生的四季豆中含皂甙和血球凝集素,对人体消化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并对红细胞有溶解或凝集作用。如果烹调时加热不彻底,其中的毒素未被破坏,食用后就会引起中毒。避免四季豆中毒的方法非常简单,只要在烹调时把全部四季豆充分加热、彻底炒熟,使其外观失去原有的生绿色,就可以破坏其中含有的皂甙和血球凝集素。(7)有毒贝类贝类味道鲜美,是人们喜爱的海鲜食物,但是织纹螺、紫饴贝等含有毒性物质,容易引发食物中毒。贝类食物中毒的发生与水域中藻类大量繁殖有关。有毒藻类产生的毒素被贝类富集,当人食用贝肉后,毒素迅速释放并产生毒性作用。为了防止贝类食物中毒,在海藻大量繁殖期及出现所谓“赤潮”时,应禁止采集、出售和食用贝类。另外,贝类的毒素主要积聚于内脏,食用时注意去除,可减少中毒的可能性。 (第一部分完) 针对我们食品安全的现状 去分析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及思考应对措施 【内容提要】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食品卫生与安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近几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食品安全的恶性事件不断发生,随着食品加工过程中化学品和新技术的广泛使用,新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涌现。尽管现代科技己发展到了相当水平,但食源性疾病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仍然严重地危害着人民的健康,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最关注的卫生问题之一。因此,就食品安全问题本身的严峻性而言,重视并大力解决好这一问题依然迫在眉睫。 【关键词】食品安全隐患 现状 食源性疾病 监管状况 建议 一、前言 中国有句话: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中国还有句话:病从口入。食品的质量不安全,将会影响到人们的健康。食品的安全问题关系到全人类的生活、生存、延续,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正是由于食品市场的巨大潜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几年我国食品加工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使得各种新型食品层出不穷。每天只要我们打开电视,翻看报纸,都可以看到大量各式各样的食品广告。走上街头,不论是在商场、超市乃至街摊,食品都占据着市场的主要份额。而最近一个时期,随着各行各业透明度的进一步提高,食品的质量问题也频频被媒体所暴光,这直接导致了食品行业的安全问题成为人们最普遍关心的一大主题。如今食品安全已是我国消费者的“心头大患”, 事关消费者乃至下一代的健康和安全,是目前对公共健康面临的最主要威胁之一。因此,重视食品安全已经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在看到世界性的食品安全存在问题的同时,应明白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各级有关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与时俱进,这在当前尤为重要和迫切。 二、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长久以来,关于种种劣质食品的报道几乎成了我们隔三岔五就能在媒体上看到的一个主要话题。比如说关于劣质奶粉、劣质面粉、劣质大米、劣质豆制品、染白粉丝、注水肉、苏丹红还有现在正搞得沸沸扬扬的三聚氰胺事件等等,我们可以列出长长的一列名单。这些频频曝光的食品加工中的黑幕对消费者来说已不再陌生。各级监管部门针对于此的执法检查,也始终没有停止过,而且还会在每年的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前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在2007年还进行了全国食品安全隐患大排查。并相继制订了各种法和条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广东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等,可见我国对食品安全的整治力度有着铁的手腕。但令人不解的是,这些年来,各级监管部门的工作不可谓不努力,但劣质食品依然层出不穷,正如紧接着上演的含有“三聚氰胺”成份的食品不断曝光,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时时令我们提心吊胆。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存在五大问题:微生物造成的食源性疾病、种植养殖方面的农药残留和兽药残留、生产经营者守法意识淡薄、食品生产新技术应用所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环境对食品安全的影响。这些问题从而导致了我国食品生产行业的发展非常不均衡。 在我国曾发生两起较大的食品安全事件,至今还让人心有余悸。一起是1988年初在上海发生的因市民食用受到污染的毛蚶而爆发的甲肝大流行事件,当时患者达31万例,造成不少人员死亡,上海市民出行(指到外地)受到限制,食品出口遭到退回,经济损失惨重。另一起是1997年12月发生在香港的禽流感,该事件对我国禽肉的出口影响很大。近年来,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食品安全方面的重大事件频频发生,其数量和危害程度呈日益上升的趋势。如2001年发生在浙江省的白砂糖中添加“吊白块”案件; 重庆市“毛发水”酱油案件;广东省劣质大米案件;江西省河豚鱼中毒案件;内蒙古死因不明羊肉案件; 天津市输液瓶灌装酱油案件;江西省病死猪肉加工食品案件;重庆市非法加工伪劣食品案件;因食用含有“瘦肉精”(即盐酸克伦特罗)的猪肉,致使杭州市60多人食物中毒和 广东省信谊县百余人食物中毒案件;再到到今天的孔雀石绿、苏丹红、大头婴儿、三聚氰胺案件等等。此外,涉及到因假酒、农药残留、食品或饲料中添加违禁物质造成的食物中毒,导致人员死亡和大批人员集体住院的事件时有发生。据专家估计,我国每年食物中毒报告涉及的总人数为24万人,但这一数字尚不到实际发生数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我国每年食物中毒人数大约为2040万人。从各种案例和数字来看,足以让我们触目惊心,这个定时炸弹就在我们身边,随时爆发。因此对食品安全的整治,提高食品安全系数,让我们食得安全,食得放心,这些工作刻不容缓。 三、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主要因素 仔细回想这一连串的食品问题,发现并不是偶然巧合,而是目前特殊条件下多方社会经济道德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首先农产品种植和食品加工时操作的不当所造成,滥用农药、化肥,加工过程受污染等。再有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间,原有制度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明显有些“力不从心”,这就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利用当前法律的盲点和漏洞,大肆造假,以谋取不法利润。当前社会大众对食品安全观念的淡漠也大大加重了食品安全的危险,此外,当前社会“金钱至上”“利润第一”的道德观无疑更加深了造假者的危害性。纵观原因种种,我们不难发现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跟我们目前特殊的社会大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从导致疾病和中毒产生方面分析食品安全隐患的成因 1、化肥、农药等对人体有害物质残留于农产品中 由于多施和不按规定要求滥用农药,我国每年因农药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屡屡发生,特别是蔬菜中残留的有机磷中毒。蔬菜中残留的有机磷被人体吸收后,通过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脏器,导致中毒,严重时还出现生命危险。我国农产品中有机磷残留量超出国家标准的现象较为突出。再有我国每年大量、超量或不合理地施用化肥于农作物上,使化肥在土壤中的残留量越来越重,化肥施用不当、滥用化肥生产的蔬菜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并不亚于蔬菜中残留的农药。硝酸盐本身并没有毒,但在人的口腔和胃肠中会在细菌的作用下还原为亚硝酸盐。当亚硝酸盐大量聚集则可能引起中毒,长期摄入,可诱发消化道系统癌变。流行病学实验已经证明,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与食品中固有的胺类化合物是致癌物亚硝胺的前体物质,亚硝胺的诱癌时间随人体摄入量增多而缩短。 2、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于禽、畜、水产品体内 为了预防和治疗家禽、畜和水产品患病而大量使用抗生素、磺胺类等化学药物,往往造成药物残留于动物组织中。兽药残留既包括原药,也包括药物在动物体内的代谢产物。在食品中由于药物本身的副反应或耐药性细菌种群的增长,将增加潜在健康安全问题。近年,在我国由于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兴奋剂可以使禽、畜产生足够的瘦肉而被大量使用,从而使更多食用残留有“瘦肉精”食品的消费者引起中毒反应,严重者甚至死亡 。 3、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非常严重,它属于化学污染的范畴。据分析,重金属污染以镉污染较为严重,其次是汞、铅等,。多数金属在体内有蓄积性,半衰期较长,能产生急性和慢性毒性反应,可能还会有致畸、致癌和致突变的潜在危害。目前,我国儿童铅污染较为严重。 4、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超量使用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检测,曾有在面粉中超限量5倍添加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在腌 菜中超标量20多倍使用苯甲酸;在饮料中成倍超标使用的化学合成甜味剂等等。 5、毒素污染 毒素污染是目前极为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毒素主要来源于自然界,如近年来我国频繁出现“毒大米”事件,即为黄曲霉毒素污染。 6、滥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学添加物 在食品加工制造过程中,非法使用和添加超出食品法规允许适用范围的化学物质(其中绝大部分对人体身体有害)。如改善米粉、腐竹口感使用“吊白块”(一种化工原料,学名甲醛次硫酸氢钠)等等。 7、食品制造使用劣质原料 加工食品使用劣质原料给食品安全造成极大隐患。如:用病死畜禽加工熟肉制品;用“地沟油”加工 油炸食品等。 8、假冒伪劣食品 近年来假冒伪劣食品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肆意横行。如:用化学合成物质掺兑的酱油、 食醋;用工业酒精制造假酒、甲醇假冒白酒等。 9、病原微生物控制不当 食品的原料和加工程度决定了它具备一定的微生物生长条件,食品加工制造过程和包装储运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我国发生的集体食物中毒大多由微生物引起。在我国,易造成食物中毒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致病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每年都有发生,尤其在气温较高的夏、秋季节更容易发生。 10、腐败变质的食物上市流通 食品基本都以动植物生物组织作为主要成分。这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和生物变化 ,产生各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比如变质的鲜奶、酸奶、鲜肉等。 11、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危险 生物技术产品的出现同样带来了安全性问题。如今,转基因食品早已摆上了人们的餐桌,转基因食品也具有潜在的危险:可能损害人类的免疫系统 (标记基因);可能产生过敏综合症;可能对人类有毒性;对环境和生态系统有害;对人类和人体存在未知的危害。 (二)、从食品安全监管状况和经营者素质方面去分析食品安全隐患存在的因素 尽管政府一贯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也做出了许多努力,但由于食品安全受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等多种因素制约,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还存在着种种问题。其中食品生产加工领域问题最严重,食品加工企业绝大多数规模比较小,全国现有的750多万家小型食品加工作坊、摊点中80%上为10人以下的手工作坊,工艺落后,卫生条件极差,20%30%没有达到行业标准,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比较严重,食品营养指标达不到要求等;再有食品流通秩序比较混乱,全国食品经营企业多达350余万家,大多为个体工商户,缺乏必要的食品储运设施,经营管理落后,一些食品批发市场缺乏有效的安全检测手段和质量控制措施;餐饮消费环节食品卫生条件较差,一些餐饮业经营者不具备经营资格,几乎所有的餐饮部门都不会对食品原料进行科学检查,缺乏对疾病预防的控制措施。 1、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不完全 不完全信息的存在导致败德行为的出现和市场混乱,造成市场失灵。在市场经济中,生产经营者追求利益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相互对立的两者之间只有在获得足够的有关食品特性的共同信息时,才能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然而,由于食品安全质量特性,食品市场买卖双方同样面临着对食品安全信息了解的不完全性,但相比之下,食品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比消费者对食品的农药残留、微生物污染等相关食品安全性的信息了解更多。在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的驱动下,拥有信息优势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会自觉不自觉地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提供虚假、遗漏、过时或误导的信息,甚至采取不道德的手段生产和将那些假冒伪劣产品销售给顾客。消费者在知情权和选择权等信息占有上总是处于劣势,对于所选食品的安全性难以做出正确判断,有可能导致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机制失灵,以致出现低质量的劣质食品驱逐高质量的优质食品的现象,最终导致食品市场秩序混乱。 2 、食品安全的外部性问题 由于正规厂商没有因为产生外部利益而得到补偿,而非正规厂商没有因为产生外部危害而付出代价,其结果是如果仅仅依靠市场的价格机制,不法食品供应商的行为可以损害他方,而无须考虑招致损害的机会成本,同时还可以得到正规厂商带来的边际收益。正规厂商的情形则相反。价格机制的失灵也即市场的失灵,在这种情况下,导致伪劣产品的产生。 3 、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消费者在与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冲突中处于弱势,必然会有一些企业要不择手段地损害消费者利益。相比较之下,食品生产经营者为拥有强大经济力的组织体,单个分散的经济力薄弱的消费者难以与之抗衡,再加上法律知识缺乏,当其利益受到损害后,往往选择忍气吞声,或者大多数消费者心存“免费搭车”的念头,都想让别人先来提起诉讼,自己免费享受,最终结果是可能谁也不去反映食品安全问题,保护自身权益。 4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规制、职能 造成食品市场秩序混乱的另一深层动因就是出现间断,也就是说政府规制、职能未够完善,执法强度还未够。监管机制缺乏协调性和连续性、食品安全的执行过程中缺乏规范化、执法处罚力度不够、整顿运动一过又恢复平静,社会监督和问题处理机制缺位以及有关引导食品工业发展特别是食品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产业政策欠缺等,食品市场秩序的管理出现间断状态,让不法商有空子钻,食品安全质量普遍偏低,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四、加强食品安全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农田到餐桌”监管、加强食品检测检验研究是保障食品安全的第一步 在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管理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检测工作应当紧随标准的修订不断完善。检测工作作为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过程、运输以及市场销售等环节中内部自我监控和外部监督检查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食品的质量和安全。随着食品中安全卫生指标限量值的逐步降低,对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检验检测应向高技术化、速测化、便携化以及信息共享迈进。设置系统的食品检测机构并使之逐步社会化、建立科学的检测质量保证体系以及加强检测技术储备和人员储备是从总体上提高我国食品检测能力的重要举措。 (二)、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监管力度 及时更改和修订过时的法律法规,要做到与时俱进。各地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地工作需要的地方性法规。面对当前食品安全状况,建议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以上五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二是加强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科学确定食品标准制定原则和依据,增强标准的可操作性,逐步实现标准体系与国际惯例接轨;三是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等各类认证的法律地位,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统一的食品认证认可体系,培育一批运作规范、社会信誉高、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食品认证机构;四是加强劣质产品召回制度,为查处和销毁不安全食品提供法律依据;五是加强食品安全应急机制。 (三)、建立顺畅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 建立良好的质量信号传递机制,有助于解决食品质量的市场失灵。我国食品生产者大多文化素质低,生产规模小,而食品产业链较长,致使信息标签管理等难发挥作用。政府要提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