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民间艺术论文.doc_第1页
安塞腰鼓民间艺术论文.doc_第2页
安塞腰鼓民间艺术论文.doc_第3页
安塞腰鼓民间艺术论文.doc_第4页
安塞腰鼓民间艺术论文.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塞腰鼓民间艺术论文 一、民族形象与民族文化 民族形象是由本国具有本土特点的形象以及由社会公众的认知而产生的一种评价这是一个民族综合实力的具体表现民族形象就表现形式而言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物质实体承载的文化形式精神文化就是指以艺术、文学、书法、哲学等形式出现的文化民族文化属于精神文化表现形式就中国而言民族形象最能感染国民并且得到世界认可的是具有本国民族特色的文化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其实就是在塑造民族形象发源于陕北的民间艺术安塞腰鼓是陕北人民直接参与的一种艺术形式自然而又生动地塑造了民族形象体现了民族精神安塞腰鼓由来已久古代军旅打仗时敲打腰鼓以增加军中士气腰鼓这一打击乐器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作用也在发展变化从春秋战国时用来传递信息的器物到秦代时的助战器乐后发展为欢庆胜利的器乐直到现在安塞腰鼓是百姓钟爱的一种民间广场群体艺术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的不断发展安塞腰鼓表现出不同的艺术功能同时也在不断地完善自身的艺术表演形式使其更具有观赏价值陕北一带是华夏民族的发源地安塞腰鼓是了解华夏民族文化的窗口 二、民族文化是民族形象塑造的途径 安塞腰鼓表演时整体气势以及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蕴即艺术的原真性、狂欢化的民间文化以及审美生态向性安塞腰鼓作为“中国第一鼓”的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塑造了热情淳朴的民族形象展现了和谐自然的民族精神风貌 1艺术的原真性 塑造热情纯朴的民族形象安塞腰鼓是广场舞的原生态表演形式它营造了逼真的原生态的审美情境安塞腰鼓的舞台可以设在广场上或者道路上甚至是在黄土高原上这一民间艺术的独特之处是将表演的舞台设在自然山水之间让艺术置于原生态的空间内让艺术表演和场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从而引起欣赏者的审美愉悦遍及安塞县各村镇的安塞腰鼓从打击方法上可分为文鼓和武鼓两种;从表演形式上一般分为路鼓和场地鼓文鼓是以“扭”为主动作细腻不失有力柔软不失活泼表演达到高潮时还需倒提鼓箭当人们听着欢快的唢呐声内心喜悦之情自然流露出来顿时感到心旷神怡武鼓是与文鼓相对而言强调“打”舞姿难度系数较大动作整体效果剧烈特别讲究动作节奏感和整体性武鼓是评判腰鼓舞姿是否优等的主要标准是整体安塞腰鼓表演塑造艺术美感的关键动作武鼓中“转身必迅猛”、“蹲踢必转身”动作带有武功成分高难度的动作充分展示出北方汉子热情而淳朴的性格特点原生态艺术有别于其他艺术作品往往以生动鲜活的表现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是对新的艺术形态的伟大创新对于欣赏者而言能够亲历艺术作品中全身心忘我地融入表演中与艺术作品进行一场心灵的交流是最有意义的伽达默尔说过:“公众娱乐是真正的参与它不是主动去行动而是某种被动的东西(激情)也就是一瞬间入迷地被卷入”这种完全未被加工的艺术直接展现出百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场景原生态艺术最能感染观众的部分在于艺术的原真性它能使观众产生共鸣引发深入的思考这也正是安塞腰鼓独特性所在:用的情境塑造热情淳朴的民族形象 2狂欢化民间文化 塑造团结互助的民族文化心理安塞腰鼓有完整的一套表演程式开场时按照传统方式首先即兴演唱以吉利话为内容的“秧歌”向在场观众问候并给予节日的祝福活动开始前有时还要带着供品前去寺庙烧香敬神祈求保佑国泰民安安塞腰鼓是全民可参与的民间艺术巴赫金特别指出:“在狂欢节上人们不是袖手旁观而是就在其中生活而且是大家一起生活因为从观念上说它是全民的狂欢节具有宇宙性质这是整个世界的一种特殊状态这是人人参与的世界再生和更新”在安塞腰鼓的表演当中等级的消失使人的距离感不复存在人们回到了本真的生命状态狂欢化式的安塞腰鼓民间艺术是全民自由生命状态的一种展现是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安塞腰鼓队伍中的表演者时而蹲下、时而转身、时而踢腿在不断变换的动作中灵活地打击着腰间的鼓整个表演队伍动作整齐划一捶捶捶一阵阵整齐的“隆隆”声响彻云霄充分体现了气势磅礴的民族志气、团结协作和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陕北人民是勤劳朴实国民形象的优良代表长期积淀的民族文化心理逐渐加深了对这一民族形象认同感和自信心 3审美生态向性 塑造和谐自然的民族精神风貌安塞腰鼓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了激昂有力、舞姿飘逸的特点从表演的整体效果来看每位鼓手的舞蹈变换动作基本一致打鼓的节奏也整齐划一加上是以室外作为场境天人合一的狂欢化的自由状态使得整个艺术作品具有审美的生态向性安塞腰鼓这一民间艺术将人与自然巧妙地融合起来形成了生态的一体化具有审美的生态向性生态的理想是天和天和的境界同时是审美的境界它实现了生态活动与审美活动的复合民间艺术正好是生态活动与审美活动复合的桥梁展现了百姓走进自然、热爱生活的状态安塞腰鼓产生于陕北陕北地处黄河中游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中国是传统的农耕社会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主导思想是“天人合一”在原始文化心理中人们对大自然存在着依赖希望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费尔巴哈说:“只有依赖感才是表明和解释宗教的心理根源和主观根源的唯一正确而普遍的名称和概念”依赖感的实质简单表述为存在者的一定特殊的感情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角度认为依赖感首要表现的是一种自己存在就必须依赖他物存在的感觉或意识即对某对象的需要他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就是人依赖自然尤其是早期人类的生存所需差不多完全仰仗自然的恩赐陕北人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期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以在安塞腰鼓这一民间艺术中“咚咚”的打鼓声也就是风调雨顺的祈求声安塞腰鼓艺术所表现出的天人合一的原始文化心理体现在拥有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民族文化内涵中在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年代人们依赖周围环境希望得到上天的恩赐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祈求能够风调雨顺原始的文化心理促使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安塞腰鼓的审美意蕴反映出中华民族千年沉淀的文化心理集中表现了陕北人民作为黄土高原人纯真憨厚、热情开朗的性格同时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塑造出民族形象的精神特质:热情纯朴、团结友爱、和谐自然 三、民族形象在塑造民族文化中的意义 “民族形象的塑造有两个层次的意义:对内能够凝聚人心形成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对外能使世界了解一个客观的中国、的中国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民族形象从本质上说就是作品的艺术形象所体现的民族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的深度”安塞腰鼓作为民间艺术主要体现了民族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的整体风貌安塞腰鼓塑造的民族形象对内的作用是:给国人呈现了一个积极向上、热情磅礴的民族形象丰富了民族的文化价值内涵对于进一步塑造国家形象起到了积极正面的作用从而加深国民对中华民族价值观的认同进一步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强民族整体的凝聚力安塞腰鼓没有固定的参演人数只要超过两人就可以表演其独具魅力的表现力、磅礴激情的气势令人陶醉因此被称为“中国第一鼓”安塞腰鼓以其独特而精湛的艺术魅力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作为国家形象的符号已经冲出亚洲走向世界1952年安塞腰鼓一举夺得布达佩斯世界青年和学生联欢艺术节金质奖章轰动世界1984年随着电影黄土地闻名于国内外安塞腰鼓也已经成为了一张名片成为激情、活力的国家形象的符号这些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广泛安塞腰鼓已经成为国外观众熟识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安塞腰鼓塑造的国家形象对外作用也逐渐显现:世界在认识中国的民族文化同时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国民形象和民族精神的内涵 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