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民心理状况的特征及成因分析.doc_第1页
当前农民心理状况的特征及成因分析.doc_第2页
当前农民心理状况的特征及成因分析.doc_第3页
当前农民心理状况的特征及成因分析.doc_第4页
当前农民心理状况的特征及成因分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农民心理状况的理性思考 李为君 夏颖 (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山东,青岛,266510)摘要: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农民的心理状况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水平,本文从对市场经济改革适应的长期性、农民心理结构异质性、农民心理发展过程的层次性和实现心理现代化目标的迟缓性四个方面分析了农民心理状况的特征,从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教育的改善、乡村文化的重建和制度的创新四个方面探讨了优化农民心理状况的路径。关键词:农民 农民心理 农村 优化农民心理状况中国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村的现代化,要实现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伟大目标,必须充分发挥农民建设主体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了解农民的需要和精神世界,罗吉斯在乡村社会的变迁中写道:“对农民缺乏了解造成了许多发展规划的失败,规划者把失败的原因归为农民的不合作,他们对农民很失望尽管从概念上我们很容易区分农民,但我们缺乏对农民整体的、科学的、可靠的理解。一个国家要发展必须研究农民”。所以当前客观理性的分析农民心理状况,必将有助于建构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动力机制。一 农民心理状况的特征随着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使得处于传统和现代门槛的中国农民心理受到了激烈的冲击,农民的心理也日趋复杂,呈现出了多方面的特点:(一) 农民心理对市场经济改革的适应,具有长期性。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渐进式改革,虽然今日中国农民的生活在很多方面捆在市场上而不是土地上,但是要实现农业的商品化和市场化,建立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却非一日之功,这就决定了农民心理对于市场经济改革的适应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其中对市场经济伦理的认同和认知的程度反映了农民对市场经济适应性高低,据2006年1月至2月间,南开大学课题组组织了一次以农民认知现状为主题,涉及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民的问卷调查显示:认同度最高的是“互相尊重”,以下依次为“诚实”、“守信用”、“平等相待”和“自信”,占比分别为89.9%、83.5%、82.9%、82.9%、77.2%。这些数据反映出农民与人交往时最看重的是“互相尊重”和“诚实”,绝大多数农民仍然保持着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值得肯定,但这与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信用经济新伦理还有距离,同时也反映出农民总体的市场经济生活参与程度还较低,市场经济信用意识的树立还需要随着生产、生活参与程度的提高而深化。所以农民真正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树立起市场经济的参与、竞争、合作意识时,必须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长期心理积累的过程。(二) 农民心理中传统与现代杂然并存,具有异质性。当前中国农民的完整心理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在现实世界里呈现出来的心理;另一部分是潜藏于心灵深处,通过文化的传承而获得历史上的心理,后一种心理或隐或显地对当代农民心理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具体表现为农民心理中传统因素和现代因素糅杂并存、砥砺交错,一方面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在思维、认知、情感方面发生变化,带有部分市场经济文化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具有传统农民的心理特质,体现出了二重性:封闭保守意识和开放进取意识、平均主义和竞争心态、轻利与求利心态、知足常乐心态与创新意识、对乡土的眷恋心理与流动欲望等。这种存在状态实际上也是传统因子和现代因子此消彼长的过程,进而使农民心理一步步走向解放。(三) 农民心理的发展过程具有层次性。从区域上看,东中西地区的农民心理发展具有不同步性,我国一直实行“从东到西,梯度发展”的政策,这种“非均衡发展战略”使得东部地区农民在随着市场经济巨大发展的同时,其心理也得到了解放和发展,而中西部地区农民则刚接触到市场经济,其心理转变滞后于东部地区的农民,如在市场意识方面,温州农民与河南农民有着很大的不同。从农村的类型上看,中国农村数量庞大,村庄之间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但也存在差异,“村庄在外部形态、发展模式、组织结构、贫富程度等方面的多样性,从未像今天这样惊异,村庄的重要性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突出过”。所以只有将农村差异分类才能对农民心理比较精细的研究。贺雪峰在新乡土中国中把江苏如皋农村和湖北荆门农村同归为“缺乏分层与缺失记忆”的农村,村庄的社会关联度较低,但二者对村庄的未来生活有着不同的预期:江苏对村庄生活有着明确的预期,而荆门则相反;江西农民则在传统的宗族文化中寻求安全感。由于中国农村在地理位置、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所以农民心理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其发展过程显示出鲜明的层次性和差异性。从农民的个体上看,不同的经济收入水平、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年龄,性别上的差异等决定了心理发展过程的差异性。(四) 实现农民心理的现代化目标具有迟缓性。心理的现代化是指人的心理素质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具有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等心理品质和较强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使自己的心始终保持一种健康、平衡的状态。实现农民心理的现代化实际上就是农民的传统心理素质更好的向现代心理素质转换,而现代心理素质的产生和发展一般要经历无名无实(传统心理)、有名不完全有其实(转型期心理)、有名有实(现代心理)这样三个阶段。现阶段从整体上农民心理处于转型时期,有现代化之名,但并不完全符合现代化之实,具有明显的不彻底性,例如农民有着开放进取心理,但这种心理却由于平均意识的顽固影响和法律意识的淡薄,当自我欲望无法满足时,就会产生投机等不平等竞争的心理。陈俊峰对北京昌平区、延庆县5个行政村的农民的生育观念调查显示:大多数农民(76.4%)来讲,理想的子女数仍是两个乃至两个以上,仍然有30%的农民有着生男的性别偏好,这表明要使农民接受现代生育观念仍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农民心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换仍然处于低水平和初级状态。二 优化农民心理状况的路径 农民心理状况的上述特征形成取决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为了优化农民心理状况,使其获得适应21世纪时代要求所具有的心理素质,就必须从经济、教育、文化、制度等方面来构建农民心理状况优化的路径体系。(一) 农民收入的增加-优化农民心理状况的坚实基础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在南开大学组织的关于农民认知现状的调查中显示:有半数以上外出务工农民的直接动机是增加收入,可见增加收入对于农民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处于生存与温饱之间挣扎的农民,J.米格代尔在农民,政治与革命中在讲到农村现代化时提出了“文化接触”理论,他认为农民在什么条件下由以村庄为基础的谋生型生活转变到持续地参与村外制度的生活,这是现代化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所以只有获得经济上的收益和经营上的成功,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才有可能促使农民除了考虑生存以外更多的东西,为心理素质的提高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二)农村教育的改善-优化农民心理状况的根本性举措农村教育对于培养农民的完整心性、情感和健全的认知技巧发挥重要作用,是否受过教育或者受教育品质优劣和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农民心理状况的重要因素。但长期以来农村教育被忽视和边缘化了。基础教育,一方面资源严重欠缺,农民负担过重,部分学生失学,据“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的案例研究”课题组对6省17所农村初中的抽样调查显示,辍学率最高的为74.37%,平均辍学率约为43%,大大超过了把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的“普九”要求。这使得未来的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在其关键的发展阶段却无乡村学校的文化滋养和价值教化,不可避免的出现生存焦虑与精神迷失,这从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的调查“农村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在农民关注的社会问题中位居第二位”就可以反映出来;另一方面教育中以升学、逃离本土社会、进入社会的主流作为强势价值渲染,这样的教育品质是无法培养健康的身心。而根据农村区域经济结构和社会需求特征,有针对性地农民职业教育和科技教育基本上是一个“真空”,2005年10月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对8个农村地区的入户调查显示农民因为缺乏知识和技能而感到不幸福的比例是10.7%。所以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科技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培养农民的主体自觉意识和理性精神,提高农民抗挫折的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三)乡村文化的重建-优化农民心理状况的重要途径个人周遭的生存空间和缄默知识在人的发展中实际上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农民是在乡村社会秩序下生活,处于乡村文化底蕴无时无刻的渗透之中,但在社会转型时期,乡村文化却变得贫瘠,日益荒漠化,农民遭遇到了空前的精神迷失和心理困惑,进而在低俗迷信的文化中寻求心灵的慰籍,所以农村文化近年来的低俗化迷信化倾向开始抬头,2006年6月初,中部某县以“尊重民意、顺从民愿、培植民力”为宗旨和目标,对26个乡镇,进村入户、对1万户的家庭调查数据显示:68.1%的农民把看电视作为他们的消遣方式,24.4%的农民靠打牌娱乐,约80%的农户反映他们对文化娱乐生活需求迫切。现今在农村赌博的盛行,迷信活动的招摇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乡村社会文化精神缺失的表征。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实现对传统乡村文化的扬弃,除了那些在传统小农经济土壤上孕育出消极无为、听天由命的人生观;安贫乐道、得过且过的生活观等消极因素,传统乡村文化仍留着很多照耀现代社会的闪光点,如它的自然、淳朴而又不乏温情,不把利益作为彼此联系的压倒一切的纽带的生存姿态,所以正如希尔斯所说:“传统不应仅仅被当作是障碍或不可避免的状况。”所以可以通过对农村传统春节喜闻乐见的“社火”等活动的创新来实现乡村文化的重建;另一方面真正做到“文化下乡”,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加强农村广播、电视等文化设施建设,拓宽农民知识信息获得途径,有组织开展多种娱乐活动,通过文化的熏陶,促进农民认知水平的提升和情感结构的完善。 (四)制度创新-优化农民心理状况的外力机制 制度缺陷与农民态度的缺陷紧密相联。态度通常支撑着制度,同时得到制度的支撑。行为心理学对人的行为态度与制度激励的关系进行的研究表明:制度或规范会强化或削弱某种行为方式。JH昆克尔指出,价值观念、态度和个人结构决定人的行为,行为反过来又改变人的价值观念、态度和人格结构。不同的行为刺激手段(制度或规范)会强化或削弱某种行为方式。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制度或规范的改变对人的行为模式和思想模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不容忽视的,制度上的不健全使得农民的许多利益得不到满足,造成农民挫折感,也为农民心理上留下了阴影。首先,户籍制度的“社会屏蔽性”,使得农民在社会身份地位上处于不平等状态之下,农民被排除在城市之外,虽然改革开放以后,户籍制度的功能已发生改变,但城乡壁垒的依然存在。中国产业工人中有30%是农民工,由于他是农民工,便不享受城市职工同等的工资待遇与保障。但按照社会学的职业分层来定位的话,相当数量的人已不是农民,由于他们并没有被赋予独特的利益主体地位,农民不满情绪和心态失衡产生也就在所难免,所以必须改革户籍制度,真正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所造成的社会分割和身份歧视。其次,健全基层民主制度,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人民公社的解体,在一些地区宗族意识的增强和地缘利益的凸显导致了民主意识淡薄、法制观念落后,所以建立和健全基层民主制度,提高农民的自组织程度和维权意识,这样就会从心理上增加农民的社会安全感和责任感,减少焦虑、恐惧和抑郁心理。最后,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民心理素质的提高提供公正的社会环境。广大农村无法享用幼儿园、康复养老中心等福利设施,无法享用医疗、交通等补贴,据2005年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调查显示,养老忧虑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仅次于个人的经济状况,而且农村居民的养老忧虑感明显高于城镇居民。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农民由于社会保障因素对于生活满意度影响力达到0.330” ,所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加强农村社会救济,发展和健全农村合作健康医疗保险制度,倡导农村的社会救助,使农民生活有最低保障,从而不仅缓解农村社会的贫富分化,避免农民的心态失衡,而且弱化了农民对迷信、宗教等的心理依附。参考文献:戈黎华由农民认知现状调查看农民的“三重约束”对来自十三个省市区农民认知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