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先唐赞体文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先唐赞体文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先唐赞体文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先唐赞体文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先唐赞体文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先詹赞体文研究 先唐赞体文研究 研究生 李成荣指导教师 屈光教授 学科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 中文摘要 赞体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实用性文体 现当代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部分成果 但 也存在严重不足 多是对某一小类赞进行研究 缺少对赞文体的推迹求原的梳理和整体 把握 本论文在对赞体文现有研究成果进行述评 明确赞体文盼概念及分类的基础上 从推迹求原的角度重点对赞体文在先唐时期的发展流变进行梳理论述 依据赞体文的发 展形态 我们把赞体文在先唐时期的发展流变分为萌芽期 先寨 成形勰一汉代和 繁荣斯 魏晋南北朝三个时期 从史赞 经赞 画赞 杂赞四个体类发展的角度进行 论述 在先秦赞体文的萌芽时期 赞体文的萌芽赞辞与乐正 祝等的职务有关 又受到 诗经 颂的影响 赞辞多以口语形态存在 在汉代 出现了第 篇赞体文 一司马相 如的 荆轲赞 并形成了史赞 经赞 画赞 杂赞这些赞体文的体类 故把汉代称为赞 体文的成形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史赞 经赞 画赞 杂赞四类赞体文蓬勃发展 作品 数量大增 并在时代及文学创作大环境的影响下出现新变和发展 造就了赞体文的繁荣 期 论文的第四部分是赞体文的文体特征及价值 在分析其文体特征篇幅短小 语言清 典 风格古雅的基础上 对其文体价值 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量词 赞体文 史赞 经赞 画赞 杂赞 一 赞田体文现有研究成果述评 中国古代的散文创作非常繁荣 在东汉来年 已经形成了众多的文体 魏晋南北朝 时期更是文体发展的关键期 伴随着教文创作的繁荣 对散文文体的研究工作也逐渐发 展 文章以体制为先 1 随着各体文章创作经验的积累 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 对 文章进行分类的研究 已提到日程e 来 因而正式产生了文体论这一学科 魏晋南北 朝时人已开始总结前人成就 对不同的文体作了区分 如曹丕 典论 论文 中列四科 八体 陆机 文赋 列文体1 0 类 萧统 文选 列文体3 8 类巴并逐渐出现了晋代挚 虞 文章流别论 李充 翰林论 刘勰 文心雕龙 等文体理论著作 此后 唐宋元 明时期的文学家们在六朝文体总结的基础上 不断对文体进行新的划分与总结 在总集 选集和专f j 理论著作中都体现出来 如宋代陈骥 文i h 明代吴讷伎章辨体 徐师 拙文 赞体文起源考辨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 0 0 4 年第4 期 中已辨正作为一种文体名称 时 古代是用 精 这个字的 因现在 蘸 赞 这两个字是繁倚字的关系 故本论文中除引用外统 用 赞 字 关于 文选 中文体的种类 目前学术界有3 7 种 3 8 种 3 9 种 4 0 种等说法 可参阅穆克宏 文体分类再议 江海学刊 1 9 9 6 年第l 期 1 6 4 1 6 5 页 本文取3 8 种说 l 先唐赞律文研究 曾 文体明辨 清代姚鼐 古文辞类纂 等 在近百年的古代文学研究中 k 期存在重诗轻文的问题 但在新时期 特别是近些 年 散文研究 尤其是文体研究 逐渐成为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自2 0 世纪8 0 年 代以来 逐渐出版了一些影响较大的文体专著 如钱仓水 文体分类学 3 金振邦 文 体学 4 徐若华等 中国古代文体总揽 5 张毅 文学文体概学 褚斌杰 中国古 代文体概论 吴承学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 7 刘明华 丛生的文体 8 李士彪 魏 晋南北朝文体学 9 等 专门文体研究学术会议的召开也促进了文体研究的发展 2 0 0 2 年4 月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文体研究学术会议 在北京召开 2 0 0 4 年1 2 月 2 0 0 4 年中国古代文学文体研究学术讨论会 在湖南大学召开 这些会议产生的一些研究成果 对当前文体研究无疑具有推动作用 就赞体文而言 当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有从文学 文体研究的角度的 如张立兵 赞 有无赞美之义略辨 中以 赞 的文字训诂为依据 把赞体文分为 褒 赞 和 附赞 两类 辛刚国 中国史书的赞论何以成为 种文学文体 认为在六朝 时人们把赞论作为一种文体是因为其措辞的骈俪性 具有骈文的特征 有的从绘画的角度对赞体文中的画赞进行研究的 如贺万里 儒家伦理与中国古代 画像赞的图式表现 中国古代圣贤画像赞的造像法则及其伦理价值 周锝棱 论 画赞 即题画诗 等论文 也有从宗教的角度对佛教中豹赞进行研究 尤其是佛像赞 对一些佛教中人物或人 物事迹进行赞扬 称美 除佛像赞外还有歌赞 经赞 因与敦煌文学研究相关 也是研 究的一个热点 如侯传文 与佛传文学 陈明 丝绸之路被 湮没的佛教赞歌 等论文 还有从历史学的角度 对 史记 汉书 t 后汉书 等史书中的史赞进行研究 如许殿才 的论赞 张涛 史赞来源小考 等论文 从文学 文体角度对赞体文进行的研究 有对文体体类的研究 也有对单篇赞体文 的研究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从散文 文体的角度对赞体文进行的研究 在五四时期曾出现一个对古代散 文评价的热潮 此时的一些论著 如林纾的 春觉斋论文 刘师培 中国中古文学 史 等都对赞体文有所涉及 其次是依傍 文选 文心雕龙 等分体编排的作品集或理论著作进行研究 文 心雕龙 是中古时期文体辨析的理论总结 黄侃 文心雕龙札记 刘师培 文心雕 龙讲录 2 等都对赞体文的起源 流变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文选 作为现存第一 部文章总集 分体编选了赋 骚 诗 颂 赞等3 8 种文体 对文体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在 文选 研究中也有一些论文对赞体文有所涉及 如饶宗颐 图像则赞兴 评 高明峰 试论 文选 与 对 颂 赞 二体评录之异同 等论文 再次是单独对赞体文或某 类赞体文进行研究的论文 尤其是赞体文中的画赞 因 为与题画诗的关系 成为研究题画文学中必须关注的 部分 如贺万里的 儒家伦理与 中国古代画像赞的图式表现 5 中国古代圣贤画像赞的造像法月 及其伦理价值 等 也因画赞与题画诗的关系 引起蹯赞是诗还是散文的讨论 香港大学周锡谯先生 论 画 赞 即题画诗 认为画赞即题画诗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全唐诗 中应补入画赞 2 先唐赞律文研究 诗 饶宗颐 图诗与辞赋 4 认为图著韵语即画赞亦即图诗 赞为韵语略近于诗 故得 称为图诗 图画有韵语的赞亦称为图诗 但我们认为赞作为古代独立的一种文体 具有其独特的功能与应用场台 与诗不同 不能等同于诗 高明峰 画赞即题画诗吗 8 一文即从颂赞未必诗之 体 画赞与题画诗之异同等方面进行了考论 认为不能把画 赞简单等同于题画诗 或把画赞完全归属于题画诗 两者之间是存在着诸多差异的 还有对单篇赞体文的鉴赏 考辨 研究之作 如张铁夫 柳宗元 考释 柳宗元 试解及其他 陈炜平 嵇康 艺术初探 2 台 湾学者方介 析论 等 再就对顾恺之 魏晋胜流画赞 的研讨 袁 有根的 关于顾恺之 与 魏晋胜流画赞 题目互误及其他 即对顾恺之 魏晋胜 流画赞 是否顾恺之所作的问题阐明观点 认为 魏晋胜流画赞 确实是顾恺之所作 2 0 0 3 年 韦宾发表 辨伪 5 考证认为 魏晋胜流画赞 不是顾恺之所 作 是好事者窜入的伪作 袁有根回应韦宾论文 发表 伪作辨 辩 驳了韦宾的理由 认为 魏晋胜流画赞 只能是顾恺之的作品 韦宾又发表 中顾恺之三篇画论皆伪 一文与袁有根进行商榷 随着学术界对赞体文研究的关注 也出现了一些有关赞的硕士学位论文 如张立兵 论先秦两汉的颂 赞 箴 铭 中第二章论先秦两汉的赞 考辨前人对赞本义的解 释 认为赞的 赞美 之义先于 明也 助也 而生 并对赞的起源作出蠡测 赞起源 于仪式唱诵 论文分汉代以前和汉代两段 从文体因革流变方面 分 褒赞 和 附赞 两类对汉代的赞进行了考述 认为赞的发展流变轨迹为从早期的仪式唱诵词到婚礼赞文 再到汉代的赞人之赞 咏物之赞和碑赞 同时汉代衍生出史赞和文赞 钟嘉芳的硕士论 文题为 汉魏赞文研究 论文分为四章 第一章 赞 义溯源与 赞 的溯源 第二章 汉魏赞文的演进及类型 第三章 汉魏赞文特色综述 第四章 文体的辨析 对赞体文 的形成过程 类型 功用及文体特色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综上所述 当前赞体文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成果 但也存在很大不足 大多是某一 类赞进行研究 缺少对赞文体的推迹求原的梳理和整体把握 钟嘉芳的硕士论文虽论述 较为详细 但其中不无可商榷之处 文体诚如黄佩先生所说 详夫文体多名 难可拘滞 有沿古以为号 有随宜以立称 有因旧名而质与古异 有创新号而实与古同 此唯推迹 其本原 诊求其旨趣 然后不为名实玄纽所惑 而收以简驭繁之功 8 故本文首先对赞 体文的概念 分类等进行梳理 然后重点对其在唐代之前的发展流变过程进行论述 兼 及赞体文的文体特征及文化意义 一 概念 二 赞体文的概念及分类 对于赞体文的界定及概念内涵 当前学术界尚没有统一 古代文献中对于 赞 这 发表于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编辑出版 3 先唐赞体文研究 一文体的界定比较模糊且有矛盾之处 较早对 赞 进行文体界定的是汉末刘熙 释 名 释典艺k 称人之美日魂 巍 纂也 纂集其美而叙之也 指出赞字的意义是称 赞人 所以其文体内涵就是总结概括人的美德并叙写出来 而刘勰则认为赞是一种阐明 佐助的文体 史0 雕龙 颂赞 云 赞者 明也 助也 南宋真德秀虽未对赞体文 进行界定 但在 文章正宗 中把赞归入议论类 继承了刘勰的观点 明代的吴讷 徐 师曾却明确说明赞体文是称赞 赞美的文体 吴讷 文章辨体序说 按赞者 赞美之 辞 1 徐师曾 文体明辨序说 按字书云 赞 称美也 字本作穰 这就存在 赞 是赞美之文还是议论之文的矛盾 古代观点的不统一直接导致了现代对于赞体文 观点的抵牾 汉语大字典 赞 第十条 文体名 以赞美为主 中文大辞典 中 赞 第十一条 文体名 称述论评之文 分杂赞 哀赞 史赞三种 亦作蠢 魏 字第六条 文体名 称人之美也 结合古代赞体文的创作实际 我们可以把赞体文 界定为 赞体文是放在文章末尾对整篇文章内容进行概括 阐明 总结的简短言辞或荤篇对 圈画 佛教 历史中的人物 事迹及嘉禾符瑞 雅暴宝物等进行称颂赞美的文章 甚至可以说 所有以 赞 名篇的文章 都是赞体文 这里之所以把篇名作为一种 文体的标志 是因为 在古人看来 文章的体类名称须在篇名中反映出来 清人王兆芳 认为古代文章体类名称常与篇名联系在 起 若有个别篇章在篇名上无法识其类别 丽该文又具有较大影响时 为便于分类 有些学者即直接以篇名命名该体类 而古人常 把文章体制看作是一种规范 自然这个篇名成为一种文体的标志 这是历史形成的 所以我们可以把古代那些以赞名篇的文章都称为赞体文 分类 诚如刘跃进先生所说 文体的分类也是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 可以依据功能上划分 比如说实用性文体或非实用性文体 也可以参照授受对象上划分 譬如发布对象 或自 上而下 或自下而上 或平辈之间 也可以从不同的应用场合来区分 甚至还可以从发 布的不同方式来确定 这是因为 不同的时代 对于各种文体的要求和重视程度是颇多 差异的a 7 文体分类的复杂不单是因为时代的原因 更多的是分类方法和分类标准的问 题 可以按照内容来区分 也可以范围来区分 这必然导致分类的复杂 1 传统的分类 赞体文滥觞于先秦时期 在汉代时期发展成形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繁荣发展并出现 新变a 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文体理论发展繁荣的时期 曹丕 典论 论文 中首先把文 体分为四科八体 晋代挚虞的 文章流别论 李充的 翰林论 等作品中对各种文体进 行了更细致的区分 可惜这些著作已经亡佚 仅存残文断句 陆机 文赋 中对诗 赋 4 先唐赞体丈研究 碑 诔 铭 箴等十种文体的风格特点进行了区分 萧统的 文选 作为现存第一部文 学作品总集 通过选文和编捧体现了当时的文体理论 选录了当时的3 8 种文体 他受当 时观念的影响 把史述赞与赞分开 刘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辨析理论的集大成者 他 详观近代之论文者多矣 至于魏文述典 陈思序书 应塌文论 陆机 文赋 仲治 流别 弘范 翰林 各照隅隙 鲜观衢路 或藏否当时2 t 或铨品i 修之文 或 泛举雅俗之旨 或撮题篇章之意 魏典密而不周 陈书辩而无当 应论华而疏略 陆赋 巧而碎乱 流别 精而少功 翰林 浅而寡要 又君山公干之徒 吉甫士龙之辈 泛 议文意 往往间出 并未能振叶以寻根 观澜而索源 不述先哲之诰 无益后生之虑 在总结批评前人文体理论之不足的基础上 在 文心雕龙 一书中对诗 赋 颂 赞 祝 盟 铭 箴 诔 碡等3 0 多种文体 原始以表末 释名以章义 选文以定篇 敷理以举统 详细论述了各种文体的渊源流变 其中在论述赞体文的发展时 分史赞与 图赞两类分别论述 及迁史固书 托赞褒贬 及景纯注雅 动植必赞 4 即司马迁 班固在史书中所作的是史赞 郭璞所作的 尔雅图赞 则是图赞 赞体文在唐代已经是成熟期 唐代以后的类书 总集 选集中对赞体文按照内容进 行了细致的区分 如宋代李防等所编 文苑英华 第二十六类为 赞 分为六类 一 帝德 二 圣贤 三 佛像 附 道像 四 写真 五 图画 六 杂赞 这基本是按 照内容来分 但第三 四 五类很多是重复的 实际只是画像赞这一类 再如宋代姚铉 编纂的 唐文粹 分文体为二十三大类 某些大类中又细分子目 第六火类为赞类 予 i 11 1 类 一 帝王 二 将相功臣 三 庶官 四 孝子 五 名臣 六 浮图 七 图画 八 鸷鸟 九 绝艺 十 雅乐 十一 桥梁 这个分类更为细致 前六种是按 照人物的身份来区分的 但存在重叠 像第二类 将相功臣 和第五类 名臣 很多是 重叠的 第七到十一类按照内容分 亦有重复 如第九类 绝艺 和第十类 雅乐 都 是艺术方面 存在一部分重复 影响最大的是明代徐师曾 文体明辨序说 中的三分法 一日杂赞 意专褒美 若诸集所戴 物 文章 书画诸赞是也 二日裹赞 袁 之 没而述德取赞之者是也 三日史赞 词兼褒贬 若 史记索隐 案司马贞 史记索隐 在 史记 每篇后 皆附 述赞 东汉 晋书 诸 赞 是也 此分类把哀赞单列一类 实际在作品中只有蔡邕的 议郎胡公夫人哀赞 一篇 而 把画赞归入杂赞 则杂赞的涉及面太宽泛 太笼统 清人姚鼐编纂的 古文辞类纂 中第十一为 颂赞 类 分为史赞 画赞和颂文三 类 这实际是把赘体文分为史赞和商赞两类 姚鼐把画赞这一类独立出来是有显见卓识 的 一方面是看到了赞体文创作中画赞篇数众多的情况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赞体文的 发展中画赞的独特作用 晋李充 翰林论 云 容像图而赞立 梁萧统 文选序 云 图像划赞兴 2 故画赞应成为赞体文中单独的体类 以上是古代传统的对赞体文的一些分类 多按照所赞内容来进行区分 如史赞 画赞 杂赞等 或按照人物的身份来区分 如帝王 将相功臣 庶官 孝子 名臣等类 分类 不但具有复杂性 也有多样性 文体分类之学是并不固定的 由空间而言 随各民族备 先庸聱体文研究 社会之习俗风尚而不同 由时间言 又随历史文化之演进而变化 即就同一时代 同一 社会言 也可以随各人的需要不同 而异其标准 2 近现代的一些分类方法 近代刘师培认为在赞体文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有韵之赞和无韵之赞 作为主体的有韵 之赞有哀赞 像赞 史赞 杂赞四类 赞文之有韵者 可分为四 一 裹赞 一以蔡中郎 胡公夫人哀赞 为准则 二 像赞一一李克聃斛卜 爸静云 图象立而赞兴 知东汉时 此体至为盛行 后汉书 赵 歧传 云 图季扎 子产 晏婴 投向四象居宾位 又自画其像居主位 皆为赞颂 卷九十四 可证 东方朔画赞 即属此类 三 史赞一一此类以范蔚宗 后汉书 纪传后之赞为最佳 大抵摄其人大略 为之作赞者 不出此三类 特东汉之时 有为当 时具令德之 作赞者 如蔡中郎 焦君赞戳亦有为古人作赞者 如王仲宣 正考父赞 是也 四 杂赞一一以上三者 皆为对人而作 至于为一切品物作赞者 则属此类 如郭璞 山海经图赞 尔雅图赞 皆据图而为物所作赞者 又有不据因而为物作赞者 如繁钦 硬菅 等是 此分类中的哀赞在徐师曾的分类中已经提到 在作品上只有 篇 其他三个分类都 很有真知灼见 尤其是分为人所作的赞有当时令德之人 为古人所作两类 非常符合赞 体文创作的实际 当代的一些研究中也对接体文的分类有所涉及 如高明峰 试论 与 对 颂 赞 二体评录之异同 中肯定了徐师曾的分类 谈到萧统与刘勰分类的不 同 指出 在谈到赞体的流变时 刘勰也有所疏忽 他忽略了那些为经书所作的赞 如 孔子作 十翼 以赞 易 郑玄作 易赞 尚书赞 等等 8 指出了 经赞 这一 赞体文体类 张立兵铲赞 有无赞美之义略辨 中以 赞 的文字训诂为依据把赞体文 分为 褒赞 和 附赞 两大类 附赞中又分史赞 文赞两类 钟嘉芳 汉魏赞文研究 中没有明确对赞体文进行分类 在论述中涉及书赞 史赞 画赞 人物赞 3 本文分类 传统按照所赞内容来区分的方法具有可取性 但太罗嗦 并且分类的标准不统一 这在上文已经谈及 张立兵t 赞 有无赞美之义略辨 中把赞分为褒赞和附赞是有一定 道理的 基本符合赞体文发展的实际 但也有其局限性 把很多杂赞排除在外面了 而 且只是按照赞体文的形式来分 不能概括所有的情况 我认为分类应该从不同的角度进 行 从赞在文章中的位置来看 可以分为独赞与附赞 从描写对象上分 可以分为以人 为描写对象的赞 一人赞和以物为描写对象的赞 物赞 人赞和物赞中又可细分很多 小类 如人赞可分为古帝王赞 名臣将相赞 道仙隐逸赞等 物赞可分为祥瑞赞 雅器 宝物赞 山水赞等 从不同题材分 可以分为史赞 经赞 画赞 杂赞四大类 在本文 6 生生茎竺圭堑塞一 中 为更好地论述赞体文的发展流变过程 基本采用史赞 经赞 画赞 杂赞四类分类 法 1 史赞 在史书每卷卷末的 赞日 之文 2 经赞 为经书所作的赞 如郑玄 赞体文起源考辨 中对赞辞的界定是 魂辞 是指赞者在引荐宾 客时向主人所说的称美之言 或在祭祀中赞者在唱礼时说的称颂之语 简称为 谴 张立兵在 论先秦两汉的颂 赞 箴 铭 中通过对 赞 进见以贝为礼也 本义的 考辨 认为 这些礼物的转交或接受需由司仪或礼宾大声唱诵 这便产生了赞词 进而 认为 赞起源于仪式唱诵 这正可与本文观点相发明 我国古代文献中现存最早的赞辞是 尚书大传 中 乐正道赞 的赞辞 刘师培 文 心雕龙颂赞 在 乐正重赞 后注云 见 尚书大传 此为赞字见于古书之最早者 尚书大传 云 舜为宾而禹为主人 乐正道赞日 尚考太室之义 唐为虞宾 至 今衍于四海 成禹之变 时俊义百工相和而歌 卿云 郑注 舜既使禹摄天子之事 于祭祀避之宾客之位 乐正 乐官之长 周札 日大司乐 8 也就是说 在仪式上 说赞辞的人是乐正 在周代被称为大司乐 礼记 王制 对乐正的职务作了解释 乐正崇四术 立四教 顺先王 诗 书 礼 乐 以造士 春秋教以 协 乐 冬夏教以 诗玑 书 王大子 王子 群后之大子 卿大夫 元士之逋子 国 此处可参阅拙文 文选 赞体文起海考辨 长春师范学l 完学报 2 0 0 4 年第4 期 7 先唐赞体文研究 之俊逸 皆造焉 凡入学以齿 将出学 小胥 大胥 小乐正简不帅教者 以告于大乐 正 大乐正以告于王 王命三公 九卿 大夫 元士皆八学 不变 王亲视学 不变 王三日不举 异之远方 西方日棘 东方日寄 终身不齿 大乐正沦造士之秀者 以告 于王 而升诸司马 日进士 从这段文字中乐正的职务来看 乐正并非主管音乐 而是负责王朝的教育 以诗书 礼乐来教育王室贵族并选拔人才 而其中最重要的 项内容是礼 王命三公 九卿 大 夫 元士皆入学 不变 王亲视学 注云 亦谓使习礼以化之 不变 王又亲为之临视 重弃贤者子孙 此习礼皆于大学也 而且古代礼乐一体 所以在很多祭祀的场合 乐正 也出现 如在上文禹举行祭祀的时候 是由乐正来说赞辞的 除了乐正外 说赞辞的人也可以是祝 说文解字 祝 祭主赞辞者 周礼 云 大祝掌六祝之辞以事鬼神示 祈福祥 求永贞 赞辞除了与祝有关系外 与史也 有关系 文心雕龙 祭祝 若乃礼之祭祝 事j 上 告飨 而中代祭文 兼赞言行 祭 而兼赞 盖引神而作也 太史所读之赞 固周之祝文也 周札义疏 御史掌 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 以赞冢宰 凡治者受法令焉 掌赞书 正因为与史割不断的 关系 赞体文在发展中出现了史赞这 类 钟嘉芳在 汉魏赞文研究 中指出 当时赞语呈口头形式 主要用于三方面 祭 祀重赞 臣赞明事 释理托赞 有 定的实用价值 祭祀 明事 释理正与乐正 祝 史等的职务有关 赞辞不但影响了赞体文的题材 也影响了赞体文的形式 如赞体文一 直比较短小 这是和赞辞的口语特点分不开的 正如郭绍虞所说 哪一种文体不是出于 活生生的口语创造 现在一些少数民族 如蒙古族 裕固族等仍保留有赞辞 对我 们研究赞体文的萌芽状态有一定意义 赞体文起源于赞辞 其在先秦时期的形成过程中 除了与乐正 祝 史的职务有关 受祝文 史书的影响外 从赞体文发展的实际来说 赞体文在萌芽期还受到了 诗经 中诗颂的影响 刘勰 文心雕龙 宗经 中把赞体文五经起源归于诗 故论说辞序 则 易统其首 诏策章奏 则书发其源 赋颂歌赞 则诗立其本 铭诔箴祝 则礼总其端 纪传盟檄 则春秋为根 刘勰 赋颂歌赞 则诗立其本 语及其 文心雕龙 每篇 末 赞日 表明其把赞的起源归于诗 肯定了赞的文学色彩 李山在 若干 诗篇图赞说及由此发现的 雅 间部分对应 一文中认为 诗 大雅 中的 大明 皇矣 等 所谓史诗 类的作品实际上是祭祀时的图赞诗 指出 图赞说 是说 这些篇章都是周王大祭祖先时 对宗庙壁图上祖先人物及其业绩的述赞之辞 不但萌芽 期的赞受到诗颂的影响 成形期的赞体文也受到诗颂的影响 在汉代元 成间 诗 教 盛行 朝野上下喜欢引诗发论 四言诗体成为当时的流行诗体 这对赞体文的成形有重 大影响 二 成形期 设代 可参阅王兵 蒙古族的祝词 赞词 民族团结 1 9 9 4 年第2 期 高启安 裕同蕨的几种仪礼及 其赞辞 社科纵横 1 9 9 1 年第5 期 等 8 先唐赞体文研究 汉代是赞体文发展的成形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第一篇赞体文一司马相如的 荆 轲赞 并且形成了史赞 经赞 画赞 杂赞等赞体文不同的品类 唐代张彦远 历代名 画记 及 旧唐书 经籍志 等史料记载汉明帝有 画赞 五十卷 但已经亡佚 汉代 没有画赞作品流传下来 故本时期着重论述史赞 经赞与杂赞的发展 兼及汉代赞体文 创作的名家蔡邕 1 司马相如 荆轲赞 鲁迅在 汉文学史纲要 中曾云 武帝时文人 赋莫若司马相如 文莫若司马迁 这两位汉武帝时期的文坛顶级人物都在赞体文的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 谢巍 中国画 学著作考录 中考证赞体是由司马相如和司马迁率先怠q 制和使用的 西汉司马相如 司马迁刨赞体 8 文献记载司马相如的 荆轲赞 是第一篇赞体文 任防 文章缘起 赞 司马相如作 莉轲赞 文心雕龙 颂赞 至相如属笔 始赞 荆轲 徐师曾 文体明辨序说 昔汉司马相如初赞荆轲 其词虽亡 而后 祖之 著述甚众 对于司马相如的这篇 荆轲赞 因后世赞 论称为两种文体 且赞体文本身的性 质有称美之文与议论之文的争议 故有是 荆轲赞 还是 荆轲论 的疑惑 刘师培 文 心雕龙 颂赞 相如属笔 始赞荆轲 下注云 汉书 艺文志 杂家有 荆轲论 五篇 班固原注日 轲为燕刺秦王 不成而死 司马相如等论之 彦和之言 当本于 此 惟究为论为赞 今不可考 或即如 后汉书 之论 而在司马相如时 尚称为赞耶 一 李详 文心雕龙补注 汉书 艺文志 杂家有 荆轲论 五篇 班固原注日 轲 为燕刺秦王 不成而死 司马相如等论之 案王氏应臃 汉书艺文志考证 引彦和论 系于 荆轲论 下 而未辨论与赞歧分之故 详疑彦和所见 汉书 本作 荆轲赞 故采入 颂赞 篇 若是论字 则必纳入 论说 篇中 列班彪 王命 严尤 三将 之上矣 刘师培对于 荆轲赞 为论为赞 持 种谨慎的态度 推测在汉代 汉书 的论称为赞 李详则认为王应纛以刘勰 相如属笔 始赞荆轲 之语注 汉书 中的 荆 轲论 犯了论赞不分的错误 怀疑刘勰所见的 汉书 版本里 汉书 艺文志 的文字 是 荆轲赞 五篇 这里引起后世疑惑的关键在 汉书 艺文志 后人产生疑惑的原 因在于后世多训 论 为 议论 实际论的古训为 伦 释名 释典艺 论者 伦也 有伦理也 玉海 卷六十二 郑康成日 论者纶也 可以经纶世务 且 把文体之间的界限划分地非常清晰 事实上在汉代 很多文体尚处于成形阶段 文体之 间的界限并不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清晰 张立兵 论先秦两汉的颂 赞 箴 铭 中通 过对颂 赞 箴 铭四种文体起源和文体特征中功用的讨论 得出 我国的文体意识在 先秦两汉时代并不明确 的结论 此外 论在古代并不是只有议论文这一类的 刘勰 文 心雕龙 论说 详观论体 条流多品 陈政 则与议说合契 释经 则与传注参体 辨史 则与赞评齐行 铨文 则与叙引共纪 后世人以后世议论之义去理解古代 论 体之名 当然会有疑惑a 在汉代时 赞体文并没有文体性质方面的分化 论 赞并称且 9 先唐赞锥文研究 区别不大 都是阐明 总结文章大意的文体 此处将在后文经赞体的发展中论述 在汉 代也确实是以后世之所谓论为赞的 这从班固 典引序 中以司马迁 太史公日 为赞 可以看出 详后文史赞中的有关论述 并且正如刘师培所论 考赞之起源 本以助记 诵为主 一书散漫 记诵甚难 故括其意 约其辞 总期文连贯而记诵可资 故不问其 体制有韵无韵也 汉代的史赞 经赞这两种赞体文体式者瞄起阐明 总结的作用 2 汉代赞体支成形的原因 赞体文能够在汉代得以成形 首先是与汉代赋风的盛行是密切相关的 在汉代 赞 是归入赋类的 伏俊琏在分析 汉书 艺文志 的文学思想时指出颂 赞 箴 铭等都 被刘向 班固等目录学家归入赋类 汉代有数量相当多的 颂 著名者有王褒的 圣 主得贤臣颂 甘泉宫颂 有班固的 窦将军北征颂 马融的 广 成颂 东巡颂 南巡颂 等 从形式到内容 都是典型的赋体 而东方朔的 早颂 王褒的 碧鸡颂 则是调侃性质的俗赋 其他像赞 如司马相如的 荆轲赞 刘向的 列女传赞 铭 如 东方朔的 宝瓮铭 刘向的 熏炉铭 崔驷的 扇铭 班固的 封燕然山铭 及众多 的镜铭 箴 如扬雄的 十二州箴 上林苑令箴 洒箴 崔瑗的 东观箴 灌堤 谒者麓 外戚箴 等 都是归入赋类的 张立兵在 论先秦两汉的颂 赞 箴 铭 中亦认为 汉赋极大地影响了汉代颂 赞 箴 铭等文体的发展 其次 赞体文在汉代成形与汉代文体辨析的整体环境有关 傅剐 论汉魏六朝文体 辨析观念的产生与发展 认为 文体观念的产生 来源于文体繁增的事实 这当然要到 汉末才构成其所需要的历史条件 8 并结合汉末班固 东观汉记 蔡邕 独断 刘熙 释名 等说明在汉代束年 文体辨析观念已经产生 此外 赞体文的成形既与文学大环境密切相关 又有其独特性 其中史赞 经赞这 两种类型的成形与史书创作的繁荣与汉代经学的兴盛密切相关 下面分别论述 3 汉代赞体文的体式 1 史赞 汉代史赞的成形与汉代史书的创作密切相关 汉代的两部史书巨著 史记 汉书 开创了后世的史赞体 对于史赞的发展 前人多有论述 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刘知几 史通 论赞 所论 马迂 自序传 后 历写诸篇 各叙其意 蒲起龙注 在 自序 之后 文仍散体 既而班固变为诗体 号之日述 蒲起龙注 在 叙传 之后 文皆四言 范晔改彼述 名 呼之以赞 寻述赞为例 篇有一章 蒲起龙注 分缀自此始 这里是以 史记 太 史公自序 班固 汉书 叙传 中作者自序家世后的交代写作缘由的文字为赞 后世 的赵翼 章太炎进一步阐发了刘知几 史通 中的观点 赵翼 陔馀丛考 卷五 后汉 书 二条 乃范书论之后又有赞 赞之体用四字韵语 自谓体大思精 无一字虚设 以示独辟 实则仿效 史记 汉书 末卷之叙述 而分散于各纪传之下 以灭其踵袭 1 0 先唐赞体文研究 之迹耳 不知史 汉之叙述 篇各有引词 所以自明作书之本意 云为此事作某本纪 为此事作某年表 为此事作某世家 列传 班书因之 又谦而改作为述 亦所以明作某 纪某传之意 故于论赞之外 以此系之于卷末 不嫌复也 范书之赞 则非为此 但于 既论之后 又将论词排比作韵语耳 岂不费辞乎 此段论述指出了班固 汉书 叙 传 中自明作书本意的文字模仿 史记 太史公自序 中 作某本纪 因班固恪守孔 子 述而不作 的教诲 白谦不敢言作 特改称 述 也注意到了范晔 后汉书 中的 赞与 史记 汉书 自明本意文字的区别 但与刘知儿一样认为范晔 后汉书 中的 赞是 仿效 史记 汉书 末卷之叙述 而分散于各纪 传之下 以灭其踵袭之迹耳 章太炎 文史通义 外篇卷三 答甄秀才论修志 第二书 南朝诸史 则于传志之末 散文作论 又用韵语仿孟坚自叙体以缀论文之后 屋下架屋 斯为多文 8 亦认为史 赞是模范班固 汉书 叙传 程千帆先生 史遥笺释 指出赵翼 章学诚的观点 皆 本子玄之说而畅言之 刘知几在 史通 中以 史记 太史公自序 班固 汉书 叙 传 中自明写作本意的文字为赞 以 史记 太史公日 汉书 赞日 为论 夫论 者 所以辨疑惑 释凝滞 若愚智共了 固无俟商榷 丘明 君子日 者 其意实在于 斯 司马迁始限以篇终 各书一论 刘知几此观点实际受挚虞 萧统的影响 这将在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赞的发展中论述 实际上事实并不像后代的那些史论家所总结的那样 后人多认为范哗是史赞的真正 创作者 而事实上史赞的真正创造者当是班固 他把 汉书 每篇后的总结补充文字命 名 赞日 这和后世很多赞体文的创作中先有序 后以 赞日 引起赞辞的形式是一致 的 并且班固是以 史记 中的 太史公日 为赞辞的 他在 典引序 中云 臣固言 永平十七年 臣与贾逵 傅毅 杜矩 展隆 都萌等召诣云龙门 小黄门赵宣持 秦始 皇帝本纪 问臣等日 太史迁下赞语中 宁有非也 臣对 此赞贾谊过秦篇云 向 使婴有庸主之才 仅得中佐 山东虽乱 秦之她可全而有 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此言 非是 8 在此文中 汉明帝与班固皆称 史记 秦始皇帝本纪 中的 太史公日 为赞 语 所以班固才会把每篇结尾的文字命名为 赞日 刘师培 文心雕龙 颂赞 乃 知赞者 盖将一书之旨为文融会贯通以明之者 及班孟坚作 汉书 于志表纪传之后缀 以 赞日 云云 皆就其前之所记 加以论断 亦与此旨弗悖 范晔 后汉书 中划 继承了班固的样式 却受当时时代的影响以有韵无韵 称美与议论来区分史论与史赞 刘知几在 史通 中曾提出批评 及后来赞语之作 多录纪传之言 其有备异 唯加文饰而已 至于甚者 则天子操行 具诸纪末 继以论日 接武前任 纪论不殊 徒为再列 1 这里刘知几对史赞综述纪传内容 歌颂赞主美德操行的现象明显持一种批 评态度 实际这正是史赞的作用 拙文 赞体文起源考辨 已指出 赞体文是从 赞辞中蜕化发展起来的 赞辞 最初是赞者在引荐宾客时向主人所说的称美之言 史籍 记载的最早的赞辞一 尚书大传 中的 舜为宾而禹为主人 乐正道赞日 尚考太室 之义 唐为虞宾 至今衍于四海 成禹之变 也是对唐虞禅禹这件事情进行分析 赞美 而且 赞 在文体功用上本为 赞述功德 文镜秘府论 论体 故不可避免要对帝 王 将相 功臣歌功颂德 至于其另外的作用 则是用简短的话语概括人物一生 让读 者对其一生容易掌握 班固 汉书 赞口 不但在名称上对史赞的固定起了关键作用 对赞体文的形式 先唐赞律文研究 和语言风格等也有重要影响 汉书 中十二帝纪 七十列传每篇都有赞 或补叙人物事 迹以表现其品性 如汉文帝传赞中补叙百金之台不修之事表现汉文帝的节俭 体恤百姓 或对人物的一生进行评价 如汉昭帝传赞 汉宣帝传赞 汉书 赞日 在形式上 多 用四言 偶尔夹用杂言 语言典雅 篇幅短小 最长者2 0 0 余字 大多几十个字 这已 包含后世赞体的很多特征 如以品评人物为主 在形式上多采用四言 篇幅短小等 在 风格上 刘勰 文心雕龙 史传 中评班固 汉书 赞序弘丽 儒雅彬彬 信有遗味 8 刘知几 史通 亦云 孟坚辞惟温雅 理多惬当 其尤美者 有典诰之风 翩翩奕奕 良可咏也 8 刘勰 刘知几的评论都指出班固语言风格上典雅的特点 这与四言体的特 点有关 刘勰云 四言正体 雅润为本 也与班固自觉的文风追求有关 班固在 典 引序 中批评司马相如的 封禅文 靡而不典 批评扬雄的 剧秦美新 典而不实 可见他对 典 的看重 由此可见 汉代是史赞的成形期 班固继承发展了 史记 中的 太史公日 的形 式 创立了史书中用 赞日 对人物一生进行总结概括的史赞体式 也在形式上 语言 风格上为赞体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经赞 赞体文的成形与汉代经书注释的繁荣有关 此时的经赞亦是赞体文的一种 汉代从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后 建元五年 公元前1 3 6 年 专立五 经博士 逐渐形成了儒家及经学的独尊地位 后来的一些皇帝 如汉元帝 汉成帝 汉 明帝 汉章帝等 都薰用儒生 提倡儒术 在这以后 经学独占了官学 最早的经赞可以追溯到孔子 相传他撰有 易传 即 十翼 乃为阐明 周易 经旨而作 刘师培 文心雕龙 颂赞 文之主赞明者 当推孔子作 十翼 以赞 周 易 为最古 周易正义 孔子既作 十翼 易道大明 汉代时郑玄作 书赞 书论 易赞 易论 孔颖达在 尚书正义 的疏文 中曾引用郑玄 书论 书赞 之言 如 郑玄 书论 亦云 民间得 泰誓 自 世祖兴后汉 卫 贾 马二三君子之业是也 所得传者三十三篇古经 亦无其五十八篇 及传说绝无传者 周易正义 亦指出 郑玄依此义作 易赞 及 易论 因 中古时代郑玄注的式微 这些著作都没有完整地保存下来 朱彝尊 经义考 云 书赞 已佚 仅有后人的一些辑著 所以无法对其内容进行断定 刘师培 史0 雕龙讲录 云 东汉郑康成有 尚书赞 叙尚书之源流 文亦散行 有类后世之序 现今我们可 以看到的 书赞 只有孔颖达 尚书正义 中引用的三段文字 除上文已引的 自世祖 兴后汉 一段文字是对本学派 尚书 篇数的说明外 还有两段引文 郑玄依书纬以尚 字是孔子所加 故 书赞 日 孔子乃尊而命之日 尚书 这是郑玄 书赞 对 尚 书 书名的解释 另一段引文是 郑玄 书赞 云 我先师棘下生安国 亦好此学 卫 贾 马二三君子之业 则雅才好博 既宣之矣 又云 欧阳氏失其本义 今疾此 蔽冒 犹复疑惑未悛一 这是郑玄对本学派渊源的追溯及同时代学派的评价 易赞 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1 2 先詹赞体文研究 易乏为名也 一言而画三义 简易 也 变易二也 不易三也 故 系辞 云 乾 坤其易之组耶 又日 易之门户耶 又日 夫乾确热示人易矣 夫坤聩然示人简矣 易则易知 简则易从骨 此言其易简之法则也 又曰 其为道也屡迁 变动不居 周流 六虚 上下无常 刚柔相易 不可为典要 唯变所适 此言从 作顺 时变易 出入 移动者也 又日 天尊地年 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 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 刚柔断矣 此言张设布列不易者也 据兹三义而说 易之道广矣大矣 这是郑玄结合 系辞 对 易 4 一名三义 之意的阐发 说明 以及对易道的解说 对郑玄的 书赞 和 书论 易赞 和 易论 之名 张舜徽先生认为 赞 是 表明 申演其义的意思 即是注释古书 他说 所谓 论赞 便包括整理遗文 注释 古书等方面 论 是 仑 的借字 龠从 同 是厶 集 合简策的意思 即是整理遗 文 赞 是表明 申演其义的意思 即是注释古书 我们从孔颖达 尚书正义 中 亦可知道赞是解释经书的一种文体 尚书序 云 先君孔子 生于周末 睹史籍之烦 文 惧览之者不一 遂乃定 札 乐 明旧章 删 诗 为三百篇 约史记而修 春 秋 赞 易 道以黜八索 述 职方 以除九丘 下疏云 修而不改日 定 就而 溅削日 删 准依其事日 约 因而佐成日 赞 显而明之日 述 各从义理而言 独 札 乐 不改者 以 礼 乐 圣人制作 已无责位 故因而定之 易 亦是圣人所作 不言 定 者 以 易 非如 礼 乐 人之行事 不须云 定 又因而为作 十翼 故云 赞 耳 郑玄在 戒子益恩书 中自己也说 吾虽无绂 冕之绪 颇有让爵之高 自乐以论赞之功 庶不遗后人之羞 9 由此可知 赞和论是 次第整理古藉 解释经书 阐明大意的文字 刘勰云 圣哲彝训日经 述经叙理日论 黄佩 文心雕龙札记 义有未明 赖赞以明之 而郑君复作 易赞 由先有 易 而后赞有所施 书赞 亦同此例 赞 论的经书注释方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受到佛经义疏体的冲击 在东汉以后不再有经赞一体 刘师培 文心雕龙 颂赞 若 郑康成之 易赞 尚书赞 东汉以后 无支流矣 4 但影响一直存在 新唐书 孔 颖达传 云 初 颖达与颜师古 司马才章 王恭 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 号 义赞 诏改为 正义 后世的经赞没有很大的发展 故后文不再单列 3 杂赞 两汉的杂赞也值得一提 东汉初郑众的 婚礼谒文赞 是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 朝文 中收录的最早的赞 这虽然不是完整的文章 只保留一些残言碎语 但已经明显 具备后世杂赞的很多特征 其内容是对婚礼中所用玄 缥 羊 雁 清酒 白酒 粳米 稷米 蒲 苇 卷柏 嘉禾 长命缕 胶 漆 五色丝 合欢铃 九子墨等礼物的称美 祝福 雁候阴阳 待时乃举 冬南夏北 贵有其所 粳米馥芬 婚礼之珍 嘉禾为 毅 班禄是宜 吐秀五七 乃名为佳 九子之墨 藏于松烟 本性长生 子孙图边 女贞之树 柯叶冬生 寒凉守节 险不能倾 都是对这些吉祥之物品性及寓意的称 美 这篇作品明显保留了赞辞的口语特色 但在形式上已比较整齐 完全用四言 成为 后世杂赞的榜样 此时期的杂赞还有繁钦的 砚赞 1 3 先庸赞体文研究 顾寻斯砚 乃生翰墨 自昔颉皇 传之罔极 或薄或犀 乃圃乃方 方如地象 圜 如天常 班采散色 沤染豪芒 点黛文字 耀明典章 施而不德 吐惠无疆 浸溃甘液 吸受流光 砚赞 四言十六句 通篇是对砚的产生 形状 品性及作用的称美 与繁钦的 砚 颂 形成明显对比 有般垂之妙匠兮 睨诡异于遐都 稽山川之神瑞兮 识开璇之内敷 遂萦绳子规矩 兮 假卞氏之遗模 拟辉灵之肇制兮 效羲和之毁隅 钩三趾于夏鼎兮 象辰宿之相扶 供无穷之妙用兮 御几筵而优游 砚颂 采用骚体 主要是对砚的采制过程的描写 从中也可窥疑救代赞 颂二体 区别之一斑 东汉时期赞体文的创作应该处在一个比较繁荣的阶段 如 玉海 卷六二 汉三辅 者旧节士序 名德先贤赞 条下云 隋志后汉光武始诏南阳撰作风俗 故沛三辅有耆旧 节士之序 鲁庐江有名德先贤之赞 郡国之书由此而作 鲁沛三辅序赞并云 此外还 有 汉河南尹壁赞 汉太学赞 汉明帝颟赞 等条目 可惜没有流传下来 严可均 所辑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中东汉时期赞体文有1 2 篇 除上文提到的 婚礼谒 文赞 砚赞 下文论及的蔡邕作品外 还有无名氏的 资中古碑伏羲赞 孔嵩赞 杨修的 司空苟爽述赞 王粲的 正考父赞 反金人赞 5 篇 也有残缺或仅存名的 如张街的 南阳文学儒林书赞 残缺 蔡邕的 赤泉侯像赞 仅存名 4 蔡邕的赞体文创作 在汉代赞体文的发展史上 必须提到的一位人物是蔡邕 蔡邕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 学家 在文体发展史上也占有独特地位 他的 独断 是现存最早的关于文体的著作巴 铭论 文实际对汉代之前铭这种文体的作用及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 他还是汉末写 作赞体文最多的作家 在促进赞体文文学化 成为独立文学体裁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他现存的赞体文有 焦君赞 太尉陈公赞 议郎胡公夫人哀赞 赤泉侯像赞 共 四篇 张溥本 海源阁本 蔡中郎集 中录蔡邕作有 琴赞 一篇 邓安生在 蔡邕著 作辨疑 一文中据 北堂书抄 考证 琴赞 为嵇康作品 张溥本误入 海源阁本误 从张溥本 此外 赤泉侯像赞 仅存名 严可均案 御览 七五零引孙晒之 述画 日 汉灵帝诏蔡照为赞 仍令自书之 邕文画书 于时独擅 案 历代名画记 以赵岐 刘褒 蔡邕 张衡并列 今人不复知有蔡画矣 据陆侃如 中古文学系年 赤泉侯像 赞 作于公元1 8 5 年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 云 灵帝诏邕画赤泉侯五代将相于省 兼 命为赞及书 融书 画与赞 皆擅名于代 时称 三美 历代名画记 还著录了蔡融 参见刘跃进 与秦汉文体研究 文学遗产 2 0 0 2 年第5 期 l l 页 1 4 先唐赞体文研究 的作品 讲学图 小列女图 及书论 大篆赞 小篆赞 其书论 大篆赞 小篆 赞 在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中未录 以下对 金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中所收蔡邕仅存的几篇赞体文加以分析 太尉陈公赞 作于1 7 9 年 太尉陈球因宦官之事泄而被处死时 除第二句是五言 外 其余全是四言 歌颂了太尉陈球的政绩 公在百里 有西产之惠 辱命方拍 分陕余庆 余庆伊何 北民其现 少赧怀 老者是 e x 纲纪文王 文王用平 东督京辇 京辇用清 三事攸宁 契稷之佐 具于尧 庭 令则由古 于穆诞成 痕 这一篇 赞 用于品评人物 与 汉书 中纪传后赞的作用相同 尚带有过渡的印 而 焦君赞 开始具备后世赞体的特征 精欤焦君 常此玄墨 衡i q 之 f 栖迟偃患 泌之洋洋 乐以忘食 鹤鸣九皋 音 亮帝侧 乃征乃用 将受衮职 昊天不吊 贤人遘慝 不惟一志 并此四固 如何穹苍 不昭斯惑 惜哉朝廷 丧兹旧德 恨伊学士 将何法则 o 此篇 赞 全用四言写成 称赞了焦君的高风亮节 表达了对朝廷失去一名优秀人 才的惋惜 焦君赞 与 太尉陈公赞 这种篇幅短小 四言为句的形式成为后世赞体文的主 要形式 蔡邕的 议郎胡公夫人哀赞 为代人所作 在序文中交代了议郎胡公夫人赵 氏的生平事迹及美德 如 允有令德 秉心塞渊 舒详闲雅 仪节孔备 女师四典 窈 窕德象 罔不习熟 以供妇道 云云 赞辞写子孙的孝敬哀思 在感怀母亲的养育之恩 时 如 母氏鞠育 载矜载怜 殷斯勤斯 慈爱备存 匪惟骄之 范我轨度 教诲严肃 昭示好恶 之语 情真意切 一如己出 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强烈感染力 在形式上 与 太尉陈公赞 焦君赞 j l 唷很大区别 篇幅很长 前半部分为序 结尾部分是赞 辞 与 汉书 中的人物纪传赞在形式上相似 赞辞前半部分是四言 后半部分是带 兮 字的杂言 与蔡邕的其他碑文无多大区别 故王应麟在 困学纪闻 中指出 蔡邕文今 存九十篇 而铭墓居其半 日 碑 日 铭 日 神诰 日 哀赞 其实一也 刘师培在 中国中古文学史 对于汉末文体的发展曾有经典论述 文章各体 至东汉而 大备 在东汉时期 各种文体都已经差不多成形 但相近的文体之问还是存在界限模 糊的现象 这也是文体区分初期的正常现象 赞体文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才与铭 颂 论等很多相近文体明显区分开来 繁荣期 魏晋南北朝 王国维在 宋元戏曲史 序中曾云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这从大的唐诗 宋 先唐赞体文研究 词 元曲方面理解是如此 从同一文体的不同阶段的发展来看这话也有道理 因时代的 变化 社会思潮的影响 对同一个事物 不同时代的理解亦有很大的区别 魏晋南北朝 时期的赞体文出现了与汉代赞体文遇然不同的面貌 故本论文中着重论述赞体文在魏晋 南北朝时期的新变与繁荣发展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 首先是这一时期文学的 高度繁荣与文学的自觉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帝王们对于文学自4 作大都非常重视 尤其 是 三曹 曹氏父子与 四萧 萧氏父子 以九五之尊提倡和参与文学创作 成为中古 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魏文帝曹丕在 典论 论文 中云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 荣乐止乎其身 二者必至之常期 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 古之作者 寄身于翰墨 见意子篇籍 不假良史之辞 不托飞驰之势 而声名自传于后 5 在魏晋南北朝这个大动荡的年代 当时的士人在 三不朽 中不是选择立功立德 而 是选择了立言 这代表了当时流行的思想观念 也直接导致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于是出 现了 词人才子 则名溢于缥囊 飞文染翰 则卷盈乎缃帙 的繁荣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