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终结论”与“距离说”兼谈当前文学的危机.doc_第1页
文学“终结论”与“距离说”兼谈当前文学的危机.doc_第2页
文学“终结论”与“距离说”兼谈当前文学的危机.doc_第3页
文学“终结论”与“距离说”兼谈当前文学的危机.doc_第4页
文学“终结论”与“距离说”兼谈当前文学的危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终结论”与“距离说”兼谈当前文学的危机 一、从文学“终结论”谈起近年来一些西方文论家频繁来到访问和讲学并在中国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把一些本来纯属西方语境的文论话题引入中国激起中国同行的讨论和争鸣从而使当今中国文论(至少在某些上)真正国际化和全球化其中美国解构主义文学批评家希利斯米勒先生曾多次来到中国在他的一系列学术报告及其所发表的论文中最为人所关注并引起争鸣的是他所阐发的文学“终结论”的命题早在1997年米勒全球化对文学的(王逢振编译)一文发表于文学评论第4期该文指出随着技术的当今已经由书籍转到了电子时代新的技术正创造着人们新的生活方式和感知方式由此必然会对文学和文学研究发生影响比如越来越多的人正花越来越多的时间看电视或看电影再转向电脑、等很少关注书本的文学作品因此他认为在新的全球化的文化中文学在旧式意义上的作用越来越小也许由于当时中国文论界关注的热点不在于此(其时正热烈讨论如何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尤其是中国古代文论的转换问题)因此对米勒提出的问题并未引起太多关注时隔三年之后在2000年北京举行的“文学理论的未来: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米勒再次就此命题作了发言并在文学评论发表长篇论文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详细阐述了“文学终结论”的观点从该文所述可知这一论断其实来自解构主义理论大师、也是米勒的精神宗师雅克德里达米勒在论文开篇即引述了德里达明信片中那段耸人听闻的话:“在特定的电信技术王国中(从这个意义上说的影响倒在其次)整个的所谓文学的时代(即使不是全部)将不复存在、精神学都在劫难逃甚至情书也不能幸免”1米勒本人显然是认同和支持这一论断的并按照他的理解对这一命题作了充分的阐述这一次也许是语境不同了米勒阐发的文学“终结论”引起了中国学界的关注并引发了讨论一些学者著文与米勒商榷对这一预言表示质疑和难予苟同认为这是一种“媒介决定论”或“技术决定论”的观点未免过于极端和武断;文学和文学批评存在的理由在于人类情感表现的需要以及对文学美的追求而不在于媒体的变化2然而此后中国文论界对这一问题似乎并未继续深入讨论下去但值得注意的是近来我国文论界关于文学和文学批评危机的议论却逐渐热闹起来似乎在某种意义上回应着米勒等人的论断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重新关注和思考最近金惠敏先生在文学评论发表文章指出我国文论界对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一文看来是误读和误解了因而试图对米勒提出的理论命题重新读解3那么中国文论界对米勒的误读和误解究竟何在呢按金文的看法似乎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充分注意到米勒(似乎对于德里达也是如此)情感态度及其理论见解的悖论性他一方面固然言之凿凿地认为文学和文学研究从来生不逢时并预言在当今的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和文学研究可能更难以继续存在并为此而深感忧虑;但另一方面在该文结尾他又试图“换种方式”来表达他对文学和文学研究的执著态度与信念:“文学研究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它会继续存在就像它一如既往的那样作为理性盛宴上一个使人难堪、或者令人警醒的游荡的魂灵文学是信息高速公路上的沟沟坎坎、因特网之神秘星系上的黑洞虽然从来生不逢时虽然永远不会独领风骚但不管我们栖居在一个怎样新的电信王国文学信息高速路上的坑坑洼洼、因特网之星系上的黑洞作为幸存者仍然急需我们去研究就是在这里现在”4这又表明他并不愿意相信文学和文学研究真的会终结这两种表述显然是存在矛盾的我们对米勒关于文学和文学研究“终结论”的论断感受深刻而对于他在这个问题上的疑虑和有所保留的方面则比较忽视或至少是注意不够二是无论米勒断言文学和文学研究会走向终结也好还是对此并不愿意相信或有所保留也好其理由和根据究竟中国文论界从米勒和德里达的论述中所读解出来的是电信技术高度发展所带来的图像网络文化的冲击这固然不错但这也许只是表层原因问题在于为什么电信技术发达就一定会带来文学和文学研究的危机难道只是因为图像网络文化的兴盛挤占了文学生存的空间使得人们更热中于读图读屏而无暇去阅读报刊杂志似乎是这样但又不完全如此更深层次的原因也许还在于建立在电信技术基础上的图像网络文化正改变着人们感知事物的方式使人与对象之间的距离消失了而文学依赖于语言传达和阅读恰恰是以“距离”为必要前提条件的正是距离的消失即“趋零距离”构成了对于文学和文学研究的威胁带来了它的危机金文正是把这样一个问题还原于当代国际理论语境还原于米勒和德里达自身的理论思路从而以“距离”说为线索去探寻他们文学“终结论”的深层根源解读这一悖论式理论命题的复杂意味从而对当前的文学危机加以解析 一、从文学“终结论”谈起近年来一些西方文论家频繁来到访问和讲学并在中国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把一些本来纯属西方语境的文论话题引入中国激起中国同行的讨论和争鸣从而使当今中国文论(至少在某些上)真正国际化和全球化其中美国解构主义文学批评家希利斯米勒先生曾多次来到中国在他的一系列学术报告及其所发表的论文中最为人所关注并引起争鸣的是他所阐发的文学“终结论”的命题早在1997年米勒全球化对文学的(王逢振编译)一文发表于文学评论第4期该文指出随着技术的当今已经由书籍转到了电子时代新的技术正创造着人们新的生活方式和感知方式由此必然会对文学和文学研究发生影响比如越来越多的人正花越来越多的时间看电视或看电影再转向电脑、等很少关注书本的文学作品因此他认为在新的全球化的文化中文学在旧式意义上的作用越来越小也许由于当时中国文论界关注的热点不在于此(其时正热烈讨论如何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尤其是中国古代文论的转换问题)因此对米勒提出的问题并未引起太多关注时隔三年之后在2000年北京举行的“文学理论的未来: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米勒再次就此命题作了发言并在文学评论发表长篇论文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详细阐述了“文学终结论”的观点从该文所述可知这一论断其实来自解构主义理论大师、也是米勒的精神宗师雅克德里达米勒在论文开篇即引述了德里达明信片中那段耸人听闻的话:“在特定的电信技术王国中(从这个意义上说的影响倒在其次)整个的所谓文学的时代(即使不是全部)将不复存在、精神学都在劫难逃甚至情书也不能幸免”1米勒本人显然是认同和支持这一论断的并按照他的理解对这一命题作了充分的阐述这一次也许是语境不同了米勒阐发的文学“终结论”引起了中国学界的关注并引发了讨论一些学者著文与米勒商榷对这一预言表示质疑和难予苟同认为这是一种“媒介决定论”或“技术决定论”的观点未免过于极端和武断;文学和文学批评存在的理由在于人类情感表现的需要以及对文学美的追求而不在于媒体的变化2然而此后中国文论界对这一问题似乎并未继续深入讨论下去但值得注意的是近来我国文论界关于文学和文学批评危机的议论却逐渐热闹起来似乎在某种意义上回应着米勒等人的论断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重新关注和思考最近金惠敏先生在文学评论发表文章指出我国文论界对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一文看来是误读和误解了因而试图对米勒提出的理论命题重新读解3那么中国文论界对米勒的误读和误解究竟何在呢按金文的看法似乎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充分注意到米勒(似乎对于德里达也是如此)情感态度及其理论见解的悖论性他一方面固然言之凿凿地认为文学和文学研究从来生不逢时并预言在当今的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和文学研究可能更难以继续存在并为此而深感忧虑;但另一方面在该文结尾他又试图“换种方式”来表达他对文学和文学研究的执著态度与信念:“文学研究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它会继续存在就像它一如既往的那样作为理性盛宴上一个使人难堪、或者令人警醒的游荡的魂灵文学是信息高速公路上的沟沟坎坎、因特网之神秘星系上的黑洞虽然从来生不逢时虽然永远不会独领风骚但不管我们栖居在一个怎样新的电信王国文学信息高速路上的坑坑洼洼、因特网之星系上的黑洞作为幸存者仍然急需我们去研究就是在这里现在”4这又表明他并不愿意相信文学和文学研究真的会终结这两种表述显然是存在矛盾的我们对米勒关于文学和文学研究“终结论”的论断感受深刻而对于他在这个问题上的疑虑和有所保留的方面则比较忽视或至少是注意不够二是无论米勒断言文学和文学研究会走向终结也好还是对此并不愿意相信或有所保留也好其理由和根据究竟中国文论界从米勒和德里达的论述中所读解出来的是电信技术高度发展所带来的图像网络文化的冲击这固然不错但这也许只是表层原因问题在于为什么电信技术发达就一定会带来文学和文学研究的危机难道只是因为图像网络文化的兴盛挤占了文学生存的空间使得人们更热中于读图读屏而无暇去阅读报刊杂志似乎是这样但又不完全如此更深层次的原因也许还在于建立在电信技术基础上的图像网络文化正改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