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贫困的生存状态对农村环境的影响云南某山村的案例研究赫晓霞,栾胜基,艾东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北京 100871摘要:“贫困是最大的污染者”,贫困与环境恶化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互作用关系。为了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贫困的环境影响,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提出了对农村环境的新定义:对农户而言,农村环境就是他们的生存环境,包括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表征农村环境的两个基本要素土地和农居环境和相应的表征指标。指出在农村环境问题的形成过程中,农户贫困的生存状态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用具体的案例研究说明,在贫困山区,农户的贫困对于农户的生产与生活进步都产生了很大的限制,因此对于农村环境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应该从改善农户的经济行为开始,并且以摆脱贫困,改善农户的生存状态为目标,才可能最终达到改善农村环境,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关键词:农村环境;农村环境问题;贫困;农居环境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8)01-0416-061 农村环境的界定及其内涵根据哲学上的环境的定义,农村环境就是以居住在农村的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全体。在我国农村,最基本的社会结构单元和经济组织单元都是农户,农户的居住方式通常都是一定空间范围内的聚居形式,因此,我们将研究中农村环境的主体设定为农户,农村环境包含了以农户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全体。在具体的研究中,我们仍然需要对农村环境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我们所研究的农村环境对农户来说就是他们的生存环境,具体来说包括两部分内容,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生产环境是指农户在进行农业生产相关活动过程中所面临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生活环境是指农户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自然和社会条件。此外,由于我们研究农村环境的出发点是农户经济行为与农村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在对农村环境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农户本身作为农村环境的主体也是不容忽视的。当农村环境的恶化程度已经威胁到农户基本生存条件时,我们就认为出现了农村环境问题。当然,从环境威胁的出现到农户基本生存条件完全丧失仍然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所有农村环境的不合理变化,都可以认为是农村环境问题。2 农村环境基本要素及表征指标的提出根据我们对农村环境的定义,农村环境状况的表征包含了如下两方面的内容:农户的生产环境与农户的生活环境。虽然,农户的生存方式并不属于我们界定的农村环境的内容,但是,由于农户作为农村环境主体的存在,对于农村环境的表征,必须考虑到农户本身的生存方式。这不仅仅是因为农户的生存方式对于农村环境的改变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因为改善农户的生存方式也是我们的研究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1。 接下来,我们将分别从这两个方面选取代表性的要素及相应的表征指标,用以反映农村环境的基本状况。从生产环境来说,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农户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没有土地,农民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土地是非短期可更新资源。农民对土地的不同利用方式2,包括土地的占有情况(拥有土地的数量,质量和类型),占有方式(产权关系,所有权,经营权等),投入方式(人的投入,资金的投入,物质的投入,技术的投入),生产目的(自用,还是作为商品)等等决定了土地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也决定了农户经济行为对土地的影响方式和程度。土地产出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到农户的生存状态,土地的状况则反映了农户对土地的影响方式和程度的大小。因而,要改善农村环境现状,改善农户的生存状态,首先要从改变农户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开始。 从农户的生活环境来说,农户的日常生活都是以他们的居住环境为中心进行的,农户的居住环境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农户的生存状态,因此我们选取农户的居住环境作为反映农户生活环境的基本要素,并称之为“农居环境”。这里的农居环境指的是农户的居住环境,即现实中的硬件设施,这些设施可以包括住房条件、饮用水的获取和使用、生活能源的获取和使用、生活垃圾的产生和处理过程、以及交通的便利状况等等。也就是说,对于农户的生活环境而言,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农居环境指标进行衡量。尽管这些指标可能分别反映的是不同传统环境要素的问题,但是在我们的研究体系中,它们都将被归于农居环境的范畴并且可以反映出农户现实的生存状态。3 农村环境基本要素的提出对于认识和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意义上面提出了表征农村环境状况的两个基本要素:土地和农居环境。那么,这二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互关系呢?农户的贫困对这两个要素又存在哪些影响呢?根据我们对农村环境的定义,土地和农居环境分别是表征农户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基本要素,因而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由农户的生产环境与生活环境的关系来决定的。由于空间上农户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的重合,生产环境的改变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农户的生活环境,而生活环境的改变也相应地会影响到农户的生产环境。可见,在农村环境问题的研究之中,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用这两方面内容涵盖了农村环境问题的全部,因而我们不需要再去寻找新的要素。而两个基本要素的不能相互替代,则源于它们分别代表着农村环境的不同方面。基于对上述两个基本要素之间关系的认识,可以看出,对于农村环境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可以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根据不同地区实际状况的不同,可以分别选择不同的要素,只要解决了其中的一个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最终达到改善农户的生存状态的目的。例如,生产环境改善,必然带来收入的提高,从而改善农户的生存状态,最终将改变农户的生活环境;从改善生活环境入手,生活环境的改变同样会导致农户行为方式的改变,从而可以达到改善农户生存状态及间接改善生产环境的目的;如果从改善农户生存状态入手,农户本身的行为方式的改变,必然也将带来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总之,农户生存状态与农村环境问题是密切相关的,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面貌,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3。从农户的生存状态来看,贫困,仍然是一些地区农户生存状态的真实反映,而一个农户是否处于贫困状态,我们可以直接用一些经济指标来反映。处于贫困状态下的农户,他们自身的行为方式和非贫困状态下的农户是不同的,其对农村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这种区别可以分别来自于影响的不同方面以及影响的程度和大小等等。从英格拉甘地提出“贫困是最大的污染者”开始,人们已经逐渐注意到贫困的环境影响。尤其对于农户而言,贫困的生存状态决定和制约了很多他们的行为,而这种行为方式则具体的作用于他的生产环境与生活环境,因此,贫困可以成为农村环境问题的驱动力,环境问题可能成为贫困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本文主要以案例研究来探讨处于贫困状态下的农户所面临的农村环境现状及问题。4 案例研究我们所调查的村落,是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云南省西南边境附近的一个小山村。该村所在的澜沧县是国家级特困县,同时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当地村民大多数仍然处于贫困状态,而他们的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也同样面临着种种问题。因此,本文根据实地调查结果和基础统计资料相结合,对当地的农村环境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下文中引用数据主要来自该村19992004年间的农村综合统计年报表)。4.1 村落基本社会经济情况介绍该村所在的澜沧县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全县辖23个乡(镇)、157个村民委员会、1966个自然村、2745个村民小组,总面积8807 km2,总人口46.7万。由于历史的、社会的原因,澜沧县少数民族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1.9年,其中拉祜族仅为1.36年,相当部分的群众连汉话都不会说,尽管经过50多年的努力,澜沧县政治、经济、文化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澜沧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层次的较低水平,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人民生活十分贫困:2004年,全县尚有30.2万人处在“人均有粮300 kg、人均纯收入820元”(根据国家“十五”期间脱贫标准)的温饱线之下,有4.4万户20万人居住在茅草房、茅草棚之中3。表1 村落基本人口统计数据Table 1 Population lived in the village年份199920002001200220032004总户数总人口农业户数农业人口拉祜族汉族592233659023212244925922320590230722309059823165952301222492602233659923202249875922329589231022399057923395762319224990该行政村下设7个村民小组,2004年底,村里总户数为579户,总人口为2339人。其中,农业人口2319人,占总人口的99%;拉祜族人口2249人,占总人口96%(见表1)。2004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为290万元,农村经济总费用138万元,农村经济纯收入152万元,人均纯收入655元(见表2)。表2 村落基本经济统计数据Table 2 Economic data of the village年份199920002001200220032004农村经济总收入(元)农村经济总费用(元)农村经济纯收入(元)纯收入人均(元)人均占有口粮(kg)169583165084810449834502191618398636819981570423233161260062237299022843023816592086636839955254292402516713101694214997716492402903360138389215194686552324.2 村落农户贫困状态的判定表3是根据1999年国家农村贫困人口的判定标准进行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即便按照1999年的标准,该村在2004年底,尚有115户,464人还处在农民人均收入在625元,农民人均占有口粮300 kg的温饱线以下。这一比例占该村农业户数的20%。如根据国家“十五”期间脱贫标准“人均有粮300 kg、人均纯收入820元”判断,则该村至少53.5%的农户仍然处于绝对贫困状态。表4 村落耕地面积及实际播种面积变化Table 4 The change of arable land and planted land in village年份199920002001200220032004年末实有耕地面积/hm2水田/hm2旱地/hm2农作物播种总面积/hm2552.4129.1423.3521.5552.4129.1423.3486.4552.4136.2416.2504.4552.4136.2416.2559.2484.7136.2348.5551.9584.1136.2447.9498.2中国现行的农村贫困人口的标准,是1986年由国家统计局在对6.7万户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支出调查的基础上计算得出的。经测算,1985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扶持标准206元,此后根据物价指数变动逐年调整。到1990年这一标准 /tjgb/qttjgb/qgqttjgb/t20050421_402244388.htm相当于300元,1999年为625元。现阶段我国农村贫困标准有绝对贫困和低收入贫困两个标准。2003年绝对贫困标准是年人均纯收入637元以下,低收入贫困标准是年人均纯收入在637到882元之间。根据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价格指数,2004年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标准由上年的637元调整为668元,低收入人口的标准由上年的882元调整为924元。表5 村落粮食生产的变化Table 5 The change of grain production in village年份199920002001200220032004农作物播种总面积/hm2粮豆合计面积/hm2粮豆合计单产/(kghm-2)粮豆合计产量/kg521.5438.66.7662530486.4443.77699423504.4444.27.1708990559.2470.86.8723960551.9443.77.2720073498.24087.6697890表3 贫困县主要经济指标Table 3 Main economic indicators of the county年份农民人均纯收入在625元以上,农民人均占有口粮300 kg以下农民人均纯收入在625元以上,农民人均占有口粮300 kg以上农民人均收入在625元以下,农民人均占有口粮300 kg以下农民人均收入在625元以下,农民人均占有口粮300 kg以上户数人口户数人口户数人口户数人口200220032004353537136136148220220231838838930121111115480470464223223193866866777根据这一标准,从1999到2004这六年间,根据人均纯收入和人均占有口粮的统计数据,该村农户基本上仍然处于绝对贫困的状态。4.3 贫困状态下村落农户生产环境及存在问题4.3.1 耕地基本状况从生产环境来看,因为土地是最基本的要素,所以,首先来看与土地有关的一些基本数据和问题分析。表4给出了村落不同类型耕地面积的基本数据。从中可以看出,水田面积的变化是最小的,或者说基本上保持不变。这是因为水田的开发必须满足一定程度的用水的需求,而当地可供开发的水田也基本上已经开发完毕,因为在水田数量上保持了一个稳定的数字。与此同时,旱地数量的变化却大一些。这可以反映出随着人口和生活需要的不同,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农户在旱地的开发和使用上存在着一定范围的变动性,这种变动同样带来了农作物播种面积以及粮食产量等相关数据的变化。由于大量撂荒地和休耕地以及农户自己开垦的土地的存在,该村的实际播种面积与统计数据中的耕地面积并不完全一致。此外,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当地几乎所有的耕地都是梯田和坡地,属于不适于耕种的土地。然而由于生存环境的压力,这些土地又不得不年复一年的被耕种。因此,尽管当地的人均耕地面积达到0.25 hm2,但是由于土质以及耕作技术等问题,当地的粮食产量特别低,人均粮豆合计单产2004年的最高值也只有7.6 kghm-2,见表5。当年全国粮豆合计播种面积101.6062106 hm2,总产量为4.69472108 t,全国人均粮豆合计单产为20.5 kghm-2,粮食产量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同时也远低于云南省的平均水平16.1 kghm-2。因此,在那里,尽管所有可以耕种的土地都已经被开垦耕种了,仍然不能保证百姓们有足够的粮食。4.3.2 农业投入方式从人力上说,由于该村是一个传统的封闭的村落,绝大多数农户以从事农业为生,因此,农户往往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之中。因为田地离寨子很远,通常要走一两个小时才能到,所以老乡们早晨出去劳动都是带好了一天的干粮一直到晚上才回家休息。有一些老乡,还在田地边盖起简单的屋子,农忙的时候就住在那里,以节省时间。表6 村落农业投入统计Table 6 The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in village年份199920002001200220032004农用化肥使用量实物量/t农用化肥使用量折纯量/t年内农家肥使用量/t农膜使用量/kg地膜覆盖面积/hm2农用柴油/t农药使用量/kg13036.180.3215006217.581500100.73200011622.85119230083.526006718.5810524.2280010628.76155055014.77250013034.85200060016.783000那里几乎所有的农业劳作,都只能靠农民的双手来完成。以当地的主要粮食之一荞麦的收割为例:他们先把荞麦用镰刀割下,分成一簇一簇的,然后在地上放一大块塑料布,把割下的荞麦堆在上面,用木棍将果实敲下来,然后收集起来,装到袋子里,剩下秸秆就堆放在一边,任其腐烂。等到了晚上,就由几个人一起将粮食背回家。所有这一切,都是靠人力完成。最多,在把粮食搬运回家的时候,可以用耕牛来帮助驮运。从农业生产物资的投入来看,见表6。在这六年间,农业投入总体看来是不断增加的,但粮食单产和总产量的并没有随着投入的增加而明显增加。值得注意的是,该村化肥的使用量呈隔年变化现象。这部分是因为当地大量休耕地的存在。为了保证土壤的肥力,一些旱地原本可以一年耕种两次,但是农民只耕种一次,或者两年三次,这就使得化肥的使用量在不同的年度有很大不同。此外,其他物资的投入均呈逐年上涨趋势,这表明,虽然当地农用化学品的使用量和其他物资的使用量与其他地区相比仍然较少,但也需要逐渐引起人们对当地土地状况的关注。在不适于耕作的土地上,落后的生产方式带来的只能是土壤肥力的不断下降和水土流失。而贫困的生存状态又决定了农户无法在生产技术上进行农业投入,单位面积的化肥和农药使用量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农业机械的投入也几乎没有,而且,在那样的山区,大规模的农用机械也几乎完全无法发挥作用。在无法改变农户贫困的生存状态的情况下,尽管目前农户的生产行为事实上对当地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但是农民们仍然不得不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年复一年的在这样的土地上耕种、收获。4.4 村落生活环境及存在问题4.4.1 居住条件村子里房屋的样式都差不多,基本上都是木板房,石棉瓦的屋顶,也有几栋茅草屋和几栋新盖的砖瓦房。最大的差别也不过是有些人家有单独得厨房,另外一些则直接把火塘放在屋子里。有的人家是石棉瓦的屋顶,木板做的墙壁,墙壁的下半部分是砖砌的。这样的房屋,还是好些的,再差一些的,就整个墙壁都是由木板做的了,房顶也还是由茅草铺盖的。这样的房屋,基本上都是一间大屋,所有的东西都在屋子里,只有一扇门,没有窗户,屋檐很低,可以遮风挡雨。听说,关于木板的墙壁还有这样一个传说中的来历。因为历史上和拉祜族比邻而居的佤族有猎头的风俗,拉祜族传统的土坯墙壁因为隔音,所以有人来到时听不到声音,屋子里的人容易被袭击,而这种木板的墙壁则完全不会隔音,因此,外面的任何响动都可以听到,可以及时地对危险做出反应。而关于木板墙壁的另一个比较可信的来历则是由于1988年的大地震,那时候的房屋大多是茅草屋,土坯墙,结果地震的时候墙壁坍塌压死了很多人,在那之后,新建起来的房屋就基本上都是木板房了。几户人家的门口堆着一些沙子和砖,是准备翻修房子用的。这些木板房,一般只能坚持四五年就会漏雨,所以需要经常翻修。有钱的人家,会直接把房子翻盖成砖瓦房,这样就可以持续使用很多年,但是这样需要一次性投资几万元,大多数人家都没有这个能力。所以往往很多人家,仍然住着木板房,几年后,房子旧了,有钱的话,就花上几千元翻修一次,老乡们也都会来帮忙,很快房子就可以翻修一新了。没钱的人家,就只能修修补补,或者坚持住在老房子里了。我在村子里也见了几栋砖瓦房,问起来,要么是在外面做生意,要么是有人在外面上班等等。祖祖辈辈居住在山里的拉祜村民们,他们仅有的收入来源就是种地和采茶,也没有那么多钱去盖那么好的房子。告别了茅草屋的日子,印象中也只是最近一二十年的事情。4.4.2 饮用水的获取表7 村落农户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Table 7 The possession of durable consumer goods in rural households in village年份199920002001200220032004影录像机电视录音机缝纫机1610513512719105172127251161812473113018124731144181247108167209272村里在2003年的时候装上了自来水。但是这里的自来水只是简单的利用管道将山间的泉水引到农户家中,所以在干旱的季节,自来水经常会没水,村民仍然要用老办法到山里去背水回来。因此每一家都准备了一些塑料水桶,先是在自来水的旁边用来储水。如果还是不够的话,就只能背上水瓶,走上很远的山路,去山间打山泉水回来用。4.4.3 户用能源的获取和利用方式 这个村落的户用能源以木柴为主。因为地处亚热带,因而户用能源主要以做饭烧水为主,并无专门的取暖设施。因为地处山区,木柴的获取也都是从山上取得。农户会经常性的上山寻找枯树或砍伐一些树枝,堆放在一起,等到需要的时候,再背回家去。由于对木柴的需求量有限,而在亚热带地区树木的再生能力又相对较强,因而,农户对家庭所需木柴的获取并不造成对当地森林资源的破坏。说到户用能源的利用方式,这里没有煤气,也不同于其他任何地方的锅灶。只是一个简单的火塘,上面一个铁架子,把锅放在上面,就可以做饭了。当然也没有烟囱,屋子里空间很大,炊烟从各个方向向周围散去,因为是木板的墙壁,缝隙很大,所以烟雾通常也不会在屋子里停留很久。也符合他们的生活习惯。另外的一些房子是茅草屋,土坯墙,会在墙壁的上方留出几个小洞,让炊烟从那里散发出去。也有一些房屋的墙壁是简单的竹条,炊烟可以随处扩散。有几户人家,应该是当地的有钱人了,屋子已经盖成了和内地一样的砖瓦房,却依然保留着他们的火塘。有的人家是另外造一个木板墙壁的厨房在里面做饭,有人则直接在砖瓦房里使用火塘。如果恰好那个房间没有窗户,炊烟便无处可去,屋子里烟雾弥漫。可见,生存方式的改变,不是简单的改变了他们的居住环境就好,需要改变的很多,但是好的传统依然要保留。不同的生存环境下,人们应当采取不同的生存方式,而不能仅是简单的照搬别人的模式。4.4.4 信息和交通状况去往山寨的路上所能见到的交通工具包括公共汽车,载满了人的拖拉机和零星的摩托车。经过简单了解,这大概就是当地百姓全部的出行方式了。最普遍的,是那些隆隆而过的拖拉机,每过去一辆,上面都挤满了人。呼啸着的摩托车,通常只能乘坐一两个人,最多也不过三个,当然,有急事的时候,摩托车是最好的选择。在几户人家的院子里看见了摩托车,但是一辆自行车也没看见,应该是这里的道路不适宜的缘故吧,长途跋涉,还是摩托车更适用些。大部分的人家,除了瓦数很低的电灯,几乎没有任何家用电器。我在几户家里见到了电视机和VCD,后来看了一下统计数据,村里到目前为止也大概只有五分之一的人家有电视机,见表7。可见,除了交通闭塞,信息的闭塞在这里也是一大问题。信息的闭塞,直接导致外界的先进的文化技术知识无法传播到小小的山寨,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这种闭塞,才较好的保存了这个少数民族山寨的传统特色。大多数的村民,仍然只会说自己的民族语言,他的服饰和风俗也都较好的保留了本民族的特点。基于此,在农户的生存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过程中,如何让农户可以很好的融入现代社会又能保持其固有的民族传统和特色,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4.4.5 生活垃圾这里几乎没有垃圾。人与自然处于一种简单的和谐状态。偶尔会看到一些食品的塑料包装,但是极少,并不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因为他们的生活太过简单,并且一切都与他们生存的土地息息相关,因而并不会产生很多通常意义上的垃圾。同样由于贫困的缘故,现代的日常消费品还很少进入这个山寨,相应也就不存在此类日常消费而产生的垃圾污染。4.5 结论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贫困对于村落中农户的生产和生活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直接通过农户的种种行为作用于农村环境。因此,要改变当地的农村环境现状,首先要想办法改变当地的贫困面貌。当然,扶贫仍然是一个艰难的课题,只是,唯有改变落后山区的贫困面貌,才可能去探讨我们所要保护的农村环境。所幸,在这里,我们所谈到的农村环境的改善与农户生存状态的改善完全一致,并无任何冲突。或许,这也是我们从这一角度提出农村环境的定义的缘故吧。在现实状态下,尽管不能很快地改变农户的贫困状态,仍然有一些办法可以在改善农户生存状态的同时也达到改善农村环境状况的目的。就生产环境而言,由于当地土地的生产力极低,因而可以考虑适当增加经济作物种植,以减轻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并且,也有助于改善农户的生存状态。其次,增加对化肥等农用化学品的使用方法和有效性的认识,充分利用化肥的增产效果,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相关农业科技工作人员的宣传和引导,着力避免由于化肥的使用而带来的面源污染等问题。就农居环境而言,当地传统的居住方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并且与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相适应,尽管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诸如室内空气污染的问题,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等等。但是对于当地农居环境的改善一定要与当地农户的生活方式相适应,依据其自身生活传统和习惯进行适当调整,而不能简单的照搬内地的生活模式。总之,农村环境状况的改善与农户生存状态的改善息息相关。只有将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的目的,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参考文献:1 赫晓霞,栾胜基,艾东. 传统生存方式变迁对农村环境的影响J.生态环境, 2006, 15(6): 1403-1408.He Xiaoxia, Luan Sengji, Ai Dong, The impact of traditional mode of existence change on rural environment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2006, 15(6): 1403-1408.2 赫晓霞,栾胜基. 农户经济行为方式对农村环境的影响J. 生态环境, 2006,15(2): 377-380.He Xiaoxia, Luan Shengji,Impact of rural household economic behavior types on rural environment in China 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2006, 15(2): 377-380.3 目击拉祜山茅草房终结行动,2004:/lcly/ mofei_list.asp?id=243.Watching the disappear of thatched cottage in Lahu area, 2004: /lcly/mofei_list.asp?id=243.4 赫晓霞,李文龙,张晓楠, 等. 农户能源利用方式的选择与农村环境的变化:某贫困山村薪炭林利用案例研究J. 生态环境, 2006, 15(1): 99-102.He Xiaoxia, Li Wenglong, Zhang Xiaonan etc, Rural household energy use and rural environment change: case study on fuel forest use in a village in depressed area 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2006, 15(1): 99-102.5 乐小芳,我国农村生活方式对农村环境的影响分析J. 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4,(4): 42-45.Yue Xiaofang,The analysis of impact of living style on rural environment in ChinaJ. Agro-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2004(4): 42-45.6 鲁礼新, 马昌河, 鲁奇. 水城县沙坡村农户经济行为调查研究J. 地理研究, 2004, (2): 218-226.LuLixin , Ma Changhe , Lu Qi, A case study on economic behaviors of households in Shapo Village of Shuicheng County , Guizhou Province, 20012002. Geographical research,2004,(2): 218-226.7 乐小芳,栾胜基. 农村问题研究的新视角城乡环境差现象与理论初探J. 科技导报,2003(8):14-17.Yue Xiaofang, Luan Shengji, a new viewpoint on the research of rural environment problem-the appearance of environment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J.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03(8):14-17.8 曾小五. 生存方式与生态环境的危机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3, 19(8): 79-81.Zeng Xiaowu, Modes of Existence and the Crisi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2003, 19(8):79-81.9 乐小芳,栾胜基,万劲波,论我国农村环境政策的创新J. 中国环境管理, 2003,22(3): 1-4.Yue Xiaofang, Luan Shengji, Wan Jinbo, Rural Environmental Policy Innovation in China. China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3, 22(3): 1-4.10 叶文虎,邓文碧,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塑建新的生存方式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1,11(4):1-4.Ye Wenhu, Deng Wenbi, Construction of a new mode of existence at the center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1, 11(4):1-4.11 梁克生. 拉祜族史M. 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3.Liang Kesheng. History of the Lahu nationalityM. Kunming Yunnan. Min Zu Press, 2003.The impact of poorly living status on the rural environment in depressed areaHe Xiaoxia, Luan Shengji,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