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下河地区涝渍灾害预防与补救技术规范2012年元月.doc_第1页
里下河地区涝渍灾害预防与补救技术规范2012年元月.doc_第2页
里下河地区涝渍灾害预防与补救技术规范2012年元月.doc_第3页
里下河地区涝渍灾害预防与补救技术规范2012年元月.doc_第4页
里下河地区涝渍灾害预防与补救技术规范2012年元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里下河平原地区冬小麦涝渍灾害防控与补救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to prevent and reduce waterlogging of winter wheat in the Lixiahe plains兴化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二一二年一月十八日目 录前言 03引言 041.范围 052.术语与定义 053.渍害防控标准与技术 064.冬小麦主要生育期渍害补救技术 075.参考文献 10前 言本规范为兴化市小麦生产指导性规范;本规范由江苏省农业委员会提出;本规范由兴化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起草;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周友根,卞卫东,沙安勤;本规范为首次发布。引 言洪涝灾害是兴化市的主要自然灾害,据兴化县志记载,从1143年1849年共706年间,共发生较大水灾78次;在建国前的一百年中(1849年1949年),共发生洪涝灾害19次;建国以来共发生8次大的洪涝灾害:1954年(3.06m,最高水位,下同)、1962年(2.91m)、1965年(2.88m)、1969年(2.79m)、1991年(3.34m)、2003年(3.24m)、2006年(3.00m)和2007年(3.13m),其中1991年为突大洪涝灾害。兴化属淮河流域典型的水网圩区,全市境内地势东部、南部稍高,西北部偏低,水系以南北向为主。兴化市的水利建设经历了联圩并圩,加高培厚圩堤,兴建圩口闸、排涝站,整治各级河道,大搞以沟渠路配套和条田方整为主要内容的田间工程等一系列治理措施,使水利条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南依江都和高港水利枢纽引排,北靠新洋港、斗龙港等四港自排入海,水位低时南引北流,水位高时南抽北泄。目前已初步形成一个软完整的防拱、挡潮、排涝、灌溉、水运等综合水利工程体系,为冬小麦生产创造了较好的稳定生产条件。兴化地面高程在1.4米至3.2米之间,平均1.8米(废黄河高程系),常年地下水埋深较浅,小麦生长期间雨水较多,渍害仍是制约本地区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因子之一。本规范主要依据生产实践经验及调研与试验数据,参照前人研究成果,从栽培学角度综合考虑冬小麦涝渍致灾因子,明确了兴化地区渍害类型、危害表现,结合兴化水利工程建设实际,从防控技术到灾后补救技术等几个方面规定了相关定义、指标和措施。兴化市冬小麦涝渍灾害防控及补救技术规范1 范围本规范适用于里下河平原地区对冬小麦涝渍的等级划分、灾害的预报、防控及补救技术指导。对其它自然条件相似地区亦有借鉴意义。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 气温 Air Temperature百叶箱中离地面约1.5m高处的温度表或温度计测得的空气温度,用摄氏度()表示。小麦渍害危害程度与温度有很大关系,高温特别是温度“V”字型变化会加重小麦渍害损失。2.2 降水 Precipitation降水量一般用雨量筒测定,以mm为单位,取一位小数;日降水量0.1mm以上时即为一个雨日;单位时间的降水量称为降水强度,一般分为7级,如下表所列:24小时雨量(mm)0.10.1101025255050100100200200等 级微量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Y=-0.05625+0.01233X,R2=0.9917*雨量在中雨以上,持续3天以上的降雨过程(中间可以有1天间隔);或雨量在小雨以上,持续7天以上的连阴雨过程,往往会造成渍害。雨强每提高1mm/d可以导致圩内地下水埋深抬高1.233cm。2.3 日照时数 Sunshine duration太阳在一地实际照射地面的时数(地面观测地点受到太阳直接辐射辐照度120Wm-2的累计时间)。以小时为单位,取一位小数。渍害后日照充足可减缓渍害损失。2.4 田间持水量 Field capacity在地下水埋藏较深的条件下,土壤中所能保持的毛管悬着水的最大量。当土壤含水量高于田间持水量时,土壤中开始出现重力水,大孔隙充水,缺少空气,作物根部环境条件恶化。2.5 涝渍灾害 Waterlogging disasters涝害是指因降雨强度大,田块畦面或内沟在一定时间内(超过作物耐受限度)积有地表水,无法排除或排除较慢形成内涝。渍害是指因持续连限雨造成土壤水份饱和,或因一次性降水量较大,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抬高浅层水,造成作物根系活动层中土壤含水量过大而危害根系。涝渍会引起土、肥、水、气不协调,小麦根系(种子或幼苗)无氧呼吸,根系(种子发芽力或分蘖力)功能下降甚至伤失,植株水份代谢失调而造成减产。小麦不同生育期受涝渍危害其表现症状不相同,如播种期胀浆闷种,苗期烂种烂苗、僵苗不发,孕穗期植株矮小、小花大量退化,灌浆期早枯早熟、籽粒发育不良,成熟期烂麦场、品质下降。2.6 地下水埋深Water table地下水一般指潜水,潜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潜水的自由表面称潜水面,潜水面距地面的距离称为潜水埋藏深度,即地下水埋深。2.7 地面高程Ground elevation废黄河零点高程系,兴化市地面高程在1.4m至3.2m之间,平均1.8m。2.8 内河水位 River Water level河道的水面到固定基准面的高差就是该河道水位,高程以废黄河零点计,水位为卤汀河兴化站水尺。兴化站常年平均水位1.2m,多年平均最高水位2.11m,建国以来出现的最高水位为3.34m(1991年7月15日),最低水位0.28m(1953年6月19)。2.9 涝渍类型Waterlogging type本地区冬小麦涝渍类型有3种,第一是明渍型:雨涝成渍,由内外沟系不健全或排水出路不畅等原因造成,是最主要类型;第二是暗渍型:受内河水位抬高顶托,或有灌无排等原因,使耕层滞水长期在作物主要根系活动层存在而致渍,常在降雨量较大、客水压境、严重超警戒水位年份出现;第三是贮渍型:指稻茬田因让茬大幅推迟,内三沟未及开挖突遇暴雨,造成田内贮水成渍,此类型近年来发生面积有上升趋势。3 涝渍防控标准与技术3.1 小麦主要生育期适宜地下水埋深指标小麦不同生育期造成渍害的地下水临界深度与允许滞水天数不相同。兴化地区麦田冬前最佳地下水位在50cm以上,越冬在60cm以上,拔节阶段在80cm100cm,孕穗至成熟则宜控制在100cm130cm。播种期允许滞水天数为1天,苗期为3天,拔节和孕穗期为1天,灌浆、成熟期不能滞水。3.2 浅层水指标当浅层水上升到30cm以上时会显著影响小麦根系,并随生育进程的推移危害越重。兴化市将浅层水30cm,一次降水量超过15mm作为开始造成小麦湿害的指标。控制地下水位和降低耕层滞水是防御小麦渍害的两项主要指标。3.3 田间沟系标准内河外河分开,内沟外沟分开,灌渠排渠分开,水田旱田分开。预降内河水位,开挖麦田内外三沟是排除地面积水、降低浅层水(耕层滞水)、控制麦田合理地下水位的主要手段。兴化市一般采用明沟排水方式。3.2.1 内三沟标准逐级加深田内沟。每23m开挖一条竖墒,深30cm。田块长超过100m的间隔20m加挖腰沟,沟深35cm。田块出水端挖一条田头沟,深40cm。沟宽20cm,田头沟要与外沟相通。3.2.2 外三沟标准隔水沟深100cm以上,导渗沟深120cm以上,大排沟深150cm以上。要做到一方麦田,两头出水,三沟配套,四面腾空,雨止田干。兴化河道纵横,圩内生产河道密布,一般大排沟就是生产河或自然河。3.4 联圩并圩加动力圩子是水网圩区防洪除涝的基本单元,也是人民千百年来抗御洪涝灾害的智慧结晶。兴化市按照内外分开、高低分开、灌排分开、水旱分开,控制外河水位、控制地下水位、控制土壤含水量的“四分开、三控制”原则,改造老河网,建立新水系,联圩并圩,高筑圩,双闸站配套,深挖沟,强化灌排动力。圩子的防洪、治涝标准要提高到:(1)防洪标准:设计洪水位取3.5m,圩堤堤顶高程4.5m。(2)排涝标准:按日雨150200mm雨后一天排出要求设置泵站规模,根据地面高程不同确定排涝模数为0.8 m31.0m3/skm2。(3)疏理浚深分圩河、圩内中心河,提高蓄水行洪能力。4 冬小麦主要生育期涝渍灾害补救技术4.1 渍害危害等级划分小麦不同生育期渍害影响器官不同,主要危害根系,根功能下降或伤失,造成水分、矿质营养消耗与吸收失去平衡,其危害程度应综合考虑根功能伤失程度和植株水分代谢失衡程度2个因素。因此,渍害危害等级不仅与降雨量、雨日、沟系排水能力有关,还与相对湿度、风速、温度及其变化有很大关系,目前尚没有科学数据可以在渍害发生时预判渍害等级。根据生产实践,本规范依据渍害对冬小麦各期主要表现症状及减产损失,将冬小麦涝渍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严重度四级。表1 冬小麦涝渍等级指标生育期指标项目致灾等级(较正常田下降幅度)轻度中度重度严重度播种期成苗率下降15%-25%下降25%-35%下降35%-50%下降50%-80%冬前苗期冬前分蘖数下降15%-25%下降25%-35%下降35%-50%下降50%-80%越冬期单株带蘖数下降15%-20%下降20%-45%下降45%-70%下降70%-100%拔节期高峰苗数下降10%-15%下降15%-30%下降30%-40%下降40%-55%抽穗期有效穗数下降5%-10%下降10%-25%下降25%-45%下降45%-70%孕穗期株高下降5%-10%下降10%-20%下降20%-30%下降30%-50灌浆期每穗粒数下降5%-10%下降10%-20%下降20%-25%下降25%-40%成熟期千粒重下降5%-10%下降10%-15%下降15%-25%下降25%-35%注:渍害症状表现有滞后效应,依生产实践经验:越冬返青渍害表现在拔节期(主要是总茎蘖苗下降);拔节期渍害症状表现在孕穗期(株高下降);孕穗期渍害表现在扬花结实期(粒数下降);灌浆期渍害表现在成熟期(粒重下降)。4.2 补救技术措施高标准健全田间灌排工程,及时清沟理墒,疏理浚深畅通内外沟系,挖开梨底层促进下渗,是渍害预防与补救的根本措施。4.2.1 播种期 类型:以明渍型危害为主,少数贮渍型;种子浸水耐受期为1天,超过则胀浆闷种。 危害: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60%以下易干旱回芽,80%以上造成烂耕烂种。在土壤饱和状态下超过1天,田间成苗率急剧下降,稀密不均,基本苗不足,导致补种甚至改种。秋播遇雨,秋播被动,耕播质量变差,播期大幅推迟,造成冬前温光资源浪费,过迟播则生育进程与最佳季节不能同步而减产。 防控:控制麦田地下水位60cm以下;水稻成熟前7天开沟控水;保持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70%75%为宜。 措施:坚持先开沟后播种,避免无沟种麦;保持内外沟系通畅;坚持适墒种麦,宁迟勿烂,提高耕播质量;根据播期调节播量,防止“早播不稀、晚播不密”。4.2.2分蘖期 类型:以明渍型为主,少数暗渍型;分蘖期耐渍性较强,浸水(土壤水份饱和)耐受期3天,超过则分蘖缺位,种子根变黄变黑。 危害:土壤水份过多易导致烂根烂苗,分蘖滞生,叶片发黄,僵苗不发;密度过大且雨日过多则先造成水发苗,茎叶陡长;冬前温光资源不能有效利用,冬前大分蘖比重下降,不利构建高效群体,稳产性与产量潜力下降,严重的大幅减产。 防控:控制麦田地下水位50cm以下;保持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70%75%为宜;清理浚深畅通内外三沟。 措施:轻度渍害无须额外增效肥料;中度以上渍害应根据苗情适量增施一交速效氮肥,增加量控制在尿素3kg5kg/667m2,同时叶面喷施高效液肥或活动素,严重渍害还应适量补施磷钾肥,促进根系生长。4.2.3越冬返青期 渍害类型:越冬期发生概率较小,常因积雪厚且溶化慢造成暗渍型或贮渍型危害;返青期雨水增多,以明渍型为主;此期耐渍性相对较强。 危害表现:雨水过多易造成水发苗,茎叶拉长,无效分蘖滋生;影响下层根系发生;构成渍害则叶片发黄,种子根及下层根系功能下降,不利于壮秆;渍害持续时间长,则分蘖退化提前,僵苗滞长,生长量不足,株高变矮;纹枯病等病害加重。此期寒流频繁,田间持水量若低于40%,分蘖节易冻死,分蘖成穗率下降。 防控措施:控制麦田地下水位越冬期50cm以下,返青期70cm以下;保持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70%左右;利用冬闲清沟理墒,确保内沟不积水。 补救措施:湿度过大应及时化控促壮,药剂可选“壮丰胺”或“稀效唑”,用量为30ml-40ml/667m2,对足水30kg,促根促蘖;叶面喷施一交高效液肥或活力素;过密田块疏苗,通风降湿,减轻渍害影响;除群体不足田块外,一般不应额外补施恢复肥;严重受渍田块,迅速追施一交速效氮肥,用量为尿素5 kg7kg/667m2,并结合叶面补肥2交,促进恢复生长。4.2.4拔节期 渍害类型:此期降雨较多,易涝易渍,以明渍为主;耐渍性差,对水分敏感;受渍产量损失大。 危害表现:降水过多,地上与地下部生长失衡,易茎叶水发徒长,茎壁木质化与纤维化进程受抑,抗倒伏、抗病性下降。加剧分蘖两极分化,分蘖成穗率下降,穗型变小。此期渍害对下层根系及种子根影响较大;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的40%,根系生长停止;80%以上时则因缺氧不能正常发根,影响上层根系(三台根)发生。严重渍害则株高显著降低,茎粗显著减小,小穗总排数显著下降。 防控措施:控制麦田地下水位90cm100cm;保持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70%。 补救措施:此期小麦幼穗发育处于雌雄蕊原基分化至药隔形成期,需水需肥旺盛。一般渍害可正常施肥,关键是要全量、施准、施足拔节孕穗肥,要看苗施肥,用量一般为45%复合肥20kg30kg+尿素4-5kg/667m2;如在施肥后受严重渍害,应及时补施一交恢复肥,恢复肥忌单一施肥,应氮、磷、钾配合施用,用量为45%复合肥10kg15kg/667m2,并结合根外补肥。4.2.5 孕穗抽穗期 渍害类型:明渍为主,明渍暗渍结合;对水分高度敏感,耐渍性极差;受渍产量显著下降。 危害表现:“尺麦怕寸水”,此期是小麦需水临界期,处于四分体形成期,小花两极分化,是决定可孕小花数与有效小穗排数的关键时期,直接决定库的大小;此期受渍,对上层根系(三台根)功能影响较大;孕穗期渍水逆境对分蘖穗结实特性影响大于主茎穗, 渍水逆境显著增加不孕小穗数,可孕小花(中位及下位花)大量退化;叶片功能期缩短,光合功能下降,穗后光合产物显著减少,灌浆期缩短。 防控措施:预降内河水位,控制麦田地下水位100cm以下,保持土壤水分占田间持水量的75%左右。 补救措施:氮肥后移运筹方式有利于减轻孕穗期渍害对小麦穗部结实特性的影响,对叶色正常、群体控制到位的受渍麦田,可在剑叶抽出至破口期,补施一交恢复肥,用量为尿素3kg4kg/667m2,并叶面补肥一交。做到雨前清沟、雨时查沟、雨后理沟,雨止田干。4.2.6 扬花灌浆期 渍害类型:明渍为主;对水分敏感,耐渍性差。 危害表现:抽穗开花期是耗水量最大的时期,根系受渍极易造成水分代谢失衡,造成植侏早枯,籽粒灌浆不足,千粒重与容重下降;扬花期雨水过多则扬花推迟,花粉易吸胀破裂,结实下降;雨水多,根系固定能力差,易茎倒和根倒。过程性降雨后,根系受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