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特殊手法移情。就是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诗人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的手法,即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 以人度物,寄情于景,托物抒怀,是移情的重要特征。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例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 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断肠声。 (白居易长恨歌) 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 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牛希济生查子) 上面例两句诗的意思是: 露从今夜起才特别惨白,月是故乡的才格外明亮。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诗人杜甫亲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动荡,在国家前途、个人命运不断遭到打击的情况下,不得不于公元前759 年秋天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客居。在这凄冷荒漠的边塞小城里,诗人将思念故乡的感情 移到露色和月光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露色和月光衬托诗人思念故乡的情绪,使事人一体,从而 更好的表达了诗人思乡的强烈感情。 例中两句诗 的意思是:感叹国家遭逢丧乱,花朵溅滴悲伤的泪;痛恨一家流离分散,鸟儿叫唤惊动忧愁的心。花开 鸟叫是自然界的现象,是没有人的情感的,诗人运 用移情修辞手法, 才能写出这样感人的诗句。例 说渭河水只有在人愁的时候才“独向东” ;例说月亮发出的是一种叫人看了“伤心”的光,铃子摇响的是一种叫人听了“断肠”的声;例说月亮常常在人离别时变圆; 例说红豆不是红豆,而是一 颗颗“相思泪”。以上各例都是运用移情修辞手法,将人的感情移到事物上。这样人情和事物融为一体,能够更好的表达人的强烈感情。 又如,陆游为悼念表妹唐婉而作的沈园二首,历来脍炙人口,感人至深,其实是移情手法的特例之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沈园是陆游被迫与爱妻唐婉分离又邂逅相遇的地方。唐婉曾在这里设宴招待他,陆游悲愤不已,题钗头凤于壁。未几,唐婉抑郁而终。四十年后,陆游重游沈园,凭吊遗踪,悼念亡人。但见:夕阳西下,暮色凄迷,城上画角声哀,沈园已非昔日光景。唯有池边柳犹在,桥下水仍流。又值暮春时节了,可自己心上的人儿呢,却早已长眠于九泉之下,再也不能来桥头倚栏照影了。梦断香销,人去楼空,何等凄凉!其实,斜阳、池台、柳树、绿波本自然景物,无所谓伤心与否,可在陆游笔下却产生了如此强烈的感情效果。 这种描绘手法,在古人诗歌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的。如: 花木:“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依旧依旧,人与绿波同瘦”(秦观)、“有玉梅几树,背立怨东风”(姜夔)、“一去姑苏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杜甫)、“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开”(姜夔)。 禽鸟:“隔花啼鸟唤行人”(欧阳修)、“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李清照)、“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山水:“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柳永)、“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罗隐)、“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 月亮:“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 泌)、“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李白)、“与谁同坐明,明月清风我”(苏轼)。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花溅泪,鸟惊心,山有意,月有情,皆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把自家的情感移注于景物之上,赋无生命或曰无感情的自然景物以心理活动,并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们的共鸣,形成一种特殊的美感,这便是移情手法的妙用。 移情和拟人的区别是: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后者是“将物当作人来写”。17.主客移位(对写) 所谓主客移位就是移情于景、移情于人的写法,也称“对写”。明明是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作者却不直接描述,而从对方下笔,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婉曲含蓄。 例1: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在天宝十五载被安史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当时其妻小寄居在鄜州羌村。作者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此诗之妙,在于从对方(妻子)写起,使意思深入一层。首联想像妻子思念自己的情形:“闺中”指代自己的妻子;颔联以“长安”代指流落到长安的自己;颈联进一步猜想妻子在夜已深的情况下,凝神久久望月的情景:雾湿云鬟,月寒玉臂;尾联以美好的祝愿作结,意味隽永。备受欣赏的是颈联描绘的情景:妻子夜不能寐、辗转反侧、黯然伤神,自己也不禁伤心落泪。作者巧用“对写法”,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将夫妻间真挚而深沉的爱恋表达得淋漓尽致。,使全诗之情,虽缠绵悱恻而不衰飒颓唐。 例2: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有人评说主客移位是这首诗的构思巧妙之处。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借景抒情,并使主客移位,通过对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例3: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往今来,漂泊异地的游子,羁縻他乡的旅人,读这首诗时,都能产生强烈的共鸣。这种艺术力量来自于它的质朴、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同时,也来自于它的超乎寻常的“对写法”。前两句是“直写法”,使“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了最能表现客人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后两句作者采用了另一种方式,笔锋陡转出新:反过来写自己“遥想”这一天“兄弟”们想念自己的情景和“少一人”的心理活动,烘托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情感曲折有致,更浓郁,更鲜明。 例4:高适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作者不直接写自己思念故乡,而写故乡亲人思念自己,借此衬托自己的思乡之情,把深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婉曲含蓄。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 。之所以“愈有意味”,就因如此。 例5: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三、四两句,正面写“思家”。其感人之处是: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吧!“说”了些什么呢?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享过天伦之乐的人,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得很多。宋人范希文在对床夜语里说:“白乐天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语颇直,不如王建家中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有曲折之意。”这议论并不确切。二者各有独到之处,正不必抑此扬彼。此诗的佳处,正在于以直率而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一种人们常有的生活体验,因而才更显得感情真挚动人。 (三)按描写方法分类 (一)烘托、渲染 1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画家画画,如果孤零零地画出一个月亮,就会显得单调;如果在月亮的周围画上几缕彩云,月亮就显得格外有神。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就是烘托。 以物烘托人。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又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以人烘托人。如汉乐府民歌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 以物烘托物。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运用“蝉噪”“鸟鸣”之动来烘托“山林”之静。又如 “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全诗只在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接下来的两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则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从而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2001年高考题)。 2渲染: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技法。在文学创作中指用较为浓重的笔墨,连续用几个、十几个乃至几十个情调一致而又富于变化的意象对同一种环境气氛、人物行为、心理情感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艺术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数年来,高考曾几次就渲染设考点。 (1)渲染的对象。渲染的对象主要是环境、气氛、事件和人物。(2)渲染的手法。渲染的手法主要有反复、排比、层递、摹写等。(3)渲染的原则。在于应围绕一个中心进行铺陈,不应过度追求浓词艳藻。渲染的方式有正面直接摹绘及侧面间接烘托。(4)渲染的种类有景物渲染、环境渲染、气氛渲染、细节渲染、情绪渲染、行为渲染、语言渲染等。 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又如杜甫兵车行中的第一段,作者着意描绘了送别的场面,从而表达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如元稹的绝句菊花中“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两句,作者是在用议论点明自己爱菊的原因,在内容上不是写菊花的高洁气质,在形式上也谈不上渲染,故“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是错误项(1994年高考题)? 如乐府诗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诗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图。后四句以东西南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活动为中心,显得活泼、自然、有趣。采用复沓句式而略有变化,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和相应的情景。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渲染,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使有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联想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 (二)衬托、对比 衬托和对比都是把一些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突出另一事物的特征。但二者有着鲜明的差异: 3.对比(1)主要强调事物间的差异性,所列举的事物都是并列关系,无主次之分。如姜夔的扬州慢、李白的越中览古等怀古、凭吊类的诗歌大多通过古今对比来表达物是人非的伤感或黍离之悲。 (2)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如王禹称村行中“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两句,“万壑” 与“数峰”既不是相对相反的事物,也不是同一事物,其中的“有声”和“无语”,不过是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它们的各自特点。因而把两句诗看作“构成对比,生动地表现出山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景象”,自然就是错误的了。(2002年全国春季高考题) 又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而衬托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所列举的事物间有主有次,并非平等、并列关系。如白居易的夜雪一诗中,描写的主要对象是“夜雪”,诗中还描写了冰冷的衾枕,明亮的窗户、折断竹子的声响,所举事物间有主有次,采用的就是衬托手法。 4衬托:衬托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技巧,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衬托分为正衬与反衬。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正衬和反衬的异同,这两个述语是衬托手法的两种具体运用。正衬是指用事物的相同性质或特点来衬托一事物。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以“江碧”衬“鸟白”,以“山青”衬“花红”,颜色与景物相映成趣。反衬是利用事物的对立面来衬托另一事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都是以动衬静的反衬。这种手法在借景抒情诗中运用十分广泛而典型,一般分为:以乐景写哀情和以哀景写乐情。前者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借春日的美景来反衬词人的离别情感;后者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借助天山恶劣的环境来表达戍边战士的乐观的革命情怀。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借描绘别的事物作为陪衬,以突出主要对象。 可以是人烘托人,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是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 或喜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畅当的登鹳雀楼“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两句,就是“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 (2002北京卷)。 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又如“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亿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衬托和烘托手法的异同:相同点是所列举的事物间都有主次之分,都是为强调突出主要事物的特点。当二者所列举的事物不止一个时,这两种手法可以通用。但衬托只是烘托的一种具体形式,烘托是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主要事物不一定交待出来;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得交待,二者相互映衬。烘托必须采用多个次要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而衬托可以是一对一的映衬,也可以是多对一的映衬。 (三)白描、工笔(细描) 5.白描也叫素描,原来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相近于西洋画法上的速写或素描。它们的特征是用简炼的墨线勾描人物和各种景象特征,突出其神韵,不着颜色或略施淡墨以形象本身简洁的特征表露唤起读者联想,得以丰富形象。这种绘画手法运用到文章的描写上,就是用不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也不精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炼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鲁迅先生把白描手法概括成十二个字,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采用白描手法写的诗歌,看似平淡,细细品味,却意味深长。如孟浩然春晓、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都惜墨如金,分别粗线条的勾勒出春天的景象和诗人归隐田园的情景。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却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相信每一个读到的人都会在头脑中出现一幅天涯游子图。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他们给人的情绪是萧索的是暗淡的。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很自然的,那种思乡思家的情绪就会从心底弥漫开来。抬头望望远处漫漫古道,听听耳边呼啸秋风,看看跨下瘦马,啥感觉?只能断肠!这就是白描。 6.而工笔则是对事物注重局部细节描写,对之进行精雕细刻、浓墨重彩的描写。如王维的待储光羲不至:“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诗人紧扣题目中的“待”字,描写了诗人等待客人到来的种种情景:清早启门待客来,但坐立不安,时坐时起。接着又描写听觉上的幻境,然后又通过景物描写(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从早到晚,友人还是没有来,而是自己多情(空复情)。在诗中,诗人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动作、神态、心理、景物),表达了盼望好友到来的急切心情以及好友未至的怅惘心情。 7细节描写 如唐代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又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作者运用“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既写出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了约客未至的怅惘的心情。 8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是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侧面描写是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 如“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为人珍爱;但诗人笔锋一转,写的却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诗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长之地,有意给人以突兀之感,在诗意转折处加重特写,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又有谁来一顾呢?只好终日寂寞了。反过来说,那些不如此柳的,因为生得其地,却备受称赞,为人爱惜。诗人对垂柳表达了深深的惋惜。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比越是鲜明,越是突出了感叹的强烈。这首咏物诗,抒发了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白居易生活的时期,由于朋党斗争激烈,不少有才能的人都受到排挤。诗人自己,也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此诗所写,亦当含有诗人自己的身世感慨在内。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如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前四句夸张地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至于罗敷具体怎么美呢?这是很难描绘的。于是作者笔势一荡,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通过侧面描写,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你自己想她怎么美,她就怎么美。 9动静结合:动静手法是指在一首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如: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这首诗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描画出了一幅江上月夜图,其景的特点是:安谧、和平。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这首诗运用了“动静”鲜明的对比,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写出了作者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据侧重点的不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如王维的鹿柴以“人语响”衬“空山”之静;其山居秋暝以“竹喧”“莲动”来衬“空山”之静,抒发一种闲情逸致。在前三联中成功地运用了动静结合和虚实结合的手法,为读者描绘了一幅静谧、恬淡的田园图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为后面作者表达归隐思想作铺垫。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门”,就是以响衬静,与“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1998年高考题);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两句,诗人用“时”来修饰“鸣”,写鸟鸣的时起时落,时有时无,使动与静和谐地融为一体(2001年全国春季高考)。要注意的是同一场景之中才有此法。 10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虚实相生在诗词中是指现实中的景、物、事与想象中的景、物、事互相映衬,相互渗透和转化,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种思想或情感的艺术手法。它能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情趣。 (1)诗歌中的“实”:在诗歌中,在文学作品中,“实”与“虚”只是相对的,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客观的、具体的、有据的、有形的、已知的、现实中的、眼前耳濡目染的各种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2)诗歌中的“虚”: 所谓“虚”是指虚拟的景、物、境,包括主观和、无形的、无据的、假设的、已经过去的或者未来将出现的景象,还包括梦境和神仙鬼怪世界等。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光怪陆离的仙境来反映现实社会的黑暗。又如李白的古风(西上莲花山)及李清照的渔家傲记梦二首游仙诗都是如此。 B.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C.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如在柳永的雨霖铃一词中,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虚写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物实情,写词人与心上人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下片主要描写了别后生活的设想,全是虚写。全词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别离时的依依不舍的心情。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D.状不在眼前的事物或想象之景如在眼前,引起读者的想象。又如齐已早梅: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万木冻欲折就是虚写,是想象中的景象。万木冻欲折与孤根暖独回恰好构成对比,反衬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再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就是虚写,写的是想象中的景象: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试想,若不用虚写,怎能展现如此阔大的景象?这种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为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实写,不言而自明,这里就不细分析了。 (3)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深切抒发了词人的黍离之悲,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11.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蜀相一首是杜甫的七律名作,由诸葛亮的祠堂写到这位蜀汉贤相的一生事业。其颈联云:“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之所以显得格外厚重,就是因为它所包容的内容异常丰富:前一句,抵得一篇隆中对,后一句,抵得两篇出师表;从三顾茅庐到白帝托孤,他与先主刘玄德的君臣遇合,从七擒孟获到六出祁山,他治蜀的政绩和北伐的功业;“天下计”言其宏图,“老臣心”表其忠贞;。老杜以外,哪个诗人曾有过这样的笔力?类似这种手法,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指出一点,隐括全面。 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为名词。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不要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并且,此时的借代一般是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的局面或情况,使句子形象具体。通俗的说,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借代的作用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例如: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有的人) 例中的“石头”,通常用来作纪念碑的材料,这里借“石头”代纪念碑,含蓄地揭示出与人民为敌的反动统治者想名垂后世的美梦终将破灭。 借代的运用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 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具体代抽象例如:1.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例1中的“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工具代本体例如:1.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例1中的“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1.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例1中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借代与借喻的区别借代与借喻有相近的地方,都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但它们的性质却完全不同。 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 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 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 借代的本体与借体之间有实在的关系,一般地说,这种关系还是相当密切的; 借喻的本体与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人们不过根据它们之间具有的相似点,通过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借代的种类1.喻借,即比喻性借代。其真义与借义之间的语意关系是相似。 2.旁借,即非比喻性借代。其真义与借义之间的语意关系不是相似,而是其它关系。比喻和象征的区别 比喻和象征是两种常用的修辞方式,在文学作品(特别是古典诗歌)的阅读和鉴赏中运用相当普遍。但由于两者在形式上极为相似而容易引起混淆,从而造成误判和误用。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区分。 比喻和象征的共同点: 一、都是用一种事物来说明另一种事物。 比喻如: 远远的街灯亮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用“明星”来说明“街灯”。) 人不可以无耻,因为无耻是魔鬼的钓饵。(用“钓饵”来说明“无耻”。)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用“燕雀”、“鸿鹄”分别说明“佣者”与“陈涉”。) 象征如: 我看得见那枣红色的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的脸。(用“百合花”来说明“纯洁与感情”。) 世上的一切事物,只是百千万面大大小小的镜子,没有蒲公英,显不出雏菊,没有平凡,显不出超绝。而且不能因为大家都爱雏菊,世上便消灭了蒲公英。(用对待“蒲公英”和“雏菊”的态度来说明作者的“博爱”思想。) 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了一惊;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用“红白的花”说明革命的前景和希望,人们对革命者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二、都由三部分组成且都可省减。 比喻由本体(被比喻对象)、喻体(做比喻的事物)、喻词(联系词语)三部分组成。如上文例“街灯”是本体,“明星”是喻体,“好像”是喻词。 象征由象征客体(即具体事物,如上文的“百合花”、“蒲公英”、“雏菊”、“红白的花”。)、象征本体(即象征意义,也就是表达者的主观意识。如上文例的“纯洁与感情”。)和象征词(表明相关联系的词语,如的“象征”。)等三部分组成。 但比喻和象征都可以省减。比喻可以省减除了喻体之外的其它部分,如上例。象征也可以省减除了象征客体之外的其它部分。如上例的。 比喻和象征的区别: 比喻和象征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比喻侧重于本体和喻体所代表的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这种相似是直接的、可观的。如:的“街灯”和“明星”,的“无耻”和“钓饵”等。而象征侧重于象征客体和象征意义之间的相关联系,它们之间不存在直接的相似点,而且这种相关联系是靠联想去寻找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14986.1-2025软磁合金第1部分:一般要求
- 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铅浮渣反射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年产4800台DR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防汛抗旱知识培训
- 保洁员劳务合同
- DB65T 4072-2017 绿色食品 设施辣椒穴盘基质育苗技术规程
- 现代物流行业技术创新发展分析
- 就业简单合同5篇
- 留学英国协议书范本4篇
- 母子亲属房产赠与合同5篇
- 消防中级理论试题及答案
- 2023年江苏省宝应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辅警33名笔试题带答案
- 2025德州市禹城市梁家镇社区工作者考试真题
- 医学科研实验技术的发展与趋势展望
- 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版)解读课件
- 生猪购买协议书范本
- 《老子与道德经智慧》课件
- 酒吧服务考试题及答案
- 胰岛素皮下注射
- GB 4789.3-202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