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专业论文)西南地区瓢蜡蝉科分类研究(半翅目:蜡蝉总科).pdf_第1页
(动物学专业论文)西南地区瓢蜡蝉科分类研究(半翅目:蜡蝉总科).pdf_第2页
(动物学专业论文)西南地区瓢蜡蝉科分类研究(半翅目:蜡蝉总科).pdf_第3页
(动物学专业论文)西南地区瓢蜡蝉科分类研究(半翅目:蜡蝉总科).pdf_第4页
(动物学专业论文)西南地区瓢蜡蝉科分类研究(半翅目:蜡蝉总科).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动物学专业论文)西南地区瓢蜡蝉科分类研究(半翅目:蜡蝉总科).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州人学2 0 0 7 届硕i 论文 摘要 摘要 本文对中国两南地区的瓢蜡蝉科 半翅目 蜡蝉总科 昆虫进行了较系统的分类研究 文中同顾了世界及中国瓢蜡蝉科的分类研究概况 介纲了瓢蜡蝉的形态特征 总结了瓢蜡蝉 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方法 全文共记述两南地区的瓢蜡蝉2 哑科 3 族 1 7 属 3 0 种 其 中包括4 新属 2 2 新种 2 中国新记录属 1 中国新记录种 文中给出了备属种的鉴定特征 编制了分弧科 分族 分属 分种的检索表 对各属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简要的总结 对各种 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记 并增加了雄性外生殖器的特征描述 一 区系分析 系统 全面地对中国瓢蜡蝉科昆虫在世界动物地理区 界 和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的分 布进行了研究 中国瓢蜡蝉科昆虫在世界动物地理区 界 中属丁 古北 东洋两区 这与我 国地跨古北 东洋两区相适应 但东洋区种类占绝对优势 在1 5 9 种瓢蜡蝉中 东洋区1 5 6 种 占9 8 1 1 古北 2 种 占i 2 6 在两区均有分布的1 种 占0 6 3 在中国地 理区划中 瓢蜡蝉科归属计7 个区系型 分析结果表明 以华南区种类最为丰富 共1 0 9 种 占6 8 5 6 华中区次之 共2 2 种 占1 3 6 8 两南区1 7 种 占1 0 6 9 华南区 一华中区7 种 占4 4 0 华北区2 种 占1 2 6 西南区一华南区 州南区一华中区各 1 种 占0 6 3 说明我国瓢蜡蝉绝人多数属丁热带弧热带型 另外与我国瓢蜡蝉研究地区 不平衡也有一定关系 二 新分类单元 新记录种 1 新属 拟蒙瓢蜡蝉属p s e u d o m o n g o l i a n ag e n n o v 突翅瓢蜡蝉属p r o t u b e r i t e g m i n ag e m n o v 拟扁足瓢蜡蝉属p s e u d o d u u mg e n n o v 拟额突瓢蜡蝉属n e o t e t r i c o d e sg e n n o v 2 新种 双耙拟蒙瓢蜡蝉p s e u d o m o n g o l i a n ad u p l i c o d e n t a t as p n o v 双眼球瓢蜡蝉 h e m 缸p h a e h u sb i n o c u l a t u ss p n o v 铜壁球瓢蜡蝉h e m 缸p h a e r i u st o n g b i e n s i ss p n o v 线斑圆 瓢蜡蝉g e r g i t h u sl i n o m a c u l l a t u s8 p n o v 雷公山圆瓢蜡蝉g e r g i t h u sl e i g o n g s h a n e n s i ss p n o v 五斑圆瓢蜡蝉g e r g i t h u sq u i n q u e m a c u l a t u ss p n o v 习水蒙瓢蜡蝉m o n g o l i a n ax i s h u i e n s i ss p n o v 大突蒙瓢蜡蝉m o n g o l i a n am a c r a s p i n as p n o v 道真蒙瓢蜡蝉m o n g o l i a n ad a o z h e n e n s i s s p n o v 梵净山突翅瓢蜡蝉p r o t u b e r i t e g m i n af a n j i n g s h a n e n s i ss p n o v 云南顶尖瓢蜡蝉 p r o t e i n i s s u a y u n n a n e m i s p n o v 拟扇扁足瓢蜡蝉n e o d u r i u m p s e u d o f a s c i a m ms p n o v 双指 扁足瓢蜡蝉n e o d u r i u md u p l i c a d i g i t u ms p n o v 额斑拟扁足瓢蜡蝉p s e u d o d u r i u m f r o n t o m a c u l a m ms p n o v 端拟额突瓢蜡蝉n e o t e t r i c o d e s f r o n t o t e r m i n u ss p n o v 雷公山叉脊 i v 贵州人学2 0 0 7 届硕f 论文 摘要 瓢蜡蝉e u s a r i m al e i g o n g s h a n e n m ss p n o v 鸟喙义脊瓢蜡蝉e u s a r i m ar o s t r i f o r m as p n o v 片 马义脊瓢蜡蝉e u s a r i m a p i a n m a e n s i ss p n o v 短刺项角瓢蜡蝉k o d a i a n e l l ab r e v i s p i n as p n o v 女真项角瓢蜡蝉k o d a i a n e l l aq u i h o u is p n o v 长刺顶角瓢蜡蝉k o d a i a n e l l al o n g i s p i n as p n o v 云南圆顶瓢蜡蝉g e l a s t y r e l l a y u n n a n e n s i ss p n o v 3 中国新记录属 黄瓢蜡蝉属f l a v i n as t l 1 8 6 1 项尖瓢蜡蝉属p r o t e i n i s s u s f o w l e r 1 9 0 4 4 中国新记录种 粒黄瓢蜡蝉f l a v i n a g r a n u l a t as 删 模式标本及研究标本保存于贵州人学昆虫研究所 关键词 t 翅日 蜡蝉总科 瓢蜡蝉科 分类 区系分析 西南地区 v 贵州人学2 0 0 7 届硕 论文a b s t r a e t a b s t r a c t t h i st h e s i si sat a x o n o m i cs t u d yo ft h ef a m i l yi s s i d a e h e m i p t e r a f u l g o r o i d e a f r o m s o u t h w e s ti nc h i n a i ti n c l u d e st h ef o l l o w i n gp a r t s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h i s t o r i cr e v i e w m a t e r i a l sa n d m e t h o d s m o r p h o l o g y b i o l o g y b i o g e o g r a p h ya n dt a x o n o m y i n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p a r t t h er e s e a r c h h i s t o r yo n s s i d a ei sm e w e d i nt h em o r p h o l o g yp a r t t h et a x o n o m i cc h a r a c t e r sa n dt e r m s a r e o u t l i n e d i nt h eb i o l o g ys e c t i o n s o m eb i o l o g i c a lh a b i t si n c l u d i n gb e h a v i o r s h o s t s d a m a g e sa n d c o n t r o l sa r es u m m a r i z e d i nt h et a x o n o m i cp a r t 3 0s p e c i e so f1 7g e n e r aa r ed e s c r i b e d o f w h i c h4 g e n u sa n d2 2s p e c i e sa r en e wt os c i e n c ea n d2g e n u s1s p e c i e sa r en e w l yr e c o r d e df r o mc h i n a k e y sa r eg i v e nt oa l lg e n e r i ca n ds p e c i f i ct a x ac o n c e r n e d t h er e s e a r c hh i s t o r yo fe a c hg e n u si s r e v i e w e d t h ef a u n a ls t r u c t u r e so ft h ec h i n e s ei s s i d a ea ts p e c i f i c 1 e v e l sw e r ee x a m i n e d i nc o n c l u s i o n 1 5 9s p e c i e so ft h ec h i n e s ei s s i d a eb e l o n gt o2t y p e so fd i s t r i b u t i o ni nz o o g e o g r a p h i cr e g i o n si n t h ew o r l d a m o n gt h e m 1 p e c i s e sa r ed i s t r i b u t e di no r i e n t a l p a l a e a r c t i cr e g i o n w h i c hm a k eu p 0 6 3 w h i l e1 5 6s p e c i s e si no r i e n t a la n d2s p e c i s e si np a l a e a r c t i cr e g i o n a c c o u n t i n gf o r9 8 1 1 a n d1 2 6 i s s i d a ei nc h i n ab e l o n gt o7t y p e so f d i s t r i b u t i o ni nz o o g e o g r a p h i cr e g i o n si nc h i n a a m o n gt h e m t h en u m b e ro fs p e c i e si nh u a n a nr e g i o ni st h em o s t 6 8 5 6 a n dh u a z h o n g r e g i o ni st h es e c o n d 1 3 8 3 t h en e wg e n u s n e ws p e c i e a n dn e wr e c o r ds p e c i e st oc h i n e s ef a u n aa r el i s t e da sf o l l o w s n e wg e n u s p s e u d o m o n g o l i a n ag a n n o v p r o t u b e r i t e g m i n ag e n n o v p s e u d o d u r i u mg e n n o v n e o t e t n c o d e sg e n n o v n e ws p e c i e s p s e u d o m o n g o l i a n ad u p l i c o d e n t a t as p n o v h e m i s p h a e r i u sb i n o c u l a t u ss p n o v h e m i s p h a e n u st o n g b i e n s i ss p n o v g e r g i t h u sl i n o m a c u l l a t u ss p n o v g e r g i t h u s l e i g o n g s h a n e n s i s 印 n o v g e r g i t h u sq u i n q u e m a c u l a t u ss p n o v m o n g o l i a n ax i s h u i e n s i ss p i i o v m o n g o l i a n am a c r a s p i n as p n o v m o n g o l 缸n ad a o z h e n e n s i ss p n o v p r o t u b e r i t e g m i n a f a n j i n g s h a n e n s i s 印 n o v p r o t e i n i s s u s y u n n a n e n s i ss p n o v n e o d u r i u m p s e u d o f a s c i a t u ms p n o v n e o d u r i u md u p l i c a d i g i t u ms p n o v p s e u d o d w u mf r o n t o m a c u l a t u ms p n o v n e o t e t r i c o d e s f r o n t o t e r m i n u ss p n o v e u a a r i m a i g o n g s h a n e n s 妇s p n o v e u s a r i m ar o s t r i f o r m as p n o v v l 贵州人学2 0 0 7 届硕i 论文a b s t m e t e u s a r i m a p 缸删 绷缸s p n o v k o d a i a n e l l ab r e v i s p i n as p n o v k o d a i a n e l l aq u i h o u is p n o v k o d a i a n e l l al o n g i s p i n as p n o v g e l a s t y r e l l a y u n n a n e n s i ss p n o v n e wr e c o r dg e n u s f l a v i n as t 矗1 1 8 6 1 p r o t e i n i s s u sf o w l e r 1 9 0 4 n e wr e c o r ds p e c i e f l a v i n ag r a n u l a t as 瞌l k e yw o r d s h e m i p t e r a f u l g o r o i d e a i s s i d a e t a x o n o m y f a u n a la n a l y s i s s o u t h w e s tc h i n a 贵州人学2 0 0 7 届硕i 论文 前言 前言 瓢蜡蝉科i s s i d a e 隶属于二 翅目h c m i p t e r a 头喙程目a u c h c n o r r h y n c h a 蜡蝉总科 f u l g o r o i d e a 是蜡蝉总科中最原始的类群之一 也是其中较人的一个类群 世界性分布 目 前全世界约有2 7 6 属2 0 0 0 余种 c m e z d i l o v 2 0 0 4 根据作者统计 中国已报道4 5 属1 3 6 种 瓢蜡蝉为渐变态昆虫 一生经由卵 若虫 成虫三个虫态 没有蛹期 均为植食性 对 丁 瓢蜡蝉科昆虫的生物学 除了一些重要的经济害虫有较详细的研究外 其余种类报道不多 根据于思政 1 9 8 5 研究 瓢蜡蝉科昆虫的寄土植物有苹果 梨 杜梨 贴梗海棠 杨 柳 等 其中有些种的危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它们除直接取食刺吸 植物的汁液 影响植物的止常品质外 在产卵繁殖时用产卵器划破植物的输导组织 影响到 水分和养分的运输 导致植物枯萎死亡 它们排泄的蜜露是多种霉菌的培养基 霉菌的人量 繁殖堵塞植物的气孔 严重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 总之 瓢蜡蝉科昆虫是农林果树 以及经济作物的重要害虫 它直接威胁植物的l e 常生艮发育 影响作物产量和产值 并关系 到人类生产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瓢蜡蝉科由s p i n o l a 1 8 3 9 建立 当时使用拼写i s s i t e s a m y o ta n ds e r v i l l e 1 8 4 3 将 其分为i s s i d e s 亚科 即i s s i n a e 弧科 平 c a l o s e e l i d e s 弧科 即c a l i s c c l i n a e 砸科 共包括4 属6 种 s c h a u m 1 8 5 0 将科名改为i s s i d a e 白该类群建立至2 0 世纪6 0 年代末 这一时 期主要是进行分类系统的调整 同时描述了一些新种 做了少量地区性和国家范围内的订正 工作 据m e t c a l f g e r a lc a t a l o go ft h eh o m o p t c r a f a s c i v f u l g o r o i d c a p a r t1 5 i s s i d a e 1 9 5 8 中记载 截至1 9 5 5 年该类群共记述2 0 6 属9 8 1 种 其中新北区1 1 8 种 加勒比海 地区1 0 3 种 新热带区8 7 种 古北区2 3 1 种 非洲区8 0 种 东洋区1 0 5 种 马来群岛地区 1 5 0 种 澳洲一马来耳f 地区2 9 种 澳洲区2 4 种 太平洋地区1 9 种 p r u t h i 1 9 2 5 对蜡蝉 总科昆虫的雄性生殖器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 包括5 种瓢蜡蝉昆虫的雄性生殖器形态 我国瓢蜡蝉科系统研究起步较晚 解放前只有占f j 经甫先生 1 9 3 5 在 中国昆虫名录 中记载了中国瓢蜡蝉5 属5 种 解放后我国的瓢蜡蝉分类研究有了一定的发展 西北农林科 技大学的周尧 路进生 黄桔 于思政等对我国的蜡蝉总科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周尧 1 9 8 5 在 中国经济昆虫志 第二十人册 同翅目蜡蝉总科 中提到 瓢蜡蝉已知种约为1 2 0 0 种 分布到全世界 古北区 新北区 东洋区 澳洲区都占有一定的比例 中国已知种6 8 种 均分布于华南及台湾 北方只有两种 并在书中列举了7 种 包括2 个新种 1 9 9 4 年 v i l l 贵州人学2 0 0 7 届硕j 论文 前言 台湾学者詹美玲 杨仲图撰写了我国第一部地区性瓢蜡蝉专著 台湾瓢蜡蝉 记述了 我国台湾地区瓢蜡蝉4 个砸科2 4 属9 0 种 含1 2 新属4 7 新种 叶文斌等 1 9 9 8 用1 6 s r d n a 及细胞色素b 基因对扁蜡蝉科组 t r o p i d u c h i d a e g r o u p 科间的亲缘关系开展了研究 研究 结果显示 瓢蜡蝉科l s s i d a e 不是一个白然的分类单元 其科内关系尚须进一步研究 华立 中在其编写的 中国昆虫名录 卷i 中记载了中国瓢蜡蝉3 7 属1 1 4 种 截至目前为止 中国瓢蜡蝉共报道4 5 属1 3 6 种 其中包括晴南地区2 0 种 以上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的瓢蜡蝉 分类i 作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即便如此 总的米看 前人的 i 作人多为地区性的和零展 的研究 而两南地区瓢蜡蝉研究尤为薄弱 缺乏系统性 我国疆域广人 地处尔洋和占北两个地理区 界 郑作新等 1 9 7 9 以陆栖脊椎动物 为准 把我国动物分布划为七个区和十九个弧区 行政划区的两南地区主要包括贵州 四川 云南等地 区内包括喜马拉雅南坡针叶林带以下的山地 境内山脉人多为南北走向 地形起 伏很大 多高山峡谷 一般海拔高度约为1 0 0 0 4 0 0 0 m m 之间 地势愈往西愈高 自然景观 的乖直筹异显著 地理环境复杂 动物种类繁多 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 然而到目前为j t 根据作者统计 两南地区仅报道瓢蜡蝉2 0 种 尚有人量种类朱被发现 许多j l 作亟待开展 有鉴于此 作者在前人的基础上 在导师陈样盛教授的指导下 从2 0 0 4 年起 开展了对硝 南地区瓢蜡蝉昆虫的系统分类研究 本文便是这一研究结果的初步整理 本研究对现有的8 0 0 余号瓢蜡蝉标本进行分类鉴定 共鉴定出1 7 属3 0 种 其中包括4 新属 2 2 新种 1 中国新记录种 并对我国瓢蜡蝉科种类进行了系统整理 包括文中新的分 类单元在内 我国目前为止 共知瓢蜡蝉4 9 属1 5 9 种 本文对现有属种的区系进行了简单 分析 并对上述新单元进行了详细描述 并附主要特征图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 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在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 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学日期 业手一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贵州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 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贵州大学 j 以将本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盏耄剑导师签名 j 贵州人学2 0 0 7 届硕 论文第一章概述 第一章概述 瓢蜡蝉科i s s i d a e 隶属丁 中翅目h e m i p t e r a 头喙弧日a u e h e n o r r h y n c h a 蜡蝉总科 f u l g o r o i d e a 是蜡蝉总科中展原始的类群之一 也是其中较人的一个类群 世界性分布 目 前全世界约有2 7 6 属2 0 0 0 余种 g n e z d i l o v 2 0 0 4 此前 中国共已报道了4 5 属1 3 7 种 一 分类研究概况 一 世界研究概况及分类系统 瓢蜡蝉科在国外研究较早 从1 8 3 9 至今已有1 6 0 多年 在过去1 6 0 年中 象m e l i c h a r m u i r d l a b o l a 和f e n n a h 等很多人都对瓢蜡蝉科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建立了一些族和弧科或 者把其中的一些属移入了别的科 比如n o g o d i n i d a e 同时也有其它的一些属被重新 门入该 科 m e l i c h a r 1 9 0 6 根据瓢蜡蝉前后翅的相对长度 爪缝的有无 雄性前足胫节是否 键叶 状等特征 首先提出将瓢蜡蝉科i s s i d a e 分为3 个弧科即短翅瓢蜡蝉弧科c a l i s c e l i n a e 球瓢 蜡蝉亚科h e m i s p h a e r i i n a e 和瓢蜡蝉弧科l s s i n a e 的分类体系 并把瓢蜡蝉讵科i s s i n a e 分为三 个族 斯瓢蜡蝉族h y s t e r o p t e r i n i 瓢蜡蝉族i s s i n i 涩瓢蜡蝉族t h i o n i i n i 奠定了该类群的 分类框架 大多数分类学家都采明了m e l i c h a r 的分类体系 在随后的几十年中 d i s t a n t w a l k e r s t d 等陆续发表了一些新种 m e t c a l f 1 9 3 8 1 9 5 2 将瓢蜡蝉科i s s i d a e 分为球瓢 蜡蝉弧科h e m i s p h a e r i i n a e 瓢蜡蝉弧科i s s i d a e 和短翅瓢蜡蝉弧科c a l i s e e l i n a e 其中短翅瓢 蜡蝉弧科包括2 个族 透翅瓢蜡蝉族o m m a t i d i o t i n i 和短翅瓢蜡蝉族c a l i s e e l i n i m e t e a l f 1 9 5 8 修订了m e l i c h a r 1 9 0 6 瓢蜡蝉科的分类体系 提出了5 个亚科6 个族的分类系统 c a l i s c e l i n a e a h o m o e n e m i e l l i n i c a l i s c e l i n i o m m a t i d i o t i n i h e m i s p h a e r i i n a e i s s i n a e h y s t e r o p t e f i n i i s s i n i t h i o n i i n i t r i e n o p i n a e 和t o n g i n a e 他的这个分类体系一直沿用到现在 始终被大 多数瓢蜡蝉研究者所接受 他在 g e n e r a lc a t a l o go f t h eh o m o p t e r a f a s c i v f u l g o r o i d e a p a r t 1 5 1 s s i d a e 一书中记录了瓢蜡蝉2 0 6 属9 8 1 种 其中东洋区1 0 5 种 古北区2 3 1 种 f e n n a h 1 9 5 4 修订了瓢蜡蝉科i s s i d a e 的分类系统 新建立了t r i e n o p i n a e 弧科 并将峻蜡蝉科 a c a n a l o n i d a e 作为一个亚科归入瓢蜡蝉科 f e n n a h 1 9 5 6 对中国南部蜡蝉进行了研究 记 述瓢蜡蝉1 0 属1 4 种 含4 新属5 新种 并编制了属种检索表 h o d 1 9 6 9 完成了日本球 瓢蜡蝉亚科的分类研究 以g e r g i 肪u si g u c h i i 为模式种建立了i s h i h a r a n u s 属 共记述5 属2 9 种 其中1 新属6 新种 f e n n a h 1 9 7 8 研究了越南地区的蜡蝉 建立了m a c r o d a r u m a 属 其间m u i r d l a b o l a 及f e n n a h 等人也不断对原有种类进行了补充描述和订正 订正了错 误的分类单元 建立了新的分类单元 制作分属种检索表 极人地完善了该科的分类体系 1 贵州人学2 0 0 7 届硕l 论文 第一章概述 e m e l j a n o v 1 9 9 0 对瓢蜡蝉科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 提出了6 个弧科的分类体系 i s s i n a e c a l i s c e l i n a e a c a n a l o n i i n a e t o n g i n a e t r i e n o p i n a e 及b l a d i n i n a e e m e l j a n o v 1 9 9 9 通过对 外部形态学 包括雌雄外生殖器 的研究后 提出应该把i s s i d a e c a l i s c c l i d a e 和a c a n a l o n i i d a e 包括3 个哑科 a e a n a l o n i i n a e t o n g i n a e 和t r i e n o p i n a e 作为独立的科 但目前还不为人家 所接受 最近c m e z d i l o v 2 0 0 2 2 0 0 3 根据产卵器的结构 指出i s s i d a e 与c a l i s c e l i d a e n o g o d i n i d a e a c a n a l o n i i d a e 和r i c a n i i d a e 有明显的区别 但又有密切的联系 故而认为l s s i d a e 科严格上应包括1 个弧科5 个族 l s s i n i p a r a h i r a c i i n i h e m i s p h a e r i i n i t h i o n i i n i c o l p o p t e r i n i 但该分类系统尚朱被人家所接受 本人认为还应根据外部形态特征和分子系统发育米进一步 验证 目前位丁 英国伦敦的皇家科学院 t h e r o y a ls o c i e t y 资助了两项有关对瓢蜡蝉科i s s i d a e 进行修订的项目 p l a n t h o p p e r so ft h ef a m i l yi s s i d a eo fw e s tp a l a e a r c t i cr e g i o n 2 0 0 3 和 s y s t e m a t i ca n d b i o g e o g r a p h i cs t u d i e so n w o r l d l s s i d a e 2 0 0 5 在这些项目计划中 标本分 别来自威尔 国家博物馆 n a t i o n a lm u s e u mo fw a l e s 英国白然历史博物馆 t h en a t u r a l h i s t o r ym u s e u m 等 总之对丁 瓢蜡蝉科的分类系统仍存在诸多分歧 并没有完全定论 综合以上观点 作者 认为瓢蜡蝉科l s s i d a e 应分以 卜 5 个弧科较为合适 短翅瓢蜡蝉弧科c a l i s c e l i n a e 包括两个 族 短翅瓢蜡蝉旅c a l i s c e l i n i 透翅瓢蜡蝉族o m m a t i d i o t i n i 球瓢蜡蝉弧科h e m i s p h a e r i i n a e 瓢蜡蝉弧科l s s i n a e 包括三个族 斯瓢蜡蝉族h y s t e m p t e l i n i 瓢蜡蝉族i s s i n i 涩瓢蜡蝉族 t h i o n i i n i t r i e n o p i n a e 弧科 尖头瓢蜡蝉弧科t o n g i n a e 二 中国研究概况 我国瓢蜡蝉科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 中国瓢蜡蝉科的研究始于国外学者 w a l k e r 1 8 5 1 最早报道了我国瓢蜡蝉2 属6 种 此后f e n n a h 1 9 5 6 w a l k e r 1 8 5 8 b u t l e r 1 8 7 5 m e l i c h a r 1 9 0 2 1 9 0 6 1 9 1 3 6 u c h i 1 9 4 0 等先后对我国 包括台湾省 的瓢蜡蝉种类进行了描 述和订止 其中主要的有 s c h u m a c h e r 1 9 1 5 报道了台湾瓢蜡蝉4 属8 种 分别为 g e r g i t h o i d e sc a r i n a t i f r o n s s c h u m a c h e r g e r g i t h u sa f l l n i ss c h u m a c h e r gl o n g u l u ss c h u m a c h e r gn i g r o l i m b a t u s s c h u m a c h e r gr o b u s t u ss c h u n m c h e r h e m d p h a e u sb i s t r i a t u ss c h u m a c h e r 现置于g e r g i t h u s 属 lh o o z a n e n m ss c h u m a c h e r s a r i m a f o r m o s a n as c h u m a c h e r m a t s u m u r a 1 9 1 6 报道了台湾6 属1 7 种 分别是 w o c 姗p 如h o k u t o n i s m a t s u m u r a 2 贵州人学2 0 0 7 届硕 论文第一章概述 ck o s h u n e n s 扫m a t s u m u r a d a r u m an i t o b e im a t s u m u r a 现置于d a r u m a r a 属 h e t n 西p h a e h u s t a p p a n u sm a t s u m u r a 现置y e p y h e m i s p h a e r i u s 属 h6 溉枷m a t s u m u r a 现置t g e r g i t h u s 属 且c o c c i n e u sm a t s u m u r a 为hf o r m o s u sm e l i c h a r 的异名 g e r g i t h u sk o s h u n e n s 妇 m a t s u m u r a 为ga 咖n i ss c h u m a c h e r 的异名 gh o r i s a n u sm a t s u m u r a gk u y a n i a n u s m a t s u m u r a gt e s s e l l a t u sm a t s u m u r a s a r i m af o r m o s a n u mm a t s u m u r a 为e u s a r i m a m a t s u m u r a i e s a k i 的异名 sr u b r i c a n sm a t s u m u r a 现置于e u s a r i m a 属 置k o s h u n e n s e m a t s u m u r a s k u y a n i a n u mm a t s u m u r a s r i n k i h o n i sm a t s u m u r a s t a p p a n am a t s u m u r a s a r i m o d e st a m o k k om a t s u m u r a k a t o 1 9 3 3 报道了台湾瓢蜡蝉5 属5 种 分别是 g e r g i t h u sl i n e a t u sk a t o p t e r i l i a f o r m o s a n ag a t o s a r i m av e r s i c o l o rk a t o t o n g ab o t e l e n s i sk a t o m u s h y aq u a d r i v i t t a t ak a t o 即 a p h e l o n e m a f a s c i a t ac h a ne ty a n g j a c o b i 1 9 4 4 报道了福建4 属4 种 m e t c a l f 1 9 5 8 的 g e n e r a l c a t a l o g o f t h e h o m o p t e r a f a s c i v f u l g o r o i d e a p a r t l 5 i s s i d a e 记录了中国瓢蜡 蝉2 l 属6 0 种 含台湾4 0 种 f e n n a h 1 9 5 6 报道了我国南部的蜡蝉总科 包括瓢蜡蝉1 0 属1 4 种 含有4 新属5 新种 并编制了检索表 解放前 由丁 各种条件的限制 只有胡经甫先生 1 9 3 5 在 中国昆虫名录 中记载了 中国瓢蜡蝉5 属5 种 解放后 随着我国经济孝十会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瓢蜡蝉分类研究也有 了一定的发展 西北农林科技人学的周尧 路进生 黄桔 王思政等对我国的蜡蝉总科进行 了系统的研究 周尧等 1 9 8 5 在 中国经济昆虫志 第三十六册 同翅目蜡蝉总科 中 提到 瓢蜡蝉已知种约为1 2 0 0 种 分布到全世界 古北区 新北区 东洋区 澳洲区都占 有一定的比例 中国己知种6 8 种 均分布于华南及台湾 北方只有两种 并在书中列举了 7 种 包括2 个新种 郊秋玲 杨仲图 1 9 9 1 对台湾地区的瓢蜡蝉若虫进行了系统研究 包括科界定 科检索表及t o n g i n a e 弧科分类 包括2 属4 种 h e m i s p h a e r i i n a e 砸科2 属 7 种 新建立p a r a h i r a c i n a e 砸科 以p a r a h i r a c i a6 u c h i 1 9 4 0 属为其模式属 以p a r a h i r a c i a s i n e n s i s s u c h i 1 9 4 0 作为其模式种 记述了c a l i s c e l i n a e 砸科1 种a p h e l o n e m a f a s c i a t a c h a n e ty a n g 1 9 9 4 年台湾学者詹美玲 杨仲图撰写了我国第一部地区性瓢蜡蝉专著 台湾 瓢蜡蝉 记述了我国台湾地区瓢蜡蝉4 个 科2 4 属9 0 种 含1 2 新属4 7 新种 王方晓 王思政 1 9 9 9 记述了采自我国海南尼瓢蜡蝉属1 新种 华立中在 中国昆虫名录 卷i 中共记录3 7 属1 1 4 种 近年来 国内对瓢蜡蝉的研究出现了一个小高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中国科学院动物 研究所等单位先后开展了对瓢蜡蝉科的研究 王应伦 周尧 袁锋 2 0 0 2 报道i 新记录属 3 贵州人学2 0 0 7 届坝i 论文 第一章概述 1 新记录种和1 新种 车艳丽等 2 0 0 3 对我国球瓢蜡蝉亚科做了系统的研究 在其硕十论 文中共记述了2 个新属 1 个中国新记录属 1 2 个新种 6 个中国新记录种 乍艳丽等 2 0 0 5 报道了1 新记录属及i 新记录种 冉红凡等 2 0 0 5 对扁足瓢蜡蝉属进行了分类研究 并记 述了采臼湖北2 新种 车艳丽等 2 0 0 6 报道了中国瓢蜡蝉科一新记录属以及球瓢蜡蝉属 麒 却 n 酬w s e h a u m2 新种 到目前为止 中国瓢蜡蝉科昆虫包括本文的2 2 新种在内 共 计4 弧科4 9 属1 5 9 种 两南地区2 3 属4 3 种 二 材料和方法 一 研究材料 本研究所h j 标本均为成虫态 具体来源如下 1 贵州人学昆虫研究所馆藏标本 2 作者在学习期间分赴贵州 四川 云南等地采集的标本 3 昆虫所各位老师和同学帮竹 采集的标本 二 研究方法 1 标本采集和整理 标本采集主要采取白天网捕 随后将采集的标本直接做成针插标本 或 l j 阿拉伯胶枯在 三角纸上 干燥后熏蒸保存 2 鉴定及绘图 成虫外部形态特征在o l y m p u s 解剖镜下进行观察鉴定 整体图及主要鉴别特征图在 n i k o n a f x 1 0 型体视镜显微镜下借助阿培绘图仪绘制 雄性外生殖器构造的解剖通常视将 标本腹面向上 朋昆虫针针尖或解剖刀尖插入胸腹部结合处或生殖节于生殖节之间 轻轻撬 开 取 卜i 整个腹部或腹部末端儿节 将其投入5 l o 的n a o h 溶液中 室温下放置3 5 天或煮沸1 3 分钟左右 视标本骨化程度而定 煮沸时要特别注意 防止标本随溶液沸腾 溅出而丢失 待标本透明后从n a 0 h 溶液中取出 用蒸馏水清洗2 3 次 然后用吸水纸吸去 水分 置于单凹玻片上事先滴好的甘油中 在o l y m p u s 解剖镜r 进行观察或进一步解剖 分析鉴定 然后分别整理好各部分姿势 在o l y m p u sp m 1 0 a d 显微镜 卜i 借助阿培绘图仪 绘制 草图绘好后 h 绘图笔在硫酸纸上复墨 最后粘贴成合适的i 到版 观察完的外生殖器 用甘油保存丁微型管中 以备进一步观察鉴定 文中所有特征图除注明者外均为作者所绘原图 文中所川度量单位为毫米 4 贵州人学2 0 0 7 届顾i 论文第一章概述 三 分类特征 一 瓢蜡蝉科的主要分类特征概述 瓢蜡蝉科种类的主要识别特征为 小到中型种 体近圆形 前翅隆起或斜覆身体两侧 一般不长 偶或极短 革质或角质 有些 t 透明很少透明 部分种类具有蜡质光泽 有的外 形很像瓢虫或尖胸洙蝉 头一般和前胸背板 样宽或者宽丁 前胸背板 少有窄丁前胸背板的 顶前面平截或者锥状突山 额多平坦 宽或长 部分种类具中脊和侧脊 唇基卜j 倾或隆起 侧缘无脊线 喙的末节很长 侧单眼位丁 额的侧脊线外 触角较小 不明显 鞭节不分节 前胸背板较短 不隆起 前缘圆形突出 后缘直或微微凸出绒凹入 中脊有或无 中域多具 两凹点 中胸盾片二角形 通常不及前胸比咬的两倍 后角不为沟或细线所切开 前足止常 极少种类卫叶状扩张 后足胫节有l 一5 个侧刺 后足跗 占第一节短粗或中等k 第二节 小 每侧均各有 l j 产卵器不完全 传统的形态分类中常常刖其后翅的特征来划分该科以下阶 元 本科种类和颜蜡蝉科e u r y b r a c h i d a e 较近似 有人曾把它们并作一科 从额的侧缘不突 出成角度 后翅臀区决不早网状 后足第二二附甘有刺 可和后者区分开来 二 分类特征 目前 瓢蜡蝉科分类主要依据成虫的外部形态及雄性外生殖器特征 雌性外生殖器及若 虫 卵等方面的研究较少 现就瓢蜡蝉科分类研究中常用的形态特征及本文所采刚的术语说 明如下 1 体躯量度 直观的外部量度 如长度 宽度 各部分长宽之比是分类的重要参考特 征 体长即体连翅k b o d yl e n g t h l e n g t h 指从头顶到前缘量至处丁休息状态的翅的末端 对短型种类量至身体末端 前翅长 1 e n g t h o f t e g m e n 指从前翅基部量至端部 2 体形及体色 b o d yf o r ma n dc o l o u r a t i o n 瓢蜡蝉科昆虫为小型昆虫 约3 1 0 m m 体色多为棕色 褐色或绿色等 一般具有黄色 褐色及翠绿色斑纹 体形及体色特征在分属和分种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 头部 h e a d 图1 头呈各种形状 前端平截或锥状突出 或延伸很长 突出复眼的前缘 背面观能见的部 分是项 v e r t e x 通常呈六边形 五边形或四边形 中域凹陷 有明显的冠缝将其分为二 5 贵州人学2 0 0 7 届硕i 论文 第一章概述 片 顶的边缘具脊线 在基部的称作基缘脊 侧缘的称作侧缘脊 人多数种类顶的前缘与额 无明显的分界 由于头顶形状与长度在不同种类间存在变化 冈此成为区别属和种的重要特 征 而为表达这一特征 除作为具体形状描述外 常用数据是k 皮和宽度之比 跃度一般是 指头顶前缘至后缘的中线k 度 宽度指基缘两后侧角之间的宽度 其次头项存在的特征是各 脊发生变化 头胸部背面观头部止面观 图l 头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