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论文:中职语文课堂如何引导学生文本细读之浅见.doc_第1页
职高论文:中职语文课堂如何引导学生文本细读之浅见.doc_第2页
职高论文:中职语文课堂如何引导学生文本细读之浅见.doc_第3页
职高论文:中职语文课堂如何引导学生文本细读之浅见.doc_第4页
职高论文:中职语文课堂如何引导学生文本细读之浅见.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高文化课论文慢慢读,欣赏呀中职语文课堂如何引导学生文本细读之浅见【摘要】 中职语文教学不能只注重为专业服务的工具性特征,还要充分挖掘语文本身具有的人文性的特点,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所以,中职语文教学必然要回归文本,在文本细读中,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感悟语言、深化认识、熏陶情感、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审美能力。本文将从细读文题,激发兴趣,把握主旨;细读正文,抓住细节,见微知著;细读文本,注意四点,全面高效三个方面谈谈笔者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关于文本细读的一些做法和想法。【关键词】 语文 文本细读 关键字词句 2009年新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大纲出台后,职业高中语文教育开始了新的一轮的思考与改革,改变了前一时期语文教学只注重为专业服务的工具性特征,重新审视语文本身具有的人文性的学科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一味生硬地把语文与专业结合起来,教学逐渐回归对文本的关注,从文本中努力挖掘本身具有的教育教学内容。新的大纲在“基础模块”中针对“阅读与鉴赏”提出:“注重对文章整体感知和领会,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能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中心意思和写作特点。阅读各种优秀作品,体会其丰富内涵,加深和拓宽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和认识。能了解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的特点。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感受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学会初步欣赏文学作品。就作品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理解、体验或感悟。”这一要求也促使中职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注重文本细读,让学生在文本细读中,积累语言,感悟语言,深化认识,熏陶情感,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审美能力。文本细读要求教学立足文本,从文本出发,通过对语言的理解走进作品的艺术世界,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充分发掘文本所蕴涵的丰富内涵。海德格尔说:“文本细读就是徜徉在语言之途。在语言之途散步,悠闲地散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沉浸在优美的语言中,慢慢读,细细品,发现并欣赏中国语言文字的表达之美,思维之美,思想之美,体会发现的乐趣,感受母语的博大精深,从而爱上语文,爱上文字。文本细读的方法很多,本文探讨的文本细读的方法侧重于关注文本中的语言,尤其是关键字词句的细读。以下是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对于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语言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想法。一、细读文题,激发兴趣,把握主旨文章的题目是读者最先接触到的文本,所以文本细读可以先从细读题目开始。题目是一篇文章的总纲,或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或点明线索,或设置悬念或揭示主旨等。一个好的题目对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理解文章主题有着重要的作用。(一) 阅读正文前细读题目在阅读正文前引导学生细读题目,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背景、主旨有一个初步的总体把握,为正文的细读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细读题目,设置悬念,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细读文本提供一个良好的开始。如教学世间最美的坟墓,笔者首先通过引导学生细读题目,明确了本文的写作内容,并从“最美”两字读出了对托尔斯泰的敬仰赞美之情。再出示托翁坟墓的照片,抓住“最美”两字启发学生思考:托翁的坟墓到底美在哪里?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带领学生快速走进文本,把握本文主旨。再如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师可以通过细读题目引导学生进行语意联想。“林教头”交代了小说的主要人物;“风雪”交代了小说的环境;“山神庙”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在这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曾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为什么会出现在山神庙,他又在山神庙做了什么事呢?这给学生留下悬念,能激发学生细读文本的兴趣。此外,这题目有较强的画面感,有助于学生产生想象。引导学生把想象的故事情节跟课文进行细读对照,能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二) 阅读正文后细读题目阅读正文后再引导学生细读题目,有时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比如初读哦,香雪这个题目,学生可能仅仅停留在了解本文的写作对象是香雪。但如果在阅读文本后,再引导学生重新审视这个题目,学生就对“哦”这个字有了更深的感受,能从题目中读出作者对香雪的一份惊叹,一份赞美,一份欣赏,一份喜爱。重读题目,让学生有了更多的个人体验,对香雪这个形象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记忆。香雪,这个名字不再是冷冰冰的两个汉字,里面包含了更多的内容,有故事、有亲切、有理解、有温情还有感动。二、 细读正文,抓住细节,见微知著理解文章内容首先要理解作者的语言,理解构成文本的字词句。王尚文先生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要从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透过字词句,品味作者所要表达的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体会中国文字无与伦比的美丽。(一) 品一品关键字词句王先霈说过:“文本细读的第一步是识字断句,一个字、一个标点、一个句子地往前看过去;如果是听别人诵读,也是要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地听过去。”叶圣陶先生也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字词是文本的构造单位,而关键字词凝聚着作者的写作心血。对一句话、一段文字乃至一篇课文来说,关键字就像一把破解文意的钥匙。文本细读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关键字词句,仔细揣摩,慢慢品味,为学生开启一道进入文本的大门。比如在教学祝福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关注祥林嫂的称呼,学生细读文本后,发现了这样的几句话:“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抓住三个句子中“都叫”“仍然叫”“也仍然叫”这几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思考:刚到鲁镇时,祥林嫂刚死了丈夫,所以大家叫她祥林嫂,可为什么后来大家“仍然叫”“也仍然叫”她祥林嫂呢,按理说,应该叫她贺六嫂或者阿毛娘才是。讨论后学生明白了,这是因为鲁镇的人们深受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认为“一女不嫁二夫”,即使祥林嫂嫁了三次四次即使她死了,她还是祥林的妻子。称呼的不变反映的鲁镇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贞节观,细节地展现了鲁镇这个封建礼教思想弥漫的典型环境,也深刻揭示了礼教吃人的本质,有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的主题。比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可以抓住“忙”这一个字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忙”这个字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贾母阻止王熙凤哭贾敏,王熙凤“忙转悲为喜”,表现出王熙风善于察言观色,机巧善变;第二次出现在“忙携黛玉之手”;第三次在摆晚饭的时候“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结合上下文,细读“忙”字,一个虚情假意只要一有机会就要显示自己地位的王熙凤就活生生的出现在学生面前。再如烛之武退秦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细读“夜缒而出”四个字,学生细读思考后明白:首先,出城的时间是晚上,出城的方式是“缒”,表明当时郑国形势危急,只能是夜里从城墙上下去了,也说明郑国出使秦师不想被晋国发现,以便掌握主动权。其次,从“缒”字可见烛之武确实年老体衰了,只能是让人用绳子拴着从上往下吊。如此年龄,如此身体状况,为了国家的危难仍能挺身而出,烛之武的爱国之心,天地可鉴。一个“缒”让我们看到了烛之武的年老体衰,行动不便,更让我们读到了一个白发老者的拳拳爱国之心。(二) 读一读关键字词句这里的读”,主要指“诵读”,是出声地读。朗读,是读者基于对作品理解的一种声音呈现。文本细“读”中的读,绝不是机械的读重复的读,而是指反复推敲仔细的咀嚼和品读。古语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清姚鼐也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久之自悟。”诵读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阅读实践活动和情感体验活动”,是需要调动多种感官参与的。在文本细读中,诵读绝对不能缺席。在反复的朗读、背诵、吟咏中,慢慢走近文本,读出文章所蕴含的情感,所包含的意义,获得独特的体验感受。另外学生在不断的诵读中也能强化语感,提高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理解文字背后蕴含的深意,体会作者或显或隐的情感,得到审美享受。比如教学胡同文化,鉴赏“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不断的朗读和比较中,学生慢慢地咀嚼出“嘿”字的妙处!这个“嘿”要读的意味深长,要读的回昧无穷。北京人无法言说的满足感都在这个“嘿”字中了!通过朗读,学生深入体味文字,走近了北京人,对北京人的极易满足的心态有了深入的体验和了解。再比如再别康桥、雨巷、春江秋月夜等诗文等都富有极强的音乐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反复读,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读,在诵读中把握节奏,体验情感,领会文意。学生在不断诵读中才能敏锐地读出哪个字用得妙、用的传神,感觉出哪个字事多余别扭的,才能够慢慢地走进文字的深处,体会蕴藏在文字中的情感和深意。如果学生能够把一篇课文读的很有韵味,能够读出作者的细微感受,读出作者想表达的真切情感,那么学生已经深刻地把握文本的内容了。(三) 比一比关键字词句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在文本细读中,我们可以采用比较法,让学生就文本中的相似点的字词句进行对比阅读,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词语的替换、句式的替换、语序排列的替换、改变句中标点和修辞与原文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关注其背后细微的感情色彩的变化,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比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赏析林黛玉形象时,笔者引导学生关注以下文字:“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面对可曾念书,念的是什么书同一个问题,黛玉前后的回答是不一样的。学生细读文本,结合语境讨论思考后就可以明白,因为当黛玉如实回答贾母时,贾母说了一句话“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冰雪聪明的黛玉明白贾母对女孩子念书并不赞赏,所以在回答宝玉时不正面回答。前后的回答不一,恰恰反应了林黛玉细心多虑,谨小慎微的性格,真实的再现了黛玉因为寄人篱下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心态。比如笔者教学边城时,曾引导学生细读以下这几句话体会湘西特有的淳朴善良朴实的民风。“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 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在细读中引导学生抓住“抓”“掷”“塞”这三个动词品味时,可以让学生用“拿”替换“抓”、用“交”替换“掷”、用“递”替换“塞”,学生结合语境,一比较就清楚明白了:“抓”字说明乘船的人唯恐钱不够,想拿很多的钱去付船费,乘船的人很慷慨、不斤斤计较,也根本不在乎钱是否多付了;“掷”字看似粗鲁,“塞”字看似强势,但我们可以看到老人和乘船人之间一个坚持不要渡船钱,一个坚持要硬给渡船钱,在看似粗鲁不合常理的动作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善良、淳朴的温情在流动。通过比较替换,学生对于湘西的美好的民风有了自己切身的体验和感受。细读关键的动词,让学生真正走进了湘西那片美丽的土地,对文本的主题有了更深入的感受。三 细读文本,注意四点,全面高效(一)文本细读强调咬文嚼字,字斟句酌,逐字逐句地解读,但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需要文本细读。文本细读的对象应该是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文章,它们一般具有鲜明的审美特性和典范意义。此外要明白细读只是阅读方法的一种,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略读、速读等其他阅读能力。(二)文本细读绝对不是对文本支离破碎的解读,切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文本细读一定要放到一定的语境中,要结合时代、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要考虑到作品的整体性。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脱离语境,文本细读将会出现严重的误解和曲解。(三)教师在引导学生文本细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尊重学生的话语权,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尊重他们对文本的个性化的解读。由于知识水平和阅历的关系,虽然有时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要比学生深刻,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把自身对文本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不应以教师的解读来替代学生的解读。(四)何时细读,何处细读,还有细读的最终效果完全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阅读眼光。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专业水平。读书学习应该是语文老师一生的事业和追求。窦桂梅老师说:“没有钻进去的力量,就没有飞出来的激情。”教师一定要花时间研究文本,从学情出发,找到能引导学生细读的点,给学生最佳的指导,让文本细读发挥最大的效果。 于漪老师说:“对于一些关键性的词语,要像敲钉子一样敲进学生的心里。”文本细读提供了一种慢语文的学习状态,学生在对语言的细嚼慢咽中,走进了语言的鸟语花香,不光获得了语言表达的技巧,更多的是得到一份美的享受。这一份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