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中的物理知识.doc_第1页
语言文学中的物理知识.doc_第2页
语言文学中的物理知识.doc_第3页
语言文学中的物理知识.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言文学中的物理知识摘要:我国古代诗词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用语精炼,构思缜密;谚语和成语短小精悍、妙语连珠,是古代人民群众从社会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们不仅陶冶人的情操,给人带来美妙的艺术享受,而且其中也涉及了力、 热、光、声等物理知识。关键词:古诗词 谚语 成语 物理知识 在我国古代文学艺苑中,诗词仿佛是一颗颗绚丽璀璨的明珠,一朵朵姹紫嫣红的鲜花,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千百年来一直闪烁着夺目的光辉。许多名篇构思缜密,妙语连珠,脍炙人口,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古代诗词不仅陶冶人的情操,给人带来美妙的艺术享受,而且其中也多涉及了力、 热、光、声等物理知识。一、 力学知识菩萨蛮 选自敦煌曲子词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水面上秤锤浮,这首古词是一位恋人向其所爱者表达的爱情誓言。她(他)列举自然界里不可能发生的六件事为喻,来表明自己的爱情是坚定的、永恒的。其中一个比喻是“水面上秤锤浮”,我们都知道水的密度小于铁的,那么秤锤是绝对不可能浮在水面上的。歇后语:水上的葫芦沉不下去原因:葫芦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故只能漂浮在水面上。谚语: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四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风筝 ( 清代)吴有水 只凭风力健, 不假羽毛丰。 红线凌空去, 青云有路通。 风筝为什么会飞起来?对风筝进行受力分析:重力,绳子的拉力,空气浮力,风力,空气阻力.这几个力平衡。谚语:人心齐,泰山移 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力的合成原理成语:独木难支一根木头没法站住脚的。稳度,就是指物体的稳定程度。当重力作用线超出物体支持面的时候,这个物体就会被翻倒,处于不稳定平衡的物体重心越低,底面积越大,就越难使重力作用线超出支持面,那么稳度就越大。不倒翁就是根据这偏颇原理制成的。而一根木头底面积小,重心又相对较高,外界条件很容易使其重力作用线偏离,稳定程度就非常差了。 三足鼎立:用三根木头支撑重物是最稳定的。三根木头通力合作,可以平均分配承受的压力,木头不容易折断。三根木头不仅支持力大,而且很容易达到力矩平衡,有很高的稳定的程度。因此古人创造了“三足鼎立”这句成语,比喻三方分力互相抗衡。看,三国时期,魏、蜀、吴不就相持了很长时间吗? 二、运动学望天门山 (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自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为什么静止不动的青山在诗人眼里相对出现?其实是作者以自己乘坐的船为参照物,看起来好像是两岸的青山不断出现。浣溪沙 选自敦煌曲子词五两竿头风欲平,长风举棹觉船行。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看山恰似走来迎”这句话描写了山的运动,选取的参考系是坐在船上的诗人;“子细看山山不动”和“是船行”的参考系是河岸。由诗人细致入微地描写,可以看出他对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襄邑道中(宋代)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晚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 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由于选取的参考系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相同。参考系的选取三、光学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唐代)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天仙子 张先 (北宋)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月落红应满径。花影 (宋)苏轼 重重迭迭上瑶台, 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 又教明月送将来成语:立竿见影这个成语再平常不过了。意思是阳光下竖起竹竿,立刻就可看到影子,比喻见效很快。光和影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光的直线传播性质告诉我们,影是光的孩子。障碍物阻挡了光的前进道路,而光又不会绕道而行,那么在物体背光面,阴影就应运而生。原来有了光沿直线传播的道理,才有了“立竿见影”之说。同时,此成语还说明了光的高速度,“立竿”即可“见影”,殊不知在一秒钟之内,它可以绕地球赤道跑上七圈半。 谚语:坐井观天 所见甚少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由几何作图知识可知,青蛙的视野将很小。 成语:管中窥豹从竹管里看豹,有时也能看见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是看到事物的一部分。为什么不能观察到整个豹身呢?光的直线传播的性质告诉我们,竹管是直的,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只有这块斑纹反射的光的光路着竹管进入人眼,被人感知。原来有光沿直线传播的道理,才有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之说。如果这根竹管略为弯曲,那么这“一斑”也难得一见了。 采桑子(宋)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山亭夏日 高骈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成语:镜花水月中国古人并不明白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却能够用这样一句成语来比喻虚幻的事物,也确实显出他们的高明。铜镜和水面都可以算作平面镜,而平面镜是等大正立的像,花和月的倒影有一定的迷惑性。不过它们的像却是虚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这也就印正了前面所说的虚幻。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已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谚语:玉不琢不成器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四、机械波菩萨蛮 (唐)李珣回塘风起波纹细,刺桐花里门斜闭。残日照平芜,双双飞鹧鸪。 征帆何处客,相见还相隔。不语欲魂销,望中烟水遥。谒金门 (唐)冯延已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遍倚。碧玉骚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玉楼春 ( 宋)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机械波形成的条件:机械振动和介质。蝶恋花 (宋代)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谚语:但闻其声,不见其人隔墙有耳 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一般围墙的高度为几米,声波的波长比围墙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绕地高墙,使墙外的人听到;而光波的波长较短(10-6米左右),远小于高墙尺寸,所以人身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人就无法看到墙内人。 声波的衍射鹿柴(唐代)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谚语: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五、热学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知雪,为有暗香来 孤雁儿 (宋)李清照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清怀如水。笛里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断肠与谁同寄!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谚语:有麝自然香,何须迎风扬 墙内开花墙外香 气体分子的扩散运动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剧。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墙内的花香就会扩散到墙外。 分子运动学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此成语意义不言自明,其物理道理可用分子运动论解释。组成物体的分子都在一刻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样就造成了分子扩散。两种不同物质的分子长久地放在一起,就会互相渗透,因而形成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现象。最不可思议的是,固体之间也有相互渗透。例如放煤的水泥日久变黑,煤中分子已牢牢扎根于水泥中,清扫、冲洗都难以除去。 谚语: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