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野研究生英语翻译(passageA).doc_第1页
新视野研究生英语翻译(passageA).doc_第2页
新视野研究生英语翻译(passageA).doc_第3页
新视野研究生英语翻译(passageA).doc_第4页
新视野研究生英语翻译(passageA).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推进绿色革命造纸业和气候变化技术和环境一直无法兼得。一些环保人士仇视技术发展。大多数环境政策聚焦于价格、能耗和针对太阳能和风能的补贴。但是,太阳能和风能现在并非前沿技术。能够列入榜单的重大技术突破寥寥无几。前途最为光明的技术突破之一是碳捕获和碳存储,它可以中和化石燃料燃烧时所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碳。挪威的蒙斯塔德原本正在建设一个碳捕获和碳存储的大型项目但是挪威政府却突然叫停了该项目。鉴于此,我们更有理由带着兴趣和些许怀疑来审视欧洲纸浆造纸企业为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技术革新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了。本周,这些企业宣布了一些富有创意的理念。如果这些理念被整个造纸行业所采纳,那么到2050年,造纸业的能源消耗将可以降低四分之一,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可以减少一半还多。这些理念将会检验各个公司发展的技术可以从多大程度上减缓全球变暖。纸浆造纸业是一个能源消耗大项从能耗角度来看,它是全球第五大工业用户。根据智囊机构世界资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的数据,这一行业在2005年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约为5亿吨。但是,欧洲的造纸企业相对比较环保:贸易协会欧洲纸业联盟(Confederation of European Paper Industries)表示,该联盟的成员企业在201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约为4600万吨。缺乏监管的纸浆作坊也制造了大量令人恶心的垃圾。位于俄罗斯贝加尔湖沿岸的一个小作坊多年以来一直向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排放漂白剂。面临着大幅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要求,欧洲纸业联盟决定尝试技术改革,以观其能否带来大幅改善。该联盟成立了两个由科学家和商业人士组成的专门小组,每个小组都由一位前CEO来领导(分别是欧洲第四大造纸企业Smurfit Kappa和第五大造纸企业Mondi的前CEO)。两个小组建立了一个常识资料库,原因是这一理念在于检验创造性想法,而不是专利信息。小组成员还从实行碳减排项目的企业那里寻求新想法,比如印度塔塔钢铁公司。最后,每个小组都提出了4个理念。评委会在11月27日评选出了获胜的一方。要想造纸,你或者用机械磨碎木屑进而分离出纤维,或者用化学药剂来蒸煮木屑进而去除粘合纤维的木质素。之后,你需要用大量的水将纤维溶解,然后再把这些纸浆倒进造纸机,造纸机通过压榨脱水的程序生产出纸张。获胜小组提出的方案是摒弃机械研磨和化学蒸煮的步骤。相反,它利用一种叫做低共熔溶剂的物质来溶解木材,并将木质素分离出去。低共熔溶剂可以自然产生:植物在干旱的时候就会产生这种溶剂。这些溶剂可以让造纸业从根本上变成一个生物化学行业,并将主要能源消耗降低40%。这种方法还可以产生有用的副产品,比如纯木质素(可用作大批化学制品的原料)和用于高端化学制品的某种纤维素。这个项目其中一项要求就是,专家小组提出的新理念不仅要削减成本,还要带来附加价值。现在,造纸业消耗的大量能源都用于为纸张脱水这一环节。因此,让纸浆不再含水也可以削减能耗。两个小组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案。其中一个是用蒸汽来分离纤维(也就是减少水的使用)。另一个是让纤维悬浮在粘性流体之中,之后再通过改变纤维周围的粘度来排除流体。这一理念的灵感来源于企鹅。为了躲避水下的海豹,企鹅在游泳时会释放残留的空气气泡,进而在羽毛周围形成薄薄的一层空气,进而减少摩擦力。目前,这些理念还仅仅处于实验阶段,并未用于商业生产。因此,它们是否有用还有待检验。即便如此,我们也可以从中吸取一些教训。最主要的教训就是,我们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应对气候变化。欧洲纸业联盟的马尔科曼辛克(Marco Mensink)表示,“我们对自己的发现感到万分惊讶。”其中的一些理念不仅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还能把能源密集型企业转变成新型企业,比如生化企业纸浆造纸业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其次,企业本身可以为抑制气候变化做很多贡献。它们并不需要等到政府敦促时再采取行动,尽管欧洲纸业联盟希望欧盟能够为其基础研究提供资金。最后,这一项目之所以非同寻常是因为各家公司在技术层面展开了合作。一般情况下,公司之间只存在相互竞争。纸浆造纸公司之间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研究通用的环保技术理念。我们希望,从现在开始各个公司能够竞相执行这些理念。植物育种家世界史艾伦B贝内特“杂交”一词来源于拉丁语hybrida,原指家猪与野猪的交配,可能与希腊词狂妄自大(hubris)有关,意指既骄傲又反自然令人愤怒。在杂交史上,诺尔金斯伯里关于这一主题概念上的突破使人们接受,他们能够并且应该提高对植物的使用,正如科技突破使农作物改良成为可能,并且非常有效。金斯伯里(英国园艺师和作家),在文中很巧妙地将人类文化进化和植物育种的一千年历史连接起来,并在艺术和植物育种科学,日益复杂的人类社会和政治这些不同的话题之间灵活地转换。他使我相信,至少目前相信,农业技术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例如,在他描述灾难性的“疯狂的日子”里,也就是当前苏联植物育种由李森科统治时,他指出“曾有人暗示李森科事件对前苏联农业的影响,比其它任何因素的影响都大,并导致了共产主义的灭亡。”尽管许多金斯伯里的这种将植物育种的故事和人类文明相连接的想法,无疑会受到挑战,但这种刺激的精神食粮却极大地拓宽了这本书的技术历史范畴。植物育种的历史始于农业萌芽时期,当农作物在世界某一偏远的地方出现,它同时就在被改良。早期的农民认识到由于基因突变或偶然的杂交会出现独特的新品种。之后,有意或无意识地,农民会倾向于种植品种好的新品种。在几种主要农作物被改良之后,农作物改良之路就变得令人痛苦的缓慢了。金斯伯里提到这一时期农作物改良缺乏进展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人们当时没有意识到人类是可以改变生物体的,是有方法可以将生物体向既定方向改变的。社会面临对农作物不断增大的需求,却发现这比征服新土地或发展经济都更加困难,因此政府选择扩充军队和投资贸易,而不是改进农业。几千年以来,通过改良农作物得到的收益甚微,根本无法被快速发展的社会感受到。17和18世纪发生了很多改变。在欧洲启蒙时代,研究人员试图了解自然并将其为人类所用。人口的增长和不断的城市化强烈需要农作物提高产量,人类为挑选出有用的新品种而进行的实验和出现的新概念成倍增加。种植技术在这一时期有所提高,领先于遗传学,而且新兴的植物学成了农业强有力的伙伴。杂交的实验过程发现了授粉(作用)的物理机理,定义了近缘种之间的杂交界限,并注意到了杂交优势现象。这一时代见证了系统化育种的诞生。20世纪初期,有趣的作物栽培学(农学的一个分支)出现了。毫无疑问,达尔文和孟德尔的工作为植物育种奠定了科学基础,并直接使得植物育种在过去的一百到一百五十年间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金斯伯里指出,孟德尔为选择育种的可预见性提供了框架,也许最重要的是,能解释设计和评估育种实验中各数据的作用。金斯伯里用了几章的内容描述了迷人的20世纪,如何努力提高农作物的生产力、可靠性和营养价值。关于其它话题,他论述了玉米的崛起,第一代杂交的实现,诱变育种,跨物种交叉,基因渐渗现象和绿色革命,还有基因资源保存和知识产权挑战,这些现在都是植物育种行业内非常重要的内容。植物育种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充斥着争论,常有有趣的名人卷入其中。例如, 19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的乔治比德尔和保罗曼格尔斯多夫两位最卓越的植物遗传学家关于玉米改良的争论。他们十几年的争执最终以比德尔退休后的赞成而告终。(比德尔退休后,花时间研究了两代50000个墨西哥类蜀黍玉米并做出评价)。金斯伯里还将许多其他人的个性肖像编织进他的历史传记。有些是众所周知的,比如威廉贝特森,英国孟德尔遗传学说的主要倡导者;利伯蒂海德贝利,在康奈尔大学将农业科学发展为应用学科;路德伯班克,凭直觉做事的繁殖者和表演者;还有“约翰尼苹果佬”,苹果酒供应商。作者还介绍了一些并不被人所熟知的业内人士:例如维尔莫瑞斯家族王朝 (Vilmorins法国;主营谷物),华莱士(Wallaces爱荷华州;主营玉米),安东尼杜谢恩(Antoine Duchesne 18世纪法国植物学家,研究草莓),和罗兰贝芬(Rowland Biffen英国植物学家,第一个将孟德尔遗传学应用于改善农作物,尤其是小麦)。有趣的是,贝利还发明了术语“植物育种”,并培养学生“基于可靠的科学原理进行实践研究”这才仅仅发生100多年前。学科和职业是上一世纪前七十多年里发展迅速的领域,但有信号显示,学科和职业现在面临公共投资减少和毕业生培训机会下降的压力。大部分植物育种的学科兴趣转向植物分子生物学,职业兴趣转向农业生物技术。金斯伯里没有提基因工程的贡献就停止了他的叙述。但他并没有忽略农作物的基因工程,而是将当前的遗传技术放在了植物育种史这一更广阔的背景之中。杂交提供了植物育种历时性的信息,是其与社会,与文化演变和促成这段历史的人的接口。金斯伯里的记录应该是那些准备未来成为植物育种学家、遗传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的学生的必读刊物。幸运的是,这一要求也许是多余的,因为这本书内容涉及很多方面,许多科学家和读者会自行各取所需。什么是博物馆?根据国际博物馆协会的解释,“博物馆是一个对公众开放,非营利,永久性的服务于社会及其社会发展的机构;其宗旨就是致力于教育、学习和娱乐的目的,来获得、保存、研究、交流和展示人类的有形和无形遗产及其环境。”为什么需要博物馆?每当我们走进一个博物馆,徜徉在各个展室时,我们就在进行着一次完美的旅程。这是一种灵魂的旅行,它让我们回到人类的起源,由此拼凑起人类在其整个历史行程中集合起来的共性。然而,在这永远是独特而迷人的旅程中,我们必须记住,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局面,每个艺术品和每个对象都是不完整的部分和局部的展现;它们就像一面镜子的碎片,但却向我们还原着真相的痕迹。“博物馆”这个词的起源 “博物馆”这个词从何而来? 这个词源于古希腊的名词 museion,或者说是“寺庙、神社或缪斯们的座位”之意-缪斯指的是古代神话中的女神,是她们启发了所有形式的创造性思维。她们的最高精神激励着人类的智力活动如诗歌、演讲、音乐、历史、数学和天文学。最初缪斯的座位可能是在山上或森林中,而不是在一座建筑物中。当名词museion用于指建筑物时,它是用来表达埃及的亚历山大博物馆的;亚历山大博物馆是一个宗教机构,在其中学习和研究是被置于缪斯的保护之下的。这个博物馆建于公元前3世纪,里面包括学术界的文人和科学家们的住所,供阅读、学习和交谈的大小房间和门廊;还有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尤其还包括著名的图书馆这一伟大的文化机构。所有这些都是在托勒密王朝执政时倡议建立起来的,它提供了研究当时整个地中海区域的文化参考,这其中尤其包含着缪斯庇护下的专用领域和用于教学与研究的建筑。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开办他们自己的学校,称之为Academy和Lyceum (学院和学会),将之作为祭祀缪斯的地方。博物馆作为一个机构的诞生博物馆有着遥远的起源,作为一个机构存在已经根深蒂固。这是由于我们具有收集各种各样东西的倾向,甚至冒着这些东西在历史长河中被损坏的风险,于是博物馆就这样建立起来了。第一批艺术收藏品无论是在古埃及还是希腊都有其宗教内涵,例如,寺庙和墓穴中表达崇拜的物件。在罗马时代,随着大的军事征服和大量罗马战争战利品的到来,世俗的收集活动就开始了。那时,高档住宅和别墅,寺庙和门廊到处充斥着艺术作品,尤其是起源于希腊的艺术品。这是通过史料和考古发现得以证实的。例如,普林尼在他的自然史中描述所谓的奥克塔维亚门廊中列出了一系列的希腊雕像和绘画,以及在庞贝和赫库兰尼姆的发现,如,陈列在皮索尼家族别墅的图书馆中的哲学家肖像的青铜雕塑系列。到了中世纪,教会以及所有拜神的地方,因此成为最受欢迎的集会和艺术收藏品的目的地。因为教育和宗教信息可以通过这些地方得以传播,例如,藉由教堂中殿的壁画或称之为马赛克的上面就描绘了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的插曲或者圣人的生活。这一切旨在使用一个简单和直接的沟通方式使信徒和朝圣者们更接近信仰的伟大主题(Biblia pauperum,穷人的圣经)。在15世纪及随后的文艺复兴时期,随着研究经典古物的思潮复兴,人文文化的传播和从一个独立的审美角度来复议艺术作品的思潮盛行,在意大利没有一个集会地不同时成为一古代艺术品之家和当代艺术工匠之源的。米兰,曼图亚,费拉拉,乌尔比诺和佛罗伦萨逐渐成为储藏杰出作品之地,也正是这里的艺术家和人文学者成为了收藏家。随着人文主义收集成为了一种调查的方法,收集者们也成为了哲学家;一位神学家/空头理论家会去探寻他的收藏世界中的秩序。人们收集自然发现物,人造物,珍品开始兴旺;这其中包括文物(埃及、希腊、罗马和基督徒的),宝石,硬币,大理石像,科学仪表和乐器,杰出人物的画像,化石,矿物质,珊瑚,各种另类物件(护身符、灯具、遥远大陆的人种学研究,各种石头),珍稀动物(鳄鱼、贝壳)以及植物(异域水果)。实质上这些收集品不止包括人造物(artificialia),还包括自然发现物(naturalia)和一些令人赞佩的珍品(mirabilia)。对于人文学者来说,从彼特拉克(Petrarch)和波齐奥布拉秋利尼(Poggio Bracciolini)到16世纪初的彼得奔伯(Pietro Bembo),所有这类都是“研究”的范例。一个有着大量书籍加之所有各种各样文物的地方就构成了在欧洲被称为“陈列室”(Wunderkammer)或“珍品柜”(cabinets of curiosities)的模式在当地的变种,也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博物馆的胚胎-一个学习历史和世界知识的研究室。然而,到了18世纪启蒙主义的时代,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概念才真正成形-也就是说一个对所有人开放,旨在保护文化遗产,促进对于这些文化遗产的了解的公共机构才真正成形。这个机构因此成为了欧洲启蒙运动的产物;也就是在这个时代,一个建筑空间首次被设计用来给博物馆一个普遍认可的形式。之前,艺术品却一直只是大型住宅和别墅所接纳的简单的装饰元素。如今,一种新的意识产生了,它强调了使以前仅限于供少部分人以及精英阶层才可享用的文化遗产对每一个公众开放的重要性。这同样也揭示出设计一个建筑,一个各种收集品的“家”的必要性,同时它还要特别成为为展示其内容进行构思、设计的一个容器。因此,这个世纪见证了伟大博物馆的诞生以及随后的各种扩建工程和为了更好地组织收藏品所做的改变。管理的艺术艺术家们经常嘲笑商人,把他们看成是一群醉心于钱的讨厌鬼。更有甚者,每当好莱坞拍摄某个产业题材的影片时,总是把它描绘为骗子们的阴谋。想一想这几部电影:华尔街(谴责金融业),不朽的园丁(有关制药公司),超码的我(关于快餐业),社交网络(脸谱网创始人的发家史)或玩家(关于好莱坞自身的影片)。有关商业的艺术批评有时非常准确,可以说是一针见血,如露西普雷布的话剧安然描述的那样。但通常并非如此,比如迈克尔摩尔的电影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使很多人抓狂,他们对这种“冤屈”深有体会。从商人的角度来看,他们认为艺术家是一群自命不凡的废物。老板们可能在会议室的墙上贴几张现代主义的涂鸦,也许会去歌剧院看歌剧,甚至可能写些支票接济一下太太们的那些大胡子朋友们。但他们很少会将艺术看作灵感的源泉。这样的偏见是从商学院开始的。在那里,如数字和案例研究这般“硬”的东西占据统治地位。而且这种观念在日常经验中又不断被强化。老板们不断地提醒下属,如果你不能从中得到可量化的收益,那它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季度业绩对股市来说是最重要的,再无其他。管理者的阅读习惯常常反映出这种务实的态度。很少有管理者深入阅读艺术类书籍。唐纳德特朗普所著的交易的艺术和孙子的孙子兵法均不在此列。一些流行的商业书籍因其通俗易懂而欢呼雀跃。想想韦斯罗伯特的匈奴王阿提拉的领导秘密(罗斯佩罗说,“规则是永恒的”),或罗布亚当斯的狠狠地踢屁股:商业的真正规则。令人欣喜的是,最近商业界在文化差异方面的态度有逐渐缓和的迹象。商业出版社正在出版一系列广受青睐的书籍,如杰米安德森、耶格瑞克汉施和马丁库普所著的成功的艺术,以及希拉里奥斯丁所写的释放的艺术。一些商学院,比如多伦多大学罗特曼管理学院正努力从艺术中汲取养分。新的咨询公司教授企业如何从艺术中获利。如奥斯丁女士, 经营了一家以她的书名命名的咨询公司。当然,艺术对商业的渗透也引发了非议。没有被誉为“组织复兴”的先驱,麦当娜已经受到太多的关注,非常成功。没有被告知需要释放自己内在的艺术天分,老板们仍有很多事情要做。然而,通过更认真的对待艺术,商人们有很多要学习的。安德森先生及其同伴指出很多艺术家同时也是十分优秀的企业家。通过确定新的客户群(没有支持提香的达官贵人身份更贵重)和改变艺术品的创作方式(工作速度远远超过其他艺术家,并且涂饰壁画、家具以及肖像画),丁托列托颠覆了完全被提香控制的威尼斯艺术流派。达米恩赫斯特更大胆。他不仅意识到新近产生的暴发户收藏家们愿意为死牛和镶满珠宝的人类头盖骨支付大笔钱财。而且,通过索斯比拍卖公司直接出售他的作品他颠覆了艺术界。无论商人们怎么评价他的作品,他们都对达米恩心生钦佩,因为就在雷曼兄弟破产的那一天,有人以70,500,000英镑(126,500,000美元)的高价购得其作品。研究艺术可以帮助企业家更好的表达。大多数老板们花了大量的时间“互通消息”和“相互接触”,但很少有人擅长此道。他们的表达要么是陈词滥调,要么冗杂繁复,让人难以理解。只要他们花半小时的时间阅读乔治奥威尔的我为什么写作就可以创造奇迹。许多世界上最成功的企业不过是成功的述说故事。万宝路和杰克丹尼创造了此方面的神话。本和杰里公司,一家冰淇淋制造商,以反文化的扎染长袍包装自己。但商学院仍投入大量精力来教人们如何生产和定位他们的产品,而不是如何赋予其意义。研究艺术还可以帮助公司了解如何管理聪明人。伦敦商学院的罗伯戈夫和格雷斯琼斯指出,现今经济效益最好的企业是由那些他们所说的“聪明人”来掌握的,这些人其实是极难管理的。他们讨厌由他们认为是傻瓜的经理来告诉他们该做什么。他们拒绝提交业绩评估。简而言之,他们觉得自己才是主角。在管理这些桀骜的员工方面艺术界的经验丰富。出版商们诱哄迟缓的作者们交稿。导演们说服女演员与她们讨厌的男演员接吻。他们的秘诀值得一听。研究艺术甚至能带来更大的惊喜不断提升企业的创新力。许多公司满世界寻找创意(例如,宝洁公司使用“众包”来收集公众的想法)。他们也试图鼓励员工使他们不那么厌恶风险 (当然,银行除外),从而大胆创新。在追求创新方面,他们肯定会从创意产业学到东西。看看现代艺术家们是如何适应摄影的到来,这种技术会使他们显得多余。或是想想威廉戈尔丁(蝇王的作者)和J. K.罗琳(哈利波特的创造者),即使出版商退稿,他们仍不断的尝试。如果商人应该更认真地对待艺术,那么艺术家也应该更认真地对待商业。商业是人类经验的核心内容。更通俗的讲,商业是数十亿人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因此, 在报刊书籍和荧屏中,应以比目前更谨慎的态度审视商业。 超低利率:分配效应与风险一个普遍的共识是,世界主要央行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所实施的常规和非常规的货币政策防止了更严重的经济衰退和更高失业率的发生,否则情况会更糟糕。这些措施,以及由于经济衰退而缺乏的信贷需求,导致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下降到了超低水平,过去五年中一直如此。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一份新报告分析了这些超低利率造成的分配效应。报告发现从收入利息和费用的角度看超低利率对不同的经济领域有重大影响。从2007年到2012年,欧元区各国、英国和美国通过债务清偿成本的降低和中央银行汇出的增长利润共同获益1.6万亿美元。非金融团体,如政府这样的大借款人,因债务利率下降而获益 7100亿美元。2012年,在英国和美国,超低利率使得公司利润增长了5%,但这并没有转化为更多的投资,原因可能是对经济复苏强度的不确定性,以及更严格的贷款标准。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的家庭共损失了6300亿美元的净利息收入,但这种影响因群体而异。身为净借款人的年轻家庭从中受益,而拥有重要生息资产的年长家庭则失去了收入。超低利率对银行的影响一直是有好有坏。欧元区银行的收益能力极大受损,致使2007年到2012年之间的净利息收入累计损失达2300亿美元。与之相反,美国银行收获的却是有效净息差的增长和累计增加的1500亿美元的净利息收入。英国银行的经历介于这两者之间。人寿保险公司,尤其是在一些欧洲国家,正受到超低利率的严重挤压,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许多保险公司将难以生存。从理论上讲,超低利率可能导致了资产价格的上涨,这种结果可能弥补了家庭和其他投资者损失的利息收入。但是实际情况却喜忧参半。 债券价格的上升是收益率下降的另一面。2007年到2012年之间,在欧元区各国、英国和美国,主权债券和公司债券的价值增长了16万亿美元。将其资产价值调整到市价的投资者因此会看到其固定收益投资大幅上涨,至少在理论上如此。 超低利率有可能通过降低抵押贷款的成本推高了房价。这种影响在英国体现的十分清楚,英国大多数抵押贷款的利率是浮动的,可自动向下调整。而在美国,这种影响不太明显,美国房价的复苏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住房的过剩供应,丧失赎取权的居高不下,固定利率抵押贷款的主导优势,紧缩的信贷标准,以及普遍存在的拥有负资产且不能再融资抵押贷款的家庭。 我们没有证据表明超低利率提振了股票市场。我们无法辨别投资者大规模转向股票市场是为了追求收益,而且股市市盈率和市净率没有高于长期平均水平。尽管股票价格确实会因央行公告而有所波动,但这只是暂时的影响,不会持续很久。如果人们承认今天的房价和债券价格由于超低利率而高于本应该的价格,那么家庭财富的增长和可能负担起的额外消费将远远大于家庭所遭受的收入损失。然而,我们怀疑在今天的环境中财富的增长是否转化成了更高的消费,鉴于美国的房价仍远低于其峰值。此外,由于紧缩的信贷标准,对于现在的家庭而言用增加的财富作抵押来借贷越来越困难了。 超低利率似乎确实推动了额外资金流入新兴市场,特别是流入其债券市场。2007年,外国投资者购买的新兴市场债券总额仅为920亿美元,而在2012年,这一金额跃升至2640亿美元。如果以及当中央银行开始逐渐减弱现行政策,那些债券多为外资所有的并且出现巨额经常账户赤字的新兴市场将很容易受到资本外流的影响。资产购买是否会减少,利率是否会上升,未来都可能存在风险,或者会出现另一种情形,如果当前的货币政策持续不变且利率保持低水平。在第一种情形中,获得的收益或遭受的损失可能会逆转。例如,政府的债务利息可能会上升到20%。有传闻说一些投资者已经加大了其杠杆作用来扩大某些市场回报,利率的上升可能会导致杠杆交易的崩溃,会对一些金融机构造成威胁。对新兴市场的资本流动可能会发生逆转。债券市场的投资者不得不按照会计规则调整到市价,他们可能会面临巨额的资产减值。如果美国先于欧洲出现利率的增长,欧元区国家可能会陷入逆境,那么外国资本将会从欧洲转移到美国。在第二种情形中,欧洲的人寿保险公司和银行将继续经历盈利能力的减弱。持续的超低利率还可能引发更高的杠杆效率,导致某些领域重新出现资产价格泡沫,尤其是房地产。铅笔的故事我是一支铅笔最普通的木杆铅笔,只要是能读会写的男女老少都最再熟悉不过的铅笔。写字是我的职责,也是我的业余爱好;那是我的全部工作所在。你肯定有点奇怪,我干嘛要搞一个什么家谱。好吧,我来解释一下,嗯,首先,因为我的故事很有趣。其次,我是一件神秘的东西要比树木、比日落、甚至比闪电要神秘多了。不过,很不幸,那些用我的人把我看得平淡无奇,就好象我完全是自己钻出来的,一点背景都不需要。这种目空一切的心态把我归入大路货的档次。这实在是一个令人伤痛的错误,而如果人们一直犯这种错误,难免会出乱子。因为,博学的切斯特顿曾经说过:“我们会因为缺乏好奇而毁灭,而不会因为期望奇迹而毁灭。”我,铅笔,尽管看起来平平凡凡,但是也值得你探索和敬畏,我会证明给你看的。事实上,如果你能理解我的心唉,这对不管什么人来说,恐怕都是过高的要求如果你能认识到我所蕴涵的那些不可思议之处,你就会愿意努力维护人们正在不幸地丧失的自由。我可以教给你们一些深刻的教训。而且我教给你的教训,要比汽车、飞机或者是洗碗机还要深刻这恰恰是因为,我看起来是这么地简单。简单?在这个地球上,没有一个人能了解我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这听起来实在有点荒唐,是不是?尤其是当我们得知,在美国,每年要生产15亿支我,就更荒唐了。把我拿起来仔细端详一下,你看到了什么?没有多少东西也就是些木头,漆,印制的标签,石墨,一丁点金属,还有一块橡皮。无人知晓事实上,有成百万参与了我的诞生过程,他们中没有谁能比别人知道得多一点。你现在会说,我也扯得太远了,竟然把遥远的巴西的咖啡豆采摘工和其它地方的粮食种植者,也跟我的制作过程扯到一起。这也未免太夸张了吧。不过,我仍坚持我的说法。在这成百万人中,每个人,哪怕是铅笔生产公司的总裁,所作出的贡献也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丁点实际知识(know-how)。从实际知识的角度看,远在锡兰的石墨开采工与俄勒冈的伐木工之间的唯一区别,仅在于实际知识的类型不同。不管是矿工还是伐木工,所作出的贡献都不比工厂中的化工师或油田工人石蜡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更多。这真是令人惊异的事:油田工人或化工师家,或石墨、粘土开采工,或者是制造轮船、火车、卡车的人,或者是操纵机器生产金属箍上的滚花的工人,或者是铅笔制造公司的总裁,所有这些人,都不是由于本人需要我而干自己的那份工作的。很可能,他们每个人对我的需求都不如一年级小学生更殷切,事实上,在这无数的人中,有的人可能从来就没有见过铅笔,也根本不知道怎样使用铅笔。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过我。他们的动机也许是这样的:这成百万人中的每个人都明白,他可以因此而用自己那微不足道的实际知识来换取自己需要或短缺的物品和服务。在这些需要中,可能包括我,也可能不包括我。无人主宰还有一件事就更令人称奇了:并没有一个主宰者来发号施令,或强制性地指挥生产我的这无数的生产活动。一点都没有存在这种人物的迹象。相反,我们发现,看不见的手在发挥作用。这就是我在前面提过的神秘的东西。据说,“只有上帝能造出一棵树”。为什么我们同意这种说法,难道不是因为我们都明白,我们自己不可能造出一棵树来?事实上,我们甚至是否真能把一棵树说清楚?恐怕不能,我们只能描述一些表面现象。比如,我们可以说,某种特定的分子结构表现出来就是一棵树。然而,在人类中是否真的存在一些人,有能力记录,更不要说指挥使一棵树获得生命的分子的持续变化?这样的壮举,可实在是无法想象!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