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案例分析.doc_第1页
民法案例分析.doc_第2页
民法案例分析.doc_第3页
民法案例分析.doc_第4页
民法案例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案例分析姜XX诉时X等侵犯隐私权案200401(1)参见姜XX诉时X等侵犯隐私权案200401(2)黄和新主编:民法学,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6页。(3)参见李步云主编:人权法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39140页。(4)参见李XX诉郝XX以其真实姓名发表采访其隐私内容的文章侵犯名誉权案,载于梁书文主编审理名誉权案件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这是一起因“性骚扰”而引发的隐私权纠纷。首先回顾一下基本案情:姜XX(女)与谢XX(男)共值夜班。谢XX与姜XX有过谈话,后姜XX向时X(该公司经理)汇报“谢XX在当晚对其有调戏的语言和行动并敲其宿舍门窗”。后时X在职工大会上引出姜XX曾向他反应过被谢XX性骚扰的话题,时X称对此事已作调查,但谢XX否认。而谢XX此时认为事关自己名誉,要求姜XX对质。而时X放任此事发生,以至于对质时X谢XX的话语刺激到姜XX,姜XX拿菜刀割了自己的手腕。(1)由此,产生了这两起诉讼。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有三个:一是个人隐私信息的真伪能否决定原告姜XX隐私权的成立?二是时X在职工会议上组织姜XX谢XX二人就“性骚扰”事件进行对质的行为是否构成对姜XX隐私权的侵犯?三是时X在职工会议上组织姜XX谢XX两人对质的行为是否是其职务行为?笔者分析如下: 一、个人隐私信息的真伪不妨碍隐私权的成立。 隐私权,又叫个人生活秘密权,指公民不愿公开或让他人知悉个人秘密的权利。(2)世界人权宣言第十二条规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隐私权内容包括个人生活安宁权,个人生活情报保密权等。其中,个人生活情报保密权是指公民有权禁止他人知道、传播或利用其个人生活情报。而干涉隐私权的行为通常包括(1)干涉、监视他人的私人生活,破坏他人的生活安宁;(2)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3)公民隐私未经本人同意不得披露,为现代法治对公民基本权利予以严格保护之本质要求。隐私为公民不希望外界知道的一种个人秘密性客观事物,如为社会外界所知悉,则会因世俗观念、偏见等因素,降低对该公民的社会评价,或不为该公民周边社会所容纳,甚至陷入极端困苦、孤立无援的境地。正因为隐私为公民个人秘密性客观事物,隐私权作为一种权利对待,保护的标的与名誉权保护的目的就完全不同。(4)如果从个人生活情报保密权来看,个人生活情报首先是一种个人信息。而信息是指通讯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所以说个人信息是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事实情况,故个人信息必须要是真实的。侵犯个人个人生活情报保密权中的个人生活情报只有是真实、客观的,这种侵权行为才能成立。而如果个人生活情报是不真实的,便不存在所谓的损害事实。单从这点上看,个人隐私信息的真伪能否决定原告姜XX隐私权的成立还是存在争议的。但是,隐私权还包括了个人生活安宁权。这是公民为维持正常的生活和精神的安宁所必需的权利。其中强调了隐私权是维持正常生活不受干扰,保持精神安宁不受侵犯所必需的。在此种情况下,并不需要隐私权中的“个人隐私信息”是真实的,而着重于原告的正常生活是否因此而受到打扰,个人的精神生活安宁是否受到不应该的侵犯。如果正常的生活和精神的安宁遭到一定破坏,便可认定侵犯了隐私权,而无需考虑个人隐私信息的真伪。而从双方都认可的事实可以看出,时X在职工大会上公开让双方对质的行为显然违反了姜XX的本意,姜XX被迫无奈陈述了事情经过,姜XX遭到谢XX多次反问而时X也没有及时制止以缓和双方的冲突,最终导致姜XX精神极度痛苦、行为失控而自伤,这显然已经侵犯了姜XX的精神安宁,其割腕自伤的行为便是精神安宁受到侵犯的最好佐证。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个人隐私信息的真伪不妨碍隐私权的成立,关键在于公民正常的生活和精神的安宁是否遭到破坏。如果是,则可认定侵犯隐私权的成立。另外,按被告所说的,“个人隐私信息”必须是真实的,必须有严格的流程和充分的证据证明的话,便需要受害人在此披露自己的隐私。但这样便会产生欲保护自己隐私首先需要将自己隐私公开的悖论,无疑是对受害人的二次伤害,也与民法“保障公民的合法的民事权益”的精神相违背。综上所述,在本案中,个人隐私信息的真伪不妨碍隐私权的成立。该案侵犯隐私权的事实在于破坏了公民维持正常生活及精神安宁所必需的权利。二、时X在职工会议上组织姜XX谢XX二人就“性骚扰”事件进行对质的行为构成对姜XX隐私权的侵犯。辩方反驳认为时X对可能涉及他人隐私的话题已经采取了应有的谨慎态度,他并没有以“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同时时X主观上也没有任何侵害姜XX名誉权(隐私权)的故意或过失。所以时X不应构成侵权行为。考虑到我国民法的德国发渊源,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侵权责任法 (1)参见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950页(2)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021页。(3)参见王利明:侵权行为法研究(上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39页。(4)参见黄和新主编:民法学,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51页。第6条第1款的理解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一般将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规定为四项,即张新宝先生主张的加害行为、损害事实、加害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及过错。(1)加害行为是指加害人以积极或消极方式作用于他人合法民事权益的违法行为。在本案中,时X在职工大会上公开姜XX被骚扰的情况,没有考虑到姜XX的感受及姜XX所收到的影响,违反了在通常情况下所应当意识到和注意到的义务,即一般注意义务。且由上一部分的分析知,对姜XX的隐私权构成了侵害。所以满足时X的行为构成了加害行为。其次,在谢XX反问姜XX问题后,姜XX情绪激动,边说边哭,虽然时X曾要求双方不要过激,但却没有做出实行行为来阻止事件的恶化。导致姜XX精神不稳定,正常的生活秩序被破坏。此时,隐私权被侵害的内在表现为精神、情绪不稳定,外化表现即为姜XX用刀割手腕的过激行为。从中可以看出存在着时X造成损害的事实,即以消极方式实施的作用于他人合法民事权益的违法行为导致的事实,且产生“受害人因他人的加害行为或物的内在危险之实现而遭受的人身或财产方面的不利后果”。(2)对于加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王利明先生在侵权行为法研究中指出:“因果关系难以确定时,法律从公平正义和保护受害人的角度,认为行为人的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3)而使用因果关系推定具有这两个特点:1.其适用的前提是受害人对事实上的因果关系难以举证;2.受害人并非完全不承担举证责任,而应承担初步的因果关系的举证责任。(4)首先,本案中控辩双方对原告自伤的后果与时X的行为间是否存在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存在争议,这两者之间也没有清晰、明显的因果关系,已初步满足因果关系难以确定的条件。从因果关系的推定保护受害人的角度看,受害人已承担了初步举证责任,即时X在职工大会上公开要求姜XX谢XX对质以及未阻止谢XX对姜XX的提问与质询,这些引发了姜XX情绪不稳定的事实。且这种因果关系有一定的合法性,无法排除受害人诉求的正当性。所以,本案中,加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有存在因果关系。对于过错,其定义为“一个主客观要素结合的概念,是指支配行为人从事法律上和道德上应受非难的行为的故意或过失状态。换言之,是指行为人通过违背法律(1)参见黄和新主编:民法学,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53页。(2)参见杨立新:侵权法论,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84页。(3)佟柔主编:中国民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第567页。(4)参见王利明:侵权行为法研究(上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83页。(5)参见黄和新主编:民法学,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27页。和道德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主观状态。”(1)首先,对于自然人来说,过错体现为故意或过失的心理状态。任何有过错的自然人必须具有认识、判断事物及其性质的意识因素和决定、控制自己行为的意志因素。(2)在本案中,时X在之前听过姜XX的汇报后未作出适当的行为,而是选择在职工大会上公开讨论这一情况,并且允许双方对质,并且没有顾及到姜XX不愿意公开自己隐私的事实,而是放任事情的发展。出于疏忽大意或是过于自信,对应该预测到的可能出现的结果没有预测到,没有及时X作出反应,于是导致了姜XX精神极度痛苦、行为失控而自伤。可以看出时X存在主观上的疏忽大意或是过于自信,即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结果应当预见或者能够预见而竟没有预见;或虽然预见到却轻信此种结果可以避免的一种主观心理状态。(3)从归责意义上说,民事过失的核心不在于行为人是出于疏忽或懈怠而未能预见结果或未加注意,关键在于行为人违反了对他人的注意义务并造成了损害结果。(4)根据“过错责任原则”含义,过错责任是指以过错为评判标准来认定行为是否符合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以及应否承担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5),以及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由以上对侵权行为构成要件的分析,可以判断时X在职工会议上组织姜XX谢XX二人就“性骚扰”事件进行对质的行为构成对姜XX隐私权的侵犯。三、时X在职工会议上组织姜XX谢XX两人对质的行为不是其职务行为。现代汉语词典对职务一词作的解释是:“工作中所规定担任的事情”。顾名思义,从事工作中所规定担任的事情的行为,即为职务行为。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所解释的“从事雇佣活动”,是指“从事雇主授权或者指示范围内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其他劳务活动。”而时X在职工大会上处理姜XX被性侵犯的这一行为并非与企业生产生活有关,所以通州市人民法院关于“时X处理原告与谢XX之间矛盾的行为是职务行为,其行为结果应由华洋公司承担责任”的判决应存在争议之处。 关于法院的判决及裁判要旨,笔者认为存在着几点不足。首先,原告的割腕自伤对侵犯隐私权的认定没有太多意义。通州市人民法院在判决理由中将此作为隐私权被侵害的法律后果加以认定是欠妥当的。因为原告割腕的行为只是其精神安宁受到破坏的外在表现,隐私权被侵害的法律后果应该是原告的精神安宁和日常生活秩序受到破坏。而通州市人民法院作出原告割腕自伤“本身也有一定过错”的否定性评价,明显超越了本案的处理范围。其次,裁判要旨中提到“私人信息应指私人生活领域内一切不愿意为人所知的事由或事实”,下文却说“这些细节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对隐私权的构成可以说没有任何影响”。而事实在现代汉语词典上解释为“事情的真实情况,包括事物、事件、事态,即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与现象、社会上发生的不平常的事情和局势及情况的变异态势。”可以看出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是真实的情况,而下文却说真实与否不影响,显然矛盾。参考资料:1. 姜XX诉时X等侵犯隐私权案200401 2.黄和新主编:民法学,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3. 李步云主编:人权法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4. 梁书文主编审理名誉权案件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5.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6. 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