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历史学院.doc_第1页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doc_第2页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doc_第3页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doc_第4页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08历史学院25联系人:陈凤兰联系电话:029-88302439060104历史文献学李颖科陈一梅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或203日语313历史学专业基础复试科目:历史文献综合知识参考书目同初试060106中国古代史陈 峰田旭东徐卫民贾志刚同上复试科目:中国古代史综合知识(先秦、秦汉、隋唐、两宋)参考书目同初试060107中国近现代史傅建成岳 珑同上复试科目:中国近现代史综合知识参考书目同初试060108世界史王新刚雷 钰同上复试科目:世界史综合知识参考书目同初试009文化遗产学院25联系人:惠明联系电话:029-88302055060102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张宏彦钱耀鹏陈洪海赵丛苍刘云辉曹 玮段清波王建新焦南峰王维坤冉万里张建林陈 靓赵志军刘军民赵 荣葛承雍李颖科孙福喜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624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综合复试科目:考古学综合知识参考书目同初试。060120*文物保护学王丽琴孙满利刘成白崇斌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或203日语625文物保护学综合复试科目:文物保护学综合参考书目同初试初试: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624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综合复试科目:考古学综合知识参考书目同初试。624:1.考古学十八讲张宏彦,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2. 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张宏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3.汉唐考古学讲稿,冉万里,三秦出版社2008年。12年西北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考研参考书目求助!分数有限,希望能得到帮助悬赏分:20|解决时间:2011-4-20 23:23|提问者:匿名除了看这三本参考书:1.考古学十八讲张宏彦,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2. 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张宏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3.汉唐考古学讲稿,冉万里,三秦出版社2008年。作为跨专业考生(历史专业)还需要看什么书呢?是不是还要看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系列丛书中的八本断代,以及中国大百科考古卷,还有张之恒的考古通论之类的呢?谢谢了!最佳答案要看的.赵丛巷;最好还有;我也想靠,同样的,哈哈!祝你成功噢!1 101政治理论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03日语628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综合 复试科目:考古学综合知识 参考书目同初试。 1.中国考古学通论,张之恒,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2.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张宏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科技考古学概论,赵丛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最好参考1.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一套 文物出版社2.中国大百科全书 考古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 或1994 能买到都可以3.考古学 理论 方法技术栾丰实 文物出版社4.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每年的十大考古发现也要留意下史前考古学导论张宏彦。中国考古学十八讲张宏彦。汉唐考古学讲稿冉万里。以上是西大参考书目。西北大学专业方向设置齐全,师资力量也不错,认真复习跨考应该没问题。博雅考古论坛上面有很多考古学考研的东西,比如西大的课件、试题等等,都是历年西大的同学和考西大同学热心上传的,免费下载,可以去逛逛。还有西大的考研群,群号我就不说了,自己去看看吧。311Sunking的主页广播相册推荐喜欢二手活动发豆邮2011年各校考古博物馆等相关专业考研题汇总from博雅论坛2011-01-19 19:26:30很多是回忆版本,不一定准确。共赏。 2011吉林大学考古考研试题by 乌云珠1.举例说明考古学与地质学、植物学、动物学、体质人类学关系。2.试述(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命名办法和主要研究内容。3.简述汉画像石墓的画像题材内容和雕刻技法。4.简述宋元明时期都城规划的发展变化和地方城市类型与布局。5.试述战国时诸子百家思想和学说。2011年复旦文物学方向专业硕士考研真题记录(三楼学术硕士真题由xuchao1988提供)by Kashio首先介绍下试卷,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学和文物保护四个方向的题在一张横向打印的A4纸上,自己选择报考方向的题目进行答题。我今年报的是专硕,考卷上没有另分出方向,鉴于参考书给的是李晓东的文物学,我就做了文物学方向(不知是不是意味着学术和专业的试卷是一样的)。因时间关系,也只在准考证背面抄下了文物学方向的真题,保证没有遗漏和错误。给明年有志报考此专业的同仁一些参考。真题如下:名解,10个,共100分1.石窟寺2.女史箴图3.金石学4.简牍5.吉州窑6.“礼崩乐坏”7.三希堂8.传世文物9.非物质文化遗产10.圆明园论述,4个,共200分1.结合文物保护法,联合国公约(两个公约,太长,没记,都是关于文物保护的),谈谈文物的概念和内涵。2.什么是文物原状,包括哪几个方面,保护和修复中应如何遵守原真性原则?3.如何看待近年来文物回流现象?4.文物学的研究领域有?2011年北大考古方向试题by 叶若痕名词解释:喇家遗址 青州佛教造像 南京象山王氏墓群 文化景观 微痕分析 小双桥遗址 居延汉简 朱然墓 历代名画记 定窑论述:秦汉统一历程在考古学上的表现 BC3500-BC3000年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历史变革 先周文化述评 里坊制的出现,破坏及意义考古所2011年考研专业课试题回忆版by euqenchen共四种题型:名解、列举、简答、论述。一、名解(6个10分的,共60分。给了17个供选择,其中两个是必做的,题目比较多,没有全记下来,以下是已经回忆起来的)玉蟾岩(必答)、丰镐遗址(必答)、后岗三叠层、黄肠题凑、大明宫遗址、浮选法、原始瓷、甑皮岩、前掌大墓地、大遗址保护的西安共识二、列举(6个10分的,共60分。给了10个供选择,题目也没有记全)5个龙山文化城址、5种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器型名称与其用途、5个石窟寺的名称、4种测年方法、5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名称、6个世界文化遗产的名称、列举商周考古近年来的3个新发现、举出5个名窑的名字三、简答(3个30分的,给了5个题供选择)1、裴李岗文化(附有简答具体要求,想不起来是啥了)2、良渚文化(同上)3、二里头文化的考古研究成果述评4、隋唐长安城形制及其意义5、考古学研究中有三大起源问题,他们都是什么及其研究现状四、论述(1个90分的大题,2选1)1、早商时期城址的发现与研究及其学术意义2、秦汉帝王陵墓的变化 整个试卷共300分,考试时间3小时。2011南京大学考古考研试题by blueeyeslq一 名词解释吕大临水洞沟文化寺墩遗址上村岭虢国墓地居延遗址司马金龙墓上林湖窑址白沙宋墓二 论述题考古发现中植物和动物的遗迹对判断遗址的作用和意义狩猎-采集经济的时代特征和表现中原地区早期国家出现的标志和特征汉代诸侯王墓的基本类型和特征大明宫遗址的考古发现元大都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回忆版本 大致是这样 2011年南京大学文博专硕试题南京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 文博综合(348)考试试题by minniess一、名词解释(8*18=144)1、南京人2、殷墟3、汉长安城4、南朝陵墓石刻5、唐三彩6、元大都7、碳-148、大英博物馆二、论述题(任选三题,3*52=156)1、试论华北旧石器时代文化两大系统的内容和特点。2、试论长江下游地区夏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基本发现及特征。3、试论秦始皇陵的考古发现及其意义。4、试论汉代诸侯王墓的主要发现及形制特征。5、试论北魏洛阳城的布局特征及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6、结合世界博物馆发展史,谈谈博物馆发展的动力和影响。 2011西北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试题by qinhan一、名词解释(80)1蠔蛎琢2土墩墓3钮钟4细石核5阙 6永固陵7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 8窑系二、简答题(140)1简述旧石器制作直接打击石片的方法以及写出5个旧石器器名。2简述陶器制坯成形的方法以及写出5类空三足器和5类圜底器器名。3简述青铜器制作工艺以及写出10个青铜酒器名称。4简述田野考古发掘原则。5简述秦汉都城的设计思想和布局特征。6简述魏晋北朝时期外来移民墓的发现。7简述唐三彩概况。三、论述题(80)1结合考古资料和文献论述中国古代外藏制度。2论述唐代瓷器瓷窑遗址以及代表窑址及其主要产品。南开文物博物馆学方向:徐渭/三角缘神兽镜/解谪瓶/曾昭橘/平安帖/六齐/营造法式/南宋四家/御土窑/筌蹄概述:山东新石器文化的传播和影响 二里冈期青铜器基本特征两周玉器特点 两汉都城礼制建筑的考古发现及内容内涵 汉到唐代农具耕作技术的进步 龙泉窑的重要考古发现 瓷器基本特征评述并展望中国博物馆的志愿者工作今天又学习了 看到论坛的帖子 才知道有那么多书目要看。记着 一本本看过来!加油!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旧石器时代考古王幼平著新石器时代考古张江凯,魏峻著夏商考古陈旭著两周考古 赵丛苍,郭妍利著秦汉考古赵化成,高崇文等著魏晋南北朝考古罗宗真著隋唐考古 齐东方著宋元明考古秦大树著大百科考古卷考古嘛,离不开“史”。史嘛,离不开时间和空间,这是大的格局。时间轴上,你得大概了解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三代考古、秦汉考古、唐宋考古、明清考古等的大概情况。时间面上,你得大概了解同样时间区段在华夏大地的不同地方有哪些文化,各自特点、彼此关系,这也就牵涉到空间了。先抓大格局,再逐步细化。参考历届试题,了解各校喜欢问什么样的问题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学系史前考古学教学大纲第一章 史前考古学方法论第一节 史前考古学及研究对象一、“史前”与史前考古学二、史前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一)遗物(二)遗迹(三)遗址第二节 史前考古年代学一、第四纪地层学(一)第四纪地质学与史前考古的关系(二)第四纪 地层划分、对比及地质年代(三)第四纪地层堆积二、生物地层学(一) 古生物化石在考古学研究中的作用(二)我国常见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三) 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演化与地层年代的判定三、考古地层学(一)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二)文化层形成的原理(三)文化层的划分与地层关系四、现代科学技术的测定年代方法第三节 史前考古埋藏学一、何谓埋藏学二、影响埋藏的因素三、埋藏类型及判别(一)原地埋藏类型(二)搬运埋藏类型(三)特殊埋藏类型四、史前文化遗存的埋藏规律(一)史前人类对居住地选择的条件(二)史前文化遗存的埋藏规律第四节 史前考古学分期与分区一、中国史前考古的分期(一)旧石器时代考古分期(二)新石器时代考古分期二、中国史前文化的分区研究(一)文化与文化区(二)史前文化区系研究历程(三)中国史前文化的分区思考题 :1. 解释 “史前时期”与“史前考古”。2. 如何依据第四纪地层判别古文化遗存的相对年代?3. 简述生物地层学方法。4. 特殊埋藏类型是如何形成的?5. 简述史前人类对居住地选择的条件。建议阅读论著:1. 陈星灿:中国史前 考古学史研究,三联书店, 1997 年。2. 阅俞旦初:二十世纪初年西方近代考古学思想在中国的介绍和影响,考古与文物 1983 年 4 期。3. 格林 . 丹尼尔著、黄其煦译:考古学一百五十年,文物出版社, 1987 年。4. 苏秉琦: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中国考古学论丛科学出版社, 1995 年。5. 严 文明:考古遗址发掘中的地层学研究,走向 21 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 1997 年。6. 俞伟超:关于“考古地层学”问题,考古学 文化论集 ( 1 ) ,文物出版社, 1987 年。7. 张忠培:地层学与类型学的若干问题,文物 1983 年 5 期。8. 仇士华等: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上的应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 P:575 578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5 年。9. 曹家欣:第四纪地质,商务印书馆, 1993 年。10. 刘东生:中国的黄土堆积,科学出版社, 1965 年。11. 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文物出版社, 1986 年12. 尤玉柱:史前考古堆藏学概论,文物出版社, 1989 年。第二章 史前环境第一节 环境考古学及其理论与方法一、何谓环境考古学二、环境考古学研究的理论第二节 环境考古学研究的方法一、地质环境考古方法二、动物环境考古方法三、植物环境考古方法第三节 史前考古与古环境研究的关系一、文化的多样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二、文化的变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三、遗址分析与古环境研究的关系四、文化传播与古环境研究的关系五、考古学研究对古环境研究的作用第四节 中国史前时期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一、中国史前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二、中国史前时期的气候演变的基本特征思考题:1. 简述环境考古学的理论。2. 如何利用动物化石复原古生态环境?3. 简述孢粉分析法。4. 简述史前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5. 简述考古学研究对古环境研究的作用。建议阅读论著:1 荆志淳:西方环境考古学简介,环境考古研究第一辑,科学出版社 1991 年。2 严文明:环境考古学研究展望,走向 21 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 1997 年。3 刘东生等:黄土与环境,科学出版社, 1985 年。4 曹家欣:第四纪地质,商务印书馆, 1983 年。5 夏正楷:第四纪环境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6 钱林清主编:黄土高原气候,气象出版社 1991 年。7 裴文中:中国原始人类的生活环境,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1960 年 1 期。8 周昆叔等:花粉分析法及其在考古学中的运用,考古 1975 年 1 期。9 黄其煦:“灰像法”在考古学中的应用,考古 1982 年 4 期。10 王增林:植物硅酸体研究及其在史前农业研究中的应用,考古求知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年。11 袁靖:研究动物考古学的目标、理论和方法,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1995 年 1 期。12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 1972 年 1 期。13 石兴邦: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考察,史前研究(辑刊) 1990 1991年。14 安芷生等:最近 2 万年中国古环境变迁的初步研究,黄土 . 第四纪 . 全球变化(第二集),科学出版社, 1990 年。15 张宏彦:试论史前考古与古环境研究的关系,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 年 6 期第三章 史前人类第一节 体质人类学基础一、 体质人类学与考古学的关系二、人体骨骼的形态和各部位的名称三、人体骨骼的几项主要形态观察四、人类牙齿的特征及死亡年龄的估计第二节 中国古猿化石的发现与研究一、人起源于古猿类二、中国古猿化石的发现概况三、关于腊玛古猿的系统位置问题第三节 中国古人类化石的发现与研究一、中国直立人化石的发现概况二、中国直立人来源问题的研究二、关于古人类体质发展不平衡性研究第四节 中国智人化石的发现与研究一、现代人及人种起源的理论二、中国智人化石的发现概况三、中国现代人起源问题的研究第五节 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体质特征研究一、东北区居民的体质特征二、西北区居民的体质特征三、华北区居民的体质特征四、华中区居民的体质特征五、华南区居民的体质特征思考题:1. 简述体质人类学与史前考古学的关系。2. 简述学术界对腊玛古猿系统位置的看法。3. 简述直立人体质发展的不平衡性。4. 简述“单中心论”和“多中心论”。5. 简述中国晚期智人化石的主要发现。建议阅读论著:1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 P:149 ,人民出版社, 1971 年。2 (美) . 匹尔比姆:人类的兴起 人类进化概论,科学出版社, 1983 年。3 吴汝康:古人类学,文物出版社, 1989 年。4 吴汝康等:中国远古人类,科学出版社, 1989 年。5 吴汝康:人类发展史,科学出版社, 1978 年。6 吴汝康等:禄丰西瓦古猿和腊玛古猿的关系及其系统地位,人类学学报 1986 年 1 期。7 吴汝康:人类起源研究的新进展和新问题,人类学学报 1994 年 4 期。8 吴汝康:对人类进化全过程的思索,人类学学报 1995 年 4 期。9 朱泓:体质人类学,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3 年。10 贾兰坡、黄慰文:周口店发掘记,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年。11 林圣龙:上新世以来的中国自然环境和中国古人类的进化,人类学学报 1989 年 3 期。12 林圣龙:早期人类在中国境内扩散和分布的趋势,人类学学报 1987 年 2 期。13 吴汝康:中国猿体质发展不平衡性及其对“劳动创造了人类”理论的意义,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1960 年 1 期。14 吴汝康:现代人的起源问题的新争论,人类学学报 1989 年 2 期。15 吴新智:中国远古人类的进化,人类学学报 1990 年 4 期。16 吴新智:山顶洞人的种族问题,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1960 年 2 期。17 刘武等: DNA 与人类起源和演化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人类学研究中的应用,人类学学报 1995 年 3 期。18 张振标等: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体质类型初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1982 年 1 期。19 韩康信:古代中国人种成分研究,考古学报 1984 年 2 期。20 潘其风:我国青铜时代居民人种类型的分布和演变趋势,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1989 年。第四章旧石器及旧石器文化研究第一节 旧石器及其研究方法一、旧石器与旧石器时代考古二、旧石器的清洗与编号(一)旧石器的清洗(二)旧石器的编号方法三、旧石器的观察与分类(一)石制器的观察(二)石制品的分类四、旧石器的测量与统计(一)石片与石器的测量(二)石制品的统计第二节、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相关问题的研究一、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的探索二、华北区旧石器文化相关问题的研究三、“手斧”的研究与莫维斯理论第三节 中国细石器遗存的研究一、何谓细石器二、中国细石器的特征与分布三、关于石叶细石器的起源与传播问题研究(一)华北起源说(二)东西伯利亚起源说第四节 中国旧石器文化的技术系统研究一、北方的石片石器 刮削器系统二、南方的砾石石器 砍砸器系统思考题:1. 如何分类与观察旧石器?2. 如何测量与统计旧石器?3. 华北旧石器文化遗存的基本特征是什么?4. 我国有 手斧 吗?为什么?5. 简述中国细石器的特征与分布。建议阅读论著:1. 吴汝康等:中国远古人类,科学出版社, 1989 年。2. 张森水:中国旧石器文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 年。3. 贾兰坡:三十六年来的中国旧石器考古,文物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 1986 年。5. 裴文中、张森水:中国猿人石器研究 P:241 245 ,科学出版社, 1985 年。6. 李 君: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石制品初步研究,青果集,知识出版社, 1998 年。7. 贾兰坡等:西侯度 山西更新世早期古文化遗存,文物出版社, 1978 年。8. 贾兰坡等: 河 山西南部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遗址,科学出版社, 1962 年。9. 贾兰坡等:山西襄汾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 1958 年。10. 贾兰坡等:山西阳高县许家窑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 1976 年 2 期。11. 贾兰坡等:山西朔县峙峪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 1972 年 1 期。12. 贾兰坡:中国细石器的特征和它的起源传播,考古学报 1978 年 3 期。13. 黄慰文:中国的手斧,人类学学报 1987 年 6 卷 1 期。14. 戴尔俭:旧大陆手斧与远东文化传统,人类学学报 1985 年 4 卷 3 期。15. 童恩正:中国西南的旧石器时代,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三秦出版社, 1987 年16. 王幼平:更新世环境与中国南方旧石器文化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17. 袁家荣:略谈湖南旧石器文化的几个问题,中国考古学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1992 年。18. 房迎三:皖南水阳江旧石器地点群初步调查报告,文物研究(安徽) 1988 年 3 期。19. 曾祥旺:广西百色地区新发现的旧石器,史前研究 1983 年 2 期。20. 宋文熏:长滨文化 台湾首次发现的先陶文化,中国民族学通讯 1969 年 9 期。第五章 史前考古的综合理论问题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及其研究目标一、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二、关于新石器时代的基本特征三、关于新石器时代的起始标志四、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研究目标第二节 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几个问题一、考古学文化的基本内涵二、考古学文化的划分原则三、考古学文化的认识特点四、考古学文化与族群的关系第三节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分期与分区一、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分期二、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分区三、分期与分区研究的意义思考题1. 如何认识新石器时代?2. 打、磨制石器是否是划分旧、新石器时代的唯一标准?为什么 ?3. 略述“龙山时代”成立的条件与意义。4. 简述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本章主要阅读参考论著目录 :1. 英 格林丹尼尔著、黄其煦译:考古学一百五十年,文物出版社, 1987 年。2. 美 摩尔根著、杨东莼译: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 1971 年。3.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4. 英 柴尔德著、周进楷译:远古文化史,群联出版社, 1954 年。5. 北京大学、东北师大历史系古代史教研室编:世界古代史论丛(第一辑)三联书店, 1982 年。6. 吴耀利:史前考古学中的时代划分问题,史前研究 1985 年 1 期。7. 焦天龙:试论新石器时代的特征与开始的标志,东南文化 1990 年 3 期。8. 严文明:关于考古学中的文化理论,走向 21 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 1997 年。9.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梁思永考古论文集,科学出版社, 1959 年。10. 尹达:新石器时代,三联书店, 1979 年第 2 版。11. 苏秉琦:苏秉琦考古学论文选集,文物出版社, 1984 年。12. 严文明:史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 1998 年。13. 佟柱臣:中国东北地区和新石器时代论集,文物出版社, 1989 年。第六章 史前农业的起源与发展问题 ( 6 课时)第一节 关于农业起源问题的理论探索一、世界农业起源问题的研究(一)农业起源的原因问题(二)农业起源地点与时间二、中国史前农业的发生问题(一)山地说(二)沼泽说(三)边缘说第二节 中国史前农业遗存的发现研究一、关于中国粟作农业的起源(一)粟作遗存的考古发现(二)粟作农业的起源二、关于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一)稻作遗存的考古发现(二)稻作农业的起源地第三节 中国史前农业的发展历程与特点一、中国史前农业的发展阶段(一)发轫期(二)确立期(三)发展期(四)兴盛期二、中国史前农业的发展特点思考题1. 为什么史前农业较早期发生在世界一些特定的地区?2. 学术界对中国稻作农业起源地的认识如何?哪种观点较为合理?3. 工具(农具)在研究农业发生发展问题中的作用如何?有无局限性?4. 中国史前农业的发展及其特点 。本章主要阅读参考论著目录 :1. 孔令平:西亚农耕的起源问题,历史研究 1979 年 6 期;西亚动物家养的起源,考古 1980 年 6 期。2. 黄其煦:美洲中部原始农业的起源,农业考古 1981 年 2 期;裴李岗、耶利哥与特瓦坎,农业考古 1983 年 1 期。3. 严文明: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农业考古 1982 年 1 、 2 期;再论稻作农业的起源,农业考古 1989 年 2 期;稻作起源研究的新进展,考古 1997 年 9 期。4. 童恩正:略述东南亚及中国南部农业起源的若干问题,农业考古 1984 年 2 期。5. 丁颖: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农业学报 1957 年 3 期。6. 广东农林学院农学系:我国野生稻的种类及其地理分布,遗传学报 1975 年 2 期。7. 全国野生稻资源考察协作组:我国野生稻资源的普查与考察,中国农业科学 1984 年 6 期。8. 陈报章: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炭化稻米与初步研究,农业考古 1995 年 3 期。9. 钱耀鹏:略论中国史前农业的发展及其特点,农业考古 2000 年 1 期。10. 日知:农业起源与文明起源,史前研究 1983 年 2 期。第七章 史前房屋建筑与聚落考古 ( 6 课时)第一节 聚落与聚落考古学一、关于聚落的含义二、聚落的构成要素三、聚落遗址单位的界定四、聚落考古的研究内容第二节 房屋建筑的分类及意义一、房屋平面形状分类(一)圆形房屋(二)方形房屋二、房屋建造形式分类(一)地穴式(二)窑洞式(三)地面式(四)杆栏式(五)夯土高台式三、房屋平面结构分类(一)单间房(二)多间房(三)组合房四、房屋面积大小分类(一)大型房屋(二)中型房屋(三)小型房屋第三节 聚落形态及其相互关系一、聚落整体布局形式二、聚落形态的结构类型三、聚落分布及相互关系四、聚落群结构及相互关系第四节 中国史前聚落的发展脉络一、聚落的萌芽与发生二、聚落规模的扩大三、聚落形态的演变四、聚落分化与聚落群的出现思考题1. 什么是聚落考古学?其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2. 从姜寨聚落谈聚落形态的研究。3. 中国史前聚落的发展演变脉络如何?4. 目前中国史前城址主要发现在哪些地区?意义如何?本章主要阅读参考论著目录 :1. 张光直:谈聚落形态考古,考古学专题六讲,文物出版社, 1986 年。2. 巩启明、严文明:从姜寨早期的村落布局探讨其社会组织结构,考古与文物 1981 年 1 期。3. 严文明:仰韶房屋和聚落形态研究,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 1989 年;中国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的考察,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1989 年;中国环壕聚落的演变,国学研究(二),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年;聚落考古与史前社会研究,文物 1997 年 6 期。4. 杨鸿勋:仰韶文化居住建筑发展问题的探讨,考古学报 1975 年 1 期;中国早期建筑的发展,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一辑,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1 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建筑,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5. 安志敏:“干栏”式建筑的考古学研究,考古学报 1963 年 2 期。6. 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0 年。7. 钱耀鹏:中国史前城址与文明起源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第八章 史前墓葬与埋葬制度 ( 4 课时)第一节 墓葬形式及其分类一 、 墓葬形制分类二、埋葬方式分类三、墓葬葬具分类第二节 埋葬习俗及其起源一、史前埋葬习俗(一)随葬习俗(二)饰终习俗(三)墓祭习俗二、埋葬习俗的起源第三节 埋葬制度及其演变一、史前埋葬制度(一)氏族公共墓地原则(二)墓葬方向同向原则(三)成人与婴幼儿分葬原则(四)不同等级分葬原则二、埋葬制度的演变思考题1. 中国史前墓葬的主要种类及分布区域如何?2. 埋葬习俗的发生说明了什么问题?3. 中国史前埋葬制度及其发展演变的主要线索如何?4. 埋葬制度研究的意义如何?本章主要阅读参考论著目录:1. 吴汝康:古人类学,文物出版社, 1989 年。2. 夏鼐:考古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