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台刻石》.doc_第1页
《琅琊台刻石》.doc_第2页
《琅琊台刻石》.doc_第3页
《琅琊台刻石》.doc_第4页
《琅琊台刻石》.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李斯琅琊台刻石介绍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後,曾多次巡视全国,立石刻,歌颂秦德。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有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芝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等七种。这些立石有政治意义,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始皇三十七年七月,秦始皇去世,二世元年,东行郡县,李斯随从,於始皇所立石旁刻大臣从者姓名,以彰始皇成功盛德,复刻招书於其旁。至宋代苏轼为高密太守时,始皇刻石已泯灭不存,仅存秦二世元年所加刻辞,世称二世诏文,也就是现在保存下来的琅琊台刻石。属于秦篆最精品。石刻原在山东诸城东南百六十里山下,东南西三面环海,据山左金石志载:“乾隆间泰州官懋让知事见石裂,熔铁束之,得以不颓。”清道光中,铁束散,石碎。後毛澂知县事,筑亭覆之。光绪廿六年四月前後一次大雷雨,此石毁失。一九二一至一九二二年,王培裕前後两次列琅琊台搜寻,将散碎石块凑合,所幸伤损很少。後移置县署,并题识得石始末,有孟昭鸿、柯昌泗等刻跋。解放俊移置山东博物馆。一九五九年移置中国历史博物馆。琅琊台刻石,高一二九厘米,宽六七五厘米,厚三七厘米。今存原石本十三行,八十六字,并原空一行,计十四行。清初所传拓本,只二世诏十二行,凡八十四字。後阮元遣书佐至其地,剔秦篆於榛莽中,拓之多得首行“五夫”二字。凡十三行,八十六字。琅琊台刻石是秦代传世最可信的石刻之一,笔划接近石鼓文,用笔既雄浑又秀丽,结体的圆转部分比泰山刻石圆活,确实为小篆第一代表作。所以一般研究篆书、篆刻学和学习小篆的人们都十分重视这个刻石。传世秦代小篆刻石,除泰山刻石和琅琊台刻石外,余皆属覆刻。而琅琊台刻石存字独多,且字形较泰山刻石更为完美。孙过庭书谱说“篆尚婉而通”。李斯被人们视为“小篆极则”。王澍评其书法“笔法敦古,于简易中正有浑朴之气,不许人以轻心掉之。”清杨守敬跋琅琊台刻石说:“嬴秦之迹,惟此巍然,虽磨泐最甚,而古厚之气自在,信为无上神品。”故颇为世重。琅邪台刻石琅琊台刻石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琅琊台刻石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记述秦始皇“器械一量,同书文字”与“功盖五帝,泽及牛马”的殊功。二世元年,秦二世东行郡县,于始皇所立石旁刻大臣从者姓名,以彰始皇成功盛德,复刻诏书于其旁。至宋代苏轼为高密太守时,始皇刻石已泯灭不存,仅存秦二世元年所加刻辞,世称二世诏文,也就是现在保存下来的琅琊台刻石。今存原石本13行,计86字,笔画接近石鼓文,用笔即雄浑又秀丽,结体的圆转部分比泰山刻石更圆活,确为杰出的小篆代表作。残石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名称:琅琊台刻石类别:碑刻,书法。作者:李斯书体:篆书年代:秦代规格:刻石高129厘米,宽76.5厘米,厚37厘米。琅琊台刻石 -碑刻铭文维二十六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东抚东土,以省卒士。事已大毕,乃临于海。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应时动事,是维皇帝。匡饬异俗,陵水经地。忧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伯分职,诸治经易。举错必当,莫不如画。皇帝之明,临察四方。尊卑贵贱,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务贞良。细大尽力,莫敢怠荒。远迩辟隐,专务肃庄。端直敦忠,事业有常。皇帝之德,存定四极。诛乱除害,兴利致福。节事以时,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六亲相保,终无寇贼。欢欣奉教,尽知法式。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琅琊台刻石 - 书法赏析琅琊台刻石是秦代传世最可信的石刻之一,笔划接近石鼓文,用笔既雄浑又秀丽,结体的圆转部分比泰山刻石圆活,确实为小篆第一代表作。所以一般研究篆书、篆刻学和学习小篆的人们都十分重视这个刻石。1唐张怀瓘书断列李斯的小篆为“神品”。其书法特点在于:用笔圆转,结体匀称,点画粗细均匀。明赵宦光说:“秦斯为古今宗匠,一点榘度不苟,聿遒聿转,冠冕浑成,藏奸猜于朴茂,寄权巧于端庄,乍密乍疏,或隐或显,负抱向背,俯仰承乘,任其所之,莫不中律。书法至此,无以加矣。”今观琅琊台刻石书法,工整谨严而不失于板刻,圆润婉通而不失于轻滑,庄重典雅,不失为一代楷模。正如韦续所说:“先急回,后疾下,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脚如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其结体平稳、端严、凝重,疏密匀停,一丝不苟。部分有纵长笔画且下无横画托底的字,密上疏下,稳定之中又见飘逸舒展。这种结字方法,至今仍为习小篆者沿用。“琅邪台刻石”是秦代石刻文字,共残存八十四字(如连合文两字计为八十六字),与“泰山刻石”内含有的五十三字传为李斯书写。因年代久远水泐风化,字痕残烂模糊,许多笔画较难辨认。但仍可看出字体风格与“泰山刻石”有较大区别,与宋人翻刻的“绎山刻石”、“会稽刻石”笔画、结体呆板,更有天壤之别。字体较其他刻石高宽比略长,特别是笔画圆转,笔意婀娜,横画不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