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生产全球化条件下后发国家经济发展的互动战略.doc_第1页
论文:生产全球化条件下后发国家经济发展的互动战略.doc_第2页
论文:生产全球化条件下后发国家经济发展的互动战略.doc_第3页
论文:生产全球化条件下后发国家经济发展的互动战略.doc_第4页
论文:生产全球化条件下后发国家经济发展的互动战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生产全球化条件下后发国家经济发展的互动战略生产全球化条件下后发国家经济发展的互动战略以转轨国家为例TheReciprocalEconomicDevelopmentStrategyoftheBackwardCountriesundertheBackgroundofProductionGlobalizationanAnalysisoftheTransitionalCountries内容提要:生产全球化对后发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转轨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升级来看,参与生产全球化的需求效应有利于转轨国家劳动力要素价格的上升,然而,竞争效应和转移效应却对这一趋势起到制约作用。从转轨国家产业升级的角度来看,参与生产全球化有利于转轨国家实现产品和工艺流程升级,但却不利于其实现功能升级和当地经济的均衡发展。这就要求转轨国家在利用好生产全球化的外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努力克服利用这一外力的不足,从而实现转轨经济与全球经济的互动发展。在这一思路的导指下,本文提出后发国家经济发展的互动战略及其基本任务,即参与全球经济治理、面向全球参与生产和立足本土自主创新并建设以发展为导向的社会保障制度。关键词:经济发展生产全球化互动论互动发展战略转轨国家Abstract:Theproductionglobalizationinfluencesthedevelopmentprocessofthebackwardcountriessubstantially.Fromtheangleoftheupgradingofthestructureofthefactorendowments,thedemandeffectoftheproductionglobalizationwillraisethepriceofthelaborfactorsofthetransitionalcountries,whilethecompetitioneffectandthefootlooseeffectwillconstrainthisprocess.Fromtheangleoftheindustrialupgradingofthetransitionalcountries,theproductionglobalizationfacilitatestheproductandprocessupgradingofthetransitionalcountries,whileblocksthefunctionalupgradingandtheenhancementofembeddednessoftheproductionnetworkintothelocaleconom主要有服装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和家具制造业等。现代产业中主要有计算机制造、电信设备制造、办公机械制造和软件业等。目前,以这些产业在亚洲、美洲和欧洲都已经形成了区域性或全球性的生产网络。根据Ernst的定义,全球生产网络是把连接企业和国家的在地域上既集中又分散的价值链整合在一起的层级体系DieterErnst,LinsuKim,“GlobalProductionNetworks,KnowledgeDiffustion,andLocalCapabilityFormation”,ResearchPolicy21(2002),p.1418.。在全球生产网络的层级体系中,按功能的不同,参与全球生产网络成员可分为领袖企业、集成供应商和专业供应三类。TimothyJ.Sturgeon,“HowDoWeDefineValueChainsandProductionNetworks?”,IDSBulletin-InstituteofDevelopmentStudies,Volume32,其中,领袖企业往往不从事或只从事少量关键性制造活动,主要通过各种途径从外部获得制造能力,如戴尔(Dell)、思科(Cisco)、IBM、Ford、Nike和Wal-Mart等。供应商按其功能的复杂程度可分为集成供应商和专业供应商两大类。集成供应商的职能是综合性的,而专业供应商的职能相对单一。集成供应商有宏碁(AcerOEM)天弘(Celestica)、德尔福(Delphi)、罗德物流一体化(RyderintegratedLogistics)。专业供应商的职能相对单一,既有高科技领域的微软(Microsoft)和英特尔(Intel),也有资本密集型的百路驰(BFGoodrich),还有大量从事服装、鞋帽和组装电子产品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由领袖企业、集成供应商和专业供应商组成的全球生产体系除了被称为“全球生产网络(GlobalProductionNetworks)”外,还被称为“全球商品链(GlobalCommodityChain)”、“生产分散化(ProductionFragmentation)”、“离岸外包(OffshoreSourcing)”和“生产合作(Productionsharing)”等。本文为了统一概念而采用“生产全球化”指代以上不同名称。使用“生产全球化”除了便于统一概念外,还有三方面好处:一是“生产”既可以指有形商品的生产,也可指无形商品的生产;二是“全球化”有利于突显生产环节在全球范围内更加经常和广泛的分散;三是“全球化”隐含生产参与方之间通过股权、市场交易、竞争和协作等方式结成的网络关系,从而区别于传统的跨国公司母子公司之间的仅仅以股权为纽带的“金字塔”型等级关系。三、生产全球化对转轨国家劳动力要素价格上升的促进和制约作用对于生产全球化对参与国劳动力要素价格的影响问题,Feenstra和Hanson把劳动力分为技术劳动力与非技术劳动力,认为发达国家把非技术就业岗位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导致前者对非技术劳动力的需求下降和对技术劳动力需求的上升,因而导致其非技术劳动力的工资水平相对技术劳动力的工资水平降低。同时,对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其承接的发达国家的非技术就业岗位相对于自身来说却是技术岗位,这就使其对技术劳动力的需求扩大,进而导致其技术劳动力的工资水平相对于非技术劳动力的工资水平提高(Feenstra,1998,2001)。Deardorff认为问题没有这么简单,指出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最终要取决于生产要素市场的供求规律,由于生产全球化是增加还是减少一国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要素的需求取决于该国在全球生产的重新组合过程中所放弃的生产活动与新分配到的生产活动对劳动力要素需求量增减的综合效果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因此也就不能一概地认为发达国家的劳动力要素价格就一定下降,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要素的价格就一定上升(Deardorff,2001)。而Jones则提出一种独特的分析方法,认为在生产全球化条件下,承担资本密集型环节生产的发达国家通过技术进步增强了资本密集型生产环节的国际竞争力,并由此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垄断利润,这样,发达国家就有了把资本要素收益向劳动力要素转移的财力,其结果发达国家的劳动者可以获得大于劳动力要素投入的报酬(Jones,2005)。在参与生产全球化过程中,转轨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转轨国家是放弃了计划经济时期建立起来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从事生产全球化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而发展中国家则更多的是在没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情况下,直接参与到生产全球化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的生产之中。那么,转轨国家的这种参与生产全球化的模式对其劳动力要素价格的变化产生何种影响?以下就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一)需求效应需求效应是指由于生产全球化扩大了对转轨国家的劳动力要素的需求,从而有利于其劳动力要素的价格上升的效应(见图1):图1需求效应有利于转轨国家劳动力要素价格的上升该模型受AlanV.Deardorff,“FragmentationAcrossCones”,Fig,3.1-3.7的启发。在图1中,假设转轨国家在参与生产全球化之前从事商品的从研发、设计、生产到营销的全部生产过程,为该商品的等产量曲线。斜线ab是转轨国家的等成本曲线,其斜率等于劳动力要素价格与物质、人力资本要素价格之比,即。商品的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ab相切于点,表示转轨国家在点生产商品,投入和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的劳动力。如果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使商品的生产可以分散为资本密集型生产环节和劳动力密集型生产环节。那么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发达国家从事资本密集型生产环节的生产,投入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的劳动力,转轨国家从事环节的生产,投入和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的劳动力。在这里,生产环节和所对应的要素组合相加等于商品所对应的要素组合,即发达国家与转轨国家开展产品内分工后的各自所承担的生产环节所投入的要素之和等于分工前转轨国家单独生产该商品所投入的要素。不难发现矢量的斜率小于矢量的斜率,这意味着参与生产全球化后,相对于对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需求而言,转轨国家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从而有利于劳动力的工资上升,即的值增加,等成本线ab顺时针转动。以下就对需求效应与转轨国家劳动力要素价格之间的关系作一简单的实证分析。先解释一下指标的选取。一是在确定衡量全球化产业对转轨国家劳动力要素的需求量的指标方面,Yeats认为由于生产全球化必然带来全球化产业零部件进出口量的增加,因此可以用全球范围内全球化产业零部件进出口量的多少来衡量全球范围内生产全球化的规模(Yeats,2001),即全球范围内全球化产业的零部件进出口量越大,全球范围内生产全球化规模也就越大,反之亦反。沿着这一思路,本文以转轨国家的全球化产业的零部件进出口量衡量转轨国家参与生产全球化的规模,而为了剔除转轨国家人口多寡因素的影响,本文对之取人均值,并把其定义为某转轨国家的生产全球化率。二是在衡量转轨国家劳动力要素价格方面,本文以转轨国家企事业单位平均工资来衡量。搜集相关资料并计算如下(见表1):表1主要转轨国家2004年生产全球化率(美元/人)与同年企业事业单位平均月工资(美元/月)的关系表中国俄罗斯匈牙利捷克波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平均工资161248751735651606408436262生产全球化率12721111813284811132660657465资料来源:作者根据Vienna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economicstudies(http:/www.wiiw.ac.at/)、UNStatisticsDivisionComtradeDatabase(/unsd/comtrade/)整理对以上数据作散点图,我们发现转轨国家的生产全球化率与其平均工资水平之间有比较好的正相关关系(见图2):图2转轨国家生产全球化率与工资水平的相关性(二)竞争效应竞争效应是指由于受到国际上低工资国家的竞争,从而导致转轨国家劳动力要素价格的上升受到制约的效应(见图3):图3竞争效应制约转轨国家劳动力价格上升在图3中,我们假设在参与生产全球化之前,转轨国家既生产资本密集型商品,也生产劳动力密集型商品,分别投入与点和相对应的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组合。连接点和就得到转轨国家的等成本曲线。曲线的斜率即为劳动力要素价格与资本价格之比:。转轨国家融入生产全球化后,发达国家生产的相同的资本密集型商品在竞争中胜出,转轨国家便停止商品的生产。此时,如果商品在技术上可以分解为劳动力密集型生产环节和资本密集型生产环节,那么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应由劳动力要素丰裕的国家从事劳动力密集型生产环节的生产,由资本要素丰裕的国家从事资本密集型环节的生产。那么,现在的问题是,转轨国家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获得劳动力密集型生产环节的生产机会?(等产量曲线超越了转轨国家的等成本曲线,这表明转轨国家的要素禀赋不足以从事该资本密集型生产环节的生产,将由资本要素更加丰裕的发达国家生产。发达国家的等成本曲线由图3中虚线表示。)如果劳动力密集型生产环节的等产量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