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部分).doc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部分).doc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部分).doc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部分).doc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部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部分) 课程教学大纲编号: 课程类别: 学分数: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适用层次 本科 应修基础课程 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四年制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其中“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上承秦汉,下启唐宋,有“中古文学”之称。其主要内容包括以“风骨”而彪炳后世的建安文学,继承建安风骨的正始之音、上承曹植、阮籍、下启陶渊明的左思、开创了田园诗派的陶渊明、开创了山水诗派的谢灵运、以及进一步完善了山水诗创作的谢眺、乐府诗成就远超同辈的鲍照、“文章老更成”的庾信、风格各异的南北朝乐府民歌、形式华美的骈文、逐渐成熟的志人、志怪小说、以及标志文学自觉时代到来的、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文学理论专著等。 “文章各体,至东汉大备”,除词以外,后代各种文体在本阶段都可以找到它的影子。较之先秦,本期作家作品大大增多,文学流派更为繁芜复杂,是中国古代文学飞跃之前的加速“冲刺”,对后代文学影响深远。学好本期课程,既是对先秦文学知识的合理性深化,又是对唐宋文学的铺垫和预研,地位特殊而重要。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对两汉魏晋南北朝各类文体的讲授,以及文学阶段、文学集团、文学现象的分析,以文学史为纲,以重点作品为目,有机地展示该阶段的文学面貌,在先秦文学偏重字、词、句教学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鉴赏的能力。教学对象应达到:(1)掌握两汉魏晋南北朝各种文体流变发展的线索、重要的文学发展阶段、文学集团的主要成员及风格,了解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2)能运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这个利器对文学作品、文学现象进行分析。(3)能从较深层次上把握代表作品的美学特征,顺畅地阅读本期的作品,并背诵其中的重点篇目。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 两汉文学的概述1、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宏大的作品得以诞生(2)理解:汉代文学样式的普及及文人群(3)熟练掌握:汉代是文学价值受到重视的年代(4)应用:汉代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学样式为后世文学奠定了重要基础2、教学内容*(1)汉代是文学价值受到重视的时代A出现了汉赋这样完全以文学感染力为目标的文学样式B文学创作的兴盛C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学活动的文人群D出现了区别文学与非区别文学的初步意识(2)出现了普及于全国的文学样式和以京师为中心的全国性的文学网络(3)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使宏大的作品得以诞生*(4)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学样式,为后世文学奠定了重要基础A后世文体基本不在先秦形成B五言诗在汉代形成C辞赋在汉代形成,并推动了颂、赞、箴、铭等文体的形成D辞赋影响到散文的修辞化,出现了骈偶相当工整的文章,至魏晋发展为骈文3、考查基本要求主要考查汉代文学的概貌。知识点:汉文学创新的兴盛、专门从事文学活动的文人群、普及全国的文学样式。4、教学建议本章从社会与文学的关系方面概述汉代文学。主要以文学现象为线索,应引导学生回顾先秦文学,把握其发展脉络。各文体具体内容留待以后各章,要防止不必要的交叉。第二章 司马迁与汉代历史散文1、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史记的成书(2)理解:史记的体例及思想内容(3)熟练掌握:汉代杂史的成就(4)应用:史记塑造人物的手段及与汉书的比较2、教学内容(1)司马迁与史记A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的创作B史记的体例*C史记的成就与贡献 a、史学价值;b、思想价值;c、文学价值:(a)典型史料的选择(b)故事情节的组织(c)浓墨重彩的抒情(d)生活细节的运用(e)“互见法”(f)个性化的语言D史记的影响(2)班固与汉书A班固生平与汉书的创作B汉书的体例与风格*C汉书与史记的比较(3)汉书的杂食杂传A杂史杂传的定名与渊源B吴越春秋与越绝书C烈女传与新序、语苑D由杂史、杂传演化而成的早期小说3、考核基本要求主要考核史记与汉书的体力、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考核重点是史记的文学成就及鸿门宴的艺术特色。知识点:互见法,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追求,司马迁对史料的选择,史记的故事性、戏剧性。鸿门宴中的对比手法,史记与汉书的异同,苏武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段,史记对后世的影响。4、教学建议史记既是很好的史学著作,又是文学作品的典范,其中闪烁当时先进思想的光辉,教师在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史记特点的基础上,着重理解其艺术内涵,借鉴其把握历史大局观与塑造人物的卓越技巧。第三章 汉代诗歌1、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乐府诗歌的类别(2)理解:五言诗的起源(3)熟练掌握:A古诗19首的艺术价值B“乐府”内涵的演变(4)应用:A汉乐府民歌思想及艺术成就 B孔雀东南飞对人物的塑造2、教学内容(1)汉乐府民歌A乐府的设立与民歌的采集B乐府诗歌的类别*C“乐府”涵义的演变D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E汉乐府民歌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F孔雀东南飞的篇目及思想、艺术特色G上山采蘼芜的思想及艺术特色*H上邪与有所思主人公性格之异同I陌上桑的篇目及思想、艺术特色(2)五言诗的起源A诗经中的五言诗句B楚、秦民歌中的五言形式C西汉时期的五言歌谣D东汉文人五言诗(3)古诗十九首及其他五言古诗A释名B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及思想内容C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D行行重行行的思想及艺术风格E青青河畔草与迢迢牵牛星的艺术风格F其他五言古诗3、考核的基本要求主要考核汉乐府民歌的思想、艺术成就及对后代诗歌的影响。知识点:乐府 乐府与民歌的收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孔雀东南飞的艺术成就、陌上桑对人物美的描写、古诗十九首的基本知识、行行重行行的艺术特色。4、教学建议汉代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产生于民间下层的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以现实主义的内容、清新刚健的风格,与汉赋主要描写上层游乐活动的内容及铺排夸饰的艺术风格形成鲜明对比,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对所教的重点篇目,全部要求背诵与默写。第四章 汉代辞赋1、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赋演化为文体的过程(2)理解:对汉赋的评价(3)熟练掌握:骚赋体、散体大赋及抒情小赋的特点(4)应用:汉赋的形成流变及司马相如的贡献2、教学内容(1)赋的基本知识A释名B赋演变为文体的过程(2)汉赋发展的初期A骚体赋的概况B贾谊及作品C枚乘七发(3)汉赋发展的中期A本期概况*B司马相如及作品C散体大赋的特色D杨雄甘泉赋及班固两都赋(4)汉赋发展晚期A散体大赋的向抒情小赋的转变B张衡归田赋C赵壹刺世疾邪赋(5)对汉赋总的评价3、考查基本要求主要考核汉赋的内容及特点。知识点:赋、赋的发展阶段、骚体赋的特点、散体大赋与抒情小赋之比较。4、教学建议教学中要注意讲清三种赋的区别,尤其是“体物”的散体大赋与表达个人情怀的抒情小赋的区别,讲清散体大赋的成就及弊端,使学生对汉代文学的标志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第五章 汉代政论散文与哲理散文1、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汉代各期散文代表作家及代表作(2)理解:哲理散文的特色(3)熟练掌握:书信体散文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特色(4)应用:汉代政论散文的风格2、教学内容(1)汉代政论、哲理散文的特色(2)秦代及西汉初、中期的政论、哲理散文:A李斯B贾谊C晁错D刘安(3)西汉后期的政论、哲理散文(4)东汉前期的政论、哲理散文A刘歆与杨雄 B王充(5)东汉后期的政论、哲理散文A王符 B崔实 C仲长统(6)书信体散文3、考核基本要求主要考核汉代政治哲理散文密切反映和研究现实、服从政治需要,畅所欲言、议论风发已成为了成熟的议论文形式。知识点:贾谊、晁错、论衡的犀利文风、书信体散文。4、教学建议本章涉及作家、作品众多,风格各异,要着重讲清作家的艺术个性,督促学生通读和理解相当数量的作品。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概况1、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文学已进入自觉时代(2)理解:文学集团的活跃及对创作的影响(3)熟练掌握:本期辞赋的发展变化及与汉赋的区别(4)应用:魏晋南北朝文学对美的创造与追求2、教学内容(1)文学地位:提高与文学关的发展* (2)文学集团的活跃A与文学创作互为因素B文学集团内的相互切磋容易出现一些新的文学现象C比较容易形成相同或相近的文学思想,并使之完善与传播* (3)追求美的创造 A题材的开拓。B修辞的华美(4)文学与哲理的结合(5)辞赋的发展3、考核基本要求 主要考核魏晋南北朝出现的新的文学现象。知识点:文学地位的提高、文学集团的活跃、文学题材的开拓、修辞的华美、文学与哲理的结合、登楼赋4、教学建议 文学集团的出现是本阶段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如建安“三曹”、“七子”、“竹林七贤”、“二十四友”、“竟陵八友”等,应讲清文学集团的功能与弊病。魏晋南北朝的辞赋未列专章,故放在本章讲述。第七章 建安文学 1、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建安文学的特色(2)理解:七子与蔡炎的艺术成就(3)熟练掌握:三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4)应用:建安风骨及对后世的影响2、教学内容(1)释名 * (2)建安文学的特色(3)关于“建安风骨” (4)“三曹” A曹操 B曹丕 C曹植 a、生平 b、创作 c、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 d、作品讲析 (5)“建安七子” A概述 B王粲 (6)蔡琰 (7)建安文学的影响 3、考核基本要求 主要考核建安时期文学的特征及代表作家作品,重点是曹植、曹操。知识是:建安文学、建安风骨、三曹父子、建安七子。4、教学建议 建安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文人诗歌的高潮,社会动乱与思想的活跃造就了建安文坛,要把注重握建安诗人的创新精神和悲凉慷慨的风格。第八章 阮籍与“竹林七贤”1、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正始文学的概况(2)理解:“竹林七贤”的概况(3)熟练掌握:阮籍、嵇康的风度与风格(4)应用:A魏晋南背朝文学对美的创造与追求 B咏怀诗意蕴深沉,隐晦曲折的艺术风格2、教学内容(1)正始文学的概况。 (2)“竹林七贤”概况。 (3)阮籍。A生平与人格。B创作。 * (4)嵇康。3、考核的基本要求 主要考核正始文学继承建安风骨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知识点:正始之音、“竹林七贤”、阮籍在咏史与咏怀诗的融合方面的贡献。4、教学建议 正始年间,司马氏与曹魏争权,社会黑暗恐怖,名士如林,知识分子极端苦闷而又个人张扬。要学生从“文如其人”的角度理解当时的文学现象。第九章 两晋诗坛 1、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陆机、潘岳、刘琨(2)理解:游仙诗与玄言诗(3)熟练掌握:太康诗风(4)应用:左思咏史的艺术特色2、教学内容(1)太康诗风。A太康诗歌的特色。 B陆机。 C潘岳。(2)左思与刘琨。* A左思。B刘琨。 (3)游仙诗与玄言诗。A郭璞与游仙诗。B东晋玄言诗。3、考核基本要求 主要考核以左思与刘璞为代表的刚健诗风。知识点:左思风力、“三张”、“二陆”、“两潘”、玄言诗、游仙诗4、教学建议 本期是南北朝形式主义文学的开端,应引导学生弄清以辞害意的弊端,懂得文学首重“风骨”的道理。第十章 东晋诗人陶渊明 1、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陶渊明的影响(2)理解:陶渊明的人生境界(3)熟练掌握: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4)应用:陶渊明平淡而又醇美的诗风2、教学内容(1)陶渊明的生平。 (2)陶渊明的人生境界。 (3)陶渊明的诗歌。 A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主要内容。* B陶诗的艺术境界。(4)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A陶渊明的散文。B陶渊明的辞赋。(5)陶渊明的影响。3、考核基本要求 主要考核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知识点:陶渊明的归隐、陶渊明历史神话题材的诗歌、陶渊明田园诗、归去来兮辞。4、教学建议 平淡与醇美是一对矛盾,在陶诗中却奇迹般的统一了,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应结合太康绮靡诗风,让学生领会到“淡极始知花更艳”的艺术辩证法。第十一章 南北朝诗文 1、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多元化的梁陈诗歌(2)理解:A 南北朝乐府民歌比较 B 骈文的特色(3)熟练掌握:大、小谢之比较(4)应用:鲍照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2、教学内容(1)山水诗的兴起与谢灵运。A山水诗的形成。B谢灵运的生平及创作。* (2)鲍照及其乐府诗。A鲍照概述。B鲍照对中国古代诗坛的贡献。* (3)谢眺与新体诗。A永明文学与新体诗。B谢眺的诗歌创作。 C大、小谢诗风之比较。(4)庾信。 (5)多元化的梁陈诗歌。A梁陈文学概况。B宫体诗。(6)南北朝乐府民歌。(7)骈文与散文。A骈文的形成。 B骈文的特点。C骈文的发展概况。D水经注。E洛阳伽蓝记。3、考核基本要求 主要考核南北朝诗文大家的艺术风格。知识点:大、小谢,“俊逸鲍参军”、“庾信文章老更成”、郦道元、杨衒之、宫体诗、永明体。4、教学建议 本章时间跨度大,作家、作品、流派多,涉及的文体多、概念多,开风气的大家多,其内涵复杂细致,要从文学发展的角度讲清其承先启后的作用,并尽量援用前沿学术成果,充实课堂教学,并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第十二章 南北朝小说与文论 1、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小说发展的源流(2)理解:文赋及诗品的美学内涵(3)熟练掌握:文心雕龙的体制与内容(4)应用:世说新语刻画人物的技巧2、教学内容(1)南北朝小说。A小说发展源流。B志怪小说。 * C志人小说。(2)南北朝文论。A典论论文。 B文赋。* C文心雕龙。 D诗品。3、考核基本要求 主要考核本期的文学理论专著。知识点:小说、志怪小说、志人小说、“文气说”、文心雕龙。4、教学建议 本朝的文学理论专著,取得了开拓性的重大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绝后,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及理论影响深远。由于其体大思精,学生以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须请清疑点、难点,还要结合当时或后世的文学作品加以阐释,使之真正成为自己的血肉。四、学时分配序号 教学课时 环节 课程名称 讲课习题实验上机课程设计小计一两汉文学概述44二司马迁与汉代历史散文66三汉代诗歌66四汉代词赋22五汉代政论与哲理散文22六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44七建安文学44八阮籍与“竹林七贤”44九两晋诗坛44十东晋诗人陶渊明44十一南北朝诗文66十二南北朝小说与文论22 总计4848五、教学建议 本期文学较先秦文学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数量几乎不可同日而语,较之唐代,文字凝炼古奥,教学任务相对繁重。针对这一特点,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注重用文学理论阐释文学现象及作家作品。 2、增加教学的深度、厚度与广度,为教学对象提供更多的背景材料,以利于学生理解消化。 3、请进来,走出去,加强自修,尽量用最新的前沿学术信息来充实教学内容。 4、注重教学节奏,集中力量突破难点、重点,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 5、注重教学的系统性,紧扣中古文学承上启下的特点,瞻前顾后,使学生已有的先秦文学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并为将要开设的唐宋文学打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