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方法.doc_第1页
中医治疗方法.doc_第2页
中医治疗方法.doc_第3页
中医治疗方法.doc_第4页
中医治疗方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起病急病程长,多发于中老年人,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 目前保守治疗效果比较明显,但复发率比较高,经过多年对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现总结30例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3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中男女各15例,年龄在4060岁之间,均无外伤史,病程最长的10年,最短的半年,均有腰痛明显,左(右)下肢麻木疼痛,走路跛行,下肢肌肉有不同程度的萎缩。小腿肌萎缩最多为3cm,最少为1cm,受累的椎间盘多为L45、L5S1,均由CT扫描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1.2 保守治疗1.2.1 中药治疗 本病证因肝肾阴虚,复感凤寒,寒湿阻络,气血失畅所致。治宜补肝益肾,祛风通络,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的原则。处方:山芋肉、生地、赤芍、川芎、乌蛇、地龙、羌活、独活、防风、杜仲、川断、甘草。上方水煎分2次服。方中山芋肉、生地,赤芍。杜仲、川断以补益肝肾。乌蛇、地龙、防风、羌活、独活以祛风除湿、舒筋活络两者配合可达到补肝益肾、祛风除湿、消除疼痛的目的。1.2.2 中药热疗 中药热疗能使腰部血液循环增加,达到驱散风寒,活血化瘀,消除疼痛的作用。处方:络石藤、鸡血藤、木瓜、杜仲、川芎、元胡、红花、桃仁。将此药盛于布袋内,水煎30min后,暴露患者腰部,用药袋反复烫腰部30min,注意药袋不要过热,以免伤及皮肤,药袋与皮肤之间最好用布隔开。1.2.3 按摩治疗 病人腑卧硬板床上,医者立于患者侧面,进行手法按摩,按摩可使腰部的肌肉放松,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使受压迫的神经根增加血液供应,消除神经根水肿,恢复功能。1.2.4 牵引治疗 患者卧于床上,固定胸部及臀部,两都对抗牵引(时间约30min左右),将腰椎间盘间隙推长,这样腰椎间盘内由于间隙增大,自然产生负压,有利于突出的椎间盘回纳到正常位置,这样就解除了突出的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使症状消失,如此反复坚持长期治疗,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半个月为1疗程。2 结果临床治愈:症状消失恢复功能的为20例,占66。好转:疼痛症状基本消失,但下肢仍有麻木感的10例,占33。目前还没有发现无效的患者。治疗后患者要避免风寒,切勿劳累以免症状再次复发同时要坚持锻炼,如游泳、练单杠等,切勿有激烈运动,如打篮球、踢足球等。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最常见发生于L45、L5S1,由于腰扭伤或过于劳累造成腰椎间盘的压力不平衡,使胶状髓核组织的一部分从薄弱的间盘纤维环后方突出,压迫脊神经根,致神经根水肿,这样就形成了越压迫越水肿,越水肿越压迫的恶性循环。故患者的症状越来越严重。通过以上治疗的目的,就是消除神经根水肿,使突出的椎间盘减少对神经根的压迫,症状消失达到临床治愈。 祖国医学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在人体的退变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四十而阳气半的认识是一致的,即中年以后,肝肾之气亏损、失养,容易遭受风寒侵袭,以至于造成四肢无力,步履蹒跚等症状,肝肾亏虚、督脉空虚、精气不足加之风寒侵袭是造成此病的直接原因。2.益气化瘀法延缓颈椎间盘退变2.1组成:生黄芪20g,川芎15g,地龙15g,防己10g,木瓜10g,当归10g,白芥子6g。功效:益气化瘀,利水化痰,通络散结。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属气虚血瘀、痰凝互结者。腰痛者,少气懒言,活动困难,舌边紫暗,淡胖,苔滑腻,脉涩。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忌食生冷鱼腥,油腻辛辣。方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病机为本虚表实,气血运行不畅,风寒湿邪侵袭,痰瘀阻滞结于筋脉肌骨,加之劳伤过度,扭闪挫跌,复致筋脉受损,经络瘀阻,气血不行,不通则痛。本病可分活动期和缓解期两个阶段用药,可以执简驭繁,事半功倍。由于患者多需长时期服药,故宜选用和缓之法,坚决反对为图一时之效,而妄下搜风走窜重剂,徒伤正气,致邪气乘虚深入脏腑。其在经方“防己黄芪汤”及“补阳还五汤”基础上,化裁而成独具特色的“利水益气通络方”,其中黄芪具有补气利水功效,现代药理研究,其作用主要在增强自身免疫,促进水肿吸收;当归、川芎、地龙主要取其活血化瘀功效;防己具有利水作用,可促进水肿吸收;白芥子利痰瘀吸收;木瓜在临床上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方面已经应用比较广泛。本方以益气化瘀、化痰通络主、攻补兼施,可祛邪实而不伤正气。加减:本病活动期病机以湿热为主,治宜清热利湿,酌加连翘15g,生米仁15g,地龙10g,玄参15g;缓解期,肝肾不足、督脉失养为本,治宜补肝肾,充督脉,强筋骨,酌加仙灵脾10g,熟地15g,杜仲10g,补骨脂10g;若疼痛较甚者,可加制川草乌各功效:益气化瘀,利水化痰,通络散结。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属气虚血瘀、痰凝互结者。腰痛者,少气懒言,活动困难,舌边紫暗,淡胖,苔滑腻,脉涩。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忌食生冷鱼腥,油腻辛辣。方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病机为本虚表实,气血运行不畅,风寒湿邪侵袭,痰瘀阻滞结于筋脉肌骨,加之劳伤过度,扭闪挫跌,复致筋脉受损,经络瘀阻,气血不行,不通则痛。本病可分活动期和缓解期两个阶段用药,可以执简驭繁,事半功倍。由于患者多需长时期服药,故宜选用和缓之法,坚决反对为图一时之效,而妄下搜风走窜重剂,徒伤正气,致邪气乘虚深入脏腑。其在经方“防己黄芪汤”及“补阳还五汤”基础上,化裁而成独具特色的“利水益气通络方”,其中黄芪具有补气利水功效,现代药理研究,其作用主要在增强自身免疫,促进水肿吸收;当归、川芎、地龙主要取其活血化瘀功效;防己具有利水作用,可促进水肿吸收;白芥子利痰瘀吸收;木瓜在临床上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方面已经应用比较广泛。本方以益气化瘀、化痰通络主、攻补兼施,可祛邪实而不伤正气。加减:本病活动期病机以湿热为主,治宜清热利湿,酌加连翘15g,生米仁15g,地龙10g,玄参15g;缓解期,肝肾不足、督脉失养为本,治宜补肝肾,充督脉,强筋骨,酌加仙灵脾10g,熟地15g,杜仲10g,补骨脂10g;若疼痛较甚者,可加制川草乌各6g. 中医1班 邱仁强治疗治疗鼻出血:用法:取鲜小蓟全草20克,冰糖10克,水煎服15分钟,待凉时服用,日一次。共三付。(也可用干品,成人用量可适当加大)如高血压,血液病,鼻腔局部病变等都可引起鼻出血,应对症施治。2.取大蓟根和地榆根各100克水煎服,一日二次,一剂即愈。此方还可以治疗妇女血崩消肿“枝黄散”外敖治疗踝关节扭伤28例疗效观察踝关节扭伤是常见的关节损伤,本人自97-2010年收集28例,应用消肿“枝黄散”外敷治疗,取得较好效果。 一般资料:男20例,女8例,10-16岁6例,17-30岁11例,31-40岁5例,40岁以上者6例,疗程最长5天,最短一小时,轻度扭伤13例,表现为患部轻度肿胀,酸痛,轻度跛行;中度扭伤10例,表现为患部肿胀明显,疼痛,跛行明显或脚不敢着地;严重扭伤5例,患部青紫瘀血,脚不能下地,伴踝关节脱位,其中22例经X线拍片提示无骨折。 治疗方法:消肿“枝黄散”组成,枝子12克,大黄10克,生地黄50克,红花10克,将上药捣烂后加白酒50毫升调成糊状,创伤部位用温水洗净,敷上药糊,用塑料膜包扎再用绷带环绕包扎4-6层,每天捣药一次,而踝关节脱位者,行手法复位后也同样处理。 结果:疗效标准,治愈,肿胀疼,瘀血体征消失,行走正常;显效,肿胀疼痛,瘀血症状明显减轻,踝关节活动范围正常,不影响行走;好转,肿胀疼痛症状明显减轻,但行走时疼痛跛行;无效,症状体征治疗无变化,结果28例中治疗3-5次痊愈20例,显效5例,好转3例,总有效率百分百。 讨论:踝关节扭伤主要发生于行走,劳动等意外损伤,临床上可分为踝关节内翻和外翻损伤两种,但以内翻引起损伤较多,几乎都发生肿胀,疼痛,跛行,甚至活动障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气伤痛,形伤肿”,所以中医认为踝部扭伤属血气凝结蕴而化热所致。临床采用“枝黄散调酒”外敷,方中枝子消热凉血,大黄活血,化瘀消肿,生地黄凉血活血,白酒温经活络止痛,加强活血化瘀,消肿的疗效,上药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使用本法治疗,疗效快而肯定,疗程短,使用方便,无副作用,患者乐于接受的特点。骨与软组织的痛症治疗 李志强 骨与软组织的痛症治疗,可见其着眼于“痛”字,且痛的部位都在骨与软组织。引起痛的原因虽很复杂,但其总的病机,不外虚实二端或虚实夹杂。盖实则经脉不通,血行不畅,即所谓“不通则痛”;虚则脉道不充,筋脉失养而痛;虚实夹杂则通而不畅,养而不荣,经脉失润而痛。所以前人有“气血以流通为贵”,即是指痛证而言。中医的治疗:一讲究辨证论证原则。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治病当分轻重缓急、寒热虚实,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更好的选方论治。下面就着眼于疾病虚与实和虚实夹杂结合本人临床治病体会,以病例讨论的形式例举说明,与同行探讨和学习。1.腰腿痛之气滞血瘀症。 患者林某,男,45岁,2011.5.10初诊,患者在工地劳作时不慎被硬木从高处坠落,砸伤腰部,扑倒在地,出现腰及左下肢疼痛,腰部僵痛,呈针刺样,并向左下肢外侧放射,有麻木感。查体:腰部活动受限,腰4,5棘突压痛*,左腿抬高试验30度痛剧。CT检查:腰4,5椎间盘突出。中医诊断:腰腿痛,气滞血瘀型。治法:活血行瘀,理气通络。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药物组成:黄柏10克,桑枝15克,桃仁8克,红花5克,香附10克,五灵脂10克,乳香10克,地龙10克,土鳖虫6克,牛七12克,当归8克,牡丹皮10克,川七5克。方中桃仁、红花、当归、土鳖虫,活血祛瘀,局部剧痛加川七可加强作用,乳香活血镇痛,五灵脂理血气之刺痛、香附行气血,止疼痛,牛膝、地龙疏通经络以利关节,黄柏,双技,牡丹皮,清热凉血。本方多用于经络痹阻,肩痛、臂痛、腰腿痛,腰部扭伤或周身疼痛之气滞血瘀症。本例患者系外物撞击受伤所致,则局部气血瘀滞,经脉不通,血行不畅,即所谓“不通则痛”所以本症为实。本方症,局部有热感者用黄柏,桑枝,若患者气血虚弱者,去五灵脂,加黄芪,若时间较长,去黄柏,桑枝可加用杜仲,续断。腰部酸胀者加姜活,防风。下肢疼痛者加鸡血藤。本症患者服药4剂后,左腰及腿部疼痛明显减轻,8剂后疼痛大减,再进4剂,原方去黄柏,桑枝,牡丹皮,加杜仲,续断。后疼痛麻木完全消失。随访8个月,未曾发作。2.肝肾阴虚之全身性骨痛。 患者林某,女,85岁,2011.9.16初诊,患者患慢性支气管哮喘20多年,经常头晕,心悸,一个月前哮喘发作,伴鼻塞,发热39.5度,经西药输液治疗,热退,但病情反反复复,依旧痰鸣,咳嗽不止,咳时喉有痰鸣,咳声连续不断,甚则面红泪出,直至呕吐出少量白色黏痰后方可缓解,近10天来因全身性骨痛,展转反侧不能入眠,患者不能久坐,不能久躺,每每因一个固定姿势而诱发加重骨痛,曾在他处用中药治疗(药物不详),未效,患者痛苦异常,求诊我处,症见患者面容憔粹,疲乏无力,皮肤干燥,眼睛酸涩,舌红光滑,脉细。 本病患者因久病伤津耗液,耗伤精气,气血,因平时素体虚弱,故精气不充,同时正气虚弱,正虚气化无力,久必血瘀,因此本症患者是一种久病血不荣筋,气血不通的现象,筋骨不荣则痛,不通亦痛,故全身痛甚。又因肾主纳气,肺主呼吸,肾精不足,肾阴亏损,则肺失宣肃,咳嗽不止。然气血耗损的同时,则是肝失藏血,故本症宜先调补肝肾,辅于活血,后理气化痰。而曾闻师言,调肝汤为调理肝肾虚损之良剂,故用之,同时陈皮散加减治久病虚损之顽咳也是我的一个经验方。纵观本病例,主体表现为虚损,即为虚症。本患者我先调肝汤加减调服3天,后用陈皮散加减调服。诊断:1.肝肾阴虚之骨痛2.哮喘,肾虚型。治法:补肾养肝,通络和血,方药:调肝汤加减。药物组成:山药15克, 阿胶9克, 当归9克,白芍15克, 山萸肉9克,五灵脂10克,桃仁6克, 甘草3克。方中山药,山萸肉健脾补肾,益气生精,阿胶,当归,白芍养血调肝,五灵脂,桃仁活血通络,甘草补气兼调诸药。患者服药3天后,全身骨痛基本消失,精神大好,因依旧咳嗽,故给于陈皮散加减服用。方药:陈皮8克,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川贝6克,甘草5克。方中陈皮利气化痰,甘草补气,川贝微寒,润肺化痰止咳,为治咳化痰之要药,紫菀,款冬花甘温,两药皆化痰止咳,但紫菀长于化痰,款冬花长于止咳,则两药与川贝相配,即寒温并用,不寒不热,效果甚好。本患者服药当天,咳嗽大减,服药4天咳嗽消失,因前症骨痛还未痊愈,故给于调肝汤加减方再服3剂,病痊愈。3.慢性头痛交节病患者李某,女,52岁。2011.2.6初诊,因反复头痛21年,近期发作2天就诊,询问病史得知该患者年轻时曾有头部外伤史,因当时没有在意而未给于治疗,致经常性的发生头痛,表现为头痛剧烈,如针刺,常于天气季节变化时为甚。此次就诊患者头晕头痛,头痛剧烈,呈刺痛,头重乏力,饭菜不香,肠胃不畅。舌质暗有瘀斑,苔白,脉沉。该患者为典型的季节交痛症,医书道“无论何病,交节病作,乃是瘀血”。每遇春秋两季交节之间或天气变化时而发病,中医学称之为交节病。多由气郁日久,气滞血瘀,瘀血阻络所致。诊断:慢性头痛交节病治法:活血化瘀,袪风镇痛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药物组成::当归15g,桃仁12g,红花6 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全蝎5克,僵蚕12克, 10克,白芷10克,甘草6克。方中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活血化瘀,全蝎,僵蚕,衼风胜湿,镇痛,用于治疗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