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本来就是法律本科.doc_第1页
JD本来就是法律本科.doc_第2页
JD本来就是法律本科.doc_第3页
JD本来就是法律本科.doc_第4页
JD本来就是法律本科.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JD本来就是法律本科,你的专业不限,只要你有高的LSAT170吧,和IBT110,就可以申请(LSAT完全不要法律知识,纯考逻辑,当然非NATIVE,对你的语言也是挑战,特别是阅读) 我一直觉得先申LLM,再转JD好,但因为你不是法律专业的,所以只能直接申JD(我说过了,LLM是法律硕士需要你有法律本科才让你申请。而JD是法律本科,不限制你专业) JD现在签证很难下,美国不鼓励移民,而JD读了拿了BAR就呆美国了,所以移民倾向TOO明显 LLM法律硕士,其实专门给“外国人”镀金用的。你是“非法”的,LLM就不能读 读法律,很辛苦,我一个叔叔的小孩是从小在加拿大的,读了1年JD就放弃了。因为每天有数不清的东西要看。我想他都那样了,对于英语是第二语言的人,应该跟困难了。而且对没有法律基础的你,可能困难更大。 所以,你要做好心理准备 当你决定这条路走到黑 那么,你可以做这些: 考IBT,大概大三考吧,越高越好110是起码的(IF你想要好点的学校) 考LSAT,准备好再考,也是越高越好170吧 学法律,虽然他们说法系不一样,但是你可以先熟悉起来。去蹭课。 努力GPA,我们班一牛人GPA3.8还达不到要求。 最后说:如果连IBT110,LSAT170,GPA3.8都不能达到,那么你JD可能都不能坚持下来(分享)我的美国法学院JD申请感想唔,终于在停顿多次后把这个坑填完了 其实本来没想着要写什么申请感想之类,因为个人以为所有有志向申请JD的同学都有能力通过自己的搜索判断辨别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不过后来鉴于似乎有同学对本人的申请经历有兴趣,同时也作为申请其他计划(PhD, 本科 etc.)的同学的参考,我还是谈谈自己的感想吧,也算是一家之词。 先说说我自己的情况。本人一共申请了6所法学院的JD Program,截止至撰写本文之时,已拿到Columbia, Chicago, NYU, Georgetown四所学校的录取,其中Chicago给了6万merit-based scholarship,另外两所(Harvard, Stanford)under review,个人怀疑很有可能变成waitlist,所以大体上已经决定去Columbia了。 申请学校之前,最重要的当然是要对自己的未来有所规划,在充分了解各所学校的特色后,申请最适合自己的学校。这里先要引用 Adam Smith 在国富论中提到的一个观点,那就是在律师这个行业中,少数人的成功与高工资是建立在大多数人失败的基础之上。因此,就美国的法学院而言,假如无法进入T14的学校,那么还不如在一所一般的大学读个 Master, PhD 什么的更有前途。而T14中大家的分工其实也很明确,比如说,知识产权法的首选肯定是Stanford(UC Berkeley次之),商法和国际法肯定是Columbia或者NYU,从政肯定是Yale,而Harvard是什么都好什么都不是非常有特色,等等。而假如未来想在大型律师事务所工作,那么最好在大城市而不是在农村读书,毕竟在大城市无论是实习还是part-time甚至于面试的机会都多很多。(根据调查,各大法学院的top law firm placement指数是 Columbia Chicago Harvard NYU Stanford Yale, 而 UC Berkeley 非常悲哀地在T14中位列倒数第一,可见地域之重要。至于clerkship与国际学生无关,于是忽略之。虽然说近年来JD似乎也不太好找工作,但相比之下其找工作的困难程度大概只高于MD吧。)总之,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申请材料中,最早需要准备的无疑是各种考试和学校成绩。就法学院而言,如果LSAT能有170以上(类似于SAT 2200, GRE 1500?),那么申请什么学校应该都没问题。当然,如果想要出彩,那么成绩最好要有176以上。鉴于我自己考了两次LSAT,成绩分别是172和171(第二次还比第一次低了),我觉得Standardized test成绩不见得要特别高,够用就行。(而且近几年的LSAT好像越来越难了 我做5年前的真题每次都能轻松拿到176以上。)如果你在北美读书,那么学校的GPA将非常重要。如果GPA能有3.7以上,并在全校排前5%,那么这个成绩应该对所有学校而言都够用了。(我自己的GPA是3.9,但也有同校的朋友3.5进NYU,可见这个指标还是很具有弹性的。)当然,同样成绩的情况下,没有人会认为Franklin & Marshall College的成绩和Princeton具有同样的含金量,就好像清华大学的第五名和广东工业大学的第五名绝对不是一回事。 至于TOEFL好像绝大多数法学院都是不需要的 对于有次要求的学校,虽说是100即可,但假如满足了上述的成绩条件的话,好歹也考个110以上吧。总之,成绩这东西算是个硬指标,当然是越高越好。 然后是推荐信。除了MBA,其他的研究生计划,如JD,PhD什么的,几乎都要求两封或以上的大学老师推荐信。个人在此要强调,推荐信一定要请真正熟悉自己的人写,这样才能言之有物。至于推荐人的名气,其实并不那么重要,毕竟作为普通的学生我们能接触多少名人?当然,假如推荐人又熟悉自己又有名气,那当然好。如果推荐人与对方学校的admission officer或相关人员私交甚厚,那就更好。不过对于这类人,打电话通常比写推荐信更有效 至于推荐人选,一定要提前准备,然后通过各种方法与其联络感情,这样到时要推荐信的时候一切都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我自己是找了一名哲学老师和一名历史老师帮我写的推荐信。我上了哲学老师一年的课,并且是他所管理的学系student association的VP,一起干过一些事,所以推荐信要的很顺利,而且老师还主动帮忙对我的PS进行润色,令我感动万分。至于历史老师,我上过他一年的课,旁听过半年,并曾和他暑假一起去意大利考古,因此这封推荐信应该也是言之有物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请老师写推荐信的时候一定要给他们提供足够的信息,也就是说,一定要提供自己的简历,PS,学校成绩单,在推荐人上的课里写过的论文等资料,这样,推荐人能对你的申请有更全面的了解,写出来的推荐信也能与你的其他申请材料结合的更紧密。也就是说,给推荐人提供的资料中必须含有充分的暗示。而且,推荐人都很忙,假如他忘了写推荐信,当他看到那个装满资料的文件夹时,大概就会记起来吧。最后,别忘了在拿到推荐信后送推荐人一份有特色的小礼物,并且告知其自己的申请结果,以表达自己的谢意。推荐人假如觉得自己的推荐信真的帮到了你的话,他以后也会更热情地帮你的学弟学妹们写推荐信的。这样便能营造良性循环。假如你做到了上述这些事项,老师还叫你写“自荐信”,那我只能说,杯具啊。 光光只是学术方面出色,貌似是不足以拿到录取的。因此,所谓的软能力,那些所谓leadership之类的东西,也尤为重要。而这些才能,主要通过各类课外活动以及工作经历来体现。如果是在校生,那么课外活动将非常重要。总体原则是,所参与的活动规模以及影响力越大越好,自己的职位越高越好,管理的人马钱粮越多越好。对于法学院的学生而言,最常规的道路自然是参加模拟联合国,拿各种奖项并组织大型会议。这也是我自己走的道路。其余的選項還有校報、學生刊物、學生政府,辯論會,等等。其實,話說回來,參與這些活動的其實通常都是同一幫人,而且相互間的關係盤根錯節。對在校生而言,工作經歷並不十分重要,但最好每個暑假都能參與一些實習或者其他社會實踐,以體現自身對社會的關注,同時也證明自己不是個天天在家里看Gal的宅男(好吧,其實我就是個天天在家里看Gal的宅男)。至於returning student, 工作經歷就非常重要了(甚至比LSAT GPA甚麼的還關鍵),據法學院的admission officer自己說,如果不是在Morgan Stanley當banker, 在McKinsey當consultant,在CIA當特務,或者在索馬里服役這類“傑出”的工作,其餘工作經歷都是可有可無,不會給申請加分的。不過,假如寫一堆洗盤子一類的工作,恐怕還會減分吧 相比之下,对于申请PhD的同学而言,王道当然是写Paper,其他都是浮云。 最後一項,也是最多人存在疑问的,就是Personal Statement. 事实上,个人以为,在申请学校的资料中,PS和推荐信是最不重要的。何出此言?假如一個申請者有十分强大的学术能力和课外活动,一份差的PS或推荐信并不足以让他被拒;与此同时,假如他的学术能力和课外活动都无亮点,那么再强力的推荐信和PS都不足以让他拿到录取。PS的真正作用,是当两个申请者的硬件条件都差不多的时候,用以做判断的指标,因为所谓“人格魅力”和“文采”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与此同时,假如一个人成绩非常糟糕,或者完全没有有意义的课外活动,那么他的申请资料会马上进垃圾桶。也就是说,PS其实只对borderline case有意义。尽管如此,越是顶尖的学校,申请者越是优秀,大家成为borderline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就这个层面上讲,PS似乎又成了最重要的东西,因为这将是你难得的(甚至于唯一)differentiate yourself的机会。 那么,PS到底要写些什么?许多人认为,PS要尽可能全面地概括自己的能力,生怕有所遗漏。但事实上,除了特定的文学创作,应用类文章都必须主题明确,重点突出。我们不妨换位思考。Admission Officer(AO)们每天都要看无数的PS,平均花在每篇文章上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三分钟。如果文章思想不明确,中心思想不是一目了然,那么AO绝对不会花时间去细细体味分析你的PS,而是直接读下一篇申请。因此,PS必须简洁精炼,并尽可能的生动有趣,不要让人扫描过文章每段话的第一个句子后就不想再读下去了。再加上,PS的篇幅限制都非常严格,通常是500800字左右(2-page 12-font double-space Times-New-Roman normal-margin),也没有让人嚼舌的空间。而让文章简明扼要的最好办法,无疑是设定一个鲜明的中心思想,然后围绕中心展开文章。这样,和主题无关的废话自然就不会出现在文章里了。文章在简明的同时,还得生动,而最生动的,无疑是真情实感。事实上,PS最初的目的,也就是要了解申请者的个人特质,而不是其已有成就或是技能(那是简历的目的)。换句话说,PS就是要回答“你,何以为你?”“你的存在,在芸芸众生中,到底有何意义?”,也就是说,能够证实你确实存在的特质。而你之所以为你,你之所以拥有这些理想、观念、欲望,必定与你的人生经历有关。那么,就谈谈这些人生经历吧。而面面俱到抽象定性的描述,却恰恰能达到将个人脸谱化,“路人”化的效果,于是申请者便“泯然众人矣”。只要是有血有肉的文章,一般都能给AO留下好印象。至于文章本身到底反映了申请者多少才能,其实倒并不是特别重要。总之,PS一定要“有趣”,要让人能留下印象,不然这文章等于白写了。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让AO在繁忙的工作中获得乐趣。只要他们开心,我们就会开心。题材不重要,关键要写好。当然,走催泪路线也可以,但催泪剧情要让人觉得不俗套其实蛮难的。一言以蔽之,我们就是演员,要尽可能地娱乐观众(AO)。在这种情况下,所谓“读者体”的文章无疑是最容易打动AO的。大家的高考作文成绩都比我高,对于“读者体”文章想必比我要了解得多,本人也就不班门弄斧了。文章写好后,最好找13个可靠的朋友看看,提提意见,不过也用不着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十三四次地修改,毕竟AO看重的是文章带给他们的第一印象,而他们也没功夫去研究那些细枝末节。需要注意的有一点:别迷信白人们的英语能力 为了给大家一个参考,我将略微谈一下本人PS的无厘头内容。不过之前,我还想发表自己对几个申请中常见问题的看法:Why Essay. 许多人在申请时,都会写一些类似 “Why XXX School?” 这种性质的文章或段落。个人的建议是,只要不是mandatory, 或者你对某所学校真的有很强烈的感情,那么这种东西能不写就别写。那些网络上随便google一下就能找到的理由根本就不是理由,因为那些东西是人都能写,完全不能体现申请者自己的特色,完全是浪费PS中宝贵的空间。至于吹捧学校一类的,更是免了的好,AO比谁都更清楚自己的学校。总而言之,只要不是非你不能写的理由,写了就没意义,因为PS的最终目的就是differentiate yourself. 至于有人担心假如不写why会显得对学校忠诚度不够,那倒大可不必操心。假如AO对自己的学校都没信心,你也没必要去那儿了。Optional Statement/Addendum. 许多学校在申请表的最后一栏都会写些这样的话:“Optional Statement: The Law School recruits students from diverse racial, economic, educational, and ethnic backgrounds. The Admission Committee encourages you to attach a brief statement that will enable the Committee to understand the contribution your personal background would make to the student body of XXX Law School.”这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问题。我所认识的许多人都说,optional statement(又称diversity statement)能写就写,反正没有功劳还有苦劳,多提交点东西总没坏处。个人则以为,optional statement能不写就不写。首先,Optional Statement肯定不能长于PS, 一般建议的长度是1-page-single-space. 在这么少的空间里,我很怀疑人们都能写出什么特别富有diversity的东西。更关键的问题是,假如你能看到我现在的这篇文章,我就不认为你是个能多么符合米国人diversity标准的申请者。真正的diversity只属于地下党成员、活佛转世、索马里民兵之类的人。而假如你有相似经历,为何不用PS去详细阐述,而要放到这个可有可无的optional里面来?并且,正如我一直强调的,言简意赅是法学的美德,而言多必失。假使你的optional statement写得很好,那将成为一个大大的distraction,因为只有放不进常规申请材料的部分才会进入optional,而optional做得太过出色则会削弱AO对正式材料的印象。至于explain grades一类的事情,千万别做,那是自杀。 关于统计数据。记得当年申请本科的时候,许多人不厌其烦地分析各所学校的录取风格,并总结出大量诸如某某学校喜欢招中国学生之类的经验。个人以为,这些规律不见得不存在,但不是硬性指标。只要申请材料做得足够的好,专门为你多加一个名额也不是没有可能。比如说,Columbia法学院JD class里有约12%是国际学生(约40人),而Chicago则声明每年只招24人。至于其他T14的学校每年招收的国际学生人数大多都不超过10人。个人以为,这一现象并不能说明Columbia在招生时对国际学生有偏向性,而只能说明有能力读顶尖法学院JD的国际学生喜欢去Columbia,毕竟Yale, Harvard, Stanford, Columbia, NYU, Chicago这六所学校并无实质性的水平差异,录取标准也都一样严格,只是学术风格和教学着重点不同而已。鉴于国际学生的特殊性,大家都不能去竞争clerkship(于是Yale就变得无意义了),并且目标大多都是国际性的大律师事物所,而这些事务所的总部几乎都在纽约,于是Columbia自然就成了首选。比如我自己当年的首选就是Columbia和NYU,Harvard是有校友推荐,而Georgetown是为了保险,至于Chicago和Stanford 只是报了好玩的。就好比我在Montreal的一个好朋友,当年由于我大执信的成绩没影响力,导致预科CEGEP只去了一所水平比较一般的学校。据称,该校历史上每年最多两名学生能直接进入我校医学院读MD,有的年份里甚至一个都没有。但她毕业那年她们学校出了三个MD,个人非常怀疑那个额外名额就是由于她的存在而诞生的。于是这只能说明,只要能力够高,数据什么的都是浮云。 最后再提两句费用的问题吧。法学院传统上是不提供奖学金的,但所有学校都有need-based financial aid. 虽然说很多人都能申请到被国人伪称为奖学金的grant,但拿到这些grant的前提是要负担巨额的loan. 对于米国学生而言,他们能申请联邦政府补助的贷款,利率很低,上学的时候不用还贷,如果日后参加public interest方向的工作贷款还能部分减免,这倒也划算。但对于国际学生而言,咱们拿到的可都是坑爹的private loan,光是上学的时候的利滚利就能把所有grant吃掉了,更别提还有一堆附加条件。所以国际学生的学费还是自己解决比较好。不过最近我发现有的学校居然还真会给不带任何附加条件的merit-based scholarship,但这更多是运气,而非实力,属于可遇不可求的。最可靠的生财途径还是认真学习,弄好GPA,进Law Review, 然后找份好工作。奖学金什么的都是浮云 于是乎,写了那么多,发现几乎都是废话,因为上面的五千余字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好成绩有意义的学术社会活动过得去的推荐信和申请文章录取。这个道理谁都懂,关键就在于程度问题,也就是说到底怎样的成绩算是“好”,怎样的活动算是“有意义”,怎样的文书算是“可以接受”。很明显,这些主观标准会因人而异,而admission officers都是正常人类,因此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做好自己能掌握的事,至于别人的评价么,只能听天由命了。正如鬼哭街中的武林第一高手刘帮主所言,“无上的权力,至高的武功我本想把得到的一切都献给瑞丽的。她想要的话,我甚至可以征服整个世界。别看我这样,我也曾有过意气风发的时候。然而瑞丽什么都不想要。她想要的,始终就只有你一个人,我得到的一切,都像垃圾一般毫无价值。”因此假如别人喜欢你,什么东西都是好的;假如不喜欢,那就全是垃圾。我们只不过是花园里千篇一律的玫瑰,货架上任人筛选的商品,至于我们真实的内心与憧憬,其实没人有兴趣了解。正如Saint-Exupery提到的那个土耳其天文学家,我们所做的不过是为自己穿上一身看似眩目的衣裳,从而令他人接受自己。因此,无论最后大家的申请结果如何,都不必过于欣喜或沮丧。毕竟,无论是录取还是拒信,都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内在价值。Harvard的学生不见得个个优秀,州立学校也不一定没有人才。而我自己从本科申请的全军覆没,到如今法学院的大获全胜,更体现出外在因素对这种主观性极强的选拔制度的影响。事实上,本科申请的失败在某种程度上也给予了我弄明白自己真正追求之物的机会,不然我现在恐怕也和大家一起去投行赚钱,或许也就没领卡了。Offer、学校什么的都是身外之物,内在修为才是自我实现的关键。绝对公正并不存在,我们也永远无法摆脱物质的束缚,这些也都是没办法的事,谁叫我们都是大人了,不像孩子只要乖乖地把所有事情做好就能获得所有人的喜爱 最后的吐槽嘛,就谈谈我那可笑的PS. 本人文章的主题是CX传(鉴于隐私化去了此人姓名),一部连载多年的妄想真人RPG小说,其荒谬程度远胜终极三国。具体而言,这是一部从92年的超人世家(现在改称奥特曼了)开始,经历了恐龙战队、魔神英雄传、刘备、李逍遥等多重洗礼,最后由我们伟大的CX以及焦孟不离的LJH同学横空出世联袂主演的魔幻巨作。可惜6年级以后由于不断转学大体上就只能自己跟自己玩了,虽然说也曾尝试向昊子和陆兄兜售这个概念,不过都不是特别成功。高中以后更是只能自娱自乐了,外加偶尔向我亲爱的姐传递一些概念。直到前段时间看海猫鸣泣之时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原来一直在给自己进行魔术师训练啊。可惜有段时间妄想侵蚀现实得太严重,以致留下人生至今为止最大的遗憾 PS的后半部分稍微提了一下高中以及之后的模联。这也是个纠结的东西。当年恺哥才是赢家,爷只是众多被淘汰者中的一个,不过所幸还有辛洋兄为伴,还有个临阵脱逃的飞飞,以及随之衍生出的English extra-corner等等,无一不是美好的回忆。当然,爷是输得心服口服的,而且至今觉得当年淘汰我的那位同志英语水平远胜于我。因此我的这篇扯淡PS也只请她提了点意见,之后就没专门发给别人看过了。由此可见, 只要能把故事说好,PS真的是随便写什么都可以的。 由于当时写PS的时候一气呵成过于兴奋,导致决定拿到录取之后要重操旧业,再写点妄想小说出来。于是这次的作品是一个迷茫青年的生涯本初传,希望能毕业前把坑填完,大家期待吧,哈哈哈。Source:/blog/231592946/715439818 (by 吴从思)IVY CLOSER-国内首家全程采用美国名校顾问为您提供出国留学服务的机构 留学美国:法学JD申请程序介绍 时间:2011-2-17 11:24:30 来源:留学e网 作者:beck 免费每日英语课堂 | 测测英语水平如何 网页划词已启用 留学美国申请JD跟申请MS/MA不一样。个人去年申请JD之时,几乎没看到申请JD的经验之谈。自己这么摸索着之后,侥幸的在残酷的竞争中存活了下来,没有落得毕业即失业的下场。所以。在毕业的前夕,我把一些申请的心得整理了一番,希望对以后有志攻读JD学位的人有所帮助。一、时间安排申请JD者必须准备LSAT成绩,GPA,简历,personal statement,推荐信五样东西。其中重要性以LSAT为最,GPA次之,其它三者应该差不多。(原因在后面会说明)关于申请时间的安排,以打算2011秋季入学为例,一个理想的安排是这样的:2010年夏季(或以前)取得LSAT成绩,2010年暑假:选校,联系推荐人,准备申请材料。2010年9月,申请成绩单。2010年10-11月完成申请。(理由会在后面说明)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并不见得那么容易完成。二、LSAT考试简介全称为Law School Admission Test的LSAT是JD申请者必然得面临的一关。而且也是所有申请材料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几乎不太可能出现考的不高而进好学校的请况-当然,是几乎,不是完全,乐透头彩的机率是500万分之1照样期期有人中。LSAT由4个算分的section,1个不算分的section及1个不算分但会发给学校的writing sample组成。总共会有101道题算分。其测验的重点为逻辑推理及阅读能力。共有三种题型-单题(logical reasoning):等于是短篇的阅读;阅读测验-4篇各60行的文章,份量相当大;组题(analytical reasoning)-4组逻辑推理小游戏。一套标准的LSAT试题会有2套单题,一套组题及一套阅读。不算分的section可能事组题或阅读。值得注意的是,不算分的section必然出现在上午,如果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能够直接找出不算分的section然后忽略之,对于考试时的体力将非常有帮助。个人在应考时就成功的发现了不算分的section并忽略之,因为我考的那套题当时有2套题量不一的阅读(分为26及27),由于其它3个section共有75题,故27题的那套阅读必然是不算分的,因为他将使总题量超过101题。LSAT考试一年有4次,分别是2月、6月、10月及12月。全采纸笔测验,考试成绩会在3-5周后揭晓。LSAT的最高分为180,最低分为120。一般来说(即GPA在3.2左右,无特殊经历者),要想申上前50的学校,起码得要160才够。分数与百分等级、答对题量的关系请见下表。LSAT score 答对题数 百分等级180 98-99/101 99.99170 88-90/101 99165 81-85/101 94160 70-75/101 83应考时机与考试准备与托福相比,我以为其难度实不可同日而语。对英文稍好的人来说,不须特意准备即可有申请JD够用的600分(或机考的250),但即便英文极好的人虽便准备一下也不见得能轻松达到160。其实想想在这大多是美国人考的考试中有83%的人考不到160就可以知道,对一个正常人来说,LSAT的障碍似乎不单单在语言。既然如此,我认为花时间准备他就是有必要的,甚至是考第2次也不失为可行的办法,因为这个分数的重要性委实比GRE/TOEFL在申请其它学位时要来得大。(这在后头会分析)依据个人经验,一个英文水平不错,智力正常的人花个半年来准备是合理的。准备时间太长会顶不住-特别是在几乎没有同路人的时候,太短则仓促,除非能集中精力准备,否则半年似为一合理之时间。至于应考时机,最好是选在预计入学前一年的六月应考。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应考有几个好处,其一是若能在六月就考出理想的分数,在之后选校及准备其它材料时,都会更加游刃有余,且可较早完成申请-绝大多数法学院录取学生时都采先来先录取的政策,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