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一“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学案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doc_第1页
课堂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一“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学案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doc_第2页
课堂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一“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学案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doc_第3页
课堂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一“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学案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doc_第4页
课堂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一“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学案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专题导语:初唐诗是唐诗繁荣的先行“初振”阶段。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是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但随着以“四杰”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给诗歌注入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之后的陈子昂是初唐诗歌革新之先驱,他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又给诗歌注入了刚健、质朴的血液。初唐诗对日后唐诗发展有两大贡献:一是转变了诗风,二是改进了诗体。所以被称为“风神初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初唐双璧”。本专题选的初唐五位诗人的作品,全是“风神初振”之作。学习本专题,一是反复诵读,初步体会初唐诗刚健而飞动的抒情风格;二是切实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学习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三是重点学好春江花月夜这首唐诗“顶峰上的顶峰”作品。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诗人名片杜审言(645?708),字必简,行五。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后迁居河南巩县,杜甫的祖父。青年时与李矫、崔融、苏味道同被称为“文章四友”。26岁中进士,官至膳部员外郎。为人狂放,常以文章自负。他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音韵谐美,章法井然,对推进律诗的成熟颇有贡献,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杜甫曾以“吾祖诗冠古”而自豪。二、诗词故事杜审言之狂杜审言的诗在“文章四友”中是最出色的。不过,他非常自负,恃才傲物,自高自大得近乎发狂。有一次,杜审言洋洋自得地对人说:“这下子苏味道一定得死了!”别人惊问,为什么苏味道一定得死呢?因为苏味道正好端端地当着吏部副长官。杜审言指指自己一部已编好的诗文集,哈哈大笑道:“他看到了我这部诗文集,还不羞死吗?”过了一会,又目空一切地说:“我的诗文,应当叫屈原、宋玉做我的属官;我的书法,当叫王羲之朝北向我膜拜!”据说,他临死还不改这毛病,对前去看望他的宋之问说:“我活着压得你们不能抬头,现在要死了,你们可以轻松了。可惜我到如今还没找到可以接替我的人!”三、文题背景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是一首五言律诗。晋陵,唐郡名,即今江苏省常州市。陆丞,名元方,晋陵人,武则天时为相,与杜审言颇有交往。陆元方有早春游望诗寄给他。因有感于陆元方能够在宦游中赏玩春光,而自己却在异乡为“归思”所苦,于是杜审言将自己的感想构结成篇,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诗以和原唱。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为节拍,“”为韵脚字)2.请结合你对本诗的理解圈出表达诗人思想情感的关键词,然后朗读一遍,体会诗中的感情。提示 “独有”、“偏惊”,表现了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沾巾”,因触发诗人心中思乡之情,感伤流泪。二、悟读,诗情画境江南好时节,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新春仿佛与太阳一起从东方的大海升临人间,像曙光一样映照着漫天云霞。当梅柳的花期到来,江南处处洋溢着一派花发木荣的水乡景象。本是赏心乐事,怎堪思乡日切,毕竟“虽信美而非吾土”,不如归去!三、品读,鉴赏评析1.这首诗是从哪两方面引发出感情的渐次变化的?答: 2.首联“偏惊物候新”中的“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要“惊”? 答: 3.中间两联中“出”、“渡”、“催”、“转”四个动词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答: 4.前人欣赏这首诗时,往往偏爱首、尾两联,因其起结别致。但也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精彩处,恰是中间两联情景描写令全诗丰满贯通。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答: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渡湘江杜审言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注杜审言:杜甫的祖父,仕途失意,唐中宗时曾被贬到极为僻远的峰州,渡湘江写于此时。(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属于_。(2)有人说:“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极富匠心,令人倍感秋意。”试从艺术手法上作简要分析。答:_(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答:_专题一“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文本赏读1一是春天的到来引发思乡之情,二是朋友的诗作加浓了这种感受。2“惊”字表明作者身在异乡,四处奔波,因而对景物变化十分敏感。“惊”有“新的一年又到了,何时才能回家乡”的感慨。3.精当字词表达效果出突出了江南的新春是与太阳一起从东方的大海升临人间的,像曙光一样映照着满天云霞。渡写出了春光自江南而北逐渐降临的特点,尤为精确。催突出了江南二月春鸟更加欢鸣的特点。转春光使浮萍变绿,暗示出江南二月仲春的物候,恰如中原三月的暮春。4.同意第一种看法。诗一开头就发感慨,说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这一开头相当别致,很有个性特点。尾联诗人用“忽闻”巧妙地表现出陆丞的诗在无意中触到诗人心中的思乡之痛,因而感伤流泪。这个结尾,既点明归思,又点出“和”意,结构严谨缜密。同意第二种看法。中间两联写江南新春伊始的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实际上,诗人是从比较故乡中原物候来写异乡江南的新奇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鲜风光里有着诗人怀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惊新而处处怀乡,与首联所写的矛盾心情是一贯的,同时也自然地转到尾联。文本拓展(1)七言绝句(2)诗人用花鸟这些使人欢娱的事物反衬远去边疆的哀愁,“以乐景写哀情”,更显哀愁之深、之重,写出了诗人内心激烈的情感活动。(3)表达了诗人远离京师的悲哀心境以及自己在仕途上遭遇的不平与忧郁。滕 王 阁一、诗人名片王勃(650或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初唐四杰”之首。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被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被连累,贬为交趾(今越南河内)令。上元二年(675)秋,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文学上崇尚实用,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气骨都尽,刚健不闻”,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王勃的诗主要描写个人生活,也有少数抒发政治抱负、表达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他所作的诗清新流畅,质朴自然,是新旧诗风过渡的标志。二、诗词故事王勃打腹稿腹稿一词源于新唐书王勃传。王勃幼年早慧,六岁就会写文章,九岁就会批注汉书,不到二十岁时,已被朝廷任命为朝散郎。沛王耳闻王勃的名声,就把他召至王府,担任修撰。一次,沛王与英王斗鸡,有人怂恿王勃写一篇檄文来代表沛王的斗鸡向英王的斗鸡下战书,王勃听了觉得有趣,当时应允下午交稿。说完就回到房间,慢慢地就研磨墨,磨好之后,倒入一只大碗中,接着再磨,磨好再倒,直至大碗倒满。接着他又倒了一大盅酒,大口酣饮而尽,然后躺倒在床上,蒙上被子睡起觉来。当然王勃不是真睡觉,而是借此静心闭目,构思文章。待到考虑基本成熟时,他掀开被子,一跃而起,拿笔蘸墨,挥毫作文,一气呵成,文不加点,而自然佳妙。王勃诗美滕王阁王勃在赴交趾省父途经洪州参与阎都督宴会时即席作滕王阁序的故事想必读者们都知道。可是,这个故事后面的故事大家就未必知晓了。据说,在王勃不到一个时辰之内便文不加点地写完传世之作滕王阁序后,大家围在墨迹未干的滕王阁序前再三赞叹时,忽然在身后传来一声霹雳:“这篇长序是我所作,王公子剽窃而已!”大家回头一看,正是阎都督的爱婿吴公子。吴公子也是一个聪明而略有文采的少年。他看到今天为他准备的文会被王勃喧宾夺主,便顿生嫉妒,仗着自己记性好,当时便将滕王阁序一字不漏地背了下来。众人惊呆了,本来就对王勃惊人的创作速度闻所未闻,而略有疑问,如今见吴公子背了下来,便都将目光集中到王勃身上,看他如何收场。谁知,王勃只是淡淡一笑,问道:“吴公子,既然你说这赋是你所作,那么序后尚有一首七言古诗,你能否背诵出来呢?”吴公子当然没法再背出来,因为这诗还在王勃的肚子里呢!于是,王勃又握笔挥毫,即席写下了这首滕王阁诗。自此之后,滕王阁序并诗被大家广为传唱。三、文题背景滕王阁,为唐高祖之子李元婴于贞观十三年受封滕王兼洪州都督时所建,故称洪府滕王阁。据说,在王勃写完滕王阁序并诗后,它名声大噪,引得天下无数人前来观赏,并与岳阳楼、黄鹤楼一起,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后人刘坤曾为滕王阁题联: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说明:本联指出江山、王阁依旧,而才人、帝子无存,幽默地说明朝“兴”朝“废”变幻无常,而“此地”的“风景”却美丽“无恙”。因此,它的调子要比一般的怀古伤今诗显得高亢。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滕王/高阁/临/江,佩玉/鸣鸾/罢/歌。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该诗。提示本诗前四句写景,描写的是滕王阁的位置及人们在滕王阁上宴乐的情景和滕王阁周围秀美的自然景色。后四句抒情,抒发的是对物换星移、时光流逝、生命不能长存的感叹。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含蓄蕴藉、哀婉低沉。特别是最后一句,体现得最为鲜明。朗读时应注意把握这个感情基调以及韵脚字的低沉柔和。二、悟读,诗情画境滕王已逝,佩玉鸣鸾宴会场面已然豪华落尽。旧阁无人赏游,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之相伴。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建阁之人而今安在?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三、品读,鉴赏评析1这首诗共56个字,其中表现空间的字有_、_、_、_、_、_、_、_;表现时间的字有_、_、_、_、_。这些词融汇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都围绕一个中心_,各自发挥其众星捧月的作用。2诗的第二句“佩玉鸣鸾罢歌舞”中的“罢”是什么意思?这句诗想说明一种什么情况?答:_3诗的三、四句“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怎么解释?“珠帘卷雨”好理解,但“画栋”能飞走吗?两句中的“朝”和“暮”是实指吗?这两句要表明什么?答:_4如何理解“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答:_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别薛华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注送送:即送了一程又一程。(1)杜甫梦李白中的“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与这首诗中的哪两句表达了相似的情感?答:_(2)你认为“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一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妙,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答:_(3)试比较这首诗与作者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风格差异。答:_滕王阁文本赏读1阁江栋云帘雨浦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滕王阁2“罢”是停止的意思。这一句重在说明当年的繁华热闹已经消失了。3所谓“画栋朝飞南浦云”的意思是:画栋只能与朝飞南浦之云为伴,“画栋”后省去了一个“伴”字。“朝”和“暮”是对举,修辞上叫互文,理解时不要把它们拆开,这两句应理解为:画栋和珠帘每天早晨和傍晚只能与飞往南浦之云和西山雨为伴。它表明了昔日热闹的滕王阁今天的冷落和寂寞。4表面写景而实为抒情。自在的白云,悬映在深深的潭水里,影影绰绰,迎朝露,送夕晖。季节景物在不知不觉中转换,日月星辰在无声无息中移动。诗人在此以博大、永恒、无极的景象物候衬托人生短暂,抒发白驹过隙、时不我待的进取激情和向上精神。而诗的意境宁静高远,引人遐想。文本拓展(1)“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2)“穷”、“独”。把穷路孤独送友的悲苦心情渲染得十分真切。(3)这首诗与作者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风格情调迥异,前者凄切孤苦、深邃绵邈,后者意境开阔、格调爽朗。从 军 行一、诗人名片杨炯(650693?),唐代诗人。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补校书郎。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因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一事连坐,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秋迁盈川(今四川筠连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世称杨盈川。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其诗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宇轩昂,风格豪放。杨炯擅长五律,语言精丽严整,风格警劲弘放。有盈川集。二、诗词故事初唐四杰的排序“初唐四杰”排成“王、杨、卢、骆”的顺序,据说富有品第文章的意义,这是我们熟知的事实。如按年龄顺序,则应为卢、骆、王、杨,其间卢、骆要比王、杨平均大了十岁的光景。杨炯对此说自己“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因为杨炯年纪小得多,名字反在卢前,有愧不敢当之感,故说“愧在卢前”;反之,他与王勃是同年(同榜考中),名字在王后,说“耻居王后”,是不甘心的意思。三、文题背景从军行,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词的“平调曲”,汉魏诗人常用这个乐府题写军旅生活,但到了唐代,汉魏乐曲大多已经亡佚,诗人只是用这个乐府题来写诗,无法配合乐曲演唱了,所以这首诗本来应当属于“乐府诗”。但是对于诗歌句式、音律、结构的审美习惯却使六朝以来的诗人把这种“乐府诗”也逐渐写成了五言八句、平仄相间的格式,便使得后人一概把它们称为“五言律诗”,其实,在初唐诗人心目当中未必有现在那么明确的格律概念,也未必是有意要写出一种与乐府、格式都不同的“律诗”,只是一种审美习惯使他们写诗的时候不约而同地注意了句式、平仄与结构而已。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烽火/照/西,心中/自/不。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该诗。提示该诗有两个特点:一是风雄骨健,表达了作者积极参军、保家卫国的雄壮情怀,尤其是结尾两句,直抒胸臆,掷地有声;二是采用跳跃性结构,节奏明快。朗读该诗,既要慷慨激昂,深沉有力,又要节奏明快,气势雄壮。二、悟读,诗情画境边关告急,书生投笔从戎,保家卫国;奉命出征,将士壮怀激烈,奋勇杀敌。沙场大雪弥漫,遮天蔽日,暗淡了军旗上的彩画,呼啸的狂风中交织着进军的震天鼓声,仿佛吹奏着胜利的号角三、品读,鉴赏评析1首联“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其中“照”字用得生动传神,富有表现力,请说说它的表达作用。“心中自不平”中的“不平”具体指什么?答:_2展开想像,描述“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所展现的画面,并加以赏析。答:_3最后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表现了什么样的现实和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_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夜送赵纵杨炯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送君还旧府,明月照前川。(1)一、二两句一语双关,请分析其含意。答:_(2)“明月照前川”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_从军行文本赏读1“照”字渲染了紧张的气氛,用夸张手法写外患严重,情势危机,生动传神地把战事紧急的军情传递给读者,仿佛真的看到战火已在眼前一样。紧张的局势,势必引起诗人的关注,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心中自不平”。“不平”指面对敌人入侵,义愤填膺。2大雪弥漫,漫天飞舞,天色昏暗,战旗上的彩画已凋落斑驳;狂风呼啸,战况激烈,凛冽的寒风夹杂着紧急的战鼓声和呐喊声。诗人不从正面着笔,而是用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从人的视觉出发;“风多杂鼓声”,从人的听觉出发: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出心裁,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场面。诗以战地风雪烘托出战场的紧张情绪和肃杀气氛,以自然环境中的风、雪的冰冷与无情代替了对血腥战场的直接描绘,手法极高。3直抒胸臆(直接抒情)。表现了举国上下尚武好战和武人得到重用的社会现实以及作者忠君报国、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文本拓展(1)“连城璧”即和氏璧,为赵王所得,“赵氏”双关赵王和赵纵,借喻赵纵才能如价值连城的和氏璧,人们久已闻名。(2)象征(或融情于景地表达)诗人的友情如明月一般长时间伴随赵纵踏上归途,渲染了送别氛围。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诗人名片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活动年代主要在武则天时期,比“四杰”中的王、杨还略晚一些。陈子昂家世豪富,少任侠,性情豪迈。十八岁始发愤读书,博览群书。二十四岁举进士,官至右拾遗,多次上书论政,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军出击契丹,相处不合。后解职还乡,被受武三思指使的县令段简诬陷入狱,忧愤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二岁。他渴望乘时代风云而大展宏图,却重蹈了具有诗人气质的慷慨之士在官场中难以逃脱的厄运,陷没于险要的政治漩涡。有陈伯玉集。他反对齐梁的浮艳文风,力主恢复汉魏“风骨”,为唐诗的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韩愈称赞他:“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二、诗词故事碎琴求名子昂初入京,不为人知。有卖胡琴者,价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子昂突出,谓左右曰:“辇千缗市之。”众惊问,答曰:“余善乐此者。”曰:“可得闻乎?”曰:“明日可集宣扬里。”如期偕往,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食毕,捧琴语曰:“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驰走京毂,碌碌尘土,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役,宜其留心!”举而碎之,以其文遍送会者。一日之内,声华溢郡。(唐诗纪事)三、文题背景这首诗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时年二十六岁的陈子昂离开家乡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有人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银烛/吐/青,金樽/对/绮。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该诗。提示此诗虽写离情别绪,但无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于沉静中见深挚的情愫。朗读时,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二、悟读,诗情画境面对华筵,频频举杯,劝君更饮一杯酒;别筵将尽,离愁丛生,竟无语凝噎。把臂送行,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远去,路也迢迢,心也遥遥,不知何处是归程!三、品读,鉴赏评析1本诗是一首离别诗,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答:_2分析该诗的炼字艺术。答:_3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技巧。答:_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感遇(三十八首之一)陈子昂 兰若注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注兰若:兰和若都是香草名。陈子昂有才华,有抱负,但屡遭排挤,政治上很不得志。这是其自伤身世之作。吴汝纶在唐宋诗举要中说:“此伤不遇明时。”请分析全诗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答:_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文本赏读1诗人先写离别时的华筵(室内)的人和物,再写与朋友告别时的环境(室外),突出表现了对朋友依依惜别之情。诗人是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和景色的转换的,景色随着空间而变化,情感跟随景色的变化而逐渐加深。可用下表来显示:空间离堂华筵(室内)别路山川(户外)洛阳古路(遥想)景色银烛青烟金樽绮筵明月高树长河晓天悠悠古道情感相对无言离情缠绵时光催人难舍难分悠悠离情此会何年2.“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金樽对绮筵”,用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之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离别的时刻终于到来了。结尾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3衬托(融情于景),借树阴遮住西沉的明月,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情。(亦可从“炼字”的角度回答,抓住“隐”、“没”两字来体会)文本拓展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来体现。兰若青青,花叶繁盛,暗指自己杰出的才华;秋风威逼,花儿凋谢,正是自己年华流逝、壮志未酬的深悲。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委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和理想幻灭的忧伤。春江花月夜一、诗人名片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以文词俊秀,名扬京都。又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张若虚现存诗仅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闺梦还二首。这首堪称千古绝唱的名篇春江花月夜,使他在诗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二、诗词故事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浮沉录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在今天已家喻户晓,但是,这位诗人和这一杰作在明代以前的命运,却是坎坷的。从唐到元,他和它被冷落了好几百年。这篇杰作虽然侥幸地因为它是一篇乐府而被凡乐府皆见录的乐府诗集保存下来,但由宋到明代前期,还是始终没有人承认它是一篇值得注意的作品,更不用说承认它是一篇杰作了。明代嘉靖时期(16世纪中叶),李攀龙的古今诗删选存此诗,可以说是张若虚及其杰作在文坛的命运的转折点。随着“初唐四杰”的地位与作品被重新评估和重视,这篇属于这个流派的杰作开始闪耀其耀眼的光辉。程千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三、文题背景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两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两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于张若虚了。一、诵读,整体感知1本诗共36句,朗读起来不方便,可据诗的内容和用韵特点(四句一韵)进行切分,不妨可以看成由九首绝句、三类诗组成:(1)写景诗(前八句),描绘春江花月夜的幽静纯美景色,景美。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江流/宛转/绕/芳,月照/花林/皆/似。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此两韵脚读字得响亮些。(2)哲理诗(次八句),叩问人生的有限和宇宙的无穷,理美。江天/一色/无/纤,皎皎/空中/孤/月。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生/代代/无/穷,江月/年年/只/相。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轮”、“人”韵脚字读得响亮些,“似”、“水”韵脚字读得细微些。(3)爱情诗(后二十句),想像思妇怀人和游子想家的相望相思之情,情美。白云/一片/去/悠,青枫/浦上/不胜/。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这四句总写思妇游子的两地相思,“愁”、“楼”韵脚字读得柔和些。可怜/楼上/月/徘,应照/离人/妆镜。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此时/相望/不相/,愿逐/月华/流照/。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这八句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台”、“来”韵脚字读得柔和些,“君”、“文”韵脚字读得响亮些。昨夜/闲潭/梦/落,可怜/春半/不还/。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月/沉沉/藏/海,碣石/潇湘/无限/。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这八句写游子思归,“家”、“斜”韵脚字读得响亮些,“路”、“树”韵脚字读得细微些。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该诗。提示前八句写景诗写出了景色的壮丽恬静,可用高亢语调读出。次八句哲理诗写月光下诗人的遐思冥想,可用平缓语调读出。“白云”四句,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语调哀婉,稍有轻重变化。思妇怀人八句,用“月”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可用“低回”的语调读出。游子思归八句,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可用哀愁、悠长的语调读出。二、悟读,诗情画境江潮连海,月共潮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月光引起的情思深深搅扰着伊人,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虽共望一轮明月,却是天各一方,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如今却是音信难传,该又平添几重愁苦!无着无落的离情,姑且伴着残月的微光,洒向这江边的树林。三、品读,鉴赏评析1把握意旨(1)诗题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你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答:_(2)“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四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衬托出人物怎样的心灵?答:_(3)皎洁的月色引发了诗人怎样的遐想?诗人对人生对宇宙的认识有何特点?答:_2语言鉴赏(1)“海上明月共潮生”这句中的“生”可不可以换成“升”字?为什么?答:_(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句中的“只”字,有些版本作“望”字,你觉得作“只”字好还是作“望”字好?答:_(3)“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句中的“待”字,有些版本作“照”字,你觉得作“待”字好还是作“照”字好?答:_3表达技巧鉴赏(1)春江花月夜全诗感情冲动的高潮是哪几句?试找出其中的两个细节描写并简析表现了思妇怎样的感情。答:_(2)阅读“白云一片去悠悠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四句诗,并思考这四句诗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