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学重视地理环境的探究.doc_第1页
对中医学重视地理环境的探究.doc_第2页
对中医学重视地理环境的探究.doc_第3页
对中医学重视地理环境的探究.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中医学重视地理环境的探究 摘要:中医学重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的体质、寿命、疾病、治疗以及药材等方面的影响现代中医人,不仅要注意人体的地域差异,也要考虑药材是否道地;即使是同一个地域,生态环境从古至今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应当灵活理解和运用古医籍中的理、法、方、药;即使同在今日,对南北各地临床辨证施治的经验不可拘泥 关键词:中医学;地理环境;体质;寿命;疾病;治疗;药材 中医是运动变化的医学,它将天地万物看作是永恒运动变化并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在处理生命问题上是随着天、地、人等情况灵活多变地域不同,人体质的强弱,寿命的长短,疾病的状况,治疗的法则,以及药材的质量等,都有很大的差异重视地理环境是中医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古医籍,特别是内经中有很多相关记载,兹概述如下 1人与地的相应关系 祖国医学强调“人与天地相参也”素问六节脏象论云:“其气九州(九野)、九窍,皆通乎天气”灵枢邪客云:“地有九州,人有九窍”都是说人体与天(自然界)相通,与地相应灵枢九针论还论述了“身形之应九野”的具体情况素问三部九候论云:“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是说诊脉的三部九候,以合“天地人”,以应“九野”素问金匮真言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篇运用五行学说,以五方配五脏、五体、五味等,说明了人与地的相应关系 2内经对地理气候的认识 我国幅员辽阔,古代先民早已认识到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气候特点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东方生风,风生木”:“南方生热,热生火”:“中央生湿,湿生土”:“西方生燥,燥生金”:“北方生寒,寒生水”这是运用五行学说概述了我国五方气候的基本特点素问五常政大论:“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故右(南方)热而左(东方)温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北方)寒而右(西方)凉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这是运用阴阳理论,解释了地域有南北高下之不同,气候亦有寒热温凉之差异素问异法方宜论云:“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水土刚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这是具体说明五方的地形、地貌、水土、气候、物产:东方象春天一样,得天地始生之气,气候温和,地处海滨,盛产鱼、盐西方是金玉沙石之处,气候象秋天,有收引之象,水土强硬北方象冬天,有闭藏的气象,地势较高南方象夏天,自然界多长养之气,是阳气最盛的地方,地势低下,水土薄弱,雾露经常聚集中央之地平坦多湿,利于种植,且与四方交往便利,所以物产资源丰富 3地域不同体质不同 不同的地理环境,营造了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进而形成了地域性体质类型素问异法方宜论云:“东方之域,其民食鱼而嗜咸”,“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西方者,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不衣而褐荐”,“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北方者,陵居,风寒冰铡,其民乐野处而乳食”:“南方者,其民嗜酸而食驸(腐),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中央者,其民杂食而不劳”是说东方之地的人们习惯吃鱼类和咸味食品,因鱼性属火,会使人积热于中,成能走血,多食伤血,所以该地域的人大多皮肤色黑,肌腠松疏;西方之地的人们依山陵而居住,宅简多风,披毛布,盖草席,吃鲜美的酥酪骨肉类食品,形体较肥壮,抵抗力较强,不易受外邪侵袭;北方之地人们依山陵而居住,经常处在风寒冰冽的环境中,过着四野临时住宿的游牧生活;南方之地的人们喜欢吃酸类和腐臭的食品,肤理致密而色红;中央之地的人们吃的食物种类繁多,劳动比较少,生活相对安逸这些论述初步概括了前内经时代五方之地人们的生活习俗、体质等特点元代着名医家朱丹溪认为:“西北之人,阳气易于降;东南之人,阴火易于升”也是强调人的体质有地域性的差异 4地域不同寿命长短不同 人的寿命亦有地域性差异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云:“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阳精所降,其人天”:“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阴精所奉,其人寿”是说东南方阳气有余,阳精自上而下降,所以气候温热,人的由寿命较短;西北方阴气有余,阴精自下而上奉,所以气候寒凉,人的寿命较长现实生活可见,气侯温暖,万物生长快,收成都比较早;气候寒凉,万物生长慢,收成都比较晚早成熟,早衰退;晚成熟,晚衰退由于地域不同,气温不同,动植物的生成速度不同,人体寿命长短同样有差异 5地域不同疾病不同 学各地区虽然都与时令季节同步,但自然地理环境不同,阴阳之气盛衰各异,人体的疾病也表现出地域性的倾向古籍中的记载大抵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所在地域的水质、土质不同而造成的地域性疾病如吕氏春秋云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旭(足部肿胀)与跫(瘸腿)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虺(类似鸡胸)与伛(脊柱弯曲)人“嵇中散养生论云:”颈处险(通“岩”)而瘿,齿居晋而黄“古人虽然还没有认识到水土中具体缺乏某种成分,但已经认识到了这些病主要因于水土二是由于不同的地理气候、饮食习惯、体质等特点,造成某些疾病容易在某些地域多发、易感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素问异法方宜论:”东方之域,其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