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达纲领批判》中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启示.pdf_第1页
《哥达纲领批判》中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启示.pdf_第2页
《哥达纲领批判》中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启示.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2012. vol. 67. no. 08287 社科纵横 young青年与社会 哥达纲领批判中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启示 汪秀刚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摘 要:马克思在 1875 年 4 月底 5 月初写的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又称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主义的经 典著作之一,它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将马克思主义又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哥达 纲领批判中关于共产主义阶段划分的理论对于我们今天认识社会发展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哥达纲领批判;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启示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一、马克思对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阐述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曾经这样来预见未来社会 的发展进程:资本主义灭亡后先经过一个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的的过渡时期,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而共产主义社会自身 也是经过一个第一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关于过渡时期, 马克思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 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 一个政治上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 命专政。”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马克思指出:“我 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 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 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 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同时他还说:“但是 这些弊病,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在它经过长久阵痛刚 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形态中,是不可避免的。权利 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 的文化发展。”而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马克思指 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 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 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 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 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 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 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从马克思的这三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本人其实是认为 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新旧社会形态之间并不是 彼此隔绝的,而是客观存在着一种渊源关系,新社会的因素 综上所述,“蚁族”群体受到了经济上的社会排斥,表 现为劳动力市场排斥;政治层面的排斥,表现为社会保障权 利的缺失;社会交往层面的排斥,表现为社会交往数量减少 和社会交往质量下降。这些排斥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其中经济排斥占主导地位,经济上的排斥导致政治层面的排 斥,使得社会交往的网络受到分割,交往的数量和质量都降 低,另一方面,政治和社会层面的排斥又进一步固化了经济 层面的排斥,使得“蚁族”群体处在多方面的社会排斥状态 中。 二 对于社会排斥的成因, 国内外学者主要有四方面的论述: (1)自我责任论。认为脆弱群体所遭受的社会排斥是其自身 的责任,是由于他们自身的行为和态度造成的。(2)社会结 构生成论。认为社会排斥是由于社会结构的不平等造成的, 是社会结构将其排斥于正常的社会生活之外而导致的。(3) 社会政策创造论。社会排斥往往发生于不同的社会政策层, 党社会政策系统化的拒绝向某些社会群体提供资源,使之不 能完全参与社会生活时,就会导致社会排斥。(4)社会流动 反映论。社会流动可以指人们从劳动力市场,贫困与富裕或 不对等的社会类别之间的流动。社会流动率越低,群体间的 排斥程度就越大。 本文试图从自我责任与社会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 “蚁族” 社会排斥的因素:个人因素方面:有研究者认为我国高等教 育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大学生应用知识能力、沟通协 作能力欠缺,工作责任感、职业操守素质不足,把握社会需 求的能力、适应职业需要的能力缺乏,然而经济社会大量需 要的是实务型人才,就出现了现实的人力资本供给与需求结 构的矛盾。另外,许多大学毕业生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 倾向于经济发达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完整、工资待遇、福利 待遇的国企、行政事业单位,加上自身的“精英情结”,大 多不愿去偏远落后地区及基层就业,造成岗位空缺与失业并 存的局面。 社会结构方面: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政策导向, 使我国区域之间、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步拉大,大 中城市拥有相对优越的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大量的财富、 机遇以及优质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资源聚集在为数不多的 一些大城市尤其是少数特大型城市。“蚁族”渴求在大城市 扎根,是实现自我价值、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正常抉择。我国 区域之间、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只要依然存在, “蚁族”坚守在大中城市的现象就会持续下去。 对于“蚁族”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也可以从解决个人因 素方面的对策和解决社会结构因素的对策两方面来考虑。个 人因素方面,可以将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专业技能,拓 宽就业视野,改变就业观念,使自身素质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社会结构因素方面,应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缩小区域 经济发展差距,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为大学毕业 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应该优化大学毕业生 的供给结构, 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结构动态平衡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 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孙立平译,华夏出版社, 1989. 2 阿马蒂亚森. 王燕燕摘译. 论社会排斥. 社会学,2005 (4). 3 景晓芬. “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j.甘肃理论学刊, 2004(7). 288 2012. vol. 67. no. 08 社科纵横young青年与社会 孕育于旧社会之中,旧社会的一些因素也会遗留和渗透到新 社会之中。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成熟到成 熟、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同时,马克思在这里也着重强 调了无产阶级在完成过渡时期的任务后,必须在共产主义的 第一阶段大力发展社会的生产力,为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的 高级阶段奠定坚实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言:“权利永远不能 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 展。”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也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 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之上, 否则共产主义社会只能是空中楼阁。 二、后人对马克思这一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曾一度认为俄国可以直接进入 共产主义社会,于是实行了“军事共产主义”,但是在战争 中曾经起到了很大作用的“军事共产主义”在战后苏联的建 设中却起到了相反的作用,随着这一政策的继续实行,苏联 出现了农民反抗、农业歉收、工人不满和士兵起义等事件, 严峻的现实使列宁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他开始探索一条适合 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是“新经济政策”。列宁认为: “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可见列宁是十分 重视生产力的发展的。 这符合马克思重视生产力发展的思想。 同时列宁还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把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 称为社会主义阶段,也就是说在列宁看来社会主义其实是属 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只是它还是初级阶段,还不发达而已。 列宁去世后, 斯大林于 1936 年宣布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并将 继续向共产主义社会前进。当然在我们今天看来斯大林当时 显然是过于乐观了。沿着苏联这一条道路继续向前走,到了 赫鲁晓夫时期认为苏联处于“从基本建成社会主义到社会主 义取得完全和彻底胜利的阶段”,赫鲁晓夫显然比斯大林冷 静了许多,但是这样的估计在今天看来依然是站不住脚的。 到了勃列日涅夫时期则认为苏联处于“发达的社会主义阶 段”,安德罗波夫时期认为苏联处于“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 起点”,戈尔巴乔夫时期则认为苏联处于“发达社会主义的 初级阶段”。可见苏联几代领导人并没有完全认清苏联社会 主义的实际,苏联最终免不了解体的悲剧。在中国,毛泽东 1957 年 2 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 明确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才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 巩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但是,它又 还很不完善。”在我国,“新的社会制度才刚刚建立,还需 要有一个巩固的时间。不能认为新制度一旦建立起来就完全 巩固了,那是不可能的。”毛泽东在这里首次明确区分了社 会主义的“建立”与“建成”,认为要仔细把它们区分开来。 在 1959 年底到 1960 年初,毛泽东在中央领导干部集体学习 苏联教科书期间谈到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问题,他说:“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 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毛 泽东把社会主义社会分成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历史阶段, 表明他在明确区分社会主义“建立”与“建成”的基础上, 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当然在后来 的“文革”中由于受“左”倾思潮的影响,毛泽东的这种正 确认识没有坚持下来,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否认毛泽东这些思 想的可贵之处。后来邓小平借鉴了中国和国外的经验教训提 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三步 走”发展战略。江泽民和胡锦涛在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新三步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对社会主 义发展阶段的认识更加成熟,社会主义中国因而也走出了一 条不同于前苏联的社会发展道路。 三、理论的现实思考 马克思本人提出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高级阶 段两个概念,但是后人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有时却是超越阶 段来进行社会主义的建设,比如前苏联几代领导人的社会主 义建设思想中的错误和中国历史上的“大跃进”以及“文革” 中所犯的错误。由此可见,正确理解和认识马克思关于社会 发展的这一理论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有着多么重要的 意义。我国今天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就是今天中国 最大的实际。这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 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过的社会阶段,即脱胎于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在经济上、道德上、精神上还带着相当浓厚的 旧社会痕迹的社会阶段。经济上的旧社会痕迹不单单是指生 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最主要的是生产关系方面所有制形式 的多种多样。在精神和道德方面,由于它们具有相对独立性, 资产阶级旧意识、传统观念总是非常顽固地同新的社会风尚 和道德作斗争。为此,我们必须认清这一实际并根据这一实 际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比如,由于生产力水平 不高,所以我们就应该大力发展社会的生产力,重视科技、 教育、资本、技术和人才在发展生产力中的作用,把一切有 利于发展生产力的要素都调动起来,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 的我们都可以利用,目的就是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又由于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还不能实行马克思 所设想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那种公有制经济和“有计划的 生产”以及按需分配,所以我们就要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 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多 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 同时发展社会主义的市场经 济, 让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而且不放弃国家的宏 观调控这只 “看得见的手” 的作用。 还比如我国坚持对外开放,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的合作与竞争,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 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等。这些政策都 是基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 根据实际制定出 来的。它们符合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两个阶段划分的思想,符 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没有背离马克思主义。可以说马克 思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 供了方法论根据和理论根据,是社会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