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通俗易懂之我来说术语(加长版)原创通俗易懂之我来说术语原创前言:其实这篇文章已经写了半年之久了,一直没有正式放上俱乐部论坛。昨天遇见一些朋友问我相关词语,我想有必要把这个帖子重新贴出来。帖子内容还是注重能让大家看懂为目的,没有高深的专业词汇和华丽的修饰朴实了点。文章做了少许修改。如果遇见内容有错误的地方朋友们一定要提出来。这种文章错不得很容易误导人通俗易懂之我来说术语(一) 频率响应、声场、瞬态响应、音域、音染.有多少人为这些字眼摸不着头脑?有多少人至尽还在反复的问“什么是高频?”看了以下内容之后,相信对初次踏入“随身听世界”的人有所帮助。我们从最初级的术语开始解释!所有的内容限制在随身听范畴内。一、音场/声场 最简单的说法差不多就应该是“声音空间感”。声音是通过空气在一个空间传播的。这个空间可以是一个极小的房间,也可以是教室,当然也可以是剧院、舞台、足球场.任何一个你所能想象到的物质空间。同一个声音在不同的地方所产生的效果也不相同。 一个人在感受声音的时候不仅仅是感受这个声音的主要内容,同时感受到的还有这个声音的其他信息。打个比方,比如在教堂,一个人在你背后大声喊出你的名字的时候,你所感觉到的第一信息是“有人在叫我的名字”,第二信息是“这个人在背后”,第三信息是“他是在教堂内叫我的”。这三个信息以非常快的速度反映到你的大脑中,此时,你的第一动作应该是“回头看”(特殊情况除外)。如果说第一个信息是这个声音的“内容”,那接下来的两个信息就是“音场”的内容了。“音场”负责交代声音的出处(上下前后左右),控制着声音的大小(越宽广的地方声音感觉越小)同时还反映着环境的内容(教室、音乐厅、山谷.)。 耳塞/耳机,作为随身听的“歌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声场则是考验耳塞优劣的主要因素之一。耳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真实的还原“原声音”的一切内容。当然,“音场”也是耳塞必须去还原的东西。对于耳塞来说,“音场”是非常薄弱的一个环节。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有三个原因。1.声音通过耳塞/耳机直接进入耳朵,期间少了很多对还原音场有利的环节。这些环节包括耳廓对声音的收集。人体对声波的各种复杂的反射等等。声音直接从耳机进入耳朵会让声音缺少一些对声音正确定位的信息。比如从后面发出来的声音耳机就很难模拟出来。因为声音从后面传来经过了周围环境加上自身身体的很多复杂的反射与混合。耳机的声音直接把声音送进耳朵,使得声音无法在一个空间里进行必要的混音,所以,耳机在音场的还原上一直是弱项。大耳机相对于耳塞来说要声场自然宽阔一些。因为大耳机有更多的发挥空间,并且能罩住耳廓。耳廓能对声音产生聚集并且还能有效放大某些频段的声音,耳塞直接把声音送进耳道会让声音的声场显得更扭曲。2.录音条件所限。混音师通常是以音箱回放为标准来调整乐曲中的声音的,而音箱的摆放通常是左右相隔2米以上甚至更多。试想把本应摆放2米开外的声音距离缩短到20-30厘米(两耳朵的距离)会是什么效果,感觉就象压缩饼干一样。经常听耳机的人或许会发现一个很矛盾的地方。比如在听某交响乐的时候,既能听到左边钢琴师踩脚踏的声音还可以听到右边提琴手翻乐谱的细小声音。按照道理来说,这两种声音相隔数米,真实环境下人是不能同时把耳朵凑到这些乐器旁边的并同时听见相隔这么远的细小声音的。因为录音时候话筒摆放离乐器近,话筒能录下很多声音细节,而耳机是捕捉细节的“高手”,于是造成了一种假象。谁知耳机的细节捕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和真实声场相矛盾的。3.人的感官因素。人在感受声音的时候不仅仅是耳朵在起作用。还有眼睛、触觉等其他因素配合才能完成。佩带耳机的方式始终让人处于左右声道的正中心位置,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皇帝位。当我们移动的时候耳机的“声场”也跟着移动。视觉告诉大脑我们是在移动的,而听觉上由于声场位置一直保持不变,所以会告诉大脑我们没有移动,于是感官形成了一个非常矛盾的感觉。所以,在听耳机的时候闭上眼睛会有助于让“声场”更好一些。另外,如果睡在草地上,望着蔚蓝的天空或站在高处迎着微风眺望远方能让耳机的声场达到一个另一个高度。不信你去试试看比在家里那种感觉要好出很多! 有部分录音属于“人头录音”。这种录音方式采用模拟人头的方式进行录音。就是将录音话筒放进模拟人头的耳朵里面。这种录音方式解决了录音时候的音场问题(第2点)。不过由于采用人头录音的CD实在太少,多数都是作为试听耳机才用。由此可见,耳塞要真实还原音场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如果一个耳机能在音场的还原上有一定水平,那这个耳机的档次也会相应提升。 测试耳机声场最好用一些现场录音的CD。如音乐会、演唱会等。普通的流行音乐由于混音混乱,而且参杂很多电子音等非自然声音,而且制作潦草。所以大多不益作为音场的试音。 二.HI-FI HI-FI(全称HighFidelity),直译为“高保真”。意思就是高质量还原真实声音。上面说到了其实在听CD的时候能听到很多超出实际的细小声音。这些声音既真实又不真实。说它真实是因为它的确存在,说他不真实是因为在实际听音中的确不能一一听到。如果不能完全一一听到那也就是说 HI-FI 声音违背了“真实”,不够真实或者叫“超真实”了? 其实并不是这样。音乐制作是一种艺术,它和其他艺术一样都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一篇感人的文章,如果搭配上一段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的感人之处会立即得到升华。内容还是相同的内容,只因为多了一些细节就可以变得更为生动更为贴切。就目前来说,要达到完全回放真实声音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将声音加以修饰,于是目前HI-FI 不能完完全全还原声音,但能让声音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播放出更美妙的声音。 从录音到最后的CD成品。录音所采用的话筒对声音的捕捉,以及期间工程师对声音进行的无数的调试和休整,到最后我们手中拿到的CD。声音在这期间所做的所有处理和所有变动,都可以使得声音更合理更耐听,但却不得不使声音的真实性上打了一个折扣。 作为随身听用户来说,HI-FI是随身听所不能达到的苛刻要求。所以,过分的在随身听上挖掘音质挖掘HI-FI就象在鸡蛋里面挑骨头一般。厂家的生产随身听标准都不是建立在HI-FI基础上又怎么能破天荒的出现一个HI-FI随身听呢? 有的朋友喜欢不开任何音效来欣赏音乐,他们认为这样的声音更纯净,更耐听,音染更少,更HI-FI。如果认为更纯净、耐听那他没有错,但是如果认为这样就更HI-FI了那就有点小小的天真了。随身听的声音是有“缺陷”的,很多时候需要做后期的补偿。所以,听音乐的时候根据机器的不同耳机的不同适当的调整EQ是利大于弊的。三.音染 “音”“染”,把字拆开也能弄懂吧就是对声音的一种“渲染”。一个人对着罐子说话所反映出来的声音就是一种典型的音染。音染包括各种对声音的修饰和改动。比如声音均衡器、各种低音系统、各种环绕音场调节。也包括机器本身的渲染。 音染有好有坏。比如索尼的MEGA BASS、夏普的杜比耳机系统都能对声音进行修改调整。对于调整之后的声音是否迎合你的胃口当然也因人而异。不可否定的是,“音染”是随身听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有多少人在买随身听的时候问着这么一句话“XX牌子的机器低音好不好呀?”其实这个就是消费者对机器音染的一种要求。 好的低音系统能让音乐的气氛更出色,声音更柔和更耐听。不好的低音只能让声音更浑浊混乱。 除了各种随身听搭载的音效外,机器本身也存在一定音染。当然程度有所不同。拿CD随身听来说,松下的声音就比索尼要干净一些,但这并不代表索尼的声音就是不干净的。索尼的声音偏向于温暖柔和亲切,而松下就相对显得朴实真切。网上有很多朋友说索尼音染很重,其实是相对于松下来说的。我们同样可以说松下的声音没有感情,这是相对于索尼CD随身听来说的。 同样,各种耳机也有音染。不管低端高端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音染。根据音染的渲染方式和程度不同,就出现了诸如“冷声”“暖声”的说法。 音染虽然在很多时候可以让声音变得更好听,但要记住的是。音染其实就是一种声音失真的表现。过分的音染会造成听音的一些误区。就如同被淹制过的水果可以更甜更香,但是此时的味道已经不是水果的天然味道了。 可以看看以下图片,大家可以看到,不管是画面的扭曲还是色泽的变换都是一种“染”的表现。声音的“染”和下列图片的表现方法类似。 此为原始参考图片音染的表现之一“冷”音染的表现之二“暖”音染的表现之三“扭曲” 类似于音场的变换当然,音染的表现还有更多的方面。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四.频率响应(频响)大家在看耳机各种指标的时候时常会注意到“XXHz-XXXXHz”的一种形式。它标明了这个耳机的频率极限。左边小数字为低频极限,右边大数字为高频极限。 说到这里我想先说说正常人的听力极限。 就如同眼睛不能看到红外线和紫外线一样,人的耳朵也不能听到所有的声波。普通人最多只能听到“20Hz-20000Hz”的声音。说到这里可能又不得不说明一下这个“20Hz-20000Hz”到底是什么意思。估计老鸟都要说我罗嗦了,莫办法呀。这个帖子是一个贫困户脱贫帖,能介绍到的都不会放过。至今仍然有朋友弄不懂什么是高频和低频。图片中只是以颜色的方式来形容声音的频率 我们知道,物体声音是物体震动后所发出来的。(如果这一点都不懂那我莫办法了,自己回去看初中物理课本)不同物体所发出的声音肯定也不同。比如钥匙发出的声音比较硬朗轻快,木楼板发出的声音则稳重沉着。钥匙较多部分集中在中高频段,声音显得清脆悦耳,而木楼板大多在中低频段,声音就显得沉稳实在。钥匙之所以能发出有清脆感的声音是因为铁在发音震动的时候频率(Hz)比较快,震动频率越高,声音音调就越高。而木地板震动频率(Hz)相对于钥匙来说要慢很多,我们听到的声音也就显得低沉了。由此可见,最容易辨别高频和低频的方法就是看这种声音是悦耳还是低沉。 频率在20Hz以下的声波叫做“次声波”,在“20000Hz”以上的叫“超声波”。这些声波都在人的听力范围之外。相信不少朋友看见很多耳机的频率响应指标都超过了这个极限。比如铁三角的耳机AD7,频率响应在“5Hz-30000Hz”。不要惊讶,有如此惊人的频响范围在耳机中并不希奇。特别是动圈耳机,很多耳机的频响都可以做的更高。如此宽的频响是音箱望尘莫及的。因为耳机的震膜极薄,这使得耳机的声音更容易被驱动,更容易做出较宽的频响。 那么,要这么宽的频响来有什么用呢?正常人不是最多只能听见“20Hz-20000Hz”的声音吗?再说现在的机器耳机输出也基本上都是“20Hz-20000Hz”。有一句成语叫做“游刃有余”,我想不必用我多解释这个成语的意思了吧。 那么是否频响越宽就证明耳机越好呢? 频响只是代表耳机的一个方面而已,这个数值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对耳机音质发挥没有直接的说服力。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静电耳机的频响通常不如动圈式耳机,不过静电耳机却有超越动圈耳机的水准。 五、高频、中频、低频与冷声、暖声 人们对“20Hz-20000Hz”做了一个基本的划分 “20Hz-160Hz”为低频段,在声音中是属于烘托气氛的部分。低频具有一种包围感,在3个频段中,他比较具有亲和力。低频好的耳机可以在第一时间感染到听者,让听者溶入音乐当中。低频太多会给人造成臃肿沉闷的感觉。 “160Hz-2560Hz属于中频段。中频为三个频段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因为大多数声音都集中在这个频段。这个频段的好坏直接影响声音的整体性。低频和高频再好都是要以中频为基础的。可以这么说,低频和高频其实都是为中频服务的。好的高低频能够让中频有锦上添花的效果。如果中频不足第一感觉就是声音缺乏主题,低频软、高频飘。声音整体会产生一种扭曲的感觉。中频太突出则会显得声音发干,发硬,不耐听。 ”2560Hz-20000Hz就属于高频段了。这个频段主要和声音的“清晰度”有很直接的关系。高频暗淡的声音会有一种朦胧不清楚的感觉。在一些声音细节的表现方面,高频也显得相当重要。比如小提琴和吉他的一些泛音就要靠这个频段表现出来。高频太突出就会显得刺耳。“冷”与“暖”是一种比较感性的说法。就如同我们喜欢把颜色也分为“冷”与“暖”一样。兰色给人安静平和的感觉,所以感觉比较清爽,属于“冷”色。而红色给人的感觉就很热烈活泼,于是就被定义为“暖”色。冷暖声音道理也是如此。“冷声”给人的感觉是干净、清爽、清楚的,“暖声”给人的感觉则是丰富、实在、富有感情的。不过这里要注意,不管是“冷声”也好还是“暖声”也好,都要建立在一个平衡度上面。也就是说,声音不能过分偏高频也不能过分偏低频。一旦过分,声音就会有严重的扭曲,也会影响到我们的实际听感。暖冷六、解析力/解析度 这里,我想用图片来说明更容易理解一些。这里有两张图片,第一张为解析度高,第二张为低。可以很明显的看出,高解析度的那张图片即便放大了某个部分,也同样清晰。虽然第二张图片表面上看来和第一张相同。不过一旦放大我们就很明确的看见细节远不如第一张图片。 声音的解析度和以上两张图片的关系非常相似。解析度直接影响到声音的细腻程度。解析度对于细节的再现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而细节的再现同时会影响到声音的整体层次感。所以,解析度在声音表现方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很多朋友喜欢把高频好理解成解析度高,其实这也是不正确的。好的高频的确能够让声音变得更清晰,高解析却是让声音能反映出更多的细节。解析度是针对整个频段的而不是高频好。 那么,我们如何来判断解析度的“优”和“劣”呢。基本上没有什么秘诀。通常能更多反映出机器或者音乐文件瑕疵的耳机是拥有更高解析力的标志之一。具体判断还要体现在音乐的整体表现上。这个就需要朋友们自己多多自己尝试去抓声音中的“重点”了。如果一个耳机在抓某个地方的时候细节显得比较丰富而另外一个耳机显得含糊不清或者暗淡就证明第一个耳机解析度更高。七、音色。不要以为“音色”就是声音的颜色。呵呵,声音可没颜色“音色”又称为“音品”。世界万物都有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靠什么去区分这些声音呢?答案很简单!就是音色!我这么说相信有部分朋友应该能稍微明白一点我在说什么了。所谓“音色”,其实就是一种声音区别于另一种声音的地方。提琴和钢琴可以发出同一个音调。虽然音调一样,可是声音的质感却是完全不同。相信每一个人都能立即分辨出这两种声音。就如同黄金和青铜。都是金属,却有着明显的区别。那么在这里,我们就可以说“提琴和钢琴的音色不同”。至于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就要用到相对专业的知识了。(要用到很多公式、定理毕竟我不是学这些专业出生,所以不能也不敢过于深入去说明。)大家要知道的一点是:声音并不是单纯的一个频率。自然界的几乎所有的声音都是一种复合音。因为只有复合音才能让人分辨出物体的质感。单纯频率的声音用电脑可以制作出来(MIDI)。就如同最初的手机铃声,是不能模拟真实声音那种质感的。直到后来出现了“合弦”铃声。我们的手机声音才开始出现各种不同的变化。而合弦铃声,其实就是用人工的复合音模拟出各种自然声音。当复合音的种类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手机所发出的声音就可以和现实世界的声音相差无几了。简单的例子:16合弦音就不如32合弦音所发出的声音种类多,所表达出来的声音质感也不如32合弦的好。在这里要提醒一个大家容易犯的小错误。“音色”和“音质”是容易搞混的形容词。有些朋友把“音质好”说成“音色好”。当然,音质好了音色肯定不会差。不过所表达的意思就可能有一点出入。“音质”是包含“音色、音场、瞬态”的,大家不要弄混了。如何区分音色的好坏呢?当你听到某个耳机所发出的小提琴声音委婉动听,高频延伸及好、及其通透,中频足够饱满有力,提琴腔体共鸣也恰到好处,就如同真实的小提琴在演奏一般。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个耳机所表现小提琴的“音色”是非常准了!而如果听到的是暗淡无力,几乎都听不出是提琴还是二胡(夸张的说法),那这个耳机对小提琴的“音色”表现就是很差了。很多时候,普通耳机很难同时顾及高频和低频,所以,不同的耳机在不同的乐器下的音色的表现也不同。有的合适提琴有的合适大鼓还有的合适人声。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一款合适自己的声音是比较明智的。八、动态范围与瞬态动态范围是指一段声音当中,最小音量和最大音量之间的跨度,它是最大音量与最小音量功率之比。动态范围和声音的绝对水平无关。换句话说,不管你听音乐的时候把音量开多大,其乐曲的动态范围是不会改变的。因为,虽然声音更大了,但声音整体都跟着提升了,最大声音与最小声音之间的功率之比是不会改变的。比如,汽车从远处驶来,我们就能渐渐的听到声音由小变大。当汽车到达我们身前的时候声音是最大的。之后汽车越走越远,声音也就渐渐消失了。动态范围就是指从我们能记录到汽车从远处驶来的声音开始,到我们听到汽车最大声音之间的声音跨度。“动态范围”的单位是分贝 (db)。图片附件: 动态范围.jpg (2007-3-30 11:01, 135.95 K)如图所示,汽车从远处行驶到“参照人”位置的声音是有变化的。声音由远到近由小到大。从能听到汽车声音的那一刻起到汽车离“参照人”最近距离而听到的最大声音的跨度,就是一个动态范围。而图中所标示出来的“0100db”则是一个举例的数字,并不代表真实情况下的声音响度。那么动态范围有什么用呢?在自然界中的声音是只存在“动态”而不存在“范围”的。自然界的声音动态可以夸张到具有毁灭性,(可以形成“冲击波”)换句话说就是自然界的声音几乎是可以无限大的,但大到一定程度就不叫声波了。人类记录声音信息的设备都有局限性。当声音动态过大的时候就超出了我们所能够记录的范围。不同的设备或不同音频文件都有各自的极限范围。当然,动态范围越宽越好,因为它能表达出更丰富的变化。我们所用的最常见的音频格式是CD,普通CD的动态范围是“96db”。而在交响乐中动态范围能很轻易上到100db以上。由此可见,目前的CD还无法达到完整记录交响乐的标准。而新的数字格式如DVD AUDIO、SACD的动态范围就宽多了,是下一代的主流音频格式。如今的随身听功率也是影响动态表现的一个因素。拿索尼CD随身听来说(比如EJ2000),输出功率比较小,当声音开得稍大的时候,遇见歌曲中也有较大动态的地方声音反而会变小,整体声音马上塌陷。不用我说,这是一种非常明显的失真表现!也就是因为输出功率不足而导致的动态不足。说完动态范围再接着说说瞬态。瞬态是指在设备在对一个突发性的信号做出的及时反应。当信号到达的一瞬间,耳机马上做出反应,当信号消失的一瞬间声音也马上停止,不拖泥带水。有的器材在表现音乐的时候含糊不清,一个声音还没完整结束另一个声音又参合进来,总感觉声音收放不自如,乱七八糟,反应慢半拍,这就是很明显的瞬态不好。瞬态好的耳机给人的感觉是清晰的,界线分明的。图片附件: 瞬态好.jpg (2007-3-30 11:01, 30.38 K)瞬态不好给人的感觉就是含糊的,不清楚的、拖泥带水的。图片附件: 瞬态不好.jpg (2007-3-30 11:01, 25.46 K)九、密度。声音的密度是一种只可意会不易言传的概念,只看文字上的解释恐怕不够。如同初中学到的知识一样,一公斤棉花和一公斤铁虽然都一样重,但由于密度不同,棉花看上去要多很多,显得蓬松柔软,而铁就显得沉稳实在!声音密度感的理解类似。当听到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母乳喂养推广及支持方案设计
- 江苏省常州市养老院消防安全测试题十九(含答案)
- 十堰市护理岗题库及答案解析
- 客车上岗从业资格证考试及答案解析
- 南通银行从业资格证考试及答案解析
- 国家安全员培训题库及答案解析
- 大型商场顾客安全行为引导方案
- 车工安全教育培训题库及答案解析
- 从业人员旅业考试及答案解析
- 新农村塑钢施工方案试卷教案(2025-2026学年)
- 《低压智能断路器检测规范》
- 《苹果案例分析》课件
- 常用急救药品知识-课件
- 《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技术规范硫酸钾》
- 外研版(三起)(2024)小学三年级上册英语Unit 4《Fun with numbers》教案
- 2024年大学生电子版三方协议书模板
- 信息科技大单元教学设计之七年级第一单元探寻互联网新世界
-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 MOOC 理性思维实训-华南师范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陆上风电场工程设计概算编制规定及费用标准》(NB-T 31011-2019)
- 腾讯组织管理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