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从文本和图像看中国古代的“大人”观.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从文本和图像看中国古代的“大人”观.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从文本和图像看中国古代的“大人”观.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从文本和图像看中国古代的“大人”观.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从文本和图像看中国古代的“大人”观.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大人一词内涵丰富,传承久远。早在“大人”一词出现之日 的原始社 会时期,人们就通过岩画传递出对“大”的最早认知:成年,强大,以及身份的 象征。这种身份尚不同于后来的等级身份,多是指群体中的不同角色分工。相比 岩画,甲骨文、金文记录的时代已经进入等级社会,这从象形的“大”和“人” 字中可以略窥一二:“大”象f 面而立的人,“人”象左右侍立的人。不同的人形 恰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观念。春秋战幽时期,适值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基于时局的需要,人们对有德“大人”充满期望,而最理想的莫过于德位兼备的 “大人 。大一统以后,中国社会逐渐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融合先秦诸子 百家,佛道思想以及周边民族文化的观念意识。“大人”的概念和内涵也呈现相 同的趋势,一方面内涵不断丰富、具体:另一方面,在表达方式上呈现口语化、 称谓化、通俗化的特点。结合图像,对这些不同内涵的“大人”进行解读就会发 现,“大人”的根本是泛化的等级意识。 关键词:“大人” 观念 图像 a b s t r a c t i nc h i n a ,“d a r e n ”i sav e r yi m p o r t a n tw o r d s i nt h ec o u r s eo ft h ec o u n t r y sl o n g h i s t o r yi tp l a y s e das p e r i c a lr o l e b e f o r et h ea p p e a r a n c eo ft h ew o r d s ,h u m a n i t yi n p r i m i t i v es o c i e t yh a dr e a l i z e dt h a t “d a ”m e a n da d u l t ,p o w e r f u la n di d e n t i t y t h i s i d e n t i t yi sd i f f e r e n tf r o md i g n i t y t h e yd i f f e rf r o mt h em a n u a lw o r k e r so n l yi n s o f a ra s t h e yp e r f o r md i f f e r e n tr o l e si nt h es o c i a ld i v i s i o no fa v e r a g ep e r s o n s h a n ga n dz h o u d y n a s t i e s ,c h i n e s eh a db e e no nt h ep o i n to fs t e p p i n gi n t oc l a s ss o c i e t y ,“d a m e a n d p e o p l ew h ow a ss t a n d i n g r e n ”m e a n da v e r a g ep e r s o n i nf a c t ,t h i sm e a n dd i f f e r e n t i d e n t i t i e s t h e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a n dt h ew a r r i n gs t a t e sp e r i o d ,p e o p l e sl o o k e d f o r w a r dt o “d a r e n ”w h of e l l o was y s t e mo fm o r a l p r i n c i p l e s t h ec e n t r a l g o v e r n m e n t so fa l ld y n a s t i e sf o l l o w i n gt h eh a nd e v e l o p e da n dc o n s o l i d a t e dt h eu n i t e d m u l t i e t h n i ce n t i t y c o n f u c i a ni d e a sw a si nt h ea s c e n d a n t b e s i d e s ,a f t e rb u d d h i s m s p r e a dt oc h i n a ,i tw a se m b r a c e db yt h eg e n t r yc l a s s e so f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a n df o ra w h i l e ,i tb e c a m et h em a i n s t r e a m a l s o ,n a t i o n a ls y n c r e t i s mw a su n d e rw a y d a r e n w a so nt h es a m et r e n d ,i tb e c a m eam o r ev i g o r o u s ,c l l o r f u la n dd y n a m i cw o r d s b u t c o m b i n gi m a g e ,w ew i l lr e a l i z e dt h ee s s e n c ei sc l a s s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k e y w o r d s :d a r e n c o n c e p ti m a g e 2 图像目录 图1 春秋至汉祁连山岩厕群羊竞奔图1 1 图2 新石器时代黑山岩画猛虎捕食图1 2 图3 青铜时代前后刚察岩l 哂骑射牦牛图1 3 图4 春秋至西汉黑山岩画狩猎图1 3 图5 春秋至两汉黑山岩l m i 操练图 1 4 图6 西汉河南唐河拜谒画像1 7 图7 汉嘉祥武氏祠“孔子见老子”3 2 图8 汉南阳“孔子见老子”3 3 图9 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3 4 图1 0 汉山东嘉祥东汉武梁祠东壁“梁节姑姊”画像拓片3 7 图l l 唐“捣练图”( 局部) 3 7 图1 2 宋“货郎图”3 8 图1 3 清天津杨柳青“竹报平安”3 8 图1 4 唐敦煌莫高窟1 3 0 窟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供养人3 9 图1 5 汉武梁祠曾子的故事4 0 图1 6 汉武梁祠丁兰的故事4 0 图1 7 汉武梁祠闵子骞的故事4 0 图1 8 宋蒋氏家谱卷4 1 图1 9 清衣冠追容像谱4 1 图2 0 清和善公三妻妾四人官像4 2 图2 1 清蔺渔兄弟官像4 2 图2 2 清陕西神子4 3 图2 3 清卡久“朱茂时祭祖先图像”4 3 图2 4 汉两城小祠堂画像4 4 图2 5 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 部分) 4 7 图2 6 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 部分) 4 8 图2 7 陈宣帝陈顼4 8 图2 8 陈后主陈叔宝4 8 4 图2 9 吴主孙权4 9 图3 0 汉昭帝刘弗陵4 9 图3 1 汉武梁祠楼阁人物中的拜谒场景4 9 图3 2 汉宋山楼阁人物中的拜谒场景5 0 图3 3 唐阎立本“步辇图”5 0 图3 4 汉马王堆三号汉墓软侯子帛画( 部分) 5 1 图3 5 西魏莫高窟2 8 8 窟东壁南侧男供养人5 l 图3 6 宋渤海宴饮5 l 图3 7 宋对坐( 墓主人) 5 1 图3 8 五代周文矩“重屏会棋图”5 2 图3 9 元“张果见明争图”5 2 图4 0 南宋“鲁簿玉辂图”( 局部) 5 3 图4 1 汉山东嘉祥周公辅成王5 3 图4 2 宋陈居中“文姬归汉图”5 6 图4 3 五代胡壤“卓歇图”5 8 图4 4 五代胡瑕“卓歇图”( 局部) 5 8 图4 5 明西游记插图“女王逼配”6 l 图4 6 汉雷公出行图6 8 图4 7 汉藤县大郭村西王母6 8 图4 8 汉武梁祠西王母历史故事车骑厕像6 9 图4 9 明龙王行雨图( 局部) 6 9 图5 0 汉宋山西王母7 0 图5 l 宋“中山出游图”( 局部) 7 0 图5 2 明“道藏卷首图 7 l 图5 3 元永乐宫朝元图部分木公与金母诸神7 2 图5 4 元永乐宫朝元图部分金母像7 2 图5 5 明四川新津观音寺普觉菩萨7 5 图5 6 明四川新津观音寺清净慧菩萨7 5 图5 7 五代敦煌莫高窟6 1 窟于阗公主与眷属供养像7 6 图5 8 两种甬道供养人像的排列方式示意图7 7 图5 9 两魏莫高窟2 8 5 窟北擘巾层供养人7 7 图6 0 盛唐莫高窟2 0 5 窟西壁南端持念珠菩萨与供养人像7 8 图6 1 五代敦煌藏经洞八臂十一面观音像7 8 图6 2 血代“白衣观音像”7 9 图6 3 南宋“妙法莲华经卷首图”8 1 图6 4 宋“大字妙法莲华经卷首图”8 2 图6 5 清“过去庄,限劫千佛名经卷首图”8 2 图6 6 山西青龙寺腰殿两擘襞砸8 3 图6 7 山两青龙寺腰殿西壁壁画( 局部) 8 4 图6 8 护法善神8 5 6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 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 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贞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 示了谢意。 名冯甲础妣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沦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町以公斫j 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住解密后遵守此 规定。 名冯 师签名: 缈f r 飘:必l 0 gj 乙6 绪论 一选题意义 “大人”一词,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彼时的“大人”身上承载了中国 社会各阶层的诸多观念意识。白此以后,中国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始终存 在“大人”一词,“大人”的内涵有继承也有改变,有保留也有丰富,而每一种 内涵的变和不变都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囚此,对于“大人”内涵及观念的探究将 有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幽社会。 本文的探讨主要从文字和图像西方面进行。文字和图像是最常见的观念表达 方式,其中文字是观念内涵的抽象表达,图像是它的外在表现,只有了解了观念 的“罩”和“表”,所探究的观念才算完整全面。 二研究回顾 ( 一) 从文献研究的内容卜看,对于“大人”内涵的探究早在汉代就已丌始 了。如汉代郑幺就对诗经“大人占之”注解到:“大人占之,谓以圣人占梦 之法占之也。”1 以后随着儒家独尊地位的逐渐确立,儒家经典成为历代注家及 经学家们的阐述对象,而经典中出现的“大人”也在这样的阐述中被不断解读。 这个过程中不断涌现出许多著名注家及经学家如汉代郑玄( 毛诗笺) 、三国 魏何晏( 论语集解) 2 王弼( 周易注3 周易略例4 ) ,南朝梁皂侃( 论 语义疏) 5 唐代孔颖达( 主持编修五经正义1 ) 、李鼎祚( 周易集解2 ) , ( 汉) 毛公传,郑幺笺,( 唐) 孔颖达等讵义,焚侃经文 i j 读毛诗正义卷1 _ 一,i :海古籍:l 版社,1 9 9 0 年版,第3 8 6 页。 ( 魏) 何晏集解、( 梁) 阜侃疏论语集解义疏,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 ( 魏) :1 i ;i i j 川易注,参见义渊阁p u 库伞书奉,i :海古籍版 f :,1 9 8 7 年版。 1 m i 二。 “( 魏) 何晏集解、( 粱) 皇侃疏论语集解义疏,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 以及宋明理学的“程朱陆王”等,他们在对四书五经等经典文献进行解读的时候, 也连带对书中出现的“大人”进行了阐释。不过这样的解读只是就事论事,尤其 注疏类,只是解释“大人”在不同语句中的具体意义而已,并没有将“大人”作 为观念的载体,探究文字后面的时代背景。可以说,这些古代学者们对于“大人” 的探讨主要是基于对经典文献解读的需要或延伸,是为探究先秦思想做注脚, “大人”一词本身并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其丰富的内涵和载体意义没有被挖掘 出来。不过宋代丌始逐渐有人注意到了这个历史久远、内涵丰富的词汇,并对文 献中出现的“大人”进行了梳理,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庄绰和罗大经。 庄绰在其鸡肋编3 中强调只有子称父亲为“大人”才是合适的,作其它 称谓均不合理。并略举经史子传中作其它称渭的例子以证其失。相比庄绰,罗大 经4 的梳理要简单的多,仅是对有位“大人”、有德“大人”、德位“大人”及 作父母称谓的“大人”各举一例,未对这些称谓作任何评论分析。清代袁枚随 园随笔s 中的“称大人三解”,及赵翼陔余丛考6 中的“大人”一文,对“大 人”的探究更上一层。尤其赵翼,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对“大人”词义考察最全面 者,赵翼的突破还在于已经有意探究每个意义的由来。现代学界许多对“大人” 概念的梳理往往都以赵翼为准。 在“大人”的诸多意义中,官场中的“大人”称谓自明代以柬渐成j x l 气,遂 1 ( 店) 孔颖达五绐正义,参见文渊阁叫库伞书本,上海古籍i i ;版社,1 9 8 7 年版。 ( 唐) 李鼎祚集解周易集解,中国书店,1 9 8 4 年版。 。( 宋) 庄季裕( 庄绰) 撰鸡肋编卷上,从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第2 3 页。 1 ( 朱) 罗人经撰鹤林_ 1 三露甲编卷一“人人”,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1 3 页。 。( 清) 袁枚撰随缘随笔卷十一“称人人五解”,袁枚全集第5 册,江苏古籍i ;版社,1 9 9 3 年版,第 1 9 7 贞。 。 。( 清) 赵翼撰陔余从考卷三十七“人人”,中华书局,1 9 6 3 年4 月版,第8 0 5 8 0 8 页。 2 有文入学者追述此风的由来。清代徐珂清稗类钞1 、福格听雨丛谈、2 陈康 祺郎潜纪闻初笔3 郎潜纪闻二笔4 以及方浚师蕉轩随录5 等均对清代官 场“大人”称呼的兴起、讲究有较详细的记述。不过,这些记述关注的重点仅仅 是官场“大人”,对于“大入”的其它意义未作叙述。梁章钜在称谓录6 中对 家庭巾的“大人”称呼略有解释,只是寥寥数语难述其源。 应该说,庄卓、赵翼等人已经将阐述的重点转移到“大人”这个词本身,不 再是某家学派陈述思想时的附属品。不过,同后者一样,他们仍然没有说明“大 人”每一个意义的由来及演变的原因,对于“大人一词背后的社会背景也几乎 没有涉及。 概括而言,“大人”一训在中国古代并未受到学界重视。学界对“大人”的 探究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作为经典文献的“附庸”被连带注释;二足辞 典式的意义归类。这两种方式在现代仍然存在,具体表现为两种常见的体例:一 是注疏( 与古代相同) ,二是浏典。许多权威的词典,如汉语大词典中文大 辞典等对“大人”意义的分类举例都非常详细。当然,在学术界也有如赵翼一 般的细致梳理,今人袁庭栋在其古人称谓7 一书中有“大人和丈人一节, 对“大人”概念的梳理就是基于赵翼的基础完成的,不过袁的梳理抛弃了那些含 ( 清) 徐圳编清种类钞称渭类“人人”,中。仁书局1 9 8 4 年版,第2 1 7 3 页。 ( 清) 福格撰听雨从谈卷八“人人”,中华野史清朝卷二三,泰山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3 0 0 6 页。 。( 济) 陈康祺撰邮潜纪闻初笔卷 “今昔称谓之殊”,参见郎潜纪闻初笔二二笔三笔,清代史料笔记 从刊,中。仁书局,1 9 8 4 年版,第2 2 6 页。 1 ( 清) 陈康祺撰郎潜纪闻_ 二笔卷八“京师官场之称谓”,参见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清代史料笔 记从刊,中。仁书局,1 9 8 4 年版,第4 5 7 页。 4 ( 清) 方浚师撰焦轩随录卷f 。_ 二“官场称谓”,参见蕉轩随录续录,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 局,1 9 9 5 年2j j 版,第4 5 3 页。 。( 清) 梁章钮撰称峭录,中华牺局,1 9 9 6 年版。 。袁庭栋著古人称谓卷五“人人j 丈人”,山东画报 l 版社,2 0 0 7 年版。 糊不清的意义以及赵翼那种略显繁复的阐释,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晰。同时还增加 了每种意义的示例,更具说服力。 在继承古代的同时,现代学界最大的变化就是把对“大人”词意的探讨提升 到对“大人”观念以及社会背景的探讨。袁珂在巨人齐鲁神话与仙话的艺 术概括一文中努力证明先秦文献中记载的“大人国”中的“大人”即为“巨 人 ,并详细阐述了这种观念的由来。同时,通过论证指出秦汉时期人们观念中 的神人、仙人就是这种作为巨人的“大人”。 袁珂的论证固然精彩,但作为“巨人”、“神人”的“大人”并非学界研究 的主流,学界更多关注的足儒家的“大人”观,通过对论语孟子等儒家 经典中“大人”的释读阐述儒家的观念。不过仍以顺带提及的居多,以“大人” 为主题的专著仅见张耀南的大人论中国传统中的理想人格2 ,张从论 语孟子老子等先秦经典出发,探讨先秦诸子百家倡导的“大”观念, 如儒家以德”为“大”,道家以“无”为“大”,墨家以“兼”为“大”等, 而能够做到这些的人即为他们所倡导的“大人”。张所探究的“大人”观念并非 某家某派,而是在某家某派基础上、经过上千年历史的传承、积淀而形成的中国 的“大人”观念。张耀南的突出之处在于他已经认识到中国群体观念中存在的“大 人”观,并将这种观念的源头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然而他的论 述也仅限于诸子,仅限于对形而上的先秦经典的提炼和释读,对于春秋战国之前 的相关意识的萌芽,以及战国以后“大人”的诸多意义毫不涉及。张的论著只从 观念的角度阐述了“大人”的内涵是什么,但没有交代该词涵义演变的前因后果。 1 袁列著袁列神话论集,四川大学 版社,1 9 9 6 年版,第2 6 5 页一第2 7 4 页。 2 张耀南著“人人论”中国传统中的理想人格,北京大学j 版社,2 0 0 5 年版。 4 而这正是本文要论述的重要内容。 ( 二) 从研究方法来看,近年以来历史研究中引进图像已不新鲜,尤其在考 占学和艺术史的研究中图像的使用已经是必不可少的方法和手段。“图像证史” 已经成为学界新兴的研究理念。根据图像在文章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在论证中的 参与程度,“图像证史”的具体表现又有不同,常见的有:插图式,文阐图( 文 字阐述图像) 以及图文互证式。 l 、插图式就是图像本身并不参与文章的阐述,仅是作为文章的注脚使文章 涉及的内容更加形象,即便去掉插图,一般也不会影h 向文章的论证,这类的文章 著作最足多见,一般的通史、社会史中往往都有插图。 有些著作按照某种逻辑插入了大量图像,占据大量篇幅,文字不多,图像的 作用大大凸显,这类往往就是“图 兑”,著名的如中国历史图说1 。图 兑历史 中,虽然图像很多,作用也比一般性插图大,但是由于图像叙事的不连续性,文 字的穿针引线及论述才是点睛之笔。从这点来说,图像仍然从属于文字。 2 、文字阐述图像,严格来说不能算是“图像证史”,因为图像是作为论证的 对象而不是方法和手段。不过,有些特殊意义的图像一旦被揭示,往往同时揭示 了其背后丰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内涵。文字阐述图像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流于 图像本身的阐述,一种是透过图像看历史。前者常用于考证性的文章或著作,如 荆门市包山二号墓出土的“迎宾出行图”初论2 曾侯墓漆画初探3 等,均 把文章的重点放在对画面内容的考证上。后者代表作有巫鸿的武梁祠中国 苏振中编中罔历史图说( 1 2 册) ,( 台北) 世纪;i 版社,1 9 8 4 年版。 2 崔仁义荆门市包山二号墓j | ;十的迎宾行图”初论,江汉考古1 9 8 8 年第2 期,第7 2 页一8 0 页。 3 祝建q 之、汤也曾侯基漆i 田i 初探,美术列f 究1 9 8 0 年第2 期,第7 6 页一第8 4 页。 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以及张光直的中国青铜时代1 等。在武梁祠一 书中,巫鸿从中国传统的社会观念出发,运用西方的分析法,将丰富的历史资料 置于新的视野之下,对武梁祠丽像的整体构架、空问设臀、内在逻辑进彳解读, 揭示了画像背后的思想性、观念性,以及武梁为代表的汉代知识分子对自身的定 位。从方法论来看,巫鸿的新意在于跳出了传统上对于画面内容的单纯考证,从 画面之外将武梁祠的所有画像砖石看做一个逻辑,修密的整体,每幅画的意义通过 它们在这个整体巾发挥的作用得以体现。 3 、图文互证,即图像和文字在地位均等的情况下共同论证某一主题,或两 者之间互相印证。姜伯勤的中困袄教艺术史研究2 可算是图文互证的代表。 作者通过对十六国至隋时期山西、河南、陕西等地六组袄教画像石的研究,探讨 了中国文明与伊朗及中亚文明的互动。这部著作中,图像资料与文本文献相互对 照印证,充分体现出图像的史料价值。 然而,上述方法在曾意强看来并不算是真正的“图像证史”。曹认为,“图像 证史当充分体现图像的史料和史证价值,不仅应被视为与文本文献具有相同价 值的史料,更为重要的是图像应作为第一手资料去探究历史,激发其他文献所不 能激发的历史观念。因此,图像证史需要适合其自身特性的理论与方法3 。 曹的观点颇有见地,足以建立一套新的历史研究体系,但很明显这套体系将 是建立在专业美术或艺术背景之上,如果用来研究西方历史,应该没有问题,但 若用来研究中国历史,怕会误入歧途。与西方不同,中国古代的图像造型等艺术 1 张光直著中国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i i j 版社,1 9 9 9 年版。 2 姜们勤著中国袄教艺术史研究,三联书店,2 0 0 4 年版。 3 曹意强“图像证史”两个经典实例,新美术2 0 0 5 年第2 期,第2 4 3 8 贞。 6 形式主要是作为政教宣传的工具而存在,其功能性是第一位的。对于功能性的强 调使得人们在图像中通过非自然写实的方式突出某个形象以达到强化观念的目 的。也就是说中国的图像造型艺术不重写实,而重写意,这种艺术精神贯穿中国 古代社会的始终。显见的例子就足明清时期传教士们用西方写实的绘画技法绘制 的i f f l i 像并不怎么受追捧。因此,通过图像探究中国历史的过程中,图像的社会功 能、时代背景将是被考虑的首要因素。 具体到“大人”,由于内涵丰富、意义众多,“大人”在图像中的表现方式也 是多样,夸张人物的身形就是其中常见的表现方式之一。如果按照现代的绘画技 法,画面人物的大小往往是“近大远小 的体现,但若放在中国古代的图像艺术 中就不能轻易作此判断,功能性仍是应被考虑的首要因素。而且时代越是久远, 就越应谨慎。事实上,即便是艺术界也早已认识到中困绘画中夸张人物的手法, 概括而言就是“主大仆小”、“君大臣小”。除此之外,画面中还有许多其他方式 用以体现各种意义的“大人”,而不管哪种“大人”均应充分考虑到其所处的时 代背景进行探究。 总之,在用图像解读“大人”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现代图像造型艺术观念 的干扰,从古代中国的观念意识出发,借鉴前人的研究手法,通过插图、文字阐 述以及图文互证等方式,尽力将中国古代“大人”概念、观念的发展演变呈现出 末。在文本文献与图像资料的使用上,笔者并不刻意倾向于哪种,而是根据实际 需要适当使用。本文希望将文字和图像放到同等的位置上,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 说明古人的“大人观,将一个兼具表里的“大人”观念呈现出来。 三文章概述 7 绪论,首先介绍了文章的缘起、选题的目的意义以及本文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之后,就学界研究状态及存在问题做概要论述。 第一章,主要探讨“大人”一词出现之前,早期人类社会中的“大”意识。 这个探讨将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原始岩画中体现出的“大”意识,二是从文字的 象形角度探究甲骨文中“大”字所包含的观念意识。早期先民对“大”的理解和 感知是后来出现的“大人”观念的萌芽。 第二章,先秦的“大人”观。春秋战因时期流传下来的图像有限,相反,却 有大量的经典文献流传至今,先秦诸子著作中体现出的“大人”观念,为后来中 国历史的“大人”概念及观念奠定了基础。因此对这个时代“大人”观念的考察 主要从代表性文献以及诸子经典着手,以期以小见大,窥豹一斑。 第三章,秦汉以来中国社会的“大人”观。“大人”的概念和内涵在本时期 获得极大丰富和扩展,同时在观念的表达上,文字、图像、e l 语各以不同的方式 诠释着古人的“大人”观。本章论述的时f h j 跨度很长,从汉至清,之所以作这样 的划分是因本时期诸多的“大人”概念和称谓在汉代时就已经存在或出现,以后 历史中不断出现的各种“大人”不过是对汉代的继承,并无更多新意出现,遂将 从汉至清的“大人”划归一章进行讨论。同时,这段历史内不同朝代的“大人” 概念和内涵大多相同或相似,为了避免叙述的重复,对“大人”的讨论是按照意 义而非时代进行,即有德“大人”,家族“大人”,庙堂“大人”,以及神话传说 和宗教中的诸类“大人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节次的安排也并非按照意义出现 的先后( 因为多数意义在汉代就已经存在或出现) ,而是暗含着当时社会“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时代主题。 结语,“大人”一词意义的演变承载着中幽社会历史的变迁,中国古代的“大 人”观其实是一种泛化的等级观念。 9 第一章观念的萌芽春秋之前的“大”观念 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大人”一词为偏j f 词,本体为“人”,“大”是对其 的性质阐述。也就是说,决定“大人”内涵的根本在于“大”。因此,要了解古 人的“大人”观,了解这种“人”的独特之处,对“大”的探究是关键。这个“大” 不是“大”字本身,而足古人对“大”的认知和体验。从传递观念的载体来看, 春秋之酊的中国( 今天意义上的中国) 文明史大致可以划分为图像器物文明和文 字文明两部分,对早期先民“大”观念的追溯也应从这两方面着手。 第一节岩画中体现的“大” 中华大地上流传至今的早期岩画多分布在西北、西南、东南等少数民族居住 区,而汉族居住的中原地区以平原居多,土木青铜为原料的器物制作是其观念表 达的重要方式,加之中原地区人口密集,社会变迁动荡频繁,地表遗址遗迹多有 破坏,外露的岩画以及泥墙土壁上可能存在过的原始壁画难以保存,冈此,本节 所选图像均为中原周边地区的原始社会岩画。 虽然岩画所属地域不同,画面内容多有差异,但本节要探究的内容却是人类 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必然会有的认知体验“大”。它就像冷暖、孥硬柔软等 感觉一样,源自自然界本身具有的性质差异,与地域、民族没有关系,何况求“失” 礼于四夷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传统。另一个要强调的问题是,本节关注的重点是 原始社会,也就是人类早期对“大的原始体验。因为时间越早体现的观念意识 越具有本源性和共通性,所以对非中原地区岩画的探究同样有利于我们了解中原 地区原始先民最初的“大意识,“大 观念。 同时,西北、西南及东南等多山地区地处偏僻,文明发展往往落后于中原地 1 0 区,即便是进入l 一世纪之后,有些地区民族的生活状态和意识仍处存原始社会阶 段,而本节在选择岩画时,考虑的是岩画的社会性质而非单纯的时间囚素,因 此有些晚r 春秋时期的岩画也在探究范围之内。 一自然写实的“大” 毋庸臂疑,自然界中的物体本就有大有小,那些取材于现实生活状态的岩画 在对人物或动物的摹写中自然就有了大小之分。人体而占,这些图像 要体现 l 两种“大”“小”:同类物种中的“大”“小”和异类物种中的“大”“小”。 i 司类中的“人小”之分( 幽i 群羊竞舞幽) 除了个体的差异外,一个熏要原 因就是成年和幼年的形体差异。因此,原始先民应浚已经认识到形体r 的“大” “小”同年龄的关系。亦即“大”是为年长,“小”足为年幼或年青。 异类物种m 的“大,j 、”差异更多是由j 二物种的不同,比如老虎与兔予 即使是成年的兔子也要比初生的老虎小很多。在自然界的原始竞争中,体型的 謇秋捉祁琏山岩茜群羊竟奔田 。中同其术全集犏辑委员台犏中国受木夸集绘日蝙i 娘始丰l 台十南北剜绘“ 民曼术版社,1 9 8 6 年版,第1 2 页 目2 m o 日猛虎捕食幽靳l l 时代 “大”“小”往往决定着强弱( 幽2 猛虎捕食蹦) 。血u “猛虎捕食图”中庞大凶猛的猛 虎与矮小奔逃的群兽形成鲜明对比,这旱的“太小”也就等同于力量的强弱。 二夸张的“大” 除了那些并末明显刻意夸大或缩小的人物、动物图像外,还有很多岩而中的图像 带有明显的夸张痕迹。刚察岩画中的“骑射牦牛图”( 斟3 ) 以及黑i i j 岩面中的“狩 猎图”( 圈4 ) 就是这类岩画的代表。两处岩画均为早期岩画中常见的狩猎体裁 i j 订者描绘的是单人狩猎,后者是众人田猎。在处理方式上,两者均通过夸张猎物 与猎人的大小比例,突出狩猎场景的紧张性和危险性 其实夸张手法在岩画中并不少见,可以说,在绘画尚无技巧可言的原始社会 中,夸张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唯一的观念表达方式。这种表达往往通过放大或缩小 不同事物的身形,以强化各自的特征、身份和不同。这种效果在一些稍晚时期出 。中国美术全集编辑委员台编中罔梵术争集给编l 原蛤祉台m 南北朝绘1 日 畦盖术m 版“1 9 9 6 年版,第1 4 页。 目3 青铜时代前后刚察岩日骑射牦牛幽 幽4 春秋至西& g m 岩1 日狞猎幽。 絮警:訾辑蚕胎蝙中田美术”“剐”“张“黼斛“6 现的例如“操练图”“舞蹈倒”中表现的晟为明显,学界往往通过这种夸张推 l 目5 捧秩t m * m 岩】。l 操练幽2 测岩画中的人物身份。以黑山岩画“操练圈”为例,图中人物着袍饰羽,大致分 二排而立,l 排有两个身材高大者,头上的羽饰也更眭,学界多认为应为首领。 早期先民夸大首领或巫j l | j 之类的身形,毛要目的应该是区别身份,这些身份 角色与血缘关系基础上自然形成的角色划分( 比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 不 同,是通过他们本人的能力及其在部落人群中承担的特殊职能所决定。只是后来 随着社会的变迁,身份成了等级地位,这种原本表明身份的手法也就成了等级地 位的表现方式。 至此,我们探知了原始先民对于“大”的三种认知体验:成年,强人,以及 图像叶1 区分不同的手法。同时,也了解了岩画中被刻意夸张的“大人”身份 矗繁:繁蝴唾始编中国黼”“ 2 中田美术幸集编钳委员含c p 周美术争集缘i q 蝙 年版,第17 页 胤蛤 i 击十m j t 剌绘i m l , 民置木小版礼,1 9 8 6 年 h 蛄 台乍| t 缭目, 民芰木扎1 9 8 6 首领、巫师以及神灵。这些早期先民面对自然时形成的最初体验,以及观念表达 中使用的质朴技巧,对后来“大人”观念的形成和图像表达有着重要关联和影响。 第二节早期文字中的“大”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汉字体系,金文与之同出一系,作为典型的象形表 意文字,其接近于图像符号的字体本身就充分传递出祖先对自然、人文t 日= 界最原 始、最直观的意识和认知体验。 一对已有观念的表达 文字的出现是对已有观念的抽象记录,“大”字的创造就是为了传递早在原 始岩画中就已体现出的“大”观念:形体之“大”,力量之“大”以及成年者。 因此,从直观的表意功能来看,“大人”一词的最初义项应为体格已经长大的成 年人,以及身形高大的巨人。且由于形体联系着力量,“有力者”办当为“大人” 应有之意。 二等级身份的象征 ( 一) 甲骨文、金文记载的商周时期已经步入等级社会阶段,人们按照身份 被划分成不同的等级。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人们的“大”“小”观念巾也融入 了等级尊卑的内容。如卜辞中有“大示卯一牛,小示卯唯羊”,即“大示”用 牛牲,“小示”用羊牲。从祭祀所用的牺牲不难看出“大示 “小示”的地位和 待遇是有等差的,大小之别实为尊卑之别。 甲骨文中还有“大宗”“小宗 之分。“丁亥i - 才大宗,又彳伐三羌十小窜 自上甲 “已丑卜才小宗又彳岁自大乙( 佚1 3 1 、珠6 3 1 ) 2 ,意即“大宗以上 1 契6 ,转引自陈智勇著先秦社会文化从论,中州古籍 | j 版社,2 0 0 5 年版,第2 0 页。 2 转引自李则鸣古代宗法制度探源兼评“殷j i l 4 制度论,中国古代史论丛第几辑,1 9 8 5 年版,第 甲为首,小宗以大乙为首”,其中大乙( 汤) 是大宗,遂能统帅小宗。1 概括而言, “大宗”“小宗”之分,即嫡庶之别。在严密的宗法制中,嫡意味着权力的主要 继承者或“位”的占有者。周代更是建立了严密的自上而下的宗法制困家机器, 将“大宗”“小宗”的嫡庶尊卑观念推广至全国。 综上,商周社会中“大”的重要内涵就是尊贵的身份地位。“大示”、“大宗” 作为宗族中的直系或嫡系,其身份地位要比旁系的“小示”“、小宗 尊贵。而 且,在权位的继承中具有优势地位,拥有更多财富和强大力量,是宗族内部也是 社会中的“大”人。 ( 二) 除了从“大示”“大宗”这些概念中探究“大”的内涵外,作为典型 的象形表意文字,甲骨文、金文巾的“大”字本身也值得深究。 。大,字在甲骨文、金文中的写法相似:奔( 甲骨文) 峙( 金文) ,象正 面的人形。而甲骨文、会文中的“人”字则像侧立的人形。从象形的角度来看, 正面而立的“大”,与侧面而立的“人”其实都是指“人”,不同的是前者为正 立之人,后者为左右侧立之人,这与等级社会中= l 三仆、君臣及尊卑者之间相见时 的动作有些相像,若将甲骨文、金文中左右侧立的“人 以“大”字为中心对称 排列,就会出现一幅等级社会特有的画面: 夺杏孓太弋 甲骨文( 人)( 人)( 人)金义( 人)( 人)( 人) 1 4 页。 同上。 1 6 凹6p q 攫 l | j 南庸w 拜竭日像 这与秦汉以来大量流传的“拜谒”主题的图像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削6 辟谢 q 像) ,山此来看,早在甲骨文、金文被创造的时候,时人观念中的“大”就应有 依照权力划分阶层的意思了。 不过上述的讨论是在已经出现的“大”字基础上进行的,而在此之前,一个 非常令人疑惑的问题不能不提:为何造字者会将表达抽象意义的“大”字塑造成 人的形象? 文字产生于图像之后。文字出现之前,早期先民在图像中表达的“大”的观 念主要有三:成年、强大,以及区别身份的夸张技法。尤其在首领、巫师等人物 的描绘中,夸张更是强调社会角色的重要手段。中国的甲骨文产生于原始社会之 后的等级社会阶段,彼时中原地区已经进入定居的农耕社会,相比原始社会时期 相对单纯的与自然界的较量,此时社会内部人群问的关系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 容。因此,早期文字的创造除了象形之外,复杂社会中的抽象人群关系也是考虑 。中国羹术全集编辑蛋员台蝙绘m 螭1 8 一像廿口l 像砖,l :海 民美术m 版礼1 9 8 8 年4 月般,第1 0 2 m 的重要方面。岩画中通过夸张身形辨别身份的首领、巫师之类在等级社会中已经 成为阶层、地位的缘征,拥有更多的财富和强大的力量,已经成为社会内部的“大 人。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大”字其实是用原始绘画中用以标明首领身份的形象 来表达的,而且“大”与力量、能力的密切联系也契合了首领们在等级社会中的 角色和身份。 小结 概括而占,早在文字产生之前的图像时代,人类的许多“大 观念就已经形 成,这其中既包括自然存在的形体差异,也包括与此相关的成年及力量强大之意, 同时,早期先民在通过图像传递观念时为了强凋个体i 、日j 的差异以及人群中首领、 巫师等特殊身份,采用了夸张的手法,于是夸大的身形一定程度上成了首领等特 殊人物的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群内部的关系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主题,因 此,在造字过程中除了译纯的象形之外,新的社会人群关系也成为考虑的重要因 素。原始部落中拥有特殊身份的首领、巫师等人群,已经成为社会的特权阶层, 是有力量的“大”人,这也是为何“大”字是用人的形象而非动物的形象表达。 对于岩l m j 中的“大”观念及甲骨文、余文中“大”字的考察仅是从图像和文 字的最初形态及抽象意义上探究“大人”一词出现之前的原始观念,而“大人” 的具体内涵和观念体现还应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中作具体考察。 1 8 第二章观念的奠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人”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中一个特殊的变革时期。彼时中国社会早已进 入文明时期,并以国家的形式运转了一千多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许多的观念 已经形成,也有许多观念j 下悄然酝酿,“大人”一词也在这个历史的转折中承载 了许多精英阶层的观念和理想。 第一节春秋时期的“大人 春秋时期的文献巾很少出现“大人”- - w ,而且即便足署名这一时期的文献 也往往存在年代不确定或后人托名写作的i 、u j 题,给材料的征引带米诸多不便。但 概念的演变不同于某一历史事件的发生,它不是在一个即时性的时间点上迅速完 成的。从词义的出现到形成一种被社会普遍理解接受的概念以及观念,往往需要 很长的一段时间,且一旦形成就会长期保持意义的稳定。凶此,在追究概念演变 的过程中,并非要去考证某种词义最早出现在什么时间点上,也不一定非要弄清 楚究竟是谁发明了或最先使用了某个义项( 这样做既不现实也不符合事情发展的 本来面貌) ,需要把握的是概念形成之后的长期成熟稳定的意义指向,如果文献 反映的历史涵盖这段时期或接近这个时代,那么文献中出现的概念和意向应该大 致可以反映当时以及相邻时代的观念。 值得注意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能流传下来的文献,如四书五经及诸子百家的 著作在后世中国成为经典,长期以来都是读书人学习的主要典籍,在体现观念的 同时也在传递着观念,并且随着后人的阐释不断巩同和丰富着旧有的观念,因此 对这一时期代表性文献的考察足必须的。 一诗经中的“大人 1 9 诗经t ,传为孔子增删整理而成,是中国早期民歌和宗庙诗歌的总集,分 “风”“雅”“颂”三种,其中“风主要是各地的民歌,“雅”是贵族宴飨娱 乐时所奏的乐,“颂”是宗庙祭祀时所奏的乐。诗经的时间跨度很长,约有 六七个世纪,虽然不能像史书那样对当时社会细致描绘,但从其简洁的词句中仍 然可以窥探当时的风土民情、社会观念,如: “下莞一卜簟,乃安斯寝。乃寝乃兴,乃占我梦。吉梦维何? 维熊维罴,维虺 维蛇。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2 “牧人乃梦,众维鱼矣,旒维旗矣,大人占之;众维鱼矣,实维丰年;旒维 旗矣,宦家溱溱。”3 两段引文都讲到有人做梦,并就梦的内容占b 吉凶。问题在于此处的“大人” 当作何解? 历代注家给出的解释主要有三种:一是圣人,二是占梦之官,三指在 位之人。 1 、“圣人”之说,即德智兼备之人 汉代郑元笺云:“大人占之,谓以圣人占梦之法占之也。”4 唐代孔颖达疏:“正义日:以占梦之官中士耳,而言大人占之,明其法大 人所为,故云:圣人占梦之法占之。圣人有法,解则占之,故左传文公之梦, 子犯占之;简子之梦,问诸史墨,不必要占梦之官乃得占也。此及无羊皆云大人 按照傅斯年的说法,刷颂最早的部分始于两剧开国,而商颂和鲁颂最晚的部分已经到了孔子 生的时代。人雅和小雅的人部分,以及困风中的几首诗f i 现十两周晚期和佟秋早期。也就 是说,诗经最迟也小会晚十战困时期,从中选取的材料心该町以反映奋秋甚垒史早时期的社会观念。 诗经小雅斯十,参见( 汉) 毛公传,郑幺笺,( 唐) 孔颖达等难义,黄侃经义句读毛诗正义卷十 一,1 :海古籍i f :版 i :,1 9 9 0 年版,第3 8 6 页。 诗经小雅无羊,参见( 汉) 毛公传,郑幺笺,( 唐) 孔颖达等正义,黄侃经文句读毛诗正义卷十 一,1 i 海古籍版社,1 9 9 0 年版,第3 8 8 页。 ( 汉) 毛公传,郑幺笺,( 唐) 孔颖达等正义,黄侃经文句读毛诗正义卷十一,i :海古籍出版社,1 9 9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