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错题汇编”.doc_第1页
学生的“错题汇编”.doc_第2页
学生的“错题汇编”.doc_第3页
学生的“错题汇编”.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生的“错题汇编”,促进数学的有效学习哲商小学 沈先弟我们在改作业和考卷时,经常无法理喻学生的错误,往往为此大费周折。与其费劲心思地去揣摩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绞尽脑汁地思量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不如帮助学生搞一个“错题汇编”,让学生对作业和考试中的错误进行分析,这样既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脉络,对症下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也可以透过学生的“错题汇编”中的错因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法。经过多年的实践,让我受益匪浅。一、我的做法当我改完作业和考卷,发还给学生后,不要急于讲评,而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针对做错的题目,整理到“错题汇编”上。1、错例 让学生把所有的作业、练习、考试中的错例原封不动地抄在“错题汇编”上,留下“错误档案”。2、错因找出错误原因并写出来,写得要具体,是概念不清还是用错公式,是计算方法没掌握还是应用题解题思路不正确.马虎错的不能只写”马虎”两字,要写清怎么马虎的,是把“1”抄成“7”还是把 “”号抄成“”号了,写得越具体越好。3、正解改正错误,写出正确答案。二、错题汇编的作用1、逸而功倍“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 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同理“ 善教者,学逸而功倍;不善教者,学劳而功半”。;善教者,师逸而功倍;不善教者, 师劳而功半“逸而功倍”是学记主张的境界。学生对作业错题和考试错因的分析及反思,有助于达到这种境界。审题一定要仔细啊应用题:用铁皮加工一个长 40厘米,宽20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无盖铁桶,做这个铁桶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此题有10多名同学做成了(4020+2010+4010)2在“错因”中学生写到,我没有仔细审题;“无盖”关键词没习惯用“”注明;今后审题一定要仔细啊!正解是 :4020+(2010+4010)2 概念可要灵活应用啊填空题:(错例) 的分母增加20,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子应加上(20)。卢捷在错因中这样写到:分数的基本性质讲得很清楚,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读题时我没有仔细推敲“增加”两字,被它给蒙骗了。这可是设得一个小陷阱呀。 其实这道题分母增加20可以转化成分母扩大5倍来理解,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子也必须扩大5倍,2扩大5倍是10,分子应加上8。看来概念可要灵活应用啊!正解: 的分母增加20,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子应加上(8)。:由以上两例可看出,学生做错试题,并不都是知识建构上存在问题,而更多的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因此,诸如粗心大意造成的抄错数字、运算符号,计算不认真,审题不认真造成的错误,让学生分析错因就可以达到不功自破的功效,教师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做有针对性的评析。同时学生在剖析错因的过程中,提高了自我反省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2、对症下药中医讲究的是望、闻、问、切,好准脉方能下好药,教学亦同理。而要找到学生做错题的结症所在,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写错因分析。学生的反思是属于经验性的反思,它具有个体性和内隐性的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学生解题时的内心活动,是知识上的缺陷还是解决方法上出现问题,问题是否有代表性等等。老师只有透过学生错题汇编中的错因分析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对症下药,才能做好做强“讲评”这块面包。当时我怎么没想到呢填空题:36的约数有( )这题的正确答案是:36的约数有(1、36、2、18、3、12、4、9、6)。有少数同学这样填写:36的约数有(1、36、2、18、3、12、4、9、6、6)。 其中一位同学在试卷的空白处这样写到:我在做这道题时,用老师教给我们的一对一对找约数的方法来找,现在我明白了像4、9、16、25、36这样的数找约数其中一对都会出现两个相同的约数,其实只需写一个,当时我怎么没想到呢?面对学生的错例分析,我不能不反思自己的教学,学生怪罪自己怎么没想到,可不知这也是老师教学中的失误.老师在传授知识时,如果缺乏高屋建筑的深度,整体把握教材的广度,学生的思维出现以偏概全也就不足为奇了。讲评时老师切不可就题说题,要让学生经常考虑到有些题的特殊情况,课堂上鼓励学生辩析、讨论,在多种思维的碰撞中,领悟考虑问题的周密性。这题好像很面熟应用题:1五(1)班有男生28人,比女生少4人,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此题要先求出女生人数,再求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而有几个同学共同的错例是:24(28+4)=其中王岂同学的错例分析引人深思,他是这样写的:做这道题时感觉这题好像很面熟,后来才知道“面熟”的题目是这样的: 五(1)班有男生28人,女生少4人,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仅是一字之差“比”,计算方法不一样,结果也就不一样。是啊,这两道题无论情节、内容、结构、数据也相同,但“比”一字之差,解题方法也就不同了。小学生辨别能力差,一些相似的相关题,很容易造成审题错误、列出错误算式。如果老师经常把相关题摆在一起,让学生辨别、分析、思考,学生的审题能力一定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学生自从有了“错题汇编”后,用处可大了,平时测验、期末考试前拿出来看看,找到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查漏补缺。为了让学生养成好习惯坚持把“错题汇编”写好,我没有作统一的要求。基础好的,表达能力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