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确山20多人深山建农场隐居 过“共产主义”生活.doc_第1页
河南确山20多人深山建农场隐居 过“共产主义”生活.doc_第2页
河南确山20多人深山建农场隐居 过“共产主义”生活.doc_第3页
河南确山20多人深山建农场隐居 过“共产主义”生活.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确山20多人深山建农场隐居 过“共产主义”生活2011年10月11日 02:47来源:大河报 农场农场人吃的是“大锅饭”他们之间多无血缘关系,却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大多来自城市,却自己盖房、打井、种菜他们自食其力,乐此不疲记者游晓鹏文图核心提示在驻马店市确山县的深山密林中,“隐居”着一个20多人的特殊家庭。他们之间多无血缘关系,却以家人相称,同吃同住同劳动,晚上男女分开睡大通铺;他们大多来自城市,却热爱手工,自己盖房、打井、种菜,事必躬亲;他们强调自食其力,不开工资也乐此不疲。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以这样的方式聚合?9月底,记者前往确山县探访。深山探访特殊家庭隐居密林出确山县城沿107国道南行约25公里,天目山景区的招牌立在一处三岔口。一个穿迷彩服的男子开着面包车等在那里,他就是绿色方舟农场的场主梅红伟。汽车驶过一段柏油路和漫长的泥泞小道,山林中一处坡地上,三座白房子映入眼帘。这就是绿色方舟农场。三座房子,一间是主活动房,另两间是住房。房子内部干净整洁,房外散布着菜地,三三两两的鸡鸭在草间觅食。四五个男人正在聚精会神地做木工,梅红伟说,天气变冷了,他们正忙着给每间宿舍做一个榻榻米。与外面的社会不同,这里所有能做的东西都由人们自己动手完成,无论是建房子、打井,还是油漆栏杆、做家具,甚至水泥、沙子和砖都是农场人一点一点运上山的。梅红伟说,农场2009年才开始建设,一个原则是,任何物品都要先看它对大自然的影响,再决定是否使用。“农场种菜、种果树不允许使用任何农药、化肥,也不允许上山的人带洗衣粉和普通肥皂,我们有自制的对水质影响很小的肥皂。”能源方面,目前,农场还是电线供电。不过,人们已经挖好了一个沼气池,计划以后养猪,用猪粪做沼气发电。屋顶的太阳能热水器也在计划之内,另外,杭州的一位生态房设计者已经答应他们,在室外设计一座跷跷板取水装置,让孩子们在玩耍的时候产生能源,用于提水。共生模式同吃同住按需分配当然,最不一样的还是这里的人,他们过着不折不扣的集体生活。农场所有人以家人相称,虽然口音不同。他们在一张饭桌上吃饭,共同抚养孩子,晚上,除了少数夫妻房,男人和女人分开睡在集体宿舍的大通铺上,六七个人一个房间。他们衣着干净,部分新来者的穿戴依然保持着城市特色,不过,眼里已有了城市人少见的安然与单纯。上午11点,开饭时间到了,人们停下了手里的活计,餐厅里很快聚起了20多人。饭不用自己去盛,几位专司做饭的妇女麻利地数好了碗筷,把白菜粉条、咸菜和米饭盛到每一个餐盘里。饭菜很清淡,没有放味精,不过人们吃得很香。在动筷之前,人们按惯例唱起了歌:“我们有家,真心爱她;酸甜苦辣,牵手走回家”梅红伟说,这个“家”,就是农场的家;这首歌,是他多年前在深圳做义工时学的。餐毕,几乎所有人的最后一个动作都是拿馒头将餐盘擦干净,然后吃掉。之后,即使是五六岁的孩子,都自觉地拿着各自的碗筷去厨房清洗。为了省水,油腻的碗盘用麸子清洁,洗刷其他碗筷总共也只用三盆水。然后,大人们散去,孩子们将餐厅的桌椅打扫干净,摆放齐整。梅红伟解释说,农场人过的这种集体生活,背后是农场最重要的规则共生模式。成员无论先来后到都是平等的,加入农场也就成了一家人,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以及子女教育都拴在了一起。“我们各尽所能,各自找到自己的价值,为农场创造财富,按需分配。”农场目前一共有25个人,包括两对夫妻、7个孩子、6位精神病人和两名孤儿,之间多无血缘关系。所有开支都由农场基金担负,人们会隔一段时间下山,到县城批发衣物来用,包括内衣。除去3名在山下小学上学的孩子,其他孩子都是在家教育,包括梅红伟的两个儿子。孩子们的语文与英语老师是24岁的周丽,数学老师则是梅红伟的父亲,一位已退休的国家级教师。25个人被分成了4个小家,分别由4位老成员担任家长,白天时结组工作。“四家各有侧重,陈燕一家管物品,小记一家管田园,周伟一家管卫生、接待,明圣一家主要做工程。4个小家轮流做一天饭。”梅红伟说。在这里劳动的人们并没有固定工资,梅红伟说,农场从2009年以来基本都只有投入,栽种的近千棵果树还没有收成,将来经济好起来,每个人都会有零花钱。每周一、三、五晚上,是农场各个小家的会议时间,而二、四、六晚则是电影之夜。这里虽然交通闭塞,但能用电话线上网,孩子们不能接触电脑,但对阿凡达、功夫熊猫等电影并不陌生。周日晚上,是农场里最重要的集体活动,聊天会。这是成员必须出席的公共活动,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谈个人感悟,或是生活与劳动中的配合问题等,“有时成员之间有了摩擦,也会在这里说出来,互相道歉”。抱团初衷厌倦城市自建乐土没有工资,生活单调,与世隔绝,在这个深山农场里抱团的人们,究竟图的是什么呢?农场的设计者梅红伟今年只有33岁,但他已有18年打工史和义工史。他说:“我们都在城市里打拼过,厌倦了城市里的竞争与节奏,也厌倦了各种不健康食品。我们想在这里建起一片净土,自食其力,相互取暖,从容而有尊严地活着。一路走来,我们遇到了很多同路人,也发现了很多自己不能过活、需要帮助的人,就聚在了一起。”梅红伟老家在驻马店市泌阳县,自幼很受乐善好施的母亲的影响。1993年,只上到初二的梅红伟便跟着哥哥、姐姐远赴深圳打工。虽然工资不高,一个月200多元,但他经常参加义工活动。他接触到了来自香港的一个公益团体,其关注的对象是城市里的边缘少年。他们将整日在街上打架的少年们组织起来,唱歌、郊游、攀岩、打球,并对他们做心理辅导。神奇的是,这些集体活动项目,竟然改变了少年们的精神面貌。十几年来,梅红伟去过广东、浙江、云南,当过打工仔,做过部门经理,也开过外贸公司,但通过做义工来帮助社会边缘人群一直是他生活的重要内容。志同道合的妻子九玲,就是在做义工时结识的。“共生模式,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自发形成的。”梅红伟说,其实,除去流浪者、性工作者等表面上的社会边缘人,在所有人都向往城市生活、拼命往城市里挤的时候,那些厌倦城市以及因为各种原因被城市淘汰下来的人,也是社会边缘人,他们的生存是很艰难的,抱团,几乎成了必然选择。农场的周伟和小记都是单身母亲,曾经带着孩子在南方城市打工,生计与教育孩子常常顾此失彼。与老乡梅红伟夫妇相遇后,他们开始了共生之家的雏形,共同租房,共管钱物,轮流做饭、照看孩子。而选择返乡,在深山中建一个共生农场,则缘于一次意外。梅红伟说,1997年,九玲一位要好的同乡大春在深圳一个化学工厂做工时中毒,全身皮肤溃烂,医生说他只能再活5年。这段时间,梅红伟碰巧在公益界接触到了台湾等地的有机农业理念,夫妻俩决定带着大春回乡,“找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耕种一些健康食品,陪他度过最后5年”。他们花了8000元包下了300亩山林后,再度返回城市打工挣钱,如此往复,一点点建起了农场。大春至今仍活着,不过因为家里变故,最终未在此安家。而那些认同共生理念的人,则渐渐在这里聚集。济困方舟热心公益但求自足梅红伟说,农场人每逢下山,都会留意公路上有无流浪人员,发现后会把他们带到山上给予衣食,帮助联系家人后送走。两年来,已经有20多名流浪者在山上留宿过。从建设农场至今,梅红伟和家人们已经累计投入了六七十万元。对农场的前景,梅红伟的构想是,设立有机养殖区和种植区,由不同的小家去管理,产品往山下卖。收入51%归入农场基金,24%用于小家的支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