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融合与建筑.ppt_第1页
中西方文化融合与建筑.ppt_第2页
中西方文化融合与建筑.ppt_第3页
中西方文化融合与建筑.ppt_第4页
中西方文化融合与建筑.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空白演示 Loremipsumdolorsitamet consecteturadipisicingelit 目录 一 历史背景二 20世纪初中国对于西方建筑的理解及表达 建筑作品 三 20世纪初西方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理解及表达 建筑作品 四 中西方建筑差异具体体现及原因五 中外文化交融之于建筑发展的看法 一 历史背景 1 在中国几千年的古代封建社会里 虽然政治上有多朝皇帝的更替 文化上有多次的对外交流 但是 中国文化基本上是连块的一元文化 2 历史进入十九世纪后 封建主义的清王朝经历 康乾盛世 而日趋衰落 欧美资本主义国却因工业革命而迅猛发展 其间 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续 一方面来建筑文化的传播 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 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 3 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随着外国文化的大规模侵入 在中国国土上除了传统的古建筑仍在延续 演变之外 外来的欧洲建筑样式逐渐多起来 在中国近代的建筑历史上形成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为特征的一股潮流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 则又出现了以模仿中国古代建筑或对之改造为特征的另一股潮流4 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呈现出中与西 古与今 新与旧多种体糸并存 碰撞与交融的错综复杂状态 二 20世纪初中国对于西方建筑的理解及表达 1 石库门2 广东平开碉楼 石库门 历史背景 石库门起源于上海小刀会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 当时的战乱迫使江浙一带的富商 地主 官绅纷纷举家拥入上海租界地寻求庇护 外国房地产商乘机大量修建住宅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 围合仍是上海住宅的主要特征 但不再讲究雕刻 而是追求简约 将多进改为单进 中西合璧的石库门便应运而生 历史沿革 19世纪70年代初早期的石库门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初 它脱胎于江南民居的住宅形式 一般为三开间或五开间 保持了中国传统建筑以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的特点 20世纪10年代后老式石库门逐渐被新式石库门取代 建筑风格上是更加西方化了20世纪30年代中随着新式里弄和花园里弄的兴起 石库门就风光不再了 开始逐步沦为城市下层居民的栖身之所 石库门 传统元素1 江南民居的样式 大门选用石料做门框 并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2 石库门民居多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 坡型屋顶上带有老虎窗 红砖外墙 临街的一面是中国传统的牌楼式 3 保持了中国传统建筑以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布局4 一般为江南传统的二层楼三合院或四合院形式 一般进门就是一个横长的天井 天井后为客厅 之后又是一个天井 后天井边有灶台和后门 天井和客厅两侧为左右厢房 石库门 西方元素 1 石库门总体采用的联排式布局来源于欧洲 2 外墙细部有西洋建筑的雕花图案 门上的三角形或圆弧形门头装饰也多为西式 3 中式门楼与巴洛克立柱 拱劵及花饰 成为上海石库门的标志性符号 广东平开碉楼 历史背景 古代广东开平地处偏远 匪患严重 当地居民早已有筑碉楼已御盗匪的习俗当前广为人知的碉楼主要形成与清末民初时期 当时开平的居民多往海外经商 并把辛苦积攒的钱财带回家乡建楼 在带回巨额财富的同时 他们也带回了自己在西方世界的见闻 使开平碉楼成为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 一种集防卫 居住和中西建筑为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历史沿革 明朝以来 开平为 四不管 之地 土匪猖獗 每遇台风暴雨 洪涝频发 当地民众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楼以求自保 1644年 社会动荡 为保护村民的安全 关子瑞在井头里村兴建了一座瑞云楼 这座楼非常坚固 有防洪和防盗两项功能 1912年到1926年 匪劫学校达8次 掳教师 学生百余人 一些华侨为了家眷安全 财产不受损失 在回乡建新屋时 纷纷建成各式各样碉楼式的楼 最多时达3000多座 现存1833座 截止到2007年 广东平开碉楼 传统元素1 多层建筑 高于一般民居 比普通民居兼顾厚实坚硬 2 早在汉代中原出现的望楼 就是具有警戒 避难 储物等功能的一种碉楼 事实上 中国各地的碉楼绝大部分是与院落连在一起 作为一个整体防御体系 叫做碉楼民居 平开碉楼又与普通碉楼有所不同 西方元素 1 运用了外国建筑中的穹顶 山花 柱式等建筑元素 融入了古希腊 古罗马及伊斯兰等多种风格 2 上部造型 可以将平开碉楼分类为 柱廊式 平台式 退台式 悬挑式 城堡式 混合式 反应着主人的经济实力 审美能力和受外来文化影响的程度 陶望楼 警戒 避难 储物等功能的一种建筑 附有拱券的碉楼 有穹顶的碉楼 三 20世纪初西方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理解及表达 1 金陵女子大学建筑群2 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 金陵女子大学建筑群 历史沿革 1913年 美国教会美北长老会 美以美会 监理会 美北浸礼会和基督会决定在长江流域联合创办一所女子大学1915年 金陵女子大学在在南京东南绣花巷李鸿章花园旧址开学1923年7月移至随园永久校址 这是一个漂亮的中国古典宫殿式建筑群 历史背景 1913年 美国教会美北长老会 美以美会 监理会 美北浸礼会和基督会决定在长江流域联合创办一所女子大学 11月13日 组成校董会 选定南京为校址所在地 1915年 金陵女子大学在在南京东南绣花巷李鸿章花园旧址开学 首任校长德本康夫人 MrsLaurenceThurston 学校建筑由美国建筑师墨菲和助手1921年设计 陈明记营造厂建造 1923年竣工 金陵女子大学建筑群 传统元素1 造型采用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风格 传统建筑群强调横纵轴向线 以中路为主 左右再发展为东路和西路 金陵女子大学在总体规划中提取了该空间组织手法 以广场为中心 两轴线横纵交错 2 建筑单体整体多采用清朝宫殿的比例关系 3 采用中国传统华丽的色彩搭配 多用红 黄 青等色彩 4 窗采用竖向分隔布置 部分重要位置的窗采用中国古典格纹装饰 中式配色 中轴线明确 窗户竖向分隔布置 并有中式格纹 金陵女子大学建筑群 西方元素1 用厚重的石材表现基座 与传统的栏杆和平台突出基座重要性的方法有所不同 2 因大学内大多建筑采用混凝土建造 柱子不承重 结构采用西方的墙承重结构 3 部分主要建筑有明显的西方元素 如图书馆外部采用标准罗马爱奥尼式柱廊 石材贴面透露着厚重感 柱子只是装饰 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 历史沿革 外交部旧址始建于1934年 民国二十三年 由赵深 童寯 陈植三人设计 采用现代派经济实用的形式 结合中国传统建筑特点 是中国新民族建筑的典范 历史背景 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 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北路 云南北路和湖北路交汇处 是原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外交部的旧址 目前旧址使用者为江苏省人大常委会 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 传统元素1 局部细节上有中国古典元素 如入口 压顶 墙基等 西方元素1 整座建筑的 T 字形平面设计与立面构图基本采用西方现代建筑手法 2 建筑材料为钢筋混凝土 立面构图规整简洁 有西方现代建筑风格 四 中西方建筑差异具体体现及原因 中西方建筑设计差异形成的原因 1 中西建筑形体审美对比中国传统建筑注重 线形美 注重线条的节奏 西方 建筑讲究 体积美 在古希腊自然科学发展的前提下 建筑就是由几何比例关系和一定的数量关系构成 所以建筑的形式美多由几何造型和数的组合来表现 中西方建筑差异具体体现 2 中西空间布局对比中国建筑是一个封闭的 类似群体的空间模式 在地面上平铺展开 西方 是一种开放的单体空间形式 采用向上扩展和 体积 垂直叠加的模式 中西方建筑差异具体体现 3 材料与结构对比中国传统建筑主要采用独特的木框架结构 以梁架承重 西方传统建筑材料主要是石材 以墙柱承载重量 注重面与块的结合 形式厚重 4 建筑装饰色彩对比中国中国传统建筑使用的木制部件需要油漆的保护 色彩常以红 黄 绿 蓝为主色调 鲜艳夺目 台基多为汉白玉 对比强烈 西方则采用石材 颜色多为白色 灰色和米色 简约而优雅 但室内装饰明亮而多彩 追求的是一种怪诞 朦胧而又迷乱的宗教氛围 四 中外文化交融之于建筑发展的看法 中外文化交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