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鹅沟的导游词.doc_第1页
官鹅沟的导游词.doc_第2页
官鹅沟的导游词.doc_第3页
官鹅沟的导游词.doc_第4页
官鹅沟的导游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官鹅沟的导游词官鹅沟的导游词篇一:官鹅沟导游词123 官鹅沟景点导游词 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宕昌旅游观光,初到此地,大家肯定想急于了解一些本地的情况,下面,请允许我将宕昌的一些基本概况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以便各位朋友在旅游期间对宕昌有更深入的了解。 【地理概况】 宕昌位于甘肃省陇南市西北部, 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岷山山系与西秦岭延伸部分的交错地带,您要是从地图上看的话,它处于东经1040110448,北纬33463423之间,整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2300米,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段。从行政区划上来说,宕昌东邻秦人发源地礼县,南接陇南市武都区,西边与甘南州舟曲县相接,北面与定西市岷县相邻,全县总面积3331平方公里,辖6镇19乡,聚居着汉、藏、羌、回等8个民族30万人。在整个陇南市来说,宕昌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说宕昌,道宕昌,如果您是第一次来宕昌,那么有件事或许让您感到疑惑,那就是“宕昌”二字的读法。在字典里面,宕昌的“宕”字读“dang”,按此说法,“宕昌”应当读为“dang(荡)昌”,而当地群众称“宕昌”为“tan(炭)昌”,又是为什么呢?除新版的辞源外,新版辞海、新华字典、现代汉语字典等等均注为“dang(荡)昌”,这与当地对“宕昌”的读法显然是一对矛盾。 “宕昌”一词在史籍中出现,最早见于郦道元水经注:“羌水东流,迳宕昌城东”。在史籍中,对“宕昌”有音注的典籍只有通典和资治通鉴,一为“dang(荡)昌”,一为“tang(汤)昌”。而现代的各种字典和词典多注为“dang(荡)昌”,极少见“tang(汤)昌”,由此可知,古代“荡”和“汤”是同音。现在,宕昌的少数藏民用汉语说“宕昌”时仍然读做“tang(汤)昌”,而不读“tan(炭)昌”。现代汉语里的“汤”和“炭”声母相同,韵母相近,“tang(汤)昌”如果反复快读,再以当地话说出来的话,听起来就像是“tan(炭)昌”,所以,现在当地群众读“宕昌”为“tan(炭)昌”应当是音转而来。说文解字 “宕昌”条中解释为:宕昌者,能照日光的洞屋也!宕昌境内已经发现了七千年至一万年之间的古人类居住的洞屋有三处,一处在贾河乡的崖寺村,一处在官亭镇的三盘子村,一处在临江乡的赵家沟,和说文中宕昌的释义非常吻合!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 大家刚到宕昌,或许已经感觉到了这儿气候的与众不同。在西北地区,陇南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称,而宕昌特殊的地理位置,却造就了宕昌独特的气候特征。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 8.8,年均降雨量630毫米,平均无霜期181天,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俗话说,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宕昌温和的气候使得宕昌的河流众多且水能源相当丰富,境内有白龙江、岷江等大小河流78条,水能理论蕴藏量26.29万干瓦,可开发量6.6万千瓦,现仅开发的有8000多千瓦,占开发总量的15%。此外, 宕昌的森林占有量也相当丰富,目前,全县共有森林总面积125.18万亩,覆盖率达31.9%,木材蓄积量433.06万立方米。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宕昌之所以被称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也是有它的道理的,这里的土壤有褐土、黑土、暗棕土等13个土类,除适宜小麦、玉米、洋芋、蚕豆、辣椒等农作物之外,更可贵的是这里盛产许多作物及中药材,如花椒、核桃、柿子等经济作物以及当归、党参等560种家野生药材,使得宕昌自古就有“千年药乡”之美誉,特别是当归、大黄、党参、红芪,更是宕昌得天独厚的药材资源,不仅历史悠久,分布广,产量大,而且质优品高,闻名古今,誉满中外。公元505年,宕昌王梁弥博把当归做为贡品进献给梁武帝尚衍;公元753年,宕州大黄被鉴真和尚带到了日本,与日本大黄杂交后产生了新品种大黄,现在,国产优质品牌“双鹿牌”大黄已畅销国内各地及东南亚地区。宕昌红芪可与著名的晋芪相媲美,在香港市场上被誉为“高级红芪”。宕昌党参“狮子盘头菊花心,气味香甜嚼无渣”,居“陇药三宝”之一,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名。境内还发现金属矿和非金属矿16种,尤其是铅、锌、金、铜、锑的储量相当丰富,为优势矿种。 大家一路行来,或许已经发现了这么一个现象,这里的山地多而耕地少,确实,宕昌自古以来是一个半农半牧县,地处农、牧交界地带,成为中原汉族和西北各少数民族的杂居交汇之地,这里生活着汉、回、藏、羌等八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分布遍及各乡镇,占全县总人口的97.43%。宕昌地区的汉族,主要来源于外籍,同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融入了一些接受汉文化的藏民。宕昌羌族是西羌的一支,属“钟存羌”派系,秦汉时便在宕昌农耕畜牧。藏族是本县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也是本县比较古老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在宕昌县城以南的新城子、临江铺、甘江头和宕昌城关及西北的南河、贾河等乡,是以当地羌族为基础,外来吐蕃族为主导,经过长期地相互融合发展而成,同时也有少数汉族融合其中。宕昌地区的回族,多系清代后期因经商和战乱从省内的张家川、临潭、岷县、武都等地流入,与汉族杂居而产生。 【历史沿革】 来到宕昌,或许很多朋友会以为,您只是来到了陇南一个偏僻的小县城,有的也只是风景的秀丽与神奇。然而,在中国历史上,宕昌这块神奇的土地,也曾绽放过它耀眼的光辉,而宕昌国历时142年的历史更给宕昌历史涂上了浓重的一笔。早在新石器时代,宕昌的先民们就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古羌人的主要居住地,三国时,魏国大将邓艾父子伐蜀过宕昌境内时,凿隧道,架渡桥,现今,古栈道遗迹仍然存在。西晋永嘉元年(公元424)年,羌族首领梁勤建立宕昌国,建都宕昌城(即今宕昌城关镇旧城所在),据魏书记载,“宕昌国自仇池以西,东西千里,席水以南,南北八百”,辖区包括今临潭、岷县南部至天水界和武都北界一带,户两万,人口十万,传至第十二代梁弥定时,正值北周武帝天和元年(公元566年),宕昌国被北周大将田弘所灭,历时142年。隋朝初年,这里称之为宕州,唐天宝元年改宕州为怀道郡,“安史之乱”后陷于吐蕃,北宋熙宁六年宋将王韶收复宕州。明洪武初年,朝廷封马珍和党只官卜为世袭百户土司,马土司驻宕昌,管理蕃民16族,党土司驻麻竜,管理蕃民11族,后朝廷赐党土司的子孙姓赵,二土司良守封地,征收田赋,管理事务,行使行政权力,至清初,二土司奉旨投城,清廷允许仍袭原职,直到民国22年(1933年)改土归流,土司制度才被废除,前后长达561年。 1935年9月和1936年6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贺龙等中央领导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曾先后两次经过哈达铺,在此休整期间,进行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革命活动,特别是做出了到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红军长征路上的又一次伟大转折,对保存革命力量,推动抗日民族运动高潮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1949年11月1日,国民党西固县县长孙铁峰率领300多人在龙山寺举行武装起义,1949年12月9日西固县解放,受尽苦难的劳动人民终于翻身做了主人。1954年6月西固县迁至宕昌,同年11月,西固县更名为宕昌县,由岷县、舟曲、武都三县边缘地带组合而成为一个新县。1958年4月划归天水专区,12月与岷县合并,划归定西专区,1961年恢复宕昌县建制,划归武都地区,1985年,武都地区更名为陇南地区。宕昌历史虽较为悠久,但建县比较迟,可以这样说,宕昌是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但是,由于自然条件严酷,经济基官鹅沟的篇二:官鹅沟自然风景区导游词 宕 昌 概 况 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宕昌旅游观光,初到此地,大家肯定想急于了解一些本地的情况,下面,就请允许我将宕昌的一些基本概况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以便各位朋友在旅游期间对宕昌有更深入的了解。 【地理概况】 宕昌位于甘肃省陇南市西北部, 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岷山山系与西秦岭延伸部分的交错地带,您要是从地图上看的话,它处于东经1040110448,北纬33463423之间,整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2300米,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段。从行政区划上来说,宕昌东邻秦人发源地礼县,南接陇南市武都区,西边与甘南州舟曲县相接,北面与定西市岷县相邻,全县总面积3331平方公里,辖6镇19乡,聚居着汉、藏、羌、回等8个民族30万人。在整个陇南市来说,宕昌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说宕昌,道宕昌,如果您是第一次来宕昌,那么有件事或许让您感到疑惑,那就是“宕昌”二字的读法。在字典里面,宕昌的“宕”字读“dang”,按此说法,“宕昌”应当读为“dang(荡)昌”,而当地群众称“宕昌”为“tan(炭)昌”,又是为什么呢?除新版的辞源外,新版辞海、新华字典、现代汉语字典等等均注为“dang(荡)昌”,这与当地对“宕昌”的读法显然是一对矛盾。 “宕昌”一词在史籍中出现,最早见于郦道元水经注:“羌水东流,迳宕昌城东”。在史籍中,对“宕昌”有音注的典籍只有通典和资治通鉴,一为“dang(荡)昌”,一为“tang(汤)昌”。而现代的各种字典和词典多注为“dang(荡)昌”,极少见“tang(汤)昌”,由此可知,古代“荡”和“汤”是同音。现在,宕昌的少数藏民用汉语说“宕昌”时仍然读做“tang(汤)昌”,而不读“tan(炭)昌”。现代汉语里的“汤”和“炭”声母相同,韵母相近,“tang(汤)昌”如果反复快读,再以当地话说出来的话,听起来就像是“tan(炭)昌”,所以,现在当地群众读“宕昌”为“tan(炭)昌”应当是音转而来。 大家刚到宕昌,或许已经感觉到了这儿气候的与众不同。在西北地区,陇南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称,而宕昌特殊的地理位置,却造就了宕昌独特的气候特征。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 8.8,年均降雨量630毫米,平均无霜期181天,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俗话说,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宕昌温和的气候使得宕昌的河流众多且水能源相当丰富,境内有白龙江、岷江等大小河流78条,水能理论蕴藏量26.29万干瓦,可开发量6.6万千瓦,现仅开发的有8000多千瓦,占开发总量的15%。此外, 宕昌的森林占有量也相当丰富,目前,全县共有森林总面积125.18万亩,覆盖率达31.9%,木材蓄积量433.06万立方米。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宕昌之所以被称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也是有它的道理的,这里的土壤有褐土、黑土、暗棕土等13个土类,除适宜小麦、玉米、洋芋、蚕豆、辣椒等农作物之外,更可贵的是这里盛产许多经济作物及中药材,如花椒、核桃、柿子等经济作物以及当归、党参等560种家野生药材,使得宕昌自古就有“千年药乡”之美誉,特别是当归、大黄、党参、红芪,更是宕昌得天独厚的药材资源,不仅历史悠久,分布广,产量大,而且质优品高,闻名古今,誉满中外。公元505年,宕昌王梁弥博把当归做为贡品进献给梁武帝尚衍;公元753年,宕州大黄被鉴真和尚带到了日本,与日本大黄杂交后产生了新品种大黄,现在,国产优质品牌“双鹿牌”大黄已畅销国内各地及东南亚地区。宕昌红芪可与著名的晋芪相媲美,在香港市场上被誉为“高级红芪”。宕昌党参“狮子盘头菊花心,气味香甜嚼无渣”,居“陇药三宝”之一,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名。境内还发现金属矿和非金属矿16种,尤其是铅、锌、金、铜、锑的储量相当丰富,为优势矿种。 大家一路行来,或许已经发现了这么一个现象,这里的山地多而耕地少,确实,宕昌自古以来是一个半农半牧县,地处农、牧交界地带,成为中原汉族和西北各少数民族的杂居交汇之地,这里生活着汉、回、藏、羌等八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分布遍及各乡镇,占全县总人口的97.43%。宕昌地区的汉族,主要来源于外籍,同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融入了一些接受汉文化的藏民。宕昌羌族是西羌的一支,属“钟存羌”派系,秦汉时便在宕昌农耕畜牧。藏族是本县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也是本县比较古老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在宕昌县城以南的新城子、临江铺、甘江头和宕昌城关及西北的南河、贾河等乡,是以当地羌族为基础,外来吐蕃族为主导,经过长期地相互融合发展而成,同时也有少数汉族融合其中。宕昌地区的回族,多系清代后期因经商和战乱从省内的张家川、临潭、岷县、武都等地流入,与汉族杂居而产生。 【历史沿革】 来到宕昌,或许很多朋友会以为,您只是来到了陇南一个偏僻的小县城,有的也只是风景的秀丽与神奇。然而,在中国历史上,宕昌这块神奇的土地,也曾绽放过它耀眼的光辉,而宕昌国历时142年的历史更给宕昌历史涂上了浓重的一笔。早在新石器时代,宕昌的先民们就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古羌人的主要居住地,三国时,魏国大将邓艾父子伐蜀过宕昌境内时,凿隧道,架渡桥,现今,古栈道遗迹仍然存在。西晋永嘉元年(公元424)年,羌族首领梁勤建立宕昌国,建都宕昌城(即今宕昌城关镇旧城所在),据魏书记载,“宕昌国自仇池以西,东西千里,席水以南,南北八百”,辖区包括今临潭、岷县南部至天水界和武都北界一带,户两万,人口十万,传至第十二代梁弥定时,正值北周武帝天和元年(公元566年),宕昌国被北周大将田弘所灭,历时142年。隋朝初年,这里称之为宕州,唐天宝元年改宕州为怀道郡,“安史之乱”后陷于吐蕃,北宋熙宁六年宋将王韶收复宕州。明洪武初年,朝廷封马珍和党只官卜为世袭百户土司,马土司驻宕昌,管理蕃民16族,党土司驻麻竜,管理蕃民11族,后朝廷赐党土司的子孙姓赵,二土司良守封地,征收田赋,管理事务,行使行政权力,至清初,二土司奉旨投城,清廷允许仍袭原职,直到民国22年(1933年)改土归流,土司制度才被废除,前后长达561年。 1935年9月和1936年6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贺龙等中央领导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曾先后两次经过哈达铺,在此休整期间,进行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革命活动,特别是做出了到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红军长征路上的又一次伟大转折,对保存革命力量,推动抗日民族运动高潮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1949年11月1日,国民党西固县县长孙铁峰率领300多人在龙山寺举行武装起义,1949年12月9日西固县解放,受尽苦难的劳动人民终于翻身做了主人。1954年6月西固县迁至宕昌,同年11月,西固县更名为宕昌县,由岷县、舟曲、武都三县边缘地带组合而成为一个新县。1958年4月划归天水专区,12月与岷县合并,划归定西专区,1961年恢复宕昌县建制,划归武都地区,1985年,武都地区更名为陇南地区。宕昌历史虽较为悠久,但建县比较迟,可以这样说,宕昌是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但是,由于自然条件严酷,经济基础薄弱,群众生活十分困难,宕昌目前仍居国列重点贫困县。 【旅游资源】 了解了宕昌悠久的历史与现代的文明之后,您或许对宕昌已经有了一个很理性的认识,概括地说,宕昌历史悠久,既有古石器文化的悠远,又有三国蜀道文化的神奇,更有红军长征文化的伟大,还有羌藏文化的神秘。宕昌不仅具有雄奇的山峰、幽奥的峡谷、丰富的河官鹅沟的导游词篇三:官鹅沟自然风景区导游词 宕 昌 概 况 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宕昌旅游观光,初到此地,大家肯定想急于了解一些本地的情况,下面,就请允许我将宕昌的一些基本概况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以便各位朋友在旅游期间对宕昌有更深入的了解。 【地理概况】 宕昌位于甘肃省陇南市西北部, 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岷山山系与西秦岭延伸部分的交错地带,您要是从地图上看的话,它处于东经1040110448,北纬33463423之间,整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2300米,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段。从行政区划上来说,宕昌东邻秦人发源地礼县,南接陇南市武都区,西边与甘南州舟曲县相接,北面与定西市岷县相邻,全县总面积3331平方公里,辖6镇19乡,聚居着汉、藏、羌、回等8个民族30万人。在整个陇南市来说,宕昌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说宕昌,道宕昌,如果您是第一次来宕昌,那么有件事或许让您感到疑惑,那就是“宕昌”二字的读法。在字典里面,宕昌的“宕”字读“dang”,按此说法,“宕昌”应当读为“dang(荡)昌”,而当地群众称“宕昌”为“tan(炭)昌”,又是为什么呢?除新版的辞源外,新版辞海、新华字典、现代汉语字典等等均注为“dang(荡)昌”,这与当地对“宕昌”的读法显然是一对矛盾。 “宕昌”一词在史籍中出现,最早见于郦道元水经注:“羌水东流,迳宕昌城东”。在史籍中,对“宕昌”有音注的典籍只有通典和资治通鉴,一为“dang(荡)昌”,一为“tang(汤)昌”。而现代的各种字典和词典多注为“dang(荡)昌”,极少见“tang(汤)昌”,由此可知,古代“荡”和“汤”是同音。现在,宕昌的少数藏民用汉语说“宕昌”时仍然读做“tang(汤)昌”,而不读“tan(炭)昌”。现代汉语里的“汤”和“炭”声母相同,韵母相近,“tang(汤)昌”如果反复快读,再以当地话说出来的话,听起来就像是“tan(炭)昌”,所以,现在当地群众读“宕昌”为“tan(炭)昌”应当是音转而来。 大家刚到宕昌,或许已经感觉到了这儿气候的与众不同。在西北地区,陇南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称,而宕昌特殊的地理位置,却造就了宕昌独特的气候特征。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 8.8,年均降雨量630毫米,平均无霜期181天,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俗话说,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宕昌温和的气候使得宕昌的河流众多且水能源相当丰富,境内有白龙江、岷江等大小河流78条,水能理论蕴藏量26.29万干瓦,可开发量6.6万千瓦,现仅开发的有8000多千瓦,占开发总量的15%。此外, 宕昌的森林占有量也相当丰富,目前,全县共有森林总面积125.18万亩,覆盖率达31.9%,木材蓄积量433.06万立方米。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宕昌之所以被称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也是有它的道理的,这里的土壤有褐土、黑土、暗棕土等13个土类,除适宜小麦、玉米、洋芋、蚕豆、辣椒等农作物之外,更可贵的是这里盛产许多经济作物及中药材,如花椒、核桃、柿子等经济作物以及当归、党参等560种家野生药材,使得宕昌自古就有“千年药乡”之美誉,特别是当归、大黄、党参、红芪,更是宕昌得天独厚的药材资源,不仅历史悠久,分布广,产量大,而且质优品高,闻名古今,誉满中外。公元505年,宕昌王梁弥博把当归做为贡品进献给梁武帝尚衍;公元753年,宕州大黄被鉴真和尚带到了日本,与日本大黄杂交后产生了新品种大黄,现在,国产优质品牌“双鹿牌”大黄已畅销国内各地及东南亚地区。宕昌红芪可与著名的晋芪相媲美,在香港市场上被誉为“高级红芪”。宕昌党参“狮子盘头菊花心,气味香甜嚼无渣”,居“陇药三宝”之一,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名。境内还发现金属矿和非金属矿16种,尤其是铅、锌、金、铜、锑的储量相当丰富,为优势矿种。 大家一路行来,或许已经发现了这么一个现象,这里的山地多而耕地少,确实,宕昌自古以来是一个半农半牧县,地处农、牧交界地带,成为中原汉族和西北各少数民族的杂居交汇之地,这里生活着汉、回、藏、羌等八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分布遍及各乡镇,占全县总人口的97.43%。宕昌地区的汉族,主要来源于外籍,同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融入了一些接受汉文化的藏民。宕昌羌族是西羌的一支,属“钟存羌”派系,秦汉时便在宕昌农耕畜牧。藏族是本县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也是本县比较古老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在宕昌县城以南的新城子、临江铺、甘江头和宕昌城关及西北的南河、贾河等乡,是以当地羌族为基础,外来吐蕃族为主导,经过长期地相互融合发展而成,同时也有少数汉族融合其中。宕昌地区的回族,多系清代后期因经商和战乱从省内的张家川、临潭、岷县、武都等地流入,与汉族杂居而产生。 【历史沿革】 来到宕昌,或许很多朋友会以为,您只是来到了陇南一个偏僻的小县城,有的也只是风景的秀丽与神奇。然而,在中国历史上,宕昌这块神奇的土地,也曾绽放过它耀眼的光辉,而宕昌国历时142年的历史更给宕昌历史涂上了浓重的一笔。早在新石器时代,宕昌的先民们就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古羌人的主要居住地,三国时,魏国大将邓艾父子伐蜀过宕昌境内时,凿隧道,架渡桥,现今,古栈道遗迹仍然存在。西晋永嘉元年(公元424)年,羌族首领梁勤建立宕昌国,建都宕昌城(即今宕昌城关镇旧城所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