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文化与艺术的灵光辉映——探求中国庭院空间的发展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工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文化与艺术的灵光辉映 探求中国庭院空间的发展研究 姓名 王岩 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 专业 设计艺术学 指导教师 章锦荣 20081101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文化与艺术的灵光辉映 文化与艺术的灵光辉映 探求中国庭院空间的发展研究 探求中国庭院空间的发展研究 摘摘 要要 从古到今 人们似乎总是离不开庭院 大至宫廷建筑 小到地方民居 庭院都是一个 构成建筑空间的主要元素 庭院常常被认为是中国古建筑最伟大的成就和最突出的特征 庭院经过几千年民族文化的锤炼 随着历史的发展 庭院空间的形态更加丰富 它融汇了 我国古代诗词歌赋乃至绘画之精华 把建筑 园林艺术充分地融为一体 紧密围绕着 人 与自然 这个永恒的主题 形成了优雅和谐的人居环境 这种内向围合而成的空间 反映 了我国特有的空间意识 把建筑和庭院空间视为一体 创造了中国独特的 庭院文化 本文分成六大章节约 7 万余字 从作为人类建筑组织最重要的空间原型 庭院入手 对中国古今庭院进行综合分析 解读传统庭院的概念 源起和演进的过程 同时 对传统 庭院从文化 构成要素 核心特征 营造方法等多角度进行系统诠释 在对现代建筑空间 产生及空间特征进行分析之后 对中国传统庭院 园林空间与现代建筑空间进行了比照 确定其两者之间在形式特征上存在着某些共性 并用实例说明庭院空间在现代建筑中的应 用及其反应出的中国传统院落的空间气质 在此基础上 对当代庭院的设计理念和未来发 展趋势进行探讨 中国拥有深厚的文化传统 传统庭院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部分 本文尽可能从中国庭 院发展的各个不同层面做初步的分析 这种联系的分析并非只停留在形式层面 笔者试图 深入到形式背后的深层 即建筑文化的层面 从哲学 文化 艺术和社会学等多角度对其 做出进一步的分析和阐释 希望能为庭院的深入研究提供些许的参考 同时 笔者希望将 中国庭院空间的发展脉络较真实 全面的展现出来 关键词 关键词 庭院 建筑空间 围合 文化 艺术 关联 文化与艺术的灵光辉映 探求中国庭院空间的发展研究 ii THE SHINING OF CULTURAL AND THE ARTISTIC THE DEVELOPMENT RESEARCH OF SEEKS THE CHINESE GARDEN SPACE Abstract From ancient to present the people as if always cannot leave the garden To the palace construction slightly to the place common people residence the garden is a constitution construction space principal element greatly The garden was considered frequently is the Chinese historic building greatest achievement and the most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 The garden passes through several thousand year national culture the temperance along with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garden space s shape is richer It has blended together our country ancient times the poems and songs and even the drawing essence the construction the landscape art merges into one organic whole fully is revolving the human and the nature closely this eternal subject formed the graceful harmonious person to occupy the environment This kind of introversion encircles the space which gathers becomes had reflected our country unique space consciousness regards as a body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garden space has created China uniquely the garden culture This article divides into four big chapters to save 70 000 characters from constructs as the humanity organizes the most important spatial prototype garden to obtain carries on the generalized analysis to the Chinese ancient and modern garden From the traditional garden s concept the source 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btains simultaneously to the traditional garden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so on culture integrant part core characteristic building way carries on the system annotation In produces after the modern architecture space and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to the Chinese tradition garden the botanical garden space and the modern architecture space has carried on according to determines between its both to have certain general character in the form characteristic and with the example explained that the garden space the Chinese tradition courtyard spatial makings which and responds in modern architecture s application Based on this will carry on the discussion to the contemporary garden s design idea and the future trend of development China has the deep cultural tradition the traditional garden is only a small part This article makes the preliminary analysis as far as possible from Chinese garden development s each different stratification plane this kind of relation s analysis only pauses by no means in the form stratification plane the author attempts to penetrate into the form behind in depth sublever surface namely the construction culture s stratification plane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so on philosophy culture art and sociology makes the further analysis and the explanation to it The hope can provide the trifle for the garden deep research the reference simultaneously the author hoped that the Chinese garden space s development vein will be real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KEY WORDS garden construction space encircles gathers culture art connection 文化与艺术的灵光辉映 探求中国庭院空间的发展研究 74 图片 图表索引图片 图表索引 图片 图片 第二章第二章 1 图图 2 1 图 图 2 2 图 图 2 3 图 图 2 13 均引自 2 图 2 4 图 2 5 图 2 6 图 2 7 图 2 8 图 2 9 图 2 10 图 2 11 图 2 12 图 2 16图 2 4 图 2 5 图 2 6 图 2 7 图 2 8 图 2 9 图 2 10 图 2 11 图 2 12 图 2 16 均引自 侯幼彬 李婉贞 著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年 3 图 2 14 图 2 14 引自 佘志超 著 细说中国园林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 年 4 图 2 15图 2 15 引自 任 军 著 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传统庭院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第三章 第三章 1 图图 3 1 图 图 3 2 图 图 3 4 图 图 3 5 图 图 3 6 图 图 3 7 图 图 3 8 图 图 3 9 图 图 3 10 图 图 3 12 图 图 3 13 图 图 3 14 图 图 3 15 图 图 3 17 图 图 3 18 图 图 3 20 图 图 3 33 图 图 3 34 图 图 3 35 图 图 3 37 图 图 3 38 图 图 3 39 图 图 3 40 均引自 2 图图 3 3 图 图 3 11 引自 佘志超 著 细说中国园林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 年 3 图图 3 19 图 图 3 16 引自侯幼彬 李婉贞 著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 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 2007 年 4 图图 3 21 图 图 3 22 图 图 3 24 均引自 赵凯 中国传统庭院构成分析与继承 郑州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 2002 5 图图 3 23 图 图 3 25 图 图 3 26 笔者自绘 6 图图 3 27 图 图 3 28 图 图 3 29 图 图 3 30 图 图 3 31 图 图 3 32 均引自王其均 著 中国民居三 十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年 第四章 第四章 1 图图 4 1 图 图 4 2 图 图 4 3 图 图 4 6 图 图 4 8 图 图 4 9 图 图 4 10 图 图 4 11 图 图 4 12 图 图 4 13 图 图 4 14 图 图 4 15 图 图 4 16 图 图 4 17 图 图 4 18 图 图 4 19 图图 4 20 图 图 4 21 图 图 4 22 图 图 4 23 图 图 4 25 图 图 4 26 图 图 4 27 图 图 4 28 图 图 4 29 图 图 4 30 图 图 4 31 均引自 2 图图 4 5 引自 侯幼彬 李婉贞 著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年 3 图图 4 7 引自 陈冰 现代建筑空间与中国传统庭院 园林空间的潜在关联 同济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 2006 4 图图 4 24 笔者自绘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1 1 选题背景1 1 选题背景 庭院对中国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名词 然而容易接触到的东西不一定能够理解它 而理解的东西 才可以深刻的感受它 正出于此 使我对中国庭院的研究产生了极大兴趣 历史背景历史背景 庭院空间能为人的身心提供休憩之所 通过与自然的对话以及亲情之间的交流 人们可 以减轻心中的压力 颐养性情 庭院是中国建筑理想扎根的地方 体现了中国古代 天人合一 的自然 主义哲学思想 与严格体现礼教思想的中国传统建筑严谨秩序相反 传统的庭院却是灵活 休憩 清雅 和随意的生活体验 正是基于庭院的诸多优点 中国和西方的人们都对它情有独钟 从奴隶社会的夏商 周宫殿庭院到封建社会大量民居庭院的应用 从爱琴文明中克里特岛克诺索斯宫殿庭院到法国的商堡府 邸 庭院自人类文明之始 就以其亲和的姿态得到人们的肯定 而且无论现在将来都会是人们心目中的 室外桃园 现实背景现实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对建筑的需求重心向高层次转移 但最基本的需求依然保持相对 稳定 尽管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 但是传统宇宙观 空间观 审美观依然沉淀在民族审美意象的深层 在我国当前的建筑设计中 出于对文化全球趋同的抗拒 以及对地域性 民族性的追求 庭院空间受到 了相当的重视 中国传统庭院发展到今天 仍有其自身的生命力和价值 庭院在很多方面仍能很好的适 应现代要求 传统庭院的内涵如何在现代的建筑设计中加以灵活运用 是不少建筑师积极探索和实践的 课题 这或许已成为一个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 1 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 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课题研究的理论目的课题研究的理论目的 透过对庭院空间历史演变的追溯 穿越纷繁复杂的表象得到清晰简化的线索 从而在逻辑上更好地把握中国庭院空间及其内涵 以期将积极的时代精神 生态价值观念和文明的生活 方式与庭院设计完美的契合 课题研究的实践目的课题研究的实践目的 通过对中国古今庭院的论述 求得从更客观的角度认识庭院空间 研究的 目的最终在于应用 它反过来对设计实践有所启发 笔者期望通过对中国庭院的研究 为改善人们生存 质量 缓解局部生态环境做一点贡献 尝试以新的生态审美意识引导科学技术 去创造融自然美和技术 美为一体的优秀的当代庭院设计 课题研究的文化意义课题研究的文化意义 中国拥有深厚的文化传统 包括建筑文化传统 又有着丰富的东方哲学思维 与美学精神 因此运用现代建筑理论和技术条件 吸取传统文化的内涵 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 探索新 的建筑形式 是寻求继承与创新 避免世界文化趋同 促进当今城乡环境丰富多彩的途径之一 课题研究的生态意义课题研究的生态意义 随着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加深和环境意识的觉醒 出现不少基于生态学原理的 建筑理论 方法与实践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生态建筑学 其基本思想的出发点是保护自然资源 调整人 类行为 满足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 保证人类生存的安全 反映了当代建筑思潮新的价值取向 文化与艺术的灵光辉映 探求中国庭院空间的发展研究 2 1 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脉络1 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脉络 庭院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 在这过程 中 有的东西以稳定的形态沉淀下来 而有的 东西则不断变化 找出历史演变中沉淀的精 华 并使它在今天发场光大 这将是笔者毕业 论文的首要目标 现代庭院相对于传统庭院 复杂性大大提高 因此 需要掌握庭院的表象 与实质 对其建立系统的认知 同时 庭院与 艺术 文化和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现代 社会人类的需求以及城市的发展 产生了翻天 覆地的变化 因此 我们有必要建立新的视角 来认识庭院 通过对庭院发展脉络和文化的分析 提炼 出传统庭院的精髓 庭院是一种人为化的自然 空间 庭院是一种人为化的自然 空间 从气质上 再现了自然 又艺术化了自 然 从空间上分析 中介复合是其场所特点 此外 从使用层面出发 解读传统庭院的营造 方法和构成方式 在此基础上 探讨现代建筑 空间的产生与构成特征以及现代建筑空间与 传统庭院的潜在关联 同时分析现代庭院空间 的主要类型 探求当代庭院的传承问题 1 4 课题的研究方法1 4 课题的研究方法 资料分析资料分析 对现有专著 文献 期刊 方案等进行学习归纳和总结 并进行比较分析 为本文的 研究成果打好理论基础 比较研究 比较研究 比较 作为一种确定对象之间差异或雷同的逻辑思维方法 在中国很早有运用 汉王 充在 论衡 案书 说 两刀相割 利锐乃知 两论相定 是非乃见 可见古代学者对此方法已有很 深的理解 只有借助于具体作品 才能更清晰地展现出庭院 园林空间及其在建筑空间中的应用 在论 述过程中 对相关的庭院及建筑师的作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研究和分析 此外还采用举例 引证 图表 法等研究方法 实地调研 实地调研 论文准备和拟写期间 笔者陆续走访天津及周边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庭院建筑进行 实地考察和调研 获取了第一手资料和亲身感受 系统研究法系统研究法 对庭院空间的起源与变迁及其产生的文化因素 社会因素进行深入地研究 从各个可 能的角度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在此过程中逐层离析相关因素的作用力和作用方式 试图将中国庭院空间 的发展较真实 全面的展现出来 多学科交叉研究法 多学科交叉研究法 本课题试图从文化 艺术及社会生活层面去分析现代建筑空间与庭院 园林空 间的相互关系 并结合社会学 文化艺术学 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对本课题内容进行多角度分析 论文结构分析图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第二章第二章 中国传统庭院的源流与文化研究中国传统庭院的源流与文化研究 长廊广庑 途阁云蔓 庭诡异 门千万户 张衡 西京赋 从古到今 人们似乎总是离不开庭院 大至宫廷建筑 小到地方民居 庭院都是一个构成建筑空间 的主要元素 庭院常常被认为是中国古建筑最伟大的成就和最突出的特征 庭院经过几千年民族文化的 锤炼 随着历史的发展 庭院空间的形态更加丰富 它融汇了我国古代诗词歌赋乃至绘画之精华 把建 筑 园林艺术充分地融为一体 紧密围绕着 人与自然 这个永恒的主题 形成了优雅和谐的人居环境 这种内向围合而成的空间 反映了我国特有的空间意识 把建筑和庭院空间视为一体 创造了中国独 特的 庭院文化 2 1 传统庭院释义及相关概念辨析2 1 传统庭院释义及相关概念辨析 庭院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是中国人最感亲切 最熟悉的室外人居环境之一 但由于古代建筑多 采用木构 难以持久保存 所以要从实物考证庭院的起源及发展较为困难 所幸中国文化几千年来延绵 不断 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献 史籍 诗词以及图像等资料 中国汉语同中国文化一样 具有继承性 与积累性 使得语言的意义也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变化 因此 通过对 庭院 相关文字资料的收集 整理 结合考古等方面的发现 也可获得比较清晰的研究线索 庭院是一种历史悠久 应用广泛 形态多样的建筑空间类型 中国大百科全书 园林卷 中对 庭 院 的解释附属在 庭园 的词条中 对 庭院 的解释为 建筑物前后左右或被建筑物包围的场地 通称为庭或庭院 现代汉语词典 将 庭院 解释为 正房前的院于 泛指院子 这一解释不但准 确 而且还反映出 庭院 一词在现代汉语中词义的泛化 它的含意很快就扩展为代指各种形态的院落 现在我们一般将建筑不同位置的 院 如前院 厅院 侧院 内院 都称为 庭院 2 1 1 庭 与 院 空间 庭 2 1 1 庭 与 院 空间 庭 庭 1 厅堂 如中庭 2 亦称 院子 我国旧式建筑物阶前的空地 依其位置不同有前庭 中 庭 后庭 3 通 廷 朝廷 庭 初与 廷 通假 意为室外的平地 后来在 廷 的基础上加 广 而成 庭 广 表示 单坡屋顶 说文解字 广 因广为屋 象对敕高屋之形 可见 庭 指室内的空地或者旧式建筑 前后的空地 庭 字指室外空间时 重在表达建筑前的空地 这暗示出空地与建筑的紧密联系 在这 个时候 建筑周围可以没有围合 只是建筑前的空地 在指室内时 表示建筑的厅堂 因此 庭 字 具有室内室外双重空间含义 文化与艺术的灵光辉映 探求中国庭院空间的发展研究 4 院 院 院 则出现较晚 为形声字 从 阜 而 阜 是上山 与土建筑有关 院 1 房屋围墙以内的空地 司马光 西江月 深院月明人静 有时兼指房屋 如四合院 大 杂院 2 旧时官署的名称 如唐代御史台所属的殿院 察院 清代的都察院 理藩院 今亦指某些机关 学校或公共场所 如国务院 科学院 工学院 表 2 1 与庭 院有关的字义分析 Table 2 1 The meaning of garden space analysis 解释解释 引文及出处引文及出处 廷廷 室外 庭院 廷与庭古多通用 夫差使人立于廷中 左传 定十四年 朝廷 廷 朝中也 妖靡盈庭 忠良在朝 列子 汤问 庭庭 建筑围合之庭院 庭 堂前阶也 胡瞻尔庭有悬特兮 诗经 魏风 伐檀 庭 门庭也 夜未央 庭燎之光 诗经 小雅 庭燎 庭 门屏之内 掌扫门庭 周礼 天宫 庭院 堂下至门谓之庭 不出户庭 易 节 室之中曰庭 孔子哭子路于中庭 礼记 檀弓上 厅堂 庭 今俗谓之厅 宾客在庭者日百往 列子 杨朱 院院 有墙围合之庭 院 同垣 垣墙 院 垣也 其类在院下之鼠 墨子 大取 庭院 院 周垣也 萧条庭院 有斜风细雨 念娇奴 庭院建筑 宫室有垣墙者曰院 作丘王院 唐书 宣宗记 庭院 意义的发展脉络 庭 初与 廷 同 其意为 朝廷 是室外的平地 随着建筑物的围 合 出现 庭 它既有现在所用 庭院 一词的含义 也指室内空间 意同 厅 院 则从 垣墙 转而指由垣墙围合而成的空间 后又衍生指含有此空间的建筑 从 庭 字与 院 字的本意分析 表 2 1 它们都表示一种空间概念 其中 庭 侧重于建筑 附近的空间 而 院 更强调空间的围合 庭 指室内的空地或者旧式建筑前后的空地 从空间上来 说 院 是指围合的空地 依据对 庭 院 的字义分析 笔者得出传统庭院是由 建筑 墙体 室外空间并通过一定的方式 组合而成的 建筑 墙体 室外空间并通过一定的方式 组合而成的 2 1 2 庭院 文化形态 2 1 2 庭院 文化形态 庭院 一词所具体表现的空间形态仅是一种表象反映 并没有从本质上揭示此空间中存在的行为 类别和内容 由于营建过程是在社会环境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下进行的 因此 庭院空间除了满足人类 本能的基本需求之外 还体现了相应的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的作用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表 2 2 与庭 院相关的词汇分析 Table 2 2 The phrase righteousness of garden space analysis 词汇词汇 解释解释 引文及出处引文及出处 庭院 院 周垣也 庭院静 空相忆 满江红 暮词 庭宇 宇 屋檐 当闲处一室 庭字无秽 后汉书 陈藩传 庭庙 庙 朝廷 夫宗社疑文 庭庙网典 宋书 礼制五 庭圃 庭园 鹿与猛兽扰其庭圃 晋书 孝友传 许孜 庭落 落 居也 朝餐布庭落 夜宿完户枢 后湖 户庭 不出户庭 易 节 宫庭 宫 室也 居家如宫庭 后汉书 李通传 庭园 园 所以树木也 庭除 除 阶也 密云翁阳景 霖潦淹庭除 思友人 围绕着 庭 院 形成了一个以它们为核心的词汇群 表 2 2 归纳之后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 庭 院 与其它名词并列 多表达空间或建筑实体 庭 院 多在前 表明其在空间中的主导地位 另 一类是其它名词对 庭 院 的限定 多表达文化形态 庭 院 多在后 强调生活方式及传统 文化对庭院空间的制约 第二类词汇大致可分为四种 即家庭 宫庭 朝廷 园庭 寺院 这些组合反 映了庭院空间不同的功能用途 折射出各异的生活方式 其空间特征也因而各具特色 以上是从文字上进行考证 而考古在建筑上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实例上的参考 印证了这种空间形 态 堰师二里头一早商宫遗址采用了廊院式布局 即以回廊围合成庭院 并沿纵轴线在庭院后半部分布 置主体殿堂 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宗庙遗址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布局完整的庭院式建筑 这组建筑由两进 院落组成 南北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影壁 大门 前堂 穿廊 后室 庭院由两侧通长的厢房及檐廊限 定而成 这些基本反映了早期中国庭院式建筑的空间格局 同前面对 庭院 文字的分析相吻合 至此 笔者根据 庭院 的释义得出以下结论 1 庭院狭义上是由围合要素限定的较为封闭的室外空间 庭院空间 广义上则包含庭院建筑及其围 合的空间 2 庭院空间具有室内外双重含义 而且是作为建筑物整体的一部分存在 3 庭院的本质是一种历史的限定 其基本概念包含实体 空间两方面的内容 体现了庭院的存在 目的与价值取向 2 1 3 与庭院相关的概念辨析 2 1 3 与庭院相关的概念辨析 1 庭园庭园 与 庭院 相关但常被混淆的概念主要是 庭园 庭院 与 庭园 读音相似 因而常常被混用 对于 庭园 这一概念 中国大百科全书 园 林卷 的解释为 在庭院中经过适当区划后种植树木 花卉 蔬菜 或相应地添置设备和营造有观赏 价值的小品 建筑物等美化环境 供游览 休息之用的 称为庭园 而 园林建筑设计 1 中对 建 筑庭园 的解释为 一般系指由建筑物围成并具有一定景象的空间 用以作为人们室内活动场地的扩 文化与艺术的灵光辉映 探求中国庭院空间的发展研究 6 大和补充 并有组织地完善了与自然空间的过渡 可见 庭园与庭院的差异在于 庭院是建筑学中 的一种空间形态 而庭园是造园学的范畴 是园林的 一种形态 而且很可能是最初始的形态 人类的造园 活动可以说是从整饬庭园开始的 庭园以庭院空间为 载体 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但庭园的侧重点在于其中 的植物 水体 山石 小品 铺装等造园要素的组织 及气氛的营造 如图 2 1 2 天井 天井 天井 的称谓来源于中国传统建筑 对 天井 称谓的考证与探讨可参考陈纲伦对中国的 天井 2 型制作了几点界定 1 天井 与房舍相连 一般位于厅 堂前后 2 天井 采用建筑 加法 由房舍与房舍 或者由房舍与墙壁围 合而成 3 天井 井口连檐 环合 4 天井 常下沉为方 池 或环 槽 5 天井 井身较深且虚 井深 一般大于 井径 其中第 3 5 两点是 天井 独有的特点 这一界定还是颇为全面的 需要指出的是 以上界定的 天井 是指存在于民居中厅堂前的 天井 空间 民居厅堂前的天井很明显是由合院型制根据气候和用地的限制而 收缩聚拢而成 是一种特定形态的 庭院 另一种 天井 是广泛存在于民居的侧翼或其他部位 以及中国古 典园林中 规模较小的露天空间 一般由墙或廊围合而成 它一般没有 什么实际功用 用作采光 拔风 或植花草 置奇石以供观赏 这种 天 井 形态也是 院 的一种 是极微形的院 如图 2 2 天井 还可指 某些中国传统建筑室内空间为了采光而在屋顶上开的洞 这和 院 有 一定的区别 可见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 天井 的涵义 和 庭院 或 院 既有重叠 又有差异 而在 今日 我们所谓的现代建筑中的 天井 一般就 是指竖向尺度明显大于平面尺度的窄而高的小庭 院 3 中庭 中庭 中 1 中间 2 内 里 3 中国的简称 4 半 5 不高不小 6 不偏不倚 无过往不及 7 通 忠 8 古代盛筹的器皿 从 辞海 中的 解释可以得到两层含义 一表示物质空间里的中 间位置 二是表示伦理 等级等非物质的 中 图 2 1 某日式庭园局部 Fig 2 1 The garden part of Japanese 图 2 2 民居的 天井 Fig 2 2 The Courtyard of the people reside 图 2 3 现代建筑中的中庭 Fig 2 3 The medium court of the modern building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中国古代注重方位与位置 认为中间为最高的位置 与中相对的概念是前后 传统建筑是有前后之 分的 由于古代注重方位 因此主要的建筑都是坐北朝南的 前 一般就是指建筑的南边 后 是指 建筑的北边 中庭就是指建筑的中间或者内部了 或者说完全由建筑围合成的空间与单座建筑内部的空间 称为 中庭 如图 2 3 它同样既可以是室内空间又可以是室外空间 综上所述 笔者得到以下结论 表 2 3 庭院的概念体系 Table 2 3 The concept system of the courtyard 庭院与庭园 天井与中庭的区别是 天井重在表达空间采光的功能 中庭重在表示空间在建筑中的 位置 强调室外空间与建筑的关系 庭院不一定是庭园 庭院 园林可以转化为庭园 但这时它也可以 叫做庭院 只不过庭院已经向园林转化了 庭园同样不一定是庭院 庭园必须加以围合才会成为庭院 另外不管是庭院还是庭园 天井还是中庭 它们都是属于一个人或者部分人所属的空间领域 即具有明 显的空间权属性 2 2 中国传统庭院的源起与演进2 2 中国传统庭院的源起与演进 人类文明的脚步在不断开拓新领域的同时 也在不断地审视着已成为历史的昨天 曾经的铁马金戈 早已成为断戟残矢 往日的辉煌气象也已经只剩下萧瑟秋风 东窗下也罢 萧墙下也罢 如今只剩下几 行几页的痕迹 千夫指 万民伞 现在也只成就几番戏说 了解历史发展的真谛 并用这种历史观来考察庭院的源起和发展 可以对庭院的研究建立在宽泛而 富于弹性的历史框架上 让历史得到理性的说明 并获得意义 传统的庭院就其物质层面而言 它和古 典建筑的体系紧密联系 不可分割 庭院本身是 虚 的 建筑是 实 的 若无实体的界定 也就没 有庭院 虚 空间的产生 所以需要从建筑的角度考察庭院空间有助于找到庭院发展的线索 同时 对 于典型建筑物的考古 研究和欣赏往往会对产生该建筑的社会文化有深入和具体的了解 在拉波波特的 住屋形式与文化 以及梁思成先生的论著中 都将社会文化作为影响建筑形式的决定因素 所以说 从物质形态可以环视一个社会 一种文化 反过来说 也可以自社会 文化来审视一种物 质形态 如此 我们便获得一般人所没有的视野 从而为研究庭院提供了一种新的线索 2 2 1 中国传统庭院的源起 2 2 1 中国传统庭院的源起 纵观整个建筑史 庭院一直是重复出现的重要题目 在漫长岁月中 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圈中 尽 管时代有更替 社会有变革 建筑流派在不断斗争中新陈代谢 但庭院自诞生以来 始终没有在历史的 文化与艺术的灵光辉映 探求中国庭院空间的发展研究 8 发展中消亡 而是牢牢地与时代的主流建筑风格相结合 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得以永生 2 2 1 1 社会文化层次 2 2 1 1 社会文化层次 对于中国传统庭院的形成 环境的影响起决定性作用 环 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社会环境指的是社会制 度 经济结构 宗教礼法 风俗习惯等人为因素 例如 我国 封建社会奉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表现在国家机构上是上下级严 格划分 表现在家庭结构方面则是男尊女卑 长尊幼卑 嫡尊 庶卑 体现在庭院空间布局上多为对称式 封建社会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处世哲学以儒家 学派为代表 以民居为例 儒家讲究伦常关系 追求家庭的天 伦之乐 因此 其多为庭院式布局 住宅空间以内向空间为主 有较强的内外分隔性 这也符合封建社会女子深居简出的习 惯 同时 庭院体系可以通过串联以及串联后的并联方式不断 扩建 以适应封建大家庭由于人口繁衍而引起的扩展住宅的要 求 自然环境对住宅的影响体现在儒道思想和风水观念 风水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 认为人与自然 处于同一个有机整体 风水思想的基本原则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 要求人类居住的建筑空间与自然环境 相互协调 因而 庭院空间的产生正是儒道思想和风水观念的最忠实的体现 对庭院文化更深层次的阐述 在本文第 2 3 章节 中国传统庭院文化的解读 中详细论述 2 2 1 2 空间形态层次 2 2 1 2 空间形态层次 庭院空间与其他建筑空间形态一样 是人与自然互动的结果 由人类在生存活动中营造出来 历经了漫长的岁月 发展成为今 天多姿多彩的形态 而当我们回溯历史长河 追想那初创的岁月 去探求它如何被创造 我们会发现在水平方向上围合 和在垂直 方向上打开 是形成庭院空间的两种最基本的机制 所谓围合 指人类作为大地上的存在者 占有空间是其存在 的天性和本能 会通过营造人为化的建筑空间来占据空间和领域 人们通过围护 遮蔽而创造了有顶部的室内空间 同样也通过围 合在大地上占据露天的开敞空间 形成了庭院 陕西临潼姜寨发 现的仰韶文化村落遗址 如图 2 4 距今六千多年 居住区的住房 都围绕中间的空地布置 周边有壕沟围绕 这种出于防卫或其他 目的的围合形式可视为 围合 而成庭院的雏形 但 围合 并不能使人类呼吸新鲜空气 接受阳光的抚慰 领略自然美 甚至聊天 散步 娱乐等日常休闲活动都受到限制 不过 人类很容易发现 当把空间的最后一个立面打开时 一个 融合休憩 交往 采光 通风 换气 乘凉等功能于一体的特定 的空间出现了 原始社会的穴居向地面过渡时 我们从半坡遗址 图 2 4 临潼姜寨仰韶文化村落遗址 Fig 2 4 The cultural small village ruins 图 2 5 西安半坡遗址 复原图 Fig 2 5 Xian half ascent ruins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的复原图 如图 2 5 已经看到了在遮蔽穴口时 顶部留孔洞作为 排烟和采光用 孔洞慢慢发展为天窗 又渐渐演变为庭院 这就是 在垂直向度上打开的有力佐证 有了这居中的空间 人们可以离开 狭小的房间 享受宁静的自然 尤其是我们的古人不满足于被动接 受 在围合的庭院中 用精致的石头 植物和水等元素按自己的理 想尽情的雕饰自然 由此可见 围合 创造了空间 而自然的引 入 形成独特的庭院景观 综上所述 笔者得出如下结论 庭院的本质是一种历史的限定一种历史的限定 在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空间 与文化 观念 始终是引导制约其发展的动力 空间 与文化 观念 始终是引导制约其发展的动力 从空间的历史透视 来看 庭院的本源与基本生存和空间环境紧密相关 从观念的历史 发展来看 庭院与其文化的存在价值不可分割 即空间与观念体现 了庭院存在的目的与价值取向 如表 2 4 在中国 传统庭院由功能 决定其内向性空间布局 由观念决定其文化内涵 总而言之 空间 与文化的双重原因将庭院推上了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原型的历史舞 台 空间 与文化的双重原因将庭院推上了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原型的历史舞 台 2 2 2 中国传统庭院的演进史略 2 2 2 中国传统庭院的演进史略 和西方庭院相比较 庭院的空间形态在中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其地位的重要性 历史的延续性 使用的广泛性和形态的多样性 复杂性为其他任何文明国家的庭院形态所不及 庭院常常被认为是中国 古建筑最伟大的成就和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李充禾先生认为 中国传统建筑的每一个单元 基本上是 一组或者多组的围绕着一个中心空间 院子 而组织构成的建筑群 3 在中国古代 无论是宫殿 民居 几乎都以庭院组织其空间 基本的单元是由正堂 两厢和倒座四边围合 形成一进院落 当建筑规模扩 大时 院落被纵向的轴线串联起来 形成多进的院落空间 院 几乎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组织单元 表 2 4 庭院本体研究 Table 2 4 The garden research 2 2 2 1 庭院雏形期 2 2 2 1 庭院雏形期 夏商周时期 组群空间的庭院式布局已经形成 既有体现 门堂之制 的廊院 也出现了向纵深方 向发展的合院 河南堰师二里头一号宫遗址 宫殿的建筑群已呈现庭院式格局 庭院构成已突出 门 与 堂 的 主要因子 形成廊庞环绕的庭院式布局 整组庭院略呈折角正方形 东西长 108m 南北宽 100m 庭 院北部正中为主体殿堂 庭院四周回廊环绕 除西廊为单面廊外 其他面均为双面廊 如图 2 6 图 2 6 二里头一号宫遗址 Fig 2 6 Two insides no 1 temple ruins 文化与艺术的灵光辉映 探求中国庭院空间的发展研究 10 晚于河南堰师二里头遗址的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遗址中可以看 到规整的廊院式建筑群 整组建筑呈严整的两进院格局 南北通得 45 2m 东西空间达 32 5m 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 大门 前堂 后 室之间用廊子连接 门 堂 室的两侧为通长的厢房 将庭院围合 成封闭空间 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 这时庭院一般均呈中轴对称 中轴线上有一个突出到空间中的中心主体建筑 由于它的存在 庭 院的中心是主体建筑而非 空间 由它和相对的 门 的共同作用 庭院中出现了明显指向主体建筑的强烈的空间张力 这是迄今发现 的最早的四合院 这表明四合院布局至少有三千多年历史 它是最 先发展的两进式组群 显示出院与院串连的纵深布局的久远传统 它也是第一个出现的完全对称的严谨建筑组群 意味着古代建筑组 群布局水平的重大进展 如图 2 7 2 2 2 2 庭院形成期 2 2 2 2 庭院形成期 秦汉时期 盛于春秋和战国的高台建筑由于夯土工作量极为繁 重 而且夯土台体自身占去很大结构面积 再者伴随着木构技术的 进步 逐渐趋于淘汰 此时 楼阁式建筑变成专有的建筑开始发展 起来 但由于木构技术本身的限制 总体而言 楼阁式建筑的演变 在漫长的历史中是缓慢的 所以使得当时建筑的发展方向明显区别 于西方建筑 中国的建筑体系没有向高空发展 而是在平面方向上 发展 而且相对西方而言 放弃对建筑实体本身的过度雕琢 逐渐 发展成以院落空间变化见长的特点 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活跃期 出现很多技术 探索的成果 如斗拱的悬挑机能 为建筑组群的庞大体系提供了技 术支撑 但在汉长安明堂 辟雍遗址中看到 整体环境形成 圆水 方院 和 圆基方榭 的双重外圆内方格局 王世仁的复原图显示 建筑是集中式的 而建筑与庭院之间相对独立 两者之间并未形成 层层递进的咬合关系 如图 2 8 成都出土的庭院画像砖显示住宅 分主体部分和依附部分 主体部分由回廊组成前后两院 前院较小 前廊设栅格大门 后廊正中设大门 附属部分也分为前后两院 各 有回廊环绕 这幅庭院画像显示出当时组合序列感不强 如图 2 9 图 2 7 凤雏村西周遗址 Fig 2 7 The ruins 图 2 8 长安明堂 辟雍遗址鸟 瞰 Fig 2 8 The bird s eye view of ruins 图 2 9 庭院画像砖 Fig 2 9 Courtyard portrait brick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2 2 2 3 庭院过渡期 2 2 2 3 庭院过渡期 唐宋时代 木构技术逐渐进入成熟阶段 木构架的四种结构形式 殿堂式 殿阁式 厅堂式 堂阁 型均以齐备 但是呈现出前两者走向淘汰 后两者跃居主流的发展趋势 殿堂式构架做法复杂 而厅堂 式构架做法大为简化 显现出勃勃的生命力 到宋朝 终于由厅堂型取代殿堂型 使木构建筑越来越简 化和理性 同时 木构建筑逐渐出现了另一趋势 以唐大明宫麟德殿为标志 其三大殿串连 楼台簇拥 高低错落的组合形式 进深达 17 间 底层面积总计 5000 是清太和殿面积的 3 倍 这组建筑是从早 期的聚合型开始向后期离散型的殿堂建筑演变的中介 如图 2 10 一方面建筑技术越来越讲究简单和 实用 建筑体量亦在缩小 但另一方面社会对使用规模的需求并没减少 所以 古人会比较多的选择使 用院落把各个建筑单体组合在一起 当规模再扩大时 就会更加强化院落群的组合 宋代以后 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 理学兴盛 皇帝朱熹通过自身的努力 使儒学文化开始 系统化 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控制的精细化深深地影响了社会生活 中国的建筑开始走向标准化 建筑 间组合有了标准化的模式 而且庭院的设计也开始遵循严格的模数限制 2 2 2 4 庭院成熟期 2 2 2 4 庭院成熟期 明清时期 经过多年的演化 四合院形式开始定型 其 中 除北房居主要地位之外 周围房屋和其它建筑形式 都 经过精炼 强化和调整的过程 以致有了布局合理 错落有 致 内外有别 主次分明 有开有阖 趋于完善的合院 同时 在中国南北的广大地区 出现了许多适应不同气候环 境 地质状况 经济条件 建筑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合院 比 如北京的四合院 徽州的天井院 东北大院等等 呈现出丰 富多彩的风貌 如图 2 11 2 12 图 2 10 唐大明宫 麟德殿复原图 Fig 2 10 Restore to original diagram 图 2 11 北京四合院 典型的三进院 Fig 2 11 The Beijing courtyard 文化与艺术的灵光辉映 探求中国庭院空间的发展研究 12 总体而言 中国建筑空间是以庭院空间为核心而构成空间原型 中国古代往往有屋必有庭 一屋带 一庭 一屋带几庭 甚至几屋围一庭 这种建筑结合景观的特点构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人居环境模式 这近乎标准而又灵活可变的原型 通过排列 拼接 围合 形成多样的空间形态 诸如宫殿官邸 民居 园林 庙宇 陵墓等等 不同类型的建筑 实质是千变万化的建筑类型与千变万化的庭院的统一体 是 千变万化的庭院形态和序列组织的一种表现 所以 可以说庭院空间是中国古代建筑原型中不可分割的 一部分 它给古建筑注入自然的活力至今魅力不衰 2 32 3 中国传统庭院文化的解读中国传统庭院文化的解读 纵览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历史 不同的自然 环境 不同的时代 不同的民族 人们的居住形式 各不相同 尤其是幅员辽阔 民族众多的中国 住 宅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 但是 历经长期的自然变 迁与技艺进步的选择 木构架庭院式建筑最终成为 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主流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通过 这些大大小小 各式各样的院落 我们可以触摸到 华夏文明的脉络 透视中华民族的灵光 建筑是人们按照实用的要求 在对自然界加工 改造过程中创造出的物质实体 同时又是在这个过 程里 运用了美的规律 注入了自己的审美理想 传统庭院的存在与发展 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 契合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 宇宙自然观和审美观 传统庭院富于文化气息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传统文化对于庭院布局的影响 另一方面是传 统文化对于庭院中各构成要素的影响 这两个方面相互融合 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庭院文化 2 3 1 儒道思想的至深影响 2 3 1 儒道思想的至深影响 儒道文化的 礼制 制度对于中国传统庭院的影响很大 主要反映在庭院围合建筑的等级制度和庭 院的中轴线对称布局上 在 礼制 制度的基础上 建立了传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封建家族制 即三纲五常 长幼有序 男尊女卑等等 要求家族中不同辈分的人要 各居其所 在四合院中 正房坐南朝北 坐落在最高的 台基上 建筑也是用比其它建筑高的等级 两边设厢房 一般东高西低 北面是倒座 又称门房 住在 正房里的一般是长辈 晚辈者居住在厢房当中 厢房中又以东为高 即哥哥住在东厢 弟弟住西厢 以 示长幼有序 厢房内一般作为客房使用 通过建筑反映出人在社会中的等级地位 传统庭院中的中轴对称布局也是儒道文化思想的反映 体现了封建家长制下 作为一家之长的尊严 和权力 庭院这时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清洗算法在智能客服中的应用对比报告001
- 2025至2030年中国海南旅游业市场供需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咨询报告
- 2025版智慧社区物业管理及设施更新及安保服务合同
- 2025年度特殊技能人才法人技术顾问聘用合同
- 2025版专业级挖掘机械设备采购与售后服务合同
- 2025版企业师徒结对技术研发与市场合作合同
- 2025版数据中心空调系统维保及能效提升合同范本
- 2025年新型稻谷加工技术合作合同
- 2025年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保密协议书
- 2025年度高端装修贷款合同文本
- DB32/T 1086-2022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规范(修订)
- 《滤芯销售培训》课件
- 2025年中国人保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必背知识点
- 施工单位管理培训
- 配料保密协议
- 2024年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四中小升初数学试卷(含答案)
- 园区消防安全联动制度
- 《慈善法》知识竞赛题库与的答案(完整版)
- 托管运营合同范文
- 电气工程专业导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