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五单元.doc_第1页
必修三第五单元.doc_第2页
必修三第五单元.doc_第3页
必修三第五单元.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师夷长技(鸦片战争后甲午中日战争)(一)开眼看世界1、时间:鸦片战争后2、背 景(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两半社会,清政府面临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一些有识之士反对空谈义理(理学僵化),提倡经世致用;鸦片战争中一些人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军事科技)的先进性,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客观: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加紧对外侵略。3、代表人物及贡献(表现)(阶级:地主阶级抵抗派;侧重:制夷)(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设译馆;翻译四洲志各国律例等外国资料; 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思想:主张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军事科学技术,仿制西方船炮,提出建设新式海军)(2)魏源放眼世界的先行者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图志 代表作:海国图志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专著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意义: 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解放思想的作用。4、思想内容及实质:向西方学习,抵御外来侵略(目的);实质:维护清朝封建统治5、评价性质:爱国进步思潮(爱国主义的进步思潮);启迪中国人挣脱思想禁锢,开始关注世界探索新知,促进思想解放;带有时代局限性,对西方先进性认识较肤浅;带有阶级局限性,根本目的是为维护腐朽的清朝封建统治。(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19世纪60-90年代;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侧重:镇压)1、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2、背景(原因)、目的:内忧外患;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现洋务派;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影响;目的: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3、含义及实质(根本目的)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中学:中国传统文化(儒家伦理纲常);西学:西方文化(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纲常名教为国家命运根本;“西学为用”:近代科技,挽救的清王朝4、实践活动及结果实践:洋务运动;结果:失败;没有使中国富强;开启中国近代进程。5、评价实质: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进行社会实践,开启中国近代化历程;促进思想解放,对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产生有一定影响。二、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一)维新变法思想1、早期维新变法思想(实质:资产阶级思想)时间:19世纪60年代(二鸦后)背景:洋务运动的开展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民族资产阶级出现(来源)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科技在中国传播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冯桂芬内容(主张):经济、文化、政治评价:性质:资产阶级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实践;反映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康梁维新思想的产生和戊戌变法奠定思想基础。2、维新思想的发展(康梁)时间:19世纪90年代(甲午战后)背景(原因):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早期维新思想起到奠础的作用,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在中国进一步传播;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洋务运动破产,通过学习西方技术的富国强兵之路失败;中国有识之士的宣传倡导。代表人物及贡献 康有为“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 a贡献:创办万木草堂;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意义)(打孔子旗号的原因:资产阶级自身薄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孔子影响力大,借助孔子名义减轻变法的阻力) b思想特点:把西方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理论c影响:抨击封建顽固势力;为维新变法奠定理论基础;他的思想被称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主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严复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主权在民,民主君仆。主要内容:政治:主张变法改良,救亡图存;主权在民;立宪法,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文化教育:兴办新式学堂,倡导西学;实践活动及结果: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结果:失败,把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推动到政治制度层面,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促进思想解放。评价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进步思潮爱国思潮:为挽救国家危亡,促进国人觉醒进步思潮:促进思想解放,经济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主张实行资本主义政治,顺应时代潮流(资本主义)。起到思想解放启蒙的作用(最大功绩),促进国人觉醒;把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推动到政治制度层面;推动戊戌变法运动;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促进资本主义经济教育文化的发展。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封建思想文化,主张兴民权(一次资产阶级的改革运动)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3、维新思想的传播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1)原因(2)焦点:变法维新、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二)民主革命思想1、产生时间:19世纪90年代(1894年,孙中山创立兴中会)2、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19011905年)原因:政治:戊戌变法失败,证明资本主义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1901年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危机更加严重。(清政府发动本质充分暴露,人民对清政府不再抱有幻想)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小资产阶级壮大代表人物: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地点:上海、东京(阵地)思想:天赋人权、自由平等3、代表人物及内容孙中山、黄兴:政治主张暴力革命,实行民主共和制4、实践活动及结果: 辛亥革命;结果:全面推动中国近代化;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5、评价: 成为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思想武器;全面推动中国近代化;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进一步促进人们思想解放;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三、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一)民主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1、时间:1915年新青年创办1919年五四运动前2、原因: 根本: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政治:一战期间帝国主义美日加紧侵略;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改变,民族危机沉重; 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 思想文化:辛亥革命后资本主义民主自由平等思想在中国进一步传播; 直接: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3、兴起:(1)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新青年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敬告青年一文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2) 代表人物及贡献:陈独秀、蔡元培、胡适、李大钊、鲁迅等。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发起新文化运动;蔡元培:在北大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方针,提倡“学术思想自由”,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写文章要言之有,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介绍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3)主要阵地和活动基地: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4)发展: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方针,提倡“学术思想自由”,4、指导思想(口号、旗帜):民主、科学(德、赛)5、内容:(四提倡、四反对)(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指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指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科学方法。民主和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帜。(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旧道德主要是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资产阶级道德。(因为,儒家学说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需要,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推崇,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精神工具。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变本加厉地尊孔复古。所以,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即文学革命)。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作无病之呻吟”;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陈腐、雕琢、晦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成为新文学的典范。(4)介绍十月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6、评价(1)性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2)进步性: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人们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使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五四运动(宣传动员作用)奠定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推动文化的普及繁荣;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的发展。(3) 局限性: 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 对东西方文化态度,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2)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 开始传入:时间:十月革命胜利后2、 背景:(1)国内: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深入发展;新文化运动造设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资产阶级政治斗争的失败;爱国知识分子探索救国道路的积极努力。(2)国际: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3、开始传入:时间、代表人物及文章(早期马克思主义者)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主张学习俄国,号召知识分子到工农群众中宣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4、广泛传播:时间:五四运动;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1919年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登了一批介绍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文章。他还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是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志.途径(方式):发表文章,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建立马克思主义社团,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出版工人的刊物,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5、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特点: 先进知识分子起了核心领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宣传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斗争中发展传播。)6、影响: 促进中国人思想解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