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书大家谈.doc_第1页
榜书大家谈.doc_第2页
榜书大家谈.doc_第3页
榜书大家谈.doc_第4页
榜书大家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榜书大家谈 (一)书法报相继推出的“帖学谈”、“碑学谈”、“书法教育谈”、“册页谈”、“扇面谈”等专题,取得了较好的反响,引起广泛关注。如题匾等榜书创作,曾在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为了使读者对当前榜书的创作现状及相关问题有所了解,书法报特邀在榜书创作上有一定成就的代表书家通过笔谈的方式,探讨榜书创作的相关问题。 一、你对“榜书就是大字”这种说法怎么看?是不是篆、隶、草、行、楷五种书体都适合写榜书?金伯兴:古时候,榜书就是大字的通俗称谓。古代的榜书大多用于宫殿、城门的题署(据说起源于汉代),后来才发展到民间的一些门店、楼宇及大型建筑物名称的题名。从古至今,很多有气势的榜书作品和建筑物的风格、形式结合得相得益彰,很出彩,达到了书法美和建筑美的完美契合。如沙孟海先生为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所题的榜书匾额,书法美和建筑美都有很高的水准。榜书牌匾要有艺术特色才会受到欣赏者的欢迎。应该说,作品中每个字所占的面积在一平尺以上,就可以称为榜书了。现在,受电脑等高科技实用工具的冲击,榜书的实用性少了一些,一些楼宇、店招多用电脑字库中的字,艺术性就大打折扣了。还有一点,现在一些书法家对榜书的驾驭能力欠缺,所书的榜书作品艺术水准与艺术高度都不够。所以,写榜书有一定的难度,难在出气势、出神采上。篆、隶、楷、行四种书体比较适合写榜书,草书比较难,用大草来写榜书那就更不容易了,小草、章草略强一点。主要是因为大草的随意性较大,而榜书又不是小字的简单放大,因此不容易写出效果。很多画家都说书法难,创作榜书作品就更难了,是有一定道理的。现在,旅游景点中各种书体的榜书都有。多是小榜书放大的,不可能直接写那么大。旅游景点或公共建筑上的榜书还要考虑雅俗共赏的问题,太追求个性,观众欣赏不了,也就失去传播书法的意义了,这牵涉到受众面的问题。我所题的榜书招牌不多,好多人都以为我不弄传统,却忽略了我的传统功夫也是很扎实的。最近,卓刀泉古寺要我在四尺宣上写“忠义”两个榜书大字,刻在一块五米多高的石头上。我自己感觉写得不错的,但没有刻好。石头外表凸凹不平,“义”字凹进去了,视觉效果不佳,这关乎平面与立体的关系问题。书法作品在平面与立体上的表现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榜书作品不比电脑字库中的字,放太大了肯定会变形。欧广勇:我个人认为,门额、招牌等上面的大字,就可称为“榜书”。康有为说:“榜书,古曰署书,萧何用以题苍龙、白虎二阙者也,今又称为擘窠大字。”用如此多名,有过其实了,我倾向于同意“榜书就是大字”这一说法。周俊杰:榜书肯定是写相对较大的字,过去基本有三种用处:一、摩崖题记;二、匾额;三、室内悬挂,如“寿”、“虎”、“龙”等少字榜书作品。现代则多为参展所书篇幅较大、字径较大的作品。无论什么书体都可用于书写榜书,不应有限制。朱以撒:“榜”在古汉语中有一层意思,即“匾额”,书于“榜”上之字就是榜书,即大字。因为“榜”的尺寸我们大抵可知,半米见方的字应该可以称为“榜书”了。五体书都适宜作榜书,只是审美效果不同而已。将峄山碑、曹全碑、“瘦金书”写成榜书,又何尝不可?因为,榜书不过是一个尺度的衡量而已。从审美角度来看,以纤细清瘦的线条作榜书,毕竟有骨骼伶仃、不胜绮罗的病态感,譬如以“瘦金书”作一米见方之榜书,它的审美缺陷就被极端地放大、强调了。相反,诸体中粗壮雄厚、笃实深沉的风格,就适宜以榜书为之。譬如泰山经石峪金刚经、麻姑仙坛记,得圆融丰满朴实之美。清人周济称:“求空,空则灵气往来;既成格调,求实,实则精力弥满。”榜书也须讲虚实。但我倾向于多实少虚、多拙少巧。刘洪彪:“榜书”一说由榜文出,榜文旧指张贴于公众场合的文告。文告需要让观者看清读懂,起到安民告示、让路人皆知的作用,必须字大而端正,故“榜书就是大字”一说亦不无道理。近现代标语口号盛行,“榜书”因而更加名副其实。篆、隶、楷三种书体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汉字正体,实用功能最强,都曾担当过安民告示的“主角”。行书为楷书之快写,并不难辨认,也是榜文之“要员”。草书虽然有法度,但草法只是文人间约定俗成的书体,百姓多不知晓,故榜书一般不用草体。不过,书法在当代已渐失实用价值,毛笔写字皆因审美所需,已成艺术行为,故篆、隶、楷、行、草五体都适合作榜书。 二、写榜书和写小字有什么不同?对字构、执笔、身法和步法有没有特殊要求?金伯兴:写榜书和写小字相比,榜书的点画、结构很直观,藏不了拙,如果笔画、结构或章法有问题,很容易一下子显露出来。而且因为写榜书和写小字的工具、载体不一样,书写效果也不同。在纸上写,笔一停墨就跑了,在墙上或木板上就不会出现跑墨现象,未到位的笔画还可以去添补。写榜书比起写小字,其执笔、身法、姿态等方面有很多不同。先说执笔吧,写小字执笔,手指、腕、肘、臂膀都有使用;而写榜书,手指的作用可能要少一点,主要是腕、肘、臂膀在使劲,同时还要配合腰部的力量,气出丹田,书写力量的来源不一样。此外,写榜书在用笔上也不易把握,因为没有写榜书用的狼毫大笔,所以多年来无论写小字还是写大字我都用羊毫。羊毫很软,写出来的字趣味和变化很丰富。但问题是,现在写榜书的大羊毫通常都掺了其他的杂毛,大羊毫醮墨后就不听话了,像一把烂稻草,不容易驾驭,很难收笔,因此对书者手上的笔墨功夫要求颇高。榜书字大,不易表达感情,讲求气势和韵味,所以写榜书时需要调动气势和情绪,将情绪和力量凝聚到笔端,自然生发。书写时层次要分明,线条要有节奏,形态要有立体感。但是就算可以做到这些,书者如果没有好的体质,榜书也是写不出气势来的,所以在姿势上也有要求。写少字数的榜书作品可以在桌案上写,姿势则以立姿居多,两脚分开或一前一后,腰要弯一点,像插秧一样。如果写长篇多字的巨幅榜书之作,多是将毡铺在地上写。这样,就更费体力了,姿势也以两脚分开、弓腰书写为主,但不能跪在地上写。还有一种像古人题壁的方式,将纸衬在墙上写,难度也大。如果书法家的身体不好,很可能会吃不消。欧广勇:榜书要顾大局。整体章法、字构、笔法,浑然天成,见精神、气魄。苏轼说“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不只是指结字,更重要的是指章法。大字容易忽视章法,章法切忌支离松散、绵软无力。要养浩然之气、积德累仁,品高才能识广。写榜书,不要将鼓躁作雄强、狂怪作潇洒、呆滞当文雅。周俊杰:榜书一般要求字的结构要茂密、有张力,线条不宜太细。执笔因人的习惯而异。至于什么身法、步法则属于“表演”问题,最好不要提,提则将书法艺术引入俗格。朱以撒:字形变大导致书写者的心态、姿态整个地改变。由案上书到地上书;从人在纸后书到人在纸上书;从坐着、站着写到走着写,变化各有不同,关乎书写者的习惯、方式、手法,我以为是无特殊之规律的,但具备书写的自然、轻松、从容的心态、动作,则是概莫能外、必须具备的。 刘洪彪:大字和小字在字形结构、点画形态、线条质量、神情气韵等方面没有根本区别。但执笔完全不同,写小字通常用“擫、押、钩、格、抵”五字执笔法,而写大字因笔大字大,指法已不能胜任,须用腕、肘、肩甚至全身之力方能挥运得开,故执笔要根据所用笔的大小和所写字的大小,采取握笔、抓笔等不同方式。至于身法和步法,实为写榜书之需。写小字伏案可为,纯属指腕运动;写大字须站立,甚至离开案头,俯地而书,或躬身,或跪蹲,字大时还得边写边移步挪身,既要有相当的稳定性,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此中的身法与步法,恐怕需要依据不同的个体,根据自身的条件与书写经历去体悟和总结。 三、写榜书,讲不讲用墨的变化? 金伯兴: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榜书作品,以清人所书居多,作品大多写得乌、光、圆、滑。“写”的成分不足,“做”的成分较重,可能是太讲法度了,放不开,艺术性略有欠缺。清人用笔比较实,一看就知道。如刘墉、伊秉绶他们所写的榜书,字比较稳,但线条略显臃肿,肉太多,枯笔少,骨力不足。结合我自己多年的创作体会,我的榜书作品是“写”的成分多一些,注重在书写的过程中表现和探寻书法的艺术性、偶然性。既然是创作,就有艺术要求。现在的实用领域,榜书作品的用武之地少了一些,这就更需要强调榜书的艺术性榜书大家谈 (二) 一、你对“榜书就是大字”这种说法怎么看?是不是篆、隶、草、行、楷五种书体都适合写榜书?吴振锋:榜书,又名署书或曰题榜书。榜,古代称署,即宫殿匾额、门额或谓告示、张榜,皆用大字所书。因此,凡数寸至径丈之字皆可叫“榜书”,也不一定书于匾额。而最初的榜书,确实是用以题匾的。包世臣艺舟双楫国朝书品列“行榜书”、“草榜书”,是以各体大字都可以称榜书,但我却不以为凡大字都称榜书。因为,有的书体适宜于题匾额、招牌,有的则不宜。比如篆、隶、楷、行宜,而草书尤其大草则不太适宜。榜书,甚或告示之类大字,也是以易识美观为第一审美标准,这是由榜书的公共性文化功能所决定的。所以,榜书与大字还是稍有区分的,并非大字都是榜书。张建会:榜书就是大字这种说法我认为不完全对,榜书一定是大字,但大字不一定就是榜书,将小字放大就更不应认为是榜书了。曹元伟:以前,我从未写过大字作品,偶尔进行楹联创作就算是写大字了。2004年,中国书协举办全国(秦皇岛之夏)第一届大字书法艺术展,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才开始琢磨有关写大字的问题。大字俗称榜书,辞海解释,榜书,亦称“牓书”,古名“署书”。指题写在宫阙门额上的大字。后来把用于牌匾上的大字通称“榜书”,也称“擘窠书”。王厚祥:“榜”字有多层意思,但榜书中的“榜”应解释为匾额。历史上的榜书,指的是题在匾额上的大字。如写在山海关城楼上的“天下第一关”,写在寺庙主殿前的“大雄宝殿”,写在各类商业门店、门楣上的店名、字号等。匾额书写有特定的规范,从字体上讲一般以楷书、行书为主,以便大众识读。字形大小比较均匀整齐,笔画雄壮厚实,以求庄重大方和良好的远视效果。这些特定规范,主要是实用性要求的结果。匾额上的字首先是实用,不能识别、视觉效果不好,写得再有艺术性也没有意义。然而,研究榜书只强调其实用性的一面当然是不够的。古人把匾额看作门面,虽为实用,断不草率,且十分讲究。故宫里的匾额多为皇帝书写,民间的匾额也多出自书法名家之手,加之精心装饰、细心雕琢,很多匾额都成为精美的艺术品,成为亭台楼阁的“景眼”和重要的文化载体。人们游览至此拍照留影,也要把匾额拍进去。同样是一座楼阁,照片中有历史名人所书的匾额,使人观后顿生一股历史的沧桑感,这张照片的意义也因其具有的文化内涵而立即深厚起来。反之,几年后连画面中的主人都不知道这是哪座无名建筑。张青山:榜书古称署书,是秦书八体之一。据文献记载,秦李斯先为署书。汉萧何善篆籀,“汉高帝未央宫前殿成,命萧何题额此署书之始也”(费瀛大书长语);泰山经石峪“以径尺之大书,如作小楷”(杨守敬语),此摩崖以隶为主,兼融篆情楷姿,被尊为榜书之宗;唐宋以降,以颜体一系的榜书书皇室宫阙、古刹梵寺匾额者比比皆是;当代郭沫若题写的“武侯祠”、沙孟海题写的“华联商厦”巨匾,皆以行书为之。由此可见,篆、隶、行、楷皆适宜作榜书。以草作榜书,难度大,一般涉猎者少。龙开胜:可以这么说,古人有张贴皇榜、金榜题名的说法,榜书即为张榜、题榜之书。为醒目起见,要求字形较大,便于远观,由于受榜的限制,又不能无限制地写大,还要容易认识,不容易混淆,所以多用规范的正书、行书题写。确切地说,隶书、楷书、魏碑、行书比较适宜写榜书。童孝镛:榜书,渊薮久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秦书八体,六曰署书。”榜书又称“擘窠大字”。因其具有雄浑开张、纵逸遒劲、大气淋漓的艺术感染力,自秦汉至今,一直为历代文人墨客、学者名流所推崇。 简单来理解“榜书就是大字”这句话是说得通的,因为榜书普遍以体径硕大的形象示人(字径一般要达到30cm以上)。但从创作和审美角度而言,说“榜书就是大字”或把“大字”等同于“榜书”则显得差强人意。榜书虽然与一般创作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却又“别有门径,自古为难”。其难为:“执笔不同、运管不同、立身骤变、临仿难周、笔毫难精。”所以古人于榜书创作常怀敬畏之心,一般不轻易染指。榜书之难,难在其执笔、握管、身法、步法、遣毫乃至气息的调整与相互配合。在具体创作之中,既要悉心恪守“八法”,又要用意摒弃“八病”,这是榜书学习和创作的最基本要求。前人的艺术实践证明,“五体”皆可进行榜书创作,关键看你有没有这种创作实力。显然,以“五体”进行榜书创作是要与实际派用和适应场所相匹配的,名山古刹、庙宇楼阁一般应选取通俗可识的隶书、楷书、行书为妥,这样以便普通百姓熟识;而专题性展览和榜书探索性创作,则完全可以不必拘于书体的限制。 二、写榜书和写小字有什么不同吗?对字构、执笔、身法和步法有没有特殊要求?吴振锋:大与小是相对而言的。有时,字径大者反而气势、气象小,字径小者反而气势、气象大。笔者曾集鲁迅手稿为匾额,气象依然大,原因是鲁迅有碑学的底子,有碑志、摩崖书的意象;而看启功先生所题的招牌,则气力、气象皆弱,原因是启先生书发乎小字,有灵飞经的影子,显得势单力薄。我曾比较过陕西省博物馆8m高的唐代石狮与友人藏不足20cm的唐代石狮的两张相同姿态的照片,它们给人的感觉同样具有大唐的恢弘气象。这给人以启示,字的“大”不仅是字径大小之“大”,更在于气象大小之“大”。榜书不仅要求字径大,更要求气象大,而大字则未必。当今某些书家也用大草书大字,气势、气象并不大,但尺幅大,块量大,同样也是很能抓人眼球的。 康有为谓:“作之(榜书)与小字不同,自古为难。其难有五:一曰执笔不同;二曰运管不同;三曰立身骤变;四曰临仿难周;五曰笔毫难精。”此为经验之谈。其中执笔、用笔之法不同不必详说,“立身骤变”,即讲的是身法与步法要相协调。其“临仿难周”,就意味着临古是必须的,但因为字大而笔法、字法难以周正到位。而“笔毫难精”,也就是说笔法精到是必须的,难以做到而做到了,则臻至高妙。以我的体会,榜书之要在于字法,在于每一个字整体结构的端严和谐。更在于字势、字象的大方、大气。榜书因其字数少,难于藏拙,故书写难度大。然而“贵其所难”,艺术的高境界正是技术上突破“难”处而得以实现的。张建会:写榜书,与一般字的书写在执笔、字构上是有不同的,由于写榜书一般用的是抓笔或提斗,自然在执笔上有所区别,榜书讲求气象宏阔,在字构上应笔画紧结,间架开张。写一般字的运笔动作只在肩、肘、腕、指上,而写榜书则需身法和步法配合好。曹元伟:榜书创作中的收放是不好掌控的,收相对容易,放主要是线条放和字形放,这就要求书者有足够的胆量。一般来讲,放的字起码要在正常字的2倍以上。如正常字是30cm,那么放的字就要在60cm以上才能产生大小对比的效果。写这么大的字,不仅要腕、臂并用,有时还要加上腰、步的配合。榜书创作既是艺术创作,同时也是一项体力活。王厚祥:与其他类型的书法作品相较,榜书最大的特点是“字体大”。书法圈里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位书法家小字写得非常精美,要笔法有笔法、要字形有字形,但其大字作品却大失水准,笔法也调不顺了,字形也把握不准了。这证明大字和小字在书写方式、方法上是有很大区别的。榜书大家谈 (三) 一、你对“榜书就是大字”这种说法怎么看?是不是篆、隶、草、行、楷五种书体都适合写榜书?胡秋萍:榜书是比较大的字,但大字并不一定都是榜书。原因有两点:第一,要看字大到什么程度;第二,榜书在基本字构、笔法上有其独特的用笔和提按的方法。篆、隶、草、行、楷五种书体虽然都能放大来写,但并不是都适合用来写榜书,如草书就不太适合用来写榜书。草书经过简化后线条简洁明快,且绞转、圆笔较多,方笔较少,可以作为单字独立来欣赏,但不太适合写榜书。毛国典:“榜书”,我认为其应该是大字书法,无论多大的榜书,都必须要有出处,没有出处的榜书只能叫“写字”。篆、隶、楷三种书体都适合写榜书,而行、草两种书体不适合写榜书。用篆、隶、楷三种书体写榜书,给人华贵、庄重、醒目的感觉;如果用行、草两种书体写榜书,会存在如下问题:一、不好控制用笔;二、容易把字写“弱”;三、不太好辨认。 二、写榜书和写小字有什么不同吗?对字构、执笔、身法和步法有没有特殊要求?胡秋萍:榜书绝非简单地将小字放大书写,其在书写方式上与小字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写小字,多依靠手指的细微动作,使字构达到空灵、疏朗、开阔、挺拔。写榜书,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写小字的用笔动作加大,创作出来的作品就不能令欣赏者产生强烈的震撼,就会缺乏视觉效果。那样的话就是小字的放大书写,是写大字但不是写榜书。写榜书时,手指、手腕、手臂甚至全身的力量都要配合用上。书写时,根据笔画的主次来使用手指、手腕、手臂和全身不同部位的力量。小字是近赏的,榜书是远观的。榜书虽然字所占的体积较大,但也需要把它写得紧凑绵密,不然悬挂出来后,结构就会显得空洞、稀疏甚至散漫松懈。榜书的主笔要写得挺拔、立得住,有时还要适当用点方笔。辅助的笔画要写得灵活有动感,单字内尽量少留较大的空白,不然远观时就会给人空洞、滞塞的感觉。字与字之间的空白要基本均匀,这样才会显得整齐。我个人不畏惧写榜书,有时感觉写榜书比写小字还得心应手,只是没有花时间去专门探索。近来所写的这批榜书作品,也不能尽如人意,算作是抛砖引玉吧!期望看到书坛有更多的优秀榜书作品出现。毛国典:写榜书对汉字的结构要有一定的要求,无论哪种书体,一定要“里紧外松”,不可写得支离破碎。至于执笔、身法和步法没有特殊的要求,只要自己感觉舒服、顺手即可。 三、写榜书,讲不讲用墨的变化?胡秋萍:在墨色上,浓墨和焦墨不易快速行笔,写出来的线条显得板滞没有弹性。因此,写榜书墨色的浓淡要恰到好处,要能行得起笔来,上得去速度,墨色也不要太淡,太淡会伤精神。毛国典:榜书创作,如果是单字榜书,用墨很难有变化;如果是多字榜书,创作时在用墨上必须有变化,即干湿、浓淡的变化;书写中提按、速度的变化等,作品有了这些变化才能生动。 四、写榜书,是否需要临帖?临帖以哪些碑帖为范本较为适宜? 胡秋萍:我个人认为,行楷和魏碑较适合写榜书。方圆兼备更能表现榜书端庄、大气、雄浑、开阔的形态与神采。喜欢写榜书的朋友可以选些行楷和魏碑的字帖来学习。具体到创作时,如何才能把榜书写得既敦厚挺拔又玲珑活现,还要靠自己去努力探索。因为,榜书并不是简单地把古帖中的小字放大,而是要在书写中融进书法家对榜书的理解和独特的艺术审美追求。毛国典:榜书作品要有出处,一定要临帖。临帖以哪些碑帖为范本较宜,要根据作者自身的喜好而定。如果喜欢唐楷,可以选颜体为范本;如果喜欢隶书,可以选西狭颂、石门颂、张迁碑为范本;如果喜欢篆书,可以选石鼓文及吴让之、杨沂孙的篆书为范本。榜书大家谈 (四)略谈汉简与榜书的几个问题 毛 峰 1、汉简能否写成榜书?我认为,榜书约定俗成即是书法大字。汉简因为需要节约书写的原材料及阅读、保管等因素,原字都是写在很窄的竹木片上,所以字很小。至于汉简能否写成榜书?我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字径多大才能算作榜书的标准?我以为应以传统所公认的“擘窠大字”为标准,即食指与大拇指之间的“虎口”距为基准。成年男子“虎口”距约为18cm,所以单字字径在18cm以上即可认为是榜书了。很多人认为,汉简不宜写大,更不用说是写成榜书了。理由很简单,因为汉简写在原简上就是小字,在原简上其字径大小通常在1cm内。如很有代表性的汉甲本士相见人之礼简,其字径为0.7cm;汉代放马滩甲种日书简,其字径只有0.6cm。迄今为止,我们所能看到最大的汉简大字是西汉敦煌马圈湾木签,其字径也只有23cm。于是,就断定汉简不宜写榜书?答案是否定的。 2、汉简写成榜书别有风韵。汉简是否宜于写成榜书,其关键是什么?榜书从古至今主要用在匾额、对联、横披、摩崖题刻、商家店招等形式上,观众多是有一定距离或远距离观赏。通常情况下,我们欣赏书法作品都是近距离。所以,对于书法作品中的“字”,有不同的品类就有不同的欣赏要求。欣赏近距离的书法作品,要求作品的章法、结字、运笔、点画都要精微,经得起细看、品评和推敲。而书写榜书作品,如果太追求墨法的细微变化和点画外缘的细微变化,就会在书写中顾此失彼。其要求整体的可观赏性,字的点画、结体也要保证在远距离观看时清晰可辨。汉简的主要特点是简洁、清晰,虽然汉简的原字较小或很小,但却基本无游丝引带,这和榜书的点画有共性。特别是放大以后,亦恰契合了榜书的基本特征。而且也暗合了榜书爽朗、明晰、古朴与率真的特性,因此以汉简来作榜书就显得别具书韵了。 3、榜书与表现载体的关系。 现当代的榜书作品,其原件往往是写在纸上的,最后却被用来制作在木板、山崖、石碑、金属等非纸质材料上。我创作榜书作品的经验就是在书写时考虑作品最后制作出来的效果。如果作品最后要镌刻在山崖上,在书写时就没有必要去追求点画运笔中的游丝、飞白和墨法,但要注意表现点画的宽厚。如果作品最后要刻在石板(碑)上,就可以书写稍精细一些,如南方一些中性青石也宜于刻字。但在一些石质很脆的石料上,几乎无法表现飞白与游丝。只有最后制作在木板或直接书写在木板上的榜书作品,方可表现一点飞白与游丝,但墨法还是没有办法表现出来。如果是制作在纸帛类材料上,这类榜书作品就大可以表现出笔法、墨法、飞白、游丝等运笔方法,但同时必须顾及有一定距离观赏和远距离观赏的因素。 4、任何书体都可以写榜书,但隶、行、楷最适合。凡是用毛笔写成的“擘窠大字”就可以称为榜书,中国书法中的几个主要品类,如篆、隶、草、行、楷均可写榜书。尤以隶、行、楷最佳,因为,榜书欣赏对象多为大众,其形式存在一定性质的广告因素。而汉简也包含隶、行、楷、草诸体的成分,所以汉简当然属于适宜写榜书的范畴。 5、汉简中哪些简册最适宜写榜书?至于书写汉简榜书,宜学哪些简册?这个问题要因人而异。一般情况下,战国简、秦简、西汉简、东汉简、魏晋简、隋唐简中,用笔比较简洁,结体比较清晰的隶、行、楷较为合适。如内蒙古额济纳旗破城子居延甲渠侯官遗址出土的西汉相利善剑册,隶意浓,点画坚实,结体稳重。甘肃敦煌马圈湾烽燧遗址出土的西汉马圈湾习字觚,也带有隶意,略呈楷意,点画简洁厚实而朴茂。甘肃武威市磨嘴子八号出土的汉王杖十简汉简中的楷书,点画厚重而雄强,结体平稳又开张。甘肃武威市磨嘴子六号汉墓出土的汉甲本士相见之礼汉简点画清晰,无游丝引带之累,属标准汉简隶书还有大量出土的汉简,只要书法家自己喜欢,都可以作为榜书临习的范本。6、写汉简榜书,握笔方法、身法、步法要根据榜书的大小而定。汉简原字在书写时,由于字很小,握笔方法、身法与纸本书写的差别并不大。当写成“擘窠大字”时,其握笔方法、身法、步法肯定要与书写字径的大小相适应,但在外在形式上还要张扬个性。从理论上讲,书法家不应把写榜书当作作秀场,也不应过于追求形式,应当看重的是榜书作品本身。特别是在当下,书法作品多追求视觉冲击效应,而且行为艺术的成分也很重,作秀的元素也颇有一些。还有些现场所书的榜书作品,其幅面大到可以和一个篮球场相媲美,既无法收藏,也不便张挂、陈列,这些作者显然是在追求书写现场的行为效应。话又说回来,当榜书字径超过50cm,甚至超过100cm,书法家在执笔法、运笔法、身法、步法上也确实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都要根据榜书字径的加大而随之发生变化。榜书的学习与创作 欧阳金谷 30年前,我在广西靖西县龙邦镇七星山山顶“十二道门”的古堡上指挥了一场特殊的战斗,这座古堡百年来和中国军民一起先后经历了抵御法国、日本侵略者的战斗,抗法援越、抗美援越及对越自卫还击战。古堡通道第一道拱门上方嵌着的石碑上镌有清光绪年间爱国将领、广西提督苏元春题写的“边民永赖”四个大字。在战斗的暇隙,我总喜欢凝视它,这四个雄壮的大字,展现了军人的神圣与坚强、职责与意志、奉献与牺牲,仿佛可以听到当年边疆将士与敌人决战的厮杀声、胜利的欢呼声,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榜书的巨大艺术魅力。从此以后,我开始了对榜书相关书籍、资料的收集,并走上了榜书的学习与创作之路。榜书从赞颂帝王功德,装饰皇家宫殿、苑囿,发展到题写重臣宅第、寺观庙堂、关隘要塞城楼、园林景观、名山大川,最后进入寻常百姓家,如店铺招牌、宗庙匾额、书斋堂号等,已深入到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书体也从单一使用篆书、隶书、楷书,发展到使用行书、草书。20多年来,笔者对榜书从喜爱、追慕到勤奋学习,已初步形成自家面貌。对榜书的学习与创作,我也来谈点自己的看法。榜书创作的基本要求一要气势磅礴。榜书贵在大而醒目,古今的榜书作品,常见字径尺余,甚至还有字径盈丈者。如果字大笔重,则笔画需要雄浑粗犷、气势恢弘、昂扬振奋,更要有龙腾江海、虎震山岳的气势,给人以锐不可挡的视觉效果、催人奋发的精神动力。 二要神采飞扬。榜书作品的内容多为写景抒情、催人向上的词汇。不但要稳健雄劲,更要有灵动、神完气足的生命力。精彩的榜书作品,要给人以美的享受、精神的激励、心灵的陶冶,能使人翩翩欲仙、心旷神怡,充满无限的向往和追求。三要法古凝重。榜书的字体、形式都要给人以雄穆简静、端庄遒正、苍劲雄浑、古拙有神的感觉,要体现“铁骨峥峥立寒意,最是古雅惊人心”。榜书只有融入古贤碑帖的笔法、笔意,才具有古拙质朴、雄伟厚实、大气磅礴的体势。四要情浓意远。榜书作品,多以楹联、警句、格言、口号的形式来表现,或是门楼招牌、殿堂馆所、寺观庙宇的大型匾额,或是名山大川、风景胜地的摩崖刻石,都要起到弘扬美好、歌颂祖国、赞美社会、鼓舞进步、团结人民的作用,给欣赏者以美的愉悦和心灵的震撼。榜书的创作基础康有为认为“榜书至难”,与小字不同。虽有能书者,熟精碑法,骤作榜书,但多失故步。何以至此?因为榜书有独特的规律。笔者认为,要写好榜书必须注意以下四点:一要有扎实的书法基础。李溥光雪庵字要说:“凡学书大字者,必当学书小字端楷,而无偏促粘滞之病,然后自小而渐,可至于大也。”可见,写榜书要具备写小字的功底。于篆、隶、草、楷、行,其笔法都要力求精到,这样才能古拙质朴、凝重自然、雄伟厚实、大气磅礴。二要注重阅历。古人说“字如其人,人书俱老”。作书与书法家的阅历、修养、胸襟、气质、胆识有密切关系,王羲之、颜真卿、岳飞、曾国藩、毛泽东无不是中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他们的书法作品也是千古绝唱。因此,要成为一名有成就的书法家,除了要饱读诗书外,还必须走进社会、深入生活,多经历风雨、多见世面,深入了解社会实际,多磨练自己。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法家,是很难成为时代“书豪”的。三要聚精练气。写大字需悬肘,伸臂挥毫,要做到笔落惊风雨、书成泣鬼神。字写得越大,神气就要越充足,用大笔(状如大拖把、大麻刷、大棉球)时,执笔如同抱丈八蛇矛。创作时,要势来不可挡,势去不可遏,力可扛鼎,才能写出奇妙的榜书作品来。从事榜书创作的书法家,应加强精、气、神的修炼,增强精力、体力、气力,以臻大格局、大气象的创作佳境。四要有良好的创作条件。首先,要在身体与精神状态最佳的情况下进行。有强烈创作欲望和激情时,才能创作出富有生命力的作品。其次,榜书创作,要有特定的“文房四宝”来作保障,需要大纸、大笔、墨多,要确保一次成功,这对一些书法家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榜书单字字径通常在30cm以上,有的甚至是径丈以上的大字,平时可利用旧报纸或廉价的毛边纸先练习,也可以在沙地、水泥地上进行“挥空”训练,以提高臂力和创作中的灵活性。再次,要有良好的创作场地,创作时要有较大的空间,确保泼墨、伸展等大动作的实施。同时,还需要有综合素质颇佳的助手来配合。榜书的创作榜书的创作,需要把握四点:一要充分准备,胸有成竹。榜书的创作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艺术性。因此,榜书的创作,应该清楚书写的对象是什么、写什么内容、作品规格有多大、采用什么字体等,只有考虑充分,选择正确,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二要凝神静气,巧妙构思。榜书创作要巧妙地将势、气、力、神、情贯穿到作品中,才能写出气势、神采。要防止提笔随意、急躁或迟疑。下笔前,应对字形、笔法、布局进行充分思考,也可以在心中默写,切实做到心中有数,排除一切杂念和干扰。三要果断下笔,一气呵成。榜书创作,起笔必须果断,不能犹豫、迟滞。一经起笔,必须迅笔疾飞,做到快捷准确、稳健到位、一气呵成。四要点缀精到,锦上添花。榜书作品,字少而大,主体要鲜明突出。署款与钤印要特别注重整体效果,紧紧围绕作品的主体,巧用印章,为作品锦上添花。白砥谈大字书法的创作与审美2010-01-24 18:41问:大字书法可以说是“少数人的书法”,那磅礴的气势摄人心肺,请您说说大字书法及其书写有那些特点?答:书法作品审美价值的判断,固不能以尺寸大小作为衡量标尺,但超越常规尺度的作品,常常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激情。大字书法,古代又称擘窠书,在某种场合也称榜书,是一般书法家很少涉足的一个创作领域。古人日常书写多为案牍小字,尺幅可有大小,但似少在案几上书写大字,唯题壁、题匾时为之,故历史遗留,除摩崖、匾额尚有留存外,纸上大书几难看到。明清以降,尤其近现代以来,随着高堂大轴及展览形制的出现,大字作品日渐趋多。现代书法中的少字数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大字书法的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字书法对于锻炼书家对毛笔的驾驭能力及空间的把握能力不无好处,同时它拓宽了书法的创作领域及审美视域,丰富了书法的表现力,是书法艺术进入当代以来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表现形式。东坡有言:“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大字书写易走向大而空,这是因为巨大毛笔握在手上,运力非同小笔,以腕、肘、肩、全身的运动替代小字书的以指运、腕运为主的运动方式,一般书家难以习惯;由于聚墨量大,饱蘸墨汁后的大笔很容易将纸穿破或快速渗化,以至行笔困难,故大字作品又常常需要帮手的参与;全身的运动势必将原来所谓藏头护尾、逆锋行笔等规则抛于脑后,突然出现的问题让作者必须有丰富的应对能力;以拖代运,浓枯脱节的线迹最易致使线条粗糙,以至大字书常常成为表演性质的书法创作。如何使大字书既得磅薄气势,又不失其深沉的内力,这是大字书创作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当然,因大字书空间大,在形式上如果只是简单地将小字放大,空间的张力感就不能凸显。故如将沉厚的线条与形式空间结合起来,大字书才真正具有其“大”的存在价值与独特魅力。问: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您的少字数现代作品以您对书法空间的理解独步书坛。您的这类作品与日本少字数作品有何区别?它与您的传统类大字作品有关联吗?答:其实,我对现代书法的兴趣,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存在。85现代书法首展时,我去中国美术馆看过,但总觉得那是一批画画人在玩书法的游戏,虽有新意,却有些偏离书法的轨道。87年读研后,我尝试过一些带有形式意味的大字实验(少字数),后来大多数被我撕毁了我觉得它比写传统的大字要难得多。90年在上海书法研究工作后,写少字数的欲望很强烈,搞出一批至今我自己仍较满意的作品,并为当时书坛所关注。我的少字数与日本少字数的不同之处在于,首先,我始终强调书法作为线条表现艺术的本质属性,不去做像某某物体的形象化尝试,紧紧守住书法书写性的底线;第二,不仅不舍弃书写性,更强调书写的用笔及对线质力量的表现,力图在近乎姿肆的线性中寓含沉静的内力,使线条粗而不糙,粗而不散;第三,是我对空间形式的探索,这也是我少字数作品的“看点”。日本也有一些现代书家作过形式探索,但多嫌花巧,安排的战份居多。我的空间理念来自传统书理,即从虚实、聚散、分合、巧拙等对立关系中寻找突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