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2007 春季春季 HT 7 物理实验总结 草稿 物理实验总结 草稿 2008 年 2 月 21 日开始等离子体放电 96503 至 2008 年 4 月 7 日实验结束 103039 历时 47 天 共计 6536 shots 上轮历时 45 天 共计 6350 shots 本轮实验围 绕超长脉冲等离子体放电 高参数 约束 和高注入功率等离子体 AC 运行主线 结 合边界等离子体 高功率密度下波和等离子体的耦合 PWI 等开展各类实验提案约 30 项 本轮实验中共进行了 4 次硼化壁处理 一 超长脉冲等离子体放电一 超长脉冲等离子体放电 大于面向等离子体第一壁的热和粒子平衡时间 研究等离 子体第一壁的热负荷分布及排除 粒子再循环的机制及控制 新材料等离子体辐照特 性 热沉技术等 长脉冲 LHCD 实验 400s 400s 100356 100356 100358 完成 二 高功率密度等离子体加热和电流驱动 二 高功率密度等离子体加热和电流驱动 密度 1 5 4 1019m 3 总加热功率 IBW LHCD OH 达到 1 5MW 高功率实验研究 未完成 但和上轮相比低杂波和 IBW 功率有所提高 Plhw 800kW 101655 101656 Pibw 600kW 101399 LHCD IBW 1 1MW 101618 101631 101632 750kW 350kW 低杂波电流驱动 800kW 101655 101656 完成 离子伯恩斯坦波加热 600kW 101399 和离子回旋加热 350kW 接近完成 效果 三 HT 7 交流 AC 运行三 HT 7 交流 AC 运行 59s 略少于上轮的 63 秒 93255 但控制信号的干 扰 过零点差及放电有延时等上轮的问题已解决 59s 略少于上轮的 63 秒 93255 但控制信号的干 扰 过零点差及放电有延时等上轮的问题已解决 四 等离子体最外层磁面控制的研究 四 等离子体最外层磁面控制的研究 利用原控制系统进行等离子体放电 验证物理模 型 改进铁芯对等离子体平衡和磁面反演的关键参数 基于磁面的等离子体控制 尝 试离线的动力学平衡反演 电流爬升和快下降实验 验证内感 电流分布测量和计算 工作涉及软件和硬件两方面 涉及到 7 6 室电磁测量诊断 数据采集 平衡计算以 及等离子体控制 电磁测量诊断 数据采集 平衡计算以 及等离子体控制 铁芯托卡马克等离子体位形反演铁芯托卡马克等离子体位形反演 实时等离子体位移计算与实时控 制 实时等离子体位移计算与实时控 制 电磁测量诊断的发展 电磁测量诊断的发展 新增 8 个鞍形线圈 精确标定采集平衡计算的信号的积分 器和放大器作了 找出的 14 个单匝环的信号 数据采集系统的发展数据采集系统的发展 COMPACT 2 PCI 实验期间 实验期间 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 如不同的等离子体位移 等离子体电流 等 离子体电流的爬升与下降 长脉冲等离子体放电等等几乎 HT 7 上所有的运行条件下 进行了控制实践检验控制模式 取得的成绩 取得的成绩 实现铁芯托卡马克等离子体位形反演的 成功的实现实时等离子体磁面 控制 加深了实时等离子体磁面算法的理解 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从实时平衡计算的结果来看 在等离子体电流的上升段可能 是涡流的影响较大 位移计算的误差较大 又因为可用于平衡计算的信号有限 很难 考虑涡流贡献 今后可能一方面努力增加一些磁通测量结果 同时考虑涡流项贡献 可能能够克服这一缺点 五 各项物理实验提案 五 各项物理实验提案 项目 基金 论文等 国内外合作 边界物理 验证性实验 诊 断 材料 等 等 外单位实验提案 5 个半 NIFS 物理所 科大 2 个 云南师范大 学 德国 28 36 1 Study of disruption induced runaway electrons and production of highly stable tokamak plasma with the aid of runaway electron current on HT 7 K TOI Motivation A new approach to mitigate impacts of current disruption confining REs produced disruption very well and replacing the plasma current with RE current effectively by application of RF current drive and or heating such as lower hybrid current drive LHCD electron cyclotron current drive ECCD or electron cyclotron heating ECH Attempt to replace most of plasma current before the disruption with RE current produced by combined effects of LHCD and disruption induced loop voltage on HT 7 at ASIPP Summary In the HT 7 avoidance of the fast current decay due to major disruption was successfully carried out by using runaway electrons REs generated by combined effect of LHCD and enhanced loop voltage caused by the rapid current decay In the recovering phase of the plasma current RE current tends to be peaky and then expands radially For a reliable recovery of the plasma current plasma position control is also critically important So far what fraction of REs generated by disruption is lost during the current recovering phase is an important issue to studied in future Bulk electron and ion heating of a tokamak plasma sustained RE current dominantly is an interesting and important subject 2 Tokamak 等离子体条件下 Si 发射谱测量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国家天文台 Tokamak 等离子体条件下 Si 发射谱测量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国家天文台 利用 Si 元素谱线强度比来确定等离子体电子温度 通过不同密度 0 5 1 0 2 0E19m 3 下 Si 的发射谱测量 同一密度下 不同电子温度 Si 的发射谱测量 欧姆放电模式 获 3 得超软 x 射线和极紫外波段的谱线 3 逃逸电子与低杂波反常多普勒共振作用的实验研究 陈忠勇 云南师范大学 逃逸电子与低杂波反常多普勒共振作用的实验研究 陈忠勇 云南师范大学 固定等离子体电流以及低杂波功率 扫描等离子体密度 确定发生反常多普勒共振 作用的密度阈值 固定等离子体密度以及等离子体电流 扫描低杂波功率 确定发 生反常多普勒共振作用的低杂波功率阈值 在合适的等离子体密度 低杂波功率下 进行低杂波功率调制 研究该效应与低杂波的关系以及该作用的特征 2 次 10 炮 42 炮 结论及展望结论及展望 存在低杂波时发生明显的反常多普勒效应 实验现象说明了 HT 7 上逃 逸电子和低杂波之间会发生反常多普勒作用 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高能 HXR 数据 无法说明在该作用下逃逸电子能量的演化以及是否对逃逸电子的能量具有控制作 用 4 HT 7 灰尘研究实验灰尘研究实验 Gregor Morfill 胡建生 Gregor Morfill 胡建生 利用 Gregor Morfill 提供 Aerogel 胶体研究 HT 7 装置灰尘产生数量 尺度 能量 分布 极向分布等 为灰尘产生的物理机制提供数据 实验一次 占用放电炮数和有效炮数均为 10 次 实验结果及分析实验结果及分析 可见明显灰尘沉积 并且沉积量和灰尘能量明显沿极向分布 结论及展望结论及展望 需要对进一步研究样品 并研究灰尘产生同等离子体参数之间的关系 5 ECEI 观测多磁岛重联和涨落双模共存的实验提案 USTC 徐小圆 ECEI 观测多磁岛重联和涨落双模共存的实验提案 USTC 徐小圆 研究背景及目的 研究背景及目的 环向磁约束机制受制于反常电子输运 在边界和刮削层 静电涨 落被认为是粒子和能量约束的限制因素 静电漂移波湍流被认为是最可能的等离子 体芯部反常输运的解释 电子回旋辐射成像 ECEI 来测量电子温度涨落频率和波数 4 谱 测量局域电子温度涨落幅度 同时 ECEI 还可以用来实现电子温度二维成像以 及带状流实验研究 占用机时和有效机时 占用机时和有效机时 2 次 90 炮 实验结果及分析实验结果及分析 本轮实验表明上轮实验发现电子温度零频模 极向波数接近 0 的环向波数也为 0 符合带状流的基本特征 进一步确认了电子温度带状流存在 多磁岛现象中2 2模可能存在在q 1面内的 对应极向模数2的环向模数为1 5 与 预期的模数为 2 还有差距 更高的密度条件下得到类似于上轮实验的结果 在当等 离子体密度增加到一定条件下 出现了明显的离子逆磁漂移方向传播的离子模和电 子逆磁漂移方向传播的电子模共存现象 6 HT7 探针测量 ZF 实验计划 USTC 刘阿棣 报告 HT7 探针测量 ZF 实验计划 USTC 刘阿棣 报告 7 托卡马克中由湍动的共振散射粒子驱动的反常输运托卡马克中由湍动的共振散射粒子驱动的反常输运 丁斯晔丁斯晔 研究背景及目的研究背景及目的 针对理论界目前提出了关于 平行磁力线方向的动力学决定湍流 输运 而 streamer 等径向拉长的湍流结构并不能对输运造成影响 的观点 实验上 进行相关研究 顶部窗口 手动探针 气动探针四探针 使两组探针处于同一磁面 并尽可能减小 其连接长度 探针径向扫描 Ip 80 kA n 2 10 19 m 3 3 次 57 129 炮 结果及初步分析 结果及初步分析 对于电子 由平行方向运动决定的与湍流去相关时间远小于另外 两种动力学时间 因此 电子被湍流严重散射 平行方向动力学而非垂直磁力线的 动力学主导电子运动是准确无误的 对于离子 能够感受到场的一定变化 对于该 尺度上的动力学过程还需要仔细考虑 存在问题 存在问题 上轮实验期间 手动探针部件遗失 新部件与原有的尺寸略有差别 造 成机械定位不够准确 必须靠信号计算加以确认 但该方法与等离子体位移密切相 关 由于本提案要求几根探针平行磁力线方向 对探针安装精度要求较高 实际操 作中难以完全达到 信号处理环节与物理本质的联系还需要加深 8 高功率低杂波下的密度涨落行为高功率低杂波下的密度涨落行为 李亚东李亚东 5 研究背景及目的研究背景及目的 对上轮实验的高功率低杂波条件下微观不稳定性爆发现象的数据 补充 不同等离子体电流 密度下低杂波高功率扫描 450 700kw 实际低杂波功率 最大 500kw 占有机时约占有机时约 2 5 小时 占用放电炮数约小时 占用放电炮数约 31 炮 没有观察到微观不稳定爆发 炮 没有观察到微观不稳定爆发 实验结果及分析实验结果及分析 上轮实验微观不稳定爆发的低杂波功率阈值约为 475kw 由于壁 条件的变化及低杂波功率的原因 没有达到实验目的 结论及展望结论及展望 观察到一些有意义的多尺寸相互作用现象 正在进一步的研究 9 利用低杂波实现反剪切位形的实验研究 林士耀 研究背景及目的 利用低杂波实现反剪切位形的实验研究 林士耀 研究背景及目的 反剪切位形可以使湍流致稳 从而降低输运 改善约束 希望能 够在 HT 7 上利用低杂波实现近几年在 HT 7 上没有观察到反剪切或者弱剪切位形 实验方法和步骤实验方法和步骤 改变等离子体参数和低杂波相位 通过硬 X 能谱来研究低杂波的沉 积位置 占用机时和有效机时 次数 占用放电炮数和有效炮数 占用机时和有效机时 次数 占用放电炮数和有效炮数 1 次 共 27 炮 实验结果及分析实验结果及分析 通过在不同参数下的相位扫描 发现在低密度的情况下 相位为 150 和 180 时 低杂波离轴沉积 从内能上看存在约束改善的迹象 在高密度的情 况下 在任何相位下都是在芯部沉积 反剪切位形和能量约束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 一步研究 10 HT 7 电子热输运的实验研究 林士耀 研究背景及目的 HT 7 电子热输运的实验研究 林士耀 研究背景及目的 等离子体输运对磁约束等离子体至关重要 2006 年曾经进行了相 关的实验 并取得了一定的实验数据 但是有些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比如低杂波 电流驱动下的能量约束时间随电流变化会出现拐点 这与一般的能量定标率不一致 因此需要进一步验证这个问题 本轮实验希望能从微观角度借助于 CO2 测量进行分 析 对密度饱和区和低杂波电流拐点从微观进行解释 实验方法和步骤实验方法和步骤 通过改变各种参数来研究能量约束时间与等离子体参数之间的联 6 系 同时观察密度涨落与各种参数之间的关系 欧姆放电条件下 进行密度扫描直 到进入约束饱和区 研究不同尺度的微观涨落与密度之间的关系 以及不同尺度微 观涨落在饱和区和非饱和区的变化 在低杂波电流驱动条件下 进行等离子体电流 扫描 观察能量约束时间与等离子体电流之间的关系 同时观察微观涨落的变化 占用机时和有效机时占用机时和有效机时 1 次 共 24 炮 实验结果及分析实验结果及分析 通过在不同低杂波功率下进行电流扫描 发现在不同低杂波功率 下 能量约束时间都存在拐点 证实了以前的结果 具体的微观机理还有待进一步 研究 与一般的能量定标率不一致 可能是因为装置的尺寸以及加热功率有很大的 差别有关 11 IBW 对低杂波功率沉积的影响 丁伯江 研究背景及目的 IBW 对低杂波功率沉积的影响 丁伯江 研究背景及目的 低杂波的驱动效率直接依赖于等离子体的温度 IBW 可以加热局 部的等离子体温度 而低杂波的功率谱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调节 完全有可能使低杂 波的功率沉积在 IBW 共振层附近 从而局部改变电流分布 改善等离子体约束 HT 7 上初步观察到了 IBW 对低杂波功率沉积的影响 需要进一步研究 IBW 对 LHW 功率沉 积的影响 寻找形成电子 ITB 的条件 获得高内能的等离子体 30MHz 1 次 80 炮 27MHz 情形 跟随观察 但由于没有观察到 IBW 明显的加 热效果 故没有特别对此提案安排时间 实验结果及分析实验结果及分析 30MHz 时 由于 IBW 的投入密度上升十分明显 内能急骤下降 约 束不好 27MHz 时 由于 IBW 的投入密度上升也十分明显 内能有一定的增加 但 温度没有明显变化 结论及展望结论及展望 由于等离子体密度的增加 并没有观察到电子温度的升高 因此也没 有观察到 IBW 对 LHW 功率沉积的影响 27MHz 时的内能比 30MHz 时的内能有所增加 但等离子体约束没有明显改善 12 LHCD 波与等离子体长距离耦合波与等离子体长距离耦合 丁伯江丁伯江 研究背景及目的 研究背景及目的 上轮通过改变等离子体水平位移已经观察到充入 CD4可以有效地改 善低杂波与等离子体的耦合 但需要进一步分析气体电离的机理 等离子体边界的 7 密度分布 并分析比较 D2和 CD4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同时 希望能看到等离子体垂 直位移对不同排天线波与等离子体耦合的影响 为 EAST 波与等离子体耦合实验积累 经验 实验结果及分析实验结果及分析 实验观察到了移动等离子体水平位移时充气和不充气对波与等离 子体耦合的影响 气动探针的结果有望给出不同情形下的密度和温度分布 正在处 理中 初步结果表明充入气体的电离来自于是等离子体温度和低杂波电场的贡献 这些结果可为 EAST 波与等离子体耦合实验积累一定的经验 D2和 CD4对实验结果的 影响有待于 D2气体流量的标定 改变垂直位移对不同排之间耦合的影响很小 可能 的原因的是 HT 7 极向位移移动的范围十分有限 13 HT 7 装置上附加波谱的实验研究 王茂 HT 7 装置上附加波谱的实验研究 王茂 2h 5h 2 次 20 60 动机 动机 理论认为在相速度 VP 3VTe或更小时 电子 Landau 阻尼比较强烈 但是通常 VP 3VTe 这样在低杂波电流驱动中就存在一个谱缺口 spectrum gap 的问题 在 HT 7 装置上通过一个天线尝试附加波补偿 spectrum gap 的研究 希望获得驱动 效率和耦合的改善 结果及初步分析 结果及初步分析 以天线第二 三两排为主波 200KW 第一排为附加波 100KW 固定主波的 N 改变附加波波谱在不同密度平台下进行实验 1 0 1 5 2 0 附 加波谱的实验没有发现驱动效率的显著变化 但看到高 N 的附加波改变了快电子的 分布 同时观察到改变附加波波谱对锯齿行为 锯齿幅度及周期 的不同影响 14 利用 IBW 抑制 MHD 的实验研究 秦成明 利用 IBW 抑制 MHD 的实验研究 秦成明 4 小时小时 初步结论 初步结论 在 30MHZ 频率下 在 IBW 波投入时刻 从米洛夫信号可以看出 扰动幅 度大大减小 经过 SVD 分析 这些 MHD 多数是 m 2 3 的模 MHD 的抑制效果非 常明显 当波关断后更强的 MHD 又重新出现 98060 98061 波投入时刻 Ha 下 降 SX 上升 等离子体约束有一定改善 从 ECE 探针信号来看 在波投入时刻 电 子温度有所上升 但由于密度上涨过快的因素 上升的趋势只能维持 30ms 左右 IBW 功率高些 抑制 MHD 的效果要稍稍好些 进一步的详细分析有待电子温度 q r 剖面 电流密度剖面分布等的计算 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 由于 MHD 不容易找 因而没有安排专门的时间进行移纵场对抑制 MHD 行为进行深入的研究 15 CXRS 和 DNB 系统联调 石跃江 研究背景及目的 CXRS 和 DNB 系统联调 石跃江 研究背景及目的 基于 DNB 的 CXRS 系统在本轮实 8 验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是验证整个系统为 HT 7 提供离子温度的能力及在 EAST 上的应 用潜力 整个系统由电源 DNB 装置和光谱系统构成 实验方法和步骤 实验方法和步骤 诊断的先进光谱技术组 电荷复合交换光谱 负责 CXRS DNB 方 案制定 组织实施和物理分析 参加的三个系统人员紧密配合 团结协作 准备充 分 在本轮 HT 7 实验中经过如下三个阶段比较好地完成了物理实验任务 1 充分 利用时间进行引束实验 在本轮实验中 由于 CXRS 的光路改进 光斑与束径能更好 的吻合 首次用 CXRS 光学系统测量 DNB 束在等离子体里的宽度 2 只要 DNB 和 谱仪工作正常 状态良好 尽可能多的注入束进入等离子体 束在电流平顶尾部的 100ms 200ms 区间注入 对一般的实验提案并无影响 3 获得离子温度分布 总 共专门占用 HT 7 的实验机时 8 小时 在本次 HT 7 的实验中 获得了 HT 7 有史以 来最好质量的 CXRS 光谱数据 首次在 HT 7 上获得一批有物理意义可靠的离子温 度数据 主要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 1 测试 FRC 设计的离子源头部的磁滤器对束品质的影响 光谱测 量结果的主要结论是 加上磁滤器后 质子比 有利 和 E 18 来源与水 不利 同时大幅增加 加上在 HT 7 正式实验开始后 加上磁滤器后 束流十分不稳 因 此没有做磁滤器的注入实验 2 验证了 OH 加热放电下离子温度与密度的关系 随 着密度的增加 电子温度在降低 而离子温度在上升 本轮实验获得的 CXRS 谱 9 16 高功率辅助加热等离子体中粒子和杂质行为研究 吴振伟 研究背景及目的 高功率辅助加热等离子体中粒子和杂质行为研究 吴振伟 研究背景及目的 针对以前观察到的低杂波能驱动和离子波恩斯坦波加热对等离子 体约束性能的有效改善 深入研究这种高功率加热和驱动模式的等离子体放电中低 杂波的驱动和加热效率跟等离子体参数 电流 密度和温度 以及杂质辐射 CIII OII OV 和 Zeff 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及分析实验结果及分析 初步得到了在低杂波电流驱动和加热实验中 随着低杂波功率的 不断上升 电子温度和等离子体内能是不断增加的 在 H 和 OII 线辐射上出现了和 SXR 上对应的反锯齿震荡 随着功率的增加锯齿的震荡周期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碳氧杂质辐射随着低杂波功率的大幅度增加并没有出现显著的增加 在低杂波电流 驱动和 27 兆的离子波恩斯坦波加热实验中观察到了在加 IBW 后粒子约束时间的提 高和 Zeff 的略微降低 初步计算了在低杂波和离子波恩斯坦波加热实验的放电中 NeIBW Ne 2 9 IHa IBW IHa 1 84 VZ1 IBW VZ1 4 92 分析得到粒子约束时间提高了大约 1 58 倍 并且即使考虑等离子体电子温度增加的效应 Zeff 也是略微降低的 具体 的实验数据正在进一步分析和处理之中 17 电子回旋清洗实验 10 个小时 余耀伟电子回旋清洗实验 10 个小时 余耀伟 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 在 2007 年春季的 ECR 清洗实验中 已经观察到了对杂质的清除效果 而且 D2比 He 的清除率高很多 但是 D2 ECR 清洗后增强了再循环 导致放电不能恢 复 同时也观察到 ECR 等离子体主要集中于共振区域 而且由于 E B 漂移 共振区 域与低场侧之间也存在等离子体 本轮实验的目的是加入垂直场以减小 E BE B 的漂 移效果 使等离子体能够集中于共振区 从而实现局部清洗的目的 实验结果及分析实验结果及分析 不同 He 气压和低杂波功率脉宽的条件下 给定 190 A 纵场 中心磁场 0 088 T 10 研究质谱和 CCD 的变化情况 加入 200 600 A 的垂直场观察 ECR 等离子体的变化 观察到了 ECR 等离子体在加入垂直场后水平方向向低场侧移动 而且等离子体的水 平区域变窄 亮度更集中 得到了预期的效果 垂直方向上 观察到加入垂直场后 等离子体向下移动 原因暂不明确 需要进一步的分析 结论及展望结论及展望 垂直场的加入能够降低 ECR 等离子体的 E B 的漂移 使之更集中于 共振区域 从而实现局部定位清洗 在以后的实验中 可以尝试定位硼化 增强需 要硼膜位置的硼膜的增长 而避免不需要位置的沉积 18 低杂波电流驱动下逃逸电子行为研究 10 个小时 有效炮数 60 炮 卢洪伟 实验目的 低杂波电流驱动下逃逸电子行为研究 10 个小时 有效炮数 60 炮 卢洪伟 实验目的 研究一定等离子体密度条件下 逃逸电子和低杂波功率之间的关系 研 究一定低杂波功率条件下 逃逸电子和等离子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补充以前有关逃 逸电子研究的实验数据 使实验数据更加全面 更加系统 结论及展望结论及展望 虽然低杂波的加入可以有效的诱导逃逸 但是随着低杂波功率的增加 环电压的降 低 逃逸阈值的增加 较高功率的低杂波也可以有效的抑制逃逸电子的产生 在相 同的等离子体电流和低杂波功率条件下 不同的等离子体密度将对逃逸电子产生完 全不一样的作用效果 在密度低的情况下对逃逸电子有抑制作用 但是在高密度下 相同功率低杂波的投入却可以诱发逃逸 19 He GDC 在弱磁场下起辉实验报告 3 个小时 在弱磁场下起辉实验报告 3 个小时 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 在托卡马克装置中 因纵场磁场和 GDC 电流方向垂直 磁场的存在会导致 放电的中止 GDC 放电清洗不能在较强纵场环境中工作 ITER 装置将会安装软铁 将 会存在几百高斯的剩余磁场 作为 ITER 壁处理主要技术之一的 GDC 放电清洗能否工 作是一个关键问题 需要进行进一步实验以研究 GDC 能否在有软铁剩磁存在的情况 下工作 判断 GDC 正常工作时所容许的磁场 弱磁场存在下 He GDC 清洗效果变化 判断 ITER 装置中软铁对 GDC 的影响 结论结论 He GDC 只能在很弱的磁场下工作 其所容许的磁场可能跟工作气压有关 He GDC 中 增加纵场导致工作电压增加 而电流减小 He GDC 中 增加纵场可能导致 对 H2 和杂质的清除效果变差 在有软铁剩磁不大 几百高斯 的情况下 He GDC 在 11 ITER 中可以应用 但需要牺牲粒子清除率 20 Study of LHW current drive efficiency and volume averaged electron temperature Y Jawad Conclusions and Outlook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quite good The variation of volume averaged electron temperature versus experimental current drive efficiency is shown above for some selected shots at Ip 150kA The experimental current drive efficiency for lower density is higher than high density At the end we will use lower hybrid simulation code to compare our experimental results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 21 Behaviour of Runaway electrons during injection of Impurities Gas Puffing in ohmic discharges of HT 7 S Sajjad Conclusions and future plans Neon and argon gases can affect the energy of the runaway electrons and also can partially suppress the runaway electrons instability During injection gas puffing of both gases a time delay has been observed before triggering the runaway electrons with the gas pulse of 20 to 30ms With higher gas pulse width the runaway electrons are seems to be partially suppressed and reduced hard x ray emissions the discharge is terminated earlier During the density ramp down both the fast pitch angle scatter FPAS event and normal pitch angle scatter NPAS event are observed when the discharge going to the slide away regime with Parail Pogutse instabilities 22 Investigations of Impurity Generation and Heating effectiveness with new ICRF Antenna In HT 7 Tokamak 张新军张新军 研究背景及目的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家具行业智能化产品应用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互联网金融行业金融科技与数字货币发展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5G技术在工业互联网发展中的应用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房地产行业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实务考核试卷
- 2025年学前教育普惠性发展专项能力测试-城市“新增人口区域”普惠性幼儿园规划考核试卷
- 2025年新能源行业ESG投资与新能源项目绿色能源消费资格考核试卷
- 2025广东中山市公安局横栏分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9人考试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成都市泡桐树小学2026年储备教师招聘笔试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广东南粤银行珠海分行招聘考试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年福建省龙岩华侨职业中专学校专职心理健康区聘教师招聘考试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汽车外饰件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储罐施工安装施工方案
- 2025年重组人促红素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消防法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考叉车题库1000道题及答案
- 人工智能赋能高职化学翻转课堂的创新模式研究
- 泳池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度
- 2025年生态环境监测详细作业指导书 (水和废水第4部分)
- 2025年生态恢复工程生态评估与效果监测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10月“第一议题”学习(附有核心内容)
- 小区防寒防冻知识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