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清末国人铁路观念的演变.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清末国人铁路观念的演变.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清末国人铁路观念的演变.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清末国人铁路观念的演变.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清末国人铁路观念的演变.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清末国人铁路观念的演变.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近代中国历史的斑驳与复杂使之产生了许多脱离常规的社会现象 每一种社会现象 的产生大多伴随着国家性质及国内外诸多因素的作用与影响 铁路这一事物在近代中国 的出现与发展 从政治上 经济上 文化上都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引起了上 层建筑与意识形态的巨大变化 最突出的则是铁路在发生发展过程中 对人们思想观念 的冲击 对铁路认可与否及社会心理的改变 本文以清末国人对铁路从全民排斥到态度缓和到基本认可到主张兴办为主线 阐述 了中国近代修建铁路引发的争论 铁路发展过程中的观念分歧 兴办铁路的诸多观念与 因素转变 国人铁路文化观念的形成和对社会造成的影响等 在总结铁路在近代中国经 历了拒斥 萌芽 发展到形成的过程中 进一步试求得出对国家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的 有益启示 总之 铁路在近代中国的发展过程就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国人铁路观 念的转变过程就是近代中国文化受西方文明影响与发展的一种反映 铁路的出现与发 展 不但对人们的思想意识进行了强烈的冲击 同时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起了不 容忽视的作用 虽然也有不少负面影响 但总的来说 推动了当时社会的进步 促进了 经济发展 使中国逐步进入到近代文明体系中 对于中国现今的现代化建设来说 具有 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清末 铁路 国人铁路观念 a bs t r a c t n u m e r o u su n u s u a ls o c i a lp h e n o m e n o na r i s eo u to ft h ec o m p l i c a t e dm o d e m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yd u et ot h e n a t u r eo ft h en a t i o na sw e l la sm a n yo t h e rf a c t o r sh o m ea n da b r o a d 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h er a i l w a yh a v eag r e a ti m p a c t0 1 1m o d e mc h i n ap o l i t i c a l l y e c o n o m i c a l l ya n dc u i t r u a l l y c a u s i n ge x t e n i v e c h a n g eo f t h es o c i a ls t r u c t u r ea n di d e o l o g y t h r e a d e db yc h i n e s ep e o p l e sa t t i t u d et o w a r d st h er a i l w a y i e f r o ma v e r s i o nt on e u t r a l i t y f r o m a c c e p t a n c et oa d v o c a t i o n t h et h e s i se x p o u n d so nt h et h ed i s p u t ec a u s e db y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 r a i l w a y t h ec o n t r o v e r s ya r i s e sd u r i n g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r a i l w a y t h ec h a n g eo fo p i n i o n sa n do t h e r f a c t o r so i lt h em a s s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r a i l w a y 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c h i n e s en o t i o no ft h er a i l w a ya n di t se f f e c t o nm o d e mc h i n e s es o c i e t y t r y i n gt os h e ds o m el i g h tt ot h ep o l i t i c a l e c o n o m i ca n d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g e n e r a l l ys p e a k i n g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r a i l w a yr e f l e c t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o d e mc h i n a a n d t h ec h a n g eo ft h ec h i n e s ea t t i t u d et o w a r d st h er a i l w a ys h o w st h ei m p a c to fw e s t e r nc i v i l i z a t i o no i lc h i n e s e c u l t u r e i ns p i t eo fi t sn e g a t i v ee f f e c t s 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h er a i l w a ys h o c k st h ec h i n e s e i d e o l o g i c a l l y p r o m o t e sc h m e s es o c i a la n d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a c c e l e r a t e sc h i n e s ep r o c e s so f b e c o m i n gp a r to f m o d e mc i v i l i z a t i o n w h i c hc a ne n l i g h t e nt h e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o f c h i n af o rt h et i m eb e i n g k e yw o r d s i nt h el a t eq i n gd y n a s t y r a i l w a y c h i n e s en o t i o no nt h er a i l w a y i i i 独创性声明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 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河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 所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躲一嗍一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河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 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河南师 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 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签名 导师签名 趣日期 6 7 绪论 绪论 一 本课题的选题意义 铁路 在晚清中国曾经历了一段非常奇特的历程 而国人铁路观念的发展变化始终 伴随着复杂多样的中外矛盾 体制纠葛和利益之争 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无不鲜明 地呈现着近代中国的时代特色 因此笔者认为对它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意义 而且具有 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学术意义 1 9 世纪末的中国是一部五颜六色的历史画卷 它所呈现的历史色彩前所未有 其中 最重要的一点是与现代化工业的各种关系 铁路 不仅是世界贸易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总 结 更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工业革命的发展分不开 中国近代铁路史 就是半 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中 中国铁路事业发生和发展的历史 中国近代铁路史 起于 1 8 7 4 年 迄于1 9 4 9 年 它的发生和发展共经历了7 5 年 本文的研究范围在时间段上大 致自1 8 7 4 年起至1 9 11 年这段 以1 8 7 4 年作为中国铁路史的开端 是以清朝北洋大臣 直隶总督李鸿章奏呈的 筹议海防折 明确提出要修筑铁路的主张为标志的 修筑铁 路主张的提出 初期引起了强烈的反应 由此引发了洋务派与顽固派筑路与不筑的激烈 之争以及各阶层国人的反对 中期从1 8 8 9 年清政府决定兴筑铁路到1 9 0 3 年清政府开放 路权 又引起中国近代第一个几乎全民参与的铁路建设高潮 与此同时 西方列强大肆 掠夺中国铁路利权 致使丧失许多中国铁路利权和铁路沿线主权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 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而在1 9 0 3 年到1 9 11 年的第三个时期里 清政府决定开放铁路修 筑权 宣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的做法使得各省铁路公司纷纷创设 民办铁路兴起筑路高 潮继续发展 但清政府以铁路干线国有为名 收回筑路权并出让给列强 由此又引发了 各省人民的保路运动 触发了武昌起义 因此 回顾铁路发展史 贯穿各个阶段不同阶 层国人对铁路的不同态度 以及对筑不筑路而引起的系列纷争 对于我们从另类视角审 视当时的政治 经济 文化 社会问题 国际关系和时代的价值观 社会观 世界观都 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当今学术界关于从观念层次对铁路问题研究的相对空缺现状来看 这一课题的研究无疑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清末国人铁路观念的演变 2 现实意义 这 课题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我们习惯上把1 8 7 4 年作为中国近代铁路史的开 端 是以国内民众对待筑路问题为基的 事实上 从1 9 世纪5 0 年代末期起 俄 英 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把修筑铁路的事提到对华侵略的日程上来 他们对清政府不 断的提出在华修建铁路的要求 都被一一拒绝了 当时的清政府对于能使外国势力深入 腹地的铁路 抱有很大的戒心 且缺乏对于铁路的正确认识 因此采取了极端错误的政 策 并借口人民反对 势必群起攘臂相抗 众愤难当 在 中美续增条约 修约期间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曾经两次与各省大臣商讨铁路对策 第一次在1 8 6 5 年 全部持反对 态度 包括开始酌谈 洋务 的李鸿章在内 第二次在1 8 6 7 年 大多数人反对 李鸿 章认为可 自行仿办 但要 待乘平数十年后 由此可见 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所暴 露出清朝统治阶级对于近代科学技术与先进社会生产力是持反对与排斥态度的 不管有 多少客观因素 从总体上看 在对待这一问题上 清政府是在世界面前暴露了自己的无 知 也不自觉的增强了西方列强继续侵略的野心 从魏源提出的 师夷长技 到 洋务 运动 和西方现代工业及思想的不断传入 筑路问题在1 8 7 4 年才被正式摆在了朝堂之 上 洋务派与顽固派激烈之争的结果是中国建成了第一条自办铁路一唐胥铁路 这一时 期里 广大的中国民众对修筑铁路是无比厌恶与憎恨的 因为在他们看来 铁路不仅没 有给他们带来如西方列强所吹嘘的给人们 生命欢乐与活动 梦想不到的繁荣贸易 反而带给他们的是失去土地 日益贫困 因此发起虽然保守却是自我的爱国爱乡的强烈 反抗 从1 8 8 9 年清政府决定兴筑铁路到1 9 0 3 年间 清政府决定开放铁路修筑权 民众 也看到并体会到了铁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影响 因此修筑铁路 的热情随之高涨 举借外债 民众集股 商办铁路 铁路修筑达到了高潮 而在1 9 0 3 年到1 9 11 期间 维新派 革命派人士的参与 民办铁路的兴起 筑路高潮继续发展 但清政府为解决资金短缺矛盾 出卖路权给列强 引起湘 鄂 粤 川四省民众强烈反 对 爆发了四省的保路运动 由此可得出问题 为什么国人从强烈反对筑路到积极筑路又到舍命保路 它说明了 什么 在这一渐进过程中 所涉及的主要问题又是什么 所要讨论的正在于此 贯穿始 终的就是意识形态的上层问题 思想观念的变化导致行为主体的变化 先进社会生产力 的前进是一个渐进过程 它的快慢取决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接受程度 对于新时期中国的 社会主义建设来说 解放思想比任何草率的行为都重要 在对待外来事物的取舍上 正 2 绪论 确与否 思想观念的偏差绝不可忽视 因此 回顾铁路发展史 并讵确认识这一问题 对于我们今天所常遇的观念问题不啻为一借鉴 也是对铁路曲折发展历程的一种感怀 二 本课题的研究状况与文献综述 目前我国史学界关于近代铁路的研究已广泛展开 范围在不断扩大 且取得一定的 研究成果 但由于资料有限 在一定程度上 关于铁路观念问题的专著不是很多 虽然 铁路史的研究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但已有的著作大多是铁路发展史和铁路通史 至 于从其它角度专谈铁路观念问题的著作还不多见 许多领域的研究尚需进一步深入 同 时 一些新的领域还有待开拓 清末和民初 曾鲲化曾先后出版过 中国铁路现势通论 和 中国铁路史 o3 0 年 代国民政府交通部铁道部曾出版大型资料 交通史路政编 在此研究领域 不乏大家 中国科学院教授宓汝成编辑的 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 1 9 6 3 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分第一 二 三册 本书编辑了有关1 9 6 3 1 9 11 年间我国铁路发展史的资料 所编资料以原始 文件或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著作为主 因而成为许多研究近代铁路史的学者们常常引用 与备查的资料 宓汝成教授著的 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 1 9 8 0 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内容分上编和下编两大部分 叙述了具体史实 并对于世界经济危机同近代中国铁 路建筑事业 帝国主义列强争夺在中国铁路建筑权益所导致的诸种关系和后果 以及有 关铁路知识的介绍等问题 均做了相应的评述 宓汝成先生主攻中外经济关系 尤以中 国铁路史的研究蜚声中外 对近代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金士宣 徐文述著的 中国铁路发展史 由中国铁道出版社1 9 8 6 年出版 金教授 是著名的铁路运输专家和教育家 是中国铁路事业的创始人与奠基者 中国铁路发展 史 一书以丰富翔实的资料 阐明了中国铁路从无到有 艰难曲折 忍辱负重的发展历 程 全书结构严谨 观点鲜明 杨勇刚著的 近代铁路史 1 9 9 7 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此书脉络清晰 无空话 废话 对于整个中国近代铁路史 是按照近代各个时期中国政府铁路政策的演变及其对 铁路事业发展的影响所呈现的阶段性特点来分章阐述的 另外谢彬的 中国铁道史 张雨才编著的 中国铁道建设史略 1 8 7 6 1 9 4 9 皆 属这一范围 以上著作的共同特点在于以铁路发展的年代或者阶段性的变化进行研究 在理论通史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但鲜有著者的观点见解 总的来说 本课题的研 究在查阅铁路发展轨迹史料方面 从这些著作中受益匪浅 3 清末国人铁路观念的演变 至于清未时期士大夫的文集 虽然也属个人著作 如 李鸿章全集 刘坤一遗集 等 但对本课题研究来i 兑 属原始资料 在此不赘述 那么铁路研究除了专著外 专家 学者对这一领域的学术论文也竞相发表 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1 士大夫阶层和铁路的关系 如贾熟村的 李鸿章与中国铁路 陈晓东的 张之洞与晚清铁路 圆 陈九如的 刘铭传与台湾铁路近代化 何一民的 孙中山与中国早期铁路建设 等等 2 官绅阶层和铁路的关系 如苏全有的 论清末商办铁路中的绅领问题 姜新的 评清末借洋款筑铁路 等 3 民众和铁路的关系 如宓汝成的 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史上的民间创业活动 李文耀 王成林的 近 代中国农民对铁路态度的变化 等 另外 学术界也有一些专题研究 大多集中在硕博课题研究范围内 一些优秀的硕 博论文对清末铁路观念问题具有一定的见解和价值 对于本课题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启 发性和帮助 如复旦大学马陵合的博士论文 清末民初铁路外债观研究 此文突破以人 物为中心静态地研究外债思想的旧方法 明确社会舆论 政府铁路外债政策与外债交涉 之间互动关系的具体内涵 准确把握社会各个层面对铁路外债关注的程度 动机及实际 效果 总结了近代中国铁路外债思想认识水平 河南大学孙自俭的硕士论文 晚清的民 营铁路运动 对晚清民营铁路运动进行了多角度 多方位系统的论述 山西大学李书领 的硕士论文 试论晚清时期国人的铁路文化观 对晚清铁路文化观的形成 铁路文化观 形成的社会意义和作用做了研究说明 大连理工大学张之敏的硕士论文 中国近代铁路 发展的文化史研究 研究的是近代中国社会对铁路的认识和铁路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 的影响 由此可见 众多的专家学者虽致力于铁路问题的研究 但并没有给予清末国人铁路 思想观念的转变问题给予更多关注 虽然对于清末铁路的研究己取得了可喜的学术成 w 贾熟村 安徽史学 1 9 9 5 年第2 期 陈晓东 史学月刊 1 9 9 5 年第6 期 陈九如 安徽师范大学报 2 0 0 2 年第l 期 何一民 四川大学学报 1 9 9 8 年第2 期 苏全有 中国社会绎济史研究 2 0 0 7 年第3 期 强姜新 铁道师院学报 1 9 9 7 年第5 期 e 宓汝成 中国经济史研究 1 9 9 4 年第1 期 删李文耀 王成林 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 2 0 0 0 年第l 期 4 绪论 果 但本课题领域内研究还存在相对的不足 笔者认为研究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 面 第一 对清未铁路问题的专题研究较粗略 铁路在清末处于草创阶段 而且在当时 也不是上层关注的焦点 所以资料记载较简略 那么上升到思想观念 总结梳理比较困 难 第二 对清末铁路的研究视角较单一 学界虽然目前也从多方面进行探索 但有不 少还是对一些原始资料不停的搜集与整编 研究成果更多的是铁路史方面的著作 第三 对于铁路观念问题较少涉及 鉴于此种情况 虽然本课题的研究困难重重 但是笔者有信心在导师的指导下 认 真收集资料 努力掌握研究本课题的理论和方法 力求对研究的内容给以理论的解析 尽量在准确的表述历史及其发展变化中 理论精确 内容全面 观点新颖 力争写出一 篇较好的学术论文 以丰富铁路研究这一领域的内容 三 本课题的重点 难点及创新点 重点 本文重在对1 8 7 4 年一1 9 1 1 年这个时间段内国人对于铁路问题的反应 态度 及由此形成的铁路观念进行梳理研究 毕竟 先进的运输工具和新的社会生产门类 对 国家社会经济以致社会风气 产生了重大影响和冲击 铁路观念在时代中国的演进 过程 它受什么因素影响 它的确立有何意义是本文的重点 难点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资料零散而细碎 比如从士大夫的原始文集 中看他们对铁路的认识及对待有关铁路具体问题的观点 这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 从庞 杂的资料中提炼出观点从而得到主题的升华更加困难 尤其是社会人士与民众方面 资 料较少 必须得翻阅大量的史料 从中寻找细枝末节 因此说铁路观念的研究最大的难 点是挖掘史料 还历史本来面目 在此基础上提炼观点 找出规律 丰富铁路观念这一 研究领域的内容 创新点 学术论文贵在创新和有一定的理解深度 分析问题得出科学结论 在导师 的指导下 本文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反省和批判 从而增强自身的 反思能力 本文拟从铁路为基点 以清末这段特定的历史时期为时间坐标 通过对史料 的深入挖掘 对历史现象的细化分析 较准确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从而升华到学术 领域研究中较为空泛的观念层次上来 也就是铁路文化观层面 以期实现清末国人铁路 函王晓华 李占才着 艰难延伸的民国铁路 m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1 9 9 3 年 页3 2 2 5 清末国人铁路观念的演变 观念演变在社会各阶层中角色转换的立体构筑 四 研究思路及方法 1 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尽可能地收集更为全面和丰富的史料 尽 可能地以原始资料为主 纵横结合 在充分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证研究 2 本文采用归纳法把搜集到大量资料整理分类 找出规律 3 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在大量的文集与原著中进行人物身份的分类梳理 便于 将不同人物对于同一问题的观点进行比较研究 4 本文采取跨学科 线索交叉综合的研究方法铁路史本身就是一个交通运输 经济学和历史学的交叉学科 因此 本文不仅运用历史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并尽可能地 吸收社会学 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成果和精髓 进行跨学科 综合性的研究 6 第一章混沌初开 铁路传入中国的早期形态 第一章混沌初开 铁路传入中国的早期形态 1 1 铁路传入中国的早期形态 铁路作为先进的运输方式是西方社会的产物 出现于十九世纪初期 它的出现使传 统的运输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加速了西方国家工业化的进程 当西方不少国家在 轰轰烈烈的进行修筑铁路风潮时 幅员辽阔的中国疆域内 国人赶着马 骑着驴 悠然 自得地在天朝大国的黄土地上穿行 因而 铁路传入中国的早期 它的概念是笼统的 模糊的 被看成是 奇技淫巧 之物 上至王公大臣 下至黎民百姓 莫不经历了一次 观念意识的大冲击 思想情绪的大震动 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史事也成了中国近代史上不 可忽视的一笔 1 2 世界铁路时代的到来与铁路知识在中国的传播 1 2 1 世界上最早的铁路 1 8 2 5 年9 月 世界上第一条供公众使用的铁路在英国的斯托克顿 s t o c k t o n 和达 林顿 d a r li n g t o n 正式开始营业 斯蒂芬森 6 e o r g es t e p h e n s o n 1 7 8 1 1 8 4 8 驾驶 着他的 运动号 l o c o m t i o n 的蒸汽机车 牵引着1 2 节煤车和2 0 节挤满乘客的旅游 列车 时速达1 9 公里 这件事在世界铁路史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而这条铁路也成了世 界铁路的标志 随后 法 美 德 俄等国家纷纷掀起了修筑铁路的高潮 铁路出现带 来的一系列巨大的社会变化 被英国经济史学家称之为 铁路时代 的到来 过了十多 年 有关铁路 火车的知识开始传入中国 1 2 2 铁路早期传入中国的两个阶段 铁路知识最初传入中国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首先是在1 8 4 0 年以前 由一些欧洲来 华的传教士在他们撰写的中文世界史的著作中 提到火车 铁路等名词 比如 息力在 英国论略 一文中说道 英国 其广推贸易之法 有火轮船航河驶海不待风水 又造 轹辘路 用火车往来 一日可行百有八十里 1 9 3 5 年7 月 德国传教士郭实蜡 g 英 阿瑟 爱尔顿 英国铁路 a r t h u re l t o n b r i t i s hr a i l w a y s 1 9 9 4 年 页1 6 转自金士宣 徐文述 中国铁路 发展史 中国铁道出版社 1 9 8 6 年 贞3 7 清末国人铁路观念的演变 k a g u t z l a f f 在广州出版的杂志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上发表题为 火蒸车 的文章 文中指出 利圭普海口 隔曼者士特邑 一百三十罩路 因两邑的交易甚多 其运货之事不止 故用火蒸车 即蒸推其车之轮 将火蒸机 缚车舆 载几千担货 而那火蒸车自然拉之 倘造恁般陆路 自大英国至大清国 两月之间可往来 运货经 营 终不吃波浪之亏 此文中介绍的铁路知识较为简略 但郭实腊在 贸易通志 一 书中则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西方的铁路交通 并提出铁路 亦中国所当法 第二个阶段是在1 8 4 0 鸦片战争之后 有关铁路的知识通过各种渠道传入中国 以林 则徐 魏源为代表的首先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不仅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主张 林则徐还在他主持编译的 四洲志 中 魏源在他编撰的 海国图志 中 提到了火轮 车 火烟车和铁路 虽然记述较为简略 但都表明了他们对火车 铁路的初步认识 徐 继畲在 瀛环志略 中对铁路有较为精确的介绍 陆有铁路 石路浇以铁汁 火轮车 通行 并 精能之至 1 2 3 农民领袖对铁路的热情 初期对铁路知识介绍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太平天国的干王洪仁开 他也是近代中国 主张兴筑铁路的第一人 他在 资政新篇 中主张 兴车马之利 以利便轻捷为妙 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 亦禀准遵行 免生别弊 并主张 先于二十一省通二十一条 大路 以为全国之脉络 通则国家无病焉 天王洪秀全对制造火车和修建铁路的建议 非常重视 朱批 此策是也 这说明太平天国的领导者是同意实行铁路建设这一政策 的 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个分水岭 而铁路知识初期传入中国主要在1 8 4 0 年前 后 中国社会在这一时期对这一新鲜事物开始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但只限于部分小范 围内 一二十年后 洪仁开主张在中国修筑铁路 成为发展近代交通的第一次呼声 虽 具有巨大的时代进步意义 但这不过是农民知识分子的一种美好理想 农民领袖的政治 蓝图规划 因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制约 它不可能付诸实施 对当时的统治阶层的影 响力来说 甚微到根本不值一提 雹李文耀著 中国铁路变革论 1 9 2 0 世纪铁路与中国社会 经济的发展 m 1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 2 0 0 5 年 页9 8 第 章混沌初开 铁路传入中国的甲 期形态一 1 3 国人视野中的铁路 1 3 1 早期清廷对铁路的态度 历史前进至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中国大门己被打开 列强纷纷侵略中国 清朝统 治集团中一批实权人物以 自强 为口号 掀起了以购买洋枪洋炮 进行洋式操练和开 办军事工业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 这个年代里 中国入对西方的了解主要集中于坚船 利炮上 对于铁路的问题基本上处于盲目状态 虽然从五十年代以来 西方列强不断地 向中国提出并劝诫中国修筑铁路 其间也不断地用尽种种办法以期达到目的 如 1 9 5 8 年英国制定了一个从中国西南边境一一缅甸来打开中国大门的计划 企图修筑通过思茅 直通昆明的铁路 1 8 6 2 年 印度总督提出了另一个计划 企图修筑通过八莫到腾越和大 理的铁路 叫做 八莫路 但阴谋没有得逞 1 8 6 3 年7 月 上海有2 7 家洋行致函江苏 巡抚李鸿章 以 火轮车路之益 难以枚举 不独利便贸易 而于行军亦未尝无益 囝 要求李鸿章准许他们修筑苏州到上海的铁路 同年1 1 月 上海英 美 法三国的领事 同时也向上海道台提出同样的要求 但被李鸿章和道台黄芳拒绝了 同年秋 英国侵略 中国的主要机构之一的怡和洋行 j a r d i n em a t h e s o ndc o m p a n y 从印度请来一个英国 经营殖民地铁路的叫麦克唐纳 斯蒂文森的 专家 由他来劝诫中国修筑四条铁路 以期形成中国铁路网 实现利用铁路入侵中国的计划 这个计划虽然在当时引起清政府 内部的一时恐慌 但最后还是被搁置起来 不了了之 然而后来它竞成了英国掠夺中国 铁路权的作战蓝图 但直到七十年代之前 清政府对这一问题的反应是一概予以回绝 1 3 2 上层官僚的视野 七十年代之前的这一时期 接触到铁路问题的还仅限于主流社会 包括清政府内部 高层官僚 士大夫阶层 1 8 6 5 1 8 6 6 1 8 6 7 年各国列强仍不断借修条约来谋求中国铁路 的修筑权 针对西方列强陆续向中国提出修筑铁路的要求 各省督抚或致函总督 或直 接上书纷纷发表自己对修筑铁路问题的看法 当时的江苏巡抚李鸿章认为 查铁路费 烦事具 变易山川 彼族亦知断不能允 中国亦易正言拒绝 刀 湖广总督官文指出 至 轮车电机等事 论者不一 其显而易见者 则垄断牟利也 其隐而难窥者 则包藏祸心 g 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 第三册 m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6 3 页1 3 0 8 它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 第一册 m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6 3 页2 0 9 清末国人铁路观念的演变 也 上两广总督毛鸿宾认为 丌铁路则必用火轮车 方町驰骋如飞 无论凿山塞水 占人田业 毁人庐墓 沿途骚扰 苦累无穷 而此路一开 遂专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 中国车马既难与之并驾齐驱 更不堪其横冲直撞 势将断绝往来 商民交困 诚如指示 于中国地方大局种种关碍 实属断难准行 圆江西巡抚刘坤一认为 轮车电机 益令 彼之生息易通 我之隘阻尽失 以中国之贸迁驿传 固无须此 而地势物力均所不能 断不可从其所请 一 由此可以看出 尽管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发表铁路论说 但有一点是 一致的 那就是反对修筑铁路 虽然他们对于能使外国势力深入中国腹地的铁路有很大 戒心 并认为铁路在中国修建 如同洪水猛兽来袭 百害而无一利 但无知愚昧的清政 府也由于缺乏对铁路知识的正确认识而采取的错误政策 无形中加速了落后与腐朽的进 程 1 3 3 被渐次关注的铁路 然而 随着洋务派在七十年代提出的 寓强于强 的口号 在继续筹办军事工业的 同时 着手创办采矿 冶炼 纺织 航运等民用性厂矿企业 为便于运输尤其是煤矿运 输 修筑铁路的问题逐渐被提上日程 而在洋务运动中 清政府又派出留学生 其中有 专门去英法两国学习制造和驾驶的 如1 8 7 5 年 清政府派郭嵩焘为中国第一位驻外使 臣 出使英国 郭嵩焘在英国时 对于当时出洋学生只是片面学习军事的做法认为不妥 主张应 改习相度煤铁及炼冶诸法及兴修铁路及电学 以求实用 固1 8 7 6 年 南北洋大 臣派福州船政学堂学生2 8 人前往英 法两国学习制造和驾驶 加之国际文化在政治侵 略与被侵略中的不断碰撞和交流 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日益增多 虽然在洋务派内部有 进步官僚对铁路开始关注 但他们对修筑铁路的着眼点主要是在加强海防方面 大多数 人对于在内地修筑铁路还持反对意见 然而 铁路作为西方近代工业中的重头戏 在近 代工业化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洋务运动的发展加上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自然而然被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了解 及至被重视 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 第一册 m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6 3 页1 6 宝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 第一册 m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6 3 页2 0 矗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 第一册 m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6 3 灭1 6 露中国史学会主编 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史科丛刊 一 m 神州固光社出版 1 9 5 3 年 页3 0 5 1 0 第一 章混沌初歼 铁路传入中国的早期形态 1 4 国人对铁路的态度 1 4 1 国人对早期铁路的一致排斥 整个1 9 世纪7 0 年代以前 清政府的高层官僚及清政府内部 对在中华大地上修筑 铁路是一概排斥的 倒不是因为他们多爱国 怕领土被分割 因为领土已经被霸占的不 成样子 而是高官们大多认为修筑铁路会扰民 破坏坟墓风水 会夺民生计 而且易激 发民变 使国家防御失去险阻 而清政府还借口说人民对筑路 势必群起攘臂相抗 众 愤难当 并不认为是自己的无知与落后 这也难怪 长期封闭的政治状态 几千年的 文化优越感使他们自然而然形成了自负虚骄 固步自封仍自认是天朝大国幸福子民的心 理 根深蒂固的 夷夏之辨 使他们想当然的认为只有以夏变夷而绝没有以夷变夏的先 例 也决不允许发生这样的事 因而对铁路这种新生的外来事物抱有本能的排拒心理也 就不足为奇了 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 疆土的分割 使得清政府上下对列强的游说保持 警觉状态 一开口就拒绝 并认为列强所陈列的铁路之利 是 以翼耸听 有 独揽 中国之利权 之疑 更是 包藏祸心也 而人民对铁路的态度呢 早在1 9 5 8 年英国企 图修筑思茅到达昆明的铁路时就曾未通知中国 擅自几次组织武装探险队 非法侵入云 南进行勘察 当地人民坚决反对 并将英使馆派往云南接应的翻译官马嘉理 a r m a r g a r y 打死 当地人民关心的并不是铁路本身 与其说是保护本土的意识 倒不如说 更多的是对列强侵我主权的不满和自我保护 在1 8 6 5 年 英殖民者为了让 中国人接受铁路 用广告的办法 搞起实物宣传 英人杜兰德 以小铁路一条 长可 里许 敷于京师永宁门外平地 以小汽车使其上 迅疾如飞 京师人诧所未闻 骇为妖 物 举国若狂 几至大变 旋经步军统领衙门饬令拆卸 群疑始息 从这段资料中可 以看出京师人民将这种新事物视为怪物 没有接受它是因为不了解 被吓住了 以至于 要大变 最后才由清政府下令拆毁 此事所引起的风波才平息下来 1 4 2 进步士大夫的态度 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 对话方的逐步了解以及各方面条件的不断成熟 清政府内部 修筑铁路的要求日渐提到议案r 程上来 最早是由从事洋务派中一部分具有先进意识的 官吏提出的 主要代表人物有李鸿章 郭嵩焘 丁日昌等 1 8 7 4 年 日本出兵侵略东南沿海 形势危急 1 1 月 清廷谕令各地大臣 切筹海 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 第一册 m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6 3 年 页1 7 1 1 清末国人铁路观念的演变 防 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即呈奏 筹议海防折 提出 南洋海滨七省自需连为一气 方能呼应联通 有内地火车铁路 屯兵于旁 闻警驰援 可以一f j 数百罩 则统帅不 至于误事 而中国固急切办不到者也 在此之前 面对列强的筑路要求 李鸿章从 当经剀切禁阻 到面对斯蒂文森的劝诫时表示 只有中国人自己创办和管理铁路 才会对中国人有利 一旦筑路而剥夺中国人民的土地时 将会引起极大的反对 这说 明我们可以修铁路 但这是我们自己的事 主权在中国人自己 与列强无关 在 筹议 海防折 中提出在国内修筑铁路 表明了统治阶级官僚对铁路的观念已渐次转变 这是 统治集团内部提出的第一个修筑铁路的主张 虽然这个提议的下场是 廷臣会议 皆 不置可否 但李鸿章并不灰心 作为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 这时的他认为修铁路不 但可行 而且已渐渐成为国内海防战争及洋务强国的需要 所以在1 8 7 5 年初 他趁进 京参加同治皇帝葬礼之际 会晤总理衙门大臣恭亲王奕诉 极陈铁路利益 请先试造 清江至京 以便南北转输 奕诉以 谓无人敢主持 两宫亦不能定此大计 为由婉 拒 乃至李鸿章 遂绝口不谈 筑路之事 郭嵩焘是清政府派出的中国第一位驻外使臣 出使英国 以中国代表的身份多与英 国上流社会接触 对于西方的现代科技文明 尤其是铁路有着深刻的亲身体会 他曾多 次致函国内 介绍英国铁路情况 1 8 7 7 年7 月1 5 日 他率中国代表团从伦敦坐火车 往北而行 四小时后到达苏格兰 火车的高速与安全 使他感慨不已 来此数月 实 见火轮车之便利 三四百里 往返仅及半日刀 固铁路开 可使 道途便利 贸易日繁 郭嵩焘在晚年回国后写下了 铁路议 铁路后议 两文 系统地阐述了他的铁路观 力主修筑铁路 不能一日迟缓 郭嵩焘的身份特殊 他作为使臣 亲身在国外接触铁路 与火轮车 且最先将之与经济贸易联系起来 认为道途便利 贸易就能快速发展 带来 经济的繁荣 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说 国家与其人民交相比倚 合而同之 民有利则归 之国家 国家有利则任之人民 固由此可见 他主张修筑铁路要将人民发动起来 依靠 人民的力量 齐心协力 这样才能利益均沾 达到双赢 在后来洋务派与顽固派的斗争 和辩论中 郭嵩焘曾经这样形容顽固派 钟表玩具 家皆有之 呢绒洋布之属 遍及 穷荒僻壤 江浙风俗 至于舍国家钱币而专行驶洋钱 且昂其价 漠然无知其非者 一 毋 李文忠公令集 奏稿 卷二十四 m 清光绪三十一年 1 9 0 5 年 页2 2 2 3 宝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 第一册 m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6 3 年 页7 9 e 郭嵩焘著 郭嵩焘诗文集 m 长沙 岳麓 s 社 1 9 8 4 年 页1 8 0 盆中国史学会主编 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六 m 神州国光社出版 1 9 5 3 年 页3 1 6 1 2 第一 章混沌初开 铁路传入中国的早期形态 闻修造铁路 电报 痛心疾首 群起阻难 至有以见洋人机器为公愤者 哩7 这种思想意 识在当时高高在上的统治集团内部来说 无疑是进步的 1 8 7 6 年 福建巡抚丁r 昌拟定了一个发展台湾铁路的计划 1 8 7 7 年1 月 他在巡 视台湾防务后向清廷奏报 他认为当时的台湾四面环海 内山为开辟 没有铁路既难防 敌 也难安内 并分析 该处路远口多 非办铁路 电线 不能通血脉而制要害 亦 无以息各国之垂涎 他的主张得到了李鸿章 沈葆桢等人的支持 不久清政府也同意 了丁日昌在台湾修筑铁路的建议 不得不提的是 吴淞铁路 事件 由于清政府拒绝修筑铁路 西方列强在请求 建 议和引诱 劝诫等方法都失败后 就采用欺骗手法 进行铁路事宜 美英侵略者经过几 年的折腾 最后由英国商人组成 吴淞铁路公司 于1 8 7 4 在伦敦正式登记 这是一个 总部设于伦敦 以怡和洋行为在华代理人 被英国政府认可的公司 1 8 7 5 年底 从英国 运束钢轨 机车和车辆 并设计谎言向中国请求免税而蒙混进口 吴淞铁路于1 8 7 6 年7 月3 日正式通车营业 这是一条窄轨铁路 轨距3 0 英寸 0 7 6 2 米 采用每磅重2 6 磅 每米重1 3 公斤 的钢轨 用一台叫做 先导号 p i o n e e r 的机车 重量仅为1 5 吨 速度每小时l 卜2 0 英里 2 4 3 2 公里 客货车辆也是小型的 圆对于侵略者的种 种行径 国人反应强烈 首先是清政府地方当局 沈葆桢在1 8 7 5 年时就做出了 极力阻止 的对策 并请 总理衙门向英国公使抗议 不得谓为条约所不载 即为条约所不禁 时任苏松太道道 台冯俊光受沈葆桢命照会英驻上海领事 陈理力争 说查遍全球各国 从没见哪个国家 任由外人在自己国家开筑铁路的 揭露吴淞道路公司的欺骗行为 并严正声明 铁路 不难自造 无籍洋人开端 洋人若欲藉此图利 断乎不能 最后 双方达成 收赎 吴淞铁路条款 的协议 以一年期内平银2 8 万两 买断 并声明 此次系 格外通融一 下不为例 协议签订一年后 路款付清 吴淞铁路被收归清政府所有 火车即停驶 不 久铁路就被拆除 清政府先前已计划在台湾筑路 所以路轨及其它器件被运往台湾 拟 供台筑路用 但后来因为经费短缺 丁日昌因病免职 台湾筑路计划并未实施 吴淞铁 路是出现在中国大地上的第一条营运铁路 虽然仅存在一年 但史料记载曾运送旅客近 二十万人次 虽然清政府在对待吴淞铁路问题的态度是强硬的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统 治者对国家主权的维护 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它维护封建秩序的迂腐 吴淞铁路的命运是 郭嵩焘著 郭嵩焘诗文集 m 长沙 岳麓书社 1 9 8 4 年 页1 8 9 富金士宣 徐文述著 中国铁路发展史 m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 1 9 8 6 年 页9 1 3 清末国人铁路观念的演变 终将不复存在 但铁路这一新兴事物已然是被朝野上下所关注 1 4 3 民众的态度 民间对于吴淞铁路的看法不一 从吴淞铁路开始修筑时 沿线人民 准确说是农民 在勘测路线时 将标桩屡次拔走 填筑路基时 沿线人民认为妨碍引水灌溉 以各种办 法阻止工程进行 有 苏姓乡民认为筑路破坏风水 使其长眠的祖先不得安宁 联合乡 民阻扰筑路 打伤铁路督工和外国雇员 有一老妪将地卖出 但不准外商砍去地上 的几棵树 称卖地不卖树 因为树于风水有助 故不能折也 另有史料记载说在1 8 7 6 年8 月 火车轧死了一个过路行人 乡民情绪激昂 男女老幼八 九百人齐集江湾一带 愤怒拆毁铁轨 强行阻止火车行驶 也有史料说英商曾出钱买下经过土地 但乡民有看 到申报上公布的价格要比和他们实际交易的价格多 于是又闹事 总之 对于农民来说 千百年的农耕文化使得他们的 小农意识 乡土意识 风水意识 根深蒂固 修筑 铁路从他们的土地上经过 在他们看来是较之地主侵占土地更严重千百倍的事情 是毁 人活命之路 即使是洋人出钱买路能征得部分人同意 但终归一切都是围绕利益二字 因此 强烈的利益冲突 铁路带来的视觉 心里冲击使得他们行为异常 奋力反抗 对 于市民来说对待铁路是怎样的呢 申报 在吴淞铁路营运时期一直将铁路作为报纸的 重要话题 由此火车也成为上海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谈资 1 8 7 6 年7 月1 日 火车 公司请上海华人市民免费乘车 是日未至 华客即持照纷纷上车 并有妇女小孩等 更 有妓馆姨娘大姐满头插遍珠兰栀子 花香气四溢 乘者观者一齐笑容可掬 啧啧称叹 火车子7 月3 日正式开市后一点钟时 男女老幼都赶来乘车 有大半都原作上中等 的车厢 该两等车厢顷刻即满 无奈之下 持上 中等车票的人只能挤下等车厢 火车 已满 但仍有许多人想坐 都想亲身体验一下 固 每日搭坐之客往来如织 就在1 8 7 7 年1 0 月 清政府将路款付清将火车停驶 许多社会人士都在观望官方如何处置吴淞铁 路时 申报 在1 0 月2 6 日至2 9 日连续发表 论铁路火车事 又论铁路火车 再 论铁路火车 三篇专论 力陈吴淞铁路的益处 主张保住这段铁路 继续营运 反对官 方将其拆毁 该报主笔为了更有说服力 特意到街市茶楼搜集民间议论 以更真实的触 薛理勇著 旧上海租界史话 m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 0 0 2 年 页1 0 5 国 申报 1 8 7 5 年1 月2 1 日 第1 版 吴淞火车路情形 彦 申报 1 8 7 6 年7 月3 日 第2 版 记华客初乘火车情形 申报 1 8 7 6 年7 月4 日 第2 版 火车开市 申撤 1 8 7 6 年8 月1 7h 第1 版 火轮车圈出售 1 4 第 章混沌初开 铁路传入中国的早期形态 角反映民i h j 各阶层对铁路的真实看法 报道上有说人们议论的 许多人在茶座围坐叹息 停止火车无益 从前没见过火车 现在车行数月 上海往来吴淞者都称方便 免了船行 多r 劳苦 还要候潮观天之不便 现在将车停驶 不知令多少来往办事的人不便 如果 政府能回心转意 将车继续运营 办事之人定会感恩戴德的 由这些报道 议论可看出 乘坐过火车的人对它还是接受赞赏的 市民多为好奇与享受心理 商人和乘车办事的人 是因为它方便 能给这些人带来很多无形的利益 有不少搭乘者称 电发飙驰 坐车 颇稳 大开眼界 节省时间 还有一些文人和绅商 他们对此比较理智 一方面对吴 淞铁路表示欢迎 另一方面对列强通铁路到中国表示担忧 吴淞铁路在当时中国各个阶层的不同反应里消失了 不管各种原因如何 它带来影 响是深远的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了解它 认识它 并渐渐接受它 从无所知的怪物排斥 到艳羡惊叹再到仿效之想 中国近代史上一场轰轰烈烈的筑路革命和思想革命开始了 第一二章悲情往昔 初期修筑铁路的观念之争 第二章悲情往昔 初期修筑铁路的观念之争 2 1 初期修筑铁路的观念之争 铁路在修建初期 虽然引起了朝野上下不少人的重视 然而对于这一新鲜事物 众 人看法各有千秋 总结起来 虽然有改良派的热情提倡 洋务派的努力 但是与洋务派 针锋相对的顽固派却不依不饶 认为铁路之祸太大 极力反对 由此引发了长达数十年 的关于筑路问题的争吵 也使铁路在修筑初期受到极大干扰和阻挠 充满了艰辛 2 2 改良派对筑路的高涨热情 当洋务派修筑铁路的主张在萌芽状态中蠕动时 士大夫阶层中一部分具有改良思想 的先进人物也发出了修筑铁路的呼声 代表者主要有薛福成 王韬 马建忠等人 他们 属于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理论家和早期的维新思想家 他们深入研究时政 发表了许多 反映时代要求的政治 经济 外交等方面的论述 在对铁路的认识和主张上 提出了有 一定深度的建设性构想 为近代中国早期修筑铁路的呐喊阵营注入了力量 2 2 1 薛福成的主张 薛福成是鸦片战争后成长起来的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的代表 早年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