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浅谈如何对待学生的独特体验.doc_第1页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如何对待学生的独特体验.doc_第2页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如何对待学生的独特体验.doc_第3页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如何对待学生的独特体验.doc_第4页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如何对待学生的独特体验.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别样的声音 别样的课堂浅谈如何对待学生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在课堂上,我们鼓励学生对文本“多元解读”,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课堂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开放,课堂上出现诸多别样的声音。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也是多元的,我们既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也特别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但是,在对学生的“多元解读”和“独特感受”感到欣喜的同时,我们又不由得感到诸多的困惑:面对学生的多元解读,我们如何进行引领,让“独特感受”成为教学的亮点,如何利用学生的多元解读让学生接受正确的价值导向,面对学生的“独特感受”,教师应该抱着怎样的态度这些都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挑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利用课堂上学生的“独特感受”,把它作为生成性资源,运用巧妙的办法,让“别样的声音”变得精彩。放大让“独特”成为教学的亮点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学生完全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在平时的学习中, 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如果能够用自己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发现这些智慧的火花,再通过自己的引导,抓住课堂上学生的独特感受着意诱发,促成放大,去“扇风”、“点火”,星星之火,必将成燎原之势。学习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正当孩子们都陶醉在作者描绘的如诗如画的境界里。平时思维颇有些活跃的小星举起了手,我点头示意,请他发言。“我认为课文中的插图画的不对!”他的发言是我始料未及的。但我心中一动:这不正是课堂中的绝好的生成性资源吗?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于是,我又不失时机地加了一把柴:“同学们,小星同学说课文中的插图有些问题。我们大家来研究研究,看看这幅图到底有没有问题。”于是,孩子们一起开始了关于插图的研究。不一会儿,孩子们便有了自己的研究结果。“我认为插图的确有些问题。这首词的上阙写的是夏季的景色,而插图却画了快要成熟的稻穗。从季节来看不相符合。”语文课代表振振有辞地说。“词的上阙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我认为如果要画的话,应该画夏天青蛙在碧绿的稻田里鸣叫的喜人景象,插图明显是在误导我们小学生。”班长汤晓宇的话刚说完,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我也禁不住为他翘起了大拇指。“插图画的是词的上阙所描绘的意境,词的上阙描写的是夜行黄沙道中所见的夏夜的喜人景象,而插图中那飞着的鸟儿和树枝、叶儿太清晰了。我认为应该画得朦胧一些。”听了小艳的话,我频频点头 缩小将“独特”纳入目标的轨道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应该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对待一些不合事理的“独特感受”,我们应该进行巧引妙导,将“独特”纳入目标的轨道。在教学三字经(节选)时,一个男同学竟兴致勃勃地背了起来:“人是猪,性本馋。性相近,习相远。狗不叫,猫不来。叫之道,喵喵喵。”老师问他这是什么,他回答:这是动画片大耳朵图图有一个根据三字经改编的搞笑三字经。而且不少同学都看过,都背诵的津津有味。这些笑话式的、嬉皮笑脸的“另类童谣”,受到不少孩子的青睐,他们乐此不疲,读得津津有味,有的还学着写起来。如何引导孩子们正确看待“另类童谣”?堵不是办法,我决定举行一次辩论,让孩子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我们喜欢这些作品,是因为这些文章内容幽默、情节出奇,有利于培养我们的创新精神”反方的观点一摆出来,即遭到“地毯式”轰炸。“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应该让一些经典文章滋养我们的心灵,应该求真求善求美,而那些作品显然是一些无厘头式的作品,如果长期被这些作品包围,除了学到一些低俗的幽默,还能带来什么呢?”“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通过读一些作品我们发现,这些改编的作品语言使用不规范,词语搭配等错误很多,这对于我们学习语文有百害而无一利!”“记得以前看了戏说乾隆等电视剧,我还以为历史真是那样,可最近看了电视系列片清宫密档才知道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所以我认为,历史需要禁止戏说,语文更需要禁止另类”“我们学生的确实需要创新精神,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更需要发扬。如果我们的学习充满这种低级趣味的内容,那将是一种悲哀。”在辩论中,反方的同学也禁不住被正方同学说得直点头。我松了一口气。矫正让“独特”成为点拨的契机学生有些独特的感受,实际上反映出他们理解的错误、浅层和偏向,我们应该借此机会,对他们进行合理点拨。不久前,在上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一课时,讲到司马迁受酷刑时,学生突然发问:“老师,我想问一下,司马迁到底受的是什么刑?”此时我心中一楞,因为我觉得“腐刑”还是不要作太多介绍为好,毕竟不是很适合跟小学生尤其是女生讲,何况教材中也没有用“腐刑”的字眼。当时我没有正面回答,只是给这个问题画了一个美丽的“休止符”:“同学们,中国古代的酷刑有很多种形式,同学们可以在课后查阅资料。”谁知语文课代表小文举手报告: “老师,小飞在讲司马迁是太监。”他这么一说,搞得同学们哄堂大笑,好几个同学还在窃窃私语:“是的,我爷爷昨天也说司马迁是太监。”。我灵机一动:这不是一个很好的生成性资源吗?于是我说:“同学们,司马迁的确是受的腐刑,下面请大家分组查找有关资料。”学生都认真地查起资料来。当学生汇报时,他们对司马迁的见解多了一份成熟,对司马迁多了一份敬重。“老师,通过查资料我知道,在古代有许多酷刑,司马迁受到的是宫刑。所谓宫刑就是使受到宫刑的男人成为男不男女不女的太监,被人们所鄙视。这是当时封建社会最毒辣、最摧残人性的刑罚!司马迁在这种情况下发奋图强,写出了史记所以,我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老师,我找到一条资料:金镛小说笑傲江湖中的岳不群也跟司马迁差不多,为了面子,他粘上假胡子。我想司马迁受了腐刑,这对一个士大夫,对一个男人来说,简直是无法忍受的耻辱。我想,他也是个要面子的人,在平时可能也会沾点胡子什么的。” “老师,我找到几句德国文学家歌德的话,我觉得用这几句话来形容司马迁再合适不过了:你若失去了财产你只失去了一点儿;你若失去了荣誉你就丢掉了许多;你若失掉了勇敢你就把一切都失掉了!司马迁忍受着奇耻大辱,奋发有为,写成了史记,司马迁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此时,学生都由衷地产生对司马迁的崇敬之情。“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 语文课堂应该是富有无限的魅力,能激发学生无限的激情;语文课堂应该充满着心与心的对话与碰撞,充满智慧,充满灵动的诗意;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展示真实的自我,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教育资源随时可见,它可伴随着课堂教学过程随即生成,但它也是最容易让我们所忽视的。“生成”源于教师对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鼓励和积极引导,源于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随时作出富有创意的教学调整。我们只有把握时机,精心呵护好课堂中不断闪现的生成性资源,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为他们拓展更宽更广的学习空间,激活学生思维的源泉,这样,学生的思维空间才得以拓展,课堂上才会有不断的精彩“生成”,课堂也因此而变得美丽异常。引领让“独特”接受价值的导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有这样的体会:学生的感受虽然独特,但明显地偏离文本的价值导向,对此我们该怎样处理呢?此时,我们给学生恰当、巧妙的引导。让学生接受正确的价值引导,在“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文本价值”之间寻找平衡。在教学狐狸和乌鸦时,学生读了课文以后,教师引导学生把狐狸三次对乌鸦说的话找出来细细地品读,结合狐狸与乌鸦的表现具体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的说狐狸“狡猾”,说的话一次比一次“动听”,最后把乌鸦嘴里的肉骗到手;有的说狐狸“聪明”,而且有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狐狸善于察言观色,不断改变说话的内容,直到乌鸦开口,终于把肉骗到了手。狐狸表里不一,是违背“诚信”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学生怎么把这种“狡猾”不行为视为“聪明”呢?教师我没有立即否定他们的观点,而是用巧妙的办法进行引领组织学生展开辩论:狐狸究竟是狡猾还是聪明?辩论结果:狐狸是“狡猾”的,它的“聪明”是用欺骗的手段获取不正当的利益,是不道德的。这样的教学引领,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又体现了文本正确的价值取向,把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结果体验,作为深层次的“教”和深层次的“学”的起点,作为更高境界教学活动的动力源泉,从而让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值”。 升华让“独特”带动文本的生长在尊重文本价值导向的同时,我们应该对学生的富有个性的“独特感受”进行深入、升华,从而带动文本的生长,使课堂教学因生成而精彩。从而让师生进行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言语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感情得到升华,使得这 “节外的小枝”开出了绚丽的花朵,成为课堂的亮点。在上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学生们读着课文,纷纷抒发自己的感情。“我们再也看不到那众星拱月的园中之园,再也不能欣赏那青铜器,那名人字画,我们再也看不到磅礴雄伟的亭台楼阁,那迷人的山乡村野了,除了一段屈辱的历史,圆明园什么都没有了。那些侵略者的罪行太让人痛恨了!”“圆明园的毁灭的确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听着学生的发言,我频频点头。我为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而窃喜。接着,一个学生的发言让我始料未及:“老师,昨天我查到一则资料,资料上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参与而且带领英法联军抢劫圆明园并出主意怂恿烧园之人,是龚自珍的儿子龚孝拱。”说着,他还扬了扬自己的资料卡。不少学生都瞪大眼睛,嘴巴张成“O”字形。从他们的表现,我看得出来他们都有点不相信。 我的脑筋高速运转:是让学生研究龚自珍的儿子,还是继续以文本为主,感悟文本?如果让学生避开“龚自珍的儿子”这个话题,教学会顺畅而容易的多。如果利用这资源引导学生走进历史,可能会花更多的时间,但这一课的教学将因此凝重而厚实。经过短暂的思考,我决定:把这个同学的资料作为契机,引导学生跳出课文学课文,为学生走进课文、感悟课文服务。于是,我对学生说:“同学们,刚才A同学搜集的资料的确是事实。下面我们请A同学把这份资料给大家读一读”“啊?龚自珍儿子怎么能这样,真是个卖国贼!”“狗汉奸!”听了资料的介绍后,学生们的痛恨由英法联军转向了龚自珍的儿子龚孝拱。“同学肯定不愿相信这是真的。历史是不能回避的,作为我们的语文学习,我们走进历史还不完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走出来。让我们再看看圆明园被烧后,皇帝的表现。”读到咸丰皇帝下诏只可委曲将就,以期保全大局时,学生情不自禁地连连摇头;读到火烧圆明园之后的条约北京条约时,不少学生竟恨得咬牙切齿。当我再让他们谈谈自己的体会时,学生们的感情多了一份厚重。“火烧毁圆明园,到底是英、法联军错得多,还是当时的皇帝错得多呢!谁错得多,没关系,但是,圆明园的历史证明了,英、法联军是烧毁圆明园的罪犯,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中华儿女是不甘心永远落后,永远挨打的。”“正像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所描绘的那样: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胜利原来可以成为强盗。就算现在英法国怎么还,也还不了我国这一园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