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质量跟踪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质量跟踪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质量跟踪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质量跟踪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质量跟踪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德化县2012年秋期中质量跟踪检测七年级历史科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考试形式:开卷)友情提示: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选择题请用2b铅笔正确填涂,非选择题请用0.5mm黑色签字笔作答。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中.)1.你若要实地考察我国北方原始居民最早种植粟的遗址,应到( )a.云南元谋 b北京周口店 c陕西西安 d浙江余姚2.请你观察图1“北京人追逐野兽”,从此图中提炼的历史信息是( )a北京人分布地区广 b北京人开始农耕生活c北京人已有爱美之心 d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3.半坡和河姆渡的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图1a.火的使用 b.能建造房屋c. 农业生产的发展 d.使用陶器4.请你考古,图2是殷墟出土的一件文物,它最能说明商朝( )a.祭祖习俗浓厚 b.原始农耕文明出现 图2c.铁器开始出现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5.商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得益于商王盘庚迁都,他迁都到( )a. 殷 b.亳 c. 阳城 d.镐京6“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说明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 )a分割诸侯的兵力 b保证国家的兵源 c巩固周王的统治 d保证国家财政收入7.县这一地方行政建制在我国出现始于( )a. 战国 b.西周 c. 夏朝 d.秦朝8.秦朝负责监察政府官员的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刺史9.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来发展自己势力的是( )a.晋文公 b.秦穆公 c.齐桓公 d.宋襄公10东汉建都于 ( )a咸阳 b长安 c洛阳 d.开封11.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的古代思想家是( )a.孔子 b.老子 c. 墨子 d. 孟子12.下列我国古代思想家的思想与行为,若在现代世界,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人物是( )a.孔子 b.老子 c.庄子 d.墨子13.孙中山先生曾在一篇祭文中这样说道:“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先生这里赞扬的是( )a黄帝 b尧 c炎帝 d舜14.我国铁农具开始出现于( )a商朝 b西周 c春秋 d战国1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是下列哪位思想家提出的主张( )a孔子 b 韩非子 c墨子 d庄子16.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a.陈胜要争夺帝位 b.吴广和其他人的要求 c.秦朝的暴政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无法生活 d.到渔阳戍边的农民在途中遇到大雨,道路不通,不能按期到达17两汉时期出现了许多提高生产效率的科技发明,其中与冶炼有关的发明是 ()a耧车 b水排 c二牛抬杠 d提花机18.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目的是( )a.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b.让农民富裕起来c.大量开垦荒地 d.巩固奴隶主统治19. 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a.西起辽东,东到临洮 b.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c.西起陇西,东到朝鲜 d.西起临洮,东到河套20. 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与下列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a. 屈原 b.李冰 c.扁鹊 d.商鞅二.辨析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18分。每题6分)21. 西周实行分封制,废除了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错误:_理由:_22.甲骨文是指刻写在青铜器上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对研究商朝历史有重要价值。错误:_理由:_23. 如果要研究孔子的思想,可以参考的著作是道德经。错误:_理由:_三.材料题(本大题共2小题,24题12分,25题10分,共计22分。)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兴,接秦之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毛色相同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史记平淮书材料二:(汉文帝)曰:“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 史记孝文本纪材料三:(汉景帝)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汉书景帝纪材料四: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像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 摘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初年的国家经济状况。(2分)(2)从材料二、三可以看出,汉文帝、汉景帝时期重视什么?因此汉初出现了什么局面?(4分)(3)材料四反映了汉初社会的哪一问题?汉武帝采取了哪一措施解决这一问题?(4分)(4)西汉武帝时国家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什么局面?(2分)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谨”,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人民 。 摘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请回答:(1)材料中的“他”和“水利工程” 分别指什么?(4分)(2)根据材料,分析成都平原为什么能获得 “天府之国”的美称。 (2分)(3)该水利工程所发挥的作用给了你什么启示?(2分)(4)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这一水利工程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2分)四.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26题10分,27题10分,共计2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商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商鞅列传(1)材料中反映了商(卫)鞅的什么主张?商鞅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4分)(2)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4分)(3)你能分析一下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吗?(2分)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现在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毁,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未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天人三策请回答:(1)材料一“致命的打击”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这件事是哪位皇帝发动的?(4分)(2)材料二中董仲舒的建议被哪位皇帝接受?根据董仲舒的建议他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3)两位皇帝采取的措施虽然不同,但其根本目的都是什么(2分)【命题人:颜志强(五中) 审核人:张晓红】德化县2012年秋期中质量跟踪检测七年级历史科试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5:cdcda 610:caccc 1115:ddaca 1620:cbaba二、辨析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18分。)21、错误:废除了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2分)理由: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一项措施;西周的分封制受封的是周天子的亲属、功臣,与废除特权无关。(4分)22、错误:甲骨文是指刻写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理由:商周人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而甲骨文是指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23、错误:可以参考的著作是道德经。(2分)理由:道德经主要收集的是老子的思想;(2分) 孔子的思想主要收集在论语一书中。(2分)三、材料解析题(第24题12分,第25题10分,共22分。)24、(1)经济萧条,国家贫困。(2分) (2)重视发展农业生产。(2分)文景之治。(2分) (3)封国(诸侯、王国)势力过于强大;(2分)颁布“推恩令”(或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2分) (4)大一统局面或进入鼎盛时期。(2分)25、(1)李冰;(2分)都江堰;(2分) (2)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谨”。 (2分) (3)要合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注意保护环境等。(2分) (4)防洪和灌溉并举,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勇敢,是人类征服自然,协调与自然关系的成功典范等。(2分写一点即可)四、综合题(第26小题10分,第27小题10分,共20分。)26、(1)变法主张(2分);地主阶级(2分) (2)支持。因为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对农民有利。(4分)(注:学生持不同看法,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