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不同延迟条件下学习判断及其准确性的实验研究.pdf_第1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不同延迟条件下学习判断及其准确性的实验研究.pdf_第2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不同延迟条件下学习判断及其准确性的实验研究.pdf_第3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不同延迟条件下学习判断及其准确性的实验研究.pdf_第4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不同延迟条件下学习判断及其准确性的实验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学习判断是元记忆研究中的重要组中部分,其作为一种预见性判断,可以监测个体的学习活动,并为之后的学习提供依据。因此,学习判断及其准确性的产生机制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k o r i a t ( 1 9 9 7 ) 提出了线索模型对学习判断及其准确性进行解释,该模型认为,学习判断受到内部线索、外部线索及记忆线索三种线索的影响。其中外部线索的影响小于内部线索,且常常被低估。同时外部线索的结果不能被迁移。本研究采用两个实验,探讨外部线索不被低估的情况。实验一说明的是先前判断经验对之后的学习判断是否具有迁移作用。实验二将实验一的先前判断经验看作一种练习,比较不同的延迟数量对延迟时间和练习次数的影响,从而导致对学习判断准确性的不同影响,确定外部线索突出作用的延迟项目数量。结果表明:( 1 ) 先前判断经验对学习判断影响显著,项目类型与学习时间产生交互作用;( 2 ) 外部线索并不总是被低估的。先前判断经验这一外部线索具有一定程度的迁移,但仅表现在绝对准确性上。( 3 ) 学习判断和回忆成绩在各组间呈现倒v 字曲线,学习判断准确性随项目数量的增加而提高。( 4 ) 延迟项目数量对学习判断的影响与短时记忆有关,在短时记忆容量范围内的项目延迟被高估,学习判断在项目数量延迟与时间延迟中表现出不同的趋势。关键词:学习判断;外部线索;先前判断经验;延迟项目数量; e ) 0 5 。同一词对两词词性相同。实验程序采用v b 编程,在安装w i n d o w sx p 系统的计算机上全屏呈现,屏幕采用分辨率为1 0 2 4x7 6 8 的1 9 寸液晶显示器,词对呈现在其中间位置。4 1 2 4 程序实验程序采用r j r 的典型范式,即学习一判断一( 干扰) 一回忆。( 1 ) 学习阶段:实验前将实验指导语呈现在屏幕上,被试被告知要记住所呈现的2 9 对词对,并在将来测验中看到前一个词时要把后一个词语回忆出来。被试逐一学习每对词对。词对的呈现顺序是随机的,且以6 秒一个的频率依次呈现。实验指导语如下:2 1 4 实验研究等,每个词对出现前会有红色“+ 号提醒您注意。每组词对看完后,会一一出现前一个词如“惊恐 、“可以”,请您预测十分钟后您有多大的把握正确回忆出后一个词( 以百分比表示,即0 1 0 0 中您认为符合您状况的数字) ,并输入相应框内,按回车继续,所有词对输好后进入第二环节。2 、在第二环节中,您会在屏幕上看到一个三位数,请联系实验人员进入下面的测验环节。如果您已经了解实验过程,请点击“n e x t 进入实验;如果没有,请再次仔细阅读上面的内容并可向实验人员进行询问。( 2 ) 判断阶段:即时判断,在每一组词对呈现完后出现问你有题:“百分之几的把握在l o 分钟后回忆出后一个词? 请将百分比数字填入下面的文本框内。”被试在下方的空格中填入o 一1 0 0 之间任一数字表示他们的把握程度。0 表示确信回忆不出,1 0 0 表示确信回忆得出。被试作j o l s 时没有明显的时间限制。延迟判断,学完一组词对按空格键进入下一组词对的学习,直到把所有2 9对学完后,被试再对所学的2 9 个词对逐个作j o l s 。线索词、与即时判断相同的问题和空格都呈现给被试。( 3 ) 先前经验组为对先前经验组词对进行延迟学习判断,并完成以上( 1 )及( 2 ) 延迟判断的阶段,再进入学习判断的一般阶段。( 4 ) 干扰及测验阶段:在被试学完4 6 组词对并完成判断后,要求被试做“3 0 0减3 一直到0 ”的分心测验,防止被试对学习内容进行进一步加工。完成后进行回忆测验,测验采用纸笔测验的方式,在完成分心测验时,被试会获得一张仅有线索词的答题纸,并要求被试尽可能的写出所学过的目标词。答题没有时间限制,由被试自控步调进行回忆测验,给被试以充足的时间完成测验。实验采用v b 编程,在计算机上呈现。以有先前经验的实验过程为例,具体见图4 1 。 4 实验研究图4 1 先前经验条件下的实验过程4 1 3 结果与分析4 1 3 1j o l 值表4 1 列出了在不同条件下,学习判断的平均数及标准差。j o l 判断类型主效应显著,f ( 1 ,1 5 2 ) = 1 2 0 2 3 ,p 0 0 1 。对判断类型进行事后比较发现,即时学习判断的j o l 值( 胙7 5 7 ) 显著高于延迟学习判断下的j o l值( 胙6 5 8 ) ,f ( 1 , 3 9 ) = 3 3 0 7 ,正0 0 1 。先前经验主效应显著,f ( 1 ,1 5 2 ) = 6 0 5 0 ,p 0 5 ,无先前经验的j o l 值( 仁7 3 9 ) 显著高于无先前经验的j o l 值( 仁6 7 0 ) ,f ( 1 , 3 9 ) = 2 3 0 7 ,p 0 5 。项目联结强度对j o l 等级的影响不显著。先前经验与判断类型、先前经验与项目联结强度,以及三个变量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但判断类型与项目联结强度的交互作用显著,f ( 1 ,1 5 2 ) = 9 1 7 2 ,p 0 0 1 。( 图4 2 ) 。 4 实验研究 其中,反义词的即时j o l 值( 胆0 8 1 8 ) 高于近义词的即时j o l 值( m = - 0 6 8 7 ) , f ( 1 , 3 9 ) = 3 8 3 9 ,p 0 0 1 ;近义词的延迟j o l 值( 胙0 6 7 5 ) 高于反义词的延迟 j o l 值( m = - 0 6 3 6 ) ,f ( 1 , 3 9 ) = 8 5 1 ,矿0 5 。 表4 1 不同条件下i o l 值 无经验有经验 高低 即时m 0 8 5 9o 7 3 0 s d 0 1 4 40 1 5 7 延迟m 0 6 2 70 7 4 0 s d 0 2 0 60 1 3 4 高低 0 7 7 70 6 4 5 o 1 3 50 15 5 0 6 4 60 6 l l 0 2 4 50 2 0 5 无经验即时组有经验即时组无经验延迟组有经验延迟组 组别 图4 2 项目联结强度与判断类型对j o l 值的影响 4 1 3 2 回忆成绩 表4 2 列出了在不同条件下,回忆成绩的平均数及标准差。 2 4 均值jo广等级 4 实验研究表4 2 不同条件下的回忆成绩无经验有经验高低即时m5 5 8肋1 5 8延迟m4 9 5肋2 1 5。5 1 52 2 74 9 318 2高低4 6 52 0 14 9 31 8 24 7 82 1 34 8 81 7 7方法分析结果显示,判断类型、先前经验以及项目联结强度三个因素的主效应均不显著,三者也不存在任何的交互作用,不同条件下被试的回忆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4 1 3 3 学习判断的相对准确性( g a m m a )表4 3 列出了在不同条件下,学习判断相对准确性的平均数及标准差。表4 3 不同条件下的相对准确性j o l 判断类型主效应显著,f ( 1 ,1 5 2 ) = 1 1 6 4 0 ,p 0 0 1 ) 。对判断类型进行事后比较发现,即时学习判断的准确性( 胆2 0 1 ) 显著低于延迟学习判断下的准确性( 胙4 5 3 ) ,f ( 1 , 3 9 ) = 3 4 1 6 ,p 0 0 1 。先前经验与项目联结强度主效应2 5 4 实验研究不显著,三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4 1 3 4 学习判断的决对准确性( p a )表4 4 列出了在不同条件下,学习判断绝对准确性的平均数及标准差。表4 4 不同条件下的绝对准确性无经验有经验高低即时m4 2 7s d0 9 7延迟m3 4 5妨1 6 74 5 91 1 34 7 41 6 7高低3 5 21 6 83 2 42 1 23 8 31 3 23 9 11 1 8先前经验的主效应显著f ( 1 ,1 5 2 ) = 7 0 9 0 ,p 0 1 ,经过事后比较分析发现,无先前经验的学习判断绝对准确性( 胙4 2 6 ) 低于有先前经验的学习判断绝对准确性( 胙3 6 3 ) ,f ( 1 , 3 9 ) = 2 6 2 1 ,p 0 0 1 。项目联结强度的主效应显著,f ( 1 ,1 5 2 ) = 7 2 6 7 ,胙0 1 ,其中高联结强度项目的绝对准确性( 胙3 6 2 ) 高于低联结强度项目的绝对准确性( m - - 3 2 7 ) ,f ( 1 , 3 9 ) = 2 6 5 5 ,p 0 0 1 。j o l 判断类型主效应不显著,且三种影响因素问不存在交互作用。4 1 4 讨论实验一探讨了学习判断的先前经验这一外部线索在不同的学习材料中是否发生迁移并对学习判断产生影响。统计发现,被试的学习判断值在延迟判断中是总体降低且趋向于选择极端值的,而在即时判断条件下使用更多的居中值。这一结果与前人的研究保持一致。d u n l o s k y 和n e l s o n ( 1 9 9 4 ) 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在被试做即时判断时,目标词出现在短时记忆的干扰之中,被试难以区分哪些词在最后回忆中能够会回忆出来,因此对各词的判断值区别较小;当个体在做延迟判断时,短时记忆中有关目标词的信息都已不存在,因此被试可以有效的从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而不被干扰,使得延迟判断更为准确,因而对能够回忆出的词本研究采用p a 的绝对值作为绝对准确性指标。绝对准确性的数值越大,准确性越低。2 6 4 实验研究和不能回忆出的词自信心都有所增加。因此,即时判断不那么两极化的原因是个体受到短时记忆“噪音的影响。同时,在学习判断值上,学习判断的类型与项目难度产生了交互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即时学习判断时,项目难度对于学习判断值产生了影响。对于较简单的学习材料,预见偏差也就更大一些。被试对容易的材料会产生类似猜谜时谜面与谜底同时出现的高估现象,因此被试对j o l 给与更高的判断值。这一现象在延迟判断时不再出现,因为此时学习判断利用的更多的是那些与目标提取容易性有关的线索,因此预见偏差会基本消失。这一结果与c a s t e l 等人( 2 0 0 7 ) 研究结果保持一致。先前是否存在学习判断的经验作为一种外部线索,在学习判断中是敏感的。不论是即时判断还是延迟判断,有学习经验的被试会体验到延迟判断时尝试提取的困难感,因而在即时判断中,判断值会出现降低的状况,这一结果类似于u w p 效应,同s c h e c k ( 2 0 0 5 ) 等人认为的锚值会对学习判断值产生影响这一结果相一致,先前经验在被试的记忆中形成了一个自发锚而对后续的j o l 值产生影响。回忆成绩在各种条件下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尝试提取假说的结果不一致。尝试提取假说认为延迟学习判断会增加一次尝试提取的机会,通过对提取的努力而增加对目标词的记忆痕迹,因此延迟判断的回忆成绩应该高于即时条件。这一结果与m d m 假说对回忆成绩的研究结果更加相符。对于学习判断准确性方面,不同的学习判断类型的相对准确性存在显著的差异,并且不受到先前经验和项目难度的影响,因此具有跨情境的特点。这一研究结果与前人的结果一致( d u n l o s k y 和n e l s o n ,1 9 9 2 ,1 9 9 4 ,1 9 9 7 ;k e l e m e n 和w e a v e r ,1 9 9 7 ;t h i e d e 和d u n l o s k y ,1 9 9 4 ;w e a v e r 和k e l e m e n ,1 9 9 7 ) ,符合延迟效应的出现具有跨人群和跨情境的特点,表现出很高的稳定性。在绝对准确性方面,由于本实验中采用p a 的绝对值作为绝对准确性的指标,观察的是j o l 判断值对回忆成绩的偏移程度,而延迟判断的相对准确性虽高,但多出现两极化的选项使得偏移量也比较高,因此在绝对准确性中没有表现出延迟效应。先前经验和项目联结强度对学习判断准确性的影响主要是针对预见偏差的,因此对学习判断绝对准确性的影响更加明显。统计结果显示,没有先前经验的学习判断准确性要明显低于有先前经验的学习判断准确性,这是同j o l 值的表现是一致的。由于先前经验的作用,被试对项目难度及判断时的提取都有了明 4 实验研究显的认识,因此在之后的正式测验中,判断值会偏移,从而更加接近于学习的真实结果。项目联结强度也表现出了相似的状况。这一结果与k o r i a t 的线索模型相悖。k o r i a t ( 1 9 9 1 ) 提出的线索模型认为,对于提高个体的控制能力而言,基于经验的推论显然是比基于理论的推论更容易利用和提取,也就更为有效。对两种加工方式的准确性影响因素是不同的,所用信念或理论j 下确与否对基于理论的推论产生影响,内在经验则会对基于经验基础上的推论产生影响。如项目相关性、学习容易度等内部线索对j o l s 和回忆成绩产生的影响远大于交互想像、加工水平和和呈现时问等外部线索。但在本实验中,作为外部线索的预先经验并没有被低估,而项目难度也没有明显的高估( 在相对准确性中) 。这可能与本实验的总体项目难度有关,因此在困难材料中的先验经验对学习判断的影响是否如k o r i a t( 2 0 0 6 ) 在不同词单下的研究结果一致,可以做进一步的讨论。4 2 实验二实验一对先前经验的是否会对学习判断的精确性产生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在简单相似的项目中,外部线索会产生适当的迁移,同时因为在实验一中采用的是延迟的学习一判断过程作为先前经验,因此学习一判断这一过程可以看作是一种练习的过程。练习过程的可能会对学习判断值产生影响,实验二在困难项目中对这一结果做进一步的检验。伴随着学习判断次数的不同,每轮次的学习项目数也会不同,因此延迟的时间也会越长,练习的次数也会增加,会造成延迟的效果越明显,因而实验二假设延迟项目数越多学习判断的准确性越高,也会受到练习次数的影响。4 2 1 研究目的实验二主要研究延迟项目数量对于学习判断准确性的影响。4 2 2 研究方法4 2 2 1 被试浙江师范大学2 0 名本科生及研究生( 大一至研三) ,其中男生9 人,女生1 12 8 4 实验研究人,年龄为1 8 2 5 岁,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先前未参与过类似实验。4 2 2 2 设计实验二采用单因素组内实验设计。自变量为延迟项目数量( 即时、5 项、l o项、全部) 。被试随机进入四个实验组。实验的四个组别采用拉丁方设计对顺序效应和四个实验组间的练习效应进行了平衡。如表4 5 。因变量为j o l 值、回忆成绩、相对准确性指标( g a m m a ) 。表4 5 各种延迟顺序1 0 项5 项即时全部5 项即时全部1 0 项即时全部l o 项5 项全部1 0 项5 项即时4 2 2 3 材料词对采用的是无关联词对。实验材料是从现代汉语词典中挑选出的8 0 对无关联词对。对所有词对进行可回忆性评定,进行评定的对象同实验一,词对难度为3 4 6 。所有词频的范围从0 0 0 0 9 到0 0 0 2 5 7 之间。所有词对随机进入各个组别。4 2 2 4 程序实验采用v b 编程,在计算机上呈现。实验采用的范式与实验一相同,均为经典的r j r 范式。( 1 ) 学习阶段:过程同实验一,要求被试学习8 0 对,词对的呈现顺序是随机的,且以6 秒一个的频率依次呈现。( 2 ) 即时判断和完全延迟判断与实验一相同。5 项延迟组为每学习完5 组词对即进行一次延迟学习判断过程,循环为4 轮次。1 0 项组为每学习完l o 组词对即进行一次延迟学习判断过程,循环为2 轮次。( 3 ) 干扰及测验阶段:在被试学完8 0 组词并完成判断后,同实验一一样进行分心测验和纸笔测验,测验没有时间限制,由被试自控步调。实验过程如图4 3 所示。 4 实验研究回圈围圈4 2 3 结果与分析图4 3 彳i 同项f 1 数量下的实验过程4 2 3 1 j o i 。值根拱方差结果的分析发现,彳i 同延迟项日数:量的j o l 存在显著差片f ( 1 ,1 9 )- - - - 9 6 5 3 ,p 0 0 1 ) ,其d 15 项延迟的学习判断值最高( m = 7 4 4 ) ,其次是1 0 项延迟( 胙6 7 2 ) ,第ji 位的是【_ ! | j 时学习判断( 胙6 1 9 ) ,完全延迟去的j o l 最低( 胙5 5 1 ) 。( 见图4 4 )0 80 7 5。0 t二0 6 50 60 5 50 5_mmt 1 8 , - 5 1 0 , 延迟1 0 项延迟全部延j 尽舀4 4 各经j o l 惶统计轰3 0 4 实验研究4 2 - 3 2 回忆成绩不同延迟项目数量的回忆成绩存在显著差异,f ( 1 ,1 9 ) = 2 9 1 1 9 ,p 0 5 ) 。( 见图4 5 )0 80 7毒;0 6鼍0 50 4蓼0 3三0 20 10即时5 项延迟1 0 项延迟全部延迟图4 5 各鲤缝对准确凄擅 杰计轰4 2 3 3 相对准确性不同延迟项目数量的相对准确性存在显著差异,f ( 1 ,1 9 ) = 1 5 6 1 6 ,p 0 0 1 ,其中完全延迟组的相对准确性最高( 胙5 9 8 ) ,其次是1 0 项延迟( 胙4 8 7 ) ,第三位的是1 0 项延迟组( 怍3 2 8 ) ,完全延迟组的j o l 最低( 胙1 8 4 5 ) 。( 见图4 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_ 4 实验研究4 2 4 讨论在实验二中,我们主要探讨了延迟项目数量对学习判断精确性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j o l 并不随着延迟项目的增加而降低,也并没有因练习的增加而降低,而是出现了倒v 字的趋势,其中5 项延迟的学习判断值最高,这与预期并不相符。m d m 假说认为随着短时记忆干扰的排除,延迟时间越长学习判断的准确率越高,判断值会有所下降。但显然j o l 的结果并不是这样。事实上,这一结果并不否认短时记忆的干扰作用,而恰恰是支持了m d m 假说和尝试提取假说关于短时记忆会干扰学习判断结果的这一看法。人的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 加减2 个组块,而本实验材料中的词对难度高,项目内的联结度小,因此可以看作是结构不良的问题,5 个词对正处于一般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之中,几乎所有被试都可以在完成判断时仍然记得这个组里所有的词对,尽管他们只看到的是线索词。因此此时被试的自信心是增加的,他们认为自己的记忆效果很好,所以j o l 的判断值很显著提高。k o r i a t ( 2 0 0 2 ) 对有关u w p 研究的1 l 项研究结果的发现,j o l 值及j o l 相对准确性都随学习轮次的增加而上升,这与本实验的结果是相类似的。1 0 个项目的状况与5 个项目相比,虽然项目数量稍微超出了短时记忆容量和短时记忆时间,但被试在判断时提取到的有关目标词的信息量仍然比较的大,因此被试的自信心也会较高。实验二中的回忆成绩与j o l 呈现了类似的走势,也是在5 项学习判断时,回忆成绩非常的高,这似乎证实了尝试提取假说通过对提取的努力而增加对目标词的记忆痕迹这一看法。但是从即时、完全延迟和1 0 项延迟三个组别的回忆成绩来看,彼此间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这一结果并不与尝试提取假说的结论完全相同。这个差异出现的原因仍与短时记忆的加工容量有关。在5 项延迟判断的情况下,被试在进行延迟判断时对于所有项目的印象都很深刻,因此此时进行延迟判断进一步加强被试的记忆痕迹,被试相当于对所有项目进行了一次重学。因此,被试对于学习两次的词对记忆痕迹更深。因此可以看出尝试提取假说对记忆痕迹的说法是有条件的,即在短时记忆容量范围下的延迟学习判断会加深记忆痕迹,相当于重复学习。如果容量过大,则符合m d m 假说。对于学习判断的准确性而言,结果与实验预期是一致的,尽管5 项组在学习判断和回忆成绩上都表现出很高的水平,但这并不会使得其相对准确性很高。事3 2 4 实验研究实上,5 项组的状况类似于重复学习一次的即时学习判断,k o r i a t ( 2 0 0 6 ) 对于学习的时间与准确性的研究发现,在固定步调的即时学习判断中,被试学习时问越长、次数越多,其j o l 和准确性就会越高。因此,即时学习判断与短时记忆内的5 项延迟学习判断相比,5 项延迟学习判断的准确性更高。而1 0 项延迟的学习时间几乎超出了短时记忆的时间,因而其相对准确性要更高一些。k e l e m e n和w e a v e r ( 1 9 9 7 ) 探索延迟达到多久能够消除短时记忆影响发现,学习后立即做学习判断,此时回忆成功的概率几乎是百分百,但在这之后的2 0 秒乃至更久,成功回忆的可能性逐渐下降,短时记忆的影响逐渐消退。对m d m 假设而言,即时判断相对不精确的原因是短时记忆干扰长时记忆内信息的提取。因此随着短时记忆的消退,j o l 相对准确性会增加。但结果显示,j o l 准确性并没有如m d m假设预期那样,一直随间隔增加而提高。因而在排除短时记忆干扰的情况下,延迟j o l s 的准确性仍显著高于其它条件。可见,延迟项目数量与短时记忆的时间对学习判断准确性的影响呈负相关。延迟项目数量这一外部线索与短时记忆容量和时问这一客观事实形成很强的交互作用,因此,外部线索的影响被进一步放大,这对于线索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否定。 5 综合讨论5 1 学习判断准确性与外部线索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都表明了,在进行学习判断时,外部线索并不总是被低估。国内外少研究者也对于外部线索的影响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如苏雅文( 2 0 0 9 ) 的研究表明:被试依赖外部线索的程度会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当外部线索为组间因素时对学习判断不产生影响,但作为组内因素时会对学习判断产生影响,这一结果与b e g g ( 1 9 8 9 ) 的研究保持一致。k o f i m 等人在研究自定步调的学习过程中发现,被试学习所用的时长与被试对回忆目标信息的自信息呈负相关。被试耗时越长的实验材料,其学习判断成绩越低,并认为花费时问越长的学习材料越不容易记得,这否定了传统观念上认为学的越多记得越牢的观点。但被试在发现项目重要性时,会对项目投入更多的兴趣,监测结果影响判断会导致学习判断会随学习时间的增加而升高。这一结果也反映出了外部线索对学习判断的敏感性,对于线索模型产生了进一步的质疑。实验一的结果显示了学习判断过程不单只是一个监测过程,因为单纯的监测过程会仅对当前项目敏感,而监测与控制彼此交替的过程会使得被试会因为先前的学习判断经验而对后来的学习判断过程产生控制,从过程中上看出,被试在学习过程经历了数据驱动的过程,被试首先通过先前的项目学习,获得了对学习判断过程的知觉体验,并根据先前近似材料的难易度,对学习判断过程进行掌握,尤其是延迟判断的过程使被试了解了提取的困难性,据此在对学习的结果判断时进行了调整。因此被试的先前经验作为外部线索,并没有受到当前材料的影响而消弱,反而在数据驱动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可见k o f i m 的线索模型对外部线索的影响力描述并不完整,在较易的材料中,外部线索的影响可能会大于内部线索。而在实验二中,外部线索与记忆本身属性产生了交互作用,外部线索被扩大,而项目自身的内部线索并没有发生改变,因此可以发现外部线索对学习判断的影响是学习判断使用材料的限制。类似的还有孤立效应。如在一列无意义音节中学 5 综合讨论习一个数字,被试对这个数字的学习判断值和回忆值都明显要高于其他项目等等。因此k o r i a t 的线索模型没能说明在所有情况下的外部线索的影响情况。同时,本研究也对m d m 假说和尝试提取假说不同进行了检验。在本研究中可以发现延迟学习判断中回忆成绩提高的不是必然的,但也不是完全不存在的。回忆成绩是否提高取决于项目数量与短时记忆特点交互,如果在短时记忆特点范围内,则回忆成绩会得到提到,否则延迟判断和即时判断的回忆成绩就不存在显著差异了。因此m d m 假说和尝试提取假说对于回忆成绩的看法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在不同项目数量延迟判断下不同的实验结果。因此本研究力图对线索模型进行合适的修正,线索模型并不能完全解释整个学习判断的过程,对于不同条件下学习判断的过程是更倾向于经验还是更倾向于理论,应当加以区分,不能一概而论。5 2 对本研究的思考以及对后继研究的启示本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首先是在实验材料上,实验二控制了项目的内部线索,采用无意义的词对单独考察外部线索对于学习判断的影响,因此在有意义的真实学习过程中,内部线索与项目数量是否具有交互作用,如形成判断记忆组块等现象是否会产生无法确定。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对不同类型的材料的项目延迟准确性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同时,目前的学习判断的研究已丌始逐步突破以往的限制,许多图画、声音、动画等材料丌始出现,呈现出越来越丰富的态势,也愈加与实际生活相符合。以往仅以文字材料为学习材料的局面逐渐转变。在对文字的研究中,文字的物理属性如字形、颜色也可以使线索词和目标词之问的联结发生改变。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采用属性更丰富的研究材料对学习判断的各项理论丰富和发展。第二是实验设计。本研究在实验一中采用了较容易的材料证实了外部线索可以通过内部线索产生迁移。但仅对近义词和反义词这两种难度的材料进行了研究,对于这种迁移的适用范围并没有进行考察,故可以在今后的学习判断研究中对学习材料难度进行逐级区分,探索外部线索迁移的准确范围。在实验二中,研究采用了完全被试内的设计,并以无意义材料作为材料,能够较好地控制被试的 5 综合讨论个体差异,但同时也增加了被试的学习任务,容易产生疲劳效应,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可将判断类型作为被试问变量来处理。第三,在实验工具的使用上,目前各种新的方法如核磁共振、e r p 等都开始逐步使用在有关学习判断的研究中,探索学习判读的脑加工机制,这能够使得学习判断的研究结果不断丰富,并能够的得到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明。同时,由于被试在计算机操作的熟练度存在不同,本研究在回忆测验时采用纸笔测验的方法,要求被试将记得住的词对尽量填写在答题纸上,虽然能够避免被试在使用计算机时利用输入法的方便性提高对目标词的猜测,但纸笔测验将所有词对都呈现给了被试,线索词之间的相关性可能会对被试形成提示,提高回忆成绩。在后继实验中需要探索更好的回忆测验方法,对被试的回忆成绩做更精确的获取。5 3 本研究对教育活动的启示元记忆监测的过程和准确性对自我调节学习都有这非常重要的影响。事实上,元记忆判断过程虽然与实际学习生活存在差异,但对于部分语言学习,尤其是需要依靠记忆的语言学习是至关重要的,不论是幼儿、小学生对文字的掌握,还是儿童与成人学习外语词汇的过程,都体现出了元记忆监控的特点。元记忆研究包含的监测和控制两个方面,为实际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与改善方法。在精确的监测背后,就是有效的控制。这也是学习关注的焦点,学习时问的有效分配。教师可以通过不同材料、记忆的方法对学生学习时间的分配提出合理的建议。 6 结论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 、先前经验对学习判断的准确性有显著影响,并在不同的难度材料中表现出方向的一致性;2 、先前经验迁移的影响对预见偏差的修f 作用体现在绝对准确性而非相对准确性;3 、学习项目数量的延迟能够提高学习判断的准确性,学习判断准确性随延迟项目数量的增加而提高,但j o l 和回忆成绩则呈现倒v 字趋势。4 、线索模型对学下判断产生机制的解释并不全面,外部线索并不总是被低估,且存在一定程度的迁移。3 7 参考文献a r b u c k l e ,t yc u d d y , l l d i s c r i m i n a t i o no fi t e ms t r e n g t ha tt i m eo fp r e s e n t a t i o n j o u r n a lo f e x p e r i m e n t a lp s y c h o l o g y 19 6 9 ,81 :12 6 131 b e g g ,l ,e ta 1 m e m o r yp r e d i c t i o n sa r eb a s e do ne a s eo fp r o c e s s i n g j o u r n a lo fm e m o r ya n dl a n g u a g e ,19 8 9 ,2 8 :610 - 6 3 2b e n j a m i n ,a s ,& b j o r kr a r e t r i e v a lf l u e n c ya sam e t a c o g n i t i v ei n d e x nl mr e d e r ( e d ) ,i m p l i c i tm e m o r ya n dm e t a c o g n i t i o n h i l l s d a l e , n j :e r l b a u m ,19 9 6 ,1 2 3 1 4 4d u n l o s k y , j ,e ta 1 s e c o n d - o r d e rj u d g r n e n t sa b o u tj u d g m e n t so fl e a r n i n g t h e j o u r n a lo f g e n e r a l p s y c h o l o g y , 2 0 0 5 ,13 2 ( 4 ) :3 3 5 3 4 6d u n l o s k y , j ,& n e l s o n ,t 0 i m p o r t a n c eo ft h ek i n do fc u ef o rj u d g m e n t so fl e a r n i n ga n dt h ed e l a y e dj o l - e f f e c t m e m o r ya n dc o g n i t i o n ,19 9 2 ,2 0 :3 7 3 3 8 0f l a v e u j h m e t a c o g n i t i o na n dc o g n i t i v em o n i t o r i n g :an e wa r e ao fc o g n i t i v e -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i n q u i r y a m e r i c a np s y c h o l o g i s t , 19 7 9 ,3 4 :9 0 6 9 11g a r d i n e rjm ,h a m p t o nja s e m a n t i cm e m o r ya n dt h eg e n e r a t i o ne f f e c t :s o m et e s t so ft h el e x i c a la c t i v a t i o nh y p o t h e s i s j o u r n a lo fe x p e r i m e n t a lp s y c h o l o g y :l e a r n i n g , m e m o r ya n dc o g n i t i o n , i9 8 5 ,11 :7 3 2 7 41 h a r t ,j t m e m o r ya n dt h ef e e l i n g o f - k n o w i n ge x p e r i e n c e j 】j o u r n a lo fe d u c a t i o n a lp s y c h o l o g y , 1 9 6 5 ,5 6 :2 0 8 2 1 6 h e r t z o g ,c ,e ta 1 a g i n ga n dm o n i t o r i n ga s s o c i a t i v el e a r n i n g :i sm o n i t o r i n ga c c u r a c ys p a r e do ri m p a i r e d ? p s y c h o l o g ya n da g i n g , 2 0 0 2 ,l7 ( 2 ) :2 0 9 2 2 5h e r t z o g ,c ,e ta 1 e n c o d i n gf l u e n c yi sac u eu s e df o rj u d g m e n t sa b o u tl e a r n i n g j o u r n a lo f e x p e r i m e n t a lp s y c h o l o g y :l e a r n i n g , a n dc o g n i t i o n , 2 0 0 3 ,2 9 :2 2 3 4k e l e m e n ,w :l - ,& w e a v e r ,c a e n h a n c e dm e t a m e m o r ya td e l a y s :w h yd oj u d g m e n t so fl e a r n i n gi m p r o v eo v e rt i m e 7 j o u r n a lo f e x p e r i m e n t a lp s y c h o l o g y :l e a r n i n g ,m e m o r ya n dc o g n i t i o n , 1 9 9 7 ,2 3 :1 3 9 4 1 4 0 9k i n g ,j f ,e ta 1 j u d g m e n t so fk n o w i n g :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r e t r i e v a lp r a c t i c e a m e r i c a nj o u r n a lo f p s y c h o l o g y , 19 8 0 ,9 3 :3 2 9 3 4 3b 8 叁耋塞堕 k o r i a t , a t ,& b j o r kr a i l l u s i o n so fc o m p e t e n c ei nm o n i t o r i n go n e t sk n o w l e a g e d u r i n gs t u d y j o u r n a lo fe x p e r i m e n t a lp s y c h o l o g y :l e a r n i n g , m e m o r y , 口纷d c o g n i t i o n ,2 0 0 5 ,31 ( 2 ) :18 7 1 9 4 k o d a ka h o wd ow e k n o wt h a tw ek n o w ? t h e a c c e s s i b i l i t ym o d e lo ft h ef e e l i n go f k n o w i n g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r e v i e w ,19 9 3 ,10 0 :6 0 9 6 3 9 k o r i a t , a ,& b j o r k ,r a i l l u s i o n so fc o m p e t e n c ed u r i n gs t u d yc a nb er e m e d i e db y m a n i p u l a t i o n st h a te n h a n c el e a r n e r s s e n s i t i v i t yt or e t r i e v a lc o n d i t i o n sa tt e s t m e m o r ya n dc o g n i t i o n , 2 0 0 6 ,3 4 ( 5 ) :9 5 9 9 7 2 k o r i a t , a m e t a c o g n i t i o na n d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nz e l a z op d m o s c o v i t c h m ? t h o m p s o n e ( e d s ) ,t h ec a m b r i d g eh a n d b o o ko f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c a m b r i d g e ,u k , c a m b r i d g e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 2 0 0 7 ,2 8 9 - 3 2 5 k o r i a t ,a m o n i t o r i n go n e so w nk n o w l e d g ed u r i n gs t u d y :ac u e u t i l i z a t i o na p p r o a c h t oj u d g m e n t so fl e a r n i n g j o u r n a lo fe x p e r i m e n t a lp s y c h o l o g y :g e n e r a l , 1 9 9 7 ,1 2 6 :3 4 9 3 7 0 l e o n e s i o ,r j ,& n e l s o n ,t 0 d od i f f e r e n tm e t a m e m o r yj u d g m e n t st a pt h es a m e u n d e r l y i n ga s p e c t so fm e m o r y 7 j o u r n a lo f e x p e r i m e n t a lp s y c h o l o g y :l e a r n i n g , m e m o r y , a n dc o g n i t i o n , 1 9 9 0 ,1 6 :4 6 4 4 7 0 m a z z o n i ,g ,& n e l s o n ,t 0 j u d g m e n t so fl e a r n i n ga r ea f f e c t e db yt h ek i n do f e n c o d i n gi nw a y st h a tc a n n o tb ea t t r i b u t e dt ot h el e v e lo fr e c a l l j o u r n a lo f e x p e r i m e n t a lp s y c h o l o g y :l e a r n i n g , a n dc o g n i t i o n ,1 9 9 5 ,2 1 :1 2 6 3 1 2 7 4 m a k irh t h er o l eo fc o m p e t i t i o n ,t a r g e ta c c e s s i b i l i t y , a n dc u ef a m i l i a r i t yi n m e t a m e m o wf o r w o r dp a i r s j o u r n a lo fe x p e r i m e n t a lp s y c h o l o g y l e a r n i n g , w m e m o r y , a n dc o g n i t i o n , 1 9 9 9 ,2 5 ( 4 ) :1 0 1l 一1 0 2 3 m c g u i r emj ,m a k irh w h e nk n o w i n gm o r em e a n sl e s s :t h ee f f e c to ff a no n m e t a m e m o r yj u d g m e n t s j o u r n a lo fe x p e r i m e n t a lp s y c h o l o g y l e a r n i n g , m e m o r y , a n d c o g n i t i o n , 2 0 0 1 ,2 7 ( 5 ) :1 1 7 2 - 1 1 7 9 n e l s o n ,t o & d u n l o s k y , j w h e np e o p l e sj u d g m e n t so fl e a r n i n g ( j o l s ) a r e e x t r e m e l ya c c u r a t ea tp r e d i c t i n gs u b s e q u e n tr e c a l l :t h e d e l a y e d - j o le f f e c t ”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s c i e n c e , l 9 91 ,2 :2 6 7 2 7 0 n e l s o n ,t 0 ,e ta 1 ar e v i s e dm e t h o d o l o g yf o rr e s e a r c ho nm e t a m e m o r y : i g 参考文献一。一p r e - j u d g m e n t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