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跟踪检测(十八)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_第1页
课时跟踪检测(十八)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_第2页
课时跟踪检测(十八)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_第3页
课时跟踪检测(十八)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_第4页
课时跟踪检测(十八)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跟踪检测(十八)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说明:标“”题难度稍大,意在提醒学生慎思慎做,教师可对这些题目进行选讲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2襄阳调研)放足歌:“玉龄女子哭吞声,哭向床前问慈母。母亲爱儿自孩提,如何缚儿如缚鸡。儿足骨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邻家有女已放足,走向学堂去读书。”这种现象出现于()A鸦片战争之后B洋务运动之后C戊戌变法之后 D辛亥革命之后2(2012洛阳高三考试)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中说:“断发易服是清王朝最忌讳的事,清初用暴力手段强制汉人剃发留辫。然而正是断发易服成为点燃人民大众反清斗争的火种。当革命的矛头指向满清统治的时候,断发易服成为动员民众支持革命最有力的召唤。广东省宣布独立之时,一日有20余万人剪掉辫子。剪辫子成为中国人的盛大节日。”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断发易服”是“民族革命”的外在体现B蓄发与剃发是反清与保清的根本分歧C当时广东省的反封建斗争最为彻底D社会习俗变迁是政治革命成功的主要标志3(2013台州调研)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材料说明当时()A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B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C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D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4下列各项是对下图光绪年间“马拉火车”历史现象的评述,其中符合近代化史观的是()A这触犯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这是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碰撞与交流C这体现了对西方殖民侵略的反抗D这推动了中国近代思想观念的转变5竹枝词是一种诗体,在民间有很大影响。下列竹枝词反映了民国初年中国人的着装特点:“偏偏捷捷少年郎,不着长装着短装。”“时装女服不兴长,尺寸先需合体量。窄袖短衣高护领,青裙还要仿西洋。”这段材料表明()A妇女追求个性解放成为普遍现象B社会审美观念追随西方潮流C东西文明碰撞,中西服饰难以共存D着装存在着严格的男尊女卑观念619世纪末自行车从西方传入中国,成为宫廷贵族的玩具;20世纪60、70年代自行车和缝纫机、手表一起成为年轻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80年代,自行车逐渐成为中国人最重要、普及最广的代步工具;如今自行车不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交通工具,骑自行车也成为人们健身、休闲的好方式。不同时期自行车主要功用的变化不能说明()A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B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C中国自行车制造水平世界领先D人们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强71983年春晚,第一次尝试观众点歌,颇受争议的李谷一的乡恋因大批观众点歌而登上舞台;1984年春晚的吃面条使小品成为春晚的“必备菜”;最近几年“西单女孩”“旭日阳刚”“大衣哥”等一批“草根明星”给荧屏带来了亮色。1983年春晚,主持人刘晓庆在晚会上穿的两套衣服被仿制成晓庆衫在全国各地热卖,“主持人”的提法也流行起来了;最近几年,春晚中整点报时、贺电、甚至小品道具中各种无孔不入的广告形式时常出现。由此可见,春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人的思想解放引领了中国社会的流行文化反映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反映了电视艺术不断贴近社会生活的趋势A BC D8(2013宁波模拟)有轨电车初入上海之时,上海人都说电车乘不得,偶一不慎,就要触电,电车公司即在车旁标着“大众可座、稳快价廉”字样,以资号召,且妇女可出三等车资而坐头等座位。此后,上海市民逐渐接受了方便而价廉的电车。这段材料说明()A有轨电车最早进入上海B妇女社会地位十分低下C广告推动出行方式变化D传统交通工具遭到抛弃9(2012安徽名校联考)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列出的理由主要有: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游之灾易招”;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材料反映出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阻碍因素包括()A资金短缺,技术落伍B资金短缺,迷信思想C迷信思想,体制落后D技术落伍,体制落后101878年,上海申报刊登了一则广告:“德律风系泰西新创之器诸般讲话,远近皆可传声,其极远者可至数千里之外。”这反映了()A报纸成为商业广告的主要媒体B上海的社会生活方式开始西化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D申报以宣传西方文化为主11创刊于清咸丰年间(1861年)的上海新报,其本报谨启一文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由此可见,创办该报的主要目的是()A传播商业信息 B报道国内外大事C宣传政治主张 D娱乐大众12(2012绍兴质检)漫画三代人赶集形象地反映了近30年来农村的巨大变化。这一变化不能反映出()A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B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C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D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动,启动了社会观念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光季年,中外通商而后,凡西人之以货物运至中国者,陆离光怪,几于莫可名言。华人争先购归,以供日用。初祗行于通商各口岸,久之而各省内地亦皆争相爱慕,无不以改用洋货为奢豪。 申报 材料二 在上海商业化、市场化程度更高的条件下,购用洋货标志身份和财力的附加社会值更高,人们这种观念更为膨胀,因而争相购用,相习成风。而一些既物美且价廉的日用洋货如洋布、火柴、洋油、洋钉等广受人们欢迎。 李长莉以上海为例看晚清时期社会生活方式及观念的变迁 材料三 (时论一)“洋货之价较土货倍之,且数倍之。外观虽五色迷离,用之实易于窳败谓我堂堂中国,自有朴而耐久之物,足供人之取求,何必忘其本原,转以银钱易此瑰奇之货。” (时论二)“以其所有易我中国之所无,中国之人喜新厌故,无不趋之如鹜,是不啻以中国之利源,悉听西人之取携,而我亦莫之抗也。” (时论三)“欲禁民人不用洋货,势所不能,则莫如中国自行筹赀,逐一仿造,庶几将中国之货易中国之钱,富者可便于购求,贫者更开无数谋生之路。按之和约亦所准行。而来华之洋货日稀,即银钱流出日少矣。” 申报(1)指出材料一、二反映的社会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7分)(2)根据材料三,指出三则时论对于洋货所持的态度并概括其各自的出发点。(5分)(3)根据上述材料,概述材料一现象对近代中国社会观念所产生的影响。(8分)14(2012东城区综合练习)媒体古已有之,但进入近代以后才全面兴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学者认为,我国最早的报纸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人孙樵撰有读开元杂报一文,有如下记述:“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其略曰: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某日,宰相与百僚廷争一刻罢。如此凡数十百条,未知何等书,有知书者自外来,曰此皆开元政事,盖当时条报于外者。樵后得开元录验之,条条可复(与开元录记载一致)。”(注:“开元杂报”这一称谓是后人所加,并非当时报纸的名字)宋代也出现了报纸,称“朝报”。宋人赵升朝野类要记载,“朝报每日由门下后省编定,请给事判报,方行下都进奏院报行天下”。材料二故记者既据最高之地位,代表国民,国民而亦即承认为其代表者。一纸之出,可以收全国之观听;一议之发,可以挽全国之倾势。国民日日报发刊词(1903)材料三民国前期报纸上的广告材料四2011年下半年,“微博卖土豆”成为网络热点话题。先后有陕西、内蒙古等地的农民通过微博发出求助信息,成功卖出了滞销的土豆。(1)从材料一看,我国古代的报纸具有什么功能?为什么当时的报纸功能仅限于此?(6分)(2)材料二中,国民日日报的办报主旨是什么?这反映了什么时代风潮?(6分)(3)材料三反映了民国前期报纸的什么功能?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社会现实?(4分)(4)材料四描述的新媒体的作用,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4分)答案课时跟踪检测(十八)1. 选D考查对近代风俗变化的理解。材料反映的就是放足,而联系课本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曾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故选D。2. 选A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断发易服是清王朝最忌讳的事”和所学史实得出清初留辫和辛亥革命后剪辫是对政治变革的集中反映。故选A。3. 选C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点:天津、上海等沿海城市;反映的内容西餐,分析可得:近代西方生活方式对中国沿海城市的影响。A、D两项题干没有反映,B项不符合史实。4. 选B近(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即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光绪年间“马拉火车”现象反映了西方工业文明成果传入中国,封建愚昧观念的落后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也说明了近代化观念与中国传统社会观念的碰撞与交流,即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碰撞与交流。5. 选B据题干材料可知,男女着装开始抛弃过去的沉闷、守旧,逐渐追求时尚、美感,这说明人们的审美观念深受西方潮流的影响,故B项符合题意。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C、D两项说法不符合材料的含义。6. 选C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意在考查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自行车的功用从玩具到代步工具再到健身工具说明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环保、健身意识增强。7. 选B解答此题,注意理解题干中有关春晚的案例。从观众点歌到贺电,从“大牌明星”到“草根明星”,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人们思想的解放,正确;从“晓庆衫”热卖到小品成为春晚的“必备菜”,说明春晚引领了中国社会的流行文化,正确;题干案例总体反映了电视艺术不断贴近社会生活的趋势,但并没有反映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正确,错误。8. 选C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中国社会生活方式近代化的认识。根据题干材料提供的新情景,有轨电车属于新式交通工具,广告促进了它的推广,因此准确反映的应该是C项。9. 选B材料反映出当时反对修建铁路的官员认为修建铁路会导致天灾,这明显是封建迷信思想作祟。另一种理由是无法偿还因修建铁路而产生的借款,最终会亡国,这表明阻碍中国铁路事业的另一因素是缺乏足够的资金,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技术和体制问题,故答案为B项。10. 选C据题干中“泰西新创之器”“诸般讲话,远近皆可传声”等信息,可以判断出西方电话传入中国,电话恰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故C项符合题意。A、D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仅凭电话传入,不能说明上海生活方式的西化,排除B项。11. 选A据题干材料的有效信息“各商贾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可知,创办该报主要是为了传播商业信息。B、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12. 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图片信息的能力。图片与农村有关,与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项。13解析:第(1)问,提取材料信息,据“无不以改用洋货为奢豪”“日用洋货广受人们欢迎”等概括即可;从外国的入侵、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等角度分析其原因。第(2)问,据材料三分别提取关键信息即可。第(3)问,要特别注意材料一中崇尚洋货的理念,据此归纳其产生的社会影响。答案: (1)社会现象:洋货流行日渐成风。 原因:通商口岸的开放,洋货大量输入;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人们生活市场化;购用洋货是个人身份和财力的象征;洋货物美价廉。(2)态度:时论一、二反对,时论三不反对。 出发点:时论一从货物自身的品质出发(或国货优于洋货等),时论二从国家经济利益出发,时论三从历史发展潮流出发。(3)冲击了节俭、实用的生活观和以中国为中心等传统观念,推动了喜新好异、追求享乐、喜欢价廉物美的观念的形成;推动了中国重视工商业(与洋人争利)等近代社会新观念的形成。14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概括。第二小问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国民日日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报纸,因此从挽救民族危机和启蒙的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从资产阶级革命倡导民主、爱国思想来回答。第(3)问第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