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建筑资源保护研究.doc_第1页
南京古建筑资源保护研究.doc_第2页
南京古建筑资源保护研究.doc_第3页
南京古建筑资源保护研究.doc_第4页
南京古建筑资源保护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摘要1关键词1Abstract1Key words 1引言1一、南京古建筑资源保护现状1(一)古建筑的价值与界定1(二)南京古建筑保护的意义2(三)南京古建筑资源保护现状3二、南京古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3(一)南京古建筑保护取得的一些成就3(二)南京古建筑保护存在的疑惑4(三)古建筑保护中的资金问题4三、南京古建筑保护的对策4(一)将保护规划纳入城市建设整体规划之中4(二)古建筑的开发与保护并重4(三)适当转让古建筑的经营权,建立健全监督机制5(四)完善法律、法规,提高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5(五)加强古建筑研究人才的培养5(六)强化市民的古建筑保护意识6(七)做好古建筑保护现状的普查6结语6致谢6参考文献6南京古建筑资源保护研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 钟崇佚指导教师 杨旺生摘要: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积淀深厚,截至2007年底,南京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83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9处109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8处273点,区、县级文物资源点273处,加上未定级的文物资源点,共计2029处之多。其中,古建筑298处。如何有效保护和利用这些古建筑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古建筑资源的将来及其日后的发展成为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关键词:南京古建筑;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Nanjing Ancient Architecture Resources Protection Research Student majoring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ZHONG ChongyiTutor YANG Wangsheng Abstract:Nanjing, the ancient capital of Six Dynasties and nation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has a rich cultural heritage, at the end of 2007, Nanjing has 83points of 27 state-level units to be protected, 99 provincial-level of 109 units to be protected, the Regional, County Heritage Resource 273 points, coupled with no-class heritage resources, the total number would be 2029,including 298 ancient buildings.So, the effective protection and full use of these old buildings has become a critical issue. The fu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architecture has become an ever sever social problem.Key words: Nanjings ancient architecture;Cultural resources;protection;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文化遗产的保护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城市的快速发展建设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是城市现代化的必要内容,是建设美好城市特色的最低成本的捷径,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环节,也是衡量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愈显关键的指标。南京是国务院1982年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对于南京来说,既是财富,又是负担。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古代建筑与现代城市如何共存?“十朝古都”不能徒有虚名,古代建筑应与现代城市相得益彰。一、南京古建筑资源保护现状 (一)古建筑的价值与界定 “古建筑”,又被称为“建筑遗产”,它是指具有一定综合价值的历史建筑,其特征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它是介于新生和失传之间的一种存在状态,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趋于消亡;其次,这些位于城市、乡村的建筑遗产又往往是一种见证物,凝聚着人们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是叠加的历史信息的载体;第三,建筑遗产还具有社会性,即使从物权的角度看,个体对某一建筑遗产拥有所有权,但就文化价值而言,它又为人们的整体利益所系,是人类的共同财富。1我国古建筑在历史、文化、艺术、科学、宗教等领域和这些领域派生出来的旅游、品牌、经济方面都蕴含着突出的普遍价值1。(1)建筑价值来自社会的对古建筑的利用,往往就是利用了其建筑价值,使用者利用了其所圈定的空间资源。当然,从保护和发展旅游的立场上看,我们更希望是具有文化性的社会利用。(2)历史价值“古建筑是石头砌成的历史”,历经了千百年的风雨飘摇,见证了人类世事变迁,延续了历史文脉。(3)文化价值建筑是整个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和其它部分相互影响,如古建筑营造过程对我国文化的形成乃至缤密的哲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4)艺术价值正如歌德所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因为建筑传达给人的心情与音乐的效果相似”。在现代,建筑艺术与音乐、绘画、诗歌、雕刻等相提并论,且各种艺术形式均在古建筑上得到体现,许多艺术家都从古建筑中汲取艺术精髓,寻找创作灵感。(5)科学价值我国古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群、园林、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的和谐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方面均有卓越的创造与贡献,这些为我们创造现代化和民族化的建筑以及进行相关学科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6)社会学价值我国许多地方的古民居体现了当时民族或家庭的聚居模式和人居环境,可以作为研究的实物例证。(7)精神价值我国许多地方遗留的宗教、祭祀、纪念等古建筑,“作为人类思想史与宗教史的见证”,至今仍发挥着精神寄托和教育的功能。(8)旅游价值与品牌价值古建筑是我国发展旅游的重要物质基础,具有可观的旅游价值。同时,古建筑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诸多旅游地的形象代表和标志性景观,形成品牌效应。(9)经济价值具有旅游功能的古建筑,引起社会型旅游消费需求,在旅游活动中,派生出经济价值。2.古建筑的界定关于古建筑的界定,综合现在国内许多学者的文献与论著,普遍较为能接受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已经修建和存在的建筑。1840年之后修建的建筑统称为近现代建筑。 (二)南京古建筑保护的意义南京古建筑作为南京文化的一大特色,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它本身是一张无言的历史,是历史的见证物,更重要的是还体现在它的资治、教化功能上。同济大学建筑规划教授阮仪三先生也指出:“人是一种有环境需求的动物。它需要环境里有自己的历史,有记忆,有过去的痕迹。南京的古建筑是民国历史的载体,也是启发民族意识、唤醒民族精神的一面旗帜,对于台湾通报和海外侨胞来说,一座座古建筑不仅能够勾起他们对往事的会议,而且能够加强他们回归祖国的信念,激发他们的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热情2。此外,南京古建筑也具有很高的文化旅游价值。旅游可以让人们领略到南京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而不断提升南京的文化地位。南京的明清、民国文化是带动南京经济与旅游业发展的龙头之一,而经济的发展必将带动和提升南京城市的文化品位,也可开展的“南京文化旅游节”以进一步推动城市的文化建设3。南图新馆新发现的砖铺道路很可能是御道,因为路面上可以看见两条深深的车辙印迹,而且路面砖上有铭文“咸康王”字样,这极可能证明“御道”即“皇道”的有力证据。这次的考古发现是六朝城址唯一的一次发现,可谓是千年等一回。它填补了六朝城址考古的空白,对了解当时的城规、科学技术、生产工艺、审美观念等有着重要意义。过去一谈起六朝文化就是石刻、辟邪、墓葬,“南京城在墓中,墓在城中”,是普通百姓,甚至一些专家对古都南京的印象。如今,当有人问起南京城内最古老的建筑是什么,答案有了六朝宫城。 (三)南京古建筑资源保护现状南京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为四大古都,但近数十年来,拓路、拆桥、破城砍树等建设性拆毁,尤其是近十年房地产商的过量开发,更给南京古建筑带来毁灭性灾难4。南京作为十朝古都,其生命的成长、血脉的流淌、性格的生成,见于城市每一条街坊、每一座建筑乃至每一条建筑天际线中。南京老城中,以民国建筑文脉清晰,城南街坊已经支离破碎,明清民用建筑只剩下吉光片羽。城南古民居中“九十九间半”者,甘熙住宅、长乐路秦大士故居已经修复;殷高巷刘芝田住宅、三条营蒋寿山住宅有修复价值和可能;钓鱼台、大百花巷街坊原貌尚存,可将巷道生态保护与吴家账房、程先甲故居的修复同步进行;高岗里魏家骅住宅等,修复难度稍大。河房中,糖坊廊3号、钞库街李香君故居已经得到治理和重视钓鱼台43号河房木雕水平极高,没有保护措施;钓鱼台4号河房又兼河亭,宅内仍在拆建;上、下浮桥局部区段尚保留了河街原生态,应该列入保护。市郊乡镇古街坊、古民居都有现存完整者,江宁区龙都乡杨柳村古建筑群、淳溪老街已为人知,田野调查中又发现孙家边等地古建筑,乡村必定还藏有不少未为社会认知的明清民居,亦应予以重视。1984年南京市编制了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此之后的10多年时间里,又经过数次修订完善,并相继编制了一系列详细规划。2001年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后,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也随之根据城市新的发展要求重新调整,综合考虑环境风格、城市格局、文化古迹、建筑风格和发掘历史文化内涵等五个方面,按照城市整体格局和风貌、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文物古迹等三个保护层次,将城市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有机组织起来,并且以挖掘和展示六朝、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的建筑遗存为工作的重点5。2002年5月27日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通过了专家评审。该规划的基本内容是:确定中华路、御道街、中山大道三条历史轴线;划定明代四重城郭、中山风景区、栖霞山风景区等12片主城外围环境风貌保护区;明故宫遗址区、朝天宫历史街区等1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281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325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0处近代优秀建筑等6。二、南京古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南京古建筑保护取得的一些成就南京历时近十年的历史风貌区整治中,创造了丰富多样的保护与更新样式。南京历史风貌区整治从2001年开始。这一年的华商会前,江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最为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南京朝天宫修复,除了大面积增加库房和展厅,还扩建了1万多平方米的冶山园林风光带,恢复了明代建制的泮池广场。2008年,白下区又拆迁了朝西地块,建成广场绿地,使朝天宫完全透出来了。至此,黄墙碧瓦、殿宇重重的朝天宫与背后高楼幢幢的新街口,成为南京的“招牌景观”7。 (二)南京古建筑保护存在的疑惑尽管南京市的古建筑保护工作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矛盾仍然存在,尤其是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这些矛盾将日益突出,最基本的矛盾是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与古建筑保护发生碰撞时,孰轻,孰重?在拆与建之间有没有平衡点。以南京市秦淮河沿河老城区的开发为例,秦淮河沿河建有大量明清时期的河舫建筑,这批建筑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也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但是在对该地区的老城改造过程中,河舫建筑成了改造的“绊脚石”,最终,不得不“牺牲”这批珍贵的河舫建筑,而取得老城区生活质量的提高。古建筑的保护是为了真实的反映历史的现实,即由历史建筑、环境要素等构成的物质空间和社会生活等所传达的各种信息的真实性。因此,我们必须保护古建筑存在的全过程中所有的一切有意义的历史、文化、科学和情感的信息,保护它们的真实性。另一方面,由于南京大部分古建筑均采用木制结构修建,长久保护性不强,而对古建筑的维护与修复也成为必然。虽说,我们相关部门花了很大力度对古建筑翻新重建,但是少部分翻新工程却走着一种失败之路,呈现给我们的只是现代的油漆、现代的殿堂、以及现代的钟鼓楼,难见历史的痕迹8。 (三)古建筑保护中的资金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旦牵扯到资金问题。任何宝贵的古建筑都不会得到应有的的保护。大多数地方政府只希望古建筑为他们赚钱,而不是真心实意的去保护古建筑,因此当某些古建筑无法创造价值时,就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而南京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9。此外,如何安置这些“千年古村、百年老屋”中现存的大量住户,确定住户对老建筑保护应尽的义务和应承担的责任,以及监督住户在对建筑实行现代化改造时不对历史建筑造成破坏也是南京古建筑保护的当务之急。三、南京古建筑保护的对策 (一)将保护规划纳入城市建设整体规划之中要保护好古建筑,首先要搞好城市规划。城规稍有失误,都将造成古建筑无法估量的损失。在这方面,意大利的做法是“让出古城,另建新城”,很值得我们借鉴。搞城规难免会遇到古建筑的去留问题。在行政决策前,一定要倾听专家的意见。古建筑的价值只有专家最清楚10。在许多学者的文献中可以发现,民国建筑在保护中和城市的规划形成了矛盾,如果只对民国建筑的生存进行保护,而城市建设的空间就会相对减少,带来经济利益的损失。要真正把它保护管理好,还必需将它们纳入各种建设规划之中,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保护规划经过专业人员的详细勘查,科学研究,划定出保护范围、建控地带、影响区域等等,把新建、新的房地产、旅游开发的位置、体量、风格、高度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这种规划经过专家论证、群众公示、政府批准之后就有了法律的性质。房地产、旅游等开发部门按照保护规划进行合理建设,大展鸿图。如此既保护了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名城,又有利于城市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协调发展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这样矛盾避免了,至少是初步避免了,纵或是矛盾产生了也能很好地解决11。 (二)古建筑的开发与保护并重对已进行保护的古建筑来说,应对其进行适当的开发利用,充分展现出其价值。如发展旅游业,将其建为历史文化景区,井可在其周围大力发展餐饮业、旅游业、服务业等。12对古建筑周边环境的修葺与保护也应该列入对古建筑的尊重与保护内容当中。新世纪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对古建筑的修复与保护起了帮助作用。但是,在应用计算机进行南京古建筑修复设计的具体工艺操作中,应充分认识计算机不能传达情感、艺术激情以及审美情趣,而对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必须体现出建筑物本身的活力与创造性13。 (三)适当转让古建筑的经营权,建立健全监督机制适当转让古建筑的经营权,以引进文物修缮及保护经费,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同时调动社会的积极力量,让文物保护真正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古建筑的保护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经费问题。国家所拨款项虽然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但面对大量极具价值的古建筑的存在,经费问题仍然是不容忽视的。苏州市对于保护经费的做法值得借鉴,将非国有文物保护单位的经营权转让,其中包括古园林的经营权。这种做法的好处是,私人的力量开始介入古建筑的保护,吸引民间资本,节省了大量政府开支,同时由于有利益的获得,使得民间资本对古建筑的修缮也更加积极。在转让经营权之后可能会出现“企业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不顾文物的特点,对文物资源采取急功近利、杀鸡取卵式的掠夺性开发利用”的现象,这不仅无法起到保护文物的效果,更可能加速文物的毁灭,因此必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一套完整、严格的法律监督体制,在转让经营权之前必须对企业的资信和规划进行严格的考察,对获得经营权的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文物保护状况进行长期的法律监督和不定期的检查,坚决制止企业的过度开发行为,必要的时候收回其经营权,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南京市对古建筑经营权的转让问题正在研究进行中,苏州市的做法是值得考虑和借鉴的。 (四)完善法律、法规,提高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古建筑保护的实际效果依赖于具体行为的实施。历史文化名城频遭破坏事件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它们无一不是在旧城拆迁、改造过程中发生的,正是一些地方官员的“官员主义”、违法行政的行为且这样的所作所为很难受到监督,更谈不上得到制止和纠正,导致了毁坏名城文物古迹现象频频发生、屡禁不绝,专家的论证会形同虚设。同时,由于部分施工单位的文物保护意识的淡薄,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敢碰,而使大量分散于市区街巷的非国有文物保护单位遭到了野蛮的破坏,又使专家论证的结果成为一纸空文。南京市在这一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以位于南京市长江路上的陶澍、林则徐二公祠的非法拆除为例,在长江路“民国文化景观带”的规划尚在研究制定的时候,“陶林二公祠”就被非法拆除了,这一事件反映出了南京市的文物保护法律监督体系亟待完善,同时也充分反映出我国目前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与政府高层决策层的职能不均衡现象,使得违法行政行为得不到有效的法律监督和依法制止。从这一意义上,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是改变这一现象的根本措施,加强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权是必要手段。此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也在文物保护工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南京市明城墙的保护为例,南京的明城墙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城墙,久远的历史使之必然的出现了墙体疏松的现象,同时由于城墙上存在部分违章建筑(如外来人口的临时住处等)更加剧了墙体的疏松程度。由于淮河流域的暴雨,导致明城墙出现了部分段落坍塌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除应考虑到客观原因外,不容忽视的是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亟待提高。 (五)加强古建筑研究人才的培养加强学术研究,广泛培养人才搞好遗产保护工作,必须注重人才培养。目前南京有些遗产地的负责人,只把眼睛盯在短期的经济效益上,对人才培养重视不够。建议有关文化遗产地管理的政府部门和有关高校制订一个培训计划,对遗产地现有干部进行轮训,以提高其综合素质。14 (六)强化市民的古建筑保护意识强化市民的保护意识的目的,在于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南京古建筑保护,从而加强了监督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对非法破坏文物的行为起到了威慑作用。南京市的市民文物保护意识是较强的,市民能够积极主动的对违法行为进行检举揭发。市文物局的热线电话经常可以接到市民的举报,市民的热心参与,为文物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市民们之所以这样做,正是因为文物保护意识已深入人心。因此,媒体的宣传、公众的关注,是古建筑保护的又一层保护网。 (七)做好古建筑保护现状的普查 定期组织古建筑保护现状的普查,定时定点有范围有深度的对几个大的古建筑群和重点保护单位进行调查,有助于对古建筑的现状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相关部门要进行全面细致的古建筑现状调查,了解古建筑的保护现状,那些保护的好,那些受到了损害,那些被胡乱改动。政府组织,全民动员,共同关注古建筑的现状及保护,共同解决古建筑保护中的问题。结 语 目前,通过在中国期刊网的检索发现,这一方面的文献还是相当匮乏的,有些学者注意到了文物建筑的保护,而针对一些具体的建筑,如南京古建筑这一历史资源,还没有深层次的研究。在诸多文献中,很多学者文献的内容重复,造成资源浪费。研究的方面比较集中在南京古建筑资源的历史背景和类型上,也有学者认识到了目前古建筑生存存在的危机,也找到了问题所在,所提出的解决方法却无法被很好的利用起来,在南京古建筑资源开发上,只有少数学者提出了建议。我们必须正确地认识、合理地保护、适度地利用南京民国建筑,对于凸显南京文化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