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当前的环境问题与环境立国.doc_第1页
日本当前的环境问题与环境立国.doc_第2页
日本当前的环境问题与环境立国.doc_第3页
日本当前的环境问题与环境立国.doc_第4页
日本当前的环境问题与环境立国.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日本当前的环境问题与环境立国战略刘昌黎内容提要:日本虽然是世界上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的国家,环境保护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此,日本政府在实施第三次环境基本计划的基础上,制定了环境立国战略,提出了环境立国的目标和实现环境立国的政策取向,把环境保护推行了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关键词:日本、环境问题、环境立国The current environmental problem and foundational strategy on environment in JapanLiu ChangliAbstract: Japan is renowned for its efficiency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owever,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on that issue. Therefore, on the basis of , Japanese government established , raising the aims and preference for the strategy and further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higher level. Key words: Japan, environmental problem, foundational strategy on environment 作者工作单位:东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合作组织与东亚一体化研究基地研究员日本当前的环境问题与环境立国战略内容提要:日本虽然是世界上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的国家,环境保护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此,日本政府在实施第三次环境基本计划的基础上,制定了环境立国战略,提出了环境立国的目标和实现环境立国的政策取向,把环境保护推行了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关键词:日本、环境问题、环境立国一、环境保护的成效与问题(一)环境保护的成效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高速经济增长暴露出严重的环境问题以后,日本政府和企业就采取了积极的环境保护政策和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日本不仅成了世界上公害限制最为严厉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的国家和环境先进国。1.污染物排放显著减少根据表1的统计,1995年以来,日本主要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总量基本上得到了控制。19901995年,主要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按二氧化碳换算,下同)由127 20万吨增加到134 360万吨,增加了5.6%。2005年,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为135 990万吨,只比1995年增加0.9%。19952005年,除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5.3%以外,甲烷、二氧化氮、氟利昂等的排放量都明显减少了。表1 19902005年度日本主要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的变化情况(按二氧化碳换算,单位:10万吨)年度合计二氧化碳 (CO2)甲烷(CH4)二氧化氮(N2O)氢化氟利昂类(HFC)氟利昂磷类(PFC)六氟化硫(SF6)199012 72011442334326199513436122813103342021401691996135771241130234519814517519971351212368292352198155148199813078120052833371931261341999132941235827727319897912000134761256727029918686682001132241241026226415872572002135491278625226113165532003136021286224725912562472004135701287624325983634520051359912935241254715741资料来源 日总务省统计局:2008年日本统计年鉴,2007年12月发行。从国际比较看,2005年日本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低于美国的724 150万吨和欧盟(原15国,下同)的419 430万吨,与2000年相比增加0.9%,低于美国增加的1.6%和欧盟增加的1.4%。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日本为121 420万吨,低于美国的581 700万吨,高于德国的81 355万吨、加拿大的54 860万吨、英国的52 990万吨、意大利的45 400万吨和法国的38 840万吨,占世界的4.5%,低于美国的21.4%,高于德国的3.0%、加拿大的2.0%、英国的2.0%、意大利的1.7%和法国1.4%。从人均和单位GDP的污染物排放量,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下降到了发达国家中的最低水平。2003年,日本人均有害气体排放量为2.64吨,略低于德国的2.66吨,分别相当于美国20.33吨的13.0%和加拿大4.88吨的54.1%。在主要大气污染物中,2005年日本硫化物、氮化物、一氧化碳和非甲烷气体的人均排放量各为5.9公斤、15.0公斤、23.3公斤和13.3公斤,分别相当于OECD成员国平均的23.0%、64.1%、19.7%和68.2%,每1 000美元GDP的排放量分别为0.2公斤、0.6公斤、0.9公斤和0.5公斤,分别相当于OECD成员国平均的50.0%、66.7%、39.1%和71.4%,在主要发达国家中都是最低的(见表2)。表2 2005年主要发达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比较排放总量(1 000吨)人均排放量(公斤)单位GDP排放量(公斤/1 000美元)硫化物氮化物一氧化碳非甲烷气体硫化物氮化物一氧化碳非甲烷气体硫化物氮化物一氧化碳非甲烷气体日本7571920297916955.915.023.313.30.20.60.90.5美国1327216982808541439044.857.3272.748.51.21.57.31.3加拿大206623789372225664.073.6290.269.82.12.49.52.3英国7061627240897711.827.140.116.30.41.01.40.6意大利4171114381812077.119.065.120.60.30.72.50.8德国5601443403512536.817.548.915.20.30.71.90.6法国4651206564614397.619.892.823.60.30.73.30.8OECD30000376001387003110025.732.2118.626.61.01.24.61.0欧盟15国4600900023900750011.923.461.919.50.40.92.30.7资料来源 日总务省统计局:2008年世界统计,2008年4月发行。2.环境质量显著提高由于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得到控制,日本大气中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颗粒悬浮物等污染物含量都明显降低,环境标准达标率也逐年提高了(见表3)。其中,一氧化碳达标率在1995年就达到了100%,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颗粒悬浮物的达标率在2005年度也分别达到了99.9%、99.7%和96.4%。另外,随着工矿业生产排水中的水银、镉、PCB(polychlorinated biphenyl pollution ) 等有害物质的排放量迅速减少到环保标准以下,除海域的水质有所下降外,河流和湖泊的水质都明显提高了(见表4)。19952004年,公共水域平均的环境标准表3 19952005年日本大气质量与环境标准达标率的变化情况 (年平均浓度,%)年度二氧化氮颗粒悬浮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ppm达标率mg/m2达标率ppm达标率ppm达标率1995年2000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0.0170.0170.0160.0160.0150.01597.599.299.199.9100.099.90.0340.0310.0270.0260.0250.02763.584.452.592.898.596.40.0050.0050.0040.0040.0040.00499.794.399.899.799.999.70.60.50.40.40.40.4100.0100.0100.0100.0100.0100.0资料来源 日总务省统计局:2007年日本统计,2007年3月发行。表4 公共水域水质的环境标准达标率(%)年度平均河流湖泊海域1995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72.179.479.581.783.885.272.382.481.585.187.489.839.542.345.843.855.250.978.675.379.376.976.275.5 资料来源 日总务省统计局:2007年日本统计,2007年3月发行。达标率由72.1%提高到85.2%,其中,河流由72.3%提高到89.8%,湖泊由39.5%提高到50.9%,海域由78.6%下降到75.5%。从国际比较看,日本环境质量也明显优于欧盟各国。以河流水质为例,日本三大河流石狩川、筑后川和利根川的生物需氧量分别为由1990年的1.2mg O2/l、1.7 mg O2/l和2.3 mg O2/l,下降到了2004年的0.9 mg O2/l 、1.5 mg O2/l和1.4 mg O2/l,都明显低于美国密西西比河的1.5 mg O2/l、英国泰晤斯河的5.2 mg O2/l、德国多瑙河的3.0 mg O2/l和法国卢瓦尔河的3.8 mg O2/l。 (二)环境保护的问题1.各方面环境保护发展不平衡从各部门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变化情况看(见表5),产业部门特别是工业生产部门的排放量明显减少了,而电力、煤气等能源转换部门、家庭部门、事业部门、运输部门以及废弃物处理部门的排放量则依然是增加的趋势。19902005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能源转换部门由678万吨增加到785万吨,家庭部门由1 275万吨增加到1 743万吨,事业部门由1 643万吨增加到2 376万吨,运输部门由2 174万吨增加到2 568万吨,废弃物处理部门由227万吨增加到367万吨,分别增加了15.8%、36.7%、44.6%、18.1%和61.7%。可见,与产业部门特别是工业生产部门相比,上述部门特别是事业部门、废弃物处理部门和家庭部门在消除污染、克服公害方面的措施还是不够的。表5 19902005年度日本各部门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变化情况(单位:万吨)年度合计能源转换产业家庭事业运输工业生产废弃物199011 4426784 8221 2751 6432 174623227199512 2817304 7151 4811 8512 576643285199612 4117154 8011 4781 8472 630640299199712 3687234 8041 4431 8162 648623310199812 0057314 4481 4391 8742 637562311199912 3587214 5641 5192 0132 662562316200012 5677084 6731 5752 0592 654569329200112 4106894 5011 5372 1252 680547330200212 7867674 6201 6542 2562 634526330200312 8627384 6641 6752 2892 617523356200412 8767394 6671 6762 2902 615526363200512 9357854 5561 7432 3762 568539367资料来源 日总务省统计局:2008年日本统计年鉴,2007年12月发行。2.公共水域的水质需要进一步改善与大气质量的环境标准达标率基本上接近了100%相比,公共水域的环境标准达标率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其中湖泊的达标率只为50%多一点,海域达标率虽然达到了75%以上,19952004年却下降了3.1个百分点。由于污水渗漏和化学农药使用等原因,土壤和地下水中的化学物质增加,地下水和土壤污染又成了新的环境问题。3.企业防止公害的设备投资减少 19952006年度,企业防止公害的环保设备投资总额由4 098亿日元减少到1 327亿日元,减少了67%以上(见表6)。其中,除产业废弃物处理方面的设备投资有所增加外,其他方面的设备投资特别是防止大气污染的设备投资都大幅度地减少了。这种情况的出现,虽然与有害气体排放的增加已经基本上得到了控制、大气质量达标率也基本上接近了100%有关,但大多数企业在泡沫经济崩溃以来的经营萧条中无力增加环保投资或疏忽环保投资,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表6 19952006年度日本企业防止公害设备投资的减少情况 (单位:亿日元)年度合计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音、震动产业废弃物处理防止公害相关方面1995 4 0982 97639333018521320002 2431 4393142311817820041 179545235273145820051 110540290271926120061 3277432132328464 资料来源 日总务省统计局:2008年日本统计年鉴,2007年12月发行。4.公害纠纷再次增加由于环保设备投资减少和某些公害重新加剧,20世纪90年代前一度减少的公害纠纷就又出现了增加的趋势(见表7)。19721995年度,全国各地方公共团体受理的公害纠纷案件由79 727件减少为42 701件,减少了46.4%。2003年度, 表7 19722004年度日本主要公害纠纷事件的发生情况 (地方公共团体受理,单位:件)年度合计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噪音震动地盘下沉恶臭19706343312911892367225681114977198054 8099 2828 26923021 0633 0313412 900199049 3599 4967 73923318 2872 1443711 423199542 70110 0136 76321313 4922 0602910 131200063 78226 0138 27230813 5051 6403114 013200266 72727 4298 86327114 8341 7221913 589200367 19726 7939 27334215 2951 7972813 669200465 53524 7418 90926815 6891 9162813 984资料来源 日总务省统计局:2007年日本统计,2007年3月发行。公害纠纷案件又增加到67197件,比1995年度增加了57.4%,2004年度仍为65 535件。尤其是大气污染方面的纠纷案件,2000年度以后甚至超过了以往的最高纪录, 2002年度更是多达27 429件,2004年度仍达24 741件,分别相当于1980年度9 282件的295.5%和266.5%。公害纠纷增加虽然与国民环保意识增强、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有很大的关系,但前述企业忽视和减少环保设备投资特别是减少防止大气污染方面的设备投资,也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二、人口减少时代的环境问题自2005年日本迎来了人口减少的时代以来,伴随着人口的减少,少子高龄化的人口结构、地方人口过疏和“城市扩散”现象进一步发展,环境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一)人口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人口减少虽然会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费,有助于减轻环境负荷,但从短期看,当前还没有产生这种效果。根据对47个都道府县人口增减与垃圾总产生量以及电力消耗量的统计情况看,两者之间还没有什么相关性。然而,从实际情况看,人口减少导致劳动力人口和消费者人数减少,使经济增长缓慢,财政收支恶化,从而减少了环境投资和环境技术研究开发,已经引起了环境效率性的下降。这意味着人口减少未必会自然带来环境的改善。(二)少子高龄化家庭的影响随着少子高龄化的发展,老人家庭、夫妇家庭和独身家庭迅速增加了。结果,在澡盆、热水器、空调、电冰箱、洗衣机、干燥机、电视机等普及率提高的情况下,家庭的人均能源消费量就增加了。与此同时,家庭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都呈增加的趋势。根据前述表5的统计,家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速大大超过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增速,占排放总量的比重也趋于提高。今后,随着家庭生活方式的变化,对环境的压力还会增大。 (三)劳动力人口减少的影响劳动力减少的对策是提高生产性,而机械化、IT化则是重要而有效的途径,由此推动的技术革新,也有助于节能进而减轻环境负荷。然而,大量用机器代替人工劳动的结果,也会带来能源消耗的增大。另外,日本现在每年有上百万的高龄者退休,大多数企业都产生了技术、技能和经验传承方面的问题。2005年以来,包括一些知名大企业在内,不断发生了违反排水标准的严重事故,而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环境管理部门出现了人才断层的局面。(四)人口过疏加剧的影响由于农村特别是内陆深山地区的人口持续减少,放弃耕种的荒芜土地日渐增加,森林、草地利用率也逐年下降,从而影响了生态平衡。特别是稻田的减少,已经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和生态平衡问题。与此同时,由于小学、幼儿园相继关门,公共交通等公共设施利用率下降,村落功能也日渐衰弱了。根据总务省的统计,1999年全国有2 019个村落处于消亡的境地,2005年人口过疏地区有近10%的村落难以维持村落功能。(五)城市扩散现象的影响所谓“城市扩散”,就是一些大中城市的住宅区从市中心向市郊扩散,再加上政府机构和医院等公共部门迁往郊区,从而出现了郊区人口增加而市区人口减少的现象,市中心普遍出现了一些人口密度低的街区。城市中心区的衰退产生了犯罪率增加、市民的地缘关系和生活共同体感情稀薄等各种各样的经济、社会问题。从对环境的影响看,人口密度越小,小汽车利用率越高,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就越多。由此,运输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迅速增加,2005年度达到2 568万吨,比1990年度增加18.1%,占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19.8%。另外,住宅向郊区扩散,增加了土地占用,加剧了土地污染和自然环境的破坏。城市扩散还导致行政成本增大,降低了环境效率,如青森市等大雪地区的城市,就普遍出现了郊区扫雪经费困难的问题。(六)东京一极集中的问题大城市特别是东京人口过密,城市功能高度积聚在市中心区。这虽然充分发挥了公共交通的作用,提高了公共交通的利用率,但市中心却因建筑拥挤和绿地、水面减少而产生了新的环境问题。在盛夏炎热季节,新宿的气温高达33,比明治神宫中林地的25.5还高7.5。结果,东京市中心区为了消暑就不得不开空调,耗费了大量的能源。三、第三次环境基本计划(一)未来社会的目标日本政府在1994年12月制订环境基本计划、2000年12月制订第二次环境基本计划走向环境世纪的方向的基础上,2006年4月又制订了第三次环境基本计划从环境开拓走向富裕的新道路。第三次环境基本计划根据日本环境的现状与问题以及人口减少提出的新课题,以2050年为期限,提出了未来社会的目标、环境政策的基本方向和重点领域的政策措施。其中,未来社会的目标是:第一,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在保护健全、恩惠而丰富的环境的基础上,使每个国民都能够切实过上幸福的生活,并把这种幸福生活传承给子孙后代;第二,使国民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都能够放心地、富裕地、健康地、舒适地生活,为子孙后代建设一个富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引以为豪的密切联系的地域社会,扩大日本的国际影响。(二)环境政策的基本方向1.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坚持污染者负担的原则,扩大生产者的责任,充分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制定各种政策措施,提高环境效率,减小经济发展对环境负荷的压力。开发环境性能优越的技术和产品,开展新的经济活动,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从环境保护入手搞活地方,使各种行为主体相互配合、共同开展环保活动,推进地方社会的协调发展。调动全体国民的积极性,鼓励个人既追求富裕的生活,又注重环境保护。2.从保护环境出发,保护可持续利用的国土和自然资源保持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使环境质量有质的恢复和提高,增大国土的财富价值。促进自然资源的再生,处理非法抛弃的废弃物。适应生物的特性,扩大野生动物生息和繁衍的空间,改善生态系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挥农林水产业的功能,推进可持续利用的国土建设。振兴地域社会,改善城市结构,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地方城市。集思广益,制订共同开发和振兴地方的计划。3.加强研究开发,把环境恶化防患于未然把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运用于环境保护,加强决策的科学性。以预防为主,制定防患于未然的政策措施,防止环境恶化。4.发挥国家、地方和个人的积极性推进地方财政三位一体的改革,明确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的责任。充分发挥非政府机构和非赢利团体的作用,调动国民参加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切实加强政府和国民的沟通,吸引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环保政策的制定和实施。5.实施国际化战略以实现国际性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施国际化战略。积极参与各种国际规则的谈判和制定。6.制定和实施长期性的政策措施制定2050年前的“超长期”环境规划,提高长期目标和政策措施的科学性。(三)重点领域的政策措施1.防止地球变暖主要政策措施是:切实实现京都议定书规定的20082012年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6%的目标;继续努力,争取制定中长期的减排目标;对地球变暖的影响采取及时的对策。2.建设循环型社会主要政策措施是:建设资源消耗少、能源效率高的经济体系;充分发扬节俭的传统美德,发展循环经济;在制品生产阶段贯彻3R原则;建立高度利用和处理废弃物、实现循环利用的经济系统。3.保护城市大气环境主要政策措施是:开展减小环境负荷的事业活动,改变国民的生活方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和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既防止城市扩散,又防止一极集中;减少大气污染和市中心高温的现象。4.确保良好的水环境主要政策措施是:根据河流流域的特点,保护水质、水量、水生物资源和河岸环境,实现可持续的永续利用,建设人与家乡河相依为命的富裕地区;按河流流域制定治理规划,综合进行流域开发,提高河流发源地、农村、山村、城市郊区和城市市区的蓄水、渗透和含水能力;向世界传播治山治水经验,为解决世界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做贡献。5.减轻化学物质环境风险主要政策措施是:及时收集化学物质危害性和泄漏的信息,推广科学的风险评价方法;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在化学物质有害期间内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推进风险信息交流,争取国民的理解和信赖;加强国际协调,履行国际义务,充分利用日本的经验为世界做贡献。6.保护生物多样性主要政策措施是:以各自然保护区为中心,建设国家级和地方的生态保护区;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强化外来生物对策;规范农林渔业活动,保护深山老林的原始风貌,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7.按市场规则,推进环境保护主要政策措施是:及时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环境信息,促使企业自觉采取环保措施;采取经济手段,强化环境保护的激励机制;建立环保型经营体系,提高企业和消费者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能力;扩大政府的环境投资,发挥政府采购的作用,推进环境技术革新;加强环保产品的国际竞争力。8.培养环保人才,推进地方振兴主要政策措施是:加强环境教育,推进环境学习,培养环保人才;健全环保组织,形成环保网络;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知识和特长,加强环保,振兴地方。9.从长远考虑,加强研究开发和信息化建设主要政策措施是:根据第三次科学技术基本计划,重点推进环境领域的研究开发;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使所有人都能够及时而方便地获得必要的环境信息;在各种战略性决策中推广环境考虑型的思维方法。10.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加强国际环境合作主要政策措施是:在全球、东亚地区和国与国之间的范围内加强环境协调,建立全球性环保体制,制定全球性环境规则;以东亚为中心,建立有效的环境保护机制,保护东亚环境,实现东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与国外各方面的合作,交流环境信息,开展国际间的环境研究;援助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保护。四、环境立国战略(一)环境立国战略的提出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在探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时,就开始考虑经济发展模式向生态型经济转型的问题,形成了“循环型经济”和“循环型社会”初步理念,为提出“环境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奠定了理论和思想基础。2003年3月,日本政府制定了循环型经济基本计划,提出2010年度把环境生产性(GDP/自然资源等的投入量)提高到39万日元/吨(比2000年度提高40%)的目标。2004年6月,日本政府向在美国举行的八国首脑会议提出制定3R行动计划1 3R是指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和资源化(recycling),是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也称为3R原则。的建议,为各国领导人所采纳;2005年4月和2006年3月,主要国家先后在东京召开部长会议和高官会议,讨论了共同推动3R行动计划的有关问题。以此为基础,2006年7月在俄罗斯召开的八国首脑会议就进一步推动3R行动计划达成共识,决定适时制定体现资源生产性的计划目标。2007年6月,在德国召开的八国首脑会议再次讨论了地球温暖化对策,决定继续推动3R行动计划,实现2050年削减温室效果气体排放的目标。鉴于2008年将先后在神户和北海道举行八国环境部长会议和八国首脑会议,日本建议这两个会议进一步讨论推动3R行动计划的问题,并制定环境生产性指标,定期检查各国的达标情况。为进一步强调环境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把循环型经济提到新的战略高度,并迎接北海道八国首脑会议的召开,日本环境省在中央环境审议会(环境大臣的咨询机构)建立了“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特别部会”,负责讨论地球环境的现状和今后的政策取向,研究和制定日本的环境立国战略。2007年5月29日,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特别部会向内阁会议提出了制定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的建议。6月1日,日本内阁经济财政咨询会议正式审议通过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特别部会的建议,公布了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以下简称环境立国战略)。由此,日本环境保护就被推向了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二)环境立国的目标和政策取向环境立国战略在分析地球环境现状和课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立国的目标和实现环境立国的政策取向。其中,环境立国的目标是:创造性地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即建立一个“低碳化社会”、“循环型社会”和“与自然共生的社会”,并形成能够向世界传播的“日本模式”,为世界做贡献。实现环境立国的政策取向是:充分利用现代和传统的技术,建设美丽的国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把环境保护和搞活地方作为两个车轮,一起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日本与亚洲和世界的共同发展(三)实施环境立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