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普通校初三质量检.doc_第1页
北京市东城区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普通校初三质量检.doc_第2页
北京市东城区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普通校初三质量检.doc_第3页
北京市东城区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普通校初三质量检.doc_第4页
北京市东城区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普通校初三质量检.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东城区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普通校初三质量检测初三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0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拮据(j) 津津有味(jng) 自给自足(j)B着落(zho) 随声附和(h) 斤斤计较(jio)C尽量(jn) 载歌载舞(zi) 不屈不挠(no)D魁梧(w) 牵强附会(qing) 鲜为人知(xin)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安详 各行其事 重蹈覆辙 B惯例 无精打采 搬门弄斧C局部 滥竽充数 手屈一指 D征服 不可救药 相辅相成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只要我们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B校长言简意赅的发言,赢得了全体师生的热烈掌声。C早读课上,教室里书声琅琅,人声鼎沸。 D李白和杜甫的诗写得太好了,哪一首不是脍炙人口?哪一首不是流传百世?4结合语言环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海南岛,我登上了高高的尖峰岭,瞧那辽阔、深邃、汪洋似的林海,_,横亘在眼前,那情调是多么粗犷。A每一棵树都挺拔昂扬,一个劲地拼命向上长,闪烁着生命的光华B莽莽苍苍,层层叠叠,涌着无垠的绿涛C浓绿的松柏,淡绿的杨柳,大叶的杨树,小叶的槐树,成行并列D横如帐幔的林墙,邃如深渊的林窟,密如桩柱的林干5下列作家和作品均为同一朝代的是( )陈涉世家 渔家傲 秋思 陋室铭 苏轼 辛弃疾 温庭筠A B C D 二、填空(8分)6默写(5分)学而不思则罔, 。浊酒一杯家万里, 。陋室铭中的主旨句_, 。从你积累的古诗词中写出表现送别的句子_,_。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洞庭湖晴朗月夜的景色,是哪两句_,_。7名著阅读(3分)在下列表格中填入相应内容。作品作者故事故事中的人物罗贯中杨修之死杨修水浒施耐庵吴用红楼梦香菱学诗香菱三、综合性学习(7 分)在迎奥运期间,某校开展了以“绿色、人文、和谐”为主题的环保教育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主题班队会宣传环保,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请你也积极参加到下面的活动中来。8某班同学搜集到以下两则材料,准备在主题班会上用来帮助同学进一步了解我国公民环保现状。请你协助他从下列两则材料中各提取一条信息。(2分) 材料一:据报道,北京的许多民间环保组织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宣传环保活动。自然之友开展了“骑行北京”、“迎奥运2008棵真心”植树、月22日夏至熄灯等活动;北京地球村组织开展了垃圾分类、化学品安全与环境健康、减塑行动等活动;北京市环保宣教中心与北京车友会等多家汽车俱乐部,联手发起“每月少开一天车”活动,参与该活动的范围迅速扩大到1398家社团和组织。项目频率材料二: 2007年某地区中小学生环保意识情况调查表经 常偶 尔从 不半开水龙头洗手7.86%22.33%39.81%离开房间后熄灯43.69%41.75%14.56%双面用纸28.15%62.14%9.71%材料一: 材料二: 9下面是学校关于加大环保宣传力度的一些举措,请你将不符合这一内容的两个选项挑出来。(2分)A利用广播、板报的形式向同学们介绍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与意义。B每月评选“环保小标兵”。C召开以环保为主题的班会。D组织学生到公共场所捡拾废弃物、清除小广告、擦拭公交站牌等。E每人制作一期以宣传环保知识为主题的手抄小报。不符合这一内容的选项是( )( )。10请你从下面所给的词语中任选三个,写一段话,将其作为环保宣传主题语。(3分) 备选词: 温馨 携手 美丽 享受 珍惜 参与 家园 造福 健康 责任 四、文言文阅读(9分)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神弗福也 可以一战望其旗靡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3请简要说说曹刿与庄公的对话都涉及了哪些内容。(3分) 答: 五、现代文阅读(26分)(一)阅读下面记叙文,回答14-16题。(11分)木棉花开坐在办公桌前,不经意地向窗外望去,眼前的情景顿时令我惊呆了窗外的枝丫上何时挂满了红花,那花开得轰轰烈烈,红红火火,而我竟浑然不觉。 搬到政府大楼上班已经半年多了,原以为每日与我隔窗相望的是一棵枯老的树:虽然挺拔,却仅有一般粗细的躯干;叶子稀稀拉拉,枝干也不繁茂;终年不见开花、结果,对此,我总觉得有些沮丧。院子里还有许多常青植物,虽然欣欣向荣,却总觉得没有些许的变化,似乎有些呆板。看着灰白色的枝干笔直地冲向云霄,我在认知里仔细搜寻:我曾把它当作是作家茅盾笔下的白杨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我也曾把它当作是鲁迅秋夜里的枣树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它虽光秃秃的一叶不挂,但骨子里却透着精气。然而,冬去春来,这毫不起眼的枯树,竟喷出了“火焰”,硕大的花朵像一团团火苗在枝头跳跃着,燃起了新的生命。这突如其来的绽放,似那腾空而起的火树银花定格在咫尺之间,好美! 这棵毫不起眼的枯树就是木棉树,直到今天我才真正认识了它。春天时,一树橙红;夏天绿叶成阴;秋天枝叶萧瑟;冬天秃枝寒树。早春二、三月,木棉萧瑟的枯枝上先是绽放了满树火红,接着新芽才萌发。木棉树花落后长出长椭圆形的葫果,成熟后果实开裂,果中的棉絮随风飘落。朵朵棉絮飘浮空中,如下六月雪一般,有一番特别的情趣。 木棉树因其属于速生、强阳性树种,树冠总是高出附近周围的树群,以争取阳光雨露,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及鲜明似火的大红花,被人誉之为英雄树、英雄花。有记载最早的“英雄花”见于清人陈恭尹,他在木棉花歌中形容木棉花“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正当我陷入沉思,“啪”的一声,一朵碗大的木棉花猛然地跌落,掷地有声、干脆利落。拾起木棉花,我突然觉得有些惋惜,那还是开的正盛的花朵,娇艳欲滴的花瓣里饱含着充足的水分,通体透红的花朵仍完好无损。在这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它是安静的、默默无闻地积蓄着力量,而后这一树的灿烂,迸发了参天的无限辉煌。一年的精华沉淀,一年的淡定从容,直到此时此刻,满树的红花见证了它的存在,满堂的喝彩彰显了它的内力。 我手捧落花,泪流满面木棉花落在了树下的草坪上,还是很美。花开花落之间,你已向世人展现了最华美的乐章,用心、用情精心谱写。这,就已足够了!古往今来,有多少人,穷其一生,就是为了成就一项人生事业名垂青史;“养兵千日,用在一时”,保家卫国的士兵们在平时,同样是普普通通的匹夫,而在某一场战役中,因着心中爱祖国爱人民的无限赤子情怀,他们将毕生追求化作祖国锦绣河山。其实各行各业的人们也一样,他们都是国家建设的基石,都是人民生活稳定的护卫者,他们同样用自己平凡的人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而你火红的木棉花,一年一次在天地灰蒙蒙的四月展现自己,你的高冠艳花将一切漠视甚至耻笑你的狂徒温柔地扫荡。何须追求永世的绚烂呢?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生活所给予每一个生命的尊重都是一样的,所得所失何苦斤斤计较。不追求个性张扬,却愿如你默默无闻,始终透着那般无视权贵又不谐蜂蝶的傲然正气,最后给人一种惊喜,生命也同样精彩。 (原载闽南日报,2008年4月28日,有删改)14阅读至段,请按照木棉花未开、花开、花落的顺序概括“我”的情感变化。(3分)木棉花未开 _、 花开 _、花落 _15文中第段画线语句对木棉花的描写非常精彩,请从语言表达方面进行赏析。(3分)答: 16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生命和人生价值的理解。(不超过150个字)(5分) 150(二)阅读下面说明文,回答17-19题。(8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许金榜中国戏曲在世界剧坛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首先,中国戏曲强调神似、强调写意。戏曲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形态是不同的,它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加工,是变其形而传其神、写其意。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舞台上此刻可以是书房,但剧中人一转身,舞台就可以变为花园,甚至可以变成千里之遥的另一地点。由此可见,戏曲舞台的空间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写意性地虚拟出来的。这样,戏曲就可以自由灵活而又连贯流畅地表现无限广阔、瞬息万变的空间,也就可以十分自由地表现极其丰富复杂的生活事件。而西方戏曲强调摹仿,造成了西方戏剧的写实观念,主张运用布景按照生活的样子确定空间,亦即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和现实生活形态是相同的或相似的。中国戏曲的情节有时也是写意性的,如二将相斗几个回合,便可表示千军万马的一次复杂的战斗,甚至只要吹奏一个曲牌一场宴会便已结束。在表演方面,戏曲中有许多虚拟的动作,如打渔杀家中肖恩父女划船,舞台上只有桨而没有船,但却给人以划船的真实感觉。难怪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1935年在莫斯科看了梅兰芳表演此剧赞不绝口呢! 还有,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戏剧形式,中国戏曲包含着诗、音乐、舞蹈、雕塑、美术、建筑等各种艺术因素,也包含着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成分,这些因素在音乐节奏的指挥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再有,中国戏曲具有很高的传统技艺性。演员的念诵、吐字、行腔、哭、笑、身段、动作,都有高度的技巧,处处讲究形式美。可以说,中国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和典型代表。(选自中国戏曲文学史,齐鲁书社。有改动)17阅读-段,说说中国戏曲的写意性体现在哪几方面。(3分)答: 18“这些因素在音乐节奏的指挥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句中,“这些”一词指代怎样的内容?(2分)答: 19下面两则链接材料,分别说明了文中中国戏曲的哪方面内容。(3分)材料一:变脸是川剧表演艺术的特殊技巧之一。它是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变脸的方法大体分为三种抹脸、吹脸、扯脸。已故川剧名演员彭泗洪,在扮演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时,当琴童报告司马懿大兵退去以后,他能够运用变脸技巧而使脸由红变白,再由白转青,意在表现诸葛亮如释重负后的后怕。又如白蛇传中的钵童,可以变绿、红、白、黑等七、八张不同的脸。材料二:粤剧是中国戏曲的一种,又称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周总理曾称赞它为“南国红豆”。粤剧是中国最先走向世界的剧种,可见其魅力四射。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答: (三)阅读下面议论文,回答20-22题。(7分)读书贵有疑。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他总是带着疑问读书。明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疑能打破迷信。盲目地迷信书本,这是读书一忌。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因此, 。书本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无可非议的。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在读禹贡一书时,对书中“岷山导江”的说法提出了疑问。后来,他通过实地考察,终于作出了金沙江是长江上源的新结论,比史书上的传统说法进了一步。 疑能增进兴趣。读书如能以疑见读,其味无穷。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一生对读书始终兴趣十足,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总是带着疑问读书。 疑,常常是获得真知的先导,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著名科学家李四光有句名言:“不怀疑不能见真理”。这句话颇为深刻。一般说来,大胆见疑与科学释疑往往是连在一起的,问题是在怀疑中提出的,又必然会在深入研究中解决,而问题的解决,便是获得真知灼见的开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之所以能在数学领域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优异成果,正是由于他对书本上现成的公式、定理和结论,能够大胆见疑、科学释疑。他攀登数学高峰的第一步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读书贵有疑,可贵之处就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敢于大胆地探索和追求。但是,提倡读书有疑,并非是不从客观实际出发,违背科学原理的胡猜乱疑。要疑得正确,疑得有长进,还要善于疑。否则,当疑时不疑,不当疑时又乱疑,那就非但得不到任何知识和长进,还会把思想引上邪路,这决不是我们应取的治学态度。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答: 21请结合上下文,在第段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句子(2-3句)。(2分)答: 22请简要分析第段的论证过程。(3分)答: 第卷六、作文(60分)哭,是情感的流露。成功了,你可能喜极而泣;失败了,你也许会痛哭流涕;犯了错误,你可能流下内疚或悔恨的泪水哭有时很简单,有时又很复杂。要求:(1)请以“我哭了”为题,选取初中生活片段写成一篇文章。(2)字数在600字以上,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题号12345答案CDCBA二、填空(共8分)6(5分,每小题1分) 思而不学则殆。 燕然未勒归无计。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答案略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7(3分)作品作者故事故事中的人物三国演义智取生辰纲曹雪芹三、综合性学习(7分)8材料一:北京的许多民间环保组织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宣传环保活动。 (1分) 材料二:中小学生环保意识差。(1分)9B、D (2分)2008122310略(3分)四、文言文阅读(9分)11赐福、保佑 凭借 倒下(3分)12 做大官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1分)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来判断。(1分) 第一次击鼓可以振作士兵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1分) 13战前准备:论述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