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 解题技巧导引(一)复习素材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 解题技巧导引(一)复习素材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 解题技巧导引(一)复习素材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 解题技巧导引(一)复习素材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 解题技巧导引(一)复习素材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 解题技巧导引(一)复习素材 (一)关于实虚词的解题技巧导引实词和虚词一般以在文句中加粗的形式出现。以实词的一词多义为重点(如“勤”、“徇”、“致”等)也考一些今天不常用的词义(如“奉洒扫”、“贾祸”等)。虚词主要考它在所处语句的语法作用。如“以”,1993年试题曾列出学过的几篇课文辨“以”的意义和用法,1996年试题从所给文段中抽出四个带“以”的句子辨同异。这类题约占总题数的不足一半,赋分8分左右。难度偏易或适中。因为材料广而考点小,考生常因粗心而错选。要解好实词词义用法鉴别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常用实词”的范围考试说明要求“根据上下文正确解释常见实词的词义”。通常以为“常用实词”指的是高中课本附录的“文言常用实词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在所考查的实词中,只有一部分来自该表,一部分则来自课文注释。这就告诉我们,一定要重视课文注释中的实词,切不可拘限于常用实词表。2要善于紧扣上下文所谓上下文,大致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说的语境。考查的实词常常是多义性的,而一个词的词义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获得确定性,因而要确定某一个词在特定语境中究竟表达了哪一种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考查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就一个词的解释提供四个选项,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如1993年试卷的第13题,在考查“子访得之”中“访”的词义时,供选答案是:a、咨询;b、探望;c、寻求;d、访问。联系前文一看,“访”的对象是千树柑橘,答案只能是c。二是就四个不同的实词加以解释,要求选择错误的一项。如1995年试卷的第12题,答案应是d(“岂汝身致之邪”,致:导致),因为“之”所指代的是前文“承袭茅士,位至方伯”,显然是好事,而“导致”的常常是不好的结果。3成语比较法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平时多掌握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对判断文言词义会很有帮助。解答1995年的文言试题就多处可以用到。如第12题“在官清恪,未尝问私”(恪,谨慎而恭敬),成语有“恪守不渝”;“吾亦望汝副其心”(副:符合),成语有“名副其实”;第16题“或妄嗔怒”(妄,胡乱),成语有“轻举妄动”等。4对文比较法古人行文常常讲究对称,有些词义可以根据与之相对应的词的意义进行判断。如1991年试卷的第18题:“顽鲁者亦当矜怜”(a愚笨而鲁莽;b固执而粗鲁;c顽皮而愚蠢;d愚昧而愚蠢)。孤立地看,似乎都讲得通。如果懂得一点对文的知识就不难判断,原文是“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两个句子对得相当工整,“贤俊”与“顽鲁”对文,“贤俊”是指有德有才且才智出众的人,这就可以排除abc三个义项,再从原文提供的内容看,也是指“聪明”与否而言,不涉及顽皮、固执、粗鲁的意思,至此可以判定d是对的。要解好虚词词义用法鉴别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充分利用我们所学的知识由于文言虚词的数量相对文言实词来说要少得多,据统计大约五百多个,但常见的只有二三十个,所以,我们只要把教材中列出的三十二个文言虚词准确掌握,对它们的词性、作用、意义都弄清楚了,拿到文言虚词的试题,我们就不会害怕了,任何语段中的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基本上不超出教材所介绍的范围。2审语气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答句之旧体;乎、哉、矣、也,亦送末之常科。据事似闲,在用实切。巧者回运,弥缝文体,将令数句之外,得一字之助矣。”认为文言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但在造句和表达上很有作用。因此,我们解决文言虚词试题时,认真地、仔细地审视该句的语气,很重要。3析结构在审语气的基础上,运用已学过的现代汉语的知识来分析文言句子的结构,从而把握文言虚词的用法。与文言实词相比较,虚词不是考查的重点,对常见的文言虚词基本上了解就可以了,不必过分探究,花过多时间死记硬背。(二)关于文意的解题技巧1观点与材料的理解无论是史传文章还是政论文章,总要通过一些具体的材料,来说明某个问题,或阐明某个观点。考查考生整体阅读的能力,最常用的题型之一就是将若干材料编组,选出能够说明某个问题或阐明某个观点的一组。解题的关键在于分清所给材料的类属。【例2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何子平孝心的一组是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何心独飨白粲。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县禄唯以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己。 abcd该题所给的六句话中,说的是一件事,是叙事,是记言:何子平任扬州从事史时,月俸得白米,他就卖掉,买价钱便宜些的粟麦吃,他说:“母亲在家乡不能常吃到白米,我哪忍心独自享用?”说明他“事母至孝”。两句说的也是一件事,是叙事,是记言:何子平任海虞县令时,所得俸禄只用来奉养母亲,妻子儿女一点也不占用,他说:“求取俸禄本在奉养母亲,不是为自己”。这也突出说明了他的孝心。唯两句不属于这一范畴;句说的是“籍注失实”,母亲年龄实际还没到八十,句言何子平不愿在母亲实未八十的情况下借以求取县禄,说明他为人清正。分清了材料的类属,即可排除含有的abd三组,只有c组是全都说明何子平孝心的一组。【例2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与郑母教子为官清正有关的一组是吾非怒汝,乃愧汝家耳。在官清恪,未尝问私。吾亦望汝副其此心。何可负荷忠臣之业乎?母恒自纺绩,夜分而寐。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 abcd该题题型与上例相同,解题的关键在于看清与郑母教子为官清正是没有关系的。句言郑母勤苦,即有给儿子做榜样的意思,也是教他勤于国事,与清正是两层意思。句说的是应该怎样看待所得的侍俸,与清正无关。所以含的abc三项应排除。d项三句,都是教子继承父志,清恪无私,承担起忠臣的事业,中心就是要为官清正,是唯一正确的答案。2因果关系的理解因果关系的理解,属于对选文事理关系的理解。【例22】以下各句话中,构成李衡想“奔魏”的原因的一组是不用卿言至此既作无礼,而复逆自猜嫌衡乃口陈吕壹奸短数千言,太祖有愧色家人淫放,衡数以法绳之复何面目见士大夫乎寻而帝立,衡忧惧 abcd试题选文主要内容是:三国时吴国的李衡向孙权“口陈吕壹奸短数千言,太祖(孙权)有愧色”。不久吕壹事发坐诛。琅琊王孙休“家人淫放,衡数以法绳之。妻习氏常谏不可,衡不从。寻而帝立(孙休即位),衡忧惧,谓妻曰:不用卿言至此,今奔魏何如?妻曰:不可。君本庶人,先帝赏拔过量,既作无礼,而复逆自猜嫌,逃叛求活北归,复何面目见士大夫乎?”解这类题,必须读懂原文,剖析事理,然后才能判明因果关系。因果关系一般呈三种形态:一因一果,数因一果,层递因果。李衡因为没有听从妻子的劝谏,多次依法惩治了孙休淫放的家人,所以得罪了孙休;由于得罪过孙休,所以当他做了皇帝后就怕他报复;害怕报复,就产生了奔魏避祸的想法。这是层递因果关系,答案应选b。另外三句:句“逆自猜嫌”指的就是“奔魏”这种想法,是结果不是原因;句所言之事与得罪孙休想奔魏无关;句说的是奔魏的后果将名节俱失。因果关系的理解,是文言文整体阅读的重要能力,考生应加强这方面能力的训练。3文章内容的概括【例23】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郑母感慨善果是个年幼的孤儿,自己又是寡妇,有慈无威,未能教他懂得礼训,教导他不要心缘骄乐,堕于公政。b郑母希望善果应该仿效其父,要在官清恪,不问私事,以身殉国,继之以死,做一位无愧于家国的忠勤之士。c郑母鼓励善果处理政事应该剖断合理,同时又劝戒他不要妄加瞋怒,行事不允,骄逸堕业,以负荷忠臣之业。d郑母认为善果自小袭爵封侯,位居三品,但却不是自身致之,要求他能够散赡六姻,为先君之惠,以报答天子之恩。【例24】原题同例15。附相关文字母本侧庶,籍注失实,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时镇军将军顾觊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侍私庭,何容以实年来满,敬冒荣利。且归养之愿,又切微情。”,觊之又劝令以母老求县,子平曰:“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觊之益重之。既归家,竭身运力,以给供养。末除吴郡海虞令,县禄唯以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人或疑其俭薄,子平曰:“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己。”问者惭而退。文章内容的概括,目的在于检测考生整体阅读理解的能力,较之其他题型,明显具有综合性强、难度大的特点。因为完成这类题,既要正确理解词句的意思,通晓文义,又须分清主次,领会文章的主旨。近思录谓:“凡看文字,先须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义不晓而见意者也。”其中,“晓其文义”就是把握文章的内容,大意;“求其意”即探求主旨。可见,解这类题,必须先通读原文,分清主次,正确地领会文意,然后再比较备选项,就可以直接找出正确的一项,而不被干扰项所迷惑。从试题涵盖的范围看,可分为全文的概括和部分内容的概括两种题型。例23是全文内容的概括。文章记叙了郑母对善果的身教和言教:她考察善果如何处理政事,“闻其剖断合理”则“大悦”,“若行事不允,或妄瞋怒”则“蒙被而泣,终日不食”,以其先父之“忠勤”、“清恪”教导他;并且她常亲自纺绩到深夜,教育善果要正确看待俸禄,不能骄逸堕业。这一切,目的都在于使善果能够“负荷忠臣之业”。c项准确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对郑母言行的意图,理解正确。相比之下,其他三项都犯了以次为主的毛病,错会了文意。例24是部分内容的概括。一般说来,由于试题涵盖的范围小了,判断部分内容的概括要比判断全文内容的概括容易些。但考生须特别注意题干所指定的范围,看备选项所述是否与题干指定的范围一致。1992年、1993年两年的试题,指明从哪句至哪句的内容,范围十分清楚;而我们所选的1994年的这个试题,只说“何子平去职归家奉养老母一事”,确定试题范围的难度就大得多了。我们节录的“相关文字”,是四个备选项涉及到的,实际上按试题指定的范围,还得掐头去尾。“去职归家”是因为老母“籍年已满”,与“母本侧庶,籍注失实,年未及养”无关。所以,a项前半句所述言不及义,而后半句又把“归养之愿,又切微情”这种婉谢之辞当作去职的原因,不辨主次,错会了文意。“既归家”以下文字,叙归家之后的事,显然,也离开了试题指定范围,b项的错误正在于此。排除了a、b两项,再比较c、d两项,就可以比较容易地看出d项的概括是正确的。因为c项的说法有两点明显的不妥之处:一是事情缘起没有说清;二是概括的角度不对,或者说答非所问。如果试题改为“对顾觊之敬重何子平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那么c项当然是正确的答案了,但是就本题而言,这却是错项。可见,解这类题,不仅要看选项所涉及的范围与试题指定的范围是否一致,还要注意叙述的角度是否符合试题的要求。前面说过,概括文章内容的试题,综合性强,难度大。不管是概括全文的内容,还是概括部分内容,都要真正读懂原文,理清脉络,然后再比较备选项,千万不要一上手就急于判断哪一项正确。否则难免步入误区。文意的考查是难点。这是因为文意必须在精读原文之后才能准确提取,不少考生达不到这一至高点。而且由于所给的备选项之间常常不是肯定与否定的关系,而是全面与片面、准确与偏颇的关系;因此,一些考生对全文终不能如对讲读课文似的“吃透精神”。这类题分值在3分左右,但不乏得零分的。(三)关于句意翻译的解题技巧1文言文的断句和标点古籍古文没有现代汉语这样一整套标点符号,常令今人难读费解。但古人读文章在识字辨义的同时必须“明句读(du)”。句,即现在所说的句子和分句末尾的停顿处;读,即句中语气停顿的地方。“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是古之师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今人学习古文,如果能准确地以现代汉语的标点用法为之断句并标点,那他的文言水平一定相当可以了。因此给文言文断句、标点便成了学习和检测古汉语水平的一项重要方法,也是进行古文翻译的准备阶段。其步骤大致是:第一,拿到不曾标点的文段,要认真耐心地通读一至二遍,可以不求甚解,但力求知其梗概。如属什么文体,涉及何事何理,心里有个大数。倘发现从内容、语气上非停顿不可的地方,可用铅笔顿上小黑点,“姑妄断之”。第二,再读时根据古代文化常识,判定一些无须译出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官爵名、地名、事物器具名称、干支纪时、年号等,可用铅笔画上横线,以防受其干扰。有些术语与现代汉语某些词语易混,如“烛之武”、“瘦公之斯”、“尹公之他”(人名)“天赐礼盛国庆”(西夏惠宗赵秉常的一个年号)等,遇上时要小心剥离。第三,依靠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断句,如“矣”常用于陈述句之末,“乎”常用于疑问句之末,“哉”、“耶”常用于感叹句之末;“夫”、“唯”、“盖”、“凡”常用于句首发语;“以”、“而”、“于”常用于句中:它们各有其司,各见其义。“曰”是古文对话不可缺的标志,其后常有说话人的原话。这些使用频率颇高的虚词,能使文段断句大体完成。第四,利用初断句后的文句前后内容和形式上的关联继续明意而断句。如古文多整句,常用对偶、顶真、排比、间隔、反复等修辞格进一步对难断难点之处作分析,必定又有新进展。第五,疏通并口译全文,用现代汉语标点符号用法进行认真标点。如果是平时练习,不妨查找一下已经断句标点的同段文字,印证一下自己的能力。不管对与错,都会有收获。断句虽表现于形式,但标点得恰如其分,文段的意思也就知之八九不离十了。2古文翻译今人阅读古文,首先要落到准确地译成现代汉语这一点上,这才可能对文化遗产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教学大纲要求是:“能够翻译成现代汉语。”当然,其对象仍是课文所示的浅易文言文,如孟子、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韩柳欧阳苏氏父子等唐宋古文,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文学作品。平时学习中尽管有教师讲授,有提示和注释相助,但最重要的是养成独立通译全文的习惯,重要的文段不妨笔译出来。翻译古文,虽不能与翻译外文相比,但同样是一种“再创性的劳动”。它不但能全面检测自己掌握古汉语和古代文化常识的程度,而且也对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是一种锻炼。翻译的要求,高中教材第四册第七单元作了简要的说明。借用古人的话,就是信、达、雅,这是递进关系的三个层次。首先要求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走样;继之要求译文明白通顺,无语病;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考究,有文采。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说则是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关键要确切地表达原文原意。实际操作起来情况比较复杂。词义古今一一对应的,语序古今一致的,这无须多说,直译就是了。但当出现另一些情况,如词语古有今无,成分缺这少那,照直译出诘屈聱牙时,就需运用现代汉语的各方面知识,体现出现代汉语“规范、清晰、连贯”的基本要求,这就得意译。它是在宜译难以确切表达时采用的不拘泥于原文的方法。最令人不安的是有些同学一直将意译作为臆测大意、遮掩无知的方法,实在是有害无益的。无论如何,翻译水平是在阅读实践过程中提高的,复习时,除了重读重译课内重要文段外,还应当找一些课外古文语段,读读译译写写。这样,阅读水平和速度必将同步增长,高考时面对陌生材料,也不会视为畏途了。因此,在解答翻译类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重点词语的意义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文言翻译题常常是选择含有两个关键性常用词的文句,每个常用词又选取两种既有区别性又有干扰性的解释,构成四组不同的译文,让考生选择正确的答案。如1995年试卷的第15题:“吾谓汝知天下之理,今闻此言,故犹未也。”主要考查“理”(道理;治理)和“故”(所以;仍然)的释义。再如1997年试卷的第16题:“徒流及死,具有等差”。主要考查“徒”(服劳役)和“等差”(等级次第)的释义。因此,这类题只要准确地判断重点词语的意义,就不难作出选择了。(2)注意特殊句式的用法考试说明要求“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这些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词序、成分省略等。历年高考的文言文阅读对于特殊句式的考查也较为重视,考查的范围也比较全面,而且总是结合翻译题进行考查。如1995年试卷的第16题对“何由济乎?”一句的翻译,一为“凭借什么才能成功呢?”一为“有什么理由能成功呢?”考生只要懂得宾语前置这一句式,就不难作出判断。(3)注意词类活用的特点 词类活用是指甲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乙类词的语法特征,有这几种情况: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而对词类活用所表示的意义又要有特定的理解。如,名词作状语,表示特征时,一般要用比况结构“像那样地”或“跟似的”来对译,如“豕人立而啼”要译成“野猪像人似的站起来啼叫”。如1990年试卷的第18题,判断“请闻其说”的译文(a请让我听听你的说法;b请让我听你说一说;c请你听我说一说;d请你听听这种说法),“闻”在这里是使动词,c、d就排除了,联系前后文看,“说”在这里只能是名词,因此b项也是错误的。再如1996年试卷的第17题,“永械致之府”的译文有二:一是郭永持兵器把他们押送到府;二是郭永给他们戴上刑具押送到府,虽然两句译文都是“械”的动词用法,但在上、下文来看,后一个译文是正确的。(4)注意综合考查 文言文翻译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的考查,因此有时考查的内容相对地要多一些。如1991年试卷的第20题,“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从提供的选项看,考查了实词“称”、“黠”,虚词“每”,固定结构“有所”,词类活用“面”,判断句“此黠儿也”,只有将各个词语逐一弄懂,方能作出正确的判断。(5)注意译文是否通顺 通常说译文的标准是“信、达、雅”,不通顺就是不达。有时考查的侧重点就是判断译文是否符合“达”的要求。如1995年试卷的第16题,“或妄嗔怒”的译文有二:或者胡乱地发怒;或者狂妄地发怒。后者显然不通,因为“发怒”不能用“狂妄”来修饰。再如1995年试卷的第17题,“独擅其利”的译文有二:独自专占其利;独占擅用其利。后者明显搭配不当。(四)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整体把握及解题技巧人们阅读文章的基本规律是整体局部整体,如果颠倒过来,效率必低,效益也差。过去做文言文方面的练习往往一“点”一练,对巩固某一知识点是必要的,却也致使部分学生惯于“肢解”而不善“组装”。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文言部分确定了这样的模式:由整体阅读出发,从若干方面分别检测考查整体把握的能力。应当说这个模式全面体现了阅读基本规律,具有更高的信度。自1988年以来,考查的文言选段均来自课外,字数约在300400个,命题8道左右,分值20,占全卷的15。题材选自战国策、史记、三国志、新唐书、宋史等史籍,以史传文章为主,难度与课文相当,仍属“浅易文言文”。除个别专用术语和生僻词语外,一般不加注释。其做题步骤大致可为三步。第一步就是认真地整体阅读。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对记叙文体,能大概读出什么时代,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前因后果各如何,能懂个七八成即可。“以意逆志”或“以意会之”,阅读就有了基础。如果一遍读不明白,只好重读,这不免延误了时间。第二步细读题目,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所在。一般来说,运用学过的知识,较易题和中等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做客观题时,要充分利用所给的选项,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第三步,带着需从整体上回答的问题再重读全文,从更高的层次上(如原文的文意、人物行为的总评价等)认知全文。这一步较第一步更深入,要大致达到精读研读的水平;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一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课外涉猎较多的考生有时会有意外之得。如1993年材料记述唐代名相姚崇力主劝农灭蝗救灾的史实,当时电视剧唐明皇刚刚播映,看过的考生当知大略。一些文化常识在课本内也难以囊括,博览群书的考生会有“得来全不费功夫”之感。整体阅读和把握简单地说,就是这样一个“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过程。考生在出入的广度、深度和准确度上各显其能,其水平的高低就十分醒目地流露出来。从以上分析看,文言文整体阅读的考点明确而集中,也有明显的梯度,各类考生容易拉开距离。要获得好成绩主要靠平时过硬的功底,也要靠临场细心沉思,善联想,会比较,使已知因素发挥作用。近几年的高考中,文言诗文的考题主要是以单项选择的形式出现的。要想既快又准地解答这类题目,除要熟练掌握相关的知识、注重知识的迁移外,更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1确认排除法有的题目所列的选项较多,考生没有把握对每一个选项都逐一作出判别,或者为了节省时间,不想对每一项逐一进行鉴别,就可采用确认排除法确认其中几项,排除剩余的选项,从而得出正确的解答。例如1991年全国卷第12题。【例25】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组是: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 abcd此题六句话中,如果考生能确认中“亲戚”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为古人的“亲戚”包括内外亲戚,父子兄弟都包含在内,概念的内涵比现代丰富,外延也比现代大;如果还能确认中“作息”是偏义复词,偏指“作”,描述刘兰芝昼夜辛勤地劳作,而现代汉语既指劳作又指休息。这样就可以把a、c、d一下子全部排除,正确的选定b。2熟点切入法有的选择题涉及到的知识点很多,如能找到自己熟悉的、有把握的一点,即可找到正确的选项。【例26】下列词语典故都跟历史或古代传说故事中的人物有关,从后面的四组答案中选出正确的一组。1随俗为变 2胡服骑射 3鸡犬升天 4封狼居胥 5望帝啼鹃 a1李冰2汉元帝3成名4贾谊5关汉卿b1李冰2赵武灵王3刘安4刘义隆5窦娥c1扁鹊2汉元帝3成名4辛弃疾5白居易d1扁鹊2赵武灵王3刘安4霍去病5杜宇这道题涉及好多知识点,似乎这些知识点都要掌握后才能解题。其实,只要我们注意到题干中的“故事中的人物”这个条件,从一两个熟悉的知识点入手,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如与“胡服骑射”有关的人物,大家很有把握,是“赵武灵王”,那立即可排除a、c项,如知道了“随俗为变”是扁鹊,那答案立即就出来了。如仅知道与“封狼居胥”有关的人物是霍去病,或知道与“望帝啼鹃”有关的杜宇,直接就可判定答案为d。3聚焦揣摩法有的选择题是抽出一篇文章中的一句话,以几个词翻译的正误解释编题,要求选出表达正确意思的一项。考试时,用聚焦揣摩的方法,就可以快速确定选项。【例27】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这句话的正确意思是: a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述他说:“这是一个狡猾的孩子,应当让他有所成就。”b武成帝每次见面时都称赞他说:“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c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赞他说:“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d武成帝每次见面时都称述他说:“这是一个狡猾的孩子,应让他有所成就。”此题四个选项中,“面称”是译成“当面称述”,还是“见面时都称述”?“黠”是“狡猾”,还是“聪明”?只要能看出“面”是名词作状语,应是“当面称述”,“黠”在称赞自己的儿子时肯定是说“聪明”这两点,答案就出来了。至于“当”解释为“应当”还是“必将”,就不必考虑了。放过相同的地方,找出不同点,就缩小了范围,使得思考点集中。再如:【例28】不惧比干之诛 高宗意乃解 a不怕像比干那样受到指斥高宗的情绪这才缓解b不怕像比干那样受到指斥高宗的主意这才消释c不怕像比干那样遭受杀害高宗的主意这才消释d不怕像比干那样遭受杀害高宗的情绪这才缓解此题关键是“诛”和“解”的译法,“诛”应作“杀害”,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解”是“缓解”还是“消释”就应从上、下文考虑了。4比较认同法有的选择题在题干中着力强调某一点,要求从选项中找出相同者,此时运用比较认同法最适宜。【例29】下列各句加粗的文言词中,与“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用法相同的是: a齐醒公得管仲,有霸诸侯之荣。b山光惊鸟性,潭影空人心。c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d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解答此题的关键,首先应弄清题干中“绿”的用法,然后比较选项找出与之用法相同的词。根据“绿”在句中的位置,是形容词作谓语,属使动用法。对照选项,d项带点的字是形容词作谓语,但属意动用法,故排除;c项则是形容词作名词用,也该排除;a项较复杂,它是“有霸于诸侯之荣”的省略,即“有在诸侯中称霸的荣耀”,“霸”是名词作动词用,也当排除。至于b项,后一句的“空”,含义虽不十分明确,但由于前后两句对偶,借助前文,“山光惊鸟性”的“惊”字,还是可以看出“空”与“惊”都是使动用法,且“空”还是形容词作谓语。故b项完全正确。5去同辨异法有的选择题的迷惑性答案与正确答案之间,往往只有微小的差别,因此对备选答案则须去同辨异。【例30】“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这个文言句子有以下四种标点方法,选出正确的一种。 a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b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c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d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解答这道题,首先要分析备选答案的异同。四项答案相同处很多,所不同的只有两处,一是“陈”字断在前或断在后;二是“乘”字断在前或断在后。然后要调动学过的知识来判断异处孰是孰非。“骑”字在文言文中常用,当“骑兵”讲,“骑”本身就有“乘马”的意思,“乘骑”的说法显然不妥,那么a、c两项就可判定为错项。再看b、d项“陈”字可以当“陈列”讲,d项把它断在后面,似乎是对的。但“比至”的说法不妥,“比”当“等到”讲,“至”当“到”讲,连在一起“等到到了”,很别扭,看来“至”后面应带宾语,“陈”可能是地名,应断在前。那么,可以判定b项正确。6联系对照法有的选择题单靠选项本身是难以确定是或非的,必须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进行对照,才能作出判别。【例31】文中“东宫”是谁的称代?(原文略) a齐武成帝b太子c大后d琅邪王古代“东宫”可以指太子,也可以指太后,单靠选项本身难以辨别。联系原文,“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可以看出琅邪王与太子是亲兄弟,父母对两个儿子在生活待遇上一视同仁,故“东宫”应该指太子。再对照下文,“及太子即位”,琅邪王“器服玩好,必拟乘舆”,可进一步证明b项是正确的答案。7类推比照法有的选择题可通过考生学过的内容来测试未学的内容,应试时应根据已知的一类事物、观点推出类似的事物、观点。【例32】阅读下面文天祥的念奴娇,完成下题: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