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物反射光谱.pdf_第1页
地物反射光谱.pdf_第2页
地物反射光谱.pdf_第3页
地物反射光谱.pdf_第4页
地物反射光谱.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l 5 卷第 3 期 北 京农 业 大学学 报 1 9 8 9 年 Vo1 1 5 No 3 ACT AGRI CULTURAE UNI VERSI TATI S PEK I NENSI S 地物反射光谱的测试 金仲辉 摄 薹 本文 讨 论 了双 向反 射 率 分布 函数 双 向反 射 率 双 向反 射 率 因子 等光 谱 反 射 率 之间 的 关 系 并指出了在一定条件下 遥感技术 中野外测量地物反射光谱所得的双向反射率因子和物理学 中惯用的光谱反射 率即半球反射率定 卫 全部反射光功率与 射光功率之比 是完 全一 致的 最 后 还 讨 论 了在 野 外 穗 量 地物 反 射 光 谱 时需 要 注 意 的 几个 具 体 问题 关 饲 地物反射光谱双 向反射 率分布函数半球反射率 一 镜 面反射 和漫反射 当一束平行光投射到两介质平的界面上时 反射光具有确定的方向 且入射角0 等于反 射 角e 如 图 l所示 反射光 强度 和两 介质 的折 射 率n n 及入 射 角e 有 关 当光投射到一粗糙界面上时 若反射光分布在各方向且在单位面积 单位立体角内反射的 光 功率i E T COS O e 为界面的法线与反射光方 向问夹角 如图 2 所示 即 f I 田 1 圈 2 图 3 o c COS0 这种现象称漫反射 此粗糙界面称漫反射面 或朗伯反射 酉 将上述规律写成等式即为朗 伯余 弦定律 的数 学表 示式 BC OS O 1 其中常数 B 称为漫反射面的反射辐射亮度 W s r m 可将 1 式绘 成 图 的 形 式 如图 3 所示 说明反射光功率呈球状空间分布 在 完成 本 戈 的过程 中 曾秤 到 俞 和程 教授 和张 袁名 剐 教 授的 帮鼬 在 此衰景 衷 心 的葛 膏 3 40 维普资讯 若将M定义为漫反射面单位面积上向上半球空间反射的所有光 功率 M j 一 B c s e a w B 删亦 M B 则 由 1 式得 若入射至漫反射面上单位面积的光功率为E 即照度 并把p 定义为半球反射率 M PE 由 2 式和 3 式 得 B 匕 D 靠 上 式告 诉我 们 漫 反射 面的亮 度 B和半 球 反射率 p 之 间存在 着一个 简单 的关 系 二 实 际 界 面 反 射 2 则 显然 有 3 4 实际地物 的表面 既非镜 面又非漫 反射面 于是反 射光无 确定 的方 向 反射面 的辐射 亮度 B 也不 是常 数 它往 往与光 源方 向和 接收反 射光 的仪器方位 有关 这也就是在 遥 感 的书刊 中 入 众多 的反射 率定义常带 有 双 向 二字的 缘故 1 双向反射率分布 函敢f 0 e 它定义为在仪器的接收方向 e 上 地物反射辐射亮度4 B e e 与 光源在 e 方向上时的入射辐射照度d E e 叩 的比值 即 f e e 旦 盟 1 球面度 5 其 中e e 叩 的定 义如 图 4所 示 d E e 实际上是扩展光源 如太阳 单位 面积 上辐射 出来 的光 功率 中的一部分 落在所 研究的地物表面上 简言之 就是地物表面 单位面积上所 导 到的光功率 d E e 可 以写 成 d E 0 B e c e d W 6 其 中B e 称 为扩 展 光源 的辐射 亮 度 单位 为瓦 米 球 面度 由以上 双 向反射 率分布 函数 的定 义可看 出 它 比较符 合 实际 的情况 即全面地 描述 了地物 的反射方 向特性 但 由于dE e 值 在实 际测 量 中很 难测量 再加上 实 际测量 工作量也极大 所 以在工作中难于直接使用它 2 双向反 射率p e 口 它 的定义 如下 e 图4 3 4t 维普资讯 f 0 0 o 0 B 0 d W 7 0 W d B 1 o 0 B0 d 由上式看来 p e 叩 0 叩 的定义似乎很容易接受 因为它具有某种形式上的 对称 性 但是正由于这种对称性带来了麻烦 因为p 0 0 c P 还和光源 地物 仪器 之间的相对位置有关 即和d W d W 有关 如仪器和地物之间距离的 变化 将 引 起 d W 的变化 所以它不能直接反映地物的特征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 不同条件下铡得 的 双向 反 射 率往往 难于 比较 5 双向反射率因子 R e 0 它定义为 在一定的光照射和观测条件下 目标 地物 的反射光功率与处于同 光照 射 和观 测条件下 的标 准参考面 的反射 光功 率 之比 即 R O 器 8 其 中d B d Bi 分 别为 目标和标准 参考 面 的亮度 这里 标准参考面 指 的是半球 反 射 率 p 一 1 的漫反射面 根据 5 式 有 一 d 一 f T dE d Bi f p d E 将上二式代入 8 式 得 R 0 0 f P 9 上式说 明双向反射率因子 等于 目标的双向反射率分布 函数与标准参考面的双 向反射率分布函 数 的 比值 对于 p 1 的漫 反射面 有 B E B M l 1 0 由 9 1 0 二式 得 R 0 叩 0 叩 f T 0 叩 0 叩 1 1 由上式可看 出 在使用标准参考面的情况下 把实际测量 中较容易测定的R 0 0 和能反映地物特征恰又难于测定的f O 叩 j 0 叩 联系起来 了 这就使R 0 叩 日 叩 是 一个重 要 的物 理量 若考虑到具体标准参考板的已知光谱反射率p 则 目标的双向反射率因子可写为 R 0 叩 0 叩 p R 0 叩 e 1 2 由 7 式 和 1 1 式 得 p 0 c O 0 f 0 0 o 0 B 0 d W 一e d W R 0 e p 1 3 上式将双向反射率和双向反射率因子联系起来 由以上讨论可清楚地看出 f 0 c O 0 叩 p 0 e R 0 叩 0 叩 三者并不是相互独立 的 而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在三者中易于实际测量面又能反映地物反射 光谱特征的是双向反射率因子R 0 0 4 0 e 柏测量 我们先强调一下 双向反射率因子定义中的标准参考面是一个垒反射的漫反射面 但实 际上我们所使用的参考板是p 1 的漫反射面 所以在以下推导 中要用到1 2 式所显示的辑念 在野外测量 R 0 0 耐 所用构模式如图 4 所示 地物经反射进入接收仪器的 342 维普资讯 光 功率 为 T f T B T 5 1 4 参考 板 经 反射 进入接 收仪 器的光 功率 为 日 f 日 B s s l 5 其中f f 分别为地物至仪器和参考板至仪器的太阳辐射透过率 可认为 f t 和B e 分别为地物和参考 板的反射辐射亮度 s 和 分剐为接收仪器的视场立体角 有救接收 面积 和接 收光谱 的遥道 由于接 收仪 器输 出电 流 I正 比于入射 光 功率 设 其 比倒 系数 为 k 故 有 k I k I 1 6 由 1 4 1 5 和 1 6 三式 得 I I s 一 a B B a B 导 p 自 B B M 8 一 p B p 自 P 1 7 1 8 上式中的B P 为P l 的漫反射面在照度 E 作用下产生的辐射亮度 由双向 反 射率 因子的定义 和 1 8 式 得 R 0 甲 0 甲 1 B T 0 甲 j 0 甲 B P P 日 I T I s 1 9 上式告诉我们 只要知遭 参 考 板 漫反射面 的光谱反射率p a 以及测量出光电流I 及I s 就可求 得地物的双 向反射率因子 讨论 1 若地物是一个漫反射面 这时有 B T M p T E p T BP R 0 j 0 B T B P p T 2 o 上式告诉我们 在地物和参考板都是漫反射面情况下 测得的双向反射率因子就等予地物的 半球反射率 而且它与光源和仪器的方位无关 这个结论很重要 因为只有半球反射率才真 正反映了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总效果 并使测量太为简化而易于实行 讨论 2 若地物不是漫反射面 那就没有R p 的结论 此 时测得的 R o o 2 1 u P 上式的R是 0 甲 j 0 的函数 而且由于地物不是漫反射面 可能有较强的镜面反射 效果 在某些方 向上它的反射辐射亮度 值就有可能大于标准参考面的辐射亮度 B 值 在 这种情况下测得的R 0 叩 0 值就可能太于l 显然 采用太于l 的反射率值来表 征 地物 反射光谱 的特 征是不可 取的 三 测量 中的几个具体问题 我们 始终 要 明了 2 O 式 是测 量的 出发 点 这包宙 二方面 的意思 其一 是入射光在 确定 的方向 其二是参考板和地物表面都是漫反射面j另外在野外的测量中 了便于与卫星测 重琏暴蛙 常使光谱便的光轴与天顶方向 见图4 一致 即0 o 一0 1 夭 空光 和云 的影 野外测置时 除了太阳光还有大气散舯 陌光产生 的天空光和云 这 2个因素对测量结果 3 l3 维普资讯 有 否 影 响 如果假定天空光是一十余弦辐射体 经理论分析和模 拟测量得出 在0 5 2 3 1 1 波 长范围 内 可见度为 8 k m情况下 即使不考虑天空光也最多带来 3 嘶的系统误差 所 以在测量 中常 不 考虑天 空光 的影 响 至于 云 尤 其在太 阳近旁 的云对测量 结果 的影 响很 大 且 没 有一定 的 规 律 所以 在测 量 时一定要选择 晴朗无云 的天气 2 参考板 韵髟 响 已经 明确 测量 是建立 在 2 0 式 的基础 上 而 这要求 参 考板 是一个漫 反射面 它 的 反 射光强度分布应遵循图 3 所示 的余弦分布规律 但实际的参考板是偏离 这个规律的 而且入 射光 的方 向不 同 反射光 的强度 分布也不 同 图 5示 出了入 射光垂 直入 射 下 反射光强度 分 布呈椭 球 面分布 图 6示出 丁入 射光 倾斜入射 时的反射光 强度 分布 它 的特 点是在 入射光 方 向 上的反射强度小 而在与镜面反射所对应的出射方 向强度大 由此可看出 实用的参考板严 格 说来不 是漫反射 面 那么 在什么 条件下它 可 以被 认 为是 一个 近似 漫 反射 面 呢 这可 以利 用 漫射角 的概念来解释 所谓漫射角是当照度一定的条件下 入射角0 在某一个范围内 法线 上 的反射辐射亮度B 不变 或在一定的误差要求下 此角0 称为参考板的漫射角 由以 上 分析 可知 在 测量之前 应对参考 板的物 理性能及 有关 的参 数有所 了解 向 图5 圈6 5 潮 置时要使 地物 表面 尽 可能是 漫反射 射面 1 测量高度 的选择测量高度选择随地物种类不同而不同 但考虑的原则是相同的 那就是测 量 时应 有一定 的高度 使 有足够大 的视 场以保 证地物 表面 的起伏 度 较 之于 视 场要 小 即保证 地物表 面近似是 一个漫 反射 面 这样测 得 的数据 有较 好 的重 复性 笔 者 曾测 量 正 在灌桨的水稻的反射光谱 取了1 5 m 3 m 6 zT 1 和1 2 m四个不同的高度 仪器视场角为3 4 发现 测量 结果 无显著 差异 但 高度 越 高方 差越小 1 2 m 高 度下 的 方差 要 比1 5 m的小 2 2 5 倍 一 般说 来 在 野外测量 条 件允 许 情况下 高度高些 是 有利 的 2 测量时间的选择测量时间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太阳高 度角 见 图 4 据云南 腾 冲 的遥 感试 验资料表 明 仅 夺太 阳高度 角小 于3 5 的时候 测得 的光 谱反射 率数 据略有 增 高 那 就是说在 太 阳高 度角大 于3 5 情 况下 测量数 据是 稳定 的 可以 认 为地 物表 面是一 卜 近似漫反射面 另外美国的普度大学遥感试验资料表明 他们测量时太阳高度角处于6 一 3 5 范围内 由于地球 的运动 太阳高度角随地随时变化的 这就是为什么在遥感书刊 中提 及 的测量 时间往往 是各不 相 同的原 因 某地 某 时太 阳高度角 值 由下式决 定 咖 s i 由 6 嘲 6 嘲 t 2 2 维普资讯 其 中 为地理纬度 6 为太阳赤纬 t 为太阳时角 赤纬是指太阳光与地球赤道 平面 的夹角 一 年冉赤纬在 2 3 2 7 t 之间变动 b 值可查有关的表得知 太阳时角的定义 以地方时1 2 点 的时角t 为零 6 点t 为一 2 i 8 点t 为 2 例 9月1 0 日在米脂县进行测量 3 7 4 6 6 5 得米脂县地方 时 是和太阳高 度 角关 系为 由以上计算可知 若要在大于4 5 的太阳高度角下测量 测量时间宜在 米脂县 地方 时l 0 0 0 1 4 0 0 范 围 考 虑到 北京时 间是以东径 1 2 O 定 义 的 而米 脂县位 于东径 l 1 所 以米脂县地方时 0 0 0 对应北京时间为1 0 4 0 再考虑到 9月l 0 日我国执行北京夏令时 所 以 米脂 县地方 时i 0 0 0 对应 北京夏 令时 为 1 l 4 0 参考文献 i S wai n P H Re mot e Se n s i ng The Qua n t i t a t i re Appr o ac h M c GRAW HI LL I NTER NA T1 0NAL B00K C0MPANY 1 9 7 8 2 且新 骅 遥 理 墓 蕊 商 务 印 书馆 1 8 8 1 3庄 培仁 赵 不 仁 置 技 木 置t 冀盥 甩爵 兔 坞质 出舨 社 1 9 8 4马 柴斌 卓 宝J ll 置 蓐鼻 理和 工 最 地质 判 彝 A C TA AGRI CULTURAE UNI VERS I TATI S P EKI NENS I S Vo1 15 No 3 1 9 8 9 THE TES T 0F THE REFLECTI VE S PECTRUM OF GROUND OBJ ECT Ji n Zhonghui A b s t r act Th e p a p e r di s c us s e s t h e r e l a t i o ns hi p a Ao ng t h e b i d i r e c t i o na l r e f l e c t a nc e di st ri but i on f t t nct i onJ bi di se ct onal f ef l e ct anc e and bi d r ec t i onal r e f e et ance f act or s how s t hat i n r e m o t e s e n Si ng t ec hnol ogY t he bi di r e ct i ona1 r e fl e ct ance f a c t o r c al c ul at e d f r o m t h e r e f l e c t i r e s p e c t r um o f ba c kg r O Und o bi e c t i n f e l 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