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奈米製備技術與原理 葉志麟 1 I 理想奈米材料 奈米材料是指材料的幾何形狀達到奈米尺度 並具有特殊功能的材料 其主 要類型包括 奈米粒子 奈米管 奈米薄膜 奈米塊材等 儘管奈米材料的 製備方式有如雨後春筍般的林立 不管其製備方式如何 除了尺寸符合奈米 外 所謂理想的奈米材料 則有以下幾個要求 A 粒徑分佈均勻 標準偏差在 5 均在奈米化尺寸 B 粒子之間分散性良好 無凝聚現象 C 粒子型態均一 並非多種不同形狀的奈米粒子共存 因此 選擇適合的製備方式與反應條件 便成了踏入奈米領域的首要條件 II 奈米材料製備 A 想要使材料奈米化的性質得以展現 首先需將材料奈米化 若以材料奈米 化的生成方向來看 一般可分成兩個方式 即由上而下法 Top down method 與由下而上法 Bottom up method 其比較如下 由上而下法 由下而上法 生成方向 塊材 奈米粒子 原子或分子 奈米粒子 原理 利用機械或外加能量 以 削小 研磨 粉碎等方 式 使原來塊材材料逐漸 由大變小 利 用 各 種 化 學 合 成 技 術 在不同狀態與反應條 件下 使原子或分子團逐 漸由小變大 粒徑大小 對 於 機 械 強 度 高 的 材 料 不易達成奈米化 易控制在奈米尺寸 粒徑分佈 粒徑分佈不易控制 分佈均勻 材料純度 低 易在研磨過程中受污 染 高 材料設計 受限度較高 自由度高 材料型態 結構不均一 較難由製成 條件控制 結構均一 可由合成條件 控制 製備程序 較簡單 較複雜 B 若以合成的技術層面來看 則可分為物理方法與化學方法 然而合成技術 日新月異 因此列舉常見如下 1 物理方法 奈米製備技術與原理 葉志麟 2 a 氣相冷凝法 b 濺射法 c 機械球磨法 2 化學方法 a 沈澱法 b 水熱法 c 溶膠 凝膠法 d 微乳化法 e 化學氣相層積法 以下 我們將一一介紹上述各種製成技術並闡述其特色與優 缺點 III 奈米製成 物理方法 A 氣相法 氣相法是直接利用氣體或是通過不同方法將反應物 前驅物 變成氣體 使 之在氣態下發生物理或化學變化 之後在冷卻過程中 氣態粒子凝聚形成 固態奈米粒子 氣相法大致可分為氣相冷凝法 物理方法 濺射法 物理方 法 以及化學氣相層積法 化學方法 1 氣相冷凝法 a 氣相冷凝法是在惰性氣體 或活潑性氣體 中 利用真空蒸發 加熱 或是高頻率感應等方法使金屬 合金或陶瓷蒸發汽化成原子或分子 團 然後與氣體相互碰撞來冷卻 凝結而瞬間下降溫度 進而聚集 形成固態奈米粒子 b 整個過程在高真空反應爐 中進行 將欲汽化的物質 置於坩堝中 利用真空幫 浦 抽 至 幾 近 真 空 0 1 kPa 通入惰性氣體及加 熱坩堝使原物質蒸發汽化 成煙霧狀 由於惰性氣體 的對流 煙霧向上移動接 近充有液態氮的冷卻棒 77 K 煙霧粒子與惰性氣 奈米製備技術與原理 葉志麟 3 體原子相互碰撞 迅速損失能量而冷卻 造成局部濃度過飽和 形 成原子或分子簇團而導致成核發生 最後生成固態奈米顆粒吸附在 冷卻棒的表面 再用刮刀取下即得奈米粉末 如上圖所示 c 氣相冷凝法可藉由惰性氣體壓力 汽化物質的蒸發溫度及速率 或 是惰性氣體的溫度來控制奈米粒子的大小 實驗證明 隨著蒸發速 率的提升 奈米粒子的粒徑也隨之增加 d 特色 純度高 結晶性好 可控制粒徑大小 但所要求設備昂貴 2 濺射法 a 濺射法的原理是在惰性氣體環境 下 將一金屬板作為陽極 欲蒸發 之材料作為陰極 然後在兩極之間 施以直流電壓 使之產生輝光放 電 放電產生的離子撞擊陰極的靶 材上 造成靶材表面的物質蒸發汽 化出來 而所汽化的物質被惰性氣 體冷卻 凝結 進而生成奈米粒子 其設備如右圖所示 電流強度 電壓大小以及氣體壓力都是生成奈 米粒子的因素 而靶材的表面積大小決定了蒸發汽化的速度 b 特色 1 不需要坩堝 2 蒸發材料的形狀及位置無嚴格限制 3 高熔點金屬亦可用來製備奈米粒子 B 機械球磨法 1 在礦物或冶金工業中 若要減小粒子尺 寸 產生固態合金以及改變粒子形狀 最常用的方法便是材料的球磨 球磨法 主要用再有加工限制或是相對硬 脆的 材料 這些材料在球磨過程中斷裂 形 變以及冷焊 利用球磨方式 即在控制 適當反應條件下可得到純元素 合金或複合材料的奈米粒子 其設備 如右圖所示 2 特色 奈米製備技術與原理 葉志麟 4 a 操作簡單 成本低廉 b 研磨過程易因高熱產生化學變化或球體表面沾附污染物而造成純 度降低 粒徑分佈不均勻 IV 奈米合成 化學方法 A 沈澱法 1 以溶液狀態混合一定成分原子或分子 在添加適當沈澱劑使其離子濃 度超過其溶解度積 Ksp 即當水溶液中的離子 A 與 B 在離子積 A m B n Ksp 時 溶液超過飽和濃度而產生沈澱 沈澱物包括 氫氧化合物 碳酸鹽 硫酸鹽等 溶液中的微粒沈澱物則由過濾或離 心方式從溶液中分離 2 沈澱物生成過程中的主要步驟包含兩階段 分別是核生成與核成長 a 核生成 利用降溫 增加反應物濃度或是減少溶液體積等方式 溶 液中的分子會逐漸凝聚成 胚芽 embryo 的小分子團 此時胚芽 仍懸浮於溶液中 隨著反應繼續進行 胚芽逐漸聚集成長 當達到 一定大小時 便開始進行核生成 此一特定大小稱為 臨界核 b 核成長 當核生成發生後 反應繼續進行 核的大小不斷增加 這個階段稱為核成長 當核成長至某一大小時 核的密度超過溶液 密度時 就會發生沈澱現象 3 特色 a 成本低廉 操作簡單 易於量產及製備複雜化合物 b 缺點是易形成凝聚造成粒子分散不均勻 且合成過程中易摻入雜 質 B 水熱法 1 水熱製成中的兩個要件分別是 高壓與高溫 一般使用的溶劑以水為 主 將水置於一密閉容器中 常為不鏽鋼瓶 再由外部予以加熱 當 溫度升高時 水蒸氣量逐漸升高 從而使密閉容器內壓力增高的目的 其原理便是在高溫 高壓下 前驅物 通常為氫氧化物 在水中的溶 解度若大於其相對應氧化物的溶解度 則在前驅物溶入水中同時析出 氧化物 反之 若氧化物的溶解度大於相對應的氫氧化物 則無法藉 由水熱法來形成奈米材料 2 水熱法的類型 奈米製備技術與原理 葉志麟 5 a 水熱氧化 m M n H2O MmOn H2 M 金屬 b 水熱還原 例如 MxOy y H2 x M y H2O c 水熱沈澱 例如 KF MnCl2 KMnF2 d 水熱合成 例如 FeTiO3 KOH K2O n TiO2 e 水熱分解 例如 ZrSiO4 NaOH ZrO2 NaSiO3 f 水熱結晶 例如 Al OH 3 Al2O3 H2O 3 水在水熱反應中是個相當重要的物質 有以下五個用處 a 反應物 b 觸媒 催化劑 c 壓力傳播的介質 d 促進原子與分子再排列 e 促進結晶的生成 4 特色 a 可在低溫製得結晶化的粉體 不像其他合成方法需要加熱使其結晶 化 而此舉往往會使奈米粒子的粒徑增大 易造成顆粒聚集 b 粒徑分佈均勻 分散性佳 結晶性好 C 溶膠 凝膠法 1 所謂膠體是指某一極小的物質分散於一個連續的介質中 該物質及介 質可能為固態 液態或是氣態 而在這裡我們稱此物質為分散質 或 是分散相 該介質稱為分散媒 或連續相 以牛奶來說 分散質為 固態微粒的奶粉均勻分散在水 分散媒 中 而在奈米早期剛發展的 奈米製備技術與原理 葉志麟 6 年代 膠體粒子往往指的便是奈米粒子 2 根據此特性 材料科學發展出溶膠 凝膠技術來製備奈米粒子 所謂 溶膠 sol 是指膠體粒子均勻分散液體中所形成的溶液 而凝膠則是 指溶膠中的膠體粒子經過水解與縮合反應後 形成半流動性 有點黏 又不會太黏的物質 然後將其乾燥後 再經過熱處理而成氧化物或其 他物質的奈米粒子 3 製備溶膠的前驅物 一般採用金屬醇鹽 M OR x 或無機鹽類 首先 使金屬醇鹽溶於無水醇類以生成溶膠 加入少許水以進行水解反應 生成 M OR x y OH y 之後某一分子 OH 基中的 H 會與另一分子中的 OR 基產生縮合反應 形成一聚合物並放出 ROH 分子 經縮合反應的 分子會繼續與其他分子進行反應 聚合成更大的膠體粒子 如下圖所 示 4 特色 a 產物純度高 b 化學組成均勻 c 易控制粒徑大小 d 可掺雜其他物質 形成複合材料 e 合成溫度低 成分容易控制 f 儀器設備簡單 奈米製備技術與原理 葉志麟 7 g 粉末活性高 但燒結性差 熱處理後易造成凝聚 D 微乳化法 1 微乳化法是利用互不相容的兩種溶劑 在界面活性劑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均勻 乳狀溶液 通常是界面活性劑在兩溶液 間形成 微胞 可想像成水池一般 內外是不同的兩種溶劑 而這微小的水 池直徑約在數個到數百個奈米之間 端 看所選用的界面活性劑 溶劑以及不同 混合比例來決定 其結構如右圖所示 2 微胞在溶液中不停進行布朗運動 不同 微胞相互碰撞時 組成界面的界面活性 劑的碳氫鍵會因凡得瓦力而互相吸 引 進而重疊滲入 在此同時 微胞水 池中的反應物可以穿過界面進入另一微胞中 此時水池就如同微反應 器般 進行成核及成長反應 又由於微胞界面的限制 因此奈米粒子 尺寸與形狀便受到微胞所控制 3 特色 a 非均勻相的液相合成法 b 存有界面活性劑 奈米粒子不易凝聚 c 粒徑分佈範圍窄 d 儀器設備簡單 容易控制 e 改變界面活性劑濃度 溶劑或是混合比例 可形成不同尺寸與型態 的奈米粒子 E 化學氣相層積法 1 化學氣相層積法是利用揮發性金屬化合物在加熱或輻射照射下 產生 蒸汽以進行化學反應 生成所需的化合物 隨後在惰性氣體環境下迅 速冷卻 進而製備各種奈米粒子 其反應示意圖如下 奈米製備技術與原理 葉志麟 8 2 化學氣相層積法可分為氣相分解與氣相合成兩種方法 a 氣相分解法 由單一化合物分解得到所需奈米粒子 其通式如下 AB g A s B g 氣相分解的反應物通常是容易揮發 蒸氣壓高以及反應性佳的有機 矽化物 金屬氯化物等 如 Fe CO 5 CH3 4Si Si OH 4 等 其反應如下 Fe CO 5 g Fe s 5 CO g CH3 4Si g SiC s 6 H2 g Si OH 4 2 SiO2 s 4 H2O g b 氣相合成法 兩種以上物質的氣相複分解反應 其通式如下 AB g CD g AC s BD g 典型的氣相合成反應如下 3 SiH4 g 4NH3 g Si3N4 s 12 H2 g 3 SiCl4 g 4NH3 g Si3N4 s 12 HCl g 2 SiH4 g C2H4 g 2 SiC s 6 H2 g 3 特色 奈米製備技術與原理 葉志麟 9 a 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