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SCDMA室内覆盖解决方案.pdf_第1页
TD-SCDMA室内覆盖解决方案.pdf_第2页
TD-SCDMA室内覆盖解决方案.pdf_第3页
TD-SCDMA室内覆盖解决方案.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0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2007 7 T D 论坛 1 引言 蜂窝通信的迅速发展使得室内的业 务需求量迅速上升 特别是许多大城市 高楼密集 建筑物内的移动用户相对较 多的地方 业务量需求更大 单靠室外宏 蜂窝基站已经不能满足T D S C D MA 系统对 网络覆盖 容量和业务质量的要求 1 覆盖效果 一方面 T D S C D MA 网络工作在2 G H z 频段 与工作在9 0 0 MH z 的 GS M网络相比 其穿透能力和绕射能力相 对较差 另一方面 现代建筑大量采用混 凝土和金属材料 对无线电信号造成了屏 蔽和衰减 容易产生信号的弱区或盲区 如在建筑物电梯间 地下停车场和地铁 等 2 容量要求 由于大量数据业务 TD SCDMA 室内覆盖解决方案 李 磊 宋晓勤 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 1 0 0 1 0 2 摘要 从T D S C D MA 室内覆盖的拓扑结构入手 对P C C P C H 最大 发射功率 边缘场强 最小耦合损耗 多系统隔离度要求 室内分 布系统的损耗估计和覆盖等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并根据不同情况 得出新建和利旧系统的设计方案 并给出完整的 室内覆盖解决方案 关键词 T D S C D MA 室内覆盖 基带处理单元 远端射频单元 室 内分布系统 发生在用户相对静止或慢速移动的情况 下 因此室内环境对容量的要求较高 不同类型的室内场所对T D S CDMA 业 务量的要求也不相同 例如 在大型商 场 超市 会议中心等建筑物内 由于 用 户 密 度 大 会 出 现 局 部 网 络 拥 塞 现 象 3 业务质量 由于同频干扰 C DMA 系统的自干扰 导频污染 边缘场 强过低等因素 容易引起接收信号不稳定 以及频繁切换的乒乓效应等 使得业务质 量下降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有必要对 T D S C DMA 系统制定合理的室内覆盖解决方 案 以扫除盲区 提高业务接入能力 改 善业务质量 从而提高T D S C D MA 网络的 T D 论坛 101 整体服务水平 以下重点讨论采用 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的T B B P 5 1 0 R R U 作为信号源的室内覆盖解 决方案 主要涉及对室内覆盖进 行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分析方 法 2 室内覆盖的拓扑结构 单通道T D S C D MA 室内覆盖的 核心思想是将基站 N o d e B 的基 带处理部分和射频部分相分离 基 带处理单元 B a s e B a n d P r o c e s s i n g Un i t B B U 集中放置在室内 通过光纤与分布在建筑物内或附 近的远端射频单元 R e mo t e R a d i o Un i t RRU 相连 再通过I DS I n d o o r D i s t r i b u t e d S y s t e m 室内 分布系统 实现室内覆盖 室内分 布系统包括干线放大器 功分器 宽频多系统合路器 分路器 耦合 器 分布式天线 电缆等 采用射 频拉远的B B U R R U 接I D S 的方案 具有站点选择灵活 馈线损耗小 对承重能力要求低 施工简便等优 势 因此成为T D S C D MA 室内覆盖 产品的主流 3 室内分布系统的参数设 计要求 3 1 P C C P C H 最大发射功率 P C C P C H 的最大发射功率应该 从两方面考虑 一是控制信道与业 务信道的链路平衡角度 二是T S 0 时隙所能允许的最大发射功率 从链路平衡角度 即在P C C P C H 的 覆盖与业务信道的覆盖相平衡的情 况下 P C C P C H 双码道的最大功 率为2 6 d B m 这是基于UE 的最大 发射功率 2 4 d B m 以及业务信道 和控制信道的接收灵敏度计算得到 的 此处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不能 采用智能天线 与室外宏蜂窝产品 相比 用于室内分布的信号源产品 的上行接收灵敏度要差很多 TS 0 时隙所能允许的最大发 射功率与产品的能力相关 如果 在T S 0 时隙配置如下控制信道 2 个 码 道 P CCP CH 4 个 码 道 S C C P C H 2 个码道P I C H 和1 个码 道F P A C H P C C P C H 和F P A C H 信 道的功率设置为绝对值 S C C P C H 和P I C H 信道的功率设置为2 个码道 P C C P C H 的相对值 根据链路平衡 得到双码道P C C P C H 功率最大为 2 6 d B m 根据上述配置 T S 0 时隙 的总发射功率为3 3 4 d B m 2 1 8 W 考虑到并不是所有信道连续 发送 从控制信道所在时隙T S 0 所 要求的总功率来看 室内信号源产 品的功率放大器至少需要2 W 从上述分析引申出两个问题 一是 如果信号源功率 2 W 是 不是P C C P C H 功率可以配置的更 大 二是 何时增加干线放大器 对于第一个问题 信号源功率增 加主要是基于容量需要的考虑 P C C P C H 的最大功率是基于控制 面和业务面的平衡考虑 因此单 纯的增加下行控制信道的功率而 没有改善上行 会造成某些区域 的UE 虽然能够接收到P C C P C H 信号 但是不能建立业务连接 对 于第二个问题 严格地讲 根据分 布系统实际传输损耗计算出来的 P C C P C H 功率 若 2 6 d B m 就 需要采用干线放大器或R R U 予以解 决 实际中可以放宽1 d B 即可以 2 6 d B m 的P C C P C H 功率配置在以 2 7 d B m 设计的I D S 的合路上使用 3 2 边缘接收场强 室内边缘接收场强是指在室内 覆盖边缘U E 接收端所要求的最小接 收场强 边缘接收场强过低 则会 在窗口 建筑物入口等室内外覆盖 交叠处造成大量的乒乓切换或频繁 的小区重选 容易引起掉话或接入 失败 并降低系统性能以及增加优 化的难度 室内覆盖的边缘接收场 强见公式 1 Mi n R x L e v S e n s i t i v i t y U E s l o w f a d i n g i n t e r f e r e n c e m a r g i n O u t d o o r T o I n d o o r 1 其中 O u t d o o r T o I n d o o r 是室内 覆盖与室外覆盖的隔离要求 由公式 1 可知 室内覆盖 的边缘接收场强仅需要考虑接收机 的灵敏度和余量 与N o d e B 的发射 功率无关 根据该公式 可以计算 出室内P C C P C H 的边缘场强为 8 5 d B m 3 3 最小耦合损耗 手机和基站之间的最小耦合 损耗 Mi n i mu m C o u p l i n g L o s s MC L 可以表示为 MC L 手机到天线的自由空间 损耗 天线到基站接收机的天馈系 统损耗 手机到天线的最小空间损耗通 常取1 m 处的自由空间损耗 典型值 为3 8 4 d B 天馈系统损耗主要包括 馈线传输损耗 器件分配损耗等 考虑到基站噪声系数 T D S C D MA 基站底噪为 1 0 8 d B m U E 的 最小发射功率为 4 9 d B m 那么 当MCL 4 9 1 0 8 5 9 d B 时 处于天线近端 1 m 的 U E 在发射功率降至 4 9 d B m 时 内环功率控制已经无法再进一步降 低其发射功率 此时该U E 将导致基 站的底噪抬升 还会降低基站的灵 敏度 并引起该小区内其他U E 的发 射功率的抬升 基站底噪抬升对灵敏 度的影响见表1 由于在T D S C DMA 系统中采 用了联合检测技术 基站能够消 除大部分UE 发射所引起的底噪抬 升 若取联合检测的干扰消除因子 为0 9 即9 0 的干扰被消除 102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2007 7 T D 论坛 基站灵敏度下降的要求为 0 8 d B 则取MC L 5 6 d B 当U E 为 4 9 d B m发射时 到达基站的底噪 为 4 9 1 0 5 6 1 1 5 d B m 为验证T D S C DMA 系统联合 检测技术可以降低室内设计中MC L 的要求 在某个建筑物的楼层搭 建一个室内系统的试验环境 测 试结果表明 即便在传输损耗 1 0 d B 传播损耗 1 m 处为3 8 4 d B MC L 5 6 d B 的情况下 I S C P 几乎没有变化 在接近天线 1 m处 UE 以高功率发射的情况 下 远端UE 的发射功率也几乎 没有变化 与WC D MA 系统不同 T D S C DMA 的系统性能 容量和 R R M算法与I S C P 而不是R T WP 相关 得益于T D S C DMA 系统联 合检测技术 9 0 以上的小区内部 干扰可被消除 因此 尽管在MC L 小于要求与近端U E 的发射功率远远 高于 4 9 d B m 的情况下 I S C P 并没 有因此抬升 处于小区边界的U E 的 发射功率也没有受到影响 3 4 最大允许传输损耗 室内分布系统最大允许传输 损耗计算是基于控制信道的发射功 率 边缘接收场强 空间传播损耗 和余量估算出来的 通常室内分布单天线的覆盖范 围为1 5 2 0 m 根据室内传播模型 K e e n a n Mo t l e y 可以估算出空间传 播损耗 室内链路余量包括S l o w F a d i n g B o d y L o s s 和干扰余量 最 大允许传输损耗 MA T L 的计算 见公式 2 M ATL PP CCPCH G 1 a n t e n n a Mi n Rx L e v P r o p a g a t i o n L o s s G 2 a n t e n n a Ma r g i n s 2 其中 G 1 a n t e n n a 为信号源侧天 线增益 G 2 a n t e n n a 为U E 侧天线增 益 假设希望室内分布天线的覆盖 距离为1 5 m 根据公式 2 和室 内传播模型 可以计算出最大允许 传输损耗为3 2 d B 即室内分布系统 最大可用的损耗是3 2 d B 3 5 天线口功率要求 当U E 离天线口的距离d 为1 m 时 假设在不引入干线放大器的 情况下 P C C P C H 信道功率为2 6 d B m 则室内天线口最大发射功率 Pa r t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MC L 3 8 4 d B 2 6 Pa r t 5 6 d B 则天线 口P CCP CH信道功率Pa r t 8 4 d B m 国家电磁辐射标准规定室内天 线口功率 1 5 d B m 总功率 在 T D S C DMA 系统中 室内天线口 导频功率不能超过7 d B m 综合考 虑 T D S C D MA 室内系统的天线口 P C C P C H 信道功率Pa r t 7 d B m 按照3 4 节计算的最大传输损 耗设计并实施的I DS 其天线口 P C C P C H 信道的功率为2 6 3 2 6 d B m 3 6 多系统共存的隔离度要求 与其他网络共用I DS 时 为了 减小不同网络之间的干扰 需要保 证足够的多系统合路器隔离度 具 体要求见表2 例如 GS M对T D S C D M A 的干扰隔离度为3 3 d B 它是通 过G S M在T D S C D MA 带外的杂散 辐射值 8 5 d B 减去T D S C D MA 系 统热噪声功率 1 0 8 d B 再加上1 0 d B 假设底噪抬升小于0 4 d B 得 到的 4 室内覆盖系统的设计 T D S C D MA 的室内覆盖可以单 独布网 对于已经存在I DS 的建筑 物 从节约施工成本的角度 可以 通过适当改造 对现有I DS 进行复 用 T D S C D MA 的室内覆盖设计可 分为新建 利旧以及I DS 属于有源 系统或无源系统大致分为以下三大 类 4 1 新建T D S C D MA 网络 对于新建的T D S C D MA 网络 如果以C S 1 2 2 k b i t s 为连续覆盖的目 标业务 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P C C P C H 双码道的发射功 率 2 6 d B m 接收信号边缘场强R S C P 8 5 d B m I DS 可以设计成由宽频功分 器 耦合器 分布式天线和电缆等 组成的无源系统 此时直接将信号 源T B B P 5 1 0 R R U 接I DS 即可实现 覆盖 为提高覆盖范围 若设计中 表1 基站底噪抬升对灵敏度的影响 表2 多系统共存隔离度要求 103 要求的双码道P C C P C H 功率 2 6 d B m时 则需要在I DS 中增加干线 放大器 此时I D S 成为有源系统 4 2 兼容现有的无源系统 若 现 有 无 源 系 统 要 求 的 信 号源P CCP CH信道的功率远大 于2 6 d Bm 如为3 6 d Bm 则需 要 通 过 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