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游园不值.doc_第1页
教学案例游园不值.doc_第2页
教学案例游园不值.doc_第3页
教学案例游园不值.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案例游园不值涪陵城七校 傅小殷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 诗教”传统。古典诗歌具有注重“ 意”,崇尚“ 神”的特点,对陶冶情情,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美的心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与积累。小学语文如何进行诗歌教学?在本学期的一次集体教研活动中,很幸运观看了一堂由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的游园不值录像带,可供我们参考研究。(注:因课堂实录太长,足足有80分钟,所以根据本文的需要作了删减。)【案例再现】【镜头一】师:我们也还可以按古人最基本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师范读:闲居少(短促,有点夸张)邻并师:上课!同学(短促轻快),你好!生:老师(有点拖音),您好!师:注意节奏!请再来一遍。同学,你好!生注意了节奏,和老师合拍:老师,您好!师:提个小要求:刚才是五言,现在是七言,看你该怎么读?(根据刚才教的平仄来读,也带有一些自己的味儿,基本属于读得比较好,做到了字正腔圆,且有诗味儿。)范读:师:再请一个同学来读。一女生读,师给她配以手势指导。【镜头二】师:亲爱的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所遇。那么,这样的一座园,这样的普通的自然景物,诗人又对他们付于怎样的感情呢?就请同学们默默地再读这首诗,请你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品,推敲推敲这诗中的哪个字饱含了对我们所见的这些景物特别的感情呢?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悟出“怜”生接:爱惜师:现在请你注意看,由于你的发现,你知道吗?叶绍翁最初写的时候他用的是嫌。嫌,你就会想到嫌弃。因为嫌,所以他就不给我开门。用上“嫌”这个字,一下子把叶绍翁和主人的距离拉远了。“怜”,说明园主人爱惜,也说明我爱惜。这个“应”字可以变成(生接应该),我理所当然地爱惜(苍苔)。既然他说的这个怜是叫爱惜。那也就是说有爱的成分也有惜的意思了。爱说明喜欢。惜在哪儿?再读读,再读读这句。生再读应怜屐齿印苍苔。师:哪个字说明他惜苍苔。生:印师:就这么一句话,我们咀嚼了推敲了这么长时间。平时,写一篇散文,三五百字。古诗仅是几个字,还要如此细致地推敲一个字。人说,吟定一个字,捻断数颈须。今天的我们回到诗里去,才能深深感受到诗歌中藏着的美丽。我们真的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敬畏。对柴扉,哪个字?生:扣。学生做动作。师:“小”字还会令人想起一个成语生:小心翼翼。小,就是轻轻地小心翼翼地敲。把手举起来。(师做两手扣的动作,学生一起感受)师评他的“久”,表示时间的长。师范读:小扣柴扉久不开。师:其实老师的心还着急,范读小扣柴扉久不开,“不开”两字读得快而短促。师:现在你想怎么扣就怎么扣,想怎么表达心情就表达心情。扣,“扣人心弦”,扣出的那可是对园主人的师:哪个字来写红杏?生:出。红杏从墙头翻出来。师在板书下圈一圈“出“,和哪个字相对?生:关师:再看这两句,还体现了对红杏的特别的地方。还有一个生:“满”。师:一个“满”看出红杏很多。既然这样,请你来发现,春色满园要想相对,和哪个字相对生:一师:那我们来改改,一枝红杏变为三枝。板书:“一”改为“三”。 师:一枝引发的让你想象师:“一”怎么就是“满园”?我想起了一句:满园对一枝,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乃无穷尽,一想象怎么多就怎么多。没有这一就没有那“满”字。一就是“满”。所以,一枝红杏不止是独特的特别,一枝便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春色满园。【镜头三】师: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所以我还要必要非要进园子内不可吗?还要见园主人不可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读一读雪夜访戴不遇,再读读游园不值,看看,你有怎样的发现?师:回过头来,让我们再看“不值”。如果说“不值”的意思是不遇,猛然间,同学们的感慨,又让我们有了新的收获。不是不值,在不值中,还有一份不忍,舍不得,他不想打破那一枝红杏永远留给他的深深的回味,美好的感觉,所以同学们这“不值”那就是说,不遇中有(板书:遇)不遇中有遇!师:人生啊,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太多了。就象我们所感觉到的,可是在不遇中往往会有不知中的可知,不能中的可能,不遇中依然有遇。所以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回过头来,再读课题。游园不值,游园虽不值,但不遇中有遇。不值就是值!【案例评析】中国是诗的国度,窦老师的课堂是诗的课堂。一个多小时的游园不值,领着孩子在古诗的国度里畅游了一翻,让人感到酣畅淋漓之际又觉意犹为尽。细细回味窦老师的课堂,让人流连忘返。如果说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是在一字字的推敲中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那么窦老师的这一堂游园不值也是在反复的推敲中成了又一堂语文精品课!单一个“怜”字,她反复推敲了多少次,才把这一字“怜”到了心坎上,“怜”到了骨子里。“苍苔”本是那么普通的小植物,由于诗人的笔令人心生爱惜之情,由于窦老师不断地挖掘,又令我们滋生出了别样的怜爱。那片绿绿的苍苔啊,仿佛让我看到了当年叶绍翁穿着屐鞋小心翼翼地、轻手轻脚地,不忍践踏的情形;那片娇嫩的苍苔啊,仿佛让我走进了诗人那一刻的情怀,感受到了他心中那一份真真切切的爱惜。与文字相遇,与诗人碰撞,一个“怜”字,窦老师让学生走进了古诗的灵魂。在游园不值的教学中,另一个精彩的片段就是“比”。窦老师拿出了陆游的“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同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比,让学生体味叶绍翁的“关”比陆游的“遮”用得更妙,一个“关”字突显了红杏独有的魅力。“一枝红杏出墙来”,窦老师又让学生在“三枝”、“十枝”的比较中,领悟了“一”乃无穷,心有多大园就有多大,想象有多大春色就有多大,“一枝红杏”并不是“一枝”的独特,而是“春色满园”。 课上到这里,窦老师并没有止步,紧接着又把学生引入了更深的一个境界深入文化的层面。围绕“不值”,窦老师抛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我还要非进园子不可吗?我还要非见园主人不可吗?”的疑问,在让学生拓展阅读了王子遒的雪夜访戴不遇之后,让学生从中顿悟那种“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的意象,原来那么多的不遇是因为已经有了那么多的满足,那么多的收获。回头再看“不值”是不遇中有遇,不说“不遇”而说“不值”是不忍心打破留给诗人的那份美好的、深深的回味啊!人生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太多了,但正是因为有了那么多的缺憾才突出了那么多的美!那“遇”与“不遇”的人生哲理在窦老师的点化中令人大悟彻悟。 但是,在窦老师的课堂上,我也认为有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1、 语文课程标准重视诗文的朗读和背诵,强调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来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窦老师的这堂课重视朗读,朗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但是,在新课伊始,窦老师就让学生读古时的四声读法,由于学生没有深入理解此诗,所以没法把情感“送”进去读,老师反复示范多遍,悟性好的学生勉强会了,老师好像才找到个下的台阶。但是,我想学生心里肯定疑惑:古诗难道非要像这样读不可吗?把学生搞得一头雾水,跟着读也只是觉得新鲜而已,并无多大实际价值,况且就因为这“古时的朗读法”费时还不少呢?请问,课堂的效率在哪里?花两节课的时间去学习一首古诗,值得不值得。我个人认为古诗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与时俱进,联系学生自我体验来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努力把这种情感转换为自己的经验,这样才能通过吟诵把情感抒发出来。如果只是侧重于从音节、平仄上指导示范,而忽略了情感这一重要元素!我想学生的朗读也毫无生命力。实际上这首诗从“久不开”的失望到“出墙来”的惊喜感情线索很明显,应该在这方面作以指导!2、窦老师执教的游园不值一般语文课上有的东西她有,比如:文本的朗读,文字的推敲等等。更促我深思的是:一般语文课上没有的东西她有,比如:不遇中有遇等等。毫无疑问,这样的语文课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对于窦老师引出“不遇中有遇”,我去持怀疑的态度。这可能是因为我们是成人,所以特别能理解这句话。”但是,很多情况下,我们不能代替学生的体悟,“不遇之中有遇,不值就是值!” “人生不完美就是完美”,孩子们真的明白了吗?不论是什么课堂,我想老师的观众还是学生,不是听课的教师吧?不要为了取悦听课教师或评委而把学生当作表演的道具,不要把自己的感悟体会强加给学生,这样学生会消化不良的。叶绍翁的这首诗的诗眼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对于这首诗人们可能记住的也是这一句,而这一句可能也是这首诗千古流传的主要原因。它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