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学案(含答案).doc_第1页
《孟子》二章学案(含答案).doc_第2页
《孟子》二章学案(含答案).doc_第3页
《孟子》二章学案(含答案).doc_第4页
《孟子》二章学案(含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孟子二章学案(含答案) 篇一:孟子二章学案(含答案) 18、孟子两章学案 资料链接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主张以“仁政”来统一天下。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解释以下句子并单独解释加点的词语。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池非不深也 3、兵革非不坚利也 4、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8、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理清文脉,把握文意 、本文的论点? 、“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3、谈谈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答到题上面) 三、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的含义(分) 池非不深也()委而去之()故君子有不战()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分)() 、得道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惨无人道 、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去留两便 、寡助之至比至陈无微不至 、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始龀,跳往助之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分)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译:。 4、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 5、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以: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 B、之:环而攻之而不胜杜少府之任蜀州 C、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曹操比于袁绍 D、而:择其善者而从之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1分)?。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2分) 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解释以下句子并单独解释加点的词语。舜发于畎亩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二、理清文脉,把握文意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 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3、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文章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5、讨论:比较孟子二章在论证方面的不同。 三、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_ (2)人恒过然后能改过: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饿其体肤_ (2)行拂乱其所为_ 3阅读第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2分) 答:_ 4、请结合短文简析:多难为何能兴邦?(3分) 5、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_身体上_,行为上要_。(用原文回答)(3分)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7、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少于20字) 8、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点的史实。(2分) 参考答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方能“天下顺之”,作战才会取得胜利。 3、本文的论证结构是:“总分总”。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三、中考链接 1、池:护城河。委:放弃。有:或,要么。2、(分) 3、(这样)都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背叛他的君主。 4、A5、D6、主要观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明他的“仁政”主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中心论点置于开头,先用概括性很强的事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论,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将中心论点置于最后,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论证“死于安乐”,只有“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一句,这是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三、中考链接 1、(1)起,指被任用(2)犯错误(或:犯过失) 2、(1)使他经受饥饿(之苦)。(或: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身体消瘦) (2)使他做事不顺。(或:所行不顺,使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3、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4、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脸。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砺之时。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能使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强有力地凸显出来。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国家战胜任何困难,更好地走向兴旺和繁荣。 5、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6、 7、如:“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安乐”等。 8、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 或者:长勺之战中,能以鲁国以弱胜强齐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 篇二:孟子两章导学案配答案 两章师生共用导学案 备课:徐春红课型:讲读课学习时间: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学习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4.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知识链接】 孟子和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并借此游说齐、梁等国,曾一度为齐国客卿。当时天下以互相攻伐,富国强兵为能,因此视其主张为迂阔,远离实际,不予采纳,因此在政治上没有什么成就。他退而讲学、著述,他的学生们记他的言行,成为孟子七篇。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杰出的散文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预习导学】1.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 城:郭: 三里、七里:人和: 寡助之至:池: 兵革:坚利: 米粟:多: 天下顺之: (2)通假字 亲戚畔之: (3)古今异义 委:古义:今义: 去:古义:今义: 域:古义:今义: 亲戚:古义:今义: (4)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洁: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写出下列句子的译文。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合作探究】 1.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是什么? 2.为了引证自己的观点正确性,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提出的? 3.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理由是什么?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都是作者的观点,哪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5.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板书设计】 论点: 论据战争中需要“” 类推 结论 【拓展延伸】 孟子名言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 够再生长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预习导学】 1.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 发:举: 士: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人恒过:然后能改:行拂乱其所为: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生于忧患: (2)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衡于虑: 法家拂士: (3)词类活用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所以动心忍性: (4)一词多义 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恒亡: 拂: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没有能?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而死于安乐也: 【合作探究】 1.第一段开头列举的六个历代名臣成才的故事,这六个人的成长史中共同点是什么? 3.课文第二段是从哪些方面来说理的?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5.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板书设计】 历代名臣成长史才能从磨炼中来 生于忧患 一般人成长历程才能从奋斗中来 入则无法家拂士死于安乐 出则无敌国外患【教(学)反思】 答案(1)重点实词 城:内城。郭: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池:护城河。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指粮食。多:充足。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2)通假字 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3)古今异义 委:古义:放弃。今义:委任。 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域:古义:限制。今义:地域。 亲戚:古义:内亲外戚。今义:因婚姻联成的关系。 (4)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洁:“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征服。 2.写出下列句子的译文。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交流点拨】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交流点拨】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交流点拨】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合作探究】 1.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的是人和。 2.为了引证自己的观点正确性,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从哪两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