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27课课堂作业本答案_短文两篇.doc_第1页
八上语文27课课堂作业本答案_短文两篇.doc_第2页
八上语文27课课堂作业本答案_短文两篇.doc_第3页
八上语文27课课堂作业本答案_短文两篇.doc_第4页
八上语文27课课堂作业本答案_短文两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上语文27课课堂作业本答案:短文两篇 篇一:八上语文课堂作业本第27课答案 八上语文课堂作业本第27课答案 积累运用 一:1:职业2:憎恶3:兴起4:这 二:B 三:1: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男有分,女有归 3:外户而不闭 阅读理解 四:矜寡孤独闭而不兴 五:1:通“举”,推举 2: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六:1:因此人们不仅仅奉养自己的父母,不仅仅抚养自己的子女。 2: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七:人人能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能安居乐业,能够“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嘟24大道之行也1(1)职业、职守(2)憎恶(3)兴起(4)这2B3(1)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2)男有分,女有归。(3)外户而不闭。4鳏寡孤独谋闭不兴5(1)通“举”,选拔(2)通“鳏”,老而无妻的人6(1)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2)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7有三个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8有。桃花源记其实就是“大同”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就体现出本文中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91.信2.高兴3.假如4.难道 101.齐王派使者访问赵威后2.我奉使命出使赵威后 11本指平民百姓,末指贵族 12她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人 篇二:语文八年级上册27课短文两篇梯度练习答案 27课短文两篇梯度练习的答案 一、基础达标 1给加点字注音。 夕日欲颓(tu)与奇者(y)藻、荇交横(zo)(xng) 怀民亦未寝(qn)念无与为乐者(y) 2解释加点字。 交相辉映消散坠落潜游在水中的鱼考虑、想到参与,这里指欣赏共同,一起形容水的澄澈争相跳(窗户) 3文学常识填空。 陶弘景宋苏轼苏洵苏辙三苏 4划分朗读停顿: (1)念/无与为乐者(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翻译句子。 (1)清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和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想到没有可以和我交谈取乐的人(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4)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可以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2解释下列词语。 遂:于是盖:原来是但:只是寻:寻找 3本文段中写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翻译这句话:月光照在院子里,好像水一样空明澄澈,水中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庭中月色。 4qn睡废寝忘食5月光竹柏影比喻 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月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8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_;第二层,写景,写了_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9“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闲”人含义是: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 10旷达 11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12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13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答谢中书书答案 1、(1)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2)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信;给谢中书的信 3、统领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紧扣“美”来写;体现在:山川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4、实在是人间天堂;总结上文,感慨收束全文。 5、(1)夸张、对偶;(2)拟人、借代、对偶 6.全文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第一句),以感慨发端,总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沉鳞竞跃”),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第三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以名人证实此说。 7、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或: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篇三: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27课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祖国的大好河山引人遐思。历来文人都对山水作了优美绝伦的描述。汉魏文人陶弘景的这篇不足百字的文章亦是其中精品,请大家一起回味。 二、介绍作者: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朗读课文,注意停顿。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其奇者。 四、疏通文意。 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五、合作探究 1、体会作者是怎样写景的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六、交流自己收集的描写山水的诗句。 七、布置作业: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写景:四季常景:仰视高峰入云 俯瞰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日变景: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抒怀:欲界之仙都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 二、介绍作者: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三、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朗读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四、品味课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5、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6、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五、难句解疑 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寻张怀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