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顺差的结构性成因分析.pdf_第1页
中美贸易顺差的结构性成因分析.pdf_第2页
中美贸易顺差的结构性成因分析.pdf_第3页
中美贸易顺差的结构性成因分析.pdf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贸易顺差问题似乎已经成为中美关系的一个较大阻碍 理性地分析中美之间贸易顺差的成因 已渐显迫切 本文从中美贸易顺差的规模和结构入手 详细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结构性成因 得出中美贸易顺差是以比 较优势为基础的正常的国际贸易不平衡的结论 从而两国应该以正确且双赢的态度来看待和处理这一问题 文章认为 要 素禀赋理论肯定了各国发挥比较优势所能给自己所带来的福利的改善 中美的贸易顺差 从长远来看 它不仅有利于中国 充分发挥其劳动丰裕国的优势 增进就业并推动中国经济的腾飞 同时有利于美国将其国内有限的资源应用到效率更高的 其他行业当中去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 这也意味着 两国应该正视并充分肯定这一现象 毕竟贸易不平衡是经 济发展的结果而非原因 同时也需要两国拿出合作共赢的姿态尽早尽快地放松政策管制 以免给正常的双赢贸易带来扭曲 关键词 中美贸易 贸易顺差 比较优势 中图分类号 F2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 292X 2010 02 0113 05 收稿日期 2009 10 20 作者简介 董志勇 1969 男 山东临朐人 副教授 经济学博士 主要从事数理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研究 官皓 1983 男 江西上饶人 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西方经济学 中美贸易顺差的结构性成因分析 董志勇 官皓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 100871 一 引言 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 世界各国陷入了百年一遇的衰 退 失业率激增 在此背景下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以发达国 家为代表的一些以邻为壑政策相继出台 不仅损害了自身国内 消费者的权益 违背了WTO崇尚自由贸易的宗旨 更为本正处 于弱势复苏通道的全球经济增添了不确定性 其中 美国的轮 胎特保案就是其中的典型 2009年9月11日 美国总统奥巴马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轮胎 实施惩罚性关税 即在4 的原有关税基础上 在今后三年分别 加征35 30 和25 的附加关税 这一特保措施于9月26日正 式生效 轮胎特保案的出现正式标志着这一阶段贸易保护主义 的抬头 当然 之前 虽然中美贸易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两 国关系的不断紧密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然而中美贸易摩擦却一 直持续不断 这背后的直接原因即是中美之间存在的巨额贸易 不平衡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中国同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不 平衡现象也日益明显 尤其是同一些主要的发达国家之间 中 国的贸易帐户存在着较大的顺差 以2006年为例 中国的贸易 顺差达到了1774 8亿美元 在中国的贸易顺差中 中美贸易占 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006年的1774 8亿美元中 同美国的双边 贸易顺差就达到了1442 6亿美元 占总贸易顺差的81 3 据美方统计 在2003年 中国就超越日本成为了美国的第 三大贸易伙伴国 排在加拿大和墨西哥之后 而美国也成为中 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 排在扩大的欧盟 25国 之后 同时 双方之间的贸易不平衡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 中美之间的较大 数额的贸易不平衡在较长时间里得到了世界的关注 随之而来 的是美国国内的贸易保护声音的渐趋强烈 贸易摩擦不断 在 以经济为重要考虑因素的今天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美关系 尤其在2008年次级债危机全面爆发之后 中美贸易失衡被认为 是全球经济失衡的集中体现 也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危机爆发的 重要原因 在中美贸易顺差的规模方面 双方的统计一直存在较大的 差异 美国方面的统计显示 在中美贸易中 1979年至1982年 美国为顺差 1983年开始出现逆差 2006年贸易逆差达到2325 亿美元 中国方面的统计则表明 在从1979年到1992年的14年 里 中方一直为逆差 自1993年转为顺差 为62 8亿美元 2006年顺差为1442亿美元 表 1中美双方统计的贸易不平衡数据 十亿美元 数据来源 中方统计来自中国海关 美方统计来自美国商务部 显然 中美两国关于双边贸易平衡状况的统计存在着明显 的差异 见表1 然而 不管双方的统计差异多大 顺差的绝 中方 统计 美方 统计 1995 8 6 33 8 1996 10 5 39 5 1997 11 4 49 8 1998 21 0 56 9 1999 22 5 68 7 2000 29 7 83 7 2001 28 1 83 0 2002 42 7 103 1 2003 58 6 124 0 2004 80 8 162 0 2005 114 2 201 6 2006 144 3 232 5 113 中美贸易顺差的结构性成因分析 对和相对规模本身就意味着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2001 年 中国取代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货物贸易逆差来源国 2005 年 美国同中国的贸易逆差就占其全球贸易逆差的26 2006 年 中国同美国的贸易顺差占其前十位贸易顺差来源国总额的 38 1 这些数据已经日益成为中美之间存在严重的贸易失衡 的依据 同时也是导致中美的贸易摩擦的关键原因 二 文献综述 关于中美贸易顺差的形成原因 很多学者都进行了详细的 分析 现有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和阐述 首先 在中美贸易顺差方面 研究认为由于存在一些客 观原因 出现了现有的统计数据未能真实反映两国的贸易现 状 这些原因主要包括中美贸易统计口径 香港转口贸易和 服务贸易等 1 中美双方在贸易统计上使用了不同的口径 这种统计方 法的差异导致了两国对贸易顺差的统计存在较大的出入 Fung and Lau 2003 2006 和Feenstra 1999 2002 指出 出 口方面 由于中国的出口采用FOB 而美国的出口采用FAS FOB与FAS 两者存在差异 因此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额应向上调 整1 进口方面 中国采用CIF 而美国的海关记录统计类似于 FOB 因此中国的进口额应向下调整10 2 香港的转口贸易扩大了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数额 香港作为中国的特殊行政区 其国际金融中心和自由港的 定位使其在中美贸易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许多学者认 为 一方面 美国在进口方面忽视转口贸易 而在出口方面将 由香港转口中国的贸易统计为对香港的出口 另一方面 中国 通过香港转口至美国的货物列入贸易统计中 因此中美两国关于 贸易差额的统计存在较大问题 如Fungand Lau 2006 Feenstra 1998等 3 服务贸易未列入夸大了中美贸易差额 以咨询 教育 金融等为代表的高附加值服务业是作为知 识密集型国家的美国的传统比较优势 在中美双边贸易中 美 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且顺差额应该较大 USCBC 2004 指出算 入服务贸易时美中贸易逆差会进一步下降 另外 服务贸易本 身的特性使得其难以被精确统计 尹翔硕 2001 其次 美国的国内经济结构和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是造成 中美贸易顺差的重要原因 为了刺激经济 美国政府不断加大 政策刺激力度 通过不断降低基准利率和扩大财政赤字的方 式 加上美联储对银行监管的放松提供的政策便利 美国保持 了很长时间的低储蓄率 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其在次贷危机 前经济的平稳增长 然而 这一经济结构注定了美国需要大量 吸引国外资本流入 同时保持庞大的经常项目和贸易赤字 即 使美国停止和中国的贸易往来 美国的贸易赤字也会表现在其 同其他国家的国际收支账户中 Davis and Weinstein 2002 Stephen Roach 2004 2005等 第三 亚太地区的产业转移导致美国对东亚其他各国的贸 易逆差向中国转移 中国传统的劳动力优势以及其目前所处的 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当前中国的贸易以加工贸易为主 这一贸 易方式的表现是 中国从亚洲其他地区进口原材料 加工组装 之后再出口到美国 Nicholas R Lardy 1994 因此 可以认为 中国正在替代日本等东亚国家对美国的出口 美国对其他东亚 地区的贸易逆差占其总逆差的份额不断下降的事实即是明证 Robert Rubin 1997 然而 事实上 在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 模式下 中国获利微薄 且是以极低的劳动力成本为代价的 第四 美国的对华直接投资在中美贸易不平衡中扮演着重 要角色 理论上 美国在华的FDI会对中美贸易产生两方面影 响 一方面会扩大中美贸易 在中国投资的美国企业需要从美 国进口原材料 设备等 增加中国对美国产品的进口 另外 在使用了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对原材料进行加工组装之后 将最 终产品出口到美国 增加中国向美国的出口 亢梅玲 2006 另一方面 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 FDI可能将原来在美国生产 并出口到中国的方式转化为在中国生产 直接在中国国内销 售 Burke 2000 的研究表明 美国在华某一行业直接投资增 长10 则该行业美国从华进口量将增长7 3 美国对华出口 量将下降2 1 事实上 有研究表明 在中国的出口中有60 以上的可以追溯到那些在中国建立子公司或合资企业的跨国公 司 Taikun Ji 2004 第五 除了以上原因之外 一些美国政府报告和学术研究 站在美国的利益立场上对中美贸易不平衡也提供了一些解释 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中国的储蓄率过高 消费率过低 中国的贸易壁垒和市场准入政策阻碍了美国产品进入中国市 场 中国缺乏足够的政策透明度 中国在人权 劳工权方面存 在问题 造成了中美贸易存在不公平竞争问题 中国的出口退 税的一系列鼓励出口的政策违反WTO规则 中国操纵人民币汇 率 人为地增强中国产品的竞争力 对其他国家实施倾销战略 等 美国总统经济报告 2006 林斐婷 2007等 三 中美贸易顺差的结构性成因分析 中美之间的贸易顺差规模如此之大 它究竟来自何处 我们从货物贸易的结构入手进行分析 试图从这个角度找出背 后蕴含的深层次原因 在货物贸易当中 按照2006年的美国的逆差额降序排列 2003年至2006年的前十位的商品类别如表2中所示 2006年 这十种商品类别的加总逆差额占美中总逆差额的87 1 从这 十种商品类别可以看出 一直以来 一般被认为是高附加值 的 技术密集型的商品 如电机 电气 音像设备及其零附 件 核反应堆 锅炉 机械器具及零件以及两类商品稳稳占据 着逆差的前两位 在多数年份 两类商品的逆差额总和占总逆 差额的40 以上 能源密集型的钢铁制品逆差额占总逆差额的 比重在3 左右 其他的七类商品都可以归类为低附加值的劳动 密集型行业 主要包括玩具 纺织品 皮革制品等 占总逆差 额的57 左右 首先 从表2中中美贸易顺差前十位的商品种类来看 有 着以下的特点 第一 大多商品依然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因而 从这方面来看 中美的贸易顺差 本质上是基于比较优势基础 上的正常分工所导致的贸易不平衡 劳动是中国的丰裕要素 114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 年第 2 期 根据古典的H O理论 中国应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而恰恰 相反 美国是资本丰裕国 劳动稀缺国 它就应该进口劳动密 集型产品 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国际贸易能够改进两国的资源 配置的效率 同时使得双方的社会福利得到较大的改善 这是 西方的国际贸易理论所一直提倡和强调的一点 事实上 这也 是美国政府在一些涉及到其自身具备竞争力 出口到他国 甚 至可能对他国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的产品贸易时一贯的立场 第二 除了一部分低附加值的产品之外 从商品的类别中 我们发现中国在某一些技术密集型产品上也存在较大数额的顺 差 在分析其中原因之前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不同商品的要素 密集度在不同国家可能是不一样的 Wood 1991 指出 某种商 品在不同国家的技术密集型成分存在差异的现象是很普遍的 Lardy 2004 以电子出口产品及设备的数据比较了中国和其他国 家 包括韩国 马来西亚 新加坡 的单位价值 发现中国出 口的电子产品还是倾向于成本低 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 从而 难以产生对美国的威胁 然而 在某些技术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上 中国对美 国的出口较多 是不可忽略的事实 这主要是由于存在以下 两个原因 首先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 级 中国逐渐在一些技术密集型的高端产业占据了一席之地 中国逐渐从出口劳动密集型的非耐用产品 如纺织 皮革 转移到了更为复杂的机械设备和耐用品 据美国数据统计 中国的电子 机械和运输设备产品占总出口的比重由1994年 的18 1 上升到42 9 同时 随着美国在先进技术产品 ATP 上的贸易地位的下降 虽然有所恢复 在该类产品上 美国同其他国家之间的逆差逐渐消失 但是中美之间的逆差却 在逐渐增大 如图1 Dodrik 2006 建立了一个能衡量一国贸易篮子生产率水平 指数 称之为EXPY指数 并试图用它来解释经济增长 关于中 国的情况 他给出了1992年以来中国人均GDP的变动及EXPY的 变动过程 如图2 表明中国的EXPY水平自1992年以来一直保 持相对较高的稳定水平 也就是说 中国的出口产品的技术含 量比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所预测的要高得多 图 2中国出口商品生产率和人均GDP 第三 由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低廉 加工贸易成为中国的 主要贸易方式 从图3中可以看出 在改革开放之后 中国的加 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在不断上升 自1996年上升至 55 83 以后 这一比重一直维持在50 以上 近年才有所下降 这张图表明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加工贸易方式是我国出口所 依赖的主要方式 不可否认 加工贸易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我 国经济的增长 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的就业问题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08 图 3中国的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 但是 过度依赖加工贸易的格局导致中国的产业升级受到 严重制约 一直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 产品加工环节 缺 总逆差额 电机 电气 音像设备 及其零附件 核反应堆 锅炉 机械器具及零件 玩具 游戏或运动用品 及其零附件 家具 寝具等 灯具 活动房 鞋靴 护腿和类似品 及其零件 非针织或非钩编的 服装及衣着附件 针织或钩编的服装 及衣着附件 钢铁制品 皮革制品 旅行箱 包 动物肠线制品 塑料及其制品 2003 123 960 742 24 007 796 25 262 410 16 070 944 11 739 872 10 528 270 5 484 260 3 192 021 3 086 060 5 040 401 3 032 943 2004 161 977 969 34 113 940 37 628 253 17 163 374 14 339 533 11 318 320 6 606 439 4 092 000 4 376 455 5 708 318 3 402 470 2005 201 625 793 46 249 206 46 375 507 19 074 293 16 942 533 12 679 175 10 220 000 6 553 713 5 886 839 6 247 656 4 380 605 2006 232 548 623 54 727 651 54 561 770 20 840 269 19 233 626 13 831 673 11 847 067 7 999 864 7 969 759 6 822 788 4 749 290 表 22003年 2006年的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的 前十位的商品类别 单位 美元 数据来源 International Trade Administration U 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注 本表是根据两位数 Two Digit 分类法的统计所整理 200220032004 115 中美贸易顺差的结构性成因分析 乏核心竞争力 同时 这一模式还造成了恶性竞争 不仅限制 了中国产品的国际市场 还进一步对本已过低的劳动力工资形 成倒逼 对低技能劳动力的基本生活造成威胁 这从加工贸易增值率的走势可以得到印证 加工贸易增值 率 加工贸易出口 加工贸易进口 加工贸易进口 如果加工贸 易出口和进口之间的差额越大 即意味着加工贸易在中国国内 的所进行的加工过程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 该比率较高 相反 该比率则较低 从图4中可以看出 自1997年以来一直 到2005年的约十年时间里 加工贸易的增值率基本维持不变 在0 5左右徘徊 只是在近年来才开始有所上升 这表明 在加 工贸易中 中国所获得的利益是十分微薄的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08 图 41997年以来中国的加工贸易增值率走势 具体到中美贸易上 根据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 2006 的估计 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中的 来料加工 程度达到 了22 9 而其中 来自日本和韩国的中间品占中国向美国出口 的贡献度达到了1 3左右 这表明加工贸易在中美贸易中占有十 分重要的地位 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美国对亚洲其他地区的顺差 由于产业链效应以及中国本身的比较优势转移到了中国 第四 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 外商投资企业一直扮演着十 分重要的角色 很多外商投资企业来华投资 通过企业内部的 渠道将原材料 组件等进口到国内 利用低成本的劳动力加工 后再出口到国外 从中国的整体出口来看 近年来外商投资企 业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例在逐渐增加 表3表明 从1994年 的28 7 增长到2005年的58 3 根据中方公布的数据 2005 年中国1019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中 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顺 差净值达844亿美元 占到总额的83 从以上数据可知 外商 直接投资是造成中国巨额贸易顺差的重要因素 中美贸易方 面 从表3可以看出 一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对美国的 出口中所占的比重都较大 从1994年的41 14 逐步上升到了 2005年67 06 现在 我们再来看看美国对中国的货物贸易顺差结构 根 据美国商务部统计 2006年美国对中国的货物贸易顺差的前五 位商品分别是航空器 航天器及其零件 油籽 子仁 工业或 药用植物 饲料 棉花 木浆等纤维状纤维素浆 废纸及纸 板 铜及其制品 从这些商品上看 主要是一些初级产品 这同美国作为世 界上资本和技术的生产率较高的国家的地位不甚相符 这是否 意味着美国的比较优势正在转变呢 并非如此 虽然随着中国 的快速发展 它同美国在某些商品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但是 在大多数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上 中国依然不具备比较优 势 在中国同发达国家的贸易中 三分之二多的出口是低端产 品 电器 玩具 家俱 塑料制品等等 然而 约85 的进 口是资本密集型的机器和设备 电子品和自然资源相关产品 那么 是否中国在对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上 为了保护 本国的产业 实施了禁止或减少进口的贸易保护措施呢 这可 以从中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双边贸易关系中得到答案 比如 在中国同日本和韩国的贸易中 在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上是 处于较大的贸易逆差的地位 以HS商品分类来看 其中 相对 资本密集型的商品是十六类 十七类和十八类 这三类分别是 机器 机械器具 电气设备及其零件 录音机及放声机 电 视图像 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 附件 车辆 航空器 船舶及有关运输设备 和 光学 照相 电影 计 量 检验 医疗或外科用仪器及设备 精密仪器及设备 钟 表 乐器 上述物品的零件 附件 图5显示了中韩 中日和 中美在这三大类商品中的贸易现状 从图中可以看出 在这三 类商品中 中国只有和美国之间存在顺差 尤其是十六类商 品 顺差数额十分巨大 而和其他两个国家之间都是逆差 数据来源 中国海关统计年鉴 图 5中韩 中日和中美资本密集型的商品差额 中国的贸易保护政策不太可能只针对美国 事实上 据中 国商务部统计的2006年中国进口的前五大商品种类中 有电 机 电气 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 核反应堆 锅炉 机械器具 年份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在中国的外商直 接投资企业的总 出口 亿美元 347 23 468 76 615 06 749 00 809 62 886 28 1194 41 1332 35 1699 36 2403 41 3386 06 4442 10 在中国的外商直接投 资企业出口占中国的 总出口比重 28 7 31 5 40 7 41 0 44 0 45 5 47 9 50 1 52 2 54 8 57 1 58 3 在中国的外商直接 投资企业对美出口 亿美元 88 29 111 89 134 99 168 74 203 32 225 50 287 98 298 76 405 576 69 822 71 1092 43 在中国的外商直接投 资企业对美出口占中 国对美出口比重 41 14 45 28 50 59 51 58 53 54 53 76 55 27 55 04 57 90 62 36 65 84 67 06 表 3外商直接投资的出口和中美贸易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投资指南 和中国商务部 中国海关数据整理 116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 年第 2 期 及零件 塑料及其制品这三类商品也同时出现在了中美贸易顺 差的前十大类商品中 这种违反传统贸易理论推理现象的发生究竟是出于什么原 因呢 一方面 在考虑自然资源作为一种要素的情况下 美国 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 因而 在它同中国的顺差产品中 有 一部分是自然资源类的产品 这也是符合美国的比较优势的 另一方面 从数据上体现的同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不符的现象 并非偶然 它是由美国对华的高科技产品的限制出口政策所导 致的扭曲 如中国美国商会2006年发布的 美国企业在中国 白皮书中指出的 在中国的贸易伙伴国中 美国的出口管制 政策是最严厉的 高科技产品一直是中国最为需要的产品种 类 而按照规定 对华出口军民两用商品的美国企业需要申请 出口商品许可证 另外 美国出口到中国的高科技产品必须指 定终端用户 并且美国方面可以对其进行现场核查 这些繁琐 而苛刻的管制程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美国在这方面产品上对中 国的出口 然而 在美国实施严格的出口管制之下 中国开始 转向其他国家进口这类产品 美国因此丧失了大量商机 商务 部数据显示 仅以机床 制造设备为例 2005年中国进口总额 为165 8亿美元 美国进口仅占9 86 而自欧盟及日本进口分 别占27 5 和35 3 四 结论 中美之间的贸易顺差总额在不断上升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 成为了中美关系的一个阻碍 在深入分析贸易顺差所带来的影 响之前 首先需要明确导致这一现象背后的真实原因 从结构 性的角度来看 中美的贸易顺差本质上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 正常的国际贸易不平衡 它同中美两国经济的发展和比较优势 的发挥有着密切的关系 同时 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由于 美国的出口管制政策所带来的贸易扭曲 既然中美贸易顺差是 由这些结构性因素所导致的 这就表明一些短期的不可持续的 行为 如大额的政府采购是无法从根本上消除顺差的 要素禀赋理论肯定了各国发挥比较优势所能给自己所带来 的福利的改善 也就是说 中美的贸易顺差 从长远来看 它 不仅有利于中国充分发挥其劳动丰裕国的优势 增进就业并推 动中国经济的腾飞 同时有利于美国将其国内有限的资源应用 到效率更高的其他行业当中去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 长 这也意味着 两国应该正视并充分肯定这一现象 毕竟 贸易不平衡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非原因 同时 也需要两国拿 出合作共赢的姿态尽早尽快地放松政策管制 以免给正常的双 赢贸易带来扭曲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 中国出口贸易中的垂直专门化 与中美贸易 世界经济 2006 5 2 邓博然 王丽华 我国外汇储备与对外贸易的关系 J 技术经济与管 理研究 2006 2 109 111 3 马晓宁 中美经贸 不应漠视的声音 J 人民日报 2006 6 4 美国企业在中国 白皮书 2006 中国美国商会 5 Dani Rodrik What s so special about China s Exports NBER Working Papers 2006 No 11947 6 Jonathan Anderson China Asia s Paper Tiger The 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 August 15 2002 7 Lardy Nicholas China The Great New Economic Challenge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Washington DC 2004 8 Mayer Jorg and Wood Adrian South Asia s Exports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 29 1 2001 9 Robert E Scott U S China Trade 1989 2003 Impact on jobs and industries nationally and state by state EPI Working Paper 270 2005 10 Feenstra R c W Hai W T Woo and S Yao The US China bilateral trade balances It s size and determinants NBER Working Paper 1998 NO 6598 11 Fung K C and Lawrence J Lau New estimates of US China bilateral trade balances Journal of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1 15 pp 102 130 An Analysis on Underlying Causes of Sino US Trade Surplus DONG Zhi yong GUAN Hao School of Economic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 Sino US trade surplus has become a barrier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Based on our close examination of its scale and structure we ana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