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美学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美学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美学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美学复习资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学复习资料一、 填空题一、 美学学科的名称,是由德国哲学家_鲍姆加登_于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二、 柏拉图认为美就是_理念_ 。三、 美学从根本上说是一门关于_人_的审美价值的学科。四、 _恩格斯_提出了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五、 黑格尔认为美就是_理念的感性显现 。六、 古希腊 柏拉图 大希庇亚篇最早提出了“美本身”的命题。七、 王国维 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开创者,他运用叔本华的美学思想解释红楼梦,写下了红楼梦评论。八、 对于审美起源的问题, 席勒 最早提出了“游戏说”。九、 “美是生活”说的提出者是_车尔尼雪夫斯基_ 。十、 古罗马的贺拉斯在谈到文艺的功能时,提出了著名的_寓教于乐_原则。二、 名词解释1. 美学: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人文学科。它要研究的是人类独有的审美活动和审美现象。2. 劳动说:关于审美起源问题的一种理论,马克思主义持这一观点。具体而言,包含的观点有:社会实践创造了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审美观念是与物质生活方式相适应,由物质生活方式决定的。原始艺术活动是从原始劳动演化出来的,审美活动是为了表达劳动的喜悦,而且审美活动的内容主要就是劳动生活。3. 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4. 艺术美:艺术美是指以艺术作品形态存在的审美对象,他是人类专门为了审美而创造的对象。艺术美是审美的最高形态,具有非功利的性质,它的原型是神话传说和巫术仪式,在文明时代转换为艺术。5. 巫术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民族的巫术活动的一种理论。巫术活动所创造的艺术具有双重的意义,它既能够增加巫术效果的气氛、情绪与形象的逼真,又能够使这种摹仿的外观创造及情绪宣染将人们带入一种幻觉真实,从而导引出一种愉快的感觉,最终又使之转化为审美愉快,这是,这种源于巫术活动的形象与情绪就脱离了实用的、功利性的目的,获得了独立的意义,不再是巫术,而是艺术了。但是,如果将巫术作为艺术发生的根本原因也是不妥的,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原始艺术都与巫术有关。6. 崇高:审美范畴的一种。在欧洲,最早提到崇高的是公元1世纪古罗马时代朗吉诺斯的论崇高,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崇高与美严格区别开来的,是英国的博克,后来,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其做了全面分析。崇高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姿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就审美对象而言,崇高具有强大的威力,表现在人格与道德行为中、自然界事物的状貌样态中、艺术作品的形态与格调中;就审美经验而言,它使主体受到震撼,带有庄严感或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种程度的恐惧或痛苦。7. 荒诞:在现代人与世界的疏离与异化到达一定程度后所自觉到的一种审美范畴。作为审美形态,其审美特征表现为:怪诞的形式,象征性的审美意象,包含恐怖、无奈、绝望、哑然失笑等心理特征的心理感受。它的现实基础和现实内容表现为现代社会的异化和对异化的绝望,对自我无助感的无奈。在生存意义上,它以一种根本的意义怀疑的立场实现了对现存世界的否定,同时,也从反面表达了人对生存意义的追求。8. 艺术品:艺术品是人工制品中的一种审美的精神产品,它以创造非现实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9. 自然的人化:自然的人化,作为一个历史进程,包含了由于人的劳动所引起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变化,人通过劳动加工改造自然界,使自己界打上人的烙印。10. 自然美:自然美是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美。自然美是人的美、生活美的映现。11. 优美: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在形式上的特征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美感上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12. 移情说:是西方现代美学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是心理学美学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认为移情是把人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它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它抓住了审美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征,缺陷是否定审美对象的客观性。13.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其任务是提高和培养人们对现实世界以及整个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趣味,使人们变得更高尚、积极,在思想感情上得到健康成长。14. 喜剧:根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是在倒错、乖讹、自相矛盾的形式中显示生活的本质。三、 辨析题:1、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此观点片面,美学的研究领域虽然包括艺术,但不等同于艺术理论,除此之外,美学研究的对象还包括社会美和自然美等领域。2、美是生活。此观点片面,尽管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比艺术美更丰富生动,但艺术美是生活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比生活更集中、更有典型性,因此艺术高于生活。3、自然美在于自然事物本身,是自然事物本身固有的属性。此观点片面,自然美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从自然美的形成来看,它不决定于自然的感性形式本身,而取决于实践中 自然和生活的客观联系。4、鉴赏是通过不带任何利害的愉悦或不悦而对一个对象或一个表象方式作评判的能力。此观点片面,鉴赏虽然没有直接的现实功利性,但具有潜在的功利性。5、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研究美。此观点片面,美学不仅研究美,而且研究与美相对的丑,以及崇高、悲喜剧等其他美学范畴。美的快感是一种没有任何功利的自由的快感。6、此观点片面,美的快感虽然不产生直接的功利性,但具有潜伏的功利性。悲剧都具有一种崇高感。7、此观点正确,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美学是美的艺术的哲学。8、此观点片面,美学研究的对象不仅是艺术,还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由此可见,美感的根源在于人的主观情感。9、此观点片面,美感不仅具有个体差异性,而且具有社会普遍的共性,美感的根源在于实践。四、 问答题1、简述美感的个性与共性的关系。答:美感的个性表现为时代差异性、民族差异性、阶级差异性。但美感同时具有共性,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必然带有历史的社会的普遍内容,因此,在美感的个性中一定会表现社会的普遍性即共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表现共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2、简述审美情感与生理快感的区别和联系。答:生理快感只是物质满足生理感官的需要而引起的舒适、快乐,缺乏理性认识的内容和精神性的东西。而美感不是生理欲望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审美需要的满足。生理快感不是美感,但美感却包含生理快感,但又不受生理快感的束缚和制约,可以超越生理快感的局限性,而达到对美的本质的欣赏和领悟,获得精神上的情感愉悦和审美享受。3、简述美与善的关系。答:二者的联系:美以善为前提。二者的区别:从功利关系上看,善直接和功利相联系,而美和功利是一种间接联系;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看,善虽有形式,但主要不是讲形式,而美则更注重形式;善是意志活动的对象,而美是观赏的对象。4、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答:首先,劳动创造了人的审美感官;其次,美的内容和形式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最后,人根据美的规律进行活动,在劳动中创造了美。5、简析“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答: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也在自然中选择对象、发现对象,把自己全部生命的本质力量灌注进去,使对象活起来,成为自己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创造,这时就产生了“对象化”。因此,对象化是人“化”到对象中去,然后再从对象中表现出来,使对象成为自己的“作品”,对象变成了自我的表现和确证。6、简述艺术品的二重性。答:确定性。首先任何一种艺术品都是由一定的物质材料构成的。其次在经验层次上,基本经验结构是稳固的。非确定性。主要由艺术品的功能结构造成的。审美对象要进入人类的经验领域,正是由这种经验联系的主观的差异性、变动性、开放性造成的。7、简述喜剧性的“笑”的特征。答:喜剧性的笑是人类才有的具有社会性内容的心理现象;笑的感情必须与理智做出的是非判断无关,与强烈的憎恶之情不相容,必须让人感到轻松愉快; 笑要有共鸣,笑是在一定社会圈子中产生的。8、怎样理解艺术中的审美创造?答:艺术中的审美创造,只能从艺术家自身寻找根据。艺术审美创造活动的对象,并不是孤立的、外在于人的生活,而是融入了艺术家对生活的选择与发现、完形与建构,打上了浓重的情感烙印而以审美意象贮存于大脑中的观念形态。艺术中的审美创造具有深刻的人性根基,根源于主体内在的审美需要。艺术中的审美创造,从传达的角度看,实质是审美形式的创造。9、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历史上有哪些说法,你如何看待这些说法?并在此基础上,谈谈你的看法。答:对这一问题,历史上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观点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美学是艺术哲学,以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为代表。第二种观点认为美学是研究“美”,古典美学家一般持这种看法,因为他们从形而上学的哲学观出发,认为美具有实体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认为美学应以客观的美为研究对象,探讨美的规律和本质。第三种观点认为美事研究美感或感性经验的,近代美学家一般持这种看法,其根源在于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其代表人物有鲍姆加登和康德等人。这三种观点各有其合理性也各有其不足。第一种观点合理性在于承认了艺术是审美的最高形式,因此研究艺术可以最典型的解释审美的本质。不足之处在于不够全面,审美除了包括艺术美还包括自然美、生活美等对象。第二种观点较为全面,是其优点,然而,哲学发展早已否认了美的实体性,形而上学性。第三种观点正确性在于承认了审美的主体性特点,弥补了第二种观点的缺陷,其缺点在于排除了对审美活动对象方面的研究。我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和审美现象。美在活动中,在人的存在中,是一种流动生成的状态,是一种主体与对象同一的现象,唯有对审美活动和审美对象进行全面分析,方能把握它的本性。10、审美起源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它在审美起源中的作用是什么?答:审美起源的社会历史条件包括三方面:1、原始劳动,它间接地为审美的起源创造了生理条件,在创造人的同时,也创造了人的器官、感觉和语言,而它们是审美的生理前提和基础。2、社会实践,它是“人化自然”的活动,它有计划、有目的的按照人的意志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使其服务于人类。这一社会实践创造了审美的社会物质生存条件。因为只有在物质生活有一定保障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进一步的精神需求;精神生产是物质生产经验的总结,并且要为物质生产服务;只有在物质创造的物质财富的基础上,才能产生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分工,才能有专门的人从事精神活动。3、社会实践也创造了审美的需要。社会实践的产生也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与人的对立,意味着现实世界的缺陷的被发现,因此,人们需要创造一个超越性的世界以实现升华式的满足,而这表现为审美的需要。审美起源的社会历史条件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解释了审美起源的原因,使得审美的原型原始巫术如何转化为真正的艺术得到了一个说明,也为审美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动因等问题提供了一个基础,为审美需求如何成为真正的审美活动做了解释。五、 论述题1、谈谈康德对于 “美”的理解。答:康德是从审美判断的角度来分析美的,换言之,是从审美的角度理解美德。他根据形式逻辑判断的质、量、关系和方式四方面来分析审美判断。(a)从质的方面看审美判断,认为,就质来说,美的特点在于不涉及利害计较,因而不涉及欲念和概念。(b)从量的方面看审美判断,认为,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的。(c)从关系方面看审美判断,认为“美是一个对象的符合目的性的形式,但感觉到这形式美时并不凭对于某一目的的表现(即主体意识下到一个明确的目的引者注)。”这就是美没有明确目的而却有符合目的性的矛盾或二律背反。(d)从方式方面看审美判断,认为, 凡是不凭概念而被认为必然产生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综合康德从质、量、关系和方式四方面分析审美判断中所得到的四点关于美的结论,我们可以作如下的概括叙述:审美判断不涉及欲念和利害计较,所以有别于一般快感和功利的以及道德的活动,这也就是说,它不是一种实践活动;审美判断不涉及概念,所以有别于逻辑判断,这也就是说,它不是一种认识活动;它不涉及明确的目的,所以与审目的判断有别。美不等于“完善”。审美判断是对象的形式(不是存在)所引起的一种愉快的感觉。审美的快感虽是个别对象形式在个别主体心里所引起的一种私人的情感,却带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它是可以普遍传达的,是人就必然感到的,因为是人就具有“共同感觉力”,这“共同感觉力”既可以在某一人身上起作用,就必然也能在一切人身上都起作用。审美判断因此现出一系列的矛盾或二律背反现象,它不涉及欲念和利害计较,不是实践活动,却产生类似实践活动所产生的快感;它不涉及概念,不是认识活动,却又需要想象力与知解力两种认识功能的自由活动,要涉及一种“不确定的概念”或“不能明确说出的普遍规律”;它没有明确的目的,却又有符合目的性,它虽是主观的,个别的,却又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最重要的还是它不单纯是实践活动而却近于实践活动,它不单纯是认识活动而却近于认识活动,所以它是认识与实践之间的桥梁。2、结合审美现象,谈谈你对审美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这一命题的看法。答:当前,关于审美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大体有三种看法。1、 认为文化的世界化是一种国力占优的国家进行的一种文化侵略,文化殖民,是对大部分民族文化的一种泯灭,因此,我们应倡导民族文化,反抗这一侵略、殖民,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有自身的文明之“根”。2、 认为文化的全球化是一种趋势,文化上较量的失败正体现了原有文化的弱势,而且,软道理永远解决不了硬道理领域的问题,因此,应当迎合这一趋势,不是追求文化的民族化,而是追求如何融入世界,问题在于如何在这一趋势中发出自己的声音。3、 认为所谓文化的民族化和世界化其实是一种伪问题,文化作为人类在一定地域、历史中产生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是由多重原因决定的,文化的外部也许有不同,但其本质根源其实没什么差异,文化之间可以实现一种理解就是这一状况最好的说明。换言之,东学西学,义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所谓的不同,不过是表象而已。因此,关键在于加深了解,并在了解后取得对“同”的更深刻认识。在这三种趋势中,本人较为赞同第3种论述。3、结合美的具体现象,分析优美与崇高的差异。答:1优美的概念、特点及本质特征 优美,又称秀美,它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狭义的美,指的就是优美。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阴柔之美”,这是一种优雅之美、柔媚之美。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在审美类型中,优美通常是指一种单纯的美、常态的美。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2崇高的概念、特点及本质特征 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阳刚之美”。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 在审美类型中,崇高的基本特征是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客体企图以巨大的气势和力量压倒主体,主体在严峻冲突中更加激发自身的本质力量与之抗争,最终战胜与征服客体,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比在优美事物中更加充分的显现。 3在审美实践中可以从哪些方面认识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第一、空间上的小与大。优美的事物一般体积较小、规模较小,风景秀丽的小丘,清澈见底的小溪,啾啾鸣叫的燕雀等等。而崇高的事物一般体积巨大、气势宏伟,一望无际的大海,耸入云霄的高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等等。 第二,时间上的慢与疾。缓慢与疾速,优美的事物是舒缓的、平稳的、趋于静态的,崇高的事物则是疾速的、奔腾的、趋于动态的。如维纳斯雕像恬静典雅,宁静安详,体现出一种静态的优美;拉奥孔雕像表现了父子三人被巨蟒紧缠,濒临死亡前那一瞬间的竭力挣扎,以静示动,寓动于静,展现出一种动态的崇高美。 第三,形式上的柔与刚。优美的事物一般符合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匀称、节奏与韵律等等形式美法则,优美的艺术作品往往情感细腻、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